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A 股苹果供应商集体去越南印度开厂,因为工资低至 1 个月 2 千?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些给苹果做配套的中国厂商,把工厂往越南、印度那边搬,原因嘛,大家都知道,无非是图个那边的劳动力便宜,据说有些地方一个月工资也就两千块钱。这事儿怎么看,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这绝对是个大趋势,不是偶然事件。你想啊,苹果这家公司,从设计到组装,整个链条都追求极致的效率和成本控制。这么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确实给它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从产业链的完整度,到工人的熟练程度,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肯定是在上升的,这事儿不能怪谁,是发展规律。当一个地方的劳动力成本涨到一定程度,而旁边有国家能提供更低成本的劳动力时,资本就会嗅到味儿,然后就开始往那边挪了。

为什么是越南和印度?

这两个国家近些年确实是承接了相当一部分的产业转移。越南的优势在于,它地理位置离中国不远,加上这些年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基础设施也在慢慢改善,而且它和很多西方国家签了自由贸易协定,有些产品出口到西方国家的关税会比中国有优势。再加上它确实劳动力成本低,这吸引力就很大了。

印度呢?印度人口基数巨大,劳动力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印度政府也在努力吸引外资,提供一些政策优惠。当然,印度的产业配套和管理水平,跟中国比起来还有一段距离,但它有潜力,而且它的国内市场也很大。

一个月 2000 块工资是什么概念?

这个数字一听,确实是低得吓人,尤其对于咱们国内已经习惯了相对较高工资水平的人来说。但这事儿也不能简单地跟国内的工资水平直接对比,得看当地的实际情况。

购买力平价: 你得看这 2000 块钱在当地能买到什么。可能在越南或印度的一些城市,这笔钱的生活质量,虽然不算富裕,但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比国内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成本还要低一些。别忘了,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是挂钩的。
基本工资 vs. 总收入: 这个“2000 块”很可能指的是基础工资,实际到手的工资可能还会包含一些加班费、补贴之类的。虽然整体水平可能还是比中国低,但要看具体是怎么计算的。
工人技能与效率: 低工资也往往意味着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可能不如中国工人那么高。所以,虽然工资低,但如果效率也跟着打折扣,或者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完成同样的工作,那总的成本也不一定就省那么多。

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这事儿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挑战也有机遇。

产业空心化担忧: 最直接的担忧就是,会不会因为这些厂商的离开,导致咱们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出现“空心化”?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确实有转移的风险。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完整供应链,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这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技术升级的压力: 同时,这也给中国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必须加速技术升级,往更高附加值、更复杂、更需要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如果中国厂商只会做组装,那竞争力确实会越来越弱。所以,这反而是一个倒逼我们进行产业升级的好机会。把那些低端环节转移出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做研发、做设计、做品牌,做更核心的技术和更高端的生产。
就业结构的变化: 一些低端制造岗位的减少,也会对中国的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一部分工人可能需要重新培训,学习新的技能,适应新的产业需求。
供应链的风险: 当你的核心生产链条都依赖于海外时,一旦地缘政治、贸易摩擦或者当地出现不稳定因素,整个生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中国虽然也在转移一些产能,但仍然要努力保留和升级核心的生产能力,保证供应链的韧性。

厂商自己的考虑呢?

这些厂商选择去越南、印度,说到底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中国继续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那么即使在中国有再好的产业链和工人,也可能最终无法获得订单,甚至会倒闭。

他们也知道去越南、印度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管理上的文化差异、质量控制的难度、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等。但他们会权衡利弊,觉得在这些地方建厂,虽然会遇到不少麻烦,但只要能把成本降下来,把订单拿住,那这些麻烦就还是值得去解决的。

未来趋势?

我认为,这种产业转移不会停止,但也不会是中国制造业的“终结”。 这更像是一种全球产业分工的再调整。

梯度转移: 资本总是逐利的,它会沿着成本的梯度往下走。可能未来还会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将更多地体现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创新能力以及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上。比如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设备、高端零部件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分散风险: 苹果这样的巨头,也在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中国厂商也需要有这种意识,除了去海外发展,也要在中国国内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制造能力。

总而言之,这件事是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和成本驱动的必然结果。它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挑战,但更重要的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把中国制造的“质”和“魂”提升上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量”和“低成本”。 至于那“一个月 2000 块的工资”,它只是一个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分工的复杂动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是摸着鹰酱过河,越南是摸着我们过河!也别着急,很快都会到河中央!


