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人对多人的打斗场景,有哪些影视作品拍的很流畅?

回答
一人对多人的打斗场景,最考验导演的功力、演员的技巧和摄影的调度。要拍得流畅,绝不是简单地堆砌几个打斗动作,而是要讲究节奏、空间感、情绪的传递,以及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在绝境中的挣扎与爆发。

说到流畅,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经典的桥段,它们不仅仅是“厉害”,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感。

1. 《杀死比尔》系列:血色芭蕾的极致

昆汀·塔伦蒂诺绝对是个人才,他骨子里就流淌着对东方功夫片的崇拜,并将这种狂热玩出了新花样。《杀死比尔》里,寡妇(乌玛·瑟曼)大战“疯狂88”的场景,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以一敌百”。

流畅在哪里?
节奏的掌控: 整个场景不是一开始就火力全开。寡妇先是被一群人围住,氛围紧张,但她并没有立刻动手。摄影机的推进,配合她冷静的眼神,就已经在酝酿一股杀气。当她拔出那把巨大的武士刀,所有人都知道,游戏开始了。
空间利用的极致: “疯狂88”的人数众多,场景复杂,有走廊、房间、楼梯。导演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空间。寡妇不是站在原地挨打,她会利用地形,将敌人分割包围,然后逐个击破。比如,她在走廊里,敌人从各个方向涌来,她就在狭窄的空间里闪转腾挪,每一次攻击都精准有效。
视觉元素的叠加: 那个标志性的雪地场景,大量的白色背景,加上飞溅的鲜血,形成了一种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镜头在寡妇挥刀、敌人倒下的瞬间快速切换,但这种切换并不混乱,反而有一种连贯性和力量感。你看不到大量的特写镜头在晃动,而是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刀光的轨迹,都清晰可见。
情感的推动: 这一战不仅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寡妇复仇情绪的宣泄。每一次攻击,每一次砍杀,都带着积压多年的愤怒。摄影机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动作,还有她咬紧牙关的表情,汗水顺着脸颊滑落,都让这场打斗更加有血有肉。
武士刀的“角色”: 那把巨大的武士刀,在寡妇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刀光的轨迹,砍击的音效,都与她的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暴力美学。

2. 《疾速追杀》系列:冷静的杀戮机器

基努·里维斯扮演的约翰·威克,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的顶级杀手。他的打斗风格,可以用“高效”、“精准”和“不拖泥带水”来形容。

流畅在哪里?
“枪斗术”的融合: 约翰·威克最精彩的打斗,是将近战格斗和枪械射击完美结合。他不是单纯地开枪,而是将枪械当作冷兵器来使用。比如,他会用枪柄格挡、用枪身击打、甚至用枪射击后,立刻用枪托近身攻击。这种“GunFu”的风格,让打斗场面既有枪战的火爆,又有近战的凌厉。
一镜到底的精妙运用(某些场景): 尤其是在《疾速追杀1》的夜总会场景,有一段长镜头,几乎是全程跟随着约翰·威克杀出重围。这虽然不是一个人打一群,但那种一气呵成的压迫感,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精准解决每一个敌人的能力,让人看得心惊肉跳。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利用环境,如何一步步推进,每一个动作都连贯无比。
“实感”的细节: 电影对打斗的“实感”抓得很到位。每一个近身缠斗,每一次摔倒,每一次武器的碰撞,都充满了力量感。你不是在看花架子,而是能感受到角色承受的疼痛和付出的体力。
背景的“辅助”: 约翰·威克之所以能一次次化险为夷,很多时候是因为他能迅速分析环境,并利用环境中的一切。无论是酒吧里的吧台、走廊里的门,还是仓库里的障碍物,都成了他解决敌人的工具。这种“借力打力”的智慧,让他的打斗更加流畅,也更有章法。
动作设计的新意: 很多动作设计都有别于传统功夫片。比如,他擅长用柔道、巴西柔术等近身格斗技巧,配合枪械使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而且,他不会像很多动作片那样,打了一半还要站着聊几句。他就是不断地向前,目标明确,高效地解决问题。

