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是如何变得不浮躁的? 第1页

  

user avatar   jiafei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世界越是浮躁,我们越要静下来

作为一个福建人,煲汤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还记得小时候,每每到煲汤之时,奶奶会精挑细选每样食材,把它们细细洗净,规规整整的切好,一层一层的码放到汤煲之中。加入提前准备的高汤,先用武火烤撩20分钟,然后转中火烹煮20分钟,最后调成小火稳稳的炖上几个小时,期间奶奶虽然会去做其它事情,但时不时都会回来看看火候,仔细的像在照顾一个新生宝宝。最终出品的汤色清亮,食材软糯,一口下去能够感到那种发自灵魂的舒适,一碗下去一天的疲倦也跟随着消失殆尽。这碗靓汤一直是我最最期盼的美食。小时的我,调皮喜动,虽然喜欢看奶奶煲汤,但没有一次有耐心从头到尾看完过。
然而,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像奶奶那样仔仔细细的煲过一次汤,不止是我,即便是其它福建人也很少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去尽心煲一次汤了。现在的人们喜欢购买一些半成品材料,然后把剩下的工作交给煲汤煲这类的电器。一番下来,看似汤成,可喝到嘴里再也没有了过去的味道。

在当前社会,变化的何止是煲汤,可以说所有的行业都一样的“因陋就简”。打着“中国速度”的牌子,人们的步伐越来越快;紧跟着“高效率”的口号,能省的步骤一概舍去。外卖店里没有了灶台,一份速食快餐用热水泡泡就可以交到外卖小哥的手里;公司做项目不再讲究“慢工出细活”,强调的永远是快速结单;就连某些品牌房地产商也不再讲究建筑质量,转而死磕高周转。整个社会中充满了速度的荷尔蒙,人们为了所谓的“高效”而疲于奔命,反而忘记了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夸张的浮躁,而将老一代人的“精益求精”抛却脑后。

于是吃在嘴里的饭菜如同嚼蜡,我们只好苦笑着说:“填饱肚子就好”;甲方“爸爸”也开始降低要求:“毕竟时间这么短,质量要求也不能太高”。消费者绷紧了神经,已经不再相信所有东西都是“质量有保障”,似乎消费者和厂家达成了共识,贵的才有质量保障,便宜的就没有,整个社会似乎都对这种浮躁报以理解,颇有感同身受的一体之情。

这时候我总是不断提醒自己:这个世界越是浮躁,我们越要静下来。

一、若是做什么,就做好什么。坚持你认为正确的

曾经我做一份分析报告的时候,大概花了整整两星期去实地现场做调研,跑了5个城市和一线工人沟通,和他们一起搬货,在7-8月热辣的大阳天下,我没有涂防晒霜,80斤小身体扛起了二十斤的货。那时候我单纯地想,我作为总部来的人,有一部分工作是了解一线人员使用app的情况,必须打成一片,也必须了解他们是怎么工作的,我才能感同深受,知道他们的痛点,想出解决方法。

出发前我的另一个同事说,你没必要那么用心,用电话问一下就可以了。何必呢,领导也不会领情,如果你没做出成果,你还浪费了公司的差旅费。

这位同事其实是关心我,若费了力气,业务部门却未必买账,失落倒霉的是我?倒不如把电话沟通作为简单妥帖方案,虽然俗气敷衍,却好过你这么风风火火倒头来都是未知数。

经过思考,我还是很固执地选择了去现场,如果我把每一次做分析报告都敷衍了事,那我即使只花三天做出的分析报告,那也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惰性若成惯性,我在这个职场上很快就不再有价值。

最后我花了一个月出的分析报告,不仅在公司内引起反响,还被打印成册,作为行业参考资料,也顺利帮我后来成为数据专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品牌。

二、看似无用功,可能就一步一步成为了你的优势

六年前我曾是名女程序员,我发现自己除了会写代码以外,各种职场软能力无限趋近于零。在当时的IT环境,相对闭塞,对非技术岗位的偏见较为严重,一线程序员们都觉得会擅长汇报和写PPT的人多半是忽悠,不靠谱。可是我当时却觉得那些坐上高位的人,他们共有的能力很多都体现在沟通、汇报、及超级会写PPT上。

于是我就开始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PPT汇报框架,开始在给周会汇报的时候,用PPT替代Excel表,并让自己主动上台去讲。当时大家都觉得,诶,空白怎么这么爱表现啊,写个周报都要用PPT做个十几页来讲。不好好深耕自己的技能,反倒在这些非核心的内容上面下功夫。

