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代艺术大师达利和·毕加索的画好在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wei-23-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多年前,看着《格尔尼卡》,还是个中学生的我问过同样的问题,

“你太年轻,看的太少。”

这是当年老师给我的回答。

对于这样的答案我无力反驳,

我从老师的答案中感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

它大到我的老师无力回答我,

大到我没有资格提这个问题。


我很绝望,从那一天起,这个问题,

就像幽灵一样,跟随在我学画的路上。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起毕加索的画,

浮现起那天老师给我的答案。

乃至于,很多时刻,我有意无意的都在思索这个问题,寻找这个答案。

1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答案越来越清晰,

我想,是时候分享给那个时候的我了。

希望这份回答,也能够给同样有此困惑的人,

带来一刹那的通透感:“原来如此!”


以下开始正文:

许多看到毕加索画作的人,

都会提出一个灵魂质问:“这也能叫做画画?”

这个质问背后折射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绘画究竟是什么?

我们时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是因为它背后,

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困惑。

只有解决了这些最深层次的困惑,

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要想弄明白绘画是什么,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画画的人是谁?


我们的目光回到数百万年以前,

会看到位猿人

这是第一个意识到:“我是人,不是其他生物”的猿人

他的灵魂第一次被剪断了脐带,

离开了群体概念的羊水。

也第一次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

从此,孤独感开始伴随一生。


而解决孤独感的方法,通常只有三条路径:

“你是我的。”

“我是你的。”

“我们是一起的。”


大家在网上购物,

政治家统治一方城民,农民种植作物,

属于“你是我的”,都是在扩大自我边界。


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真理,宗教塑造造物的神话,

他们都企图让我们知道:

这个世界属于某一种真理,或者某一种神。(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可以证伪的)

这就是“我是你的”,都是在消解自我的边界。


学生们穿同样的制服上学,广场舞上的大妈们跳着同样的步伐,我们沟通之时用着同样的语言。

“我们是一起的”,都是在连接不同自我的边界。


这三种途径不是泾渭分明的,大部分情况下,

我们都会混合使用这三种手法。

画家和上面所有的人一样,

只不过他是通过“视觉图像”摆脱孤独感。


以上三种手法,

对应的图像世界表现为三种风格方向:

“写实-还原”——“你是我的”

“抽象-重构”——“我是你的”

“符号-沟通”——“我们是一起的”

一开始我们的祖先,绘画能力有限,工具简陋。

他在墙壁上画了一头看上去像简笔画的牛。

但他心里是想画得很逼真,他想告诉大家:

我今天是如何捉到这头牛的,

又或者是,现在这头牛它属于我了,

连当时捕猎它的那个场景,也属于我了。

这种精神上占有的过程,有一种当上帝的快感。

就像达芬奇曾在他的笔记里写道:

“画家就像上帝,他在重新塑造一个世界。”


人们想要通过视觉图像占有这个世界的意愿,

不断地推动着写实绘画的进步。

到了伦勃朗和安格尔的时候(17-18世纪),

他们已经画到惟妙惟肖,真假难辨的程度了。

不久后照相机出现,

并且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智能手机里的摄像头。

现在,所有人都拥有“图像占有”的能力。

我们通过图像占有了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看过的风景,身边的亲人好友,都得以被定格。

我们的生命在这些虚构的图像中延续,自我的边界在这些图像中扩展。灵魂深处的孤独得到一些短暂的抚慰。

这就是平面图像艺术的第一个风格:以还原对象为目标的写实风格,这些艺术家的双眼主要是对着外部世界。



目光回到墙壁上的第一头牛,那个家伙画完以后,

另外一个人看到了这幅壁画。

作者指着他的壁画,手舞足蹈地像这个观众解释着什么,

那一刻,这两个人拥有了共同的想象。

因为这个共同的想象,他们有了相互沟通的基础。


那个读者越看越觉得有趣,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工具。

于是他也到许多山洞里画牛,企图让其他的人理解他所经历的事情及感想。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困扰,

每次都要在墙壁上画一头牛,还是挺麻烦的。

而且有时候他仅仅只是刚把牛角画好,

旁边的人就已经猜出来画了啥了。

他忽然间想到:我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画出来呢?

