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有多相似?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回答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并且它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语言学关系。它们都属于突厥语族(Turkic languages)下的钦察语支(Kipchak branch)和突厥斯坦语支(Turkistan branch)的交汇点,但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突厥语族中两个相对靠近的分支的代表,具体可以归类为葛逻禄语支(Karluk branch)。

为了详细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语言学上的相似性 (Linguistic Similarities)

1. 词汇 (Vocabulary):
核心词汇的高度重叠: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共享大量的核心词汇,包括基本的人体部位、亲属关系、自然现象、动作动词、形容词等。例如:
“水”:乌兹别克语 suv, 维吾尔语 sïz / suv (早期或方言)
“火”:乌兹别克语 o't, 维吾尔语 ot
“天”:乌兹别克语 osmon, 维吾尔语 asman
“手”:乌兹别克语 qo'l, 维吾尔语 qol
“父”:乌兹别克语 ota, 维吾尔语 ata
“母”:乌兹别克语 ona, 维吾尔语 ana
“吃”:乌兹别克语 yemoq, 维吾尔语 yémech (词干相似)
“说”:乌兹别克语 aytoq, 维吾尔语 eyt (词干相似)
借词的相似性: 两种语言都受到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俄语(现代)的显著影响,因此在技术、宗教、政治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借词也高度相似。
方言差异: 虽然核心词汇相似,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原因,两种语言内部的方言也存在一些词汇上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整体上的高度相似性。

2. 语法 (Grammar):
黏着语特征 (Agglutinative nature): 这是突厥语族的共同特征,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都是典型的黏着语。这意味着它们通过在词干后面附加各种后缀来表达语法功能(如格、时态、人称、数等),而不是通过改变词形或使用介词。
例如:乌兹别克语中的所有格后缀 "ning" 或 "nïng",与维吾尔语的 "ning" 或 "ning" 高度相似。
动词变位方式也基本一致,通过添加时态、语态和人称后缀。
词序 (Word Order): 两种语言都遵循主语宾语谓语(SOV)的词序,这是突厥语族的一个重要特征。
名词格 (Noun Cases): 都拥有丰富的名词格系统,包括主格、宾格、与格、属格、位格、离格等,后缀形式也多有对应。
动词系统 (Verb System): 动词的语态、时态、语气等表达方式也非常相似,例如:
将来时后缀:乌兹别克语 "ajak" 或 "adi", 维吾尔语 "eydu" 或 "idu" (根据元音和谐有变体)
被动语态后缀:乌兹别克语 "il" 或 "in", 维吾尔语 "il" 或 "in"
元音和谐 (Vowel Harmony): 突厥语族普遍存在的元音和谐现象在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体现,尽管具体规则和范围可能略有差异。这意味着词中的元音倾向于属于同一类(如前元音或后元音,圆唇或不圆唇),这影响了后缀的语音形式。
没有语法性别 (No Grammatical Gender): 与许多印欧语系语言不同,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都没有语法性别。

3. 语音 (Phonology):
辅音系统: 许多辅音的发音非常接近,例如清塞音 /p/, /t/, /k/, /q/ 和浊塞音 /b/, /d/, /g/。一些语音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细微的变体,例如:
乌兹别克语的 /q/ (小舌音) 和维吾尔语的 /q/ 相似。
乌兹别克语的 /g/ 和维吾尔语的 /g/ 相似。
一些方言中,比如乌兹别克语的一些北部方言和维吾尔语,可能存在 /x/ 和 /gh/ (小舌擦音) 的发音。
元音系统: 元音的发音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像 /a/, /e/, /i/, /o/, /u/ 等核心元音。
特殊音素:
/ŋ/ (鼻音):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都拥有这个音,通常在词尾或词中出现。
不送气辅音: 大部分辅音是不送气的。
声门塞音 /ʔ/ (glottal stop): 在某些词中,尤其是在元音之间或词首,可能存在或消失。
音节结构: 普遍以元音结尾的词居多,辅音丛(consonant clusters)相对较少,尤其是在词首。

二、 历史和地理关系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1. 共同的祖先 (Common Ancestry):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都起源于古代的葛逻禄语(Old Turkic),特别是其西部方言。葛逻禄语是连接早期突厥语和现代突厥语的重要桥梁。
在历史长河中,葛逻禄人是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一个突厥语族群,他们的语言发展演变出了后来的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的早期形式。
2. 地理上的邻近和互动:
乌兹别克族和维吾尔族是中亚地区两个主要民族,他们的传统聚居地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很多地区存在文化和语言上的交融。
历史上的贸易、迁徙、政治实体(如察合台汗国,其官方语言融合了葛逻禄和钦察语支的元素)都促进了两种语言的交流和影响。
3. 书写系统:
历史上,两种语言都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这是后来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的共同书写基础)以及阿拉伯字母。
在苏联时期,乌兹别克语曾被拉丁化和西里尔化。现代乌兹别克语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
维吾尔语至今主要使用基于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新维吾尔文),并且也存在拉丁字母的推广尝试。
虽然书写系统有所不同,但早期使用的回鹘文为两者提供了共同的书写基础,也使得早期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理解。

