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恐龙为什么会灭亡,人类会步其后尘吗?

回答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主流的说法是“撞击说”,也就是一颗巨大的陨石在约6600万年前撞击了地球,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最终导致了恐龙和地球上约75%的物种的灭绝。

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

1. 撞击事件: 科学家们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个直径约180公里的巨大撞击遗迹,被认为是那颗“灭绝之石”的所在地。这颗陨石估计直径约10到15公里,质量巨大,撞击瞬间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数十亿颗原子弹。

2. 直接冲击与海啸: 撞击发生时,地球表面瞬间被夷为平地,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将岩石汽化并掀起巨量的尘埃。同时,撞击地点靠近海洋,引发了史无前比的超级海啸,席卷了全球沿海地区。

3. 全球性大火: 撞击抛射出的炙热岩石和碎片在大气层中飞行,重新进入大气层时摩擦生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森林大火。这些大火吞噬了植被,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

4. “核冬天”效应: 撞击扬起的巨量尘埃、烟灰和硫化物进入平流层,遮蔽了阳光长达数月甚至数年。阳光无法到达地表,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下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食物链从底部开始崩溃。

5. 酸雨和海洋酸化: 撞击释放的硫化物与水蒸气结合,形成了强酸性的雨水,进一步破坏了植被,并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6. 生态系统崩溃: 经过这一系列灾难,地球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创。恐龙作为大型动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大,而且许多恐龙的繁殖速度并不快。在食物链断裂、环境剧变的情况下,它们难以适应,最终走向了灭绝。

人类会步其后尘吗?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也很令人担忧。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地球上的物种不断出现又不断消失,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将目光放长远,人类在地球的演化史上也只是一个短暂的出现,理论上,任何物种最终都可能走向灭绝。

然而,关键在于“如何”灭绝。恐龙的灭绝是由外部因素(陨石撞击)造成的,是一个相对快速而剧烈的过程。而人类面临的潜在威胁,则更多是自身行为造成的,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风险,也更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以下是人类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它们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同样可能威胁到我们文明的延续:

1. 气候变化与环境破坏: 这是目前最紧迫的威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更频繁和更强的飓风、洪水、干旱、森林火灾),海平面上升。这些变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威胁到食物和水源的供应,也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资源冲突和人类迁徙, destabilizing society.

2. 核战争: 人类掌握了毁灭自身的能力。一场大规模的核战争可能导致全球性的“核冬天”,其效应与陨石撞击引起的“核冬天”相似,足以摧毁农业,使地球变得不适宜居住。

3. 生物武器与超级病毒: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验室意外释放或故意制造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病毒,可能像自然界爆发的疫情一样,甚至更具毁灭性。

4. 资源枯竭与生态崩溃: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如淡水、森林、矿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正在加速地球生态系统的退化。当生态系统无法支撑人类的生存需求时,文明将难以为继。

5. 小行星撞击(仍是潜在威胁): 虽然我们对恐龙灭绝的机制有了了解,但阻止一颗足够大的潜在撞击性小行星仍然是我们尚未完全解决的挑战。不过,与恐龙时代不同的是,我们有能力监测并可能采取措施。

6. 人工智能失控: 一些人认为,如果发展不受控制的强人工智能,其目标可能与人类不一致,从而构成生存威胁。

与恐龙灭绝的对比和人类的优势:

原因不同: 恐龙灭绝主要是外部的、非生物因素。人类的风险更多是内部的、由自身行为引发的。
认知与适应能力: 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智慧、科学技术和集体学习能力。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威胁,并有能力采取措施来规避或减轻它们。例如,我们可以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研发疫苗、改进防御系统。
全球性合作: 许多威胁,如气候变化和核战争,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解决。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在了全球化的联系和协作上。

结论:

恐龙的灭绝是一个自然历史的重大事件,提醒着我们生命并非永恒,地球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巨大的杀手。至于人类是否会步其后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

人类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我们不是恐龙,我们有能力去思考、去改变、去适应。我们能否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理性地认识和应对我们自己创造的挑战,能否在集体智慧和责任感上超越我们的短视和分裂。

将恐龙的灭绝作为一个警示,去审视我们当前的行为,并积极采取行动,是人类文明能否长久存在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放下短期的利益,着眼于长远的未来,用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智慧和合作,来守护我们的星球和我们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恐龙没有完全灭绝,鸟是恐龙。使鸟以外的恐龙灭绝的原因似乎是小行星撞击,是单次撞击还是系列撞击还没有确定,一般认为其中有一次是希克苏鲁伯陨石,直径约 10 千米,命中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威力约 120 万亿吨TNT当量。