虽然身边的人不太理解,我还是坚持学习邮件礼仪、演讲能力、PPT技巧,因为公司培训部本身就有这类课程,所以我每次都会报名参加。那时我和一群销售、运营的员工们坐在一起,接触之后发现业务部门的思维更加多元开阔,深感自己在IT环境中,由于技术岗的天生骄傲而让自己的思维太固步自封,对待公司的业务永远是管中窥豹,没有一点大局观,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训练职场软能力的决心。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确实走对了。从程序员转为数据分析师再转为顶级咨询顾问,工作地点也从上海转到了香港伦敦波士顿。如果没有早年我自学各种软能力、主动深耕业务的经历,我也不可能能走向一个更好更大的平台中。

在这里,我想温馨提醒一点:程序员很伟大,他们的技术正在改变世界,但是有时候确实眼界并不那么开阔,技术岗的天生骄傲使得可爱的程序员们喜欢把自己圈在自己的小区域里。虽说从完成工作的角度,这样的状态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未来商业化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程序员是需要多学一些软技能来加强自己竞争力的。别埋头苦练技术,有时候要抬起头来,去想想更宽广更长远的未来。

如果你开始学习某项技能,在你认为很值得但别人却嘲笑你做无用功的时候,不要担心,坚持自己的判断。或许在某个节点,这件无用功就能给你走向台前的一臂之力。就好像曾经我学的的以上软能力,被同事认为是无用功,但“这个无用功”却让我在现在的环境中走的更加稳健和自信。

三、这个世界越是浮躁,扎实的基本功越会成为竞争力

过去的时间我们太顺了,用互联网的一句话:“是一头在风口上的猪”。过去的40年我们一直处于全球化的风口,速度是最重要的,质量差一些也不要紧。正好比2018年以前的互联网创业,没人死磕运营,追求的永远是融资和烧钱的速度。然而,随着全球化红利消失殆尽,突进狂奔已经穷途末路,我们需要也必须找回商业生产的本质:那种对质量精益求精而发自内心的敬畏。我的老乡,美团网的王兴,最近在公司新年邮件中提出了:“苦练基本功”的概念。如同武功一样,每一拳、每一脚,看似枯燥无味,却是一切套路的基础,练到力透纸背之时,妥妥的以力破巧,而这正是当前经济环境下最正确的商业选择。

在人们为经济发展降速而担心之时,我心中反而充满的感恩。或许,这是一个机遇,一个让我们回归本心的机遇,一个让我们不再“凑合”的机遇,一个让我们过上更好生活的机遇。你觉得呢?

希望你我在这世间沉下心来,不理喧嚣,丢掉浮躁。踏实认真做事,一丝不苟为人。

点赞是对原创者的最大支持。


欢迎大家关注我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 曾经是名互联网数据分析师目前在伦敦从事数据及顾问工作,想通过写一些自己的心得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职场感受。


user avatar   pengxiao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末的时候跟朋友聚餐,她告诉我她的老板上个月A轮融资拿了2000万,现在正在业务转型,准备半年后B轮融资拿一个亿。


嗯,她的老板就比我大一年。


昨天夜里微博上收到一条私信,一个姑娘告诉我,说家里催她结婚都快要把她逼疯了,她没有办法反驳父母,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办。


我于是问,那你有没有试着跟家里好好沟通这件事情,我觉得现在年过30的女生多了去了,你千万不能将就自己啊......


然后这个女生给我回复,令姐我去年刚毕业,工作还不到一年。


这一刻我生气至极,很想冲动把她给拉黑了,我心里想着你一个鲜嫩着能掐出水的姑娘,居然跟我一个还没结婚的老女人倾诉被逼婚的痛苦,那我的焦虑跟谁说去?


早上起来收到一段留言,一个男生写了很长一段文字告诉我,他跟自己的女朋友都在大城市工作,两个人都是老乡,因为年纪到了家里开始催促着结婚,但是因为自己的工资不高在大城市买不起房,所以决定要跟自己的女朋友分手了。


我本来想安慰一下这个男生,说女生都没有跟你提出分手,你先不要自己擅自多虑了,结果男生回复说,女生的家长只给他三年的时间,要还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就不能跟他们的女儿在一起了。


我于是问,那你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


男生回复说,我想了一下,三年的时间我肯定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的,所以我就直接提出了分手,电话也都不接了。


我继续问,那你的结论就是,你觉得你这三年一定买不起房,女生的父母也一定不会同意你们在一起,可是在这场最重要的关系里,你有问过你女朋友的意见吗?


