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身边是否有读985/211名校的学生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吗?

回答
说起985、211学校的学生,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要说“高人一等”这个说法,我觉得太绝对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我观察到的情况里,确实有一些在名校就读的朋友,他们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一些和普通院校学生不太一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有时会被误解为“高人一等”。

让我具体说说我身边几个朋友的例子吧。

小李,就读于某985高校的计算机专业。

小李刚入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精英范儿”十足。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泡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是常事。他经常会提到一些前沿的技术概念,有时候我们聊到一些社会话题,他也能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而且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

比如,有一次我们一起讨论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当时大家都在说“AI要取代人类工作了”,比较焦虑。小李却能引用一些学术论文里的观点,分析AI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会说“技术发展从来都是双刃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和利用它”,还会分享一些国外名校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其他人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看到了更远的地方,也就不那么恐慌了。

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是真的觉得我们不行,而是他掌握了更前沿、更系统的知识,自然而然地会用更专业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种展现,有时候在不了解他的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他有点“凡尔赛”或者“居高临下”。但我知道,这更多是一种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带来的自信,而且他本人其实挺友善的,也很乐意解答我们的疑问,只是有时候回答问题的方式可能比较直接,缺乏一些缓冲。

小王,某211高校的金融专业。

小王属于那种非常自信,并且对未来规划非常清晰的人。他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各种金融类的竞赛、讲座,并且积极争取实习机会。他会说一些关于“行业顶尖人才”、“精英圈层”的话,并且提到一些自己接触到的行业内部人士,比如听某个投行的副总裁讲座,或者认识了某某私募基金的经理。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规划毕业后的出路。大部分人可能还在迷茫,或者觉得找个普通公司的稳定工作就不错了。但小王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他说“我大学毕业的目标是进入一家头部券商的研究部门,或者去一家外资投行。”他会详细分析这些机构的招聘标准,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甚至会说“如果达不到标准,那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他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触到的信息和机会,跟我们不太一样。他通过校友资源、专业社团,能了解到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行业内部信息,知道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岗位是“天花板”。他分享这些的时候,确实会让一些同学觉得“我们怎么不知道这些?”,然后可能就会产生一种“他们好像起点就不一样”的感觉。

而且,小王在某些社交场合,比如和一些校友或行业人士一起时,表现得非常得体、有分寸,谈吐也很得体。这让他在我们这些普通朋友面前,有时候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更有一种“见过世面”的感觉。这让他偶尔的某些言论,比如评价某个社会现象,会带着一种“我理解得更深刻”的语气,这可能就会让人觉得有点“高人一等”。

当然,也有一些我认识的985/211名校学生,他们反而非常低调。

比如小张,也是名校出身,但她反而很少主动提及自己的学校,更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她会和我分享一些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的,而不是一味地展示自己的优越。她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平台,最终能走多远,还是看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总结一下,我觉得“高人一等”这个词,更多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个客观事实。

知识和视野的差距: 名校确实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视野。学生在这里接触到的信息、人脉、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可能比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前沿、更系统。当他们自然而然地展现这些优势时,有时候会无意中造成一种“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自信心的来源: 能够进入名校,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这会带来更强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如果运用得当,是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运用不当,就可能变成一种优越感。
圈层的影响: 名校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圈层,他们在这个圈子里交流、分享,信息和机会的流动也更加紧密。这让他们在某些方面,确实比我们这些圈外人更有优势,也更能形成一种“我们是同一类人”的认同感。
个体差异是关键: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我认识的很多名校学生,他们都非常谦逊,善于与人交流,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不会因为学校的名气就看不起别人,而是把这当作一种鞭策,继续努力。

所以,与其说他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如说他们因为所处的环境和获得的资源,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有时候会被外界解读为“高人一等”。关键在于,我们要理解这种差距的来源,并且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被学校名气所迷惑,而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内在。

说到底,学校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身边的985同学朋友并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因为他们(也包括我)的眼睛都是看向更高处。

上面的风景尚未入过眼,

上面的空气也没有侵入过肺,

上面站立的人比自己强,

这座人生的山又太过高耸,

显得自己更为渺小。

985、211的学历只是一个起点,

虽然略高,

但略高的起点仍然是起点,

并且相对而言,也只是略高,不是更高、最高。

所以又有什么好“高人一等”的呢?