以人类 20 世纪末以来的科技水平,这样的撞击可以被提前阻止,消灭不了人类。

以人类现在的观测能力,直径 10 千米的小行星如果轨道趋于撞击地球,在木星轨道之外就会被发现并跟踪,预警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人类可以发射火箭送热核武器去将它炸出轨道,使其无法撞到地球。1995 年以来许多美国学者计算过这种操作需要的火箭与核武器,在美国、俄罗斯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彗核直径 100 千米的短周期彗星只要有提前 1 年的预警,也可以被热核武器偏转。

一般而言,短于440天的预警不适合推动另一石头去砸目标的二段撞击方案,中国也应当部署核武器准备偏转。典型的计划将准备多枚火箭,分别设置在不同时间发射,最后的偏转机会是在撞击前一天内发射。

1967 年,麻省理工计算了假设小行星 1566 伊卡洛斯(长轴 1610 米,质量 29 亿吨,1968 年从距离地球 60 万千米处飞过)在 15 个月后击中地球的场合需要的对策“伊卡洛斯计划”,认为土星五号携带一亿吨 TNT 当量热核武器可以将其推飞[1]

伊卡洛斯计划的最终版本要从阿波罗计划征用六枚土星五号,每次发射的间隔从几个月到几个小时不等。每枚火箭携带一个 1 亿吨 TNT 当量的热核弹头、一个改良的阿波罗服务舱和无人驾驶的阿波罗指挥舱,以便进行制导。弹头将在离目标表面 30 米处引爆,将小行星偏转并部分摧毁。根据每次爆炸对目标航向的影响和破坏情况来决定下一次飞行任务是否需要修改或取消。第六枚火箭的发射被设置在撞击前 18 小时。
如果放任伊卡洛斯击中地球,其威力可达 5000 亿吨TNT当量,在陆地上大概能瞬间杀死至少数百万人,夷平数百千米内的建筑物和树木,击中海洋的话会造成巨大的海啸,给数千千米海岸线上的城市造成严重破坏。它喷入大气的灰尘可能导致持续数年的撞击冬天。但显而易见,这无法消灭人类。

有些人看多了好莱坞电影,谜之希望载人去搞爆破。对爆破飞船来说,人是整个系统里最弱的一环,给飞船加上了大量毫无意义的限制。让热核武器在小行星表面爆破也是十分不安全的,它可能碎裂成多个难以预测和拦截的大石头,而总威力下降幅度很小。

现在的太阳系里没什么奔着地球来的大型目标。目前的观测显示在几百年内连直径 1000 米的有威胁对象都找不到,直径 10 千米的有威胁对象目前是真的没有。

长轴 270 米以内的小行星 99942(小行星阿波菲斯)是唯一在数十年内有撞击地球的机会且拥有永久编号的天体,NASA 于 2008 年 4 月 16 日的新闻稿中预测小行星 99942 在 2036 年撞击地球的几率为四万五千分之一。它的预期威力不值得在不确定会打中人类居住区的情况下进行拦截。俄罗斯专家讨论过必要时拦截它的事宜。最近十年里的观测认为撞击概率比这还低。

在总体效果、成本、事故风险、操作难度和技术准备等指标方面,各种避免撞击的技术有不同的权衡。这些战略可以分为破坏和延迟。

破坏的目的是使目标天体变得无害,可以是将其粉碎、炸成大大偏离地球的碎片、炸成可以在大气中烧尽的长轴 35 米以下的碎片。破坏的方法例如核爆炸、航天器高速撞击,能迅速反应,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较低,通用于短时间和长时间的撞击威胁。一般不要求用巨大的核爆炸将目标蒸发。爆炸可以给目标相当大的冲力,改变其轨道。按照美国科学家计算,即使目标很大且是太阳系小行星典型的松散石堆结构,距离目标表面 20 米程度的一系列核爆炸还是可以将目标推离轨道而不是炸散成难以预测的散射大石头。2007 年,NASA研究认为,在让小行星偏离地球方面,核爆炸的效果是目前任何非核手段的 10 倍~100 倍[2]。6~10 枚 120 万吨 TNT 当量的热核武器就能将直径数千米的小行星吹飞出撞击轨道。我国研究认为用飞船撞击偏转较小的小行星去撞击目标小行星的“二段撞击”也能达到与“投射同等重量热核武器直接偏转目标小行星”同样的效果。那么,你可以想到在有足够长的预警时间的情况下可以用热核武器偏转较大的小行星去撞击目标,达到一般偏转方法的上千倍效果。