三、 互相可理解性 (Mutual Intelligibility)

相对较高但非完全: 尽管存在差异,但由于上述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的相似性,一个讲标准乌兹别克语的人和一位讲标准维吾尔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理解的,特别是当他们专注于核心词汇和基本句子结构时。
影响因素:
方言: 双方使用的具体方言会对理解程度产生很大影响。例如,乌兹别克语的费尔干纳方言与维吾尔语的一些方言可能比其他方言更容易互相理解。
接触程度: 经常接触或有互相学习的经历的人更容易理解对方。
书面语 vs. 口语: 书面语中由于拼写和部分词汇的差异,理解难度可能略大一些。
现代化词汇和外来语: 对于现代科技、政治等领域的词汇,如果一方吸收了更多不同语言的借词,可能会增加理解的障碍。

四、 主要差异 (Key Differences)

尽管相似性很高,但还是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使得它们成为独立的语言:

1. 发音上的细微差异:
元音: 例如,在某些词中,乌兹别克语可能使用 /o/,而维吾尔语使用 /ö/ (圆唇前元音) 或 /u/ 而维吾尔语使用 /ü/ (圆唇前元音)。乌兹别克语的 /g/ 和 /k/ 在维吾尔语中可能存在一些对应的擦音或变体。
辅音: 乌兹别克语中的一些辅音在维吾尔语中可能发生变化,例如 /h/ 音在维吾尔语中可能更常见或在特定位置有保留。乌兹别克语的 /c/ (软颚化的[tʃ]) 和 /j/ (央近圆唇元音/前近圆唇元音) 在维吾尔语中可能有所不同。
2. 词汇上的分歧: 尽管核心词汇相似,但随着历史发展和外部影响(如俄语对乌兹别克语的影响,或者其他突厥语系语言对维吾尔语的影响),两者的词汇库中也积累了一些差异性的词汇。
3. 书写系统: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乌兹别克语使用西里尔和拉丁字母,而维吾尔语主要使用阿拉伯字母。
4. 一些语法规则的细微差别: 尽管语法结构相似,但在某些后缀的使用、屈折变化或某些语法功能(如条件句、虚拟式等)的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

总结: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是同根同源、高度相似的语言,它们都属于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它们共享大量的词汇、相似的语法结构(特别是黏着语特征和SOV词序),以及相近的语音系统。历史上的文化和地理上的密切联系是它们高度相似性的根源。

可以说,它们是表亲,而不是堂兄弟。就像汉语的北方官话和南方方言(如粤语)之间存在互通性但又被认为是不同的方言或语言一样,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的相似性是其共同祖先的强大印记,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各自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它们也发展出了各自独立的特点,成为两种不同的、但彼此可以被相对理解的语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旨在无背景下阅读并顺利理解

本文以中亚突厥语的历史脉络和文字变迁为主线解释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分道扬镳的路径

我看到其他答主讲到哈卡尼耶语和察合台语,也有人认为乌兹别克语更「波斯化」一些,还有人就维吾尔族源发表一些看法,还有泛突什么的,well……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全知乎唯一一个乌俄维中满级的答主,给你们好好辨析一下以上这些观点和更清晰的事实

首先明确一下,突厥语,我们是在说一个语族,Turkic languages,而不是特定哪一种语言,经常有人纠正并非「突厥语系」,是阿尔泰语系下的一个语族,其实现在质疑阿尔泰语系假说的人越来越多了,很有可能真的就是突厥语系了,本文为避免歧义,仍称作语族

哈卡尼耶或哈卡尼亚语

指的是穆哈默德·喀什噶里以阿拉伯文(Arabic script,区别于阿拉伯语文 Arabic language & literature)在喀拉汗时期记录下的古突厥语(Old Turkic),也就是著作《突厥语大词典》,当然这本书本来也的确用阿拉伯语写的,书中将这个汗国王朝(Khanate)称作 Qara Khan,有学者认为 qara 表示的是「伟大」的意思,具体如何自称国号,暂无定论,但为了指代方便,学术界以「喀拉汗/Qara Khan」称呼这个古代政权,书中将古突厥语称作「汗国的语言」,于是也用哈卡尼耶语来表示书中提供的文本,该文本的具体特性需要掌握一定的阿拉伯文的书写逻辑

阿拉伯文

我们把 ABC 这种叫 alphabet,把阿拉伯文一般叫做辅音音素文字(abjad),特点是只写辅音字母,元音通过附加符号(diacritics)标记表示,但阿拉伯语其实有三个字母 Alif Waw Yah,除了也承载辅音或其他功能,也有表达元音的功能,Alif 在词首表示某一元音,具体音值要用附加符号控制,Waw 表示辅音 W,Yah 表示辅音 Y,但表示长音的话,阿拉伯文的逻辑是「附加符号和字母的组合」,古典阿语和标准阿语的音系(phonology)元音部分是三长三短,a i u ā ī ū 和 aw ay,方言略有差别,附加符号除了提供 a i u 外也提供了重复辅音、无元音、长元音 ā,尽管往往被表示短元音 a 的附加符号代替,等等

