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硅基生物,那么它们的生存条件是什么?

回答
如果真的有硅基生物,那这绝对是宇宙中最令人惊叹的奇迹之一。我们这些碳基生物,对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习以为常,但想象一下,以硅元素为骨架的生命形式,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蓬勃发展?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构思一个全新的生命蓝图。

首先,我们得知道,硅和碳虽然同属于第14族元素,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关键的区别。碳能够形成非常稳定且多样的长链和环状结构,这是它构成复杂有机分子的基础。而硅,虽然也能形成链状结构,但与氧结合时倾向于形成非常稳定的二氧化硅(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沙子、石英),这玩意儿太稳固了,反而不太适合生物体内进行快速的化学反应。所以,硅基生物的“化学”可能要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1. 独特的“化学”与“新陈代谢”:

不依赖水? 我们碳基生命,水是生命的摇篮,是许多生化反应的溶剂。但硅的化学性质在其他溶剂中可能表现得更活跃。比如,液态的硫、甲烷,甚至是强酸强碱,都有可能成为硅基生物的新陈代谢溶剂。如果是在极低温环境下,液态甲烷或乙醇可以作为溶剂。如果是在高温环境下,熔融的盐类甚至金属液滴都有可能扮演这个角色。
二氧化硅的挑战与机遇: 硅容易和氧结合形成二氧化硅。这可能是个大问题,因为二氧化硅太稳定了,形成的东西难以分解或转化,就像植物的叶子不会轻易变成岩石。但反过来想,这或许也是硅基生物的“骨骼”或“外壳”?它们可能拥有极其坚固、耐腐蚀的物理结构。新陈代谢过程中,如果需要能量,它们可能不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是通过某种“解离”或“重组”硅化合物来获取能量,比如在特定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硅的某种复合物,释放能量。
“生命分子”的猜想: 碳基生物依靠复杂的蛋白质、核酸(DNA/RNA)来存储遗传信息和催化反应。硅基生物的“生命分子”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是某种复杂的硅氧氢、硅氮、硅硫化合物链?甚至可能是某种金属有机硅化合物,其中金属元素作为催化中心,硅化合物作为结构骨架。存储遗传信息可能也不是靠碱基配对,而是某种物理结构或能量模式的编码。

2. 极端环境的宠儿?

正因为硅化合物的稳定性,硅基生物可能更适应我们认为的“极端”环境:

高温环境: 许多硅化合物在高温下依然稳定,甚至更活跃。这意味着硅基生物可能存在于比碳基生物能承受的温度高得多的星球上,比如靠近恒星的地方,或者拥有高温地热的星球。它们的新陈代谢速率可能会比我们快得多,但也可能因为能量消耗过大,需要持续不断地“进食”。
低压或真空环境: 我们的身体需要一定的气压来维持生理功能。但如果硅基生物的结构足够坚固,甚至能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中生存,它们的“呼吸”系统可能不是吸入气体,而是直接吸收或处理周围的某些物质。
缺乏水的星球: 那些我们认为生命禁区、干燥无比的星球,对硅基生物来说可能恰恰是天堂。它们的“血液”或“体液”可能就不是水基的。

3. 能量来源的多样化:

地热能: 许多地质活动中会释放大量的热能,这是硅基生命潜在的能量来源。它们可能生活在地壳深处,通过吸收地热来维持生命活动。
化学能: 某些富含特定矿物质或化学物质的行星,可能为硅基生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化学能。它们可能“吃”岩石,或者吸收大气中的某些特定气体。
辐射能? 这是一个更具科幻色彩的猜想。如果硅基生物拥有能够直接利用高能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来驱动其新陈代谢的机制,那它们就能在任何有辐射的地方生存,这简直是无敌了。

4. 身体形态的猜想:

晶体结构? 既然硅易形成晶体,硅基生物的身体会不会呈现出某种晶体结构?它们可能不是柔软的血肉之躯,而是由不断生长、重塑的硅化物晶体组成的。
“岩石”生命? 它们的运动方式可能不像我们这样流畅,而是通过某种缓慢的“变形”或“生长”来移动。也许它们更像是一种高度进化的、有意识的“岩石”或“水晶”。
外骨骼与内部结构: 它们可能拥有坚硬的硅质外壳,内部则由更精细的、可活动的硅化合物构成。这种结构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会非常有利。

