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亚五国,除了国家主体民族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还有哪些民族和语言?

回答
中亚五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不仅仅是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五大主导民族的家园,更是一幅由众多民族和语言交织而成的斑斓画卷。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的繁荣,征服者的到来,以及后来的迁徙和定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今日中亚丰富多彩的民族构成。

一、 俄罗斯族:历史的烙印与现代的共存

俄罗斯族是中亚地区一个非常重要且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他们的到来,与俄罗斯帝国及苏联时期的殖民、开发和大规模移民息息相关。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族在哈萨克斯坦的分布最为广泛,尤其是在北部和东部地区,这些地区曾是俄罗斯帝国向中亚扩张的重要前沿。苏联时期,尤其是20世纪的“处女地运动”,吸引了大量俄罗斯人前往哈萨克斯坦开垦土地,进一步增加了俄罗斯族的人口。尽管苏联解体后,一些俄罗斯族人选择离开,但他们至今仍然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俄语在这里仍是广泛使用的沟通语言,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和政府机构中。
吉尔吉斯斯坦: 俄罗斯族在吉尔吉斯斯坦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在首都比什凯克及北部地区。与哈萨克斯坦类似,俄罗斯人的到来也源于帝俄时期的移民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俄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地位虽然不如吉尔吉斯语,但仍被视为官方语言之一,是各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教育、媒体和日常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其他国家: 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相对较低,但他们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大城市或曾有重要工业基地的地区。

语言方面: 俄语在中亚五国的影响力依然显著。即使是在非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俄语也是许多中亚人学习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是他们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

二、 乌克兰族:散落的群体,共享的记忆

乌克兰族是另一个在苏联时期大规模移民到中亚的斯拉夫民族。他们的到来也与农业开发和工业建设有关。

哈萨克斯坦: 乌克兰族在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相对俄罗斯族较少,但同样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与俄罗斯族一同参与了当地的农业开发。
吉尔吉斯斯坦: 同样,乌克兰族在吉尔吉斯斯坦也是一个分散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和农业地区。

语言方面: 乌克兰语在中亚的日常使用不如俄语广泛,但一些社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三、 鞑靼族:自古的商业精神与勤劳的印记

鞑靼族是突厥语民族的一支,在中亚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的到来并非全然是苏联时期,但苏联时期的政策和历史事件也影响了他们的分布和发展。

普遍存在: 鞑靼族在中亚五国都有分布,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他们通常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身份在中亚地区活跃,勤劳且适应性强。
文化融合: 尽管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鞑靼语),但在中亚,许多鞑靼人也普遍使用当地的主导语言,如俄语、哈萨克语或乌兹别克语,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开展商业活动。

四、 德意志族(高加索德意志人、伏尔加德意志人等):流离失所的群体

德意志族在中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时期民族迁移和镇压政策的产物。

批量迁徙: 在斯大林时期,为了巩固权力,大量被怀疑有“不忠”行为的民族,包括德意志族,被集体流放到中亚地区。高加索德意志人和伏尔加德意志人是其中最主要的群体。
顽强的生存: 这些被流放的德意志族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力。他们在农业、工业和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
分散的社区: 如今,德意志族在中亚各国都有零星分布,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尽管许多人在苏联解体后选择回到德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留在中亚,成为当地社区的一部分。

语言方面: 德语在中亚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局限于一些家庭内部或特定的文化活动中。大多数德意志族人已经熟练掌握了俄语或当地的主导语言。

五、 朝鲜族(高丽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高丽人,也就是在中亚地区居住的朝鲜族,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经历的群体。

苏联时期的流放: 与德意志族类似,朝鲜族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被斯大林以“间谍”和“日本代理人”的罪名,从远东地区大规模流放到中亚(主要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适应与融合: 这些高丽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存下来,并在农业(特别是水稻种植)和渔业等方面展现出特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化与语言: 高丽人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朝鲜语,虽然经历了几代人的演变,已与朝鲜半岛的语言有所不同)和独特的文化习俗,如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他们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形成了较大的聚居区。

