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国国歌里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梗?

回答
各国国歌中确实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但非常有趣的“梗”或者说背景故事。这些梗可能源于历史事件、文化习俗、歌曲创作过程中的趣闻,甚至是一些巧合。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国家国歌中比较鲜为人知的梗:

1. 日本国歌《君之代》(君が代):“天长地久”的诅咒与“天皇万岁”的误解

鲜为人知的梗:
“天长地久”的诅咒感: 很多人都知道《君之代》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国歌之一,歌词简洁而充满祝福。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歌最初的含义可能更侧重于对统治者的忠诚和祈祷,而不是单纯的“天长地久”。从现代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统治者永恒的祈祷,在某些语境下会带有一种被动和压抑的色彩。
“天皇万岁”的误解与实际创作背景: 许多人将《君之代》的“天皇陛下,千秋万岁”直接理解为“天皇万岁”的口号,认为其是军国主义的象征。然而,这首歌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的和歌集《古今和歌集》,是为歌颂天皇而作的。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决定将这首古老和歌改编为国歌,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凝聚国民,强调国家认同,而非单纯的军国主义口号。当然,在后来的军国主义时期,它被赋予了这种解读,但其原始意图并非如此。
被法国“抄袭”的嫌疑: 有一种说法是,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旋律受到日本国歌的启发,但这基本是无稽之谈,因为《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君之代》作为国歌确定是在1888年。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音乐家在创作国歌时,参考了西方多种国歌的风格,其中也可能包括了《马赛曲》的一些元素,但这是一种学习和融合,并非抄袭。

详细讲述:
日本国歌《君之代》是一首古老而充满神秘感的歌曲。其歌词来源于一首名为《浪花节》的和歌,这首和歌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就已经存在。歌词内容是:“君之代(即陛下、皇帝)代代相传,直到小石头长成大石岩,直到青苔长成绿苔。”这句歌词原本是一种对天皇长久统治的美好祝愿。

然而,这首歌被定为国歌的过程也颇具争议。在明治维新后,日本面临着建立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迫切需求。当时,日本学习西方,也需要一首能够代表国家精神的国歌。在众多候选歌曲中,《君之代》因其古老、庄重以及歌词中对天皇的歌颂而被选中。但是,它的正式定为国歌是在1888年,而其音乐的正式确定是在1893年。

令人玩味的是,虽然《君之代》歌词本身朴实无华,但其在近现代,特别是二战前的军国主义时期,被广泛地用于宣扬天皇崇拜和民族主义。许多日本人会将其视为天皇至高无上、国家永恒的象征。这种解读使得《君之代》在战后成为一个敏感的议题,一些人认为它与过去的侵略历史紧密相连,而不愿在其公共场合演唱或演奏。

另外,关于其旋律的起源也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有人认为其旋律受到了西方某些国歌的影响,但更确切的说法是,它是由日本音乐家奥好义和林广守在参考了西方军乐和国歌的风格后创作出来的。

2. 法国国歌《马赛曲》(La Marseillaise):战争口号的诞生与歌词的“暴力”

鲜为人知的梗:
它曾经是“非法”的: 在法国大革命初期,《马赛曲》并非官方国歌,甚至一度因其煽动性的歌词而被禁止使用。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革命的号召和反抗的象征。
歌词的极端暴力描写: 《马赛曲》的歌词充斥着对敌人(主要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的仇恨和血腥描写,例如“肮脏的血染红我们的田野”("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这在现代的许多国歌中是很难见到的。
“马赛曲”名字的由来不是因为巴黎,而是因为马赛: 很多人可能认为《马赛曲》的名字是因为巴黎市民的革命而得名,但实际上,这首歌是在法国东南部的马赛市唱响并传开的,尤其是在1792年7月30日,马赛的志愿军高唱这首歌进入巴黎,从而使其名声大噪。

详细讲述:
《马赛曲》的诞生过程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1792年,法国正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合起来干涉法国革命。在斯特拉斯堡,一位名叫鲁热·德·李尔(Rouget de Lisle)的军官,在一次宴会上,被歌曲的激昂气氛所感染,即兴创作了这首充满激情和号召力的歌曲。他原本将其命名为《莱茵河军歌》(Chant de guerre pour l'Armée du Rhin),意在鼓舞边境的士兵。

然而,这首歌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被带到了法国南部,尤其是在马赛市。1792年7月30日,一群来自马赛的义勇军,在进入巴黎时高唱这首歌曲,他们将其称为“马赛人的歌”("Chant des Marseillais")。这首歌的强大感染力瞬间点燃了巴黎市民的热情,它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和战斗的号角,很快风靡全国,并最终被定为法国国歌。

《马赛曲》的歌词充满了对革命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其中“肮脏的血染红我们的田野”一句,更是直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侵略者的痛恨。这种直接而激烈的表达,虽然在当时是革命的激情所在,但如今看来,确实显得颇为血腥。有趣的是,在后来的历史时期,这首歌的歌词曾多次被修改,以适应不同的政治气候,但最初的版本是最为激昂和人所熟知的。

3. 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原是酒馆助兴歌曲,歌词的悠长与高难度

鲜为人知的梗:
原是英国歌曲的曲子: 《星条旗永不落》的曲调并非美国原创,而是来自一首在18世纪非常流行的英国歌曲《天上的阿波罗》(To Anacreon in Heaven)。这首歌的曲调曾经被用于演唱其他许多歌曲,包括一首关于饮酒和派对的歌。
歌词创作背景的戏剧性: 歌词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在1814年目睹英军炮轰美国巴尔的摩的麦克亨利堡(Fort McHenry)时写下的。他在一艘船上,通宵看着英军的炮火,当黎明时分看到星条旗依然飘扬时,他深受感动,写下了这首诗。
演唱难度极高: 《星条旗永不落》的旋律音域非常宽广,特别是歌曲的最后一句“O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的音调非常高,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演唱起来非常困难,甚至被戏称为“国歌的演唱挑战”。

