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成都最著名的“旧书市场”就要消失了》
谢帝有首Rap叫《北门扯把子》,里面的北门是全成都最Hip-Hop的地方。
这说的是在北门街头刨钱的拼搏精神:相较凭学历落户、高大上的南门,北门接地气多了,只要你愿意来,无论东南西北、包里几毛钱,这里永远都是一副“成都欢迎你”的架势。
只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各大批发市场的疏解,在这儿刨钱越来越难,这也阻碍了很多人去北门的脚步。
至于文化,有人说北门不就是一片荒漠吗?
这就错了,虽说北门刨钱渐渐不景气,但在北门的深巷子、老房子和旧市场里,还有很多人守着自己的摊子,向每一个看不起北门的人说着“你们懂锤子”。
这一次,我们来到五块石电器市场,顺着昏暗的过道走进全成都最大、最Hip-Hop的旧书市场,大开眼界。
1.
一个络腮胡大哥急匆匆地朝堆着旧皮箱、卡带和牌匾的角落走了过去,裤带上挂的钥匙荡来荡去,叮当作响。
他从墙上取下一把旧吉他,举起、拨弦再反复查看正反面。他娴熟的动作和把花背心穿出“比基尼”感觉的打扮,两相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人对他的经历特别好奇。
吉他上的灰尘表明它被放在这里有段时间了,但络腮胡大哥没怎么犹豫:“这个好多钱哦?”
从旁边跑过来的老板娘,抓了抓在躺椅上被压倒的头发,淡淡地说:“这把50嘛。”
“30卖不,”他还了次价。
“40,看还是多完整的嘛,”老板娘也退一步。
“好”,络腮胡大哥从紧绷的侧边裤带掏出一把钱,从中抽出50现金给老板娘。
找零,离开,只转了个角,他就消失在了市场里的三岔口,留下我跟不远处卖音响的大叔面面相觑。
对一些人来说,来五块石旧书市场轻车熟路,但对更多人来说,走进这里就像踏入一个未知的世界,既猎奇又神奇。
2.
在金牛区常年占据成都五城区GDP第一的位置时,五块石就是成都的“世界中心”。
单就火锅,要是没有五块石香料市场,那成都半数的火锅店都会头疼如何烫出麻辣xuan(鲜)香的味道。
但现在的五块石已经很冷清了,十几家卖音响、投影仪的店铺集中在电器市场的一角,彩灯打出五颜六色的光,店主坐在一边,任由放暑假的孩子打闹……
如果不是偶尔传来双杀、三杀的声音,以及《延禧攻略》里佘诗曼的港台腔配音,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少年时代的录像厅。
而在旧书市场,这种粗糙而迷人的感觉更明显。
在店外打盹的店主和在店内翻阅的顾客,都安然自乐
一个悠闲的大爷在店主的帮助下,把很有年代感的手风琴背到身前,挨个按键试音。
“我家里有一台,就是低音区坏了,”大爷边调试手风琴边对店主说,一口地道的普通话。
因为北门“铁半城(得名源于成都铁路局、中铁二局等单位在城北安家落户,职工和家属多达30万人)”的悠久历史,像这样外地来蓉并最终留下的人有很多。
如今,为建设成都奉献青春的他们,每天提着保温杯,呼啦呼啦扇着扇子从家里出来,到这寻找旧物。
这是专属铁半城大爷的“广场舞”和“麻将局”。
经常有不买什么,就为到这里转转,和店主们扯把子的人。图中,穿着白衬衫的大爷说的话,逗得两个女店主哈哈大笑
来这里回忆青春的80后、90后也不会失望。
蔡依林和S.H.E是五块石旧书市场上的绝对主角,F4、张惠妹、孙燕姿也间或可寻。
当S.H.E2008年唱出《安静了》时,你在这里发现沾满灰尘、外壳磨损严重的卡带,会想起考试得了前几名,拿着奖状回家,妈妈正在炒回锅肉,而你戴着像小熊耳朵一样的耳机听《候鸟》的自己。
前微博和智能手机时代的快乐源泉,高中语文课塞在课桌下偷看的,以及厕所蹲坑最佳读物《故事会》,在这里堆起厚厚一摞,一元一本随便挑随便买。
给你们看下1985年的《故事会》里面的笑话,看看你们的笑点有多低。
蹲下来、挤进去,在逼仄的书店里,你会发现很多大开眼界的读物。
比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配有英文目录的《气功》杂志,其中“勤练铁头功,白发还青丝”的文章会让“第一批已经秃顶的90后”兴致勃勃。
各种打包成捆的武侠小说,有名的、没名的,看着都挺吸引人的。
《大众电影》的封面女郎,每个都美得不一样。
在一些类似取名《人体姿势1500》的书中,还能发现上个世纪的“福利”。
这些林林总总的读物能堆在书架上就堆,不能堆的就直接放地上,算起来起码有好几万册。
于是,再有故事、热爱读书的人,在它们面前,立马感觉自己是白纸一张。
3.
