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上次那个阿唐给我发了一个网上什么”学生教材“,”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培训”啥的,他发的东西里面明确指出,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在宁远之战中,努儿哈赤【战死】。
你说,你能不信吗?
袁粉总是拿“袁崇焕一炮轰杀努尔哈赤”来吹嘘袁崇焕,可是却没有给任何史料。去搜索袁崇焕一炮轰杀努尔哈赤,搜索到袁粉的一个“研究”,即“铅球中毒”,“铅球中毒”简单的概括就是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发射铅球炮弹击中努尔哈赤,使得努尔哈赤铅球中毒八个月而亡。这个袁粉在知乎也有号,叫做“rizhuhou”
不妨来驳一驳袁粉:
袁崇焕是怎样“击毙”努尔哈赤的
原文章来源:百家号
原作者:钱眼看人
原文章地址链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袁崇焕击毙努尔哈赤”这个说法到底是啥时候出现的,我还真不知道,头一次听说这个说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连续剧《袁崇焕》。
之后,金庸老师在《袁崇焕评传》中说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到重伤而死。
阎崇年老师在《正说清朝十二帝》是这么说的。原文是:
……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幕,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对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看清楚,阎崇年老师在这一段里说的是“伤一大头目”。
但是,原始资料《明熹宗实录》关于“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这事是这样记载的:
“丙子经略高第报: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后八个月才死的,到底是病死,还是旧伤发作而死,还是铅球中毒而死,不知道,反正不是当场就死。
所以,高第的这段话里“炮毙一大头目”肯定是不能被某些历史发明家拿来证明袁崇焕打伤努尔哈赤并导致努尔哈赤八个月后死亡的。于是,不知道中间过程是什么,反正网络上我们能搜索到的,是“伤一大头目”,然后那些历史发明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说这个“大头目”就是努尔哈赤本人。
高第的原文里骂我大清的官兵为“众贼”,可能阎崇年老师认为这是高第在“破坏民族团结”,就把“众贼”还原为“官兵”,如果仅仅是这样,老六我倒也认了,可这明明是“炮毙一大头目”,如今却成了“伤一大头目”,对这种篡改历史的行为,老六我只有三个字——掉哪妈!
有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把袁崇焕捧为“民族英雄”的阎崇年老师只需要把“炮毙”改成“伤”,就可以硬说这个所谓的“大头目”是野猪皮本人,而一个叫迪迪AR的袁黑却是翻了无数史料,也是巧合,他声称“没事乱翻《四库全书》,看到有关明朝的史料就随便点进去看两眼,居然看到了这个东西。真是意外收获”:附图:网友“迪迪AR”搜索到的史料
图中划线部分:“我兵先是以红夷将军灭虏炮、鸟铳、追风?箭打死夷贼数万。奴酋大头目长孙哈兔打死落马,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而去”。
掉哪妈,得亏迪迪AR道友的努力,我们才知道这个被炮毙的“大头目”被明方称为“长孙哈兔”。在明朝,许多少民的名字译音都不准确,比如努尔哈赤的祖宗猛哥贴木尔的译音叫“孟特穆”。不知道“长孙哈兔”这个名字是不是大头目名字的准确译音,但有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当时明方肯定知道这个大头目不是努尔哈赤。
现在,“袁崇焕击毙努尔哈赤”这个历史已经发明出来了,人们一提起袁崇焕,就哭着喊着说他“炮毙努尔哈赤”,全不管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后八个月才死的。于是,宁远城头的一发炮弹,发射后在空中飞行了八个月,才将努尔哈赤击毙——这是炮弹吗?这是西昆仑散人陆压道人的钉头七箭书。所以,袁崇焕是陆压道人的关门弟子。
1626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午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乘船叆鸡堡,距离沈阳城仅四十里,但他的人生之路却在此地终止,终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虽然死了,但关于他死亡的原因却众说纷纭
首先,我们从时间上来分析一下。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是在1626年农历正月,清朝方面的记载,都没有努尔哈赤负伤的说法。