详细讲述:
《星条旗永不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1814年,英军在1812年战争中进攻美国,目标直指巴尔的摩。弗朗西斯·斯科特·基是一位律师,他奉命前去英国战舰上谈判释放被俘的美国人。谈判成功后,他和被释放的美国人被扣留在英国船上,被迫目睹了英军对麦克亨利堡的猛烈炮击。

整个晚上,基只能通过炮火的光亮来判断堡垒是否还在抵抗。当黎明降临,他看到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时,激动万分,立刻将内心的感受写成了诗歌。这首诗歌最初的名字是《麦克亨利堡之战》(Defence of Fort M'Henry)。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旋律并不是原创的。当时的美国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国歌。基的这首诗被配上了当时一首广为流传的英国歌曲《天上的阿波罗》的曲调。这首曲子原本是英国“安那克里昂学会”的会歌,这个学会是一个由业余音乐家组成的社团,其歌曲内容常常围绕饮酒、诗歌和社交活动。

这首诗歌在民间的传唱度越来越高,直到1931年才被正式定为美国国歌。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它的演唱难度着实不小,很多人在演唱时都会感到吃力,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为了唱准这首歌,许多歌手都会提前做大量的准备。

4. 意大利国歌《马梅利之歌》(Il Canto degli Italiani):歌词中对复兴的渴望与历史的片段

鲜为人知的梗:
名字来源于作者的名字,而非地名或事件: 与许多国歌以地名或事件命名不同,《马梅利之歌》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其作者,戈弗雷多·马梅利(Goffredo Mameli)的名字。
歌词中包含对古罗马的怀念: 歌词中提到“Da Seba a Costantinopoli”(从塞瓦斯托波尔到君士坦丁堡),以及对罗马英雄的赞美,都体现了意大利在19世纪民族复兴时期,对古罗马辉煌历史的怀念和对统一国家的强烈渴望。
经历多次官方化: 《马梅利之歌》并非一开始就被定为国歌,在意大利历史上,它曾被官方化又被废弃,直到2017年才被正式确立为意大利共和国的国歌。在此之前,《马梅利之歌》虽然广为传唱,但其法律地位并不完全明确。

详细讲述:
《马梅利之歌》创作于1847年,当时正值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Risorgimento)的高潮时期。年轻的爱国者戈弗雷多·马梅利,怀揣着将分裂的意大利半岛统一起来的梦想,创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歌词充满了对自由的呼唤,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统一意大利的憧憬。

歌词中提到“Avanti, popolo, alla riscossa!”(前进,人民,起来反抗!),这句口号成为了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标志性呼喊。同时,歌词中对意大利历史的引用,例如对古罗马的提及,以及对意大利各地人民团结的呼唤,都反映了当时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这首歌在1848年的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革命者的精神力量。然而,意大利的统一之路充满了曲折。在统一后,意大利国歌的地位曾有过变动,在法西斯时期,曾有过另一首歌曲作为官方国歌。直到2017年,意大利议会才通过法律,正式将《马梅利之歌》确立为意大利共和国的国歌,尽管在此之前它早已深入人心。

5. 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的第三段:第二段的遗忘与历史的沉重

鲜为人知的梗:
只有第三段是正式国歌: 《德意志之歌》共有三段歌词,但如今只有第三段被用作德国国歌。这是因为第一段歌词中“德意志,德意志,超越一切”("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在纳粹时期被广泛滥用,成为侵略和扩张的口号。为了避免这种联想,战后德国决定只使用第三段作为国歌。
第二段歌词的“浪漫”与历史的尴尬: 第二段歌词描写了德国的河流、美酒和家庭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描绘了当时德国的地理和文化特征。然而,由于第一段的负面影响,第二段也逐渐被遗忘,很少被演唱。
作曲家与歌曲的渊源: 这首歌的曲调是由著名音乐家海顿创作的,原本是他为奥地利皇帝创作的《皇帝赞歌》(Kaiserhymne),后被重新填词。

详细讲述:
《德意志之歌》的歌词由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勒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在1841年创作,而曲调则借用了约瑟夫·海顿在1797年创作的《皇帝赞歌》。这首歌曲在19世纪的德国民族主义兴起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德国统一的象征。

歌词中“德意志,德意志,超越一切”这句话,在当时是为了表达对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期盼,希望德国能够超越内部的分裂,在国际舞台上占据应有的地位。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在20世纪,纳粹党将这句话极端化和帝国主义化,将其作为侵略和统治世界的口号。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彻底与纳粹历史划清界限,德国联邦议会决定废除使用第一段歌词的《德意志之歌》,而选择只保留第三段作为国歌。第三段歌词描写的是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美德,例如“团结和公正和自由”("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等,这些都是现代德国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第二段歌词很少被演唱,但其内容本身并没有明显的政治或负面含义,更多的是对德国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热爱。然而,由于第一段歌词的巨大阴影,整首歌曲的整体印象都受到了影响,第二段也随之被淡化了。

6. 俄罗斯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国家》(Россия, священная наша держава)与苏联国歌的“继承”与“变更”

鲜为人知的梗:
俄罗斯现代国歌与苏联国歌的关系: 俄罗斯联邦现行的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国家》的曲调,与苏联时期国歌的曲调几乎完全一致,只有歌词被修改了。这在许多国家的国歌中是比较罕见的,因为它直接继承了前苏联的音乐遗产。
苏联国歌歌词的修改与意识形态的变迁: 苏联国歌的歌词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修改。最初的歌词赞颂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但后来随着政治氛围的变化,歌词中也曾剔除或修改了一些对领导人的具体提及。
“Россия”这个词的回归: 在苏联时期,国家名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而“Россия”这个词在国歌中被保留下来,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详细讲述:
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是一首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影响力的歌曲,其旋律雄浑、激昂,充满了力量感。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曾使用过《爱国歌》(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ая песня)作为临时国歌,但这首歌缺乏歌词,且在国民中的接受度不高。

