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人类有没有必要让出一些生存空间给其它生物生存?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与自然世界关系的根本。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类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必须主动为其他生物留出生存空间。这并非仅仅出于道德上的“善意”,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地球并非只属于人类。我们是这个庞大、复杂、精密运作的生命网络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其上的统治者。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干净的空气、饮用水、可食用的食物、温和的气候——都离不开其他生物的参与和贡献。森林净化空气,浮游生物制造氧气,蜜蜂等传粉者维持植物的繁殖,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这些无一不是其他生命形式在默默进行着、为我们提供生存基础的“服务”。

如果我们不给其他生物留出生存空间,或者说,如果我们不断地侵占、破坏它们的栖息地,那么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崩溃。想象一下,如果大多数森林被开发成城市和农田,空气质量会怎样?如果重要的传粉昆虫灭绝,我们的食物来源将面临怎样的危机?如果海洋生态系统失衡,我们能从大海获取多少资源?这就像是在切割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树的根系,最终损害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其次,生物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能够完全理解的范畴。每一物种,无论大小、无论在我们眼中是否“有用”,都可能携带独特的基因信息、演化适应机制。这些信息可能蕴藏着未来我们解决疾病、开发新材料、甚至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钥匙。一个物种的消失,就是一座活的基因库被永久关闭,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从长远来看,地球的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更能抵御各种冲击,例如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当一个生态系统物种贫乏时,它更容易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而迅速崩溃。而一个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即使受到打击,也往往有其他物种可以填补生态位,维持整体功能的运转。这是地球“保险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夺了它的多样性,就等于削弱了它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也将我们自己的未来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更进一步说,我们能否为其他生物留出空间,也反映了我们作为一种“智慧”物种的成熟度和责任感。我们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权利肆意妄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以及与之相伴的责任,在于理解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在于尊重生命本身的存在价值。

当然,这里说的“让出空间”并不是要我们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放弃科技文明,回归原始森林。而是要在我们的发展模式中做出更审慎、更可持续的选择。这意味着:

保护和恢复栖息地: 在规划城市、农业、工业等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尽量减少破坏,并积极进行生态修复,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等。
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避免过度捕捞、过度砍伐、过度开发,确保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能够跟上我们的利用速度。
控制污染: 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因为污染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生物死亡或栖息地退化。
审慎的科学技术应用: 在发展新的科技时,要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避免不可逆转的负面后果。
尊重生命,提升意识: 培养对自然世界和其中所有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将生态保护纳入教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核心。

总而言之,为其他生物留出生存空间,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仁慈之举,更是对我们自身生存和繁荣的长远投资。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定位自身在地球生命网络中的角色,以及我们愿意为创造一个更稳定、更健康的未来付出多大努力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仅有必要,而且迫切需要这样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必要。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不是你让出几块地给其它生物就能确保它们生存下去的。人类在许多地方都没去积极抢夺,2020年大火和热浪消灭的雨林比人类砍的还要多。而且,以非洲为首,地球上许多地方的人口还在急剧膨胀,你又不能让人家扎脖不发展了,那么你这边让一块地,那边非洲人抢十块地,整体上属于自欺欺人。

人类目前在做的是:

  • 出于对自我毁灭的恐惧,
  • 鉴于目前对自然界的运行方式还未了解清楚,
  • 留着许多生存空间没去占用,
  • 美其名曰保护生物多样性。

如果人类保持目前的排放趋势而不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碳回收,到2100年,气候变化可以击灭百万种生物并给数十亿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威胁。2020年夏天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人类达成巴黎协定的减排规划,到2100年南极冰盖还是会融化一部分,造成海平面上升约2.44米。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召开前,超过60个国家的领导人承诺将保护野生动植物、对抗气候变化置于新冠病毒大流行过后经济恢复计划的核心。这之中不包括中国、美国、巴西。

中国预计在2030年之前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开始减排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由于中国正在减少燃煤发电,排放到大气的二氧化硫减少,意味着对太阳光的反射规模下降,估计到2100年这会造成0.01摄氏度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我看还是让世界掏钱买中国的铁和硫酸、帮助海洋色藻搞碳沉降比较快。