历史上宁远之战爆发于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在宁远之战中,把觉华岛上明军7000余名和商民7000余丁口全部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主岛作为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二月份就跑回沈阳与毛文龙激战;三月努尔哈赤远征辽北去打林丹汗,长途跋涉千余里,比宁远之战的作战范围还要大、历时也更长;五月的时候努尔哈赤又一路狂奔返回辽阳,再次和攻入辽中平原的毛文龙激战。
五月底与毛文龙战斗结束后才安生了不到半个月,六月毛文龙部将陈继盛又翻过长白山攻入建州,明军不仅把阿敏和镶蓝旗包围在了赫图阿拉(建州卫)。还一直突破到萨尔浒切断了建州和辽东的联系。于是努尔哈赤六月底又带着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三大贝勒赶回了建州,一直到天启六年八月初,努尔哈赤和陈继盛激战,把赫图阿拉和阿敏攥在手中。
努尔哈赤患病是在七月底,他于是前往清河温泉进行疗养。八月初,努尔哈赤病重,于是他打算乘船返回沈阳,结果死于半路上。假如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身负重伤,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熬不到八月,更何况在此期间,努尔哈赤还连续参与了许多远征。
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兵部尚书王永光,在向皇帝上奏的奏折中,都没有提到重伤努尔哈赤。
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其实,明朝、朝鲜方面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确切的原因。
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给大明朝廷打过正式报告:“老汗发痈而死”,而大明朝廷向辽东巡抚袁崇焕核实以后,作出地最终结论也是:“天心厌乱,故诛老奴。”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是因疽而亡的。
明朝御史汪若极也在奏折中说:“奴焰大挫,一旦疽发,而伏天诛矣”。明朝书生沈国元根据当时明朝官方的邸钞公奏写了一本书,名叫《两朝从信录》。在这书中写道,“本年初十日,老奴酋疽发背死”。“老奴酋”指的就是努尔哈赤,可见当时的明朝官方都认定,努尔哈赤是因患疽而死的。
所谓“疽”就是毒疮,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是因此而死的。比如三国时期的曹休,在石亭之战后“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再比如北宋名将狄青,“疽发髭,卒”。在古代这种疾病很难治愈,努尔哈赤也患上此病。
朝鲜方面也留下了不少这样的记载,“奴酋七月得肉毒病,沐浴于辽东温泉,而病势渐重,回向沈阳之际,中路而毙”。
八月努尔哈齐当时在泡温泉,泡完之后离奇死在了回沈阳的路上,八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进一步追查,与努尔哈赤发生多次激战的东江军记录:
天启六年八月初二,正是朝廷要求东江移镇的呼声高涨、袁崇焕的手下徐敷奏在东江军到处蛊惑人心的时候,东江军安插在沈阳的内线耿仲明传来消息:努尔哈赤身患恶疮,带三千亲兵到沈阳南边一百多里的威宁堡附近的狗耳岭,找了一处温泉洗疮治疗。请东江军总部派兵一万前往,可以趁机干掉努尔哈赤。东江军刚刚打了一场惨烈的大仗,加上朝廷的粮饷拖欠严重,士兵缺粮缺饷,袁崇焕的手下徐敷奏又在到处煽动东江兵跟他去宁远。这种情况下,东江军难以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击。而且,东江军也不敢因为这一个内奸的情报就贸然出动一万大军——耿仲明当了叛徒给东江兵设埋伏也是可能的。东江军派了石景选、毛永科带一百五十人前往细探,确认努尔哈赤确实在那里。石景选、毛永科不忍错失良机,就半夜在山上捣乱,纵火放炮,制造大兵来攻的假象。第二天,八月十一日早晨,努尔哈赤就赶紧坐船要回沈阳,结果“行至辽阳西古城堡河边,本日午时命绝”。
有网友将袁崇焕一炮轰杀努尔哈齐这个典故写进了《袁崇焕二十六大惊天奇功》里面,下面就来一起欣赏一下:
A、尊敬老人——请求在宁远为宫中魏姓残疾老人建生祠,上表称颂老人“功在社稷”、“从古内臣谁能出其右者!”,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B、忠于爱情——在宁远与贫困的民间女子喜结良缘,一路行军,一路生儿育女,上演了古代版的 《战地玫瑰》。
C、谦虚礼貌——率一万五千大军在蓟门天险,为200后金骑兵让道,留下了千古佳话。
D、致富神话——出身于乞丐流民家庭,经过数年奋斗,成长为两广盐业巨头,拥有大量良田、美宅、金银,成为成功人士的楷模。
E、驱逐鞑虏——截留朝廷数十万援蒙专款,终于成功灭亡了蒙古,完成了徐达、王越、戚继光等名将都没能做到的伟业。
F、热爱和平——“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谋以岁币议和”