我可以通过简单的笔画,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图像就可以了。

这就是平面图像艺术的第二个风格:以沟通为目标的符号风格,这些艺术家的双眼主要是对着图像传递过程的。

此后图像符号的诞生, 早期它充当着图腾和装饰之类的作用,经过许多年的演变,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变成了“象形文字”


文字的出现使人们的大脑,

从类比思维跳跃到了更加抽象的推演思维中。

而最纯粹的逻辑符号,就是数学符号。

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简洁的语言。

题外话:早年我从央美跑到北大旁听了一次王士元教授的讲座,他非常风趣地讲解了语言是如何塑造人的大脑的。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他的书《语言,演化与大脑》。
我们塑造了语言,但是语言也在反过来塑造我们,文明社会的人类某种程度上是语言的产物。

至此,人们在写实和符号之间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可以在下面这张三角图中,一窥它们之间的关系:


文字符号的普及,写实绘画的发展,都让人类的视觉沟通得到质的飞跃

可是,也有一部分使用图像符号和观赏写实绘画的人们感觉到了困扰,他们说:

我看到的那头牛和你的那头牛不是一个意思!

你这个东西,不能精确说明我看到的,我想到的!

他还是决定去画画,去画他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由于技术原因,或者说是他看到的太过于与众不同,

他身边的人开始嘲笑他:“你画的是牛吗?”

他无力反驳,甚至也开始嫌弃自己。

于是开始苦苦钻研,如何把东西画得更像。


很多年后在中国,有一批达官贵人,他们不愁吃,不愁喝。

不觉得自己画个画还需要取悦别人:

“你们理不理解无所谓,老子高兴就好!”

他们是王维,苏轼,乃至皇帝宋徽宗。

他们一同开创了有点抽象的文人写意画的世界。

原来画面可以按照艺术家内心的想法重新构建

他们寄情山水,托物言志。

将自己的边界消解在山川大河之中。

关于文人画,有许多史论论述它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站在整个绘画历史上来看,

文人写意画的最大意义在于:有一批艺术家的双眼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的情绪

这就是平面图像艺术的第三个风格:以重构为目标的抽象风格,这些艺术家的双眼主要是对着内心世界。


就在中国文人画继续蓬勃发展的元末明初时期,

欧洲刚刚解锁了透视的技能和光影技能,写实绘画在达芬奇的手里开始起飞。

不久后,文人画在扬州八怪和朱耷手里发展到巅峰,

西方的写实绘画,也在法国学院派大佬安格尔的手上达到全新高峰。

亚欧大陆两端的人民在绘画艺术上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不同的是,中国在宋代院画之后,再罕有画家提倡写实风格。

而欧洲那些想要画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们,

终于在法国19世纪的落选沙龙展览中,集中爆发了。

牛顿拆解光线,给了他们一个支点,原来眼前所见的世界(光线)是由一些看不见的元素组成的。

所见并非真实!

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攻击学院派的科学理论。

印象派应运而生。

以莫奈为首的印象派画家们,

开始从绘画方式上反古典,反写实。

古典画家们在室内画画,他们就要出去画画。

古典画家们画王公贵族,他们就画平民百姓。

古典画家们10天半月画一张精致的画面,

他们就现场几个小时画粗糙的感觉。


这场反抗,十几年时间里酝酿成一股巨大的浪潮,

直接引发了后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绘画流派诞生。

许多在历史课本上看到印象派诞生的学生,都觉得很困惑:

好像画画是一下子突然就变成了这样。

其实并不突然,那些想画心里感觉的人,

只是被压抑了太久了。


画家达利意识到了这股浪潮,

他毫不犹豫冲上了浪尖。

他不仅仅画一些若有若无的感觉,

他还要画最内心,最感觉的东西——梦。

相比于中国画家寄情山水,托物言志,

达利对内心世界的描绘来的更直接粗暴。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

就是这三种不同的摆脱孤独的手法,有意无意地引领着绘画世界的方向。

关于这三种方向所形成的图像表现:

早在唐代,就有思考,

书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中写到:

“图载之意有三:一日图理,卦象是也;
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日图形,绘画是也。”

美国漫画家麦克劳德在《理解漫画》中,

更为清晰的展示了图像的三种方向,不过他的侧重点在漫画符号,对于三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和原因没有进行解释:

他将这三个方向定义为:“现实,图画平面,意义”。


毕加索,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

当他看到考古现场的岩壁上的牛时,他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原来人类的绘画,从来就没有进步过。”

他之所以发出这句感慨,是因为他经历了这一切。


小时候毕加索在父亲严格教育下,

学习了顶尖的古典绘画技法,

他自称14岁的时候“画的像拉斐尔一样好”。

当他离开西班牙,到法国留学时,

接近尾声的印象派运动,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刺激。

他看到了日本的浮世绘,看到了中国的写意画,也看到了高更从非洲带回来的脸谱木雕艺术。

他在不断的冲击中,持续地质问着自己:

绘画究竟是什么???


