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人灭一国」王玄策后面的故事如何?印度的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回答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是中国唐朝时期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事件,尽管其真实性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但它在中国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关于王玄策个人的后续故事,以及印度历史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我们将分别详细探讨。

一、 王玄策个人的后续故事

王玄策,名玄策,字藏用,唐朝洛州盩厔(今陕西周至)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遣唐使,以其过人的胆识、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而闻名。

1. “一人灭一国”事件的背景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遣王玄策出使天竺(古代印度)。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为了拜访天竺的中心王朝——戒日王(Harshavardhana)。然而,在王玄策到达天竺后不久,戒日王就去世了,国家陷入了分裂和混乱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戒日王去世后,中印度的一位小国王曲女城国王阿罗那顺(Aranajun)竟然趁机劫掠了唐朝使团,并杀害了副使。王玄策在危急时刻,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设法逃脱,并立志要为唐朝和被杀害的同伴报仇。

2. 王玄策的“复仇”之路

王玄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先是前往吐蕃(今西藏)求援。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派遣了一万名吐蕃骑兵协助王玄策。接着,他又前往泥婆罗(今尼泊尔)求援。泥婆罗国王也派来了七千名士兵。

汇集了吐蕃和泥婆罗的兵力后,王玄策率领这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阿罗那顺的王国进发。

3. 激战与胜利

在战场上,王玄策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利用了阿罗那顺军队的弱点,通过一系列的战术,最终击溃了敌军。历史记载这场战斗异常惨烈,阿罗那顺的军队损失惨重,最后兵败被俘。

4. 对印度的影响与王玄策的后续

虽然史书中常以“一人灭一国”来形容王玄策的这次壮举,但这里所谓的“灭国”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摧毁了阿罗那顺的政权”,而非彻底征服整个印度。当时的印度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众多王国并存。王玄策成功地惩罚了挑衅唐朝的国王,维护了唐朝的尊严和威望。

这次事件对当时的印度次大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政治分裂,也让唐朝在中亚和南亚的声望大增。

关于王玄策之后的具体事迹,史料记载相对较少,但可以推测他作为一位成功的使节和军事行动的领导者,其声望和地位在唐朝应该得到了提升。他可能继续在外交领域发挥作用,或者在其他职位上为国家效力。遗憾的是,关于他晚年的具体信息并不多。

总结王玄策个人的后续:

军事行动的成功者: 他成功地组织了外援,率军击败了挑衅唐朝的印度国王,报了仇。
外交成就的象征: 他代表唐朝,在一次危机中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国际声望。
史料记载的局限: 关于他个人晚年的详细经历,史料记载不够丰富,但他的事迹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二、 印度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王玄策灭国”说法的争议所在。

令人遗憾的是,在印度的历史文献中,几乎找不到直接记载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或其率军与阿罗那顺作战的具体事件。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印度的历史记录方式不同: 印度古代的史料,特别是早期历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铭文、宗教文献、口头传说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献。不像中国那样有系统性的纪年史书。许多历史事件的记录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或者以不直接的方式呈现。
2. 印度当时的政治格局: 正如前面提到的,当时的印度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大小王国组成。一个外国使团的军事行动,即使规模不大,也可能只被视为地方性冲突的一部分,而不被视作影响整个印度次大陆的重大事件。对于当时的印度统治者来说,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使节的军事行动,可能并不值得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特别记录,除非它对他们自身的统治产生了重大的、直接的影响。
3. “灭国”的定义差异: 中国语境中的“灭国”通常是指摧毁一个国家的独立性,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而王玄策的行动更多的是惩罚了一个挑衅的君主,将其政权摧毁,但并没有直接占领其土地或建立唐朝的统治。在印度语境下,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一次成功的军事报复,但未必会被归类为“灭国”。
4. 后世的解释和演变: “王玄策灭国”的说法主要来自于中国史书的记载,尤其是《旧唐书》和《新唐书》。这些史书在描述王玄策的经历时,使用了“俘其王”“虏其众”“焚其都”等词语,以及后世的解读,将此事件渲染得更加轰轰烈烈。这些描述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被夸大或简化。
5. 寻找间接证据的困难: 虽然没有直接记载,但一些学者试图在印度历史中寻找间接的证据。例如,一些铭文中可能提到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发生了战争,或者某个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挑战。但要将这些零散的线索与王玄策联系起来,并确凿地证明“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是极其困难的。