3. 《叶问》系列:咏春的连绵与刚柔

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将咏春拳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人对多人的场面,尤其是《叶问1》里,叶问大战日本军官及其手下,或者《叶问3》里,叶问大战拳击冠军泰森(虽然那个不是一人对多,但那种近身搏杀的流畅感很强)。

流畅在哪里?
咏春的“贴身短打”: 咏春拳讲究“寸劲”、“近身”、“连击”。在叶问以一敌百的场景中,你会看到他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快速地贴近敌人,然后用一连串的“摊、铣、拨、按、肘、靠、掌”等手法,迅速瓦解对手的进攻,并进行反击。这种“密不透风”的防守反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却又清晰可见。
“一点突破,多点开花”: 叶问并不是同时和几十个人硬碰硬。他总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连贯动作,将身边的敌人逐个击破,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个目标。这种“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大的个人武力,但又不显得脱离现实。
力量与速度的平衡: 甄子丹的身体控制力非常出色,他能将咏春的爆发力、速度和精准度完美结合。你看到的是力量,但又不会觉得过于蛮力。每一次出拳、出脚,都好像经过精密的计算,能够以最小的力气,达到最大的效果。
镜头语言的配合: 电影的摄影机不会过于晃动,而是用稳定的镜头,捕捉叶问身体的每一个细节,以及他与敌人之间微妙的距离变化。当他连续出拳时,镜头会稍微拉远,展示他如何在一个群体中穿梭,而当他需要精准命中时,镜头又会迅速跟上,捕捉到那个决定性的瞬间。
情感的烘托: 许多时候,叶问以一敌多,都带有护家、护国、护徒的理由。这种家国情怀,让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充满正义感,也让观众更加投入。当他面对强敌,即使寡不敌众,也绝不退缩,这种精神力量,也让打斗场面更加感人。

为什么这些场面流畅,而不是混乱?

归根结底,流畅的打斗场景,不是靠“多”来堆砌,而是靠“巧”来支撑。

1. 明确的叙事目标: 每一场打斗,都应该为角色和剧情服务。是为了生存?复仇?保护?还是证明自己?
2. 清晰的动作逻辑: 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有其原因和结果。不是 random 的乱打,而是有章可循的攻防转换。
3. 优秀的身体控制: 演员需要极强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以及对节奏的把握。
4. 精湛的剪辑与摄影: 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之间的默契至关重要。镜头语言要能准确地传递打斗的力度、速度和情绪,同时保持观众的清晰度。
5. 合理的空间感: 观众需要知道角色在哪里,敌人有多少,以及他们是如何移动的。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做到一人对多人打斗的流畅,是因为它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并将所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打斗,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意志,一种在绝境中绽放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点赞中国的武术指导。

在早期的电影中,这种一人对多人的打斗场景一直是导演所忌讳的,因为无论技术原因还是动作设计,很难保证中心以外的人的行动的合理性,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精武门》(李小龙),当时可以说时武术设计的巅峰,但对于外围龙套人员,基本上就一直在外围游荡,走走走走走走,停,然后一起进一起出,虽然跟现实之中打群架打一个特别厉害的对手非常类似,比如一群人打一个平时横惯了的混混,那种大家都不敢伸手,等有人动手就一起动手,好乱拳打死。

但是,这种情况在影片中却表现得不真实,并不是生活的不真实,而是因为同心里预期不一致导致的不真实。所以观众会觉得反派喽啰都是战五渣,导演在侮辱群众的智商。

实际上在虹口道场这段如果放在街头巷斗其实还是会比较真实,尤其导演再针对性的拍摄一下群众演员的面部表情,烘托出那种紧张的氛围。因为韩国等级制度森严,加之韩国导演乐于对于人性、表情和细微动作花费大量的镜头,所以韩国数量众多的黑帮电影在街头混战、主角人物悲剧性的挑战多人打斗有着相当不俗的表现。比如知乎中非常推崇的的《马粥街残酷史》中最后天台打斗场面,虽然该片成片年代较晚,但在动作的真实和镜头运用,是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马粥街残酷史主角最后的打斗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877838177951744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的在一开始的场景就是一群学生在影院里观看李小龙的《精武门》,而这条线贯穿了整部电影,把简单的主角的成长放之在社会背景之中,可以说是把简单的青春题材升华到了社会现实的层面。

