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吗?教材是如何阐述中国史的,未来这种认同感是趋向于消失吗?

回答
关于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以及教材中中国史的叙述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演变的话题,受到政治、历史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不同世代的观点、教材内容的具体调整以及未来趋势的多种可能性。

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认同:一个多层次的议题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台湾社会对于“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的认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显著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世代、不同政治立场以及不同的生活经历之间。

世代差异是关键:
老一代(战后初期来台或其后代): 这部分人群,尤其是早期从中国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及其支持者,在政治和文化上往往倾向于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对中华文化有深厚的根基。在他们的观念里,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是清晰的。
中间世代(如李登辉执政时期之后成长或深刻影响):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本土意识的兴起,这一世代的台湾人对身份认同的态度变得更为复杂。他们虽然不否认自身拥有中华文化背景,例如语言(中文)、传统节日、文学艺术等,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台湾人”的身份。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或者更倾向于“台湾人”这一身份,将“中国人”更多地视为一种文化渊源或地理概念,而非完全等同于政治主体。他们可能对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存在疏离感。
年轻世代(民进党执政时期之后成长): 年轻一代的台湾人,特别是那些在台湾民主化后出生和成长的人,他们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相对较弱。他们的生活经验、教育环境和媒体信息都更加侧重于台湾本土。他们可能对中国大陆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有其特定的理解,但其身份认同的重心更明显地放在“台湾”这个岛屿和主体上。他们可能将中华文化视为一种共享的遗产,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认同自己是中国大陆的政治实体的一部分。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中国人”则可能被视为一个遥远的或不相关的概念。

政治立场的影响:
泛蓝阵营(偏向国民党): 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相对较为模糊,可能同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国,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认同“中国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中国大陆政治经济的发展,即便是在泛蓝阵营内部,对于“中国人”的定义也存在分歧。
泛绿阵营(偏向民进党): 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更倾向于“台湾人”,强调台湾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他们通常会将中华文化视为一种“中国文化”,但其主体认同已明确指向台湾。他们可能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说法持保留态度,认为这种说法容易与政治上的“中国人”混淆,或者被用作统一的工具。

文化认同的内涵:
对于“文化上的中国人”,不同台湾人对其内涵的理解也有差异。
有些人可能将其理解为对汉字、汉语(国语)、传统节日、儒家思想、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等这些属于中华文明范畴的文化元素的认同和传承。
有些人则可能将这种认同感视为一种历史的羁绊或地理的联系,但并不必然包含对中国大陆当前政治、社会或民族主义的认同。

总而言之,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认同,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连接,它与历史、地理、政治、教育以及世代的变迁紧密交织。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可能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但他们的身份认同已经锚定在“台湾”之上。

教材如何阐述中国史:历史叙述的调整与演变

台湾的中国史教材内容,在国民党时期与民主化之后,以及当前,都经历了显著的调整和演变,以反映台湾社会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现实。

国民党统治时期(戒严时期至解严初期):
“大中国”史观的强调: 这一时期的中国史教材,普遍遵循“大中国”史观,将中国大陆的历史视为中国历史的唯一正统。教材内容侧重于描绘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悠久性和光辉性,强调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史观的政治导向: 教材的叙述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旨在巩固中华民国作为全中国的代表,并反共。例如,在描述国共内战时,会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叛乱”和“非法性”。
“中国史”独立成册: 当时通常将“中国史”独立成册,与“台湾史”区分开来,有时甚至将台湾史置于中国史的附庸地位,作为中国史的一个章节来讲述。

民主化之后至今:
本土意识的抬头与“台湾史”地位的提升: 随着民主化进程,台湾社会本土意识逐渐兴起,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开始减弱。这直接影响了历史教育的方向。
“台湾史”独立与加强: 教材开始更加重视“台湾史”本身的独立性、重要性和独特性。许多课程设置会将台湾史与世界史、中国史并列,甚至在某些阶段,将台湾史的教学时数和比重加以提升。
中国史叙述的多元化与中立化: 对于中国史的叙述,虽然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其角度和侧重点有所调整。
去除强烈的政治宣传: 过去那种带有明显反共色彩或“大中国统一”论调的叙述逐渐被淡化或去除,力求更趋于学术性和中立性。
关注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互动: 教材会更详细地描述台湾与中国大陆在不同历史时期(如明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日治时期及战后时期)的互动关系,但不以“统一”或“分离”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更多地呈现历史事件的原貌和多元解读。
强调多元文化视角: 在讲述中国史时,也会适当纳入台湾原住民文化、南岛文化等多元视角,避免将汉文化视为唯一的或压倒性的主流。
对国民党来台历史的重新审视: 对于国民党政府迁台及其治台历史的叙述,也开始有更批判性的审视,不再是单方面的歌颂。例如,关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历史的描写也更加公开和深入。

