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豆腐脑咸甜之争,后有粽子问题大讨论。
这两天微博上又因为绿豆汤的颜色吵得不可开交。
不过这回不光是口味那么简单了,而是确实涉及到了一些科学原理,借这个题来给知友们解答一下:
绿豆汤的颜色,不是因为绿豆的品质有问题,也不是因为绿豆煮着煮着悄咪咪的变成了红豆,而是取决于其中的一种多酚类物质。
这种物质,非常的皮,一点都不老实,它很容易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
而影响它的一个最主要的外界条件,就是水。
如果水质呈酸性,那煮出来大概率是绿的;如果水质是碱性,多酚物质和其中的碱性离子发生反应,就会变红。
你可以简单的记成:酸 绿 碱 红。
发表在学术期刊《食品科学》的一篇论文,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证明了水的酸碱性和绿豆汤颜色的关系:
所以,绿豆汤的颜色不同并不能按照严格的南北方来划分,毕竟各地的水都有差异。
只能说北方地区的水质碱性稍强,钙镁离子多,煮出来的汤更容易是红色的。
此外,有研究表明,氧气也是促进多酚物质反应的条件之一,所以也会有人发现,开盖煮、煮的太久,或者煮完晾凉,汤也会变红。
还有温度、时间……很多条件都可能会让你的汤色「薛定谔」起来。这种复杂的,需要控制变量的事,就别纠结太多了。
因为,你煮出来不管红的还是绿的,除了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不同,从健康和营养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差别,都可以放心的拿来解渴消暑。
当然,除了颜色问题,关于绿豆汤的争议,还被网友们引申到了应该加什么东西煮。其中, 广东网友表现的最突出:
不管是放糖还是放海带还是放蛋花……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归根到底,还是落脚到「怎么吃」上来。
这类问题,像题主这种,保持观察力和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是很值得鼓励的事。至于要不要上升为南北差异问题,还有待讨论。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地形、水土、气候,诸多因素造成了各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差异,是非常正常的事儿。毕竟:
文化的丰富多样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多可能,应该庆幸和自豪,没必要争个你高我低。
而是应该怀着兼容并包的心态,抱着好奇心勇于去尝试。
说不定有的北方人在尝了甜豆腐脑、咸粽子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南方人在吃了咸豆花、粽子沾白糖之后,马上被种草。
所以,下回再有这种类似的争议,只需要记住:不管怎么吃,只要对人体无害,开心就好。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