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内卷程度与“奋斗逼”的数量会不会有所改善?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我们下一代的生活会更轻松还是更卷,这头上的愁云能散几缕?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难拿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很多变量我们现在根本抓不住。

咱们先说说“内卷”这事儿。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有限的优质资源(好学校、好工作、高收入、好的社会地位等等)的极度渴求。当大家发现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而想获得这些好东西的人却越来越多时,自然就得使出浑身解数,拼个你死我活。这就像一个箱子里只有几个苹果,但外面围着几十个人抢,每个人为了抢到那个苹果,可能就得使出一些平时不用的招数,或者加倍努力地挤、推、抢。

再说说“奋斗逼”。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儿负面情绪,感觉是那些把“卷”这件事推向极致,不顾一切,甚至可能牺牲自己生活质量和他人利益的人。他们往往是为了生存,也可能是被社会价值观裹挟,觉得不拼就落后了,就没价值了。

那么,下一代,情况会不会好点?

从可能改善的角度想,有几个点儿:

1. 社会认知的变化: 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能变得更多元化,不只盯着那些固定的几个“好”的选项,而是更看重个体的价值、兴趣和幸福感,那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得开心自在”也被看作是一种成功,那大家对那些单一的、内卷化的赛道的追逐可能就会减弱。但这个转变,得靠全社会一代一代的观念更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2. 教育模式的改革: 如果教育不再是纯粹地为了筛选,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有相应的平台去发展,那“万马齐喑”的局面可能会缓解。如果教育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一味地把他们塑造成流水线上合格的产品,也许他们就不会那么害怕在所谓的“赛道”上落后。
3. 经济结构和资源分配的调整: 如果社会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或者在社会福利、基础保障等方面做得更好,让人们不至于那么焦虑地去抢夺那些稀缺的“好饭碗”,内卷的根源可能会有所松动。比如,如果国家能给不同领域的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保障,让一些原本被认为“不够卷”的职业也能获得体面的生活和尊重,那“奋斗逼”的土壤就会少一些。
4. 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有时候,科技的进步也会带来新的可能性。也许下一代的孩子们能接触到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看到更多“不卷”的可能性。或者,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改变一些行业的生态,分流一部分人,或者创造新的、不需要那么极致“卷”的工作。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可能让情况更糟的因素:

1. 人口结构的变化: 如果下一代的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供给大于需求,而优质资源的总量并没有同步增加,那么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大家为了争夺有限的机会,反而会更拼命。
2. 新的“赛道”和新的“内卷”: 社会总是在变化的,如果旧的内卷模式被打破,新的内卷模式很可能又会冒出来。比如,人工智能的普及会不会催生出新的“AI使用能力”内卷?或者针对特定新兴行业的“技术壁垒”内卷?
3. “奋斗逼”文化的惯性: 这种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不择手段、过度牺牲的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氛围,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下一代的孩子们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可能就默认了“就是要这么卷”。
4. 全球化竞争: 如果我们的社会整体的竞争压力来自于全球范围,而我们自身又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那我们内部的“卷”可能会被外部的压力进一步放大。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下一代内卷程度会不会改善?“奋斗逼”数量会不会减少?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彻底消失,但有可能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些领域有所缓解,同时又在新的领域、以新的形式出现。

就像一个总是想做大蛋糕的努力,但如果分蛋糕的机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或者大家对蛋糕的渴望没有改变,那么争夺蛋糕的“卷”就会一直在。

“奋斗逼”这个词的出现,本身也说明我们社会对这种行为的讨论在加深。也许下一代的孩子们在继承父辈经验的同时,也会更早地认识到这种“卷”的代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不走这条路,或者在其中找到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奋斗方式。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它取决于我们现在以及未来几十年在教育、经济、社会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的努力和选择。我们希望看到改善,但也要做好准备,迎接可能出现的新的挑战。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期待,下一代能比我们更聪明,更能找到一种平衡点,让生活不至于那么令人窒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上,当代人的上一辈,上上一辈,上上上一辈,甚至可以由此上溯N代人,……,“奋斗逼”从来就没有少过,只不过过去这个词还没发明出来罢了。我看啊,咱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很大的可能仍然是"奋斗逼"层出不穷,我觉得这是中华文明的特性之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是刻在骨子里的,就是靠它撑了几千年,文明没被灭掉,居然能延续下来了,想当年在同一个地球上讨生活的好多其他兄弟文明,坟头的草早就三尺高了,成了考古的对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