六、 其他民族:多元化的缩影

除了上述较为突出的民族外,中亚五国还分布着许多其他小型民族群体,他们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亚美尼亚族: 历史上,亚美尼亚商人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并在中亚留下了痕迹。在苏联时期,也有一些亚美尼亚人因各种原因迁徙至此。
阿塞拜疆族: 同样,阿塞拜疆人也曾在中亚地区活动,尤其是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
车臣族/印古什族: 在苏联时期,与德意志族和朝鲜族一样,车臣族和印古什族也曾被大规模流放到中亚。
乌鲁木齐人(维吾尔族): 虽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新疆接壤,与维吾尔族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但“乌鲁木齐人”这个称谓在中亚的语境下,可能更多指历史上从中国迁徙至此,但与现代中国维吾尔族主体可能存在一些文化或历史上的差异。但总的来说,维吾尔族及其近亲民族在中亚地区确实有分布。
库尔德族: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也有库尔德族社区的存在,他们通常是由于历史原因从西亚迁徙而来。
犹太族: 在一些大城市,如塔什干和阿拉木图,也存在着犹太社区,他们在中亚的商业和文化生活中留下过足迹。
白俄罗斯族: 同样是斯拉夫民族,白俄罗斯族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出现在中亚。
其他突厥语系民族: 除了主体民族和鞑靼族,还有一些其他的突厥语系民族,如卡拉卡尔帕克人(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诺盖人、巴什基尔人等,他们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的交融与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亚的民族构成中,语言的流传和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

俄语的普遍性: 如前所述,俄语在所有中亚国家都扮演着重要的通用语角色,尤其是在跨民族交流、教育和官方事务中。
本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 尽管俄语影响深远,但各国的主体民族也在积极地保护和推广自己的语言,将其作为国家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核心。
其他语言的生存: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他们的语言生存状况各不相同。一些民族,如朝鲜族,仍在努力维护自己的语言;而另一些民族,由于人口较少或与主体民族的融合程度较高,其语言的使用范围可能正在缩小。

总而言之,中亚五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古老文明、历史迁徙、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多元民族社会。从斯拉夫的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到突厥语系的鞑靼族,再到被流放的德意志族、朝鲜族,以及散落在各地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库尔德、犹太等民族,他们共同谱写了中亚丰富而动人的历史篇章。理解这些民族及其语言,才能真正触摸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肌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萨尔特—卡尔梅克人,算是除了中亚五大民族之外另一个特殊的土著民族。

卡尔梅克人在突厥语的意思中是“停留在原地的人”的意思,一般指汉语语境中的蒙古人。中世纪中亚一般把改信伊斯兰教,会同时说蒙古话和突厥话察合台和叶尔羌蒙古人叫做蒙古人或者蒙兀尔人。而信佛教的真正的蒙古人反而被叫做卡尔梅克,意思是他们思想落后不够进步,还没有改信伊斯兰教。

而萨尔特卡尔梅克人则是我们熟悉的佛教蒙古人和中亚萨尔特人的混血后裔,因为他们逐渐被中亚定居文化影响逐渐学会耕作,开始信仰伊斯兰教,语言逐渐转为哈萨克语和吉尔吉斯语。因此被中亚人和一般的卡尔梅克蒙古人相区别,被叫做萨尔特化的卡尔梅克,即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但是萨尔特卡尔梅克人依然保持着某种蒙古认同,坚信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他们对于自己族名来源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即卡尔梅克语中另有‘sart’一词,该词来自‘sarta’,意为‘月亮’,因此萨尔特卡尔梅克意思是月亮般的卡尔梅克,即信奉和平教(标志是新月)的卡尔梅克人。

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萨尔特卡尔梅克人分布于我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在我国新疆伊犁昭苏县大约有500人,因为哈萨克有卡尔梅克部落,这个民族在中国被算进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另有托烈部,也是蒙古乞颜部后裔,术赤的子孙。哈萨克历代汗王均出自此部)。在吉尔吉斯斯坦,萨尔特卡尔梅克人有大约5800人-10000人左右。吉尔吉斯承认其为独立民族。

蒙古人为何会出现在中亚呢?原来在成吉思汗之后,明代蒙古诸汗王对成吉思汗的伟业念念不忘,也发动了对中亚的入侵战争。萨尔特卡尔梅克就是明代蒙古军队远征中亚留下的痕迹。