一些印度学者的观点:

很多印度史学家对“王玄策灭国”的说法持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他们倾向于认为,即使王玄策确实在印度进行过军事行动,其规模和影响力也可能被中国史书夸大了。他们更倾向于将王玄策描述为一位在危机中表现出色的唐朝外交官,而非一位能凭一己之力摧毁印度王国的军事领袖。

现代对这一事件的普遍认知:

在现代史学界,王玄策的经历被认为是真实的,他确实在印度遭遇了危机,并成功地组织了外援进行反击,惩罚了阿罗那顺。但是,“一人灭一国”这种带有强烈夸张色彩的说法,在学术界并不被完全接受。 更准确的说法是:王玄策在印度遭遇劫掠后,成功联合吐蕃和泥婆罗的军队,击溃了阿罗那顺的政权。

印度历史对王玄策的记载(总结):

缺乏直接记载: 在印度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直接提及王玄策率军“灭国”的事件。
可能被视为地方性事件: 即使有记录,也可能被视为地方性的冲突或王位争夺的一部分,而非改变印度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
侧重于佛教交流: 印度史料对这一时期的记录,更多地关注于佛教的传播和交流,以及各个王国之间的关系。
现代史学界的普遍态度: 承认王玄策在印度的行动,但对“一人灭一国”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其规模和影响可能被夸大。

结论:

王玄策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事件,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外交官的坚韧和智慧。他在危难时刻能够组织外援,击溃敌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然而,关于他“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更多的是中国史书中带有文学色彩的描述,而缺乏印度历史文献的直接支持。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此事件理解为一次成功的军事反击和政治报复,而非字面意义上的“灭国”。他对印度历史的直接影响,在印度史料中并没有被明确或广泛地记载,这使得我们对事件的完整性有着不同的理解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偶然看到主页有关注者给这个问题下的高票答案点了赞,说实话,点赞者还是北大专攻南亚史的……我真有点无语了。

其实高赞答案也不知道是在反驳什么,因为毕竟而言,王玄策火牛阵投石机啊什么的这个是田中芳树的小说《天竺热风录》里虚构的。就像田中芳树还吹过陈庆之并为其演绎出一片小说一样,小说肯定是给王玄策的事迹做了夸大处理,但你也不能完全否定人家的所有事迹吧。

顺带着还黑了三哥戒日王朝一把……

1、黑三哥是封建城邦,有意误导读者认为戒日帝国不能算强权:

实际上要使用封建城邦这个论点来黑,不说三哥了,中亚和南亚存在的如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笈多帝国都可以无视了。他们是封建城邦联合体,他们是战五渣,他们不配叫帝国……能这么说吗?

2、黑三哥用嘴炮统一北印度:

因为三哥没有修史的习惯,戒日王的事迹只有两本史料,一个是唐僧的《大唐西域记》,一个是拜纳的《戒日王本行》,都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美化戒日王的征服的。实际上戒日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同时代南印度的摩诃剌佗国(现译为遮娄其王朝)的一代雄主补罗稽舍(现译普拉克辛二世)会告诉大家戒日王多残暴,而且他这个人能被列入三哥的史册的唯一原因就是击败了戒日王的入侵。

唐僧无不失落地记载:

