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安家暴事件知情人:妻子也打了丈夫,你怎么看?

回答
听到西安这起家暴事件,而且还有知情人说“妻子也打了丈夫”,这事儿挺复杂,光听一面之词很难下定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首先,“家暴”这个词本身是有法律界定的。 它不是简单地你推我搡、互不相让。法律上讲,家暴通常指的是一方经常性地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式对另一方实施身体、精神、性等方面的伤害和虐待,并造成一定后果。 关键在于“经常性”和“伤害后果”。

所以,咱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事:

1. 知情人的说法可信度有多少?

“知情人”是谁? 是邻居、朋友、亲戚,还是事件发生时的目击者?不同身份的人,他们的视角和信息来源会有很大差异。
“也打了丈夫”是怎么打的? 是还手自卫?是短暂的情绪爆发?还是和丈夫一样,属于经常性的、有伤害意图的攻击?这之间的区别很大。
知情人的立场是什么? 他/她是否和夫妻双方都有良好的关系?有没有偏袒某一方的可能?有时候,人们出于同情或者关系亲近,可能会选择性地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是否完整? 知情人知道的全貌吗?还是只看到了某个片段?一个瞬间的冲突,和长期的家庭矛盾,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2. 妻子“也打了丈夫”意味着什么?

是否是正当防卫? 如果丈夫首先实施了暴力,妻子在受到威胁或攻击时进行还击,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合法的自卫行为,不属于家暴。但关键在于还击的程度和是否超出必要范围。
是否存在“互殴”的情况? 如果双方都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而且程度相当,那么可能构成互殴,而不是单方面的家暴。
是否存在“反击性家暴”?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但现实存在的情况。长期的、严重的家暴受害者,在极度压抑和绝望之下,可能会采取极端的反抗行为。这种反抗行为,虽然在形式上也是暴力,但其根源在于遭受的长期侵害。法律上如何定性,需要具体分析。
是否是“以暴制暴”? 如果妻子也主动发起攻击,且行为带有伤害意图,那么也可能构成对丈夫的家暴。

3. 怎么看待“妻子也打了丈夫”这件事?

不能简单地“扯平”。 很多人听到“妻子也打了丈夫”,就觉得“都是一家人,没啥大事”,或者“男人被打活该”,或者“女人也不能随便动手”。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家暴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伤害的程度和影响才是关键。 无论谁打谁,重要的是暴力行为是否造成了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是否符合家暴的法律定义。一个巴掌和持续的殴打,性质是不同的。
需要调查清楚事实真相。 媒体报道、公众讨论,都应该基于事实。如果情况属实,丈夫也遭受了暴力,那么就应该调查清楚施暴者是谁,暴力程度如何,是否有证据支持。
关注受害者。 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如果他们是家暴的受害者,都应该得到关注和帮助。不能因为性别的刻板印象,就忽略了任何一方遭受的痛苦。
警惕“受害者有罪论”。 有时,当施暴者是女性时,很容易出现“她为什么不忍着”、“她为什么也动手”这样的声音,这是一种潜在的性别偏见,把责任推到了受害者身上。
家庭暴力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它背后可能牵扯到权力关系、经济压力、沟通模式、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不能因为发现了“另一方也动手”就轻易地得出“都是他们俩的事”的结论。

总之,听到“妻子也打了丈夫”这句话,我个人的看法是:

1. 保持审慎和客观。 不要立刻站队,或者因为这句话就认为家暴事件不成立,或者妻子的行为就没问题。
2. 区分是“自卫反击”还是“相互施暴”。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冲突中,区分谁是主动施暴者,谁是被动还击者,以及还击的程度,非常重要。
3. 关注事件的实质。 无论如何,任何形式的、非正当防卫的暴力行为,如果对对方造成了身心伤害,都是不被允许的。
4. 社会需要提供帮助,而不是指责。 如果这对夫妻都深陷暴力泥潭,他们更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而不是公众的道德审判。
5. 媒体报道需要严谨。 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应该多方求证,全面呈现事实,避免片面化和煽情化。

说到底,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动武的地方。无论如何,希望双方都能认识到暴力行为的错误,并寻求更健康的处理方式。而对于社会来说,如何有效识别、干预和帮助家暴受害者,无论男女,都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把完整视频放出来,或者不便公布的话,文字描述一下过程,让大家都看看妻子是怎么打的也行。

毕竟,推搡一下算打,打一个耳光是打,用指甲掐是打,拳打脚踢也是打,拿凳子砸也是打,拿刀砍也是打。在不知道具体怎么打之前,没什么可看的。就算两个陌生人斗殴,动手的方式也是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抛开尺度谈责任没有任何意义。

要是甲推搡了乙一下,乙转头找根棍子朝甲一连串猛敲,没有任何法庭会判正当防卫。

之所以举持械的例子,是因为正常情况下男女武力的差距至少不小于同性别持械和空手的差距。只要男性不加容让,女性罕有抵抗余地。

从已公开视频看,男方在对方没有能力武力自卫的前提下,出手具备了威胁生命的可能,其性质已经类似于同性别之间持械攻击了。那么问题就可以转化为:

假设两个同级别同性人类冲突,甲的攻击要达到什么样的尺度,才能使乙在甲不予抵抗的情况下持棍进行可能威胁生命的连续殴打的行为具备合理性?在本事件中,妻子的攻击行为达到上述尺度的可能性有多大?

