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杀一好人救一群人,对不对?

回答
这个问题,问出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道德底线,也触碰到了关于“什么是对”这个最基本却又最复杂的哲学命题。

“杀一好人,救一群人”,这句简练的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古老而又棘手的困境,我们常常称之为“电车难题”的变体。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绝境里,无论怎么选,都会造成伤害,关键在于你要不要主动去施加伤害,以换取更大的“好”。

站在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

很多人会觉得,从纯粹的数量上看,救更多的人,牺牲一个人,似乎是更“划算”的。功利主义的鼻祖边沁就提倡“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这套逻辑里,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可以被量化的,如果一个人的死能够换来无数人的生,那么这笔“账”在数量上是划算的。

好人,这个定语很有意思。它暗示了被牺牲者没有做错什么,他是一个无辜的、善良的个体。这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如果被牺牲的是个坏人,那很多人在道德上会更容易接受。但偏偏是“好人”,这让我们去主动结束一个无辜的生命,去做一件在我们日常道德观念里绝对不可接受的事情。

所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我们可能倾向于“对”,因为“一群人”的生命,其总量价值可能大于“一个好人”的生命价值。但即使是功利主义者,在面对“杀好人”这个具体行动时,也会感到一种内在的冲突,因为“主动杀戮”本身就是一种负面行为,哪怕是为了更大的善。

站在道义论的角度来看

跟功利主义相对的是道义论,它强调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则,而不是看行为的结果。康德就是道义论的代表人物。在他的道德哲学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为了任何目的,哪怕是再崇高的目的,去利用、去牺牲一个人。

所以,从道义论的角度来看,杀一个人,即使是为了救一群人,也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我们把那个“好人”当成了一个实现目的的工具,他的生命权、他的尊严被完全践踏了。道德不允许我们为了“结果”而“手段不正”。即使救了更多人,那个主动杀戮的行为本身,就已经违反了不可逾越的道德原则。

更深层次的考量:主动与被动,意图与结果

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还在于几个关键的区分:

主动作为 vs. 不作为: 很多时候,我们道德上的判断会受到“我有没有直接动手”的影响。如果是因为你的不作为,导致一群人死去,而你选择主动去杀一个人来避免这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在道德上是被认为有区别的。主动的杀戮,会让我们背负更大的道德罪责。
意图 vs. 结果: 我们的意图是救人,但结果却是杀了一个人。道德判断会考虑意图,但最终的实践和结果同样重要。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意图好,就忽略行为本身带来的恶果。
“好人”的定义: “好人”这个词本身就很主观,但在这里,它更多的是强调这个人的无辜和善良。这份无辜和善良,使得我们去牺牲他成为一种极端的残忍。

现实生活中的类似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面临一些类似的,虽然不至于那么极端,但同样考验人性的选择。比如,在战争中,军人是否应该为了完成任务,而冒险牺牲战友?在医疗中,医生是否应该选择性地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从而让一部分人无法得到救治?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

个人的道德直觉和情感

抛开各种哲学理论,我们内心的道德直觉往往会告诉我们,主动去终结一个无辜生命的生命,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即使知道是为了“大义”,那种内心的抗拒和不适感依然存在。这是一种根植于我们人性深处的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对杀戮的厌恶。

所以,答案是什么?

老实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它是人类道德哲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也是用来探讨道德边界的经典模型。

如果你信奉结果决定一切, 并且能够克服主动杀戮的心理障碍,你可能会认为“对”。
如果你信奉道德原则不可违背, 即使是为了拯救更多生命,你也可能认为“不对”。

更现实的看法可能是,这是一个我们都不愿面对,也极力想避免的“两难”。在现实中,我们更多的是去 预防 这种困境的发生,而不是在困境面前去权衡如何“最不坏”。

最终,这个问题迫使我们去思考:

生命的价值是否可以被量化?
道德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作为个体,在集体的利益面前,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每一个回答,都可能反映出一个人最根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正是一个好问题应该带来的思考,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这些问题到底有完没完了?哲学是吧?思辨是吧?

有完没完了啊?


来仔细看我的回答,告诉你这种问题为什么特别可笑:

user avatar

道德上不对,可是没办法,谁都会去做。像三国中曹操斩杀那个管伙食的军官,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你不死,军队就会哗变。