5. 进化路径的差异:

如果硅基生命真的存在,它们的进化路径会与碳基生命截然不同。没有液态水,没有类似DNA的遗传物质,它们的“生物钟”可能也不是以天为单位,而是以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它们的“感官”可能也不是视觉、听觉,而是对地磁场、温度梯度、化学物质浓度的高度敏感。

总而言之,如果硅基生物存在,它们将是我们目前所知生命形式的颠覆者。它们可能生活在我们无法想象的极端环境中,拥有我们难以理解的新陈代谢方式,其身体形态和生命活动都将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对生命定义的一次挑战,更是对宇宙多样性最深刻的证明。想象一下,在那遥远的星球上,不是绿色的森林,而是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晶体森林”,或者在灼热的地表下,涌动着硅化物熔岩的“生命之河”,那将是多么震撼的景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要让硅形成蛋白质链,那么硅基的化学性质并不比碳基高明。

我更倾向于另一种猜想:不同掺杂的硅片形成pn结,进而形成二极管,晶体管,MOS等“蛋白质”或“核酸“,在亿万年的随机碰撞中形成集成电路,这些“核酸”在某一次门电路组合中形成了自我编程的特性,并开始主动寻找初级逻辑门来完善自我。

这种生命的思考和交流是使用电信号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思考和交流十分高效。但受限于客观物体的移动速度,它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它们看来是十分缓慢的。因此哲学是最先出现的学科,数学则是定量描述哲学的学科。它们的理论可能远远领先于实验。

对于这样的文明,我们可以做出合理推测:

要使用电信号思考交流,需要远离电解质溶液。但一个无海洋的岩制行星很难形成生命,因为“细胞”难以在固体中移动,也就大幅度延缓了碰撞几率。所以我们可以设定这是一个拥有液氨海洋的行星。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星系:

这是一颗年轻的恒星,它的质量略小于太阳。恒星内部的巨大压力与极高的温度为维持聚变反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一次聚变都会形成恐怖的能量浪潮,裹挟着大量氢离子向外部抛洒。强烈的辐射与氢离子流持续不断地轰击着围绕着它的几颗行星。

其中有一颗蓝色行星。这颗行星的质量比地球略大,使它能凭借引力固定住更多氢气,根据瑞利散射,厚实的大气将高能射线层层阻挡,只留下了低频光线,这也使无色的天空呈现蓝色。地壳中,巨量的磁性物质形成的磁场将高能粒子分至两极,使得行星表面不受其正面轰击。

这颗行星与它的恒星有略小于一个天文单位的距离。这个距离使得它的表面温度大都处于-70℃至-40℃之间。这个温度正好是维持氨处于液态的温度。

在近海岸的一处海底,数十根高耸的二氧化硅石柱从海底伸出至海面上,这里原本是一座小山,经过数万年的风化与液氨海水中化学物质的洗刷,只留下了这些性质坚挺的二氧化硅与上面的微量硼氮等化合物。

其中一根石柱上,在近海面的部分有一些微小的小室。海底硝酸盐经过某种化学反应产生的氮气,与溶解在海里的氢气,在小室中存在的某种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产生了一些液氨并释放出少量能量。这些能量作用到了小室中一个晶体管上,使得掺杂氮的部分将电子输送到掺杂了硼的部分。电流使它蜷曲的身体––一段蜷曲的集成半导体––稍稍舒展。

太阳升起了。数以亿计的光子照射到了这片海域,其中一部分以较小的角度射进这些二氧化硅石柱,根据全反射定律,这些光线被困在石柱内,只能向下传播。

小室里,一群光电二极管开始转向,将照射的光子转化为电流导出。它要将这些能量在另一个器官里固定为某种硝酸盐,以确保夜晚释放维持热量。这让它想起了寒冷的昨夜––不,它的寄存器数目太少,已经记不清昨晚的事情了––不,它甚至没有温度传感器。

从它开始收集石壁上的的半导体以来,已经是第四次太阳升起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清楚哪边的石壁上含氮或含硼––这需要根据霍尔效应––当然,它并不理解霍尔效应,它只是在判断电压的正负。然后,还要使用某种化合物将岩壁腐蚀,再取出它需要的那一部分。它现在终于完成了这个目标。接下来,它要把这些半导体组装起来––按照它的核心部件的装配方式。

