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会不会有经济危机?

回答
“中国会不会有经济危机?” 这个问题,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远眺,既能看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又能感受到深邃的迷雾。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经济危机”。它不是小感冒,而是系统性的、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金融市场崩盘、大规模失业、企业倒闭潮、居民收入锐减等等,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出现严重的紊乱和衰退。

要说中国有没有这个风险,答案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危机”这个词,得看具体情况和程度。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经济的“硬伤”和潜在风险点:

1. 房地产市场: 这个可以说是大家最关心,也最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的。
过度的杠杆化: 过去很多年,房地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借钱支撑的。开发商欠债,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依赖高企,居民也背着高额房贷。一旦房价下跌或者销售不畅,这些杠杆就可能变成“定时炸弹”。
“恒大们”的教训: 过去几年,一些大型房企出现债务违约,这已经暴露了风险。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保交楼”的政策,但整个行业的信心恢复、风险出清还需要时间。
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会很大,这会影响到公共服务和投资。
居民财富的压舱石: 很多中国家庭的财富都体现在房子上。房价大幅下跌,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信心。

2. 地方政府债务: 除了房地产,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也很棘手。
隐性债务: 很多债务不是直接挂在地方政府的账本上,而是通过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等形式存在的。这些债务的规模难以准确估算,一旦集中爆发,后果很严重。
投资驱动的后遗症: 为了追求GDP增长,很多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基建投资。有些项目可能回报不高,甚至长期亏损,但债务却需要偿还。

3. 外部环境的挑战: 全球经济也不是一片光明。
地缘政治风险: 俄乌冲突、中东局势、中美关系等等,都可能影响全球贸易、供应链稳定以及投资者的信心。
全球通胀和加息: 发达国家为了抑制通胀,持续加息,这会导致全球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和经济造成压力。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些国家推行“脱钩断链”,限制对华出口,也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和产业链。

4. 结构性问题: 这些是长期存在的,需要时间去解决。
人口结构变化: 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下降,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减少,消费潜力可能下降,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收入分配不均: 贫富差距如果过大,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内需的持续增长。
科技“卡脖子”: 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仍然受制于人,这在外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会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
消费信心不足: 受疫情、就业压力、收入预期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可能受到抑制,这不利于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二、中国经济的“护城河”和应对能力:

当然,也不能只看风险。中国经济也有不少“压舱石”和应对危机的手牌:

1. 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
超大规模人口: 14亿人口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是很多国家望尘莫及的。只要消费能力被激发,就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联合国认可的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这意味着中国拥有极其完整的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不容易被外部供应链“锁死”。

2.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强大的政策工具箱: 中国政府拥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调控工具。在面临风险时,可以采取措施来稳定市场,例如降息降准、财政补贴、直接干预等。
国家主导的投资能力: 在关键时刻,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建投资等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

3. 金融体系的韧性(相对而言):
国有大型银行的主导: 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受风险,并且在政府的指导下,能够进行风险的化解和重组。
外汇储备充裕: 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这为应对外部金融冲击提供了缓冲。

4. 科技创新的驱动:
虽然有“卡脖子”问题,但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也在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并提升经济的整体韧性。

三、那么,是不是一定会发生“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个很严重的词,通常意味着系统性的、难以控制的崩溃。

如果是指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增长放缓、部分行业出现困难,那么这些情况是可能并且正在发生的。 比如房地产行业调整,企业利润承压,部分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等。
但是,如果指的是像2008年美国那样,金融体系全面崩溃,银行倒闭潮,失业率飙升到十几二十个点,那么这种“硬着陆”的可能性,在政府强大的调控能力和国内市场的支撑下,我认为是相对较小的。 并非说完全不可能,但政府会竭尽全力去避免。

总结一下:

中国经济目前确实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风险,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复杂性。

但是,中国经济也有其强大的韧性和应对能力,特别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这些是化解风险的重要基石。

