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能看懂马前卒的文章吗?看了有什么感受?

回答
马前卒,这位名字自带几分历史厚重感的网络写作者,他的文章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那么,台湾的读者能否看懂他的文章?看了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因为这涉及到两岸在认知、历史理解以及文化表达上的细微差异。

首先,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来看,台湾人和大陆人使用的是同一种书面语——中文。马前卒的文章,虽然是网络写作,但其语言风格并非生僻难懂,而是偏向于一种较为通俗、有时又带着些许书卷气的白话文。因此,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台湾读者理解起来基本没有障碍。他使用的词汇、表达方式,绝大多数都属于两岸通用的范围。即使偶尔出现一些大陆网络特有的词汇或表达,考虑到台湾普遍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以及网络交流的渗透性,读者多半也能通过上下文猜个大概,或者稍作了解便能明白。

然而,“看懂”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更包含对作者观点、逻辑推理以及背后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的共鸣和认知。这就需要深入探讨了。

马前卒的文章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极其擅长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去解读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他常常会将一个具体的问题,置于一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追溯其根源,分析其演变过程,并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宏大叙事、历史纵深感,对于习惯了更加注重当下现实、或者历史叙事不那么连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那么,台湾读者看了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测:

1. 关于历史认知的差异与共鸣:
马前卒的文章,在解读中国历史时,往往带有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台湾读者,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经历和政治环境,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与大陆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差异。

比如,在谈论近代史、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历史,或是国共两党的关系时,马前卒的叙述可能会触及到台湾读者敏感的神经。如果他的论述符合了台湾主流的历史认知,他们可能会感到一种“原来我们想的差不多”的认同感;如果他的观点与台湾长期以来的历史叙述有所出入,甚至存在冲突,那么可能会引起一些质疑、不解,甚至反感。这种感受会非常直接,因为历史叙事往往与身份认同紧密相连。

2. 对大陆社会现实的解读与评价:
马前卒的文章也经常深入分析大陆当下的社会议题,例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基层治理、科技进步等等。他会详细介绍一些大陆的具体政策、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

对于台湾读者来说,看到这些内容,可能会产生多种感受:
好奇与惊叹: 中国大陆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变化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马前卒的文章往往会以一种非常细致、数据化的方式呈现这些变化。台湾读者,无论认同与否,都会对这种“大国崛起”的进程感到某种程度的好奇,甚至惊叹于其规模和速度。
对比与反思: 看到大陆社会的一些发展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台湾读者自然会将其与台湾自身的经验进行对比。他们可能会看到大陆模式的优势(比如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也会看到其潜在的问题(比如对个体权利的忽视、环境压力等)。这种对比很容易引发对台湾自身发展道路的反思。
担忧与警惕: 有时,马前卒的文章在论述某些政策或社会现象时,可能会让台湾读者感到一些担忧。例如,关于社会控制、信息传播、公民参与等议题,如果大陆的实践让台湾读者觉得与自己的价值观存在距离,他们可能会产生警惕感。

3. 马前卒的叙事风格和逻辑:
马前卒的写作风格通常是条理清晰、论据详实,并且善于运用逻辑推理。他不会简单地抛出观点,而是会一步步地展开,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论证。这种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运用,对于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台湾读者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

但同时,他的文章有时也会显得比较“硬核”,信息量大,需要读者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对于习惯了短平快、碎片化信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费劲”。

4. 政治立场的微妙影响:
马前卒的文章虽然不直接进行政治宣传,但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很难完全摆脱对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的认同或接受。他在论述时,往往会隐含着一种对“中国模式”的肯定,或者至少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这种立场,对于持不同政治观点的台湾读者来说,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文章的接受程度。

有些台湾读者可能会欣赏他分析问题时的深度和逻辑,但同时对他最终指向的结论或对大陆体制的辩护感到不满。反之,也有一些台湾读者,可能对大陆政治体制持相对温和或开放的态度,他们则更容易从马前卒的文章中找到共鸣。

总结一下,台湾读者看马前卒的文章,可能会有以下几种主要感受:

语言通顺,理解无碍: 字面意思能看懂。
历史叙事上的共鸣与分歧: 部分历史观点可能产生共鸣,但某些敏感历史事件的解读可能引发认知的差异,甚至挑战既有观念。
对大陆社会发展的惊叹与反思: 对大陆的飞速发展感到好奇和震撼,并将其与台湾进行对比,引发对自身社会模式的思考。
价值观上的碰撞与审视: 在涉及社会治理、个体权利等议题时,可能会与台湾的价值观产生碰撞,从而产生警惕或担忧。
对其分析方法和逻辑的认可: 普遍会认可其严谨的分析方法和深厚的史料运用能力。
对作者隐性政治立场的敏感: 作者对大陆体制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同或辩护,可能会影响部分读者对其文章的接受度。