然而阿拉伯文并没有提供和古突厥语音系完全匹配的全部字母,在哈卡尼耶文本中,出现了许多借用,比如用 Jim /dʒ/ 来表示 /tʃ/ 等等,所谓的哈卡尼耶文就是用书写阿语的逻辑来拼写古突厥语

波斯文

喀什的突厥人都用上阿文了,大伊朗(the Greater Iran,指的是伊朗+中亚+……)的波斯人能不 也用吗?当时波斯语的音系也有长短 a i u,但也还有 e o,辅音还有 P G Zh Ch,于是在 B K Z J 的基础上再造了 4 个字母,元音部分处理成,短音用附加符号表示,长音用单个字母表示,但不可避免的就是 e/i 或 o/u 这两组共用同一个附加符号或字母,虽然逻辑上存在一定差别,但本身就是按阿文的逻辑适配波斯语,写出来的观感是一样的,但这一点不容忽视

下面略谈一下穆黑热衷且愤愤不满的灭佛国事件,纵观全球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非常容易本土化与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所相结合,在印度本土,佛教都被印度教吸纳了,藏传、汉传和南传的风格也非常不同。而伊斯兰文明在彼时亚洲中央是最强势的文化,(不要着急高潮啊),倒不是这宗教本身有多高级,而是波斯人强力加持了,在前伊斯兰时期(pre-Islamic)中亚就很波斯化了,直到近现代的宗教教学中,包括中国的回族,也并非要光学阿拉伯语和天文算术行医,还要学波斯语,其实经学院模式和欧洲挺像的,也是古典语言+研读宗教经典+天文、算术和医学

突厥认同

还有要指出的一点是,中文说的「突厥」一下子就跳回唐朝那会儿了,东西突,这个也是现代史学家为了方便区别,根据政权中心的位置而约定俗成的叫法,东西周、南北吴是一回事儿,还有一个认知差异就是 ,中文这个词被限定在指突厥汗国这个政权的意味更重一些,这一点需要进行大量的中文相关文本的阅读确认,如果你没有读过很多文献,请不要在评论里质疑这一点,如果用浅薄又可怜的非书面语感和自持的观点来质疑这个事实,那只能说明你读的书太少了,或者不够智慧没能领会中文学术共同体的默认规范和常识

但俄文和英文中,我们更多用来指代人和这群人相关的事务,因此也有很相似但不同的词来区别不同的意思,我们用 Турок/Турки Turk(s) 来指代古代的突厥人,用 Тюркский Turkic 来指与之相关的事务,东西突,在俄语里,我们并不强调其政权意味,因此一定不会缩写成 з/в-тюрксий 而是一定会在其后加上 каганат,自称乌兹别克斯坦人那位,想必您平常不以俄语、乌语或英语阅读这方面的内容,您的认知方式也太中国人了,也有 Турецкий Турецкая Тюрки Turkish 专门表示土耳其人,英语中也不会缩写成 Eastern Turkic 也会加上 Khagante,而且英文中这个词往往会被理解成东部的突厥语,有一位突厥学家,在喀什开设了医院、印刷厂、学校和教堂,当时维吾尔人并没有普遍的一个自称和互相之间的认同,他,Gunnar Jarring,用 Eastern Turki 来表示当地人讲的语言,如果用 Turkic,会给人误解成好几种的集合,如果英语不够好,请多补习英语,也不用在评论里乱抬杠

其实中国史书说的也挺对的,回鹘人不一定认为自己是突厥人,这,类比一下陆台关系,就不展开了。但是中文世界里缺失的中亚人在 6xx 到 19xx 一千多年来自己对突厥的看法,所以任何只懂中文的人有误解,我觉得都是可以被原谅和理解的。来自蒙古高原和中亚的游牧民族,在中东的穆斯林眼里,都是 Turk/Atrak,当时的人也没谁一趟飞机跑过去看看,呀你们蒙古人还跟人不一样呀?这是他称,后来变成了一种自称

至于泛突,不得不先说说泛斯拉夫,沙俄的鞑靼人同构地搞出泛突来抵抗,很多鞑靼人都跑去土耳其参与到建国运动中了,土耳其人也从来不觉得奥斯曼解体了,反而觉得土耳其人从奥斯曼里面独立出来了,土耳其人对土耳其人的理解就是突厥,而且是平行在阿拉伯人、波斯人的那个突厥,可不是什么突厥汗国的突厥,土耳其人对土耳其公民的理解是共和国的突厥人,对周边国家,比如说叙利亚的、伊拉克的,人家觉得是外国侨胞,这些人也觉得土耳其是祖国,有意思的是中亚人受苏联的民族识别的影响,觉得土耳其是和自己一样平行的现代民族,但土耳其人觉得人家是有另外一个国家的突厥人,可以说是一突各表了,中亚语言,比如说咱们乌兹别克语会区别突厥语(Turkiy tillar)和土耳其语(Turkcha),土耳其人会觉得自己是 Türkçe 人家是 Özbek türkçesi, Kazak türkçesi etc,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阿塞拜疆人会觉得阿土是两种语言,伊朗阿塞拜疆人觉得标准土耳其语是伊斯坦布尔话,自己说的是大不里士话,是一个语言俩方言,毕竟伊朗官方也会识别 Torki(因为标准波斯语短元音讲 o 而不是 u,所以转写是 o)阿富汗那边虽然乌兹别克人已经有了乌兹别克认同,但平常也会自称 Turki(阿富汗的达利波斯语短音还是 u)也会说自己的语言是 Turki 或 Turki Uzbaki