经过一番讨论和选择,最终俄罗斯联邦在2000年采纳了新的国歌,即《俄罗斯,我们神圣的国家》,其曲调正是由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Alexander Vasilyevich Alexandrov)创作的苏联国歌的曲调,而歌词则由谢尔盖·米哈尔科夫(Sergei Mikhalkov)重新创作。米哈尔科夫同时也是苏联国歌歌词的作者之一。

这种音乐上的“继承”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俄罗斯在后苏联时代对历史的某种承认和延续,也有人认为这是政治上的妥协和现实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确实让俄罗斯国歌的旋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也承载着苏联时期一部分的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与苏联国歌强调的阶级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不同,俄罗斯新国歌的歌词更加侧重于俄罗斯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歌词的转变,恰恰反映了俄罗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国歌都隐藏着有趣的、鲜为人知的梗。它们往往是历史、文化和政治交织的产物,解读这些梗,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在文h革期间是不唱国歌的,只演奏,因为词作者田汉被打倒了。

1978年中国为国歌重新填词,唱了四年,1982年改回义勇军进行曲。

千万别学1978-82年的国歌!

我也不是说人家填的不好,但你要学会了就会串词,就再也不会唱完整国歌了!

敢不敢学?敢学的看下面这张邮票:


















ps,大哥不笑二哥,1956年到1977年,苏联国歌也没词。

user avatar

一百三十五个答案,却很少说到现行中国国歌,真有点儿奇怪。围绕中国国歌应该有不少话题,但今天不涉及冷门知识点,就说说众人皆知的歌词。


为避免误会,提前备案:

梗,其延申概念早已超出笑点,目前的涵义差不多类似:典故。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即便存在不能完整唱出国歌的个别情况,这开头两句,凡是中国人,应该都会唱。

但其中字句的确切涵义,却不一定所有人都还记得,这里再复习一遍。


这段话,今天作为象征来理解自然也是正确的,但在作词作曲的当日,与其说是象征,不如说都是实景。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指伪满洲国境内的人民,以及面临亡国威胁的全体中国人。

1932年3月1日“满洲国”建国;

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改制,为“满洲帝国”。

1840年以来,列强入侵的事常有,但正式亡国,这是第一次。

“亡国奴”这个词第一次正式落到中国人的头上。

1934年底或1935年初,田汉作词的时候,“亡国奴”还不是历史,而是新闻。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即便只是象征,以长城为界,那东三省和热河呢?要较真的话这个比喻是不是不太恰当?不是的,当日的实际情况恰好这句词对应。——这是指1933年3月到5月的长城抗战。

此战,中国共伤亡四万多人。这是截至到当时,中国对日作战伤亡最大的一次。此战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虽然战后因列强的因素日本被迫退回长城以北。战后,长城成为中国和“满洲国”事实上的边境线。在全面抗战之前这几年里,长城成为抗日的象征。


【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原作为:“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

对面是炮火,是飞机大炮;而我们,是血肉。

了解一点儿抗战历史就能知道,血肉不是比喻,中日武器的差异是巨大的。

古人的长城,是城墙和弓箭,而经历了长期落后,竟然需要用血肉来对抗外敌入侵。

事实证明,没有先进的武器,单凭血肉长城,在当时是守不住长城一线的。


抗战中的重大战役都发生在华东华南华中等中国腹地,长城不再是抗战前线,此后不再作为抗战的象征频繁出现在抗战宣传口号中。长城作为抗战的象征,主要集中在1933-1937年这五年间。


以上就是现行国歌创作时的一些历史背景。


曾听到读到过一些要改国歌的声音,理由是中国已经强大,不需要那么悲壮甚至悲惨的国歌了。


改成什么样的呢,体面的?有啊!

无论是“亚东开化中国早”还是 “中华雄立宇宙间”,看上去都要体面很多。至于文科进士、海军协都统严几道先生作词,红豆馆主侗五爷作曲的《巩金瓯》更是典雅堂皇。

但那时亡国灭种的危险还没有来到眼前,在1931年以后,再用继续这种体面堂皇的国歌是不可思议的事。


现在,为什么还要长期用这种危亡之际的声音作国歌呢?

中学课本里有篇《观巴黎油画记》里面有答案,

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

用这个国歌的目的很简单:


昭炯戒

激众愤

图报复


~~~~~~

章其琢: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神回复」?

章其琢: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user avatar

现在排名第二的答案提到了苏联国歌。其实苏联国歌刚刚确定的时候也引发过不少争议,即使在俄罗斯这段历史也已少有人知晓。今天翻译了一份档案,涉及到当时苏联国歌的反响,请见下文:

第247号文件

维·谢·阿巴库莫夫致约·维·斯大林的关于军人对苏联新国歌反应的特别报告

1943年12月23日

(注:本文档案号:俄罗斯国立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第558全宗第11目录第181案卷第98-114页(РГАСПИ. Ф. 558. Оп. 11. Д. 181. Л. 98—114.)。

阿巴库莫夫时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反间谍总局局长(1943-1946),后任苏联国家安全部部长(1946-1951)。

本报告提交时,苏联国歌的歌词已在真理报上发布,但是亚历山德罗夫作的曲则直到1944年1月1日才通过广播向全国播出。本文机构译名未与《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和《苏军军语翻译词典》查对,请勿直接引用。)


№ 343/а

绝密

国防委员会

斯大林同志:

在报刊上公布的苏联人民委员会《关于苏联国歌的决定》在红军官兵中引起了广泛反响。

红军将领和军官们赞同以新的国歌代替《国际歌》,其歌词歌颂了我们伟大的苏维埃祖国、自由的共和国的牢不可破联盟,且“其内容符合苏维埃制度的事业和本质”。

雅科夫列夫,上将——红军总军械部部长:

“这在国外会被评价为退步,评价为对盟国的让步,但其实并非如此。要知道我们为了战争已经迈出了多少步:废除了政委——什么也没发生,甚至战斗得更好了。引入了军衔,给大家戴上了肩章——纪律得以巩固。

建立了圣主教会议,选出了大牧首,解散了共产国际,最后,取消了《国际歌》,这一切都有利于祖国。

怎么能够对消灭了成千上万苏维埃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无人区的德国野兽谈‘国际’呢?

消灭法西斯败类就是现在的任务,因此,一切能加速法西斯的灭亡的措施都应该为此得到采用。”

诺维科夫,空军元帅——红军空军司令:

“国歌的内容十分有力。很显然,其音乐也将如此。这一措施很是时候,因为旧国歌已经过时,其内容不符合时代的精神。”

谢沃斯季亚诺夫,上校——西方面军第5集团军工程兵部主任:

“新的苏联国歌符合现在的时代并且显著地体现了最高总指挥斯大林同志的角色。”

尼基京,空军上将——红军空军副司令:

“很出色的歌。其内容堪称永恒。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首国歌。新国歌的每一个词里都能感到我们人民的伟大力量。”

德米特里延科,上校——红军后勤部处长:

“十分正确的是,新国歌里提到了列宁和斯大林,说‘斯大林教导我们要忠于人民’。

这体现了伟人的时代、苏联的建立以及将其居民培养成英雄的人。”

捷克马佐夫,少将——白俄罗斯方面军参谋部侦查处主任:

“新国歌的歌词教导去热爱祖国,特定的祖国而不是所有的祖国。它包含了祖国的概念以及最主要的,苏联是由大罗斯结合而成。歌里谈到了祖国,而随着这样的歌词,在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出对自己的人民和对苏维埃国家各族人民的联盟的自豪感。”

拉赫曼诺夫,军医少将——红军中央军事医学委员会成员:

“新的国歌完全反映了我国的政治状况。其内容基于斯大林同志的演讲和他过去的指示。”

茹拉夫廖夫,空军中将——红军空军参谋部作战处主任:

“新国歌与我们的时代共鸣。其歌词是斯大林同志亲自审定的。

非常重要的是,为这些歌词配上好的音乐。”

马卡罗夫,上校——莫斯科独立防空集团军参谋部财务处主任:

“歌词很好,包括了一切:第一段罗斯,第二段列宁和斯大林,第三段红军。副歌包括了人民的友谊。”

斯莫连斯基,少校——西方面军第33集团军参谋部炮兵局侦查处高级助理:

“这首关于列宁和斯大林的出色的歌应当为各民族传唱,不应该随便当作什么歌,而应该作为国歌。”

孔德拉托夫,上校——西方面军第5集团军第72步兵军参谋部主任:

“新的国歌歌词体现了聚集在苏维埃俄罗斯周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力量。它谈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友谊,谈到了伟大的领袖列宁和斯大林,他们为俄罗斯人民指明了道路并激励人民去建立功勋,去和胆大妄为的法西斯分子作斗争。”

博格丹诺夫,中校——莫斯科特别防空集团军阻塞气球第2师师长助理:

“既然在组织工人阶级中发挥作用的共产国际已经解散,那也就意味着,《国际歌》已经失去作用了。我们的政府做得很对,为国歌确立了新的歌词,其中反映了苏维埃政权存在26年以来所走过的全部道路,且鲜明地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奠基人列宁和斯大林的作用。”

莫塔耶夫,工程兵中校——红军空军航空工程勤务局处长:

“终于又想起了大罗斯,要知道它之前早就被遗忘了。这个词在俄语的词库中消失了。这是巨大的错误。

我们国家的基础,诞生出苏联的,是俄罗斯。应当在这一基础上去进行教育。这个词造就了伟大的传统,我们现在十分需要这些传统。”

索罗金,上校——伏罗希洛夫高等军事学院学员:

“新国歌的歌词格外深刻而富有内涵。整首歌体现了我们国家如今的状态和我们的力量。”

基斯洛夫,中校——莫斯科特别防空集团军高射炮兵第56师参谋长:

“改变国歌这一措施是必须的。国际歌在国内战争年代还起到其作用,但是现在已不符合苏联的现实。

新的国歌完全体现了我们现实的实质。在新的国歌里歌颂了领袖和幸福生活建设的组织者,还歌颂了我们英勇的军队。”

库里洛夫,空军少将——伏龙芝中央机场主任:

“国际歌的内容过时了,不符合现时的情况。新国歌则完全反映了多民族的苏维埃联盟的现实与生活。”

阿列申,少将——国防委员会干部总局副组长:

“歌很好。歌词精神很饱满,有深刻的内在意义和内涵。我想尽快听到国歌的旋律是怎样的。大概(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克钟楼也会奏响国歌的旋律。”

克拉斯诺谢科夫,上校——红军空军参谋部学院处长:

“国际歌当然过时了。旧国歌里说要摧毁旧世界。如今我们会说,我们摧毁了旧世界,因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奥斯特罗乌莫夫,中校——莫斯科特别防空方面军第56师参谋长:

“照我理解,国歌歌词确实很现代。很高兴读到这样的歌词,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和我们领袖建立俄罗斯-苏维埃国家的全部工作。如今我们的盟国会认真考虑,会更加尊重我们。历史上俄罗斯人民第一次像现在这样得到歌颂。”

恩斯特,少将——伏龙芝军事学院坦克部队教研室主任:

“国歌很好,很好听而有力。里面讲述了我们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述了苏联的任务。当然,歌词与国际歌完全不同。国际歌已经不符合我们国家的生活条件,不符合我国在社会主义胜利后发生的改变。

显然,改变国歌也考虑到了我国与盟国关系这一方面。”

伊瓦先科,西方面军参谋部防空兵炮兵团上尉:

“国际歌没有反映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本质,也就是说没有反映我国26年来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我们已经建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祖国,摧毁了人剥削人的制度,苏联人民生活在兄弟友爱之中。在对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斗争中我们为了我们自由的独立而战。