男生回答说,算了问了也是伤心,还不如不问。


我于是回复,那既然这样,你自己就把自己给堵死了,我也就没有给你意见的必要了。


但是我最后又补充问了一句,你今年多大啊?


男生回答,我刚毕业一年。


……


此时此刻,可以想象的出来我的内心是千万头叫羊驼的物种奔腾而过,就差没有喷出一口老血了。


不知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边一众人向我请教问题的的方式都是,我今年就要实习了,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觉得好恐慌,或者是我快要25岁了,从来没有过男朋友又找不到男朋友是不是一种病?该不该担忧?又或者是我已经30岁了还没结婚,我是不是要孤独一生了呢?更有人问我,我越来越讨厌自己了,你能告诉我怎么办吗?


看着这些杂乱无章的提问充斥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我试着坐下来平静一下我的情绪,然后问问我自己,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我如今也在这条焦虑的路上,只是我从来不会刻意渲染这种恐惧感。


我想说说我一年前的焦虑。


因为是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我每天看到的业内新闻都是无数个马佳佳跟余佳文又出来做演讲了,他们口口声声告诉你“我们的资本就是年轻”或者“牛逼的90后你们永远黑不完”一类,于是你看到他们一个个成为CEO,呼次呼次的要走向人生巅峰了。


我上一份工作曾经有段时间里,我的领导是一个去年刚毕业的女孩,虽然是在创业团队中没有那么正规的所谓级别的区别,但是她在我的团队中的确是起着一个统筹工作跟把握大概方向的工作,所以每次工作分配下来的时候,我身边总有其他同事问我,你不觉得这样很诡异吗?我每次总是笑着回答,分工不同罢了。


如今想来,张爱玲说的那一句“出名要趁早”真的是不知道毒害了多少跟我当年一样年幼无知的少男少女心,我自己也曾经陷入这个诡异的怪圈,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想着我身边的朋友都出国去了,都看世界游玩去了,都结婚生孩子了,老家的同学们都一个个叫得上级别的人物了,而我自己还窝在这个租来的小屋里……想完以上种种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这辈子过得真的好失败。


嗯,这个思维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时候,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有天我读到了吴晓波的一篇文章,他写了几个人的故事,名满天下的画家及雕塑大师罗丹是一个整天孤独埋头于画室的老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年近80岁了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吴晓波老师的结论是: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也是这一次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我自己身上,而不是纯粹的一味拿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他人的成就来刺激我自己。


我曾经在高一那一年写了很长一篇小说,本来是打算投稿给当时很红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心里期待着哪怕能拿个优秀奖要是对高考加分有帮助就好了,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韩寒参加新概念的那一篇《杯中窥人》的文章之后,我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哭了很久,然后我起床把写好的手稿撕掉了,因为我觉得跟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七堇年这一类天才相比,这一辈子即使用尽全力,我觉得我此生的文学梦是绝对不会实现了。


然后记忆穿梭回现在这一刻,这一年我27岁了,我的第一本书正在筹备中,我每天跟我对接的出版社团队讨论一些细节问题跟事宜,这是一件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周围的人都说你好厉害的时候我很是慌张,这种慌张不是因为我害怕别人的赞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给别人一种错觉,我很轻而易举就这么出书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时间在电脑面前,我知道自己时时刻刻在脑子里思考的种种都会尽量记录下来,还有我在青春岁月里一度因为想问题太多换上了抑郁症,这些种种,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于是身边的朋友觉得我的这个机会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简单至此。


我为什么总是害怕还不及?或者说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浮躁、慌张、惊恐,觉得人生青春好像要没了,好像很多人生愿望我真的就错过了,好像我这一辈子就要过完了?而且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种恐慌更会随着皮肤的松弛,眼尾纹的增加,以及大姨妈的量越来越少而成倍的增加。


我想了一会,给自己梳理了几个理由,一是我的积累太少了,二是我的修炼还够,三是我还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四是我太懒了各种拖延症在身上作死,五是方法不对,就是很多时候一味的努力付出却从来没想过一个方向的问题。


那么这些答案出来以后,我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可以针对每一项都列出个一二三四的解决方式去一点点完善自己。


但是上升到一个意识层面上的大问题,那就是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昨天我的前助理问我为什么还这么大压力?她说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讲,目前的你可以写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还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还会觉得焦虑呢?