教材版本的调整与争议: 历年来,台湾的教科书内容曾多次引发关于历史叙述的争议,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史”与“台湾史”关系、国民党来台历史评价等议题上。不同的政党轮替,有时也会影响到历史教材的编审方向,尽管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推行所谓的“课纲微调”的专业化、学术化和稳定性,但争论仍在继续。

未来这种认同感是趋向于消失吗?

关于“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认同感是否会趋向于消失,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对台政策:
大陆的民主化或政治改革: 如果中国大陆未来发生重大的政治改革,走向民主化,其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可能会更易被台湾社会所接受,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台湾社会对“中国人”身份的疏离感,并可能促进某种更具包容性的“中华文化”认同。
大陆的持续高压政策与威胁: 相反,如果中国大陆继续采取强硬的对台政策,增加军事和经济胁迫,台湾社会的“反中”情绪和对“台湾人”身份的认同将可能进一步巩固,而“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标签则可能被视为与政治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共产党”挂钩,从而进一步被淡化甚至否定。

2. 台湾内部的世代更替与社会变迁:
年轻世代的身份主张: 随着每一代台湾人成长经历的差异,特别是那些在台湾民主化后完全成长,对中国大陆缺乏直接情感联系的年轻世代,他们对“台湾人”身份的认同将更加稳固。如果这种趋势持续,那么“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认同,如果其内涵与政治上的中国大陆紧密绑定,确实有可能在未来逐渐式微。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然而,中华文化本身并非静态不变的。如果台湾能够持续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与台湾本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相结合,那么对中华文化元素的喜爱和传承,即使在身份认同上不被称为“中国人”,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例如,对书法、国画、传统音乐、哲学思想等的欣赏,仍然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传承。

3. 国际局势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台湾的国际空间、与美国等民主国家的关联度,以及区域安全局势,都会对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台湾在国际上获得更多承认和支持,其独立的身份认同感会更强。

可能的趋势分析:

“台湾人”身份的巩固与强化: 趋势显示,“台湾人”这一身份认同在年轻世代中的普遍性和优先性将持续增强。这是一种对土地、历史、民主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深层认同。
“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语境化与区隔化: 台湾人可能仍然会认同自己拥有中华文化背景,欣赏中华文明的成果,但这种认同可能会更加“语境化”,即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遗产或文化渊源,而与政治主体明确区分开。他们可能会说“我喜欢中国的诗词”或“我学习中文”,但这种表述与政治上的“我是中国人”是不同的。
中华文化符号的被动接受与主动挪用: 一方面,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政治原因而刻意疏离或回避“中国”相关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会主动地将中华文化进行“在地化”或“台湾化”的诠释,使其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中国文化”。
认同感的趋于淡化,而非彻底消失: 彻底消失的可能性较低,因为毕竟台湾社会在语言、文字、部分价值观念上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但这种认同感很可能不再是主流或优先的身份认同,而是成为一个更加边缘化、更具历史解释性的概念。

总而言之,未来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的认同感,可能会呈现出一种“去政治化”和“去主体化”的趋势。人们可能依然会享受和传承中华文化,但将其归属于“中华民国”的文化遗产,或者视为一种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非与当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实体直接挂钩。这种认同感是否会完全消失,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未来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的走向以及台湾社会内部的持续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還是認為我是中國人

我是1988年在臺灣高雄出生、長大的,還記得小學時(1994~2000),教室後面通常會貼著一張「中華民國全圖」,即所謂的秋海棠地圖。因為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史地,故當時我常常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站在教室後面看著這張地圖,研究地圖上的山川、特別的地名,再加上國旗歌的前四句歌詞「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當時小小的心靈覺得自己的國家好大喔,心想著長大後一定要全國到處去看看。