新的国歌歌颂了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艰苦但光荣的道路,我们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孔德拉季耶夫,中将——红军公路总局局长:

“我们政府采用新国歌的措施很是时候,它现在体现出了卫国战争的全部征途。”

苏霍沃伊,中校——白俄罗斯方面军参谋部作战处主任高级助理: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的情况下确立新国歌,是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去摧毁法西斯主义。”

格尼洛博科夫,少校——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坦克与及机械化部队作战处主任高级助理:

“的确,国际歌已经过时了。它的歌词呼吁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符合现实。我们是什么奴隶?我们是伟大苏维埃国家的人民。”

叶若夫,中校——白俄罗斯方面军参谋部密码处主任:

“《国际歌》的内容如今已经过时了。旧国歌里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新国歌里体现了全体人民。”

边斯基,少将——红军总参谋部部队组建局主任:

“国歌有很大的意义。歌词里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和英雄斗争的巨大成就。”

加利采夫,中校——红军军需总局第一处主任助理:

“新国歌的内容响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体现了苏联的现实,其特点和成就。”

伊万琴科,少校——列宁格勒方面军第67集团军侦查处主任助理:

“采用新国歌是正确的决定。国歌编写得十分巧妙,简明而清晰,比国际歌更短,这使其演奏起来更为容易。”

费久宁,莫斯科特别防空集团军阻塞气球第2师技术中尉:

“唱旧国歌时很多词语和表达给人感觉失去了——甚至不只是失去了,而是里面所表达的意义在我们这个时代完全就不存在。事实上我们早就不是‘奴隶的世界’(注:国际歌俄语前两句直译是“起来,被诅咒烙印的人们,饥民与奴隶的全世界”)了,我们建立了新的、自己的祖国。新国歌简洁,内容优美,表现了苏维埃人民的全部情感。”

基谢廖夫,中校——列宁格勒方面军空军第13集团军化学勤务主任:

“新的国歌好就好在它反映了今天的现实,动员人们去保卫自己的国家。”

日尔诺布列耶夫,中校——西方面军第33集团军参谋部坦克与摩托机械化部队参谋长:

“修改国歌歌词绝对正确。新的国歌完全反映了苏维埃政权成立26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变化和现在与法西斯奴役者进行的卫国战争。”

表达对苏联国歌采用新歌词的积极看法的同时,一些红军将领和军官认为,国歌的更换是受我们与英美盟国的合作影响而进行的。

沃利斯基,中将——红军坦克与机械化部队副司令:

“既然我们与英国人和美国人建立了友好关系,那每次会面都演奏国际歌,他们当然不喜欢。需要采用一首符合时代精神且无损于苏联的尊严的新国歌。新的国歌很好,让我们听听它演奏出来是怎样的。”

格连达利,空军中将——红军空军参谋部侦察局主任:

“很好,终于想起来一首关于罗斯的国歌,但我总感觉,这是在对罗斯福和丘吉尔让步。”

瑟乔夫,工程兵中校——红军高射炮兵武器局核算计划科主任: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如今已经不相容于我们和英美的友好关系了。这是对盟国的让步。但是假如他们要求改变现行制度选一个沙皇,我们毫无疑问不会答应。”

沃罗比约夫,中校——列宁政治学院教员:

“这都是受盟国的影响而进行的。他们强加给我们自己的意志,现在办到了——我们的国家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愿。因此不得不放弃俄国工人用鲜血换来的这首国歌。”

勒热夫斯基,少校——西方面军第49集团军参谋部坦克和摩托机械化部队局处长高级助理:

“采用新的国歌代替国际歌,和其他措施一样,是出于我们盟国的压力。我国政府采取一切行动希望尽早开辟第二战场。”

科尔尊,中校——红军军事交通总局干部处主任:

“推行新国歌是一项重要事件,因为国际歌如今已经不能用了。我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缔结了联盟,而国际歌里说要消灭奴隶制,但在我们的盟友那里还存在对人的剥削。”

别利科夫,少校——莫斯科军区军官旅第53军官团参谋长:

“推出新的苏联国歌是因为国际歌触及到了我们的盟国英国和美国的国内生活。”

霍扎伊诺夫,红军总装备部第5局处长:

“公布新国歌与国际关系有关。盟国会议时所涉及到的问题里面,大概,也约定了更换国际歌。”

科罗廖夫,少校——西方面军第33集团军参谋部作战处科长助理:

“更换国歌歌词是在英美外交官提出要求之后进行的,他们不喜欢之前的国歌国际歌。”

多尼切夫,少校——红军侦察总局指挥员侦察进修班战术教官:

“更换国歌歌词并非像政府公告里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旧国歌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局面不相符。推行新国歌是因为想让不喜欢国际歌的我们的盟友满意。”

弗罗洛夫,军需勤务中校——红军总军械部辎重管理局第6处主任:

“过去我们孤立无援,因此想唱什么想说什么都可以,不用管别人怎么说我们。现在就不得不听取其他国家的意见让我们的国歌与我们的盟国协调了。所以在改变了对教会和国际运动的态度之后不得不把国歌歌词也变得更加不得罪人。”

萨韦利耶夫,莫斯科独立防空集团军参谋部通信部工程兵大尉:

“修改国歌与国务活动家们在德黑兰的会面相关。这有关于我国政策上的新方向,也有关于共产国际的解散。”

克雷洛夫,中校——红军军需总局科长:

“我们渐渐接近那些出现在上帝保佑沙皇里的东西。我们逐渐改变我们的基本制度,使之接近于令盟国满意的状态。”

沃尔科夫,少校——白俄罗斯方面军参谋部军训处主任高级助理:

“这里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是绕不开的,他们迫使斯大林同志修改了我们的国歌,因为里面说‘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他们不喜欢。”

帕索娃——红军化学学院德语教师:

“这都是英国人干的事,是他们在影响,是他们导致我们现在把教会的地位抬到如此可笑的高度。是他们迫使我们拒绝最美好的理想并关闭了共产国际。是他们现在迫使我们废止国际歌。不管什么新国歌,对我都比不上国际歌。我是老人了,但每次只要听到国际歌,我就会激动得颤抖。不,我反对。这都是英国作祟。”

科什尼茨基,红军高等进修班学员:

“采用新国歌与德黑兰会议有直接关系,会上盟国建议斯大林同志放弃一切与我们的世界革命理想有关的事物。大概,很快盟国就要开辟第二战场了。”

别洛夫,军需勤务中校——红军总军械部财政局副主任:

“国歌《国际歌》与解散共产国际不相容,因为我们在里面号召要摧毁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假如我们不这样做,英国和美国方面对我们就会有某种不信任。”

部分红军军官对使用新的苏联国歌歌词代替国际歌表达了负面评价,而一些人认为,新的国歌将只在卫国战争期间使用,此后应当替换以其他歌词甚至是恢复《国际歌》。

科佩洛夫,工程兵少校——红军空军进口局第3处主任:

“国歌没有反映出我们战前一直在提的伟大和热忱的和平建设。”

戈利采夫,少校——远程航空兵《红鹰报》特别通讯员:

“从艺术和内涵上讲,在我所知的国歌当中这首是最不成功的——完全是押韵口号的粗暴堆叠,里面没有像君主制的国歌《上帝保佑沙皇》里有的那种力量与美感。”

彼得罗夫,工程兵中校——沃尔霍夫方面军坦克兵局维护处主任:

“很遗憾告别苏联的旧国歌。国际歌表达了热情、英雄主义、革命的愿望,总的而言是一首令人喜爱的歌曲,能使人变得高尚,而新国歌,尽管我们还没有听过,但是从内容上看很无趣。不是我们已经习惯的歌词。很遗憾告别那些能体现为苏维埃政权进行的斗争的事物。”

尤纳什,大尉——红军军需总局第3处处长:

“国歌歌词里没有高尚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歌词难记又无力。”

戈洛万,中校——红军总参谋部作战处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向副主任:

“新的苏联国歌显然只会在战争期间得到采用,因为我们不能放弃在全世界发展革命运动。”

瓦西里耶夫斯基,工程兵大尉——红军空军进口局第3处副主任:

“再过两三年国歌就过时了,它完全没表现苏联的和平目标,而是在赞美战争。”

费拉托夫,红军水文气象总局中央设计局工程师:

“旧国歌雄伟而有力,歌词富有内涵。而新的嘛,就是那么首歌。”

托罗霍夫,中校——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28集团军侦察处主任:

“不喜欢新国歌歌词,里面没有战火。现在完全不应该改国歌。”

诺尔德金,军需勤务大尉——红军军需总局科长高级助理:

“新国歌的内容起不到导向作用,甚至本身都还存疑。国歌陷入了对俄罗斯民族的过度抬高却避而不谈其他的民族。这将是可疑的因素,可能被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利用。这样的话显然之后对俄罗斯民族的过度宣扬就会变得合情合理。”

雅斯特列波夫,中校——远程航空兵通讯处科长:

“新的苏联国歌纯属字词的简单堆积。而至于音乐嘛,从亚历山德罗夫那里等不到什么好东西。他的音乐全都一个样,建立在彻头彻尾的噪音上面。”

博加特列夫,少校——白俄罗斯方面军第48集团军作战处科长助理:

“我们经历过不少各种各样的歌了,这首战后也会再改的。这首歌是战争的产物,本质上只反映了今天的任务。”

科尼切夫,少校——莫斯科军区第二医学院军事系主管教学部队的副主任:

“新国歌不像国际歌那样庄严。歌词和意义上更为简单。采用新国歌毫无疑问与共产国际的解散相关,是我们退让政策的延续。不知道这条路通到哪儿去。”

穆什尼科夫,兽医勤务少校——西方面军第49集团军兽医局主任高级助理:

“新国歌不能反映当下。里面关于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什么也没提,完全不管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洛姆捷夫,行政勤务中尉——红军通信总局第5局海军邮政处副主任:

“想想看‘光荣啊’这种词,这还是保罗一世(注:1796-1801年在位)那时候唱的。为什么要抛弃国际歌,要知道这是一首革命的战歌,对各民族都独一无二。”

特里丰诺夫,中校——白俄罗斯方面军空军第16集团军作战处主任高级助理:

“新国歌只是战争期间为了维持与英美的良好关系而采用的。和德国人的战争一结束,马上就会取消掉又改回国际歌。”

巴雷切夫,工程兵大尉——红军空军机场建设局第1处主任高级助理:

“我不喜欢新国歌歌词。它缺乏庄严,歌词上更像是一首普通歌曲,而不是国歌。”

斯特里任,行政勤务中尉——沃尔霍夫方面军通信局绘图员:

“应当写一首能保持永恒的国歌。而新国歌歌词只体现了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战后它就不能反映那时形成的新局面了。”

索科洛夫,中校——红军空军作战部第1处高级助理:

“新国歌只是临时的事。它只拥抱当今的年代——卫国战争的年代。里面有关于军队的段落,现在很合适,但战后就要过时。”

斯蓬波尔,少校——远程航空兵干部处主任高级助理:

“国歌不押韵,歌词很粗糙。举个例子,拿Русь(罗斯)和Союз(联盟)押韵(注:第一段两行诗最后一个词分别是/rusʲ/和/sɐjus/,用俄语中软音usʲ押硬音us)。不知道歌词是哪个没名气的作家写的。这已经是我这辈子的第三首国歌了。第一首是《上帝保佑沙皇》,第二首是《国际歌》,第三首就是现在报纸上公布这首。第一首的歌词从文体和轻盈性上讲选得非常好,要是比起最后一首来说的话。第一首的音乐也很好,现在我还记得,只要音乐一响起,心就随着旋律跳动了。”

莫罗佐夫,大尉——白俄罗斯方面军第48集团军作战科主任助理:

“唔,有点像《沿着彼得大街》。在我看来,任何国歌都应该是保守的。一切更换国歌都意味着国家政治的某种根本性改变。

还没采用《上帝保佑沙皇》呢。对天发誓,那首歌很不错,把‘沙皇’一词换成‘人民’差不多就好了。”

在关于对苏联国歌新歌词的负面反应之外,也发现了个别红军军人的敌对言论。

*列德涅夫*,红军水文气象总局中央设计局工程师:

“新国歌很逊色,不应该采用,而且还犯下了巨大的错误,在歌词里面写进了特定的个人。”

*皮柳金*,工程兵少校——红军汽车装甲坦克总局装甲火车和装甲车局科长助理:

“难道我们26年来都是受苦的人。好吧,受苦的人。‘饥寒交迫的奴隶’。没错,现在还是奴隶,半饥寒交迫。唱这样的东西当然害臊。让他们再写首新的来刮钱。”

*列瓦乔夫*,大尉——莫斯科军区高等骑兵军官学校学员:

“今天唱这首,明天唱那首。什么圣母玛利亚,什么新国歌,听起来一个样。给这首歌配个送葬曲的旋律好了,我们就唱这个。”

斯佩兰斯基,工程兵大尉——红军水文气象总局第3处主任:

**“我不明白,为什么国歌歌词里要出现列宁和斯大林个人。因为国歌会存在很多个世纪,而领袖却来了又去。”**

*巴兰诺夫*,上尉——莫斯科独立防空集团军探照灯局副主任:

“我国的实质已经改变了,我们已经不再面临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而滑向资本主义制度了。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如今对我们已不再合适,需要重新审视它了。”

*莫伊谢延科*,大尉——列宁格勒方面军步兵轻机枪班组指挥员进修班学员:

“很快就要唱《上帝保佑沙皇》了。一切回到过去。”

*沙拉波夫*——中央红军之家行政管理科主任:

“就差改变和解散布尔什维克党了。1918-1919年是怎么宣传的,那时候的口号说‘土地归于农民,工厂归于工人’还有言论自由,然后就逼迫成千上万的人送命。”

阿巴库莫夫

俄罗斯国立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第558全宗第11目录第181案卷第98-114页(РГАСПИ. Ф. 558. Оп. 11. Д. 181. Л. 98—114.)。原件。机印。

第一页上有批示:“重要。有些人得查查。斯。”

*__* 姓名被划圈且以双下划线标出。

**__** 以双下划线标出。

user avatar

土耳其共和国国歌《独立进行曲》(İstiklâl Marşı)是指从哪个国家独立呢?

答案很明显,是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逻辑的荒谬程度不啻于“满洲国”从“大清国”中独立,还兴高采烈地写一首歌当做国歌


最早的土耳其共和国并不像现在的土耳其人一样将奥斯曼帝国看做其辉煌历史的一部分

奥斯曼帝国不是一个“土耳其人的帝国”,其存在是对“土耳其族”的压迫,土耳其共和国是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的


从这个小细节,我们就能看出,土耳其民族与国家的构建,有着多大的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之处

user avatar

两千年前,他们被某些旁人赶出了家园,失去了自由。

两千年后,另一批人被他们赶出了家园,失去了自由。

我觉得在目前,比起养尊处优的极端犹太人,这悲壮的歌词和曲调更适合倒在贝鲁特血泊之中的巴勒斯坦难民,以及被以色列士兵在说说笑笑中射去橡皮子弹的饥饿的加沙居民。

user avatar

非洲有个国家的国歌,是中国人做的曲。