直到他看到,人类在墙壁上画的那头牛。

他终于明白:

画得精致也好,粗糙也好,

画看到的也好,想象的也罢,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到底是如何来看这个世界的?

因为精致和粗糙,不过是不同精细程度的复制

看到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都取决于观察世界的方法。

毕加索认为,此前人类的绘画,都是在采取一种相同的方法观察着这个世界。

别看他们画的好像很不一样,其实骨子里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在用“这个东西是什么?”的观念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仍然可以在文人画和印象派以及达利的绘画中看出来,

他们画的是什么风景,画的是什么人。

“他们并没有用图像的语言来看待图像。”

所以,我前面所举的所有案例,绝大部分观众都可以说:“我还看得懂。”


毕加索认为:

画家真正的价值在于,改变人类的观看方式。

所以他把一个人,不同的角度画在了同一个平面上。他首先打破了视角的固定性。

接着,他开始打破了形状的固定性,把形状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规则的几何形。

他一次又一次改变着观察方法

他自己的绘画也从古典主义的绘画方法,不断地变成了毕加索的绘画方法。

他将绘画从表达内心想法的层次,

继续往上推进了一步:表达思辨理念。

他是绘画史上第一个,纯粹地站在图像的角度上去思考图像的人。


他发现,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很多小孩子在没有受到世俗观念过多影响时,也能够纯粹的为了观察去观察。

儿童是视觉观察既不是为了占有它,也不是为了说明它是什么。

只是纯粹地观察,这就是纯粹的赤子之心。

所以毕加索说:

“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画画。”

毕加索改变了艺术家观察世界的方式

王东岳先生曾说:

“我们并不是活在客观世界,
我们是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

而毕加索所意识到的事情和王东岳几乎是一样的:

“大家的眼睛都活在艺术家的观察方法里。”

毕加索之前的艺术家们,

几乎都在用古典主义大师的眼睛看世界。

毕加索最勇敢的突破就是:

彻底打破了传统绘画看待世界的方式,

重新戴上了“纯粹”的儿童之眼,去看世界。

这就是毕加索在整个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地方。



毕加索之后,蒙德里安受其影响,开创了风格派:

将纯抽象的绘画世界,推到了顶峰,站在了图像世界的金字塔顶尖。

图像三角中的抽象终于走到了尽头。

然后杜尚出场,用小便池终结了平面绘画。(关于杜尚及其之后的现在艺术,我会花时间再单独写一篇回答,写好后更新在这里)


有趣的是20世纪之后,一些艺术家意外的发现写实端还有点机会:

照相机像素提升了,给了画家们可以长时间静态观察细节的帮助,以克劳迪奥为首的一批超写实艺术家迅速地占领了这一端。


至此,图像艺术的表现手法,被艺术家们几乎探索完毕。

以至于现代这个时代,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划时代的绘画大师。


因为,平面静态绘画这条路,已经被走到了尽头。

所以,不管你在网络上,看到哪一种画风,哪一种绘画内容,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其对应的风格来源。

平面绘画的手法早在50年前就已经被探索完毕了,导致现在的画家,绝大部分只能改造或借用过往大师的手法,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是不是真的借鉴了。

所以许多欧美艺术学院干脆放弃了绘画专业,美术学院都不画画了,如果有想要具体了解现在美术教育状况的可以看看我下面这篇回答:

我在央美读书时,很多同学互相观摩彼此的画作,

经常出现的对话是:

“你这个是借鉴了XXX大师的风格呀……”

如果不是上面那一句,那就是:

“我上次看到的XXX大师的画作和你这个很像。”

对于一个想在绘画上青史留名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即欢喜又悲凉的时刻。

其实现在很多画家的艺术水准都是超越过往艺术大师的,不管是漫画还是游戏插画,都不缺乏大师水准的作品。

只要一想到许多这般优秀作品注定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就不免悲从中来。(我会在之后的回答里分享这些优秀作品)

是呀~那个绘画史上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这个时代不管你画得有多好,多美,

都没办法“特别”了……

绘画史已经没有位置了。



后记:

这个回答写了一个多月,是对我过去10多年在绘画史上探索的一个交代,了我一件心事。希望能够有同样困惑的人带来帮助。

这些理论和想法,都是我从许多大师的书里,整合过来的,中间必然含着我许多的个人偏见和曲解。

也许过一段时间,我会改变自己的这个想法,重新整合。

就不罗列所有书籍了,我把对这篇回答有关键影响的书籍名单列在下面,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逃避自由》/弗洛姆