总的来说,马前卒的文章为台湾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理解当下中国大陆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但这种理解并非全然接受,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对比、反思、认同或质疑。他们的感受会非常复杂,既有对宏大叙事的惊叹,也有对细节之处的审慎评估,更包含了对两岸差异和共同性的深层体认。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交流和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马前卒现在很尴尬

user avatar

我台灣土生土長, 還虛長

@yolfilm

幾歲。

@马前卒

的長文, 我嘗試了兩次, 都未竟全功 (準確的說, 是未竟1/10功), 不解為何有1500人按讚, 他們都興致昂昂的讀完了嗎?

台灣早期也有三民主義要讀要考, 不過三民主義(及其衍生的政治教材)文字內容可是淺顯的很, 談馬克思時省略了所有論證, 只提結論 -- 馬列主義破產啦。記住這個就好, 記錯恐有牢獄之災!

所以台灣學生若非主修哲學或社會科學, 從未受過辯證法的"訓練", 也對此不感興趣。

user avatar

每天都在看睡前消息的路過

user avatar

这是台湾人和马前卒在知乎上被黑得最狠的一次

user avatar

你们真以为台湾人都是弱智?

都像媒体上看到的那样脸谱化?

这是要犯以为别人吃不起茶叶蛋的那种低级错误的。

他的东西白话很接地气,这方面很好,我认为一个智能没问题的台湾人并不会看不懂想表达什么。但是认不认同赞不赞同是另一回事。

至于感受麻,还好,黑共党的东西跟支持共党的东西,还有党员心得、各种周边......例如最近看了下面这本,这种东西都看得很多叻,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user avatar

我跑个题,讲一点别的事

以我以前的经历来看,台湾人对大陆在1949年~至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时期的时代用语,有很多能在第一次接触时就基本了解涵义,对于不能立即了解含义的词汇,往往也会通过解释时代背景二理解,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和试图了解的求知欲。

比如说微博上那个嘲笑台湾间谍的著名段子事件“宫廷玉液酒,180一杯”,很多没看过90年代前线春晚赵丽蓉小品的台湾人,是肯定不知道这话的内涵,但是又机会看过这个小品的话,不需要解释,他们就能轻松明白这个小品要表达的社会讽刺意义,记住里面的经典台词,比如说赵丽蓉讽小小巩汉林是外行的那句“你枕是个棒槌~”,无论棒槌这个黑话还是赵的唐山口音,都能让台湾人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爱我家》。这部情景喜剧1994年在香港和台湾都播出过,在香港没什么影响,在台湾却反响强烈。

很多台湾人,尤其时49年败逃去的、祖籍大陆的国军老兵和后代眷属,对这个剧都很喜欢。

因为剧中到处都是“中共政策”和“统战”。中共干部也小心眼,也有个人恩怨和派系斗争。傅明时原生中共干部、郑千里国民党起义将领出身、以及胡学范这种归国留学生+技术官僚。

参加革命,三五反、右派,温哥、挂牌子游街,科长处长局长、南巡讲话、公家的东西……当这些特定的词汇,通过一种活泼幽默的方式传播出去,会产生极强的吸引力。有些台湾人能全部或部分理解,有些从来没接触过或不能理解,但是却保持浓厚的兴趣。

《我爱我家》在90年代中前期对台湾发挥的统战作用和文化宣传作用,比大陆任何官方机构的宣传加起来还要强


原因很简单,

1、台湾虽然没经历过暴力革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温歌等社会运动,但是毕竟人人从小接受的也是国语/国民教育,对中文语境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很不错

2、台湾的国语教育,和大陆普通话基本可以实现无缝衔,比殖民地社会+粤语环境香港人要强多了。


再说个更好玩的事:再近年越来越猖獗的电话诈骗中,台湾骗子的骗术也普遍高于福建骗子,因为前者能比较轻松顺利模仿大陆普通话,并有目的的去模仿大陆公检法结构人员的言语特征;而福建骗子和广东潮汕骗子那一口死硬死硬的闽南话和潮汕话,死活都改不过来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能夠讓對台灣人願意讀馬前卒。