几内亚比绍,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国家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还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那个时候正是第三世界民族反帝反殖、争取独立风起云涌的时代。被尊为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两国“国父”的阿米尔卡·卡布拉尔1956年创建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开始武装反葡斗争。

1962年卡布拉尔率几佛独立党代表团访华,中方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欢迎晚会上,演唱了一首叫《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的歌。非洲客人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这首歌慷慨激昂的旋律还是能听出来的,鼓动性极强啊。

卡布拉尔一想,现在正是打游击战的时候,条件艰苦,需要精神食粮啊,于是问这首歌是谁写的?能不能为我们也写几首歌,激励一下我们的解放战争呢?

都是第三世界的穷兄弟,能帮忙当然帮了,真金白银都舍得给,别说几首歌了,没问题。

这首歌的作曲者是新四军老战士晓河(原名何同鉴),琢磨了一下非洲音乐的特点,谱了一首《独立之歌》(作词的也是中国人),送给了几内亚比绍。后来几内亚游击队的领导人把歌词改了改,这首歌就传唱在葡属几内亚的硝烟炮火中,为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的独立作出了贡献。

1973年几内亚比绍独立,将这首歌的歌词换成卡布拉尔写的诗《这是我们亲爱的家乡》,定为国歌。

1975年佛得角独立,也把这首歌定为国歌,直到1996年才换了一首。

说起来,中国对几内亚比绍绝对够意思,独立前的帮助不说,独立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援。结果1990年贪图经济利益跟台湾“建交”了,不折不扣的白眼狼。不知道他们奏国歌的时候,听着中国朋友做的曲(唱了这么多年了,一分版权费也没要你的),心里有没有一丝不好意思。

当然,1998年又识时务地屁颠屁颠跑回来了。

user avatar

我在79版《辞海》里发现,当时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长这样: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

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

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

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的斗争。

前进!前进!前进!

我们千秋万代,

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

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

前进!前进!进!


我当时以为自己进入了平行世界……后来得知1978-1982年间,中国用的还真是这个歌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各国国歌中确实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但非常有趣的“梗”或者说背景故事。这些梗可能源于历史事件、文化习俗、歌曲创作过程中的趣闻,甚至是一些巧合。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国家国歌中比较鲜为人知的梗:1. 日本国歌《君之代》(君が代):“天长地久”的诅咒与“天皇万岁”的误解 鲜为人知的梗: .............
  • 回答
    当然!各国国歌、国旗和国徽是国家身份的重要象征,它们背后往往蕴含着许多有趣且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它们的趣闻轶事: 关于国歌的冷知识:1. 最长的国歌:希腊国歌《自由颂》 为什么? 希腊国歌并非一支独立的歌曲,而是由158段诗句组成的史诗《自由颂》(Σολωμός,.............
  • 回答
    踏入卡拉迪亚大陆,你就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这片土地上,王国林立,战争与和平交替上演,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起源、发展和独特之处。瓦兰迪亚,这片位于大陆西部、富饶而多山的土地,是这片大陆上最古老的王国之一。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勇士们,那些在混乱时代崭露头角的骑士,他们用剑与盾,将零散的部落统一,建.............
  • 回答
    在《明日方舟》的世界观里,炎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度,其庞大的疆域和复杂的人口结构,自然催生了众多职能各异的政府机构。要理解这些机构的运作,就得先明白炎国在整体上是如何运转的。炎国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一种由中央集权向地方授权,同时又强调宗族、家族影响力的混合模式。这使得它的政府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戏剧张力的设想,如果电影《沉静如海》的背景设定为日本军官与中国少女之间的爱情,那么这部电影将不仅仅是关于“沉默的爱”,而是会触及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人性以及国家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以下是我对这个设想的详细看法:一、 冲突与张力的源泉:历史的沉重烙印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冲突点。.............
  • 回答
    要让素食文化深入中国民众的观念,减少对蛋奶肉的依赖,从而缓解地球温室效应,需要从教育、政策、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性工作。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和可行性建议: 一、教育与意识提升:从认知到行动1. 学校教育体系的渗透 课程设置:在中小学开设“环境科学”“营养学”课程,结合素食.............
  • 回答
    你的问题一点也不弱智,反而触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国产电影里似乎总少不了“爱国”的元素,而好莱坞或者其他国家的电影就没那么“直接”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甚至产业发展模式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普.............
  • 回答
    秦始皇一统天下,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在这之前,春秋战国那几百年,各国君主诸侯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不痛定思痛,积极变法,而是选择“赂秦保己”,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性考量。咱们一点点来掰扯。首先,要理解“赂秦保己”的根源,得先看看秦国是怎.............
  • 回答