我细细想了一会,要知道一年前的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今天的这个状态,但是我知道如今享受到这半点小成果是我这些年自己思考总结外加揉碎重建的结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为我30岁的节点作出积累了。


嗯,这就是我想说的答案,因为焦虑,所以不满足于当下,但是我已经开始明白焦虑跟孤独一样,可能就是生活本身的色彩,毕竟快乐只会占据我们人生的那么一些瞬间而已,所以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反而愿意带着焦虑上路了。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宁可把很多精力花在焦虑本身这件事情上,也不愿意自我分析半点;很多人之所以老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是因为他总是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或者不愿意接受太低的起点。


比如一个高考的孩子如今只是刚上二本的分数,然后不愿意在这个水平线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大学,反而一味的告诉自己我考得好差,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


比如你是个刚入职场的新人,但是你却把身边那个比你多三五年工作经验的同事的人生作规划参考,于是在心里告诉自己,反正我积累几年下来也只能做到他那样的水平,太难了,太久了,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这些种种,就好比一个姑娘因为男朋友递过来的开水慢了一些抱怨了一句,然后男友随意反驳了一句,姑娘于是马上就大闹“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个逻辑的切换也真是够惊人的,可惜的是我们可以因为感情这个摸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偶尔可以任性一下,然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跟场合,都由不得你任性对待。


以前我很迷茫的时候,总是喜欢思考一些终极问题,于是有过来人劝我,你不要想太多,尽管去做就好了;后来又有人告诉我,你不要一股脑的上班上班干活干活,你得想想你这辈子的人生技能与不可替代性是什么?


于是我就像一个陀螺,在四面八方的建议里转啊转,转到慌张压抑,可怕至极,差点被绕晕过去了。


英国有一部很酷的纪录片《56UP》,150分钟总共拍了49年,摄影师跟拍了英国14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每7年拍一次,一直跟拍到了他们56岁。


在这个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一个赤裸裸的真相,就是一个人尽其一生也不一定能改变自己所在的阶层,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强者更强,就像马太福音里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就是说,软弱的人你要是继续原地不动,那连本来属于你的那部分也要拿走。


但是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思考逻辑是,我开始拿出“一辈子”这个词语,把自己的人生长河拿出来掂量掂量一下,在我剩下的这几十年时间里,我的每一个节点大概的状态是什么,我不去预见或者幻想有无更大成就的可能,我分析的是,我能承受到的最低极限,就是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


比如说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薪水要比身边很多同学低,那些进入大企业的同学的年薪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于是那个时候我给自己的最差预想就是,我能在深圳这个城市活下去就可以了,我能养饱我自己,并且在职场上是有积累进步的,而不是重复性的单调机械而过的。


我给自己的期限是三年,于是三年后,我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


然后第二份工作的的时候,我给自己的预设最差底线是,先学会基本的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感觉积累,比如说一些如今的投资热点,风口行业,我要能跟人聊得来一些专业术语,然后把以前三年积累的策划跟文案的专长适用于如今的工作状态。


然后一年过去了,上个星期我收到了公司曾经合作过的一个客户邀请,他准备开始新的创业项目组建团队,所以邀请我加入,给我开出的条件也很诱人。


我以前说过一个小事情,我的第一家公司隔壁部门有个年纪蛮大的姐姐,她是公司的资深级老员工了,毕业于国内很著名的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但是她在公司的岗位是普通的行政人员,我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我也不好意思问她,后来我就一直安慰自己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罢了。


然后上个月的时候我跟前同事聚餐,听说这个姐姐已经辞职了,我们一行人都很震惊,因为感觉她就是要打算在这家公司待一辈子的样子,后来有同事说她原本是这样打算的,但是到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同事年纪比她小的孩子越来越多,她渐渐不适应这种年龄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有一天公司空降了一个年龄很小的同事成为她的领导,她在情绪上接受不了,于是就离开公司了。


后来这个姐姐开始找工作,但是发现已经找不到各方面条件跟她差不多匹配的公司了,因为传统公司开始转型需要新鲜血液,她积累多年的行政工作经验一个刚毕业的小孩就能做的比她好,然后她也不愿意接受跟毕业生一样的薪水,于是后来我们听说到的版本是,这个姐姐就失业在家了。


