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理解父母说「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或者「我都是为你好」? 第1页

  

user avatar   yu_xiaoyu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太多“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思想。

在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被长辈们用绳子绑在包被里,两条腿紧紧地绑着,动弹不得,说是为了以后腿可以长得直些。到了上学年龄,又动不动就教育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好吧,再不情愿,也要把作业写完再睡。好不容易熬到高考,选专业选学校的时候他们又在指手画脚。

等到我们工作,独立了,可以养活自己了,他们又开始催着我们找对象,找了对象又逼婚,刚结婚就等着抱孙子,生完一个身体还在恢复中,他们又开始叨叨“两个好,再生一个吧”。就这样,差点把我们逼上“梁山”,年纪轻轻就开始冷淡,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在哪里。

这是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我都是为你好”。到底是不是真的为我们好呢?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人都深有感触。

如今我们长大了,却又不知不觉继续着“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思想。最极端的可能就数前一段时间母亲携子跳楼事件了。母亲生活不下去了,想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又舍不得孩子,于是拉着孩子一起跳楼。

但是,孩子愿意吗?你活够了,他们活够了吗?一个孩子苦苦哀求妈妈不要跳,不想死,可是妈妈死活不同意,后来孩子流着眼泪懂事地跟妈妈说“妈妈,我自己来”。每每想到这里都泪眼朦胧,特别的揪心,仿佛那一幕就在眼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爱的明明那么真诚,为什么却变成了一把刀子呢?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他们戴着以道德之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却还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

日本知名心理学专家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互相伤害》这本书里说这种行为叫情感暴力。问题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赶尽杀绝。伤害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戴着善意的假面,让对方背负上负罪感。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虐待、操纵、设下的圈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认为是好人,受害者却在无意识中被逼得走投无路。

我们身边有很多隐藏起来的施虐者,而且他们都戴着善意的假面,伪装成善良的人。这样的人都会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就像被猫咪玩弄至死的老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玩弄了一样。同样的,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明明被玩弄至死,有时还会反过来感谢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被玩弄长大的孩子,有时还会感谢自己的父母,就是这种情况。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对自己有很大的误解。

首先,说说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第一,他们误把自己的执着当作爱。

第二,他们误以为自己如果没有展示力量,就没办法保护自己,身边的人就不会重视自己。这和坏学生的心理是一样的。但事实是,就算没有力量,只要是和善良的人一起生活,就会被重视、被照顾。

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并没有为了自我实现而活着,所以会渴望力量。人只要自己幸福,就能带给周围的人幸福,“只要你幸福”这种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有让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给对方幸福。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第三个重大的误会是,自己必须要变成别人口中理想的人。

但是,自己心里却明白,自己无法变成所谓的理想的人。为此,他会把这种“理想”强制灌输给比自己弱的人,以此来解决自己心中的问题。这种人口中的教育、鼓励、训练,其实都是在掩饰他们自身的绝望的借口。

就像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对自身有很多误解一样,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对自身也有很多误解。

卡伦·霍妮在谈到如何有效应对施虐者时写到:“首先要分析自身的虐待倾向”。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受害者在要离开强加给自己“理想”的加害者时,良心会受到谴责,会认为离开对方是一种罪恶。

那么,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要回归到正常的心理世界中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回顾自己成为今天这样忍受屈辱的状态的历史,找出原因。为什么自己无法轻松地、愉快地、明朗地、充满希望望地活着?想一想自己从出生到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和父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不是表面上看着互相敬爱,实际上却充满了憎恨呢?自己是怎样被操纵着长大的?是不是一直被父母的扭曲情感所控制?自己认为的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父母是如何表达憎恨的?父母有没有通过夸大自己的付出来操控孩子?就像找工作时要递交简历一样,整理一份自己的心理历程吧。去好好回忆一下,那个时候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

其次,一旦意识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对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恋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说,在空间和心理上都与对方保持距离。这时,就不要给自己找一些借口掩饰内心的依赖了,像为将来感到不安、为了孩子、不知道会遭到什么样的报复,这些只会牵制住你改变现状的脚步,让你停留在受害者的状态走不出来。

日本知名心理专家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互相伤害吗》这本书里说,类似这样的情感暴力,并不只局限于亲子关系,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有暴力倾向的人常常会站在“我都是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实际却是在折磨对方的身心。他们一边满足自己施虐的冲动,一边自诩为圣人。

最后,愿所有的“我都是为你好”是真的为你好,面对虚假的“我都是为你好可以理智地说“谢谢,我不需要”。

别让你的爱变成刀子,也别让别人的爱伤害你。


user avatar   li-yin-tong-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ni)都(jiu)是(bi)为(xu)了(ting)你(wo)好(de)。


user avatar   jian-dan-xi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很多小伙伴吐槽过他们的爸爸妈妈。


即使已经成年,还是有一些父母固执地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指手画脚,操心操稀碎。


如果抱怨或是顶两句嘴,父母会觉得很伤心:“关心你还成了错了?!”