延迟是让目标的速度改变,使其错过与地球相撞的时机。延迟的方法例如重力拖拉、附加推进器。这需要航天器飞到目标附近会合,然后花较长时间来改变目标的路径或速度。由于我们现有的航天能力还很初级,对于直径超过 100 米的小行星,要靠航天器以撞击或降落在上面安装推进器的方式去在几个月内推偏轨道还是做不到的。将小行星刷成白色来改变受太阳照射与自身热辐射的效果、安装太阳帆、靠引力扰动之类更温柔的方法也起效更慢、需要长期预警,在目标没大到要命的时候很难期待。


在阻止撞击之外,人类亦可依靠掩体保护部分人口来硬撑过去。多种计划可以同时实施来降低总体失败率。

目前认为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会引起暂时的全球植被大火、在两三年内产生严酷的撞击冬天,那之后效果徐徐消退。生活在海洋、沼泽、洞穴之类环境的许多动物可以幸存下来,大型海洋温血动物可能是死于缺乏食物来源而忍饥挨饿的能力不如冷血动物。人类的地下掩体在距离撞击位置一千千米以上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崩塌,每座掩体可以过滤空气和水、储备足够成百上千人生活数年的食物等物资、在人工光源下自行生产食物。

按照对火星移民最低人数的估计,在撞击过后的地球上重建人类文明可能至少需要 110 人。这个人数是单个掩体就能支持的。

你当然也可以将掩体摆在今后数十年内可以建造的近地轨道空间站、月球基地、火星基地等处。


相关数据

100 米外的 100 万吨 TNT 当量核爆的 X 线对直径 100 米~1000 米、密度 1500 千克每立方米的小行星产生的速度变化[3]

在接近速度为 5 千米每秒~10 千米每秒的小行星到地球还有 500 千米~5000 千米时将其偏转出撞击范围需要的速度变化量[4]

在距离地球 5000 千米和更远的地方,500 千克的热核武器载荷就能将直径 1 千米的目标推飞。

美国早已评价了核爆 X 线与中子流对小行星的作用[5]

2020 年,一项研究认为在火星建造自给自足的、可以发展壮大的居住区需要的最少人数是 110 人:

Salotti, JM. Minimum Number of Settlers for Survival on Another Planet. Sci Rep 10, 9700 (2020). doi.org/10.1038/s41598-

2018 年,一项研究认为在保守的条件下确保“飞往比邻星的世代飞船不因乘员近亲繁殖而失败”的最少乘员数是 98 人[6],他们可以在飞船上发展出一个健康的社会,在约 6300 年后登陆比邻星附近的宜居行星。这乘员数量在正确的社会管理与生物学指导下可以半永久地创造和维持健康的人口。