然后你疆那个东那什么,本身那什么斯坦的范围就模糊不清,按字面意思就是跟中文的汉地、藏地差不多,但你说具体边界在哪呢,说不清。沙俄的领地非常多,中亚被沙俄统治以后,以总督区(Krai)的地位存在,命名为 Туркестан 这个时候西方人就把这里叫做俄属突厥斯坦。西方人不光天天想分裂你国,也天天想分裂阿富汗,就把阿富汗北部和新疆分别叫做阿属和清属,就像南北自己叫朝韩,西方人叫南北朝鲜或南北韩,南北美那样,方向也被应用到了这里,俄属—西,阿属—南,清属—东,分裂分子当然不愿意顶着清属或中属这样的名字,只能选东了呗,人家也不会牵强附会突厥汗国,就不是一回事儿,这算是中文世界非常奇特的一例阿 Q 事件了,乌兹别克斯坦那位答主,您没学过俄属突总督区吗?顺便提一嘴,苏联时期 Казахстан 和 Средняя Азия 是两回事儿,所以现在很多哈萨克斯坦人不觉得自己属于中亚,但现在俄语里我们也更多追随英语 Central Asia 多讲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这个词了,一般来说中文「中亚」就是独联体的五个国家,但英文和俄文会因为文化属性把阿富汗北部地区和新疆地区算在其中,也是美国霸权导致人们认知改变的一个体现

察合台文

回到语言上,前文提到突厥人高度波斯化,不管是身在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还是在大伊朗地区的中亚人,都以波斯文的逻辑书写自己的语言,但一般将奥斯曼治下的称作奥斯曼文,毕竟奥斯曼文发展到后期引入许多阿语的特性等等,将奥斯曼治外的称作察合台文,即便是伊朗的阿塞拜疆和土库曼语被记录下来的文本,和改革前的土耳其语非常相近,也没有被视作奥斯曼文,而是察合台文

可是突厥语的音系和阿、波语都差很大,突厥语本身元音可以区分成前后元音两组(参见土耳其文字母表元音部分),于是以前元音匹配波斯文的短元音,以后元音匹配波斯文的长元音,有些辅音与前元音搭配,有些与后元音搭配,比如说笔 Qaf Lam Mim,乌兹别克语 qalam 维吾尔语 qelem 而土耳其语 kalem

突厥语有一个趋势是,前元音容易变成后元音,后元音变成前元音的情况也有,但其相邻的音节中也是前元音,发生了同化,所以不写出前元音,只写出后元音保证了察合台文能够成为兼容中亚各语言和各口音的通用文字,维吾尔说 män 乌兹别克/哈萨克说 men 鞑靼说 min,但写出来都是 Mim Nun

文字改革

自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国家纷纷进行脱殖民的改革,换句话说就是去苏去俄化,西里尔字母改成拉丁字母就是最直接的一个表现,从率先就改革的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到最近两年的哈萨克斯坦,都在中文互联网上比较被关注,在苏联早期,也对察合台文进行过全拼化的改革,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本身是同一种语言的方言连续体,也是察合台文中被记录下最多的口音,全拼化后基本上是一样的,而鞑靼、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和察合台文没有那么接近,按各自口音全拼化后记录,乌兹别克语将察合台文称作旧正字/拼法(Eski Imlo),将全拼的称作新正字/拼法(Yangi Imlo),相对于拉丁和西里尔字母,不论哪一种拼法都被称作古文字或老文字(Eski Yozuv),而现代维吾尔文本身就是乌兹别克人眼中的老文字,所以维吾尔人会将老文字中的旧拼法称作察合台文(Chaghatay yéziqi)

那个时候,遥远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有一个共识是,汉字不行,必须得拉丁化,苏联也是对俄语正字法本身就改革了,也试图用拉丁字母书写俄语,但是这个事儿能不能搞成,不如先用非俄语言试试看,沐浴着革命的春风,加盟共和国纷纷设计了拉丁方案,乌兹别克文有两个版本 A a Ə ǝ O o Ɵ ɵ 和 Å å A a O o Ɵ ɵ,用哪一版写出来都给人感觉维里维气的感觉,再后来就用西里尔字母了,以后一版为蓝本,А а 用来表示古文字的短 a [ æ ],Å å 这个字母欧洲人也用来表示 [ ɒ ],西里尔文直接用 О о 了,至于 O o Ɵ ɵ 在古文字中就是用 Waw 表示的,因此 У у 表示 [ u ],用 Ў ў 表示了,而塔吉克文中用 Ӯ ӯ,因为这两个附加符号表示的是短音和长音,西里尔字母的附加符号和拉丁字母的用法略同,这里的逻辑也很科学:乌兹别克语的 Ɵ ɵ 的确在阿文中是短元音,而塔吉克语按词源来看的确是长音