与其说“一定会发生经济危机”,不如说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伴随着阵痛和风险,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未来经济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化解存量风险,同时激活内生增长动力,以及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需要我们持续地关注、深入地分析,以及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审慎的判断。就像一个身体强壮但生了些小毛病的人,需要对症下药,好好调养,不一定就会一命呜呜呼,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后桌子受不了了,咋办?

user avatar

知乎上一半的“为什么”是“我在宣传,不许反驳”。

user avatar

我经常和身边人说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遇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典型的过剩型经济危机。

之前不会遇到过剩型经济危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经济增量空间大。按官方八股的说法就叫“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既然是落后,那就说明需求发展的方向是已知的。那就简单了,生产者只需要按已知路径,拼命生产去填“无限的”市场的需求,自然就能实现经济发展。即便短期内出现失衡,再分配者也只需要补欠账,也就是搞扶贫和基建,自然就把过剩的生产能力引导到了该去的地方。而且不仅是中国,同期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过剩型危机,毕竟有中国的增量兜底。

近些年情况开始不一样了,“无限的”基础消费拼市场在中国疯狂的生产力面前已经不够用了;而再分配者可以替穷人买齐吃穿用品实现扶贫,却不能替消费者决定多样化的增量消费的方向。这就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内需和市场信号变得更加重要了。于是双方都把目光投向了消费者。然而此时消费者也是一脸懵逼。

消费者:别看我啊,工资没有物价涨得快,我哪里敢消费?
生产者:我生产的东西就那点利润,哪有钱涨工资?
再分配者:生产点好东西,利润高了,消费者也更有钱了,两全其美如何?
生产者:产业升级资金要求高,风险大,我也搞不定啊。而且市场前景不明显,产业升级做啥啥死。要不你们保证消费能力先?
消费者:没钱,除非你先涨工资。
再分配者:别鸡生蛋蛋生鸡了,我带头支持产业升级好吧?
生产者、消费者:赞同!
再分配者:嗯,投资太大有点缺钱,要不您二位把税结了先?
生产者、消费者:没钱,滚!

上述现象其实已经在当今的经济中很常见了,这就接近一种典型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