《理解漫画》/克劳德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图画转向》/米歇尔

《明代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形式美比较》/翟文茹


这篇回答能有这么多人看和收藏,我很开心。

在此澄清一些误会:

我从6岁开始学画画,多年来学画的经历上见到了太多的荒诞和无奈:下面两篇回答中有很多我个人在美术教学和学习中的体验。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告诉大家绘画完蛋了,恰恰相反,绘画这门表达艺术会一直存在。

我太喜欢画画了,所以心中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把绘画这门学科的体系搭建起来,不再那么混乱,这篇回答对我构建绘画风格体系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希望有生之年能为以后学习绘画的人铺好一条通透的路

大家对这篇回答有任何建议或向批评的地方,都非常欢迎评论或知乎私信我


另外,如果你对我的其他绘画相关内容很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刚刚弄好的私人公众号:

唯伟老师聊绘画

我会把我对于绘画的想法和内容都在公众号里沉淀。

有任何绘画问题可以知乎私信我,也可以在公众号里找到我的联系方式。


user avatar   li-jun-81-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说点大家没听过的冷门:达利作品中的神秘预言...

他作品所涉猎的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
89年dali去世的时候,床边还放着他最爱的几本书籍,作者有物理学家霍金、薛定谔,以及数学家吉卡等。
达利曾经宣告:“众人现在观赏我的画,以后也将如此,因为他们凭模糊粗浅的直觉,知道作品中隐藏着显然、真实的宝藏。但迄今还未被人看出。非艺术宝藏将逐渐变成艺术性的宝藏。”

这让我不自觉想起“海贼王”罗杰,临行之前说出大秘宝“One piece”的剧情:“想要我的宝贝么,可以给你们!就放在那里!去找吧...”

难道宇宙终极答案藏在某幅油画里?
The Ultimate answer is a painting ?
--------------

一、萨尔瓦多达利鲜为人知的故事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到《记忆的永恒》是在学校发的美术课本上。当时课业压力确实很大,也许触动了潜意识中被压抑的部分,看着看着,便有一种流泪冲动。于是这幅画在少年的精神世界里有了一席之地。出于好奇,后来还特意去了解这油画背后的故事:

“你是你哥哥,死的那个是你”不仅仅是郭德纲的段子。

达利老爸在他5岁时,把他拎到夭折哥哥的墓前,一本正经告诉达利:你就是死去哥哥转世。童年的一番话语,影响了世界观,开启达利不走寻常路,怒刷存在感的非凡一生~



达利宣称自己画作展现了潜意识的精神世界。不难看到,其中很多形象是欲望在梦境之中的完美伪装。这也搭上了当时“弗洛伊德”梦境解析的热度;为了在画作中展现超越常识的“真实”。达利专门去过精神病院去了解病人的言行。所谓“精神病人思路广”跳出原来的架构,最终看到不平凡风光。达利从自己的潜意识中抽取概念形象,并通过一种他称为“偏执狂临界”的状态继续加工。创作出新奇的幻想世界。



二、名作《记忆的永恒》横空出世


1931年8月达利完成了《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我认为这是时代最伟大的一个成就。

一片空旷海滩之上,生成了人头的残部,映射着人类意志或记忆的存在,在一边洁净的平台上赫然地长出干枯的小树杈。而最突兀的三只怀表柔软盖在平台、人面、树杈之上。如同融化的奶酪一般,失去原有形态。表面一只绿豆蝇映出人类的倒影。油画中的“利加特”港日光明媚、却格外荒凉,这安宁的风景难掩诡异、让人想起知名PS游戏死亡搁浅中的冥滩世界。惊艳而细腻的景象,不同于日常的知觉经验,超脱了理性的限定,令我们体验一场半梦半醒间的幻觉。种种表象似乎隐喻着人类本能中的惶恐不安,以及对光阴流转的畏惧感。

偏执的人会寻找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巧合或是宿命,当我们欣赏这幅老旧油画同时,却发现了一次“超现实主义艺术和现代物理学的美妙邂逅”



三、《记忆的永恒》有个里世界


鄙人倔强认为,这幅33X24厘米的作品的确承载了更巨大的信息量:时间、意识、生命,各种元素一应俱全,画家想要触及的是这世界的本质。去探讨如“我是谁、从何而来、去向哪方”这样更基本的哲学命题。