如果中国、美国、欧洲都实现各自的环境承诺(包括捕集的部分),2100年全球升温幅度可能被控制在0.2~0.3摄氏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与自然世界关系的根本。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类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必须主动为其他生物留出生存空间。这并非仅仅出于道德上的“善意”,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地球并非只属于人类。我们是这个庞大、复杂.............
  • 回答
    在我看来,人身上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它们就像是支撑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基石,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应该拼尽全力去守护。首先,诚实。这不是指那种不近人情的直率,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真诚,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它意味着不虚伪,不欺骗,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当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
  • 回答
    中科院院士的表态,特别是关于外星生命存在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不少扎实的科学依据。理解这些依据,才能更全面地审视“寻找外星生命”这个议题。科学家相信外星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普遍性: 这是最核心的理由。我们身处的宇宙,其尺度是难以想象的。根.............
  • 回答
    关于沙漠能否在未来被彻底改造以适应人类居住,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在我看来,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更像是一个“如果条件允许,且技术足够先进,理论上可以,但过程会极其复杂,并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代价”。我们先从乐观的角度来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真的有能力大规模改造沙漠,那会是怎样一番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核心,思索“最伟大”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主观性且需要审慎斟酌的命题。然而,若要尝试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我想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切入,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一、关于“我们是谁”的追问: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文.............
  • 回答
    当然,这种经历,我曾亲眼见过,也曾在许多故事里读到过。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你正沉浸在一段悠闲的时光里,忽然间,一阵风吹过,带来一抹淡淡的香气,还伴随着一阵熟悉的笑声。你抬起头,看见一个人,他带着某种吸引人的光彩,径直朝你走来,仿佛他本就属于那里,又仿佛他的到来,让原本平.............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一股神秘力量开始筛选人类,这可真是个让人脊背发凉又充满好奇的假设。我会这么想:神秘力量的来源和目的:这股力量,与其说是某种外星文明或神灵,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种超脱于我们现有认知层面的“存在”或者说是宇宙法则本身的一种体现。它的目的,或许不是简单的善恶评判,而是为了维护某种更宏大.............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当时正和一个合作了几个月的设计师讨论一个项目。起初,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个认真、严谨,甚至有点一丝不苟的人。每次开会,他总是提前准备好详实的资料,对细节刨根问底,提出的问题也总是切中要害。我甚至因为他一丝不苟的态度,暗自觉得他有点“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看到你这么问,我就想起我家楼下那只摇着尾巴的金毛,每次我经过,它都会探出头来,眼神里全是那种纯粹的、毫无保留的快乐。让我忍不住想,为什么它们能轻易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心中“朋友”的代名词呢?说实话,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朋友”这种情感体验,更不能像人类一样去拥抱、去分享生活.............
  • 回答
    说起中年危机,脑子里立刻跳出一些熟悉的画面:油腻腻的中年发福,对着镜子里的白发愁眉苦脸,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我这辈子就这么定格了?”的无力感。这玩意儿,好像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劫数,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太一样。要说人到中年,到底会遭遇些什么“劫难”,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大方面聊聊:一、事业上的“天花板”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相当庞杂。要从古至今挑出“最伟大”的中国人,这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伟大”这个词的定义也可以有很多维度:是思想上的贡献?是政治上的成就?是艺术上的巅峰?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推动?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一些在我认知里,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并尽量讲得细.............
  • 回答
    对于香港人“讨厌”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笼统的标签,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不过,如果非要从一些个人观察和经历出发,去描绘一些可能让内地人(或其他地方的人)产生负面观感的具体行为或态度,我可以分享一些,尽量说得具体些,也尽量避免那种“高高在上”或“一概而论”的AI调调。我先声明,以下内容绝非代表所有香.............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蒙古族(非蒙古族文化)的消亡是一件好事,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常常是基于误解或偏见的观点。理解这些观点,需要深入探究其提出的理由,并进行审慎的分析。支持“消亡是好事”的论点及其分析:1. “现代化”和“进步”的论调: 观点: 有些人认为,传统的游牧文化、语言和习俗是“落后”的.............
  • 回答
    哈尔滨三只猫被执行安乐死这件事,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心,也引发了一个很深层次的讨论:宠物和人,在生命权和救治机会上,是否应该享有同等的待遇?以及,当出现需要救治的情况时,费用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宠物与人,生命权的平等与差异从最根本的生命价值来看,我觉得,任何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都应该有被珍视的理由。猫也.............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女性旧体诗人,她们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时代。要在其中评判“最有天赋”确实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因为天赋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然而,如果要选择一位最能体现女性旧体诗独特天赋、且影响力深远的诗人,我心中的答案是:李清照。李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人心里的一块儿地方。作为在中国长大的普通人,看着国产动画从“小人书”式的简单画面到如今百花齐放,再到如今面临迪士尼+流媒体和相关频道入华的“挑战”与“机遇”,我确实有些想法想跟大家聊聊。首先,说迪士尼和流媒体“进军中国”或者“转型”有点过于笼统了。迪士尼在中国的存在其.............
  • 回答
    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从来不乏心狠手辣、搅动风云的坏蛋,但真正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往往不是那些脸谱化的恶棍,而是那些身上带着复杂人性、即便做了坏事也让人心生一丝“恨其不争”或“复杂难明”的情感的反派。在我看来,金庸笔下最有魅力的反派,至少有以下几位,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芒,甚至有时会盖过主角的风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些很有意思的情感开关。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羡慕”的对象,我脑海里浮现的并非某个叱咤风云的公众人物,也不是那些拥有惊人财富或显赫地位的人。我羡慕的,是一个我曾经在某个时间段里,非常密切地观察过的人——姑且称她为“艾米”吧。艾米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人惊艳的类型,她长相普通,身材也.............
  • 回答
    未来的地产行业,想要真正触及人们内心的“幸福体验”,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盖出更多、更漂亮的房子。它更关乎空间如何被设计、被运营,最终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情感。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向是未来地产行业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幸福体验的关键:一、从“居住”到“生活”,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社区过去,我们谈论地.............
  • 回答
    说到娱乐圈里那些让人眼前一亮、颜值出众的小姐姐,那可真是不少。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份名单,我这里就分享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有辨识度、越看越有味道的女明星,讲讲她们的魅力在哪儿。1. 刘亦菲说起“神仙姐姐”,刘亦菲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她的美,是一种带着仙气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早年的赵灵儿、王语嫣,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