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国内和外国人打架会有什么后果?

回答
在中国与外国人发生肢体冲突,其后果会因具体情况的严重程度、是否报警、以及双方的国籍和在中国停留的身份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可能面临的后果:

一、 法律层面的后果(最主要和直接的后果)

在中国,无论冲突的双方是中国公民还是外国人,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打架斗殴通常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于情节较轻的打架斗殴):
警告或罚款: 对于轻微的肢体冲突,例如推搡、拉扯,没有造成明显伤害,公安机关可能会给予警告或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行政拘留: 如果打架行为造成了轻微伤,或者情节恶劣(如多人参与、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可能会被处以5日以上10日以下行政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外国人行政拘留的特点: 对于外国人,行政拘留的执行方式可能与中国公民有所不同,但同样会剥夺其人身自由。被行政拘留的外国人,在期满后,通常会被驱逐出境。

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适用于造成人身伤害或情节严重的打架斗殴):
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
轻伤: 如果你的行为导致对方构成轻伤,你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重伤: 如果对方伤势达到重伤级别,你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死亡: 如果对方不幸死亡,你可能会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寻衅滋事罪: 如果打架行为具有寻衅滋事性质,例如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追逐斗殴,即使没有造成实际伤害,也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聚众斗殴罪: 如果是多人参与的斗殴,且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可能构成聚众斗殴罪,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死亡的,则会加重处罚。

3. 外国人可能面临的额外法律后果:
驱逐出境: 这是针对外国人最严厉的行政处罚之一。一旦因违法行为(包括打架斗殴)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被公安机关决定驱逐出境,外国人将失去在中国合法居留的资格,并被强制遣返原籍国。
限制入境: 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在一定期限内(甚至永久)可能会被禁止再次入境中国。
签证和居留许可失效: 如果打架行为导致被拘留或判刑,外国人的签证和居留许可将立即失效,这也是其在中国合法身份的终结。

二、 行政和身份层面的后果

1. 被公安机关传唤和调查: 无论打架是轻是重,只要被报警,公安机关都会介入调查。双方都需要向警方陈述情况。
2. 记录不良行为: 在中国的违法犯罪记录会影响外国人未来再次申请签证或来华的便利性。
3. 影响在中国的工作和学习: 如果外国人是中国的工作或留学人员,打架行为可能导致其被雇主或学校开除,并失去在中国继续工作的权利。
4. 影响所在国家对其的评价: 有些国家在处理本国公民在海外的行为时,也会将当地的法律记录作为参考。

三、 民事赔偿责任

无论是否涉及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打架行为都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 医疗费用: 受伤一方有权要求打人一方承担其治疗的全部费用,包括医药费、住院费、康复费等。
2. 误工费: 如果受伤导致无法工作,有权要求赔偿因此造成的收入损失。
3. 伤残赔偿金: 如果造成了永久性伤残,需要根据伤残等级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4. 精神损害赔偿: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对方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也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5. 财产损失赔偿: 如果打架过程中造成了财物损失(例如损坏衣物、手机等),也应予以赔偿。

四、 外交层面的影响(较少见,但可能发生)

如果打架事件涉及外交人员或者引起了比较大的国际关注,可能会上升到外交层面。

1. 外交照会和交涉: 双方国家可能会通过外交途径就事件进行沟通和交涉。
2. 影响两国关系: 虽然罕见,但如果类似事件频发或性质极其恶劣,理论上可能对两国关系产生微小影响。

五、 实际处理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情况

1. 是否报警: 这是影响后果的关键因素。如果双方私下和解,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能不会引起官方介入。但如果涉及人身伤害,即使不报警,受害方仍可自行报警。
2. 伤情鉴定: 如果涉及人身伤害,公安机关会安排法医进行伤情鉴定,鉴定结果是区分治安处罚和刑事处罚的重要依据。
3. 证据收集: 现场的目击证人、监控录像、伤情照片等证据对案件的处理至关重要。
4. 语言沟通障碍: 如果双方语言不通,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误解,公安机关会提供翻译协助。
5. 中国法律的适用性: 无论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法律,一旦身处中国,就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6. 外国人身份: 外国人的签证类型(旅游、商务、留学、工作等)和在中国停留的合法性,也会影响其面临的法律后果,特别是涉及驱逐出境时,其在华合法身份的丧失会是直接原因。

总结来说,在中国与外国人打架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尤其对于外国人而言,可能面临罚款、行政拘留、刑事处罚(监禁)、驱逐出境以及今后被禁止入境等一系列后果。即使对中国公民来说,打架斗殴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任何形式的肢体冲突都应该极力避免,遇到矛盾时,应优先通过沟通、协商或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发小是警察,

他和同事聚餐的时候,

前辈讲了一个案子:

时间大概在2002-2003年左右,

在南京某个大学门口的麦当劳,

来了6男4女一共10个日本留学生,

这些日本人吃饭就吃饭,在那大声吵吵闹闹的,

其中有个男生估计是说什么上头了,

用日语跟同伴说,

支那人如何如何。

他可能以为周围没人听得懂。

结果附近一个南京本地学生听懂了,就站起来和他理论。

结果这个日本男生估计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丢了面子,

就用那种日本混混式的卷舌和咋呼吓唬他,旁边几个日本男生也围着小哥。

前辈说警方的卷宗里定性是双方互殴,

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先出的手,

总而言之就在店里直接打起来了,

有个人跑到麦当劳门口的大街上大喊“小日本打人了!”