维文书长期以来都是塔什干印刷出版的,虽然本土在喀什和伊犁都有印刷厂,但校稿、排版什么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

这套人民币上印的字是新中国建国那会儿就加了的,正字法还没定,长期都是写乌兹别克文读说维吾尔语,可能有的次按写作者的自身口音会变。新疆的现代化路径和汉地并不相同,也没有倚靠中国文化,而是靠苏联的高科技,和欧洲对勾上了,于是新中国建国后(50s)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去俄化,比如说 xitay 本来指的是汉地和中国,就不让用了,再后来谣传成有敌意的意思,本来共和国在维语里也是 Xitay Helq Respublikasi 后来变成了 Jungo Xelq Jumhuriyeti,电话 telefon 要改成 dyenxua(dian hua)等等等等

后来有了拼音,就用汉语词更方便了,但这些概念不是维语没有或不能翻译,而是不能不心向伟大祖国

毛主席一词,如果是二十年代大概会说 Mao Raisi,再往后就是 Mao Predsedateli,建国后会说 Mao Zhuxi,我倒是见过一本数学辅导材料叫做「Matematika Fudaoliⱪ lanxicesi」之类的东西,如果是二十年代应该是 Riyaziyat Maslahat Kitabi 之类的画风,三四十年代应该会说 Matematika oqush materiallari 什么的,在用拼音的这段时间里,辅音连缀并不符合突厥语的语音特点,维语本身也有弱化,于是全部按口语实际去写了(乌兹别克语其实口语和书面不一致的地方也很多)

后来八十年代恢复维文的使用,但正字法沿用拼音那个阶段的写法,并且再造了字母表示 Ö Ü,强塞的汉语词也被翻译掉或还原回俄语词或者用英语词了,但受限制于译者的语言能力,比较多的还是按汉语来翻译的,不像俄语本来就是直接用西欧的表达或字面意思翻译,乌兹别克斯坦又喜欢字面意思翻译俄语词,于是拉开距离成了两种语言

然后那个所谓的乌兹别克斯坦那个答主,乌兹别克语的 o 和维吾尔语的 a,发音分别是 ɑ ɒ,美国英语也讲 ɑ 比如 hot,许多人其实是听不出分别的,已经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南疆口音基本是一样的,维吾尔人也有的说 ɒ,然后举例的东西其实就很让人无语,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人也是用那些词啊,他们就是乌兹别克不是维吾尔了吗?乌兹别克语也说 ekan,而且非常常用,uyingda mehmonxona 那个也非常莫名其妙,其实你说 uyingning 或 uyingdagi 都是可以的,维语也是,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了

不过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承认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斯坦不承认维吾尔族,而且视作他们是乌兹别克人的一部分,但是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维吾尔人的聚集地和乌兹别克的聚集地是重合的,那里的乌维也有 double identity,他们觉得两个都是自己,类似的,塔吉克人许多也有乌塔 double identity

我也有看到有人与土耳其语相比较的语法,突厥语的词缀会根据元音、辅音来变化,比如土语有 tan/ten/dan/den,维语有 tin/din,这类的,乌兹别克语只有浊的那个,我经常被维吾尔人请教乌兹别克语,也教过不少人,引用一下我的不完全总结

Nominative ️
Genitive ning ning(rarely ni
Accusative ni ni
Dative ge ke qa gha ga(rarely ka
Locative de te da ta da(rarely ta
Ablative din tin dan (rarely tan
-che -cha
-giche kiche ghiche qiche -gacha
-diki tiki -dagi
动词 -maq/mek -moq barmaq külmek bormoq kulmoq
动词 -p -b almaq élip almoq olib
不存在什么 up üp 一律 -b/ib
动词 -sh -sh almaq élish bermek bérish olmoq olish bermoq berish
也不存在什么 ush üsh 一律 -sh/ish
啊 辅音要浊化 -lik + i > ligi 比如说 uning bolaligi 他的童年时代
动词 -gen ken ghan qan -gan bilgen ösken qalghan satqan bilgan o’sgan qolgan sotgan
维语可能会说 dost dostung gül gülum 但 do’st dosting gul gulim 一切从简
维语 bol + i + men,这个 i 本身是 a 的弱化, UZ 中没弱化当然还是 a,所以 bo’laman boraman ketaman 而不是 bo’liman boriman ketiman
维语 mu? mi?
维语 chu? chi?
还有人称要注意一下 men biz sen siler siz u 但 没有 siler 说 siz 就可以了,有时候会 sizlar 比较少……
表示 也 不用 mi 比如说 我也 men ham 而不是 menmi
u baridu 的这个 du 对应 di boradi
如果复数 ular xxx dilar
barduq 这个 duq 对应 dik
维语 -ghu/qu/gü/kü 这个是 uv
其实 g > gh > w 挺正常的一个语音现象,用阿富汗乌兹别克的阿文来写就比较好理解了,只是 g 变成 w 了 见下
: Yazmaq yazghuchi
: Yozmoq Yozuvchi
复数也没有 lar ler 之分 只有 lar