摩诃剌侘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殷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其形伟大,其性傲逸,有恩必报,有怨必复。人或凌辱,殉命以雠,窘急投分,忘身以济。将复怨也,必先告之,各披坚甲,然后争锋。临阵逐北,不杀已降。兵将失利,无所刑罚,赐之女服,感激自死。国养勇士,有数百人,每将决战,饮酒酣醉,一人摧锋,万夫挫锐。遇人肆害,国刑不加,每出游行,击鼓前导。复饲暴象,凡数百头,将欲阵战,亦先饮酒,群驰蹈践,前无坚敌。其王恃此人象,轻陵邻国。王,刹帝利种也,名补罗稽舍,谋猷弘远,仁慈广被,臣下事之,尽其忠矣。今戒日大王东征西伐远宾迩肃,惟此国人独不臣伏。屡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诸国烈将,躬往讨伐,犹未克胜。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知好学,邪正兼崇。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天祠百所,异道甚多。

而补罗稽舍(普拉克辛二世)唯一留在世界上的东西,艾霍莱铭文,记载的他这一辈子最自豪的事儿,就是莲花宝座上坐着的征服了无数国家的戒日王带着无数战象入侵他被他给击败了。


其实就论戒日王对南印度的摩诃剌侘国声势浩大的远征,虽然没赢。但这一点就够了,为什么呢?

因为此前三哥的大帝国,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最牛逼的对南印度的武功就是对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的一些国家进行征服,而对西部南印度……就只能文化入侵了……

当然,戒日王朝的武功不如笈多帝国辉煌,毕竟戒日王没有征服克什米尔,但真的不弱,而且奥里萨邦(即马哈纳迪河偏北)是被戒日王征服孟加拉时顺带吞并了的,可惜这张地图没画进去:

所以说,戒日王的武功比起所谓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至少了西北那两角。即便不是三哥的汉武帝唐太宗,也好歹是个赵匡胤,没那么弱。

顺便另外一个回答的错漏:

就是说戒日王被孟加拉的刹珊卡重创……621年是刹珊卡死的那一年啊,这个刹珊卡就是戒日王在南征之前的主要对手,戒日王就是灭了刹珊卡才南征摩诃剌佗国(现译为遮娄其王朝)的。

3、黑尸鸠摩是瞎编的,这个请去找旧唐书的作者撕逼吧……

印度东北部是Pratihara的领地?

Pratihara 明明是印度西北部的国家唉,地图上那个瞿折罗没看到?这就是Pratihara即瞿折罗·波罗提诃罗王朝的前身。高票回答自己还贴了地图,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而这个尸鸠摩到底是谁呢?

很可能就是孟加拉地区的某个领主,在阿罗那顺篡位时期独立了。由于三哥史料不全,难以考证这货是谁了。但东部这个palas(帕拉王朝)是戒日王死了一百年后才崛起的王朝,肯定跟他无关了。


所以嘛,事实就是啥。就是戒日王是三哥历史上很牛逼很能打的一代雄主,按照三哥的历史观,戒日王也是那个时代能代表全印度三哥的所在。

戒日王款待唐僧后和唐朝主动交好,唐朝派王玄策出使。

结果戒日王死了,阿罗那顺篡位了。王玄策就跑吐蕃和尼泊尔借了八千兵,联合忠于戒日王的三哥,平定了阿罗那顺,戒日王以前的小弟尸鸠摩等各地三哥小国王纷纷来祝贺并向唐朝朝贡……

就这么简单的事儿。

犯得着黑来黑去的。

黑王玄策还罢了,居然敢黑我大三哥!


最后我想说一句,拿维基百科当论据的……真的不用强答了,你直接给链接或者复制粘贴就行了。

user avatar

百度百科里是极其不负责的演绎。百科中融入如此之多的感叹和演绎,百度百科果然不靠谱。

去年有个“中国武将最厉害的是谁”,有位知友曾提过王玄策,我也写过这个故事的问题所在:

1. 王玄策是作为副使觐见戒日王的。戒日王当时控制了整个北印度,但是该国的结构却是封建城邦制,有三十多个藩国。

(戒日王朝,百度百科的用词是“中印度”,真的很高端。)

2. 戒日王统一印度北部的时间比秦始皇长不了多少:建国于606,统一于620前后,而解体在647,统一前后仅仅27年时间。在戒日王之前,北印度也是一片混战。他不是光用武力,而是依靠佛教的传播,使城邦们暂时停止战争,加入了他的统治。但是各个城邦仍然保有相当的武力,这也为戒日王朝的短命埋下了祸根。