然后就有一些南京市民进店参加战斗,

日本女生见涌进店里的中国人占绝对优势,

就试图找麦当劳的店长来处理这个事,

结果店长店员跑出去把后门一锁,溜了。

卷宗里日本女生说店员小哥临走前把给动手的南京市民递了扫帚和拖把当武器。

但是事后店员没有承认,(废话)

之后有人报警,前辈就和几个老警员去了现场。

前门被人群围的水泄不通,

里面几个日本男生已经躺倒了三四个了,还有人对他们踢踢打打。

前辈那会还是新人,准备进去被队长拉住,

队长说这是群体事件,要请示上级,就打电话,然后点了一根烟。

烟抽到两三根,上级指示来了,先维持现场秩序。

于是队长带着人进去,里面那些南京市民一哄而散。

一开始和日本人吵架的那个男生没有走,

最后定性就是打架斗殴,各自拘留10天,

但是考虑到双方都有伤情,尤其是那几个日本男生被打成猪头了。

做个记录都放了。

至于其他打架的南京市民,

当时监控也没有今天这么多,

谁知道是谁干的,

无从查起。


这个案子当时在网上也有不少论坛提过,有兴趣可以自己百度。

user avatar

具体零几年的事都记不清了。好像是零四年。反正是和女朋友去深圳欢乐谷玩。欢乐谷有个太空梭好像是说一米九以上的人不能做,因为安全带之类的扣不上。我晕高不玩这些,都是在边上等女朋友。这时候看到排队前面一个白人男性身高过了两米不能玩,保安和工作人员就说不让他玩。他带着一个中国女士好像是他太太,就和工作人员吵起来了。然后那个保安可能语气不太好被女士的白人丈夫发火了,上去就对保安一顿打。那个白人男性身高过两米,手前臂赶上我小腿粗了。等其他地方保安跑来的这两分钟左右已经把那个保安打的鼻口穿血了。后来欢乐来了警察,其他保安也没打那个白人,只是让他站一边别走。我女朋友非要看热闹,我们就在那里看着。警察来了后知道那个白人是澳大利亚人,不会中文。他中国太太来翻译,后来警察说让白人赔钱道歉。保安不干说把我打成这样不拘留吗?白人说可以赔偿五百人民币但是不能道歉,警察说五百太少了。最少要给五千,他太太说三千人民币不能多一分钱。警察说让保安见好就收,保安说他凭什么打人?警察说他是外国人,外国人不懂我们中国的法律。然后保安带着哭腔说那个国家法律允许打人?其实我觉得保安说的对,那个国家法律都不许打人吧?但是警察也火了说你别胡闹行不行?你是中国人你现在就代表中国!他一个老外不讲理你也不讲理吗?别没事找事,然后借过哪位女士的三千块钱。让保安去医院。

user avatar

辽邦作为北宋的上国,每年都会有人来催岁贡,西夏虽然向宋辽称臣,但也是拿钱的主儿。

因为北宋的都城汴京富庶,这就成了个美差。多少契丹人、党项人都争着来,导致使团的规模越来越庞大。

人多了事儿就多,这些蛮夷又不怎么讲理,便经常与本地人发生冲突。

但大宋毕竟自诩继承汉唐伟业,不能明令衙门不许向着外族,却又不敢得罪辽国和西夏,怎么办呢?

还是蔡京有才,想了个好办法。

他定了个规矩,凡是抓、打、罚契丹人和党项人,办案官差必须报刑部批准;刑部批准后再报礼部审核;礼部审核后再报大理寺勘验;大理寺勘验后再递到兵部调查涉事人员身份;兵部调查后再给枢密院备案;枢密院备案后交由殿前司协同办理。

这套流程一走就得几个月,而且必须办案的官差自己全程亲自办理,不得假手他人。押解也只能押在御史台专设的驿馆内,费用由办案官差自行垫付。

按照这套规矩,官差哪个有精力弄这个?办一个外族人几个月都走不下流程来,还要贴进不少钱去。于是纷纷选择息事宁人,让汴京的契丹人、党项人非常舒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