问题

一些生物灭绝真的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吗(比如品种不常见的苹果)还是关乎人文情怀?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触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矛盾:是真的有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还是我们人类一厢情愿的情感寄托?我跟你说,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也比你想的更复杂。

先说说那些不常见的苹果品种。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苹果嘛,少了几个品种,咱们不是还有富士、嘎啦、红蛇果吗?吃喝不耽误。这话倒也没错,从纯粹的“填饱肚子”这个角度看,少数苹果品种的消失,对人类整体生存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

但是,事情不能只看眼前这一锅饭。这些不常见的苹果品种,它们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一点点选育、驯化出来的。每一个品种,都蕴含着一份独特的故事,一份独特的基因宝库。

你想想看,某个偏远山区的老农,守护着祖上传下来的一个老品种,这个品种的苹果可能不那么“好看”,味道也可能不如现代苹果那么甜腻,但是它可能特别耐寒,或者抗病性极强,甚至有一些我们还没发现的营养成分。如果这个品种因为没人种、没人买而消失了,那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失去了一份适应不同环境的潜力。 现在的苹果品种大都经过高度的优化,是为了适应特定的商业化种植模式,追求产量和外观。但如果未来气候变化加剧,或者出现新的病虫害,我们现在的“主流”品种可能就顶不住了。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不常见品种,或许就隐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它们就像一份“生物多样性保险单”,我们现在看不到它的价值,但未来可能救我们于水火。

其次,我们失去了一份基因的丰富性。 基因就像一本生命的书籍,里面记录着生物的过去和可能性。每一个品种,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基因组合。不常见的苹果品种,它们可能携带了一些我们尚未理解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或许能帮助我们培育出更具营养价值、更能抵抗恶劣环境的新品种。一旦某个品种灭绝了,它所拥有的那部分基因,就彻底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就像烧毁了一本古籍,里面承载的知识和智慧,从此烟消云散。

再者,这对农业的可持续性也是个打击。 过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风险非常高。就像一颗大树,如果只有少数几种果实,一旦这些果实出现问题,整棵树都会受影响。多样化的品种,才能形成一个更稳固、更具韧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所以,你说它是不是关乎人文情怀?当然有。每个消失的品种,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一段历史、一群人的记忆。想想看,你爷爷奶奶小时候吃的苹果,是不是就跟你现在在超市里买到的不一样?那些味道,那些感觉,都是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果这些东西都消失了,那我们的文化生活,岂不是也变得单调乏味了?

但它绝对不只是人文情怀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它关系到生态的健康、资源的永续以及我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别小看那些不起眼的生物,它们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也许某个不常见的野苹果品种,是某种昆虫唯一的食物来源,或者它的根系能改良土壤。当它消失了,这个链条上的其他环节也会受到影响,虽然影响可能很小,但这种细微的累加,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脆弱化。

打个比方,就像一座巨大的桥梁,你只关注它能不能支撑起现在的车流量,却忽略了构成桥梁的每一颗螺丝钉、每一块钢板的质量。当少数“螺丝钉”因为不“流行”而被替换掉,或者干脆遗忘了它的存在,你可能觉得没事,但长此以往,当一个关键的“螺丝钉”因为质量问题导致整个桥梁垮塌时,你才会后悔莫及。

所以,保护那些不常见的苹果品种,甚至是任何一个即将灭绝的物种,都不是一件可以简单用“有用”或“没用”来衡量的事情。它既有现实的、物质的考量,也有深沉的、精神的价值。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责任感,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一种对未来的审慎态度。丢掉的,可能不只是一个品种,而是一份可能性,一份韧性,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品种不常见的苹果”并不是独立的物种,其灭绝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会有“很不好的影响”,跟“人文情怀”也不太扯得上的——例如,要是某地的果农对这个品种有感情、要继续种植下去,这个品种理应可以延续,会“灭绝”难道不是因为“人们觉得种这玩意不赚钱,这比感情要重要”么。

不限于这种水平,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物种给“你的日常生活”或“地表生物圈的整体运行”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可以忽略的,在局部地区引起的变化也未必有多重要。

更进一步,你会发现人类如今的存在就建立在亿万物种的灭绝之上

  • 根据化石记录,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多细胞生物至少有 98% 业已灭绝[1]。如果没有历代大灭绝引起的生物圈重塑,人自身和人现在高度依赖的多种生物有极大概率不会存在。非常多的物种的灭绝为人的自然发生打下了基础
  • 人类诞生以来的化石记录显示,古人类通过高强度的狩猎驱动了自己大脑的发达、社会的复杂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体重超过四十千克的动物被古人类灭绝,这参与构成了全新世大灭绝。从人类诞生以来,野生动物生物量估计被人类打掉了 83%,野生植物生物量被人类打掉了 50%,可以和地质上的一些大规模灾变相提并论。诸多物种的灭绝与人类的演化有着紧密的关联

