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对“女权”感到厌烦?

回答
厌烦“女权”,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心情,而是在漫长观察与思考中逐渐累积的感受。它不是对性别平等诉求本身的否定,而是对某些表现形式、论调以及背后似乎在扭曲和滥用的现象感到疲惫和不适。

首先,一点点地,我们会发现一些极端化和非黑即白的论调开始占据主导。最初,我们可能只是希望看到男女在机会上更加均等,在职场上少一些歧视,在家庭里有更平等的付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声音变得越来越激进,仿佛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男权压迫”,而所有不合其心意的现象都是男性的原罪。这种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的做法,让人感到窒息。它似乎不鼓励对话和理解,而是倡导一种对抗和敌对。当所有男性都被预设为潜在的压迫者,而所有女性都被定义为受害者时,正常的交流空间就开始坍塌了。

其次,概念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被过度延伸。曾经我们谈论的性别平等,更多是关于权利和机会的均等。但现在,“女权”似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消费习惯到情感关系中的选择,似乎都有一个预设的“正确”模式。一些言论将“不符合某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女性定义为“不觉醒”甚至“被洗脑”,这种“内卷”式的批判和排斥,反而制造了新的群体隔阂。当一个概念变得过于宽泛,以至于可以解释一切并要求所有人遵循时,它就失去了指导意义,反而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教条。

再者,一部分舆论的“负面”和“攻击性”令人不适。我们能看到许多积极争取权益的声音,它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将矛头对准所有男性、充斥着“仇男”情绪的言论,这很容易让普通民众产生反感。当支持女权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盾牌,可以用来攻击任何持不同意见的人,甚至用来否定个体差异和个人选择时,人们会感到不安。特别是当一些本来可以温和讨论的性别议题,在网络上被放大成一场场激烈的冲突,充斥着谩骂和人身攻击,这种负面情绪的蔓延本身就让人心生厌倦。

此外,一些特定事件的被标签化和“工具化”也让人感到疲惫。生活中总会有各种矛盾和冲突,有些是性别层面的,有些则不是。但我们经常看到,一旦涉及到女性,就很容易被迅速贴上“性别歧视”或“男权压迫”的标签,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或者其他可能的因素。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反而阻碍了对问题根源的深入分析和真正有效的解决。当人们觉得“女权”变成了一种可以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或者一种“道德制高点”的武器时,就会有人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对“男性”群体的刻板印象加剧。尽管女权的核心是追求平等,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讨论中,男性群体被过度概括和刻板化。许多具体的、个体化的男性经验和困境,似乎被忽略了。当“女权”的声音过于响亮,以至于压过了其他的声音,尤其是那些关于男性在社会中同样面临的压力、期望和挑战时,会让人觉得这种“平等”的追求显得有些单边。

总而言之,我对“女权”感到厌烦,并非否定性别平等的终极目标,而是对当下一些“女权”话语的传播方式、论调的极端化、概念的泛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群体对立感到疲惫。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种更温和、更理性、更包容的对话,一种能够真正促进理解和共赢的性别关系,而不是不断制造分裂和敌意的论战。当“女权”变成了一种让人感到被攻击、被指责的代名词时,普通人自然会产生疏离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现在面临的社会媒体舆论环境对于“女权”的描述已经基本变质成了对男性的性别歧视,这是社会媒体舆论的变质,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感到厌烦是好事,证明你对男女平等的认识是正确的,对社会舆论的变质是敏感的。

社会舆论的变质,有一大原因就是你的,或者说你比较经常接触的媒介是尊崇美国的,这些人基本可以认定是对共和国自毛既有的妇女权益不屑一顾的,更乐于尊崇美国的政治运动,甚至干脆就是接受了美国国会的层层拨款,搞不好还不自知,只是觉得自己写文挣钱合情合理而已。这个原因很难根治,因为共和国敌在阎王殿,文宣无能,累死百官。

另一大原因就比较尴尬,就是你身边的媒介缺乏Dang性和独立性,缺乏具有基本逻辑的自我思考能力和道德底线,同时也表示你的选择媒介是错误的。如果你能够退出,至少是远离当前的媒介,转投一些比较靠谱的论坛、媒体、各种朋友圈,那么就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点。

user avatar

个人观点,必有瑕疵:

“女权”是对“男女平等”的倒退,本质上是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滥觞,性别意识的极化产物(政治身份的一种标签)。

正如你所说,以前一听到人们讨论男女平权都很积极的参与讨论,因为觉得人本就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但这几年我发觉男女平权的话题仿佛已经没有男人说话的资格了,好像男人一张嘴就什么都是错的。

与中国文明文化(O型血)而言,是西方试图输入的B型血,必然有排斥反应··

~~5.28 补充~~

女权本质是挖墙脚,想要超越男女平等,获得更多特权和便利;