逻辑上呢,俄语说 большое спасибо 大大的谢谢,我们也说 katta rahmat 而中文说「多谢」,维语也说 köp rehmet,还有一些祝福的表达俄语用 с 字面意思相当于英语的 with,我们也说 xxx bilan 维语说 muborak bolsun 这个其实不是很中文,阿富汗和伊朗的 Torkha/Turkha 也是这样说的,而土耳其更多像法语/英语 joyeux/happy 说 Mutlu xxx

至于土耳其语,我是一天也没学过语法,但我也能听懂也会说,对于我来说,听感像有人混着法语词在用很软的语调说维语,当然我本身也是 francophone,听得懂也再自然不过了,其实很多答案也指出了,乌维口语不如书面互通得多,乌土或土维的话,其实是口语跟容易理解,但书面的话,土耳其语的逻辑其实非常西化,yapma 和 yapmak 在乌维都被翻译成 qilish,但是一个是英语 doing 一个是 to do 的意思就不能被区分,需要通过别的方式,土耳其语的新闻也好,文章也好,有非常严格的书面写作要求,土耳其人自己在学校里也不得不学习学术土耳其语(Akademik Türkçe),土耳其语进行过改革,把阿拉伯词剔除了,用法语词或自造词,这样对中亚人来说,考验的其实是外语能力,法语英语越好越能听懂,土耳其人的自造词非常简单好懂,但需要反应一下,比如说他们把语法叫 dilbilgisi,字面意思是语言的知识,根据语境很好猜到对方表达的意思,但不一定能够说出口。如果比较阿塞拜疆语和乌兹别克语或维吾尔语的话,这个才是真的非常易懂,词汇也都是一样的

我会告诉你们北大做土耳其研究的昝涛,奥斯曼土耳其文就是找维族学生翻译的吗?ooops 说漏嘴了

user avatar

尽管维吾尔语与乌兹别克语较为接近,但是乌慈别克斯坦的乌兹别克语与维吾尔语仍然有一定差别。乌兹别克语的一些基础单词与维吾尔语的单词并不一致,如司机一词在乌兹别克语中卫haydovchi,维吾尔语则使用shopur,维吾尔语中没有haydovchi单词。一些单词在标准乌兹别克语与维吾尔语中并不相同。dumba一词在乌兹别克语里表示屁股,然而维吾尔语用该词表示后背。在词缀方面。标准乌兹别克语的现在进行时在词根后缀加-yap,而维吾尔语则缀加-wat。在口语中,乌兹别克人倾向使用形容词加人称后缀表达状态。如:xafaman,我不开心。 而维吾尔人罕用该表达法。同时,乌兹别克语与维吾尔语与土耳其语差别很大。会乌兹别克语与维吾尔语并不能掌握土耳其语。

user avatar

推荐你去油管上看这个视频,三个不同国家的图克语母语者用自己的语言念一段文学作品。基本前半部分就是回纥小哥和乌兹别克小姐姐一起欺负那个土耳其老哥,因为他俩互相基本上都能听懂,而土耳其兄弟经常懵比。

PS:这个乌兹别克小姐姐很温柔可爱,还说很好听的英式英语hhh

user avatar

用汉语的标准,那完全就是一种语言。想想看吧,官话、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吴语互相听不懂,居然都算汉语。

维吾尔朋友跟我说,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的差别就像普通话跟东北话的差别,看到没有,连官话方言的范围都没有出。

以前的文化部长王蒙精通维吾尔语,他有一次到乌兹别克斯坦访问,直接就在当地用维吾尔语演讲,把当地接待官员吓了一跳,“这个中国文化部长怎么会讲乌兹别克语?”

user avatar

很赞同一个说法:

「乌兹别克斯坦,就是维吾尔的民族国家」「泰国/老挝,就是傣族的民族国家」。

用元代四大汗国理解就可以了:这些族群分化历史都在500-600年以内,互相的关系就类似 暹罗、澜沧、兰纳、麓川都属于傣族一样。

大蒙古语=察哈尔、喀尔喀、土默特、喀喇沁、鄂尔多斯、科尔沁、卫拉特、布里亚特;

钦察语=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塔尔、巴什基尔;

察合台语=维吾尔、乌兹别克;

伊尔=波斯语=法尔斯、哈扎拉、塔吉克;


不过有点不太懂,为什么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会讲波斯语,

是某个汗国政权形成的「城里语言」么?然后他们的城外就都是察合台语了?

user avatar

本人新疆乌孜别克族 家里都说乌孜别克语

我觉得真的很一样!但有一些小区别

1.维吾尔语很软 按语法知识来说就很重视 元音和谐

比如 马 是At ;我的马 就是 Mining Itim

注意这里元音A 弱化成了 I

但是乌孜别克语 我的马 依旧是 Manning Atim

这就是元音和谐

也是最不同的一点 维吾尔族人只要注意 不要弱化元音 就基本是乌孜别克口音了

2.现在进行时的不同

同样一句 我在吃饭

维吾尔语:Tamak(饭) Yawatiman (我在吃)

乌孜别克语:Tamak(饭)Yayapman(我在吃)