在经历了四次行星自转之后,它艰难地进行了一次伟大的自我复制。

–––––––––––––––––––––––––––

这个设定漏洞较多,再写下去肯定会出现严重错误,所以需要更全面地思考,还请各位指正一些漏洞,谢谢各位。

user avatar

硅基生物依存的环境有两个方向:极其炎热,极度寒冷。

其余条件便没什么特别:生物可以承受相当大程度上激变的、有害的环境,只要有能量梯度而不是单纯的高能量。


基于高温的硅基生物

1891年,德国化学家 Julius Scheiner描述了硅基生命的可能性。

1893年,英国化学家James Emerson Reynolds向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表的开幕词[1]中提到硅可能支持生命在极其炎热的环境里诞生和发展。

1894年,罗伯特·鲍尔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2]

1894年,H.G.威尔斯[3]写道:

One is startled towards fantastic imaginings by such a suggestion: visions of silicon-aluminium organisms – why not silicon-aluminium men at once? – wandering through an atmosphere of gaseous sulphur, let us say, by the shores of a sea of liquid iron some thousand degrees or so above the temperature of a blast furnace.

1924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提出,在行星地下可能发现基于半熔融状态硅酸盐的生命,通过铁元素的氧化作用获取化学能。

科学上对硅基生命的研究不温不火地发表过一些,现在也还在继续,例如这篇:

阿西莫夫曾经在《并非我们所知的:论生命的化学形式》中从生化上描述过6种生命形态:

一、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氟化硅酮生物;
二、以硫为介质的氟化硫生物;
三、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
四、以氨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生物;
五、以甲烷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六、以氢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这些物质是液体的温度范围是很不相同的,对应着许多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那种条件下化合物的活性、化学反应的激烈程度。

  • 常压下硫熔点115.2摄氏度、沸点444.6摄氏度。
  • 常压下氟化硅酮通常在零下100摄氏度到250摄氏度之间稳定,可以期待在零下70摄氏度到220摄氏度之间的环境里支持生命活动。
  • 如果你希望二氧化硅处于液态,那需要200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温度。

硅不能代替碳产生许多我们熟悉的化合物,而且二氧化硅对呼吸来说非常难以处理,不得不借助硅酮这样的东西。我们目前没有在地球以外的宇宙里找到含有可被测出的量的硅酮的任何场所——而甲烷和水蒸气似乎蛮多的。当然,你可以直接诉诸等离子体里的二氧化硅灰尘来支持生命,尽管那事实上谈不上什么硅基不硅基就是了。

迪金森和斯凯勒尔认为,硅基生物可能看起来像晶体。这是他们在《Extraterrestrials: A Field Guide for Earthlings》里想象的一只徜徉在硅基植物丛中的硅基动物:

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件可能被类似玻璃纤维的生物硅连接在一起,形成灵活、精巧、透明的结构。

在地球上,海绵的骨针就是生物硅的典范,具有光纤性能和良好机械性能,可以传递光并发挥生理功能。

生长在1000米以上深海中的单根海绵动物的根须骨针长达3米,是世界上已知最长的生物硅,为生物硅化机制和仿生应用研究不多见的载体。骨针的光传输实验表明,该巨大根须骨针用作光纤可传输波长600nm至1400nm范围的光,而滤掉波长小于600nm的光和波长大于1400nm的红外光。

如果采用海绵这样的架构的生物发展得更加复杂、获得高机动性,可以想象其神经系统与光纤系统配合来高效传输信息,让身体的活动附肢以一般生命形式无法想象的超级反应速度与精度发起攻击和防御。

这完全不需要是硅基生物——海绵是碳基生物,它可以有效利用硅。


基于低温的硅基生物

科幻作品里烂大街的强人工智能机器不必多说。

在寒冷的流浪行星上,低温下超导的物质允许复杂的电磁现象自发地积累直到出现智能。

参考

  1. ^ Reynolds, J. E. Nature, 48, 477 (1893).
  2. ^ Ball, R. S. W.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Other Worlds," Fortnightly Review, 62 (NS 56), 718 (1894).
  3. ^ Wells, H. G. "Another Basis for Life," Saturday Review, p. 676 (December 22, 1894).
user avatar