各位就自己拿捏吧。

至于所谓“知情人爆料内幕”,按照知乎建议的评判标准:在没有确凿证据,最起码在知情人身份明确之前,小作文看都不看。

………………………………………………………………

顺便,评论区有人鼓吹“因为没有造成重大伤害,所以男方的行为有没有威胁生命的可能”,那么请论证拳击赛没有威胁生命的可能,毕竟绝大部分拳手被命中头部并没有重伤,对吧?

user avatar

大家动手互殴,先动手的女人放了,后动手的男人拘留,我作为男人我怎么看?我敢怎么看?前有女圈舆论,后有神圣法律。

男女平等,你必须在各个领域竖起平等的标准吧!总不能一谈权利就平等,一谈义务就谦让,一套惩罚就双标。

什么是公平。就是美国去和缅甸打篮球赛,不会因为缅甸国家穷,运动员矮小就改变规则。规则对所有人都是一致的,这才是公平。女人想象的公平是投进一球得十分,那是开挂。

这个女人行为细思极恐,先偷偷藏好摄像头,故意用过激行为逼迫老公反抗,再把视频剪辑放到网上,背后估计还有推手。这个男的也应该学会提升斗争经验了,自己事业有成,就早点起诉离婚,女的不同意就冷暴力分居,女的有过激行为,就录像社死

user avatar

前有西村美智子小作文讹钱。

后有西安普信女掐头去尾小视频诬告国男,本来是互殴,结果捏造成了单方面施暴,国男被开除,被拘留。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男方都遭遇了社死,女方都是受益方。

男方完败,女方完胜,属实是赢麻了。

前年有个新闻是安徽男子忘买鸡腿被妻子拿刀捅死:男人也会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且面对长期的家暴没人管,民警也未下场拯救他。

说安徽庐江县城西新村的吴守春,在下班回家之后忘了给妻子罗某买鸡腿吃,于是妻子暴怒,和丈夫发生口角。之后根据死者姐姐描述:

“死者想往屋外走,妻子却冲回屋子里拿了一把刀,把吴守春捅死了。”

记者采访了周围邻居以及亲朋好友,大家都表示妻子一直以来都比较暴躁,经常辱骂、殴打死者。最近还打算让死者妈妈住到储藏室里去

而死者一直一来也都比较顺着自己老婆,经常是他站在那,被妻子扇耳光,他都不敢动的

虽然这样,但在关于妈妈这件事上,他却坚持了自己的底线,邻居说他听到吵架的时候,吴守春说:

“我爸爸很早就死了,我妈妈养大了吃了很多苦,我再怎么样也不能让她住到储藏室里去。”

可能这才是冲突的真正根源。

但让我生气的不是婆媳关系,也不是什么“恶毒媳妇”,而是这件事发生后评论里对这件事的态度。

在看到说“被妻子扇耳光都不敢还手”这条之后,最高赞评论是:

这男人是个窝囊废。

还有人顺着这个话,也分享了一个他们单位“窝囊废”的故事:

之前有女生被家庭暴力的新闻,有很多专家出来分析说

“为什么遇到家暴,女生不逃走,不报警,不离婚,因为很多时候她们精神上被控制了,做不到,所以需要社会多给她们支持和勇气。”

为什么到了男人这里就不这样想了呢?

就没有人意识到,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男人也可能成为被家庭暴力的对象,也可能时时刻刻处在精神极度紧张压抑的状态中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去年的时候,还有一条刷屏微博,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反正是一个男的,头被高跟鞋扎入,看起来是昏倒在病床上,状况很不好,看着挺疼的。

但是这条微博下的热门评论,基本都是这样:

随便点开一个高赞评论,楼中楼的画风也是这样的。



我知道这都是玩笑,但还是觉得不舒服。

且不说这张图的背景是什么还不知道,看着一个伤者很惨这样调侃不合适(我用google搜图基本也是这个结果),就算是夫妻吵架,被这样打了,也不该得到这样一面倒的嘲笑声。

或者换个讲法会更明白一些,如果一个男的用他一两千英镑的GazianoGirling或是Riccardo Bestetti的靴子打破了妻子的头,甚至扎到女生的头里了,然后评论都是调侃说鞋子重要的。

你们会是什么心情?

恐怕早就炸了吧。

这其实反应出一个问题,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时,会比较敏感。而对女性对男性的暴力,却往往不当回事,觉得可笑,而且完全理解不了当事人的心情。

于是那些被家庭暴力的男性,发声了也没人会理解,对朋友讲了朋友只会觉得他窝囊,就算最后死了上了新闻,整个社会在说妻子恶毒的同时,还都不忘讲几个身边人的例子,嘲讽他一句:

“这种窝囊废真是活该。”

这就是身处在家庭暴力中的男性,所面临的困境。

之前一群英国博主做的街头实验可能更能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

他们先让差不多身高体重一男一女到公园里装作起争执,当男性假装开始攻击女性时,围观的群众立马围上来,把那个男的按倒在地,吓得演员赶紧求饶说:“我们是在摄影”。

然而当剧情反转,一个身材高大的女性和一个相对瘦小的男性在另一个公园起争执,女性开始用“非常暴力”的方式殴打男性,甚至后来把男性按在地上打的时候。

围观群众居然全程微笑观看。

很多人不时还发出叫好声和鼓掌声。

无论女子怎么殴打男人,围观群众都保持微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