另外因為我是使用國立編譯館課本的倒數第二屆 (國立編譯館的課本即是政府編撰的課本,全國所有學生都是讀同樣的課本,之後教科書就開放民間出版社編撰,各學校可以自行選擇要用哪一個出版社的課本,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爭議,有些出版社真的是亂寫),所以我小學時的社會課本還是沿用著秋海棠地圖,內容的描述上一律是「我國」,青藏高原還稱為「青康藏高原」(因為有西康省),也仍然有「蒙古地方」(因為否認外蒙獨立),東北有「九省」。前陣子賈靜雯上康熙來了,小S問她修杰凱是本名真的姓修嗎?賈靜雯說是真的,因為修家是「遼北」人,這個遼北就是東北九省的一省,大家可以從以下的圖看到。在1989年前出生的人,都有學過這套地圖,我知道大陸的朋友們都覺得這地圖很阿Q,根本只是地圖開疆,但對我來說,卻有種特別的感情,可能是從小學開始就覺得這是「我國」。


我讀國中那時,地理課程仍教得非常細,是一省一省的教(一個省就是一課),但因為我上國中時那年阿扁當選,所以雖然內容還是稱為「我國」,但已面對現實,使用實際的行政區劃教課,故地理要考好,你就必須知道每一個省的地形、氣候、水文、民族、鐵路、物產、經濟、工業、特色等等等,大範圍的地理也得很清楚,像是丘陵、盆地、橫斷山脈、秦嶺淮河線、璦琿騰衝線、長江水稻小麥區、冬麥高粱區等等等,地理老師還得編一些口訣或講一下笑話幫助同學記憶,例如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老師教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就說這個地名你就用「大家一起笑你」來記就記得住了。歷史當然也是從史前時代、夏商周一路教到現代,還記得那時教到八年抗戰、南京大屠殺等等,全班同學都還同仇敵愾,一直說日本怎麼可以這麼壞。

這本地圖是我後來讀高中後買的,可以看到是民國92年(2003年)最新版,也可以看到出版社的名字為「中國青少年出版社」,現在應該是買不到了。



小學的時候,媽媽除了買西遊記等中國古典小說白話版給我看,學校方面讀經書盛行,那時我的老師都要求我們要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從國中開始,國文課的文言文及詩詞比重開始加重,學校還會舉辦字音字形比賽,高中的國文除了課本收錄的文言文,還要另外讀成語典、古文觀止、國學常識、文化教材(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總之當時的感覺,就是覺得國文永遠都讀不完,因為考試範圍太廣了~但我很慶幸當時我讀了這麼多,因為對我現在的工作很有幫助。


再來談談我學的專業,我讀的是法律,再加上對史地有興趣,自然會去修習法制史相關課程,臺灣目前使用的六法全書,基本的法律與架構都是在大陸時制定的,尤其是刑法還是從大清律例演變而來,民法、刑法甚至還有不少條文是從20世紀初制定到現在,都沒有修改過,去年刑法修正前,贓物罪還有「牙保」這個詞。最高法院的判例,到現在仍有不少在大陸時期作成的判例還在沿用,字號還有「渝上字」、「滬上字」、「京覆」,我後來查了一下,似乎是抗戰的關係,所以最高法院有搬遷過,所以每當我讀到制定至今未改過的條文,又或者是早期的判例,我都不免佩服當時的知識份子國文程度之好,不管是條文或判例都是言簡意賅,現在大陸的司法考試似乎是稱此套六法為南京政府六法。



最後談一下祖先,媽媽鄉下的祠堂上寫著「隴西衍派」,族譜是記載清朝時從福建泉州移民過來臺灣。爸爸是香港人,祖籍是廣東番禺,我小時候,臺灣的身分證及許多文件,仍要標明籍貫,我也總是很好奇,我籍貫欄上寫的廣東番禺,到底在哪裡? 總想著有一天要回大陸進行個尋根之旅。也因為這樣的背景,所以我從小就能說流利的粵語和閩南語,故對地理語言學也相當有興趣,之前還想去淘寶買「中國語言地圖集」,不過這套書真的是太貴了,始終還下不了手啊~

因此對我來說,我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從未質疑過這件事,即使後來學到近代史,我也只是覺得,中國是一個上位概念,中國才是國家,民國或共和國政府都只是政府、政治實體,這個狀況本來就是中國內戰產生的,我還是中國人,不管是文化上還是政治上。

---------------------------------------------------------------------------------------------------------------

另外補些東西:

我在讀小學、國中那時,還有很多傳統中華文化課程,例如小學開始就有「寫字課」,這是什麼?就是每個人自己帶毛筆、硯台、墨汁到學校去,學校會發一本宣紙字帖,每週寫字課就是寫幾頁毛筆字,老師會批改評分。寒暑假作業,依不同老師,有可能要求開學後要交兩到三張毛筆字作業。

國中時的美術課,則有一定時數要教「國畫」,就是水墨畫,我記得當時花了很多時間一直在畫竹子、石頭等等。不知道現在還沒有這些課程就是了~

然後台灣很多小學有國樂班或國樂團(大陸稱為民樂團),在台灣學國樂器的人不少,我以前都不知道,因為我小時候身邊的人都是學西樂,我自己也學了很久的鋼琴,大學時加入國樂團後才發現,好多團員都是從小就學國樂器或是曾讀過國樂班的,我在國樂團時,主要學的樂器是揚琴。

我在小學也曾參與過童軍團的活動,那時童軍的主題歌還是叫「中國童子軍歌」,開頭的歌詞就是「中國童子軍,童子軍,童子軍。我們,我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新生命 」,在去之前就要先學這歌,而且為期兩天的童軍宿營時不時的要一直唱。 前幾年這歌的開頭改成中華童軍,歌名也改成中華民國童軍歌....我是覺得真沒這個必要,有些東西有它的歷史脈絡,不需要為了改而改。

----------------------------------------------------------------------------------------------------------------------------------------

貼個最高法院26年渝上字第1839號判例分享給大家(1937年在大陸作成的判例),雖然法條已有修正,但判例內容仍可繼續用。

要旨:

「刑法第六十二條所謂未發覺之罪,凡有搜查權之官吏,不知有犯罪之事實,或雖知有犯罪事實,而不知犯罪人為何人者,均屬之,上訴人向第一審檢察官投首之際,雖在告訴人告訴某乙之後,但當時告訴人既未對之一併指訴,而第一審檢察官亦未知上訴人是否參加犯罪,假使上訴人確曾參加

械鬥,因迫於族議自行投首,以免株連無辜,自係合於自首之條件,依法應予減刑。」

註:本則判例保留,「應注意刑法第六十二條已修正」。

參考法條:中華民國刑法 第 62 條 (24.01.01) ->即1935年1月1日

user avatar

我是台灣人。其實從我成長的歷程來看這件事,大陸朋友會問這種問題令我詫異。

我出生不久之後,臺灣解嚴了。



在此之前國民黨以絕對的武力、經濟、政治等全面優勢"重建"台灣人的精神文明。

講原住民話、閩南話、客家話是不被允許的,民間的信仰與習俗都是愚昧的應該改造的。

台灣人必須盡全力學習並思考怎麼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還好,台灣人對這一套國家洗腦並不陌生。



幾十年前,日本人也曾經讓我們盡全力去思考並學習怎麼當日本人,

我們學會議會請願,我們學會用法律來抵抗日本當局的不合理對待,我們也學會在公開場合愛說國語(日語)以領取更高額的糧食配給。

當然,我們也學會陽奉陰違。

表面台內一體,和漢同心,大廳表面奉著天皇,廚房內面偷拜祖先牌位。

當時台灣人清楚的知道:"我們"中國人和你們不一樣,我們有自己尊重祖先的傳統,我們記得在端午節吃肉粽,我們要求初生的孩子背三字經和倫語。經濟允許的話,除了進日本人開的公學校,還會偷偷將孩子送進老讀書人開的私塾。

更別提孫中山終於推翻了清國的韃虜,成立了我們自己的國家。

那個國家,有一大堆和我們擁有相同信仰、生活習慣和歷史傳承的同胞。

=====有點離題了=====

國民黨來了之後,更加強調民族感。

但他們把現代化和日本化(皇民化、奴化)混為一談,

守法的台灣人被看成了被日本奴化的二等公民,

不會讀寫中國字的台灣人被看成知識低下的野蠻人,

習慣西醫、現代化設施的台灣人變成了不顧大陸同胞浴血抗日只懂享受小資生活的漢奸。

不行不行,看來必須把台灣人變回中國人。

開始了中國字的教育、重新把論語讀起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已經實踐了幾千年的中華道統怎麼可能比法治還要弱呢?你可以不知道濁水溪在哪裡,但你不能不知道黃河、長江、雲夢大澤、青康藏高原呀!諸如此類。

四九年,中華民國全體潰逃臺灣。

臺灣人開始大規模的接觸中國人,什麼嘛!這些人也沒有你們說的那麼神好嗎?貪汙、腐敗、沒知識、沒水準,比起日本人實在差太多了吧!