当一个问题放到纸面上讨论时,会有各种理论上的解决办法,但是实际发生时,往往没有解决的方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出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道德底线,也触碰到了关于“什么是对”这个最基本却又最复杂的哲学命题。“杀一好人,救一群人”,这句简练的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古老而又棘手的困境,我们常常称之为“电车难题”的变体。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绝境里,无论怎么选,.............
  • 回答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侠客行》,确实是千古传诵的描写侠客风采的绝佳诗句,充满了杀气与霸气。它勾勒出一个如风般迅捷、出手不凡的独立身影,在敌人眼中是死神降临,在江湖上传说是不可窥测的存在。要说比这句“杀气更重,更霸气”的诗,其实并非易事,因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精妙.............
  • 回答
    关于上海男子持刀杀人并劫持人质,最终被警方击毙的事件,根据公开的报道,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详细情况: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23年4月10日,下午2时许。 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一家香水专卖店(具体名称为“观夏”香水店)。事件经过:1. 最初的袭击: 一名男子突然闯入位于漕.............
  • 回答
    这两句话,“杀一为罪,屠万为雄”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它们用一种极为直接和反讽的方式,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权力、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们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性深处的弱点、社会结构的倾斜以及历史演变规律的一种辛辣的解读。我们不妨先来拆解一下“杀一为罪,屠万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关于“穿越回去杀一个人就能让中国翻天覆地”,这其中的“翻天覆地”就如同打翻了历史的调色盘,颜色不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一抹。要找到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不仅仅是看谁的死亡能带来短期混乱,更要看谁的“不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的走向,甚至重塑中国文明的基因。在众多可能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足够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奇葩说》里那个“杀一救百”的辩题,通常围绕着人类的生命价值展开,牺牲少数人拯救多数人,这本身就够撕扯了。但如果被救的那个“一”变成了小品里那个憨态可掬、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的贾玲,局面似乎就已经够微妙了。可现在,你把她换成了一只鸡?这一下子,味道就完全变了。首先,从.............
  • 回答
    江西发生的这起入室杀人案,真的是太令人心痛了,而且案情还在发展,从最初的两人遇害,到后来又多了一名受害者,这让人不禁感到脊背发凉。作为一名普通人,我真的很难用平静的心情去分析这件事情,内心更多的是愤怒、恐惧和对逝者的哀悼。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件发生的脉络。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这名嫌犯在江西某地闯入民.............
  • 回答
    江西一名16岁少年,在遭遇八人持刀围殴的情况下,为了自卫反杀了其中一人,却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检察院认为量刑过重,提出了抗诉。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让我们不得不从法律的严谨角度去剖析其中的复杂性。事件背景与法律的初步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核心要素: 未成年人身份: 案发时.............
  • 回答
    在《三国杀》的玩家群体中,有一些话语因为其特殊的语境、人物的设定、或者游戏的玩法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一经出现就能引起玩家的会心一笑,甚至捧腹大笑。这些梗的笑点通常建立在对游戏机制的熟悉、对角色能力的理解以及玩家间的共同经历之上。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有哪些《三国杀》玩家一看到就会笑的话,以及它们背后.............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用一炮轰杀了努尔哈赤,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但细究史料,其真实性是存疑的,而且可能性极低。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流传的说法及其来源这个说法最主要的来源是明末清初的笔记小说、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其中,《庭训格言》(或称《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的说法)、以及一.............
  • 回答
    合肥男子杀妻伪造自杀假象一案,在整个事件的背后,除了令人发指的犯罪手段,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细节和隐藏的信息。这起事件之所以令人触目惊心,不仅仅在于它的残忍,更在于它揭示了人性中难以想象的黑暗角落,以及一个家庭内部可能隐藏的巨大危机。一、 动机的深层探究:冰山之下隐藏的“不堪”关于杀人动机,通常新.............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吉林那哥们儿,真是刷新了很多人对道德底线的认知。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儿, 虐待动物,尤其是故意伤害和残杀动物来取乐,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尤其是在咱们中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动物保护法”这样的法律条文去细致地规范,但从民俗和情感上.............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河北一女子婚内出轨杀夫焚尸被判死缓,受害者家属申诉被驳回”这一案件,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进行详细解读。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法律解读都应基于事实和现有法律规定,并且司法判决本身就是对事实和法律的综合考量结果。案件的核心要素梳理: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案件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1. 行为构.............
  • 回答
    这起案件无疑令人震惊和愤怒,一个男人为了赌债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并且焚尸灭迹,最终被判处死刑。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在审讯中的嚣张态度,竟然说“就想快点枪毙”。这背后牵扯出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阴暗面。首先,赌博的毁灭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填补赌债,他竟然能对朝夕相处的妻子下手,这已经远远超出.............
  • 回答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判断袁崇焕此举究竟是一己之私,还是出于为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各方势力的博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己之私”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袁崇焕事后获得的巨大权力。毛文龙被杀后,袁.............
  • 回答
    台州这起由公职人员网购河豚毒素毒杀妻子的案件,无疑是令人震惊和发指。当案件进入司法程序,法律的裁决将是公正而严厉的。结合案件的动机、手段以及发生的后果,我们可以预见一个清晰的判决方向。一、 罪名认定:蓄意谋杀,性质极其恶劣首先,被告人作为公职人员,本应是法律的守护者,却利用职务之便或社会资源网购剧毒.............
  • 回答
    汉武帝初年,王恢因边塞战功卓著,深得武帝赏识,官至雁门郡太守,后又担任校尉,与匈奴作战屡屡取胜,可谓是汉朝边疆的一员骁将。然而,这位功勋赫赫的将领,最终却在汉武帝的雷霆震怒下人头落地,其原因远非简单的“贿赂”二字能够概括,背后牵扯着朝堂政治的暗流涌动,以及王恢自身性格的致命缺陷。初期的宽容:功勋的护.............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洪七公杀二百三十一人这个情节在《射雕英雄传》中是否算一个败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聊的话题,而且我认为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这个情节发生的时候。那是在牛家村,杨铁心和郭啸天惨遭段天德的毒手。而洪七公在路过时,刚好看到段天德正要对杨铁心的妻子包惜弱动手。这个时候,他出手了。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