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段话全部使用严复译语会是什么样子?

回答
吾辈观夫世事之变迁,恒如流水之不息,而国族之兴衰,尤系于见闻之广狭,思想之深浅。昔者,吾尝闻严复之译语,其力在“格物致知”,其道在“通变而求新”。欲述此意,则非徒凭空臆测,而必溯源于其言论之本旨。

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此乃自然之道,亦是社会之道。故吾辈若欲图强,必先明其理,而后善用之。国家之治,犹如一人之身,气血不畅,则病痛随之;而思想阻塞,则国祚不兴。故译介西学,非为附庸,实乃以“开民智”为先。昔者,吾国文士,多沉溺于故纸堆中,闭门造车,不知天下事,此诚为危事。严复先生之译,犹若巨石投于死水,激起万千涟漪,使国人惊醒,窥见西洋之长技,更窥见其“文明”之奥义。

“为万世开太平”,此言非虚。然太平之基,不在于虚无之道德,而在于切实之制度,更在于人人之思想。西人所谓“法”、“政”、“民”,其精髓所在,吾辈今日方能渐识。严复先生所译“群学”、“名学”、“经济学”,无一不与国家社稷之安危息息相关。其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为因时制宜之良策,是将吾国固有之文化,融于日新月异之新知。是故,吾辈非是全盘否定吾国之学问,而是以“审时度势”之智慧,择优而用,使“优胜劣汰”之道,在吾国亦能见其效。

更有一层,其言“有恒产者有恒心”,此语何其深刻!民生之维艰,国家之不振,皆可由此而推。若民无生计,则其心不稳,何谈爱国?故“发展”之道,实乃“民生”之别称。严复先生之译,亦将“民生”之重要性,置于国家治理之核心。

总而言之,吾辈今日,犹在严复先生之恩泽之下。其译语,犹如灯塔,指引吾辈破除迷雾,趋利避害。吾辈当效其“鼓民于无知之境,至于有知;”之时,更当秉持其“开风气、移人心”之精神,为国家之富强,为民族之复兴,而励精图治,永不懈怠。此乃吾辈今日之责任,亦是吾辈对先贤之敬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本科上翻译课时老师讲过,严复译语太务渊雅,仿如先秦文体,一般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新文化运动后逐渐就被其他译语,尤其是被从日本转译的词语逐渐代替了。

根据我已经模糊的记忆,严复译语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 对于专业名字喜欢用单音词,逻辑学叫做“名学”,经济叫做“计学”,心理学叫做“心学”,社会学叫做“群学”,又比如用“联”来翻译corporation、以“货”来翻译commodity;
  2. 与同期其他翻译家相比,严复喜欢直接翻译西书,而不像梁启超等人通过翻译日文来间接了解西方知识。
  3. 尤其喜欢用音译,

比如将total翻译成拓都而不是团体,unit翻译成么匿而不是单位,个人

东学以一民而对于社会者称个人,社会有社会之天职,个人有个人之天职。或谓个人名义不经见,可知中国言治之偏于国家,而不恤人人之私利,此其言似矣。然仆观太史公言《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谓小己,即个人也。大抵万物莫不有总有分,总曰“拓都”,译言“全体”;分曰“么匿”,译言“单位”。笔,拓都也;毫,么匿也。饭,拓都也;粒,么匿也。国,拓都也;民,么匿也。社会之变相无穷,而一一基于小己之品质。

或者将nerve翻译成涅伏而不是神经,

在《天演论》中,他说:“官与物尘相接,由涅伏(原注:俗曰脑气筋)以达脑成觉,即觉成思,因思起欲,由欲命动。”在《群学肄言》中亦有:“涅伏者(原注:俗名脑气筋),所以主知觉运动,与心肺营卫之张翕也。

4. 很多译词也有佛经的意味在其中,刚刚举例说的涅伏就很像佛教用语中的涅槃,还比如将Royal Bank翻译为“赖耶版克”,自注“赖耶,本梵语,译言王家”。赖耶源自“阿赖耶”,为梵语alayavijnana(藏识)。其他的音译语如“赖摩”(Lima,秘鲁首都)、“毗勒”(bill,严复自注:“此名交易单,亦曰期票。”书后的译名表则称“汇票”)、“须弥”(Himalayas,喜马拉雅)、“羯罗屈阇”(Calcutta,加尔各答)等都有佛教语汇的意味。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严复的翻译遵循“信、达、雅”三个标准,信为第一要义,译文必须忠于原文要义,达的意思是译文需要顺畅易懂,雅是要遵循古雅,以便使译文成为上等的文言文。

总之,严复译词中包含了太多其个人的自创新词,因为在当时,严复并不能够像现在的翻译家们一样,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可以去翻查“词典”。严复只能用自己所学的,来源于中国古典的字词尽可能地来形容他所理解的西方文化。如今他老人家的译词只剩下了三个被普及开来,乌托邦、图腾、逻辑,而且都是属于那种是无心栽柳的例子,尤其是“逻辑”能够普及,完全是章士钊的执着。

扪心自问,严复译语我是模仿不出来的,包括下面这个回答也是出自严复译本《天演论》(英国赫胥黎著,原名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Assays《进化与伦理》)的开头。他老人家对中国学界的贡献本就不在译语这一小块上面,如今我们如果想要膜拜也不必拘泥于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