其中一个对中亚动心思的是东蒙古鄂尔多斯部的俺答汗,俺答汗在明嘉靖三十七年,曾经远征中亚。一度收服瓦剌四个部落,瓦剌部还献上了贵族女钟金做了俺答的小夫人。有意思的是根据蒙古史,俺答汗之子恰台吉的《俺答汗传》一书记载,俺答汗的军队先造访了吐鲁番蒙古国的可汗沙汗,俺答使者还和沙汗攀起了亲戚,说沙汗作为察合台后代,俺答作为拖雷后代是一家。沙汗还非常高兴赠送了许多礼物。然后俺答军队才离开吐鲁番往西攻打瓦剌部落。

俺答汗在马年(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 降服了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后,出征卫拉 特。驻在札拉满山时,派使者向白帽的沙汗叙谈察合台哥哥以来的往事。对方很高兴,献上了骏马和珍宝。然后越经呼锡山进攻额鲁特和巴噶图特 的卜都海太师, 翁郭依丞相,缴获了很多战利品,迫使他们退走。驻在札拉满山时,俺 答汗派使臣去见吉格根阿哈和扎拉满图类,表示希望按照先例相互结成亲家。吉根格阿哈于是遣使回报,献上了自己的女儿钟金,俺答汗随后班师。

《俺答汗传》明代蒙古恰台吉

而《蒙古源流》一书记载的更为详细,书中明言。俺答汗远征瓦剌后攻入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一带,与哈萨克人作战。下文哈苏罗克即哈萨克,托克摩克即吉尔吉斯托克马克。

岁次癸酉,精选赛音哈屯之四额哷斯塔木克克里之五和硕齐并兵七百名,往征直至哈苏罗克地方托克摩克。

东蒙古俺答汗远征所至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该地正好和萨尔特卡尔梅克人分布区重合。萨尔特卡尔梅克人与俺答部落和瓦剌部有很明显的关系。

这也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吐鲁番汗国蒙古并没有被西域民族同化,依然可以用蒙古话和东蒙古同胞交流。并保持着鲜明的蒙古认同,自认察合台后代。而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汗国领土不包括北疆和吉尔吉斯,翻遍《俺答汗传》和《蒙古源流》都不见蒙古兵与叶尔羌蒙古国吐鲁番蒙古国作战的记载。蒙古史书一直在说俺答汗的东蒙古军和瓦剌作战,到了哈苏罗克(哈萨克)地。

而俺答的军队经过吐鲁番往西才打到瓦剌部,那么瓦剌部的游牧区绝不可能是在吐鲁番正北的图瓦,而是在乌鲁木齐和伊犁一带,与哈萨克部落混居,如果真如泛突厥发明历史所言满清康熙时期准噶尔还在图瓦,那么明朝的俺答汗应该直接从外蒙古打过去就行了,喀尔喀万户的兄弟还会助他一臂之力,而不是经过吐鲁番见沙汗。今天的萨尔特卡尔梅克族就是这些早期进入伊犁和中亚吉尔吉斯的瓦剌部落和俺答鄂尔多斯部落和西域民族长期混血的后代。是明代蒙古经略中亚的证据。

大明顺义王俺答,最终归顺大明与汉人友好相处的蒙古天骄。

因此伪造历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历史书和土著居民是无法反驳的证据。今天中亚五族之外依然有明代蒙古的后裔,土著民族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user avatar

中亚的”土著少数民族“,也就是排除主体民族和近代移民,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介绍:

  1. 残存的各种东伊朗语民族
  2. 卡拉卡尔帕克人

一、塔吉克斯坦残存的东伊朗人:高原塔吉克人和雅格诺布人

东伊朗vs西伊朗的关系,我在这里就不科普了,题主你只需要知道:

  1. 西伊朗包括波斯人,以及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平原塔吉克“
  2. 东伊朗包含古代的塞人、粟特人,以及今天的”高原塔吉克人“和”雅格诺布人“。我国的塔吉克族是高原塔吉克。雅格诺布语与古粟特语接近,可能是粟特人残余。