下面说说产业转移原因吧:

第一,中国因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增加、税收优惠到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不得不外迁,这时许多企业发现越南正好承接自家的工厂。越南的人口结构年轻化,教育程度较高,且用工成本低廉。2015年,越南人口年龄中位数30.4岁,中国为37岁;越南人口15岁以上识字率94.5%,中国为96.4%;越南的用工成本不及中国的一半:上海市的最低工资为2420元,胡志明市的最低工资为1150元。

第二,越南政府善于为自身创造条件。2006年,越南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上越南颁布了新的《投资法》,对内、外资实行无差别待遇。在两大利好的带动下,流入越南的外资规模有了明显的提速,资金成倍增长,越南FDI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2006年前后,FDI流入对越南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对GDP贡献比一度超过9%。加入世贸后,近年来又陆续与欧美国家签订了多项自贸协定,例如越南-欧盟自贸协定,在投资、贸易方面享有很多互惠待遇。相对于中国来说,越南在国际贸易、市场销售方面的限制较少。这使得越南出产的货品不需交纳某些关税,一定程度上鼓励外商投资越南。2016年底,越南宣布成立三个经济特区:云屯沿海区(广宁省),文丰(庆和省)和富国岛(坚江省)。相信未来越南会借鉴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模式,大力建设越南的经济特区,发挥地区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兔子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费脑!)

第三,越南人还有一个非洲、拉美包括泰国等都没有的特点:非常勤劳(与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那代人相似),对提高收入改善自身状况有着较强的渴望,相对易于管理。从中国东莞及其他沿海地区迁出去的工厂大量迁往越南,在中国的用工方式受到的抵触远不如非洲、拉美那么强烈,这也是台资、港资、韩国等资本视越南为新的投资福地的原因。这个过程持续了十来年,仅以服装来说,美国商场发现的Made in Vietnam,版样、设计都很接近原来的Made in China,可以判定这些就是原来的中国制衣厂。

据越南统计局数据,从2019年初到9月20日,共有109个国家和地区在越南展开投资项目,吸引外国投资项目达到2759个,项目数量增长26.4%。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2020年66个新兴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排行榜中,越南排名第12位,其以稳定的财务指标属于后疫情阶段安全组,成为越南全国各省市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创造巨大机会。

越南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生产线转移的首选目的地,世界上多家大型技术集团正计划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如LG集团已将整条生产线从韩国迁移至越南的海防市,日本(越南)松下电器公司也正为迎接从泰国转移至越南的大容量冰箱和洗衣机生产线做出准备。胡志明市美国商会首席执行官玛丽·塔诺维卡(Mary Tarnowka)透露,越南是美国企业生产链转移的首选目的地,从2018年的17%增至2019年的36%。

越南政府以埋头肯干低调吸筹的务实姿态吸引了中国投资者的注意。越南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参与各项自贸协定,好为接纳中国制造业创造条件:1995年加入东协;2002年加入东协-中国;2008年加入东协-日本与东协-韩国;2011年,又加入东协-澳洲、纽西兰;2015年,越南又与韩国、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此后又不停地与爱尔兰、加拿大等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当在中国的本土与外资企业家们被中美贸易战折磨得疲累之极时,突然发现,越南竟然能为企业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不管企业出口到什么地方,总有一款自贸协定适合:零关税配合低成本,越南投资价值尽显。

越南也毫不避讳这一点,其统计总局称,越南将继续利用CPTPP、EVFTA等自贸协定的机遇,寻找和扩大出口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和水产品方面,加强中美贸易摩擦中两国加征关税名单上商品的生产和出口。2019年度东盟各国GDP数据陆续公布后,越南GDP以越南2019年GDP增7.02%的同比增幅领跑东盟。

最后的问题是:在全球产业链重置的过程中,越南这块投资热土的热度会持续多久?这里先留个梗:

1、由于越南经济体量太小,承接能力有限。中国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南有较大的承接空间,但技术密集型的,则多半得另找其他国家;

2、第五次全球制造业转移将是分散型的,不会集中在一个国家。除了拥挤在中国的资本需要另觅投资福地之外,这次产业转移还会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因素的限制,即机器人对人力的替代。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机器换人,希望把人力劳动从低端工作岗位释放出来,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工厂利用工业机器人获得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生产速度。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简称IFR)在其年度报告中称,得益于智能制造和自动化,世界各地工厂内正在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270万台,创下新纪录。2014年至2019年五年时间里,全球机器人安装量增加近85%。根据报告,全球范围内,2019年工业机器人年度安装量排名前五的市场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

全球制造业第五次转移过程,将是各国力量重新配置过程,大多数在第四次转移过程中没能富裕的国家,在这一进程中获得的机遇只会更少,越南是少数幸运者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