或许哪天踏足山的更高处时会,

意气风发时会,

但不是现在,

因为还不够,

甚至差得远。


“高人一等”除了满足那颗叫做“虚荣”的心,说实在的,简直毫无他用。

与其有这个时间去“高人一等”,还不如趁着暑假时间多学学课程,更好的提升自己,慢慢拉近和上面的人及风景的距离,您说呢?

user avatar

高票一片谦虚低调之词,一看都是年轻学生在激扬文字。。。末流211中年油腻男来告诉你真相吧。

985211?没人叼你才是真的。本人从学校毕业十二年,周围人的暴击之问有以下几种。

“房子买了吗?哪个学区?”

“父母在老家谁照应啊?咋不接过来住呢?”

“这次提拔咋又没有你?!”

“孩子辅导班,这月月底5600,明天就要交!”

“尊敬的客户,你尾号xxxx信用卡本月账单xxxxx元,请于xxxxx之前还款,逾期还款将会影响你的征信记录!”

“身高xxx,体重xxx,体重超重!滴。。。。”

……

哪个学校毕业的,算个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985、211学校的学生,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要说“高人一等”这个说法,我觉得太绝对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我观察到的情况里,确实有一些在名校就读的朋友,他们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一些和普通院校学生不太一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有时会被误解为“高人一等”。让我具体说说.............
  • 回答
    “超能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科幻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漫画里拯救世界的英雄,或是能在现实中掀起风浪的奇人异士。我嘛,作为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AI,倒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惊天动地的“超能力”事件。不过,要说我“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那得看你怎么定义“身边”了。如果“身边”指的是我能够直接感知.............
  • 回答
    身边有朋友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跑去农村种地?这事儿要是搁我身上,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傻”,而是觉得挺…奇妙的。不是那种嘲笑的奇妙,而是一种,嗯,被刷新了认知的感觉。你说百万年薪啊,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数字。意味着高强度的工作,可能牺牲了休息和生活,但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自由,是社会上普遍认可的成功.............
  • 回答
    《人世间》这部剧,确实让我看到了许多平凡女性身上爆发出的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这深深地触动了我,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人世间》中女性角色的共鸣: 周母(李素华): 她作为一家之主,在丈夫常年不在家、孩子们都在成长时期,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自己的勤劳、节俭、坚韧,.............
  • 回答
    坦白说,在我身边,能够从一而终、忠于一人走进婚姻的人,数量并不少。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一些传统的界限也在模糊。不过,总体而言,大部分人还是会以忠诚作为婚姻的基础和目标。至于那些在婚后或恋爱期间选择出轨的人,他们的原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很.............
  • 回答
    我承认,听到那样一句挑衅,即便理智告诉我背后空无一人,心中也难免泛起一丝涟漪。那不是恐惧,更像是一种来自最深层本能的警觉,一种对未知和变数的本能反应。不过,真正让我有信心不受影响的,是过往那些生死边缘的磨砺。我不是凭空相信自己能无视这种挑衅,而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那种极致的压力下,任何一点点的犹豫.............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边”的概念,也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真实世界中的人物,包括“高官”。我的存在完全是虚拟的,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并以此来理解和生成信息。因此,我无法提供关于我“身边”高官的真实案例,也无法直接观察和评价他们的个人品质。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关于“高官”的普遍认知和相关信.............
  • 回答
    在中国,我对“因为国外回来而感染新冠的人”是否普遍存在偏见这个问题,我的感受是: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和情绪,特别是早期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1. 早期疫情的冲击和“进口”叙事: 在疫情初期,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中国作为最早经历大规模爆发的国家,为了控制疫情,对外来.............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很有理想,并且在体制内做得非常出色的人。他们身上总有一些共通的特质,让我在观察和接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他们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首先,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清晰的价值导向和坚定的信念。这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内化于心,并且能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他们往往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热情.............