所以因为这件事情,我一直告诉自己,千万得让自己在三十岁以前完成从找工作到被提供工作选择的过渡,所以当我的前客户向我提出加入团队邀请时,我突然感觉这个状态的完成实现提前了三年。


上个星期我跟耳语的中国创始人 @苹果姐姐 交流的时候,她告诉我她以前花了很大的努力,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获得了进入华尔街工作的机会,可是后来当她开始一项为硅谷创业者画像的兴趣爱好的时候,她就在一次分享会上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如今这份工作的邀请,以至于她自己都觉得这份工作机会来得太过简单了。


可是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思考就是,那些我们看起来觉得轻而易举的机会到来,背后有着点点滴滴的积累,苹果姐姐毕业于名校,大企业实习过,凭着能力拿到了华尔街金融工作的入场券,而为这些创业家的画像不过就是她才能展示的一个介质跟渠道罢了,所以她能获得如今这份回中国组建耳语团队的创始人的机会,也不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这个世界太过于慌张,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我身边所有的有钱没钱的朋友最近都把精力集中在了股市上,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件事情动心过半分,一是因为我知道我不擅长这个事情我就不去凑热闹了,二是那些大赚一笔的人儿毕竟都是少数,我相信运气,但是我只相信天道酬勤跟厚积薄发的运气。


吴晓波出了一本书叫《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书里他写说“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我身边有同事看完这本书后就受不了了,吵着要辞职收拾行李参加吴晓波他们组织的南极旅行,喊着要去浪费最美好的生命,于是这段时间里这个同事可谓是坐立不安无心工作。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我在微信上给同事留言,我说我告诉你如今这个口口声声喊着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男人,他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和《浩荡两千年》的企业史三部曲写作,他也用十年时间把蓝狮子从无到有,打造成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创财经出版机构。


你只看到了吴晓波说的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可是你别忘了他还说过,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我问同事,那么你的那些“美好”又在哪里呢?收拾行李准备跳槽换个好工作倒是真的呢!


这一段话说完,同事就再也没有吵过要蠢蠢欲动浪费生命的事情了。


人都是很纠结的动物,就像林夕写的歌词里说“我怕时间太快不够将你看仔细,我怕时间太慢日夜担心失去你”于是“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嗯,我们总是好不容易,我们总是身不由已。


励志的故事向来鼓舞人心,励志的故事也经常误人子弟,所以我提醒此时此刻的你,千万不要听了我的故事就冲动辞职了,也千万别看过我的旅行故事就要马上动身了,更不要把我称之为心灵导师可以治愈一切,因为自己就是个伤痕累累而又不断在疗伤的人。


一辈子对我而言,是个很神圣的事情,我不敢轻易就下一个结论我这一生是不是就过得很失败,那些以前让我着急的事情,如今想来就跟升级打怪一样,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让我胆战心惊,但是一旦过了这一关又觉得还好也就那样,然后到下一关的时候我又继续操心焦虑起来,周而复始。


只是如今我开始适应这个节奏了,因为我相信每一段紧张刺激的升级游戏里,意味着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层境界,它更提醒我的是,我的那些克制与隐忍,等待跟蛰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属于你内在的强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积累起来的点滴能力,那些你从别人故事里拿过来自己重新组建过的价值观,才是让你对抗这种“感觉一切都来不及”的慌张的力量所在。


少年莫慌,前面一堆我这样的老女人帮你顶着呢!


user avatar   sunyi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制一篇文章,出处不知道哪里,(评论说是出自《把时间当作朋友》,我还未查证。) 可以参考:(侵可删)


你为什么这么浮躁?