中古时期,突厥西迁 + 波斯-伊斯兰文明东渐,导致中亚的东伊朗人被突厥和波斯”瓜分并同化“,东伊朗民族的范围从左边的橙色,缩到右边的红色和紫色。

高原塔吉克主要分布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克尚省“,也就是下图的橙色,看似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实际上由于海拔和地形限制,只占大约3%的人口。

高原塔吉克不仅语言上和主体民族格格不入,宗教上也属于什叶派,不同于平原塔吉克的逊尼派。由于各种格格不入,巴达克尚一直都有独立倾向,在1992-17年、2010-12年的两次内战中,和瓦哈比-萨拉菲派的伊斯兰复兴党一起组成联合反对派。

什叶派的高原塔吉克,为了反对逊尼派平原塔吉克的政府,宁愿和瓦哈比恐怖分子合作,可见这两个民族间的隔阂有多深。

而塔政府官方从来不承认有“高原塔吉克”这个民族,以至于具体人口数据无法统计,我之前说的3%人口比例实际上指的是什叶派的人口比例。

2019.06.08补充:经过本人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平原塔吉克 vs 高原塔吉克之间的关系,远比此回答讲到的复杂。塔国内战也不仅仅是语言-民族的矛盾。具体可以看此回答:

除了高原塔吉克之外,还有同样是东伊朗的雅格诺布人,占人口0.3%左右,是逊尼派。比较有意思的是,雅格诺布人的口语,和古粟特语文本中的语言极为相似,被认为是Istaravshan方言,也就是唐代昭武九姓中”曹国“地盘内的东曹地区方言的直系后裔。

他们的原聚居地是塔吉克斯坦西北,阿赖山脉的几个峡谷中,后来由于苏联的政策,被散步到全国各地,今天只有1800人会说雅格诺布语言。

二、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卡尔帕克人

卡拉卡尔帕克人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西部的咸海南部湿地,和古代的花剌子模有所重叠,占总人口2.2%。他们的语言与哈萨克语和诺盖语更接近,属于钦察语支,不同于乌兹别克语(萨尔特语)的葛逻律语支。

卡拉卡尔帕克人的来源目前仍有争议。最早关于他们的记录是1598年,被描述为从乌拉尔山到咸海的游牧部落联盟,经常劫掠附近的定居民。而当沙俄在19世纪来到中亚时,卡拉卡尔帕克又成了咸海绿洲的定居农民和渔民,游牧民是极少数。

卡拉卡尔帕克人在中亚的突然出现,主流观点是来自南俄罗斯的诺盖人,在16世纪的内战后从诺盖分裂出来,游牧于包括咸海的中亚西部,并随后开始适应定居生活。

而他们自己的一部分民族主义者,则则强调自己是咸海的原住民,是花剌子模人与突厥人融合的后代。在蒙古人和帖木儿破坏当地经济后,被迫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金帐汗国内乱后,他们又重新回到了祖地。

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的咸海干枯,如今卡拉卡尔帕克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困难。而当地人也一直抱怨乌政府对于他们的冷漠,指责乌政府在用水政策上,偏向上游的乌兹别克人。

2019.05.06编辑补充:高原塔吉克内部也不是单一语系,而是分很多支系:

参考左图下方那条弯曲的河流,这条和叫喷赤河(Panj River),喷赤河的峡谷时窄时宽,造成许多相互隔离的小聚落,包括从下游到上游,分别是鲁沙尼语(红色,Rushani)、舒格南语(紫色,Shughnani)、伊什卡什米语(绿色,Ishkashemi),阿富汗的瓦罕语(Wakhi),以及诸多支流上的穆尔加布河的(脏绿,Oroshori)、(粉色、Yazgulemi)、和(蓝色,Bartangi)。

加上我国塔吉克族的色勒库尔语(Sarikoli),总共有8种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有些是互不相通的,具体的语言学划分还有争议。有些人认为可以分成三大支系: 舒格南系(Shugni)、瓦罕系(Wakhi)、色勒库尔系(Sarikoli,中国塔吉克)。然而,比如舒格南系下面,鲁沙尼语和舒格南语也是不能互通的,所以还是有很多争论。

另外,和传统印象不同的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两国的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部分的居民并不是“高原塔吉克人”,而是吉尔吉斯人,也就是上面左图的红色。

user avatar

请看我的这篇回答:

俄罗斯、乌克兰、德意志、车臣、阿塞拜疆、白罗斯族也是迁徙过来的。

鞑靼和维吾尔族比较特殊。有一部分是从俄罗斯和中国迁入的,但由于两个民族牧民、商人较多,也有许多成员是世居中亚的。

中亚的塔吉克族应该分为平原和高山两个不同群体,其他答案也提到了。


其他答主也提到了卡拉卡尔帕克族的情况。有的中亚国家将哈、吉、塔、土、乌五个民族加维吾尔、卡拉卡尔帕克定义为世居民族。

user avatar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梅斯赫特土耳其人(Meskhetian Turks)最多的国家


梅斯赫特是古代格鲁吉亚的一个公国,受到波斯和土耳其影响,部分梅斯赫特人和土耳其人融合成了梅斯赫特土耳其人,可以视作突厥化的格鲁吉亚人

苏联时期梅斯赫特土耳其人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

user avatar

@小狮子Arslan Li答案上补充,西伊朗人中也有不少中亚少数民族,例如布哈拉人、布哈拉犹太人、哈扎拉人。(其中前两者有时候被乌兹别克斯坦算入平原塔吉克人中,但他们显然是独立来源的民族。平原塔吉克在很多国家都算少数民族,但是是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此答案就不视为少数民族了)

布哈拉人、布哈拉犹太人,是萨珊帝国早期以前时期就已经迁入布哈拉地区的西伊朗语人群(波斯人)的后裔。前者从祆教皈依伊斯兰教,后者从一开始就始终信仰犹太教。后来也有一些布哈拉本地的乌兹别克人融入两个族群中,两个族群也有大量人口融入本地的乌兹别克人中。(具体历史更复杂,参见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乌兹别克汗国以及布哈拉汗国的历史)

布哈拉人(Bukharai People)说布哈拉语(Bukharai Language),一种与乌兹别克语法和词汇融合的波斯语方言(有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塔吉克语方言但实际上差别不小(而塔吉克语在塔吉克斯坦独立前也经常被认为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把布哈拉与和塔吉克语以及达利语并列为波斯语在中亚的方言更为合理)。(没找到图)

布哈拉犹太人(Bukharan Jews)说巴比伦亚拉姆语(Babylonian Aramaic,萨珊帝国时期巴比伦尼犹太人书写《巴比伦塔木德》的语言)与布哈罗语(Bukharoi Language,一种有大量亚拉姆语借词并融合了乌兹别克语语法的波斯语方言)。

纽约的布哈拉犹太人社区活动


乌兹别克斯坦一所学校中的布哈拉犹太人儿童


加入以色列国防军的乌兹别克系血统明显的布哈拉犹太人


哈扎拉人(Hazara People)说达利语(Dari Language,流行于阿富汗和乌兹别克南部的一种波斯语方言)。在语言上属于西波斯人。而在血统上被认为最可能是早期迁入中亚的乌古斯部、葛罗禄部等早期突厥语部融入中亚西伊朗人中的后裔。

哈扎拉女孩


哈扎拉女孩

相互内容:

阅读更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亚五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不仅仅是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五大主导民族的家园,更是一幅由众多民族和语言交织而成的斑斓画卷。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的繁荣,征服者的到来,以及后来的迁徙和定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今日中亚丰富多彩的民族构成。一.............
  • 回答
    中亚五国,指的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自苏联解体以来,这些曾经的加盟共和国,如今独立自主的国家,与中国之间构建起了一种复杂而又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地缘政治的变迁、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双方各自的国家战略而不断演进。历史的基石:苏联解体与.............
  • 回答
    中亚五国的历史溯源:从草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漫长征程中亚,这片被古老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辽阔土地,孕育了辉煌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今天我们熟知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独立的国家,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演变、民族融.............
  • 回答
    中亚与西亚的盐,在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维系生命、增添风味的必需品,更是承载着财富、权力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中亚五国的盐产地:大地的馈赠,丝路的命脉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却孕育着丰富的盐类资源,这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广袤的盆地、古老的湖泊以及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这五国.............
  • 回答
    中亚五国与中东地区在视觉风格上的差异,并非简简单单的“画风”问题,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截然不同的历史演进、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文化融合以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如果我们尝试用更生活化的语言去描绘这种区别,就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厨房,虽然都用来烹饪,但食材、调料、烹饪习惯和最终端出的菜品,都有着显著的“风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首都,确实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都离国境线不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说的“距国境线近”是一个相对概念。中亚国家地域辽阔,许多城市的.............
  • 回答
    俄罗斯再次吞并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可能性,从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历史演变来看,可以说是非常低,几乎不可能。但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历史背景回顾: 沙俄时期: 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通过军事征服,逐步将中亚地区纳入.............
  • 回答
    关于沙俄帝国为何没有对中亚五国(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原住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杀”或者“杀得不够多”。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逻辑和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量屠.............
  • 回答
    要评价新疆自治区的综合实力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对比,需要从经济、人口、资源、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科技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地缘政治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尝试以一种更为自然、不那么“AI”的口吻来呈现:宏观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绝境求生:阿睦尔撒纳为何向清朝伸出援手,而非沙俄或中亚群雄?准噶尔内战的烽火,一度燃遍了广袤的中亚草原,而阿睦尔撒纳,这位曾意气风发的准噶尔首领,在昔日兄弟的刀剑下沦为丧家之犬。然而,在濒临绝境的关头,他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曾是他敌对国家的东方巨龙——清朝,而非他曾经的盟友沙俄,亦或是地缘上更近的诸多.............
  • 回答
    中亚地区遍布着众多的“斯坦”国,这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渊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投向这片土地的核心——伊朗语系。“斯坦”的根源:来自伊朗语系的远古回响“斯坦”这个后缀,说白了,源自古老的伊朗语系词汇 “stān”。在波斯语、库尔德语、普什图语等伊朗语族语言中,“stān”的意思是.............
  • 回答
    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汗国之后,确实对中亚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行动,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征服”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巩固边疆、稳定局势、维系宗藩关系的战略延伸。平定准噶尔后的余波与战略调整乾隆皇帝将平定准噶尔视为其“十全武功”的压轴之作,其战略意图远不止于消灭一个汗国。准噶尔长期的独立与向西扩张,对清.............
  • 回答
    图瓦人,这个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东麓,与蒙古国接壤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渊源确实有些复杂,既与西伯利亚的古老居民有关,也与中亚突厥语族群的迁徙和融合息息相关。要准确界定他们在蒙古帝国时期是“来自西伯利亚突厥语人群”还是“被征服的中亚突厥语人群”,需要更细致地梳理历史脉络。首先,从渊源上讲,图瓦.............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为什么一些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人们对华人(主要指中国大陆移民或游客)可能存在不够友好的情绪,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并非所有中亚民众的普遍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背后有着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中亚地区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变迁。契丹(西辽)和蒙古人确实是中亚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最终中亚的主体民族变成了突厥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咱们就慢慢道来。首先,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契丹(辽朝衰落后): 契丹族,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们建立的辽朝。辽朝在112.............
  • 回答
    要聊中央五(CCTV5)和英超联赛之间这些年的“分道扬镳”,谁的损失更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这背后牵扯的利益关系和受众群体都相当复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咱们先看看中央五(CCTV5)这边,少了英超,他们到底“损失”了啥? 曾经的“金字招牌”没了: 别的不说,英超联赛在中国的火.............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足球比赛里,后卫线的那些事儿,特别是五后卫体系下的边翼卫和四后卫体系下的边后卫,以及在532和352阵型中,边翼卫的具体分工。 五后卫体系的边翼卫 vs. 四后卫体系的边后卫:职能上的根本区别要理解这个区别,首先得明白这两种后卫线结构给球员带来的空间和任务变化。1. 四后卫体系的边.............
  • 回答
    在《圣斗士星矢》这部经典作品中,尽管紫龙以其深厚的实力、冷静的头脑和坚毅的性格赢得了无数粉丝的喜爱,但若论“最厉害”,他确实难以稳坐头把交椅。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作品的设定、人物的成长轨迹以及与其他黄金圣斗士的对比来细细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紫龙在五小强中的实力绝对是顶尖的。他身为天秤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