维吾尔语的进行时是 Wat 而 乌孜别克语是 Yap

3.Q X音的饱和度

维吾尔语不怎么饱和 会发Q X 的音

但是乌孜别克语 特别饱和 是 ch sh 的音

4.一些词语的不同

鞋子:Ayag/Payfazal

西瓜:Tawuz/Tarwuz

姐姐:Aqa/Apa 等等

好了 这就是区别 我们全家都是乌孜别克族 我们在家都说乌孜别克语 可能跟乌兹别克斯坦有些不同 因为她们会吸收许多俄语发音 而我们新疆乌孜别克会吸收大量维吾尔语发音

乌孜别克人很少 全国只有1万人 居住在新疆 所以大量乌孜别克人熟练掌握维吾尔语 甚至超过乌孜别克语 我上的就是民族班(维吾尔语)

记得有一天民族语文课上 老师教元音和谐

练习题上 有很多句子 任务就是找出这个句子中有几个元音弱化了

同班同学都找不全 我全找出来了哈哈哈哈哈 因为只要知道哪个不是乌孜别克语就好了哈哈哈哈

当代新疆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大量通婚 一起生活 她们之间的感情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语言相似 文化相同 相貌相似 我知道维吾尔族不太会接受外族通婚 但是却可以无条件接受乌孜别克 我们也是 就像同族一般 时其他民族理解不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情♥️

Ps:可能会有许多朋友不赞同 但这是我们家族的语言使用情况 乌兹别克斯坦乌孜别克语可能又会有不同的地方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

政治正确来看,两个是两种语言。

语言历史,语言学角度来看,两个就是一个语言的两种方言。

但是!世界在发展,民族文化语言历史也在发展,两民族的标准语也在发展变化,以后可能会彻底分道扬镳,但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个语言两个方言。

想扛的人给我证明粤语甚至闽南话和普通话以及北方方言是不是汉语这个问题。证明完了你就大概知道为啥乌语维语为啥是一个语言两个方言了。

user avatar

在学会维吾尔语的基础上,我花了一个星期,只听乌兹别克语歌曲以及看乌兹别克语歌词,就学会了乌兹别克语

乌兹别克语只不过是维吾尔语的一种口音罢了,连方言都算不上,乌兹别克语比维吾尔语罗布方言都更接近标准维吾尔语

user avatar

实际上,整个突厥语族的语言都十分相似

但是维语和乌兹别克语是最相近的

我们经常会听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的歌,但是一般南疆维吾尔族哈萨克语不怎么听得懂,乌语却很好理解,很好去听懂。

(我就是凭借一首乌兹别克语情歌追到了我的对象,她也是维族的)

诶对了,刚才沙赫地问我歌名我才想起来,qora kozlar黑眼,是乌兹别克语歌,和维语表述一模一样,koz是眼睛,lar是表复数,kozlar双眼了。而哈萨克语表复数的有三个后缀,这就很不同啦。

而且有个神奇的事情是,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在一些词汇表述上并不一样,但是听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听懂

维语不知道bilmay,我听歌听到“bilmading bilmading”的时候我也可以听出来是不知道不知道

除此之外,两族的很多习俗也十分相近

用库提亚尔的话说“一母同胞”


本回答由华为p40写成,感谢华为对阿勒依提的大力支持。

user avatar

突厥语族有三大语支:乌古斯,钦察,葛逻禄。对应的就是,土耳其,哈萨克,维吾尔。(突厥语不止这三个语支,这三个是最大的)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同属葛逻禄语支,相似度非常高。但在词汇上有些差别,乌兹别克语有更多的波斯语借词。波斯语对乌兹别克语的影响非常大,比较看看波斯语的元音和乌兹别克语的元音就明白了,就这方面来讲,乌兹别克语在众突厥语里是个奇葩。