看不看得懂這個完全是很次要的問題,是個兩岸三地的華人基本讀懂繁簡中文沒什麼問題。

主要問題是台灣人預設就是大陸十三億只有兩種人:壓迫者跟受害者。

不管是那個大陸人的東西進入台灣人眼中基本就要經過這樣的大腦審查,我看馬應該會被看成是壓迫者,所以一般台灣人不會主動看,就算看了也是左耳進右耳出然後嘴巴放嘲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前卒,这位名字自带几分历史厚重感的网络写作者,他的文章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那么,台湾的读者能否看懂他的文章?看了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因为这涉及到两岸在认知、历史理解以及文化表达上的细微差异。首先,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来看,台湾人和大陆人使用的是同一种书面语——中文。.............
  • 回答
    关于“台湾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这种感觉,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语言本身的使用习惯、教育体系的侧重点、社会文化语境,以及个人差异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内部都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将语言表达能力简单地归结于一.............
  • 回答
    “输出汉服运动能拯救台湾族群认同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台湾当下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要深入探讨,需要先理解台湾族群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汉服运动在这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台湾族群认同的复杂性由来已久首先,台湾的族群认同之所以复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
  • 回答
    台湾能否产生一个真正代表普通民众利益的政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政治参与、社会结构、经济现实以及民众期望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台湾当前的政治生态,以及“普通民众利益”这个概念本身的多元性。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普通民众利益”。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
  • 回答
    关于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加奥运会,以及这与中国大陆立场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和误解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一点,需要深入了解几个关键的方面:1. 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政治中立原则与历史演变首先,国际奥委会(IOC)是一个独立于任何国家政府的体育组织,其章程规定了政治中立原则。它旨在通过体育.............
  • 回答
    两岸军事冲突的持续时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精确预测的问题,它受到太多变量的影响,包括战前的准备、双方的战略战术、国际社会的反应、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民众的意志等等。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尝试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打起来”意味着什么。 如果是小规模的冲突,比如在台湾海峡进行的一些封锁或有.............
  • 回答
    关于台湾是否能够通过“炸毁花园口”这种方式反击大陆,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探讨:1. “炸毁花园口”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可行性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花园口决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沉重的事件,其造成的伤亡和对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弦,也涉及了相当复杂的层面。要详细地聊聊台湾是否还能“解放”,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从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这些维度去看看。首先,咱们得说说“解放”这个词本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境下,“解放台湾”指的是实现国家统一,将台湾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管辖之下。而台.............
  • 回答
    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外媒将乌克兰问题与台湾问题进行类比,其意图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需从国际政治、地缘战略、舆论操控及中国立场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外媒提问的潜在意图1. 制造国际舆论压力 外媒可能试图通过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关联,暗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不够坚定,或暗示台湾问题.............
  • 回答
    台湾地区领导人开放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美猪,这无疑是一个牵动着无数台湾民众神经的重大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多个角度抽丝剥茧,看看它背后到底有多复杂,以及台湾人民在这场博弈中又有多大的能耐。首先,为什么会开放莱猪? 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与美国的关系。台湾一直以来都将美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 回答
    台湾是否会被“解放”或“统一”,以及何时会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军事以及台湾民众的意愿等多个层面。由于其中涉及的因素众多且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影响这一议题的关键因素:一、历史背景的演变: 清朝统.............
  • 回答
    台湾何时回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以及台湾民众的意愿等诸多层面,不存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表,也无法给出“何时”的明确答案。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不同的立场和解读。历史渊源与争议的起点: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历史。清朝末年,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被割让给日.............
  • 回答
    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认知,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多面向的议题。要回答“台湾民众是否能客观地了解到大陆是何等的庞然大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并尽量还原其间的真实情况。首先,“庞然大物”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形容色彩,可能包含地理、经济、人口、军事、政治等多个层面。 台湾民众了解的维度,以及这些了解是.............
  • 回答
    “台湾什么时候能回归大陆?”这个问题,触及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政治议题,涉及到历史、民族认同、国际法、地缘政治以及两岸人民的意愿等诸多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剥离掉过于简单化的论断,理解其背后深层的逻辑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关于“回归”这个词的使用本身,就带有特定的政治立场。.............
  • 回答
    台湾问题,无疑是当代中国最复杂、最敏感的地缘政治议题之一。它牵动着海峡两岸数千万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谈论中国“收回”台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武力统一的设想,背后涉及的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重维度,每一个层面都充满了错综复杂的考量。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自.............
  • 回答
    台湾是否有能力打击三峡大坝,以及若大坝被毁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台湾是否有能力打击三峡大坝?从军事技术角度来看,台湾目前拥有的武器系统,在理论上,确实可以对距离台湾较近的军事目标实施打击。然而,要“打掉”三峡大坝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结构复杂且经过严密防护的工.............
  • 回答
    关于台湾与菲律宾的军事实力对比,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复杂性和敏感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来回答。军事实力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概念,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数量、人员素质、训练水平、后勤保障能力、指挥体系的效率、情报侦察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战略意图和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