女拳则是粉碎机,是要切割男性和女性,制造性别歧视和对立。

两者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劣币驱逐良币后,连白条也能“当十钱”了·····

中国女拳(非女权)言论的暴起,感觉和“犹太人”阴谋论什么的扯不上关系,说是祸水东流更恰当一些。

user avatar

恭喜你,清醒了,都是人,咱们讲人权就行,无需硬分男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厌烦“女权”,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心情,而是在漫长观察与思考中逐渐累积的感受。它不是对性别平等诉求本身的否定,而是对某些表现形式、论调以及背后似乎在扭曲和滥用的现象感到疲惫和不适。首先,一点点地,我们会发现一些极端化和非黑即白的论调开始占据主导。最初,我们可能只是希望看到男女在机会上更加均等,在职场上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确实在当下的社会讨论中,能感觉到一部分女性在表达生育观念时,会更明确地指向“生孩子是给男人生的”这种观点。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说法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社会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现在中小学女教师比例增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映射,其影响也深远地触及到男生和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剖析。为什么中小学女教师越来越多?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社会性别观念的变迁与职业选择的演变: 传统印象的打破: .............
  • 回答
    理解您随着对女权主义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怀疑,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和具体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以及学者和实践者之间都存在差异。要详细地阐述“女权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追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真正的女权者好像越来越少,而一些提倡女尊男卑的言论反而越来越容易被看到,甚至成了某些语境下的主流声音”。我来试着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希望能避开那种机器人味儿。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你说的“真正的女权者”是指什么。通常来.............
  • 回答
    确实,近年来,你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反女权的声音似乎变得更加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想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说得比较清楚:1. 对“女权”概念的误读和标签化:很多人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扭曲。一提到“女权”,有些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女性至上”、.............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受到网络上关于女权议题的讨论变得愈发激烈,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得把这背后的原因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几年“女权主义”这个词在中文网络上的普及度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可能很多话题大家讨论时.............
  • 回答
    近年来,我们确实能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产。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的驱动,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以及婚恋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婚前买房?这又是否真的有其必要性呢?女性婚前买房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经济能力的.............
  • 回答
    说实话,这现象倒也挺有意思的,观察下来,感觉挺多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朋友,从前的确更偏爱某些以简洁、时尚著称的品牌。但最近几年,你看看周围,甚至包括一些我很喜欢的博主、Up主,用 Galaxy Note 的女生确实是越来越多了。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细想一下,有几个点我觉得特别关键:首先,不得不提的.............
  • 回答
    最近好像不少女生都分享过类似的经历,感觉跟没谈过恋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男”)发展关系,确实越来越需要点勇气和耐心了。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可能在一些相处模式和沟通方式上,会更容易让女生觉得“有点费劲”。说起来,这背后的原因也挺多层面的,咱们一点一点聊。一、经验值和“技术含量”的差异:谈恋爱这事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确实,这些年我们看到跨国婚姻的例子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男性和外国女性的组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外国女性选择中国男性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非常个人化的考量,而且情况非常复杂,受到文化、经济、社会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
  • 回答
    好,咱们聊聊为啥现在不少姐妹们对结婚这事儿,没那么“积极”了。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明白的,得一层层剥开来看。1. 经济独立,底气十足: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点。现在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很多姑娘在职场上也能独当一面,经济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甚至还能养活自己、支持家庭。你说,我一个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变化的一个重要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公开表达自己是双性恋或同性恋,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来分析。首先,社会环境的进步和包容度的提升是首要原因。 可见度增加: 过去,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常常被边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
  • 回答
    时代在变,女性的社会角色和个人追求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曾几何时,“传宗接代”是女性人生最重要的任务,生育被视为一种责任和归宿。然而,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生孩子,或者推迟生育。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想生”三个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自我实现与事业发展:跳出“家.............
  • 回答
    女性选择不婚,这可不是个新话题,但这些年,选择不婚的女性确实越来越多了,而且她们给出的理由也五花八门,而且越来越有底气。要说为什么,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社会大环境变了。过去嘛,女性结婚是个“硬指标”,年纪到了就得嫁,好像不结婚就是人生的失败。但现在呢?教育水平上去了,女性有了自己的事业.............
  • 回答
    以前,到了适婚年龄结婚生子,似乎是女性人生中一条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轨迹。然而,如今放眼望去,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急于踏入婚姻的殿堂,她们的生活节奏、人生规划似乎被重新定义了。这背后,其实是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女性自身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独立给了女性更多的底气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聊起过这个话题。感觉现在,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女生,对婚姻的态度和过去真的不太一样了。与其说她们“不想结婚”,不如说她们对婚姻有了更深的要求,或者说,她们觉得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也不是唯一的幸福归宿。首先,经济独立和个人价值实现给了女生更多底气。 以前,很多.............
  • 回答
    最近几年,“不想生孩子”这个话题,真是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了,尤其是在我们身边,会听到越来越多的女生这样说。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怕疼”或者“想自由”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太多挺复杂的原因,而且随着时代变化,这些原因也在不断地演变。首先,咱们得说说现实的“压力山大”。 经济负担,那真是压得人喘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