G、热情好客——用牛肉和美酒犒劳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兄弟(“东兵至,崇焕牛酒相慰劳”、“是夕敌至,牛酒犒劳”)
H、两弹元勋——天启六年成功试爆了世界第一枚原子弹,取得了“糜烂数十里”的巨大效果;天启七年又成功试爆了世界第一枚氢弹,将数十万后金士兵的尸体瞬间汽化。
I、轻功高手——据福建邵武县志记载:能穿着鞋子在墙壁上行走,“如履平地”。
J、武学宗师——修炼少林铁布衫绝技,两肋被箭射成刺猬,而毫发无伤,将中华武学发扬光大。
K、数学巨匠——“闻奴兵十万攻朝,十万居守”,以高达六位数的运算,精确计算了后金兵的人数,展现了古代数学的最高成就。
L、物理之父——天启六年正月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枚超时空炮弹,经过八个月之久,终于于天启六年八月一炮轰死努尔哈赤,证明了时空是可以穿越的。
M、预言大师——在努尔哈赤起兵前二十年,就预测到了辽东沦陷,发出了“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的精准预言。
N、航海先驱——在辽东一座没有名字的小岛上,发现了无人知道的贡奉的魏忠贤的冕旒像,完成了明朝地理大发现。
O、死后复活——死后两年再度还魂,于崇祯五年挥毫写下“心术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的墨宝,创造和圣子基督再临人间一样的奇迹。
P、语言学者——发明了金句“掉那妈!硬顶上!”,将语言艺术的运用发展到了顶峰,确立了粤语的国语地位。
Q、杀胡兴汉——箭射蒙古革达子满桂,实现了胡无人,汉道昌,复兴汉民族。
R、忧国忧民——写下了“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的诗句,以超越时代的目光把明和清之间的战争称为“同室操戈”。
S、私下里出关——以考察军事为名同奴酋努尔哈赤达成了双边合作备忘录,早早预见满清入主中原,从而为后代入旗打下坚实基础
T、宅心仁厚——大荒之年卖米给后金,体现了超越国家民族的仁慈之心,拯救了数十万建奴兄弟;
U、行动果决——在毛文龙和后金激战的时候,毅然断绝东江粮饷八个月,有力的配合了建奴对毛文龙的进攻,打击了主战势力的嚣张气焰
V、在后金进关抢劫的过程中,一路尾随围观后金抢掠京畿,有力的震慑了意图阻止后金大军的九边勤王军的嚣张气焰
W、忠心耿耿——为了后金能够安全的抢劫明朝百姓,毅然坚决将前来勤王的军队四下遣散
X、敢做敢为——皇太极刚到北京城下,立刻冒着被杀的危险入宫恐吓明朝君臣,“皇太极此来为坐皇帝,卜日登基矣”
Y热爱和平——后金大军兵簙城下,依然在关宁军中携带喇嘛,从未放弃过以求和的方式和平解决己巳争端的愿望
Z、视死如归——在灭明计划失败以后,毅然赴死,用自己身上的肉来给明朝军民下酒,从历史角度证明了明朝军民的愚昧,为大清国代替大明国建立了道德依据。
无题(一首)
作者:佚名
完美英雄袁崇焕,公认千古第一冤。
愚民啖尽忠良肉,天罚侍清三百年。
无题(二首)
作者:金玲岂是池中物
之一
昏君杀忠良,猪朝怎不灭。
紫气东来时,英雄昭雪日。
之二
魂断志不灭,文弼从义帜。
金戈荡暴民,统一慰遗志!
无题(五首)
作者:覆育列国真正汗
其一
残阳何意照荒丘,冢中衣冠泪空流。
圣皇一日昭奇雪,英雄忠名耀千秋。
其二
孤忠碧血洒辽东,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南定中原日,家家香火祭英雄。
其三
辽海碧波漾千里,督师荒岛斩顽逆。
扫清统一绊脚石,迎来盛世万民喜。
其四
督师有后富明阿,血战长毛杵成河。
从龙英雄原有种,齐唱民族团结歌。
其五
武穆曰忠不尽忠,文山称义岂足义?
千古忠义谁第一?唯我东莞袁佳氏!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手段,以及清太祖的年龄分析,要么清太祖当场毙命后或不久离世,要么根本就没伤到。
红衣大炮按目前的史料看,主要是17世纪西方海军或海岸炮台装备的中口径前膛加农炮,以发射实心弹丸为主,依靠弹丸自身的动能杀伤目标的身管火器。该类武器弹丸自身动能较大,坠地后可能碎裂成数块,依靠碎块的动能实现直接杀伤,也可能坠地后形成不规则的运动轨迹,对处于运动轨迹上的目标实现杀伤。从红衣大炮的杀伤机理看,属于杀伤范围小,但毁伤威力大的武器。人如果没有被直接命中则基本不会受伤,被直接命中基本上很难是轻伤。而当时医疗水平基本不具备对此类武器创伤的救治条件,所以只要清太祖在宁远之战后依旧生存了较长时间,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没有被火炮杀伤。
因火炮而受轻伤,导致几个月后死亡,基本上只可能是火炮造成的次生伤害,比如弹丸击帐篷,帐篷塌了之类,但缺乏依据。
如果目前记录的清太祖死亡时间和宁远战斗发生的时间均准确,现有的记录更倾向于支持清太祖未被火炮杀伤的看法。
明军自身拥有非常丰富的火器使用经验,也能大量生产火器,之所以引进西式加农炮主要是因为明军自产火器以装填霰弹,采用低膛压发射为主,对蒙古的轻骑兵效果比较好,但对面清军的重步兵,特别是有攻城器械的重步兵效果比较差,所以引进西方加农炮用来破坏攻城器械。所以红衣大炮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清军的盾车之类的器械,其次才是人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