两者最早的前身是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卡尼耶语,后来的察合台语。开玩笑的讲的话,乌兹别克语就是波斯人讲一种带有钦察口音的维吾尔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并且它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语言学关系。它们都属于突厥语族(Turkic languages)下的钦察语支(Kipchak branch)和突厥斯坦语支(Turkistan branch)的交汇点,但更准确地说,它们是突厥语族中两个相对靠近的分支的.............
  • 回答
    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这两种曾经被视为同一种语言的亲密亲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同两株一同生长却又各自拥有独特枝叶的胡杨树,既有深厚的根基,又展现出鲜明的个性。说它们“接近”,那是绝对的,但具体有多接近,这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语言的肌理,才能看得真切。历史的纽带:同源而分流要理解它们有多.............
  • 回答
    伊朗和阿富汗的突厥语系语言,主要包括阿塞拜疆语和乌孜别克语,其使用情况非常值得关注。这两国都拥有庞大且历史悠久的突厥语族群,他们的语言也因此在当地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伊朗的突厥语系语言在伊朗,最主要的突厥语系语言是阿塞拜疆语(Azerbaijani)。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伊朗西北部.............
  • 回答
    中亚五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不仅仅是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五大主导民族的家园,更是一幅由众多民族和语言交织而成的斑斓画卷。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的繁荣,征服者的到来,以及后来的迁徙和定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今日中亚丰富多彩的民族构成。一.............
  • 回答
    维吾尔语中的「Jumhuriyet」和乌兹别克语中的「Respublika」之所以不同,这背后其实是两种语言在词源上的不同选择,反映了它们各自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我们先来看看维吾尔语的「Jumhuriyet」。这个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阿拉伯语的「جمهورية」(jumhūriyyah)。而阿拉伯语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这三种突厥语族语言中,波斯语词汇以及闪米特波斯词汇的“占比”。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数字,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于:1. 词汇量的界定困难: 什么是“一个词”?是基础词汇、日常用语,还是专业术语、文学词汇?不同的统计标准会得出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察合台语乌兹别克人的族名来源,以及它和钦察汗国的大名鼎鼎的乌兹别克汗之间那层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背后是一个关于民族形成、政治影响和文化传承的精彩故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乌兹别克”这个族名,并非一开始就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以察合台语为母语的乌兹别克民族直接划等号。 这是一个经历了历.............
  • 回答
    乌兹别克人对以色列的乌兹别克系布哈拉犹太社区以及以国防军中的乌兹别克裔士兵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受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人”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成分.............
  • 回答
    班尼? 我猜你可能指的是帖木儿,也就是泰莫尔。他在中亚和中东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并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横扫了当时的许多地区,包括你提到的中亚两河地区(通常指的是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区域,即河中地区)。如果不是帖木儿,那您提到的“班尼”是谁呢? 能否提供更多信息?假设您指的是帖木儿,那么在.............
  • 回答
    “46架阿富汗空军飞机逃亡至乌兹别克斯坦”这一事件,是2021年8月阿富汗政权更迭后,一系列混乱和剧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阿富汗空军军事力量的直接损失,也反映了当时阿富汗局势的严峻性以及一些国家在应对地区动荡中的复杂选择。事件背景:2021年8月,塔利班迅速占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并最终于8.............
  • 回答
    关于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接受纳吾肉孜节作为本民族较为普遍节日的确切时间点,这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演变、历史记载以及节日习俗的传承,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答案。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逐渐渗透、被广泛接受并固定下来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过程:1. 历史的溯源与文.............
  • 回答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聊的话题。毕竟,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了解这个国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根据目前比较官方和权威的统计数据,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大约在3600万到3700万之间。 当然,数字总是在动态变化的,所以这只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让我来稍微展开说一.............
  • 回答
    乌兹别克斯坦200索姆纸币背面那只驮着太阳的老虎,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生肖虎,也不是神话传说中的猛兽。它承载着的是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未来的期盼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愿望。理解这枚纸币的图案,需要我们深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和人文之中去探寻。首先,要明白这只“老虎”并非指代实际的虎这种动物。在.............
  • 回答
    乌兹别克斯坦,这个中亚的内陆国家,常常让人联想到丝绸之路古老的回响。它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家喻户晓,但一旦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文化魅力和独特风情的地方。提到乌兹别克斯坦,首先浮现在脑海的可能是它那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希瓦,这三座古城是其璀璨历史的见证。漫步在布哈拉.............
  • 回答
    乌兹别克斯坦之所以成为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背后有着多重历史、地理和文化因素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回到这片土地的过往,以及塑造其人口格局的关键时期。首先,我们必须提到的是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动.............
  • 回答
    关于抓饭的发明者,目前存在一些争议,但普遍认为抓饭的发源地与中亚地区密切相关,而乌孜别克族(Uzbeks)在中亚抓饭的传播和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被许多人认为是抓饭的创造者或对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民族之一。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抓饭的定义和起源的复杂性首先.............
  • 回答
    行,咱们聊聊乌兹别克斯坦对阵中国队的这场球。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从足球实力到国家荣誉,再到球迷的期待,都能让你咂摸出点味道来。首先得说说这俩队的“出身”。中国队嘛,大家也都清楚,一直以来都是亚洲足球里的一个“老面孔”,有过高光时刻,也经历过不少挫折。但无论怎样,这支队伍总是.............
  • 回答
    2005年的安集延事件,是乌兹别克斯坦近代史上一个非常沉重且敏感的话题,其细节至今仍然充满了争议和不同的解读。我会尽量还原当时的脉络,并且抛开那些过于冰冷的官方辞令,用更贴近事件本身的方式来讲述。事件发生的背景:想象一下,2005年的乌兹别克斯坦,这个曾经的丝绸之路重镇,新生的共和国正努力从苏联解体.............
  • 回答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与我国的乌孜别克族,这俩名字确实非常相似,而且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简单来说,我国的乌孜别克族,就是从乌兹别克斯坦及其周边地区迁移到中国的民族分支。这就像一个大家庭,一部分成员留在了故乡(也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另一部分则“走出去”,在新的土地上扎根繁衍。要讲.............
  • 回答
    伊斯兰·阿布杜加尼耶维奇·卡里莫夫,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首任总统,他的离世无疑是乌兹别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地区政治格局中的一件大事。关于他因脑溢血去世的消息,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从卡里莫夫本人而言,他的生命定格在78岁。这个年龄段,虽然不能算年轻,但对于一位长年身居高位、肩负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