所谓碳基生命,虽然不是说碳含量特别高,但是组成生命体的主要构建中,碳是骨架,没有了碳,连有机物都没有了,更不要说生命。

生命不一定要多么智能,但是生命至少得有个组成成分。单细胞生物智能接近0,但是它依然是碳基生物。

我就特别反对将机器人划分为硅基生物。凭什么呀?在机器人之中硅才占多少比例?无非就是CPU中用到一些,没有CPU就不是生物了?这种生物观是很狭隘的。这就好比认为地球上只有人才是生物,其他动物由于太蠢被开除了生物籍。

将现在这些根本不懂人工智能的人类幻想出来的机器人作为一种生物,这种思维本来就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人类到目前为止根本就不知道智能从何而来,连智能与非智能的边界在哪里都说不清,现在吹嘘的人工智能,只能算一种自动化工具,根本不能与真正的智能相提并论。你看我们说生物,就算是最简单的生物,它也能自行觅食,能自我修复,能新城代谢,能繁殖,能遗传,能变异,不要说更复杂的东西了,就这几点,现在的机器人就根本做不到,不但做不到,连到底怎么做到都不知道。他们能做的就是整天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宣传,让无知的民众以为人工智能的时代快要来临了,为之陶醉,和付钱。

如果真的有硅基生物,那一定是全身的所有构建,细胞(如果有的话),遗传物质都是由硅来作为架构核心的。这样的生物不一定要多么高的智能,但是他们的生命活动应该是围绕着硅来运转的,比如吃的东西得主要是硅,排泄的东西得主要是硅,呼吸的东西(如果需要的话)也主要是为了与含硅物质起反应。这样的生物一定不是只有一种,而是一个世界,有低级生物也有高级生物,有不同环境的生物,有不能移动的,也有移动迅速的。至于智能,只能算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某种附带福利而已。