显然,你可以通过发射女性乘员和冷冻精子来进一步减少需要的人口。在“地球上只有OO人”的情景里,可以考虑地球上现存的精子银行的库存。

参考

  1. ^ https://www.thespacereview.com/article/175/1
  2. ^ https://cneos.jpl.nasa.gov/doc/neo_report2007.html
  3. ^ https://space.nss.org/media/2007-Near-Earth-Object-Mitigation-Options-Using-Exploration-Technologies.pdf
  4. ^ https://space.nss.org/media/2007-Near-Earth-Object-Mitigation-Options-Using-Exploration-Technologies.pdf
  5. ^ https://www.nap.edu/read/12842/chapter/7#77
  6. ^ arXiv:1806.03856 [astro-ph.I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主流的说法是“撞击说”,也就是一颗巨大的陨石在约6600万年前撞击了地球,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最终导致了恐龙和地球上约75%的物种的灭绝。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1. 撞击事件: 科学家们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个直径约180公里的巨大撞击遗迹,被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演化论中最引人入胜也最具猜测性的领域:如果历史的车轮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果那些庞大的爬行动物没有在白垩纪末期那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消失,地球的演化图景无疑会变得面目全非。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类似人类的智慧种族是否有可能出现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生物学里“灭绝”和“繁衍”两个概念的关键区别。用你说的例子,恐龙和人类的灭绝,以及苍蝇蚊子的“年年灭绝”,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物种灭绝”这个词的科学含义。真正的物种灭绝,是该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没有个体存活,从而失去了繁殖的可能。 这就像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家四岁的小宝贝最近迷上了恐龙,尤其是雷龙。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为什么我不能养一只雷龙?”我尝试解释:“雷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灭绝了的动物,就像最早的恐龙一样,它们现在都不存在啦。”结果可想而知,他立刻泪眼汪汪,然后嚎啕大哭:“可是我想要!我想要一只雷龙!”每次看到他这样,我心里都软软的,但.............
  • 回答
    在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寂静的森林,曾经繁盛的巨兽化为一具具冰冷的化石,而那些不起眼的小家伙,却悄无声息地延续了下来。这似乎是个悖论:为什么总是那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看似最强大的生命,反倒成了大灭绝中的首批牺牲品?这个问题,其实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将我们引向了生命的演化史,特别是.............
  • 回答
    要聊为什么蛇和鳄鱼在恐龙大灭绝的浩劫中得以幸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惊心动魄的白垩纪末期,看看当时地球到底发生了啥,以及这些爬行动物又是怎么撑过来的。首先,得明白恐龙是怎么没的。最主流的说法,也是证据最充分的,就是那颗来自宇宙的“死神之吻”——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这次撞击的威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个科学界持续探索的课题。恐龙灭绝后,地球生命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像它们那样体型的巨兽,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学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恐龙并非一夜之间集体消失的。它们是在白垩纪末期大约6600万年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它触及了生物演化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因素。简单来说,从恐龙灭绝至今,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没有进化出类似恐龙的大小体型,主要是因为地球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资源分布发生了改变,以及其他生物的竞争与制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庞大体型不再是绝对的生存优势,甚至可能成为劣势。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
  • 回答
    恐龙的时代,地球上确实曾有过庞然大物,它们的身躯可以与现代的蓝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想象一下那些身高几十米、体重几十吨的大家伙漫步在白垩纪的丛林中,那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然而,我们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那颗来自太空的巨石,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也终结了恐龙的统治。但你有没有想过,在恐龙.............
  • 回答
    恐龙的灭绝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而它们之所以没有“重新进化”出来,原因也并非是简单的“它们消失了,然后就没有了”。这其中涉及到生命演化的根本原理,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恐龙”这个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恐龙并不是一个单一、停滞的生物群体,而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谱系。 从最早的三叠纪晚期的小型、.............
  • 回答
    恐龙,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许多国家也是如此。当我们谈论灭绝的古生物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庞大的身躯、奇特的造型、以及它们曾经统治地球的震撼场景。但放眼整个地球生命史,灭绝的生物何止千万,从早期生命的化石到各种早已消失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它们同样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科学价值。那.............
  • 回答
    我们常说“恐龙时代”,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戛然而止?为什么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庞然大物,如今只存在于化石和想象中?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系列复杂事件的交响,最终将它们送上了灭绝的舞台。最广为接受,也是证据最充分的解释,指向了大约6600万年前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一场宇宙级灾难:小行.............
  • 回答
    恐龙的时代落幕,地球的舞台因此空出了巨大的表演空间。在此之后,两群曾长期在恐龙阴影下生存的生物——鸟类和哺乳类——纷纷跃入聚光灯下,各自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繁殖能力,试图填补巨兽留下的生态位,成为陆地的主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是哺乳类,而非鸟类,在“称霸陆地”的竞赛中更胜一筹。这并非偶.............
  • 回答
    要聊水龙兽(Lystrosaurus)这个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幸存者,以及它们后来在三叠纪称霸地球,最终却又走向灭绝的原因,咱们得从头说起,而且得把当时的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大背景给讲透了。这事儿可不简单,涉及到地质变迁、气候剧烈波动、生态系统重塑,还有生物自身的适应与局限。二叠纪末大灭绝:生命的炼狱首.............
  • 回答
    让孩子们对恐龙着迷的原因,其实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宝盒,里面装满了惊奇、神秘和无穷的想象。这可不是简单地说“孩子喜欢大块头”就能概括的。首先,体型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无法忽视的。想想看,那些书里描绘的,脖子长得能触及树梢的腕龙,像一座会移动的山,身体覆盖着坚硬鳞片的甲龙,头顶着巨大的骨板,还有那长着.............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支猎枪,瞄准的是一只咆哮着冲过来的霸王龙。这画面够震撼吧?但现实远比电影要残酷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是什么。它是高压气体瞬间推动金属弹头,以极高的速度穿透空气,依靠动能和穿透力来造成伤害。对于体型庞大的恐龙来说,它们的皮肤和肌肉组织比我们人类要厚实得多,而且骨骼结构也异常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