當時流行一句話,狗去豬來。

去的是日本狗,來的是中國豬(指國民黨)。

狗還好,會看門。豬除了吃,還霸佔了你的床。

既然我們台灣人是中國人沒錯,

而面前這些從大陸來的不守中國傳統禮教的中國人到底是誰呀?



=====誰是中國人?=====

傳說,中華民國政府全體潰逃來台是被一個叫做共匪的神秘組織打過來的,

蘇聯發明了共產主義,赤化了無數國家。

被赤化過的國家都拋棄了自己的祖先、信仰和一切與自己有關的文化。

他們成立了一個新中國。

為了和以前的祖宗們說掰掰,新中國的那些人批評了孔子,將無數的廟宇神像古蹟都砸毀了。

他們恨不得生活在沒有過去的ㄧ片真空土地上,恨不得自己是從石頭裡面蹦出來。

所以他們連自己的父母都批鬥了。

國民黨很開心的對台灣人說:這些人不配當中國人,他們連自己的祖先都敢反。而且,嘿嘿,聯合國都不承認他們是中國唷!

這時候,臺灣人堅定的、強烈的認為自己百分之百是中國無誤,

畢竟自己不撐起中國這面大旗,中國就要從地表上消失了。

王力宏《龙的传人》 http://www.iqiyi.com/yinyue/20120914/f468be79ff4439ec.html

中美斷交(臺美斷交)時候的歌曲

=====不久之後=====





一整代人,以"將萬惡共匪逐出大陸失土"為目標的青年,突然收到一個消息。

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全世界承認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疑!?疑!?疑!?疑!?等等,是不是哪裡搞錯了??

我們才是中國人呀!對岸的那些都是馬列子孫呀~聯合國你怎麼了,聯合國你醒醒呀!

於是台灣被鬼隱了。

臺灣此時才真的看清,原來中華民國的簡稱是台澎金馬,中華民國取名的那些東北九省、青康藏高原都被改名了。原來是不是中國,根本不看你讀不讀論語、念不念三字經、拜不拜祖先。

那好,既然中國不是由那些祖先的遺訓組成的,那我們也可以不叫中國。

叫個台灣如何,恩,好像不錯。








=====終於快打完了=====

大陸同胞在想像台灣人不認同中國的時候,

有想過台灣人不認同中國的什麼嗎??

當初國民黨在幻想大陸同胞不認同中國人的時候,

不就是指你們不認祖宗、背棄倫常、數典忘祖嗎?

然而大陸人真的數典忘祖嗎??

每一個社會,為了集體的幸福,總是得克服客觀環境的萬難來進行自我調整,

很多時候,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改變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然而失去了這些規矩,尋了新的、外國人發明的、現代化的規矩,這個社會還是原來那個社會嗎?

這些問題都是無解的。

臺灣人自然認同文化上的中國,三國志、封神榜、西遊記那些東西分明就是我們的東西,為什麼日本人畫成漫畫、拍成卡通、作成遊戲這麼好看,難道我們比別人低等嗎?

這種疑惑,出現在我們的腦中。

那就代表我們的確是認同文化上的中國。

說了不少會被河蟹的內容。

以上

-----------------------------------------

第一條破百的回答,多說一點。

其實我整個答案並沒有任何實際的、固定的、不變的觀點。

臺灣四百年的歷史,透過不斷與別人的對比,來尋求自己的定位。

我是誰?我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疑問像鬼魅一般深深的糾纏著台灣人。

我們是島民,而且無論從哪一國的角度來看,臺灣無疑就是化外邊陲。

臺灣人沒有大陸人如此有自信,也不如大陸人對自己的身份總是深信不移。

在我們深信自己是中國人的時候,我們被割讓了,

在我們深信自己是日本人的時候,我們被光復了,

在我們深信自己是中國道統的時候,我們被趕出聯合國了。

(臺灣希望繼承中華之道統,不是國民黨帶來的。明末國姓爺、清代鴨母王朱一貴披黃袍登基、日治時代還有聲稱慈禧聖母附體的西來庵事件,再者都表現出台灣人期待被中原正統接受的美好想像。)

你們在的地方就是中國,而我們卻得不斷承受可能淪為"亡國奴"的恐懼,

或許你們看到的驕傲,其實是我們無法掩飾的自卑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