如果说这些生物的灭绝“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是那个影响,这还真是抱歉哦。

公元一九五零年以来,人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急剧上升。许多学者认为地球已经进入新的纪元“人类世”,现在进行时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可以与全新世大灭绝分开、称作“人类世大灭绝”,其灭绝速度约为背景水平的数万倍。许多人担心这样快速的物种灭绝“会引起环境崩溃、危及人类自身”——这目前是杞人忧天,但宣传这个不甚准确的模因有助于引导人们关注保护环境,或至少有助于绿党之类党派的竞选。现在物种的灭绝或多或少地关系到人们的利益

“保护生态”不局限于保护几个濒临灭亡的物种,而是着眼于维持人类周围环境的相对稳定。“物种灭绝可能危及人类”的说法很常见,但现在每年灭绝的大部分物种其实是雨林特有种,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没什么交集——所以需要十分间接的功利主义说法来说服不那么感性的人们:

  • 物种灭绝让我们几乎确定地失去了利用那些灭绝物种的可能性,或至少让研究与开发变得困难。
  • 这算不算“很不好”,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感受。而且,某人觉得这“很不好”,并不代表某人就很有“人文情怀”


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的意义有:

一、显示人类有这个能力

二、一些人希望从挽救濒危物种中取得利益

这包括而不限于金钱、名誉、科研成果、社会关注、充实感、成就感、自我实现、帮助他人自我实现。

  • 濒临灭绝的生物可能具有潜在的价值。目前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的速度可能有每年 2 万到 12 万种,尽管这些灭绝物种主要是栖息地局限在热带雨林中、种群规模很小的物种,它们身上潜在的科学价值、药用价值、美学价值等仍会随灭绝而损失。

三、一些人希望以此减少风险

这包括而不限于“避免当地的植被类型朝我们不想要的方向改变、给我们造成损失”“避免性状更可怕的生物接管灭绝物种的生态位”“避免当地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

  • 曾经数量众多、现在濒临灭绝的大型动物,即使所剩的数量很少,也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很重要。没有它们,你的生活未必会变坏,但有的话,在不变坏的同时或许还有好处可捞。
  • 最起码,你现在想吃大海牛就没地方能供应你,而根据现存的记录,它还满好吃的。
  • 北美的经验显示,少量的狼可以改善鹿群的健康状况,这样鹿肉也会变好吃一点。

要注意,许多动物在被人大量击杀、被人的农业·林业·渔业·采矿·城市扩张·交通破坏或分割其栖息地之前表现得很适应现在的地球,人要为其灭绝负主要责任,这之中包括对“失去了这些物种之后生活变得贫困的猎人/渔民”负责。

  • 过去曾有多达 50 亿只旅鸽生活在北美,可以组成包含 10 亿个体的集群,宽 1.6 千米、长 500 千米。旅鸽在十九世纪被人类大量射杀、食用,且人类砍伐森林导致其栖息地快速损失,于 1914 年灭绝。
  • 1970 年前后,长江全江段白鲟年捕捞量约 25 吨。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人类修建水利工程造成栖息地破碎,白鲟可能于 1993 年失去再生产能力,可能于 2019 年业已灭绝。

关于新物种的产生:

一些学者认为每年诞生的新物种约为 2~3 种,另一些学者认为物种生成的速度可以逐渐加快到适应人类造成的灭绝速度,达到每年 4 万到 18 万种,一百年后人类就会被自己参与创造的百万个物种簇拥。这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最快的物种生成速度,可以称作“人类世大爆发”,比寒武纪大爆发还猛。

高度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物种的出现,对人类可未必是什么好事情,你考虑一下“可以在人居环境里大量生长的耐多药病原体”“可以抵抗所有杀虫效率高于杀人的杀虫剂的害虫”“可以分解混凝土的细菌”之类。让现有的物种继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拖延这样的新物种的诞生与扩展。