梦境-灵感源泉。如同化学家凯库勒梦到首尾相接的蛇,从而解开“苯环”的构成难题;有人说《记忆的永恒》则是揭开了时间最为神秘的面纱,跨越了时代、呈现出现代物理学对世界的不同诠释。



四、《记忆永恒的结构》—— 塑造崭新物理世界



要揭开秘宝:还要提及这幅油画的第二个版本,暨1954年达利所绘制的《关于记忆永恒的解构》(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原本的景物大多被水淹没,海滩平台都已被分解为块状,彼此分割且悬浮在水中,代表了万事万物是都由更基本粒子构成。文艺评论家说这是量子时代一个注释。

所以会重画,是因为1945年原子弹横空出世,巨大威力让众人为之侧目、也宣告了二战的终结。达利对核物理更高度关注,兴趣甚至超过了对原来“佛洛依德”学说的那种执着,称之为最喜爱的思想食物。《原子的达利》、《核子化十字架》、《基督的超立方体》等作品,应运而生。各种新奇的物理概念、被分解为原子的肖像在他的藏品中随处可见。

巴塞罗那的埃利纳·冈蒂奥拉(Elena Guardiola)教授和约瑟厄·贝诺斯(Josep-E.Banos)教授指出:“达利对科学极感兴趣。1930年代,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双重影像与幻觉; 1940年代他转向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并于1945年后开始了他的核物理或原子物理时期和核神秘主义时期;在1955年至1978年这段时间,作品深深地受到遗传学,特别DNA的触动。”

“关于记忆的永恒的解构”这油画展现了原子构成万物的思潮,也象征当时正蓬勃进步的物理学派 –量子力学。

当两幅《记忆的永恒》油画相结合,我们不难发觉、这梦境般的影像正好契合现代物理的对于世界的解说

所打造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游戏,他画的是梦境,更是自己对前沿科学的直觉认知!




五、上帝眼中宇宙是何模样?《记忆永恒的神预言


5-1 预言了时下大热的“AdS/CFT”猜想

我们来比较一下,前者是量子化的,后者是非量子化的
前者是没有引力存在的,后者是存在着正常引力
前者是二维外表面化风景,后者是三维实体化的风光
前者后者所描述的风光一致,他们表达了相同内容。

我们提取一下关键内容,就是在量子化评价体系下,“n维空间世界”和“n-1维没有引力存在的世界”相互呼应,共形对等。

这一样是20多年前,科学家通过量子物理研究所发现的惊人现实。也就是“ADS-CFT”假说提出的根据所在,其也成为解决很多问题的热门关键。只是,此刻我才恍然发现其物理图像早已在50年前被dali神奇绘制出来。

近年来“全息理论”焕发了生机,其成果集中于“AdS-CFT 猜想”, 相关理论是Gerard 't Hooft在97年奇妙提出,而Juan Maldacena 97年末发表一篇里程碑般的论文更开启了这一研究,代表了人类理解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的重大跃进。

AdS代表了“反德西特时空”,这是量子力学所使用的数学评价体系。

核心理论是:一个 n+1 维AdS空间的量子引力理论和一个定义这个AdS空间边界上的共形场论对偶。为很多问题转换与解析提供了桥梁。而“三维实体化世界”和“二维外表面化的无量子引力存在宇宙”共形对等,这个描述被充分表征

达利的画似乎就是现实中的“达芬奇密码”。但神预言不仅于此…


5-2 预言60年代“惠勒德维特公式”的解说

或许,达利油画中所描绘的,就是上帝视野中更清晰更纯粹的世界



  1. 在这位不同维度外部观察者面前,一片寂静的海滩,处于永恒的静止之中,没有时间的流动,这如同60年代“惠勒德维特公式”所描述的静态宇宙。
物理学家John Wheeler 和 Bryce DeWitt。提出了Wheeler-DeWitt方程式,成功结合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但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却引入了新的问题:"时间"相消失去踪迹...描绘的宇宙是处于静止!
随后,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认定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经典时间”只是我们的幻觉、源于记忆和体验。便如物理学家马吉诺维斯( Marco Genovese)指明:“方程表明,宇宙是静态,没任何东西在演化。为什么我们却能感受到时间流失?

直到1983年,物理学家Don Page和William Wooters在量子纠缠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认为一对纠缠粒子的演变方式可作为用来测量变化的时钟。他们的结果依赖观测...