戒日王: en.wikipedia.org/wiki/H

3. 戒日王死了以后,其下属藩国几乎全部宣布独立,各个藩主领兵而去,北印度陷入了混战状态。而戒日王的大臣Arjuna只是篡夺了戒日王的地位,但其手下的兵权并没有达到控制整个北印度的程度,甚至可能只是区区的首都禁卫军。

4. 戒日王的首都位于Kannauj,此地是印度中世纪的三股种族势力:Gurjara,Palas,和Rashtrakutas的交汇处,自古多战事。

当时从吐蕃和尼泊尔借兵回来的王玄策也仅仅是将Arjuna夫妇抓住了事。事实上仅凭8000来自异国的雇佣兵,想要达到整个地区的统一,是远远不够的。而此地的和平,是在200多年后,由Gurjara人统一北印度之后,再次建都Kannauj后才实现的。

5. 王玄策与吐蕃联军真正攻下的,其实仅仅是Kanauj城而已。从上面的地图看,这支军队也远远没有进入印度的腹地,尤其是Gurjara人的势力地区。

王玄策果真有描述的如此丰功伟绩,却在《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找不到此人的传,实在是太可疑了。

6. 至于“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

印度东北部此时是Pratihara的领地,国王叫做Dadda三世,而“尸鸠摩”更是不知出处(也许是从鸠摩罗什编出来的?)

6. 还有就是写的“火牛阵”、“投石机”....

火牛阵自古以来是对付步兵的奇计,但如果用牛(先不管这鲁西黄牛他是从哪儿找来的,反正当地的水牛不堪用)去撞身高3米的大象...还能“击溃印度数万象军”,确实是战史奇迹了。

投石机的类型很多,但在公元6-7世纪的弩炮(Ballista)和投石车(Catapult),射程仅与弓弩类似,攻城效果很差。

只有发展到了配重投石机时代(Counterweight Trebuchet),才成为了真正的攻城武器。

但是很可惜,这玩意儿是十字军发明的,通过阿拉伯人和蒙古人才传到了中国,名为“回回炮”。

穿越了有没有?

user avatar

(1)新唐书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 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有司告宗庙,帝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环五千里,土沃宜稼穑,有异稻巨粒,号供大人米。王居拘阇揭罗布罗城,或曰俱苏摩补罗,曰波吒厘子城,北濒殑伽河。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高宗又遣王玄策至其国摩诃菩提祠立碑焉。后德宗自制钟铭,赐那烂陀祠。