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大多数人都处于浮躁状态。如果你恰好这样,只能表明一件事情:你很正常——你并不孤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没底儿,你要做的就是稳住,给自己多一些快乐,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享受生命中这段“浮躁岁月”。 浮躁的首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满意度正处于递减的阶段。满意度低(也就是不快乐)根源在于“不确定性”,看不清前途,不知自己要什么,不满足现状但不知如何努力。从15岁左右开始,人的满意程度开始持续下降。大抵上应该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终日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痛苦、挣扎,却又找不到明确的方向。直到45岁左右的时候,曲线才开始上扬。漫长的三十年。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理解、思索、实践、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平均需要30年。
  满意度低,自我感觉不良好,很难不浮躁;越浮躁越负向作用,感觉越不爽——形成恶性循环。
  浮躁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一个不正确——至少并不完全正确的心态:人们总是希望马上有确定的结果——就是俗话讲的,“急于求成”。
  人们总是在决定是否学习之前试图弄清楚“这东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这个貌似合理的想法,实际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没有学会某一项技能之前,很难知道学会那样东西究竟有用到什么程度。反过来,当看到人们某个人拥有一项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时候,又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时间。
  所以,想进入“踏踏实实”的状态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一件事情:学习的真正乐趣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有趣。“学这个有用吗?”的正确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没用!”。正确答案应该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总结一下尴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观有问题:竟然不停地尝试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个永恒确定的方案——痴迷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状态。最要命的是,不仅想知道确定的结果,还需要马上知道——这就更荒唐了。
  浮躁的第三个原因——怪只怪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信息的高速流动意味着说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更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而谁都止不住几乎是本能的比较。这比较就是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一个圆,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多。
人们往往低估环境的巨大能量,但是,人们往往把来自环境的影响当作自己由衷的想法。与外界的无谓比较,使得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于是,动不动就出现被自己理想绑架的情况。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无非是“你要什么就不给你什么”,而生活的智慧是什么呢?是“给你什么就用好什么”。某种意义上,“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更可是失败者对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会的成功以及成功者的“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局限。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往往是常人最常不知不觉就掉进去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的真正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那样的话就会忍不住顾镜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是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个特征,他们最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得他们更加难以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当然每时每刻都更加优秀。



公众号:晚来归


user avatar   mario_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浮躁是因为急于求成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的心理。心中总是想着做更多的事情,更快的获得成功,更快的抵达自己的目标,使我们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情。

做一件事的最重要的是求的心灵的安宁。当我们充满激情的想做完成一件作品时,我们的心不是安宁的。一直到作品呈现出,它应该有的形式,我们心灵才获得了安宁,才获得了喜悦。

然而当你想着赶快做完一件事的时候,就说明你不再关心此事,而是想着下一件事,你匆匆忙忙的应付了眼前的事,然后又赶紧开始下一件事,你的心没有得到过安宁。前面事情又做的不够好,你会更不安,更浮躁。戒浮躁就要做好当下的事,投入你的热忱,直到做好它,那时你的心才得到安宁。

高僧把扫地也当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沉浸于扫地这个过程,直到把地扫干净,他获得了心灵的安宁,这种安宁对他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他过得是一种沉浸式的生活。而心浮气躁的人总是过着肤浅的生活。

放慢自己做事情的速度,投入自己的热忱。不要着急地去做一件事情,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寻找做此事的热忱。

冥想,静坐,都是不错的训练方法。


user avatar   tie-mu-jun-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

我觉得这个问题真是太刺激了。

为啥,一群连吉利都开不起的,在这里讨论开奔驰宝马的都是。

这年头真是太魔幻了。

前两天本王回答了一个问题。

一个买保时捷macan的车主被鄙视了。

还是被一群连破车都开不上的屌丝给鄙视了。

说人家没钱就别装逼,买个最便宜的保时捷,要买就买贵的。

MD,我当时就开喷。

老子就算开个奥拓,那也是自己花钱买的。

关你们屁事,老子乐意喜欢,你们管得着吗?

更何况再便宜的保时捷,落地那也得六七十万。

开个六七十万的车还能被鄙视,他娘的,难道真的是人均年入百万吗?

这个什么J8名媛群,成天拼单,他娘的把名媛这个词都给玩坏了。

幸好,本王平时都骑公共自行车,入不了这群名媛的法眼。

依我看,这群改个名字。

叫做魔都凯子大吊车集团军!

多么威武霸气,那出来人均大吊车啊。

厉害,甘拜下风。

对了,不要租车,弄个车模,拍照更方便。

天天拍,想怎么拍都行,还不带重样的。

怎么样,这个主意好吧。

反正在照片上,谁能看的出来,对吧。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喷人大帝,立志把自己活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相关话题

  女性不能露点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你曾认为无比正确的事,后来发现真的错了? 
  很容易被别人说的话影响心情,应该怎么办? 
  如果征收100%遗产税,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为什么部分人不希望《王者荣耀》流行? 
  "女装大佬"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对于长辈的催婚,如何优雅的㨃回去? 
  「不要公开宣布你的个人目标」有没有道理? 
  「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这句话是真的吗? 
  为什么国内大学不推行单人宿舍? 

前一个讨论
中国需不需要给警察全面配枪?
下一个讨论
仙人掌防辐射吗?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