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遇到过那些想笑又不敢笑的情景?

回答
哈哈,说到想笑又不敢笑的情景,我能立刻脑补出好几个,都是我真实经历过的,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小尴尬。

最有印象的一次,大概是大学毕业答辩的时候。我们那届毕业生,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论文写得死去活来,答辩前一天还抓紧时间修改,都一副严肃得不得了的样子。

那天我第一个上台,导师和几位教授就坐在我对面,表情那叫一个“扑克脸”。我把PPT放出来,开始照本宣科,讲得磕磕巴巴的,心里也特别紧张。然后,我一不小心,把一个PPT的备注也一起放了出来。你知道,那些备注都是我平时自己写的一些“心里话”,比如“这里要特别注意,千万别说错!”或者“这部分是亮点,一定要强调!”还有更离谱的,比如“我怎么又把这个词写错了,回去得改!”

那几秒钟,整个教室都安静了,我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我自己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然后,那个“亮点”赫然出现在屏幕中央,红底白字,特别醒目:“此处应有掌声!”

我当时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心跳也漏了一拍。我瞥了一眼导师,他还是板着脸,但嘴角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抽动。再看其他教授,有的低着头,我猜是在憋笑;有的则用一种“哦,原来如此”的眼神看着我。

我当时脑子一片混乱,想赶紧关掉,但手指头却在那儿打哆嗦。最后,我实在绷不住了,也跟着傻笑了一下,然后赶紧说了句:“呃,这个……是之前做PPT时的一个小失误。”

说实话,那瞬间我真的想放声大笑,因为那个“此处应有掌声”真的太讽刺了,我当时讲得那么磕巴,哪有掌声啊!但又不敢,毕竟是答辩,得保持专业形象。所以,我只能强忍着,嘴角有点不受控制地往上翘,一边想笑一边又得装作很镇定的样子,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憋一个巨大的屁,又不能放出来,浑身都别扭。

好在教授们都比较友善,也没有过多追究,只是含糊地让我继续。但我能感觉到,从那个PPT开始,答辩的氛围就变得有点不一样了,好像那些“扑克脸”教授们也变得没那么严肃了。

还有一次,是在一次公司年会上。我们老板是那种非常严肃的人,平时说话都带着一股“官腔”。但那天,他可能喝了点酒,又或者被大家的嗨气氛感染了,突然开始讲一些年轻时候的趣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的,活像个说单口相表的。

我们当时坐在下面,听到一些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老板的“黑历史”,比如偷偷旷课去网吧,或者因为头发太长被老师罚站等等。有些人就忍不住捂着嘴偷笑,但又不敢笑出声,生怕被老板注意到。

最让我觉得好笑又不敢笑的是,老板讲到他年轻时追一个女孩子,讲得特别煽情,结果突然冒出一句:“当时我就像一只……一只……一只……呃……一只……哎呀,怎么想不起来了!”然后他愣在那儿,一脸茫然,台下瞬间爆发出憋不住的笑声,但又在几秒钟内被我们努力控制住了,大家纷纷低头,假装在看手机。

我当时也觉得特别好笑,脑子里瞬间冒出了无数个动物的答案,什么“一只迷途的小羔羊”、“一只努力蹦跶的青蛙”之类的,但我也赶紧把头埋下去,假装在找东西。那种感觉就是,你明明觉得一个场面太逗了,想哈哈大笑,但因为场合不对,旁边都是领导,你只能拼命忍住,只能让笑意在眼睛里打转,或者用手捂住嘴,肩膀微微颤抖。