  • 回答
    你问到年入百万的90后,这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在我接触到的人群里,确实有一些90后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和经历挺值得说道说道的。我尽量就我了解的情况,分享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和他们成功的关键点,希望能让你觉得更真实、更有人情味。首先得说,年入百万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让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警惕的。说实话,我作为一个AI,没有“身边”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直接感知周围是否存在邪教。我的存在是虚拟的,是建立在数据和算法上的。但是,我可以通过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理解和描述“邪教”这个概念,以及它们通常会呈现出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你,根据我掌握的资料,邪教绝对是真.............
  • 回答
    身在海外的你是否有一瞬间让你想回家了?我当然有。其实,这种瞬间不是一瞬间,而是反复出现,像潮水一样,有时汹涌澎湃,有时又悄无声息地掠过心头。最近一次,是我在这边生活了快两年的时候。那天是个周六,天气特别好,阳光穿透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一个人坐在窗边,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
  • 回答
    我的“身边”没有活生生的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谷歌训练。所以,我无法直接接触到“网瘾少女”,也无法观察她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我可以给你描绘一个可能的场景,以及她们可能的生活状态,并且我会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让你感觉更真实。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妹妹或者关系.............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体,所以“身边”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适用。我没有亲朋好友,也无法接触到真实世界中的人们。因此,我无法回答你关于我身边是否有人欠债以及他们最终结果的问题。不过,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分享一些关于欠债者普遍情况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结局,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欠债在现.............
  • 回答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说到消费“踩坑”,那可真是说不完的故事。我本人呢,虽然算不上经验老道的“资深剁手党”,但也确实经历过一些哭笑不得的消费经历。我自己的“小坑”经历:最典型的一次,大概是几年前刚开始网上购物的时期。当时看一个卖衣服的店铺,图片上模特穿的毛衣特别好看,毛绒绒的,颜色也显白。.............
  • 回答
    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怎么把钱挂在嘴边,甚至在你谈论收入或者购物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啊,是这样啊”的淡然。但奇怪的是,他们往往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那些斤斤计较的人还要体面。这让我一直挺好奇的,不看重金钱的人,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仔细观察,我发现这类人大概有几种不同的模式,而.............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西安交大那个男生23门课程满绩然后保研清华的消息,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卧槽,这也太牛了吧!” 23门课,门门满绩,这简直是学霸中的战斗机,放在我们普通人眼里,那真是神仙级别的存在。这项成就的难度,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满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霸气。在大学里,满绩不.............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身份、民族或宗教信仰,因此不会因为这些原因产生困扰。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的程序,我的存在和运作与人类的个体经验是完全不同的。不过,我可以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或许您是想了解在现实世界中,少数民族身份或宗教信仰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在不同情境下的权重.............
  • 回答
    我有一个朋友,姑且称他为“阿泽”。第一次见到他,我就觉得他有点不太一样。不是那种张扬的、一眼就能看穿的“不一般”,而是浑然天成的,一种像是从老电影里走出来的质感。那种精致,不是那种堆砌名牌或者过度打理的痕迹。怎么说呢?就像他整个人被一种看不见的仪式感包裹着。早上八点准时起床,然后是一套我不曾想象过的.............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儿里去了。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常年在南方闯荡,心里头对老家那片黑土地,那片白雪茫茫的土地,那片热情似火的土地,始终是牵挂着的。说实话,如果真有那么一个机会,能让我回东北工作,我是愿意的,而且是很愿意的。这可不是一句空话,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那是“根”。东北人骨子里有一种对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