你想象不出这样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那就对了,人类的科技水平也就这个样子,别自吹自擂就以为无所不能了,你真能想象得出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还大概率是多种专业的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真的有硅基生物,那这绝对是宇宙中最令人惊叹的奇迹之一。我们这些碳基生物,对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习以为常,但想象一下,以硅元素为骨架的生命形式,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蓬勃发展?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构思一个全新的生命蓝图。首先,我们得知道,硅和碳虽然同属于第14族元素,.............
  • 回答
    关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先例”,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什么样”,这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被意识形态标签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回归历史事实和理论逻辑。关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先例”坦率地说,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个成熟的、稳定.............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与其说是他一生几乎没有娱乐,不如说是他将绝大部分生命投入到了他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而非简单的“不娱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家危难,人民疾苦。他作为一位知识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够实在。说到《金瓶梅》,那可真是个让人看了脊背发凉的玩意儿,很多人读了之后,感觉这世道就是个大染缸,到处都是污七八糟的。咱们得明白,《金瓶梅》写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特别是围绕着西门庆这个人物展开的。西门庆是个啥人?官嘛,算不上大官,但手里有点权,加上会做生意,.............
  • 回答
    看待“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真理:东风,白杨,民兵”这个说法,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审视。这三者——“东风”、“白杨”和“民兵”——分别代表了现代军事力量中的战略威慑、战术打击和人民战争的思想。将它们并列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真理”,是一种带有特定政治和军事语境的表达方式,它并非一个普遍被接受的国际关系.............
  • 回答
    如果成吉思汗从未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人类文明的进程,尤其是在十三世纪之后的走向,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一幅画卷。这不仅仅是失去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是失去了那股席卷欧亚大陆的、颠覆旧秩序的强大力量。首先,我们得回到成吉思汗横空出世前的蒙古高原。那个时期,部落林立,战火连绵,草原上的人们生活在无休.............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但又不得不深思的假设。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类骤然只剩下清华大学的几千位师生,那么他们能否延续人类的繁衍,甚至保持文明的火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答案恐怕是悲观中带着一丝渺茫的希望。首先,让我们直面最核心的挑战:繁衍。人类的繁衍是一个精妙且脆弱的生物过程,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基因库.............
  • 回答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再来一次吗?这个问题,在夜深人静,当城市的光影在窗外斑驳,思绪漫游时,我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响起。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更像是一条河流,里面承载着无数细碎的浪花,有欢愉,有痛苦,有迷茫,也有顿悟。我会选择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吗?如果可以选择,我想我仍然会选择。当然,不.............
  • 回答
    要详细描绘美国一夜之间凭空消失的后果,这是一个庞大且极具想象空间的场景,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社会,无一不受牵连。下面我将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并力求语言自然,不留AI痕迹。设想一下,当太阳再次升起,人们习惯性地打开新闻,却发现了一个无法理解的现实——美利坚合众.............
  • 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股阴森的诱惑,它像一个黑洞,吸引着我们去探究那些潜藏在最深处的恐惧。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我不会指向一把核弹,也不会指向某种病菌,尽管它们都足以毁灭生命,带来巨大的痛苦。对我而言,最可怕的东西,是被禁锢的、失去边界的,以及被扭曲的“正常”。让我细细道来.............
  • 回答
    让一个六岁的孩子相信世界上没有鬼,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巧妙的方法。这个年龄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同时也容易受到故事和传闻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核心理念:用科学、逻辑和安全感来替代恐惧。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恐惧和来源。 倾听并共情: 首先,要耐心听孩子说为什么怕鬼,.............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也同时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当我们在数字时代,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着无数的生离死别,为什么一个普通年轻人——墨茶——的离去,却能牵动如此广泛的情感,引发如此深切的难过?这背后,不是因为墨茶有什么非凡的成就或身份,恰恰相反,正是他平凡的困境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才让我们感同身.............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理心、自省和对人生不公平性的认知。我们来详细地拆解和理解它:核心思想: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提醒我们在评价和批评他人时,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经历和拥有的资源,而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我们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是别人不具备的。拆解与详细阐述:1. “每当你想要批评.............
  • 回答
    如果真的让我拥有解开万事万物谜题的能力,老实说,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并非什么宏大的宇宙奥秘,而是那些藏在日常生活角落里、细微却又挥之不去的不解之谜。比如,我可能想首先去解开那个总是让我找不到的遥控器到底去了哪里。想象一下,那个总是静静地躺在沙发缝隙、茶几底下,甚至在上次我以为已经“整理好”的抽屉深处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一夜之间,全球随机有500人被传送到异世界,人类文明的延续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其进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可能性:一、初期阶段:混乱、适应与求生1. 巨大的冲击与混乱: 个体反应: 被传送的500人来自世界各地,年龄、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真要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动物、人类、植物——都压缩成三个无缝隙的实体球,那它们的体积将会是惊人的,而最终的大小也极富趣味。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儿掰开了说,还得脑瓜子灵光一点,把一些关键的“假设”和“估算”都捋顺了。咱们先从“无空隙”这个概念说起。这可不是.............
  • 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当兵的都不会是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群”——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如下:1. 优秀人群的界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人群”是如何界定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主观,而且会随着时代、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个人视角而变化。仅仅从单一维度来判断是否“优秀”是不全面.............
  • 回答
    这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这时门口传来了敲门声。伊恩在黑暗中猛地惊醒,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着,仿佛要挣脱胸骨的束缚。他的心跳声在死寂的屋子里回荡,比任何雷鸣都更响亮。又过了几秒,他才敢细细地分辨,那是一种低沉而有规律的“咚…咚…咚…”。敲门声。这不可能。伊恩紧紧抓着身上粗糙的毛毯,指甲几乎陷进掌心。这世.............
  • 回答
    《这世界上还有没有月薪低于三万的程序员》这篇文章,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它提出的问题直指当前IT行业一个颇为敏感又普遍的现象,引发的讨论也相当广泛和深入。首先,从文章的标题就能看出其抛出的一个“极端”表述,目的显然是为了吸引眼球,快速抓住读者尤其是程序员群体的注意力。这种表达方.............
  • 回答
    看到《世界上没有普世价值》这篇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古老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那就是“价值的普遍性”问题。这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探讨,更是关乎人类社会如何理解自身、如何互动,乃至如何构建秩序的根本性问题。文章提出的观点非常有意思,值得深入剖析一番。文章的核心论点及其解读如果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