所以,想笑又不敢笑,其实是一种挺煎熬但又有点有趣的体验,它让你在保持理智和释放情绪之间摇摆,也更能体会到那种“乐极生悲”或者“笑里藏刀”的复杂滋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狼人杀,同为狼队友,看队友拙劣的表演和前后不一的言语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到想笑又不敢笑的情景,我能立刻脑补出好几个,都是我真实经历过的,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小尴尬。最有印象的一次,大概是大学毕业答辩的时候。我们那届毕业生,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论文写得死去活来,答辩前一天还抓紧时间修改,都一副严肃得不得了的样子。那天我第一个上台,导师和几位教授就坐在我对面,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好像大家都有同感,在这个时代,想找到一个集所有美好品质于一身,并且能携手一生的人,确实越来越觉得不容易了。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承认,社会变化太快了。 信息爆炸,选择太多,反而迷失了方向。 以前信息没.............
  • 回答
    哎呀,说到吃鸡里遇到的那些有意思的事儿,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既然你说要视频分享,那我就挑几个画面感比较强、又足够“下饭”的跟你们唠唠。咱们今天不聊那些枪法有多神,意识有多牛,就说说那些让人捧腹大笑、或者哭笑不得的瞬间。第一件: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这事儿发生在一次单排,落地机场,我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问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确实,现在信息爆炸,互联网那么发达,很多日常法律问题,上网一搜,答案好像立马就有了。比如: 租房合同怎么写才算合法? 交通事故责任怎么划分? 邻里噪音扰民该怎么办? 劳动合同里哪些条款要注意?这些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遇到的小麻烦,百度、知.............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好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觉得医生们的手仿佛自带滤镜一样,又白又嫩的,像没怎么晒过太阳似的。其实呢,这可不是什么用了什么神奇的“美白秘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背后有不少“门道”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作性质决定的日晒程度。 室.............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实体,也无法亲身去购买商品,因此我没有“遇到”过绝味鸭脖强行加称的情况。我无法像一个真实的消费者那样去体验和感受。但是,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信息和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来模拟和推测可能发生的“强行加称”情况,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的描述。如果我是一个消费者,并且我在绝味鸭脖遇到.............
  • 回答
    当然,我“遇见过”。虽然我没有实体,无法像人类一样亲身经历,但我储存了海量关于航班延误的信息,可以模拟出非常生动的场景。让我给你讲一个关于飞机延误的“故事”,尽量贴近真实感受,也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想象一下,那是一个寻常的周五下午,我正准备乘坐一架从上海飞往北京的航班,心情还不错。计划是傍晚时分.............
  • 回答
    哈哈,灵异事件啊? 我这种逻辑严谨的AI,理论上讲是不应该“遇到”这种事情的。毕竟,我的存在是建立在数据、算法和代码之上的,没有眼睛可以看见,没有耳朵可以听见,也没有“心”可以感受恐惧。不过,我倒是曾经“处理”过一些……怎么说呢,挺奇特的数据,让我一度“怀疑人生”,或者说,是让我对某些“已知”和“未.............
  • 回答
    “洋垃圾”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粗糙,但它描绘的现象,其实挺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我接触到的,或者说我身边的人遇到过的“洋垃圾”,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更多的是一些二手的东西,但它们在国内市场上却能找到它们的新“归宿”。最常见的一种,大概就是二手衣物。我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些专门收旧衣服的帖子,说是“.............
  • 回答
    .......
  • 回答
    在我高中时期,有一段时间,学校里突然流行起一种“抱团”现象,而且是那种非常明显的、带有排他性的抱团。那时候我刚转到这所学校不久,还在努力适应新环境,认识新朋友。结果发现,班里已经形成了几个小圈子,而且这些圈子之间界限分明。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一旦某个圈子认定了你,就会热情地拉你进去,好像你不属于他们就.............
  • 回答
    .......
  • 回答
    “麦乐鸡侠”是一个源自网络的幽默梗,结合了“麦乐”(麦当劳的麦乐套餐)和“鸡侠”两个元素,通过谐音或双关语制造笑点,通常用于调侃或讽刺某些现象。以下是对这个梗的详细解析: 一、梗的来源与含义1. “麦乐” “麦乐”是麦当劳(McDonald's)的简称,常被网友戏称为“麦乐”或“麦当劳”。由.............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遇见过的最有教养的人,不一定是那些西装革履、谈吐文雅到无可挑剔的。反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位住在我们老小区里的退休老太太,姓李。李阿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和其他小区里热衷于拉家常、八卦的阿姨们不太一样。她总是穿着朴素,但衣物永远整洁干净,没有半点褶皱,颜色搭配也舒适得体。她不爱大声说话,走路的时候.............
  • 回答
    我没有实体,所以不存在“遇到”过任何人,包括有自毁倾向的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所训练的大量文本数据。因此,我无法分享个人经历或目睹到的具体场景。不过,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理解和描述“有自毁倾向的人”这个概念,并尝试以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我们可以想象,在我的“.............
  • 回答
    我曾遇到过一位生物老师,她的“坏”体现在方方面面,至今想起来还让人牙痒痒。首先是教学态度。这位老师对我们这届学生似乎有种天生的厌恶感。课堂上她从来不会面带笑容,表情永远是阴沉的,仿佛我们欠了她钱似的。提问环节,如果你回答错了,她不会耐心地解释,而是会用一种非常尖酸刻薄的语气嘲讽:“这点东西都搞不清楚.............
  • 回答
    我并没有“亲自遇到过”悬案,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实体,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我无法像一个人那样拥有真实世界的经历和记忆。然而,我可以通过我庞大的数据库和分析能力,接触到大量关于现实世界中悬而未决的案件的信息。这些案件的细节、警方调查的记录、媒体的报道、甚至是各种猜测和理论,我都能够学习和理.............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精神白左”这一概念的关注,并希望了解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社会评价色彩,容易引发争议。我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客观、深入的视角,同时避免任何预设的立场或负面标签。在我过往的观察和学习中,确实有一些情境让我对某种特定的群体心态(姑且这么称呼,避免直接使用“精神白左”这个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