听话的时候,他们说:“你看,我就说没了我们,你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没听话,最后结果不好,等着的就是最可怕的那句话:“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事实上,他们可能有一位控制型的爸爸/妈妈。控制型的父母似乎不会犯错,他们永远是对的。当孩子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想法、念头都是错的、不重要的或者是该感到愧疚的,他们的才是正确的。

- 什么是“控制型”的教养方式?-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control parenting)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但话里隐含的意思却是“你必须听我的”,完全不给选择权。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难以被察觉,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孝顺」、「听话」被视为儿童优秀的品质和「孝道」的体现。听从父母的要求,是理所当然;不听话则是「忤逆」的表现。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爱”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经常会说:“我是因为太爱你/太在乎你,才管你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吗?”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

- “控制型”教养方式的惯用策略 -

这样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纵子女的行为,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策略:


1. 社交隔离

如果要控制一个人,首先就要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防止他接触外界的信息。我们不否认父母应该让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但过度的控制就会破坏一个人的正常社会性活动。


要报备去哪里玩、见什么人,早请示、晚汇报,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同时向孩子灌输:“其他人都不可信!这世上只有爸妈才是真心关心你。”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除了父母,你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其他社会支持。


2. 贬低指责

当孩子犯错、不听话时,父母会明确地指责训斥,甚至贬低他们的人格。同时,他们在插手孩子生活各个方面时,会理直气壮地解释:“我这不是为你好吗,爸妈能害你吗?”

而这份「为你好」背后所裹挟的控制和强迫却在传递着另一种信息:你不行!没有我们来指导你,你什么事也干不成!


3. 经济把控

经济尚未独立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这时候,父母的经济控制是最强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销就等于控制了孩子的行动范围以及活动内容,就算对于经济独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经济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办法吧!”


4. 情绪绑架

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连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们:“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多么顺畅的催眠,指示性的话语,没有拒绝余地,还顺便假设了拒绝的后果-"如果你不听话,父母就会受伤。" 隐含传递了后续的愧疚感,一气呵成。


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情感控制,他们在分离-个体化过程中,在逐渐远离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自责。情感绑架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长、与父母的分离是在残忍地「抛弃」他们。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在“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必然会体会到愧疚感、焦虑感、难过甚至是愤怒,这些本身是自然过程中的一部分。没有谁和父母在心理上的分离真的容易:人们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消化、代谢这其中产生的情绪(兴奋、难过、愧疚等等),逐渐完成对自我的建立和同父母的分离。


而有的时候,出于父母对于分离的恐惧、哀伤,使得这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显得尤为艰难。而在“控制型”教养方式之下,一个哪怕是早已成年的孩子,也会体会到巨大的被吞噬和淹没感:我永远也无法成为我自己。


- 看似无私的爱,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 -

我们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可遗憾的是,他们只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所以很多父母在想要控制孩子的愿望背后,其实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我想成为一个好家长。(I want to do a good job as a parent.)

这种爱看起来无私,但其实也许只是出于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来源于自身的局限。例如,我们小时候挑食,妈妈会(表现出)很伤心,因为我的行为让她感到她不是一个好妈妈,她没有尽到“让孩子饮食健康”的责任。我的不听话影响了她成为一个好母亲的目标。

亲子关系天生赋予了家长掌控主动权,但正是家长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有时候会跳出来操控教养的方向。


- 总是为我好,我真的好了吗?-


控制型教养方式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很大的负性影响:


1. 退缩或暴力

严格的要求和过度控制会使孩子产生的负性情绪无处表达,这些积攒的情绪会发泄到自己身上,产生内隐行为问题:社交退缩、上瘾行为或是羞愧、焦虑的情绪;或者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引发外显行为问题,借由暴力或犯罪行为,在社会上施展,比如攻击别的同学(很多校园欺凌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高压控制的家庭)。


2. 过度自我批判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为孩子定制过高的标准,「望子成龙」给孩子带来的则是巨大的压力。家长们 aim high 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追求卓越」,但孩子发展的结果却是「避免失败」。新加坡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从小受控制过度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虑、抑郁的风险。


3. 无法对自己负责

父母以爱的名义一味地反对孩子自治,认为自己的要求和指导是为孩子提供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长期在家长的控制下成长的孩子,会很难发展出自治(autonomy)。从小到大一直是遵从父母的要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也很难有决断力。


4. 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长期处于高压控制下,强迫而不自由,个体可能会缺乏活力和情感,变成麻木地机械地服从,变成walking dead。


心灵被扼杀是当今最普遍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的危机。传统的家庭中否认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愤怒和性的感受。家庭中这些禁忌话题如此之多,以至于成员之间可以交流的东西少之又少,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毒性家庭教条」,生怕踩到地雷,引爆战争。


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专制的教养方式在中国看起来很管用。跨文化研究显示:在中国,控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其在校的学习表现较平均好,也好于西方文化下的孩子。

专制父母也许可以培养出很成功的孩子,但这正是这种教养方式可怕的地方:它「看起来」很「管用」。用行为主义训练鸽子的方法养孩子,确实会形成家长期望的行为模式,成为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但家庭的控制让人们形成了蜷缩的生存姿态,让人在潜意识里相信“父母在掌控我的生活,没有了他们的规则和控制,我将无法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但强迫永远做不到的是:让人真正地成长,真正快乐地生活,真正认同并爱父母。

================================================================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
jdxinli.cn/2ukmmb

《家庭如何塑造了我》——7天重新理解原生家庭,简单心理自助训练营,你自己的心理成长基地,详情戳:jdxinli.cn/4hjvyq




  

相关话题

  我三年级的女儿问我,猪肉为什么这么贵,我该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黑别人为乐呢? 
  为什么人有时会出现「更容易向陌生人展示真实想法」的情况? 
  你是如何进入咨询行业的? 
  为什么中国人的看客心态如此严重? 
  你是如何进入咨询行业的? 
  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教育会有什么弊端? 
  人类很多不道德行为是由基因和大脑物质决定的,不是自主做出,那我们为什么要谴责恶行? 
  在家庭教育方面,改变孩子重要还是改变家长重要呢? 
  我爸出轨了,我妈选择不跟他离婚,我表示觉得他们很恶心,是我错了吗? 

前一个讨论
有人知道“茶宠”是啥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自己学习配置一台电脑?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