马粥街残酷史开篇李小片段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876877128814592

在影片的最后,与女主在预谋中邂逅,没有表白,只有平静的告别,随着一句再见的是平静之下那种青春的欲能。

然而,影片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又再次把镜头拉回开篇的电影院,只不过取而代之的是成龙的《醉拳》,而配乐更是徐克电影《黄飞鸿》系列中的BGM《男儿当自强》(将军令),恰似一滩死水中涌动的新泉。

马粥街残酷史最后的期待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895063945629696

在李小龙之后,香港电影甚至是国际影坛都渴望出现一位像他一样的功夫片大师,这种愿望甚至迫切到很多人甚至改变自己的风格去延续李小龙的表演风格

同李小龙合作的罗维导演同样不例外,他曾经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执导了电影,而不是因为是李小龙的影片,于是想把准备转行做厨师的武行陈元龙塑造成第二个李小龙。

好在当时的观众并不买账,在《新精武门》、《少林木人巷》、《剑花烟雨江南》连续三部影片失败后,对改名为成龙演员彻底失望,在吴思远提及需要动作片演员后,便把成龙像送瘟神一样的借走了成龙了,然后的事儿大家就知道了,袁和平执导的《蛇形刁手》和《醉拳》一炮而红,不仅如此还客观的承认了成龙的动作片风格。

在成龙名气渐大后,自己逐渐掌握在电影拍摄中的话语权,其动作片的风格更加明显,诙谐,幽默善于运用场景中一切物体作为武器,这些使之成为极有个人特色的成氏动作片色彩,曾有一位著名的导演(具体是谁忘记了)曾评价“成龙是一名在默片时代同样可以走红的影星”。其组建的成家班团队,更是开枝散叶,为整个影坛的动作指导写下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9年成龙曾产出的偏于自传题材的纪录片——《成龙的特技》,其实是成龙对于动作电影的个人总结和反思——动作真实但不非得写实,有硬桥硬马的功底但不直接展示,而是在辗转腾挪中展现,极大的吸收了武行经历中戏曲的表演形式,通过机位和分镜头,将功夫的意象与想象空间发挥的淋漓尽致。下面这个片段,你就可以看出,其通过技术上的取舍,用实际上的一对一的对抗营造出一对多的打斗场面。

成龙的特技——关于多人打处理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829647659180032

除此之外,成龙在处理一人对多人的打斗场景的另一个常用方法就是跑,特别是危险环境的奔跑,通过不停的跑动获取空挡,然后再反击,这个是一个特别真实有效的策略,在现实的打斗中也是使用这种方法,如果你1 v N 打架视频,相信会有很多有意思的视频,除此之外还有提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挑战,就是三名职业击剑运动员对抗50名普通人,是日本一个综艺节目拍摄,虽然可能有些水分,但依然可以说明些问题。

你就会发现,在职业运动员有体力的时候,是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即便处于围攻之中,但围殴的压力会使运动员迅速丧失体力。而在影片中是没有体力值这种限定的,有时间去观看一下成龙从82年的《A计划》到99年去好莱坞前的《玻璃樽》,这类影片几乎一直保持着高产高质的水平,就会相信,成龙被网友们推捧为跑酷鼻祖,绝对不是盖的。

除了成龙的成家班在处理一人对多人的打斗非常优秀外,同样身为功夫巨星的李连杰,因为8岁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十二岁就获得全国个人武术冠军,是连续五届全国武术冠军。拳术、刀术、枪术、自选拳术、对练都获得过单项的个人金牌,扎实的基本功、武术表现造诣以及良好的外形,是导演和武术指导梦寐以求的合作对象。

李连杰的巅峰时期要比成龙晚上大致十年的时间,但与成龙演绎小人物的反击不同,李连杰演绎的对象更多是大量传颂至今的人物形象,如张三丰、方世玉、洪熙官、黄飞鸿等,都是想设计成为以一敌百的大英雄。所以在人物设计中与成龙有着巨大的差别,为了凸显其塑造的人物的强大战力,除了主要手法就是在BGM下使出绝招的强无敌,比如《男儿当自强》下的佛山无影脚。