成都现在有3400多家书店,这个数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
但新开的书店大都完美“避”开北门,逛方所、言几又、钟书阁的人很大概率不会一路向北到五块石旧书市场。
不过,五块石旧书市场的店主活得挺好:一元一本,三元一本,五元一本,更值钱的古籍、线装书,各种充满年代感的旧物,就这么打零了卖或批发给咖啡店、图书馆。
“这是一份需要长期努力的事业”,炼书店的月姐告诉我。
除了过年和放假,她和这条过道上其他店主,开关店都非常自律,一家店的名字甚至直接就叫“长勤”。
刨钱嘛,就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成功学。
月姐向我讲述了她所经历的“陪五块石度过漫长岁月”。
本世纪初,跟随风靡全国的租书店热潮,她在乐山开过租书店,固执地给老家提供一个读书去处。
随后来成都,几经辗转在五块石租了个店面专门做旧书交易,直到今天。
在这个一切都讲究快速和干货的时代,在五块石旧书市场卖书的还是那批人。十几二十年了,“旁边那家卖书的是个老爷爷,把铺面都买了。”
买书的人则千差万别,有人拿着旧书向她惋惜“这书这么好,卖这么便宜,可惜了”,有人向她抱怨“现在上地铁看书,周围人会把她当‘怪物’”,有人会向她炫耀“你看我来了这么多次,都没偷拿你一本书”,还有怀揣咖啡店梦想的年轻人会来“淘那些老书”。
在五块石的黄金岁月,那些来旧书市场的人,都感觉从这里通向了整个世界。
几乎所有旧书书店的门口都摆着一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满足了很多不能去远方的人,在家里去全世界的渴求
如今五块石光鲜不再,店家的热情倒也没减。
尽管来五块石的人越来越少,但来旧书市场的人倒没怎么变。“来这里的人,不说是好文艺什么的,但总归是有好奇心的,想去了解这个世界。”
所以,她不经常向人推荐书,“让他们自己在店里去发现。”
但我不死心地问“有什么推荐?”
她带着我走到书架前,扫了一眼,然后抽出一本《名人轶事录》,“这本,你看一下!”
再问她看过么,她说没有;问她为什么推荐,她也没怎么回答。
再然后,我花3元买下这本书,抱着它到其他旧书店赚了一圈,回来却发现月姐“消失”了。
我看了下时间,5点半。
这是旧书市场规定好的关门时间,丝毫不差。
其他正准备关门的店主,脸上露出“一天工作到此结束”的幸福微笑。
这告诉我们,旧书虽然听起来很文艺,但其实是一门生意。而相较带着追忆青春、怀念老成都的目的前去的我们,这些店主更担心的是生意“还能不能在五块石做下去?”
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种担心愈发频繁和强烈。
在他们的口中,或许“明年”,或许“更快”,守着北门刨钱传统和精神根据地的旧书市场,可能就会跟已搬走的香料市场、综合市场一样,从一团火被打散成散布在成都的火星。
而这,离它“熄灭”的那一刻也就不远了;而你再不去,可能就真的只能在脑子里面有了。
作者:林大手
想要和我们一起讨论阅读、成都本地相关事宜,欢迎进入群聊:
https://h5.tiejin.cn/group/9S2fQqxGoi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下载贴近成都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