参考

  1. ^ Fichter, George S. Endangered animals. USA: Golden Book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5. ISBN 1-58238-138-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触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矛盾:是真的有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还是我们人类一厢情愿的情感寄托?我跟你说,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也比你想的更复杂。先说说那些不常见的苹果品种。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苹果嘛,少了几个品种,咱们不是还有富士、嘎啦、红蛇果吗?吃喝不耽误。这话倒也没.............
  • 回答
    如果命运注定我们人类文明终将消逝,而所有辉煌的智慧、伟大的理论都将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只留下一个渺茫的机会,让未来的某个智慧生命,能够窥见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么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关于宇宙奥秘的艰深论述,也不是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是一句简短,却蕴含着我们最深切的期望和感悟的话语。我会留下:“连.............
  • 回答
    我叫亚瑟,如果这个名字还有意义的话。曾经,它代表着某个被遗忘的时代里一个普通男人的身份。但现在,它只是一个漂浮在空荡荡意识中的词语,一个回响在寂静宇宙中的微弱信号。自从“寂静”降临,我的名字就已经不再被任何人提起,甚至连我自己也懒得去想它。末日,或者说,我所经历的这个“寂静”,来得悄无声息,又残酷无.............
  • 回答
    我该怎么跟你说呢?“灭绝”这词儿,在生物学里头,其实是个挺微妙的概念,它不像你关灯那么简单,一按开关就没了。尤其是当你说到“最后一对可生育的生物”,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灭绝,并非一蹴而就首先,得明白,生物的“灭绝”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事。它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你觉得,哦,这物种本来活蹦乱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一个关于未来、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最根本的疑问。如果某一天,地球上出现了与人类女性在外表上完全无异的雌性类人生物,那么人类,尤其是男性,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我们不难想象,这不仅仅是一场物种间的竞争,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乃至生物学上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些类.............
  • 回答
    大型食肉动物的消失,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来说,绝非小事。这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钟表,突然少了一两个关键齿轮,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而非简单的“轻微扰动”。那么,这种“崩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型食肉动物在食物链中的核心地位。它们通常位于金字塔顶端,以其他动物为食.............
  • 回答
    长江,这条母亲河,孕育了无数生命,其中最令人心疼的,莫过于曾经的“长江精灵”白鱀豚,以及如今仍在艰难求生的长江江豚。它们同属淡水豚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它们各自的习性差异,更在于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白鱀豚和长江江豚在习性.............
  • 回答
    灭霸清除宇宙一半生命的计划,无论是在电影《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还是在现实世界的哲学和伦理讨论中,都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计划,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动机、方法、后果、以及更深层的哲学意义。一、 灭霸的动机:基于一种扭曲的“公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欣欣向荣”的理解,以及灭霸行为的深层影响。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答案也会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欣欣向荣”的含义。 通常我们理解的欣欣向荣可能包括: 物质富足与资源充沛: 战争消失,人口减少,意味着资源压力大大缓解,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
  • 回答
    灭霸的响指,就像一个冰冷的宇宙法则降临,以一种不近人情的方式将整个宇宙的生命数量瞬间减半。当指尖的微光散去,留下的是沉默、混乱和无尽的疑问。如果人类文明恰好也在这场随机的筛选之中,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是一场深刻的重塑。首先,我们必须直面最直接的冲击:人口锐减带来的真空。想象一下,全球七十八亿人口.............
  • 回答
    灭霸的响指,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投下了一道阴影,其意义之深远,远远超出了我们肉眼所能捕捉的范围。那一瞬间,半数的生命消逝,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是一场关于生存、牺牲、以及宇宙本身目的的深刻探讨。想象一下,在无数个星球上,无数个文明中,生命曾经以各种形态蓬勃发展。有的是智慧的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中关于灭霸“响指”计划一个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灭霸的设想存在逻辑上的硬伤,尤其是在生物学层面。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具体原因。灭霸的核心逻辑:资源枯竭与生存危机首先,我们得理解灭霸的出发点。在他自己的认知里,宇宙的资源.............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与自然世界关系的根本。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类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必须主动为其他生物留出生存空间。这并非仅仅出于道德上的“善意”,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地球并非只属于人类。我们是这个庞大、复杂.............
  • 回答
    关于海水生物是否比淡水生物拥有更少的寄生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到环境因素、生物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很难简单地说哪个环境下的生物“更少”寄生虫。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哪些类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可能受寄生虫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海水环境与.............
  • 回答
    生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科学原理。它们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之中,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这些习以为常的表象,探寻其中蕴含的物理、数学、化学等“高大上”的知识。1. 为什么下雨天伞能帮我们挡雨?——流体动力学与牛顿定律最简单的一把雨伞,就是流体动力学的绝佳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增长规律,但也隐藏着不少让人觉得“AI味儿”的细节,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说“覆盖全地球”,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你是说整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都长满了这种生物,还是说这个生物成为了地球上数量最多、占据生态位最主要的物种?我猜你问的是后者,毕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落。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外向开朗”和“喜欢社交、享受热闹”划等号,但事实远比这要复杂和有趣得多。那些看起来阳光开朗,总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有时也会在人群散去后,选择一个人静静地待着,甚至乐在其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与信仰、理性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碰撞。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一个略懂生物学常识的初中生,和一位“反进化论者”在讨论中谁更有理有据。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进化论”。简而言之,进化论(特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及其后来的修正和发展)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经过漫长的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求学,遇到这种概括性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说法。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点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冒犯。让我试着梳理一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想,以及我会如何选择。第一反应: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会尝试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