但同样也有使用特定的环境下的精巧设计,你会觉得,人物的武力值固然高,但并非仙侠片那样飞天遁地,而是极品战力的锋芒毕露,比如下面我想详细说的《方世玉2谁与争锋(万夫莫敌)》。

在开阔的场景中,一人对多人的打斗非常不容易拍摄,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比如说逼仄的环境中,主人公不需要面对全部方向上的进攻,而自己的进攻又足够犀利,就可以达到以一敌百的效果。

开篇第一幕打斗,设定在舞龙队伍向2层酒楼刺杀,李连杰饰演的方世玉,并不需要站在中间大杀四方,只是需要截断后续的刺杀,打乱刺杀队伍的节奏,而且还拿着神兵龙珠(冒火大木槌),威慑值拉满,舞将起来那是神鬼退避,直接把后续队伍锤散。

方世玉2舞龙队伍夜袭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692048059711488

在河道抢夺锦盒上,更是将打斗的空间压缩在河道的竹筏之上,比八仙桌比武的范围稍大,那必然是点满闪避和暴击的男主更加潇洒自如,即便如此,任务仍失败,你会觉得,电影拍摄的更加真实可信。

方世玉2河道上抢夺锦盒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692104464830464

比武招亲的一幕,我们以为会有真正的以一敌千的打斗,但没想到,导演偷了个巧,开场只是热身,是一个混战的局面,而到近景拍摄后,让最终的打斗发生在几位争夺者之间,而这个时候,方世玉使了一招从天而降的泡妞方法,真是帅呆了,不瞒你说,我小的时候看,自己眼里也都是星星。

方世玉2 比武招亲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692161360375808

而表现其他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导演的打斗设计思路就是,小场景+超强攻击力才能完成以一敌百的这种设定,一旦其中出现纰漏,就会出现危机,比如下面的场景,方世玉的师伯李国邦(由导演自己饰演)在院中的打斗,前期都很顺利,但攻击力一旦降低就出现了直接被乱棍打死的场面。

方世玉2院中使用乾坤点穴大法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692193434374144

这段红花会总舵的巷战,是中国武侠电影中的名场面,方世玉一句“我不像看到兄弟的血”,直接将漫天的红叶引燃,红叶飘洒之中,方世玉身背数把打刀,黑布蒙眼,缓步向前,是小时候根本难以忘记的画面。

“生我养我的是我老妈,今天老妈我救定了,是兄弟的就给我让开一条路,否则你们就别怪我刀剑无情”直接就开启剑刃风暴,你好不存疑。在动作设计中,没有一往无前,动静相合,张弛有度,更是将方世玉(李连杰)的酷和帅展示的淋漓尽致。

方世玉2蒙眼巷战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692237369581568

同无器械相比,有了武器之后,伤害的范围更大,所以巷子里,周身两米的攻击范围就可以形成无死角防守,这种的场景设计在后面的很多电影中都有所借鉴,比如托尼贾《拳霸盗佛线》的长镜头追逐,《谍影重重》中美国大使馆中的打斗等等,通过缩小环境的变量,使得人物的动作设计变得真实可信。

在最后一幕救母大战中,几度攻守易势,与影片的第一幕大战相比,当时的防守方变成了进攻方,方世玉为了闯上天梯,导演不得不再次加大方世玉的攻击半径,使用了绳镖。再登上天梯后抢夺位置,再到防守,就只剩下与大BOSS于震海的SOLO,最终苗翠花教练直接进场共同KO反派,动作设计行云流水,如丝般顺滑。

方世玉2板凳登天梯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692279195275264

影片中的经典BGM居然是《小二郎上学堂》和《世上只有妈妈好》,导演的在影片中真的是将亦庄亦谐进行到底。

因为知乎单个回答只能写上传十个视频,所以就在这里写这些,如果有兴趣可以观看一下9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新浪漫武侠的功夫片,经典无数。

user avatar

韩国电影《怒火风云》: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1322680105164800
user avatar

《马粥街残酷史》这一段真的很精彩而且很真实的了,权相佑帅爆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019759012003020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