    南海海岸线与东南亚各国国土如此贴近,其根本原因可以从 地质构造、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 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一、 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塑造的地理格局理解南海海岸线为何贴近东南亚,首先需要从地球的构造板块入手。1.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板块组成,这些板.............
  • 回答
    日本民间为东京奥运会各国国旗设计的二次元拟人形象,这真是一个相当有趣且极具创意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卡通化,而是将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通过一种现代、年轻化的方式进行再解读和传播,有着多层面的意义和看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次元文化在日本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已经从一种小众的亚文化.............
  • 回答
    你说得很有道理。关于“中国人”的定义,确实存在一个值得探讨的层面,尤其是当我们对比其他族群的自我认同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绝大多数语境下,“中国人”这个词语,在法律和政治上,确实与“中国国籍”紧密挂钩。 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成为中国公民,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根本依据。这是一种基于现.............
  • 回答
    世界各国的国宴,作为国家之间最高规格的外交互动和文化展示,其形式、内容和意义都极为丰富和复杂。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宴请,更是国家形象、文化底蕴、政治意图和外交策略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解析世界各国国宴的方方面面。一、 国宴的核心目的与意义国宴的首要目的是加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通过高规格的款.............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绝后的全球冲突中,要评判哪个国家的士兵“最强”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战场表现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包括国家整体工业能力、军事战略、训练水平、士兵的士气和意志,甚至还有地理环境和运气。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某个国家贴上“最强”的标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
  • 回答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骂”,这些粗俗的词语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用一种极端粗暴的方式表达愤怒、不满、蔑视,甚至是某种扭曲的民族自豪感。理解这些“国骂”,就像是透过一个肮脏的窗口窥视一个国家的心灵深处。美国:“Fuck you!”这个词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普适性和多功能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去.............
  • 回答
    欧盟防务独立:对国民生活水平的深层影响当谈论欧盟摆脱美国防务庇护,实现完全独立自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军事实力对比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剖析这一战略转变将如何悄无声息地触及欧盟各国国民的日常生活,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和社会图景。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开销增加”的算术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结构、产业发展.............
  • 回答
    全球多国宣布“封国”,这一举动无疑让人们联想到去年疫情初期的紧张氛围。是什么让这个新的新冠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引发了如此强烈的反应,甚至让一些国家迅速拉响警报,采取了如此严厉的措施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病毒本身的好奇或恐惧,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科学认知、公共卫生策略、经济考量.............
  • 回答
    日本护照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护照自由度榜首,能够免签访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高达191个,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这背后是日本在全球外交、经济、社会以及安全领域长期积累的信任和影响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深厚的外交关系与互惠原则 积极的外交政策与广泛的国际.............
  • 回答
    要说哪个国家的军粮“最好吃”,这事儿可太难定论了,毕竟口味这东西,就像看电影一样,有人爱看文艺片,有人就爱看爆米花大片,谁也说不好谁对谁错。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看看哪个国家的军粮能让你觉得“嗯,不错!”一、生存至上还是口味至上?军粮的“初心”决定了方向军粮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士兵在艰苦环境下.............
  • 回答
    抓到间谍这事儿,各国做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而且背后考量可深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楚的,咱就尽量掰扯明白点。首先,得明确一点,抓到间谍不是件小事,分分钟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博弈。所以,各国在处理这类事件时,都有自己的一套“剧本”,但这剧本可不是公开的,很多时候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一、 抓捕与初步处理:.............
  • 回答
    如果每个国家都选一种动物来代表其国家形象,这绝对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话题。每种动物都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民性格乃至国策都可能产生奇妙的共鸣。让我们尝试为一些国家挑选出最贴切的动物代表,并深入探讨其中的理由:亚洲篇: 中国:龙(Lóng) 理由: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