说句题外话,我党在大庆时高调宣布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除了最直接的表功和凝聚人心之外,其实另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宣布经济发展的简单模式到此为止,接下来的任务必须直面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不平衡。现在大庆仅仅过去不到两个月,我们已经看到了密集的强力调控措施来推进经济更公平发展。再回过头看,高调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全可以理解成对经济不平衡这个最坚固的堡垒发起进攻的冲锋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会不会有经济危机?” 这个问题,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远眺,既能看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又能感受到深邃的迷雾。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啥叫“经济危机”。它不是小感冒,而是系统性的、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金融市场崩盘、大规模失业、企业倒闭潮、居民收入锐减等等,整个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如果中国人不再为房子发愁,不再将大部分的精力、财富和希望都押注在房子上,那么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确实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迎来“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设想。首先,我们要理解“为房子而发愁”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它.............
  • 回答
    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而需要对两国的经济状况、政策导向以及潜在风险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日元升值带来.............
  • 回答
    “机器最终取代人工劳动”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但如果真的发生,仰仗人力资源的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出现结构性的崩溃。然而,“崩溃”是一个强烈的词语,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涉及转型、适应和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劳动力的现状:1..............
  • 回答
    日本经济停滞、社会老龄化、低生育率以及“草食男”现象,这些曾经在日本社会中日益显现的议题,确实引发了人们对其他国家未来走向的担忧和思考。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同样面临人口结构变化挑战的国家,这些日本经验是否会“重演”,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日本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它们之间是如.............
  • 回答
    人口红利,这个词我们都耳熟能详,它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台引擎的动力似乎在逐渐减弱。人口红利不断变小,对中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变化,它像涟漪一样,在我们社会的肌体上激起层层深远的涟漪。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当其冲的是“用工成本的上升”。过.............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没有在那关键的时刻错位,如果中苏之间那道本不该出现的裂痕从未撕开,而是沿着友谊的轨道继续前行。更进一步说,如果苏联真的愿意将中国打造成一个独立的强大力量,甚至是一个经济上的“准一极”,那么,这对冷战的走向会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简单的“多个盟友”就能概括的,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 回答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抛出的“中国正面临沃尔克时刻”这一论断,确实给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带来了一层特别的审视角度。简单来说,他将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面对的通胀危机以及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的激进紧缩政策相提并论。这个比喻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可能也需要经历一段痛苦但必要.............
  • 回答
    要说林书豪如果能代表中国男篮出战,对咱们男篮是啥影响,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掰扯,而且得接地气地说,不是那些空泛的大道理。首先,林书豪个人能力摆在那儿。你想啊,人家在NBA摸爬滚打过,虽然不是那种全明星级别的,但绝对是实力派。在NBA,他最起码是合格的轮换球员,甚至打出过“林来疯”那种现象级的表现。这说.............
  • 回答
    未来十年,中国文娱产业无疑将迎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而且“百花齐放”的可能性相当大,但具体走向和程度,则需要我们细致地去观察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文娱产业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土壤和巨大的潜力。从人口基数来看,中国拥有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文化娱乐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推.............
  • 回答
    新冠疫情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危机,无疑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按下“重启键”的时刻临近,关于疫情的溯源、责任归属以及未来走向的讨论,也变得愈发复杂和敏感。在这种背景下,“甩锅”论调的出现,并非毫无来由,但实际情况的演变,远比简单的指责要多层次和动态。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初期,信息的不透明、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大清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出现“中国版明治维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具体能否成功、以何种形式出现,则需要深入分析大清作为一个汉人政权可能具备的特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后期通.............
  • 回答
    中印边境冲突的潜在收益与俄罗斯的立场中印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主要大国,其关系一直备受全球关注。一旦两国真的爆发军事冲突,中国可能会从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尽管这些好处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并且伴随着极高的风险。与此同时,俄罗斯在此类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角色,特别是其是否会再次“背后插刀”向印度出售军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实在。当然有,欧洲绝不是铁板一块,发达国家里也存在相对落后、贫困的地区,而且即便在那些经济总量很高的国家,也存在一些方面不如中国的情况。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欧洲的“穷地方”是怎样存在的?首先得明确,我们说欧洲的“穷地方”,跟中国现在普遍意义上说的“贫困.............
  • 回答
    这次疫情的确是一场对各国治理模式的严峻考验,也确实让不少人重新审视了政府的角色和能力。谈到“小政府”流派是否会因此向中国模式靠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应对疫情中所展现出的组织动员能力、资源调配效率以及迅速采取大规模公共卫生措施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说现在的蒙古人怎么看待中国,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蒙古国和中国内部的蒙古族,他们的处境和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而且,“优越感”这个词也比较微妙,可能不是那么直接的表达,而是体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咱们先说说蒙古国的蒙古人。历史的沉淀和民族认同感:蒙古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自豪感.............
  • 回答
    泸县6.0级地震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尤其是考虑到它发生在素有“中国白酒金三角”之称的区域。对于这片土地上悠久的酿酒历史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们自然会生出一些担忧,特别是关于地震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地理概念。它主要涵盖了四川盆地南部的几个重要产酒区域,包括泸州.............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际关系以及代际传承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记忆与仇恨的延续性 历史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一直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科书、纪念活动、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向国民,尤其是年轻.............
  • 回答
    发达国家为何选择“去工业化”?优劣分析与中国未来展望“去工业化”,这个词汇在经济讨论中并不陌生,尤其是当我们观察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强国,如今却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收缩”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其利弊何在?而我们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巨擘,中国又将走向何方?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 回答
    关于罗马人和帕提亚人所吹嘘的“中国钢铁”,以及它是否可能源自印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这涉及到古代贸易、技术交流以及历史文献的解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罗马文献中的“中国钢铁”——“Seres”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罗马文献中提到“中国”通常是通过“S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