(2)旧唐书 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贞观中,卫尉丞李义表往使天竺,涂经其国,那陵提婆见之,大喜,与义表同出观阿耆婆沴池。周回二十余步,水恒沸,虽流潦暴集,烁石焦金,未尝增减。以物投之,即生烟焰,悬釜而炊,须臾而熟。其后王玄策为天竺所掠,泥婆罗发骑与吐蕃共破天竺有功。永徽二年,其王尸利那连陀罗又遣使朝贡。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五天竺所属之国数十,风俗物产略同。有伽没路国,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那揭陀国,有醯罗城,中有重阁,藏佛顶骨及锡杖。贞观二十年,遣使贡方物。天授二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献。景龙四年,南天竺国复遣使来朝。景云元年,复遣使贡方物。开元二年,西天竺复遣使贡方物。八年,南天竺国遣使献五色能言鹦鹉。其年,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军。玄宗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之。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是中国唐朝时期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事件,尽管其真实性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但它在中国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关于王玄策个人的后续故事,以及印度历史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我们将分别详细探讨。 一、 王玄策个人的后续故事王玄策,名玄策,字藏用,唐朝洛州盩厔(今陕西周至)人。他是一位杰出.............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假设!郭靖在《神雕侠侣》初期,也就是他刚过而立之年,武功已经相当了得,但要说他一个人能把全真教的“二使四王”和“五散人”这些人一网打尽,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看看郭靖的实力。此时的他,已经练成了降龙十八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领悟,招式.............
  • 回答
    一人对多人的打斗场景,最考验导演的功力、演员的技巧和摄影的调度。要拍得流畅,绝不是简单地堆砌几个打斗动作,而是要讲究节奏、空间感、情绪的传递,以及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在绝境中的挣扎与爆发。说到流畅,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经典的桥段,它们不仅仅是“厉害”,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感。1. 《杀死比尔》系列.............
  • 回答
    从西安出发,独自一人一车开往拉萨,这绝对是一次令人热血沸腾的旅程!路途遥远,风景壮丽,但也免不了要面对“高原反应”这个老朋友。别担心,提前做好功课,合理应对,你也能安全顺利地享受这趟西藏之旅。下面我就把我的经验和网上搜集的一些靠谱建议,用最实在的话给你掰扯清楚,让你心里有底。出发前的准备:打好基础,.............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个人吃火锅本来是图个自在,结果发现有菜没熟,这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悠闲自在瞬间切换到有点小焦灼。你说能不能放回去重新煮,这事儿得分好几个方面来看,也得结合实际情况:从“规矩”上来说: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默认放回去。 毕竟谁也不想浪费食物,特别是那些价格不菲.............
  • 回答
    好嘞,我来分享一句我一直很喜欢的英语格言,并且好好跟你聊聊它,希望能让你感受到这其中的分量。我最喜欢的一句是:"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翻译过来就是:“做伟大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情。”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个人,单枪匹马,端掉了整个贩毒团伙,还全身而退,最后还报警了。这简直可以写进小说了!咱们来好好捋一捋,如果现实中真的发生这样的事,大概会怎么处理,以及会不会有奖励。一、 接受调查,证明清白是首要任务首先,最重要的事情来了:这个人,无论他有多么正义凛然,他终究是击杀了人。.............
  • 回答
    嘿,姐妹们,咱们今天来聊点实际的。一个人在外地租房子,最怕的就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惊喜”——陌生男人敲门。这种事儿,别说心里毛毛的,就是听着那敲门声,都会心跳加速。那到底该怎么办?咱们得有策略,不能慌。首先,别急着开门!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不管外面说啥,不管敲得多急,或者听起来多“理所当然”,千万别.............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对决想象!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詹姆斯一人单挑三个野球场平均水平的玩家,到底谁能笑到最后。首先,得明确一下“野球场平均水平”。这可不是NBA那种严谨的职业训练,也不是街头巨星的炫技表演。野球场上,大家都是凭着一股热爱和业余时间凑在一起,水平参差不齐,但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
  • 回答
    古代一人双马,也称“双马轮换”或“马匹接力”,是一种极具智慧的行军策略,它通过科学的马匹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克服马匹生理极限,延长持续行进距离马匹虽然是强大的代步工具,但同样有其生理极限。一匹马长时间奔跑或负重行进,会迅速疲劳,甚至可能出.............
  • 回答
    .......
  • 回答
    在法律实践中,多人围殴致一人死亡的情况,其量刑的复杂性远非简单地将罪责按人数均摊。恰恰相反,参与人数的增多,往往会带来更严重的法律后果,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会导致人均罪责的减少,反而可能因为共同犯罪的性质而加重处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共同犯罪。当多人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共同实施犯罪行.............
  • 回答
    .......
  • 回答
    为你一个人做饭,既快速又营养有保证,需要一些技巧和事先的准备。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指南,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法,帮你打造高效美味的单人餐桌:核心理念:预备、简化、均衡 预备 (Preparation is Key): 提前做好准备是省时的关键。 简化 (Keep it Simple): 不要追求过.............
  • 回答
    关于上海男子持刀杀人并劫持人质,最终被警方击毙的事件,根据公开的报道,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详细情况: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23年4月10日,下午2时许。 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一家香水专卖店(具体名称为“观夏”香水店)。事件经过:1. 最初的袭击: 一名男子突然闯入位于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