这也对应了那句“时间是幻觉”的谈资



5-3:形象描绘出大卫.玻姆“全息宇宙的理论”


“记忆的永恒”第二版本便可以发现,这个寂静世界拥有的、则是二维平面上满载的信息、其基本单位是量子化的。

他所绘制的内容正预言了大卫.玻姆“全息宇宙理论”。其指出三维世界可能就是源于二维信息的投影(Holographic theory of the universe)后来科学家通过对黑洞研判,进一步确认一个空间内所能包含最大熵、并不和其体积成正比,而与边界面积正比。于是推断“n维空间内部的世界,可以由其n-1维边界上的信息去描述”。

非常碰巧的是,大卫在解说自家理论时,也用到了“鱼缸中鱼儿”这样的例子、去展现高低维度的联系,或许达利油画中的鱼儿才是高纬度中的实体所在,世界及人们不过是他的投影! 就像达利在《基督的超立方体》所表达的,上帝所在的高维空间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只能对其报以敬畏与尊重。

----------------
关于鱼儿的注释:
全息论指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各部分紧密关联整体,任何部分包含整体信息。如此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为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儿”做比喻: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摄像机来"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投影两台电视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但其中一条鱼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也立即随之改变。
玻姆以此解释超距作用:"两个同谋粒子应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实际上,两个粒子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
全息论指出。从空间方面来说,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从时间方面来说,瞬间是永恒的缩影。我们感觉一切事物都不断向前发展,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在更深层次的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共同体。这和爱因斯坦所提出的“时空统一体”理念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同时,玻姆认定、物体运动涉及显序与隐序的引导。借由引导波(pilotwave)得以实现;时间作为一个维度,他同样来自隐藏秩序。
该理论在近年来焕发了生机,其成果集中于“AdS-CFT 猜想”:一个 n+1 维AdS空间的量子引力理论和一个定义在这个AdS空间边界上的共形场论对偶。这为很多问题的转换与解析提供了一座桥梁。
-------------------



5-4:描绘了经典的观察者效用

同时依据全息”原理、我们所熟知的四维时空,可能本质上是一个三维紧致的实体,就如同油画中的那个立方平台;正是由于你的参与解读才进化成为“三维空间”外加“一维时间”。就像这个平台突兀长出的小树

没有你的参与,时间静止而寸步难行、世界已然迷失。

因为你观察才有了一丝生机,展现路径(是鱼儿的对视,振动了时钟)

联想当年令人怀疑人生的“双缝实验”,画作中描述的便是“观察者”效应。



5-5 或需我们只是一场生命游戏

达利在这幅油画中的信息平面内,勾勒出一片区域涌现出“你”的意志,这就是那幅奇特的人脸形象人像解说);形状和那条小鱼似乎有着同形异构的联系,似乎是他投影。或许你曾听前卫的物理学家说过“时间是一种幻觉”,你作为内部的观测者,更像是种算法。


就如dali这所展现的,借助“时间”最初的种子“量子比特”和人们“记忆存储”的机制,一棵时间的小树苗在平台上“突现”出来,呈现出一丝生机。打破了“惠勒德维特公式”所描绘宇宙原有永恒静寂的宿命!

对应的是80年代物理学家佩奇和沃斯特对“时间难题”的解决方案,暨“时间是一种突现现象,源自纠缠机制、他只产生于内部观测者身上”这样的一个论点。当然这样的论点,在后来也得到了实验的论证。




六、时间到底是何样貌 -如何产生-

------------------------

我们可以多说几句。毕竟理解期待有些繁复:小树杈如此突兀的呈现于光滑的平台,也许就对应了时间是一种“突现”现象说法。涌现于原本静态的信息平面。

时间是一种突显现象的个人理解(晚风美学)注释:

何为涌现?一个复杂系统中由次级组成单元间简单的互动所造成的复杂现象。简单理解,深海鱼群组成的动态形状、空中蜂群盘旋的姿态,或者你可以回想一下《电影:骇客帝国》中,最后BOSS的那种大脸。就像我们小学时有篇文章《秋天到了》:“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个人字形,一会排成个一字型”现象在个体的层面并未出现,而是借力排列组合呈现出宏观规则和可用的 信息。

83年,理论学家唐·佩奇和威廉·伍德(Page、Wootters)提出“时间是一种突显现象,源自纠缠机制,且只产生于世界内部观察者的身上”。很多人认定“普朗克时间”是时间的最小单位。但“惠勒德维特”公式,已经暗示我们“时间本并不存在,是一种人类的幻觉。”于是,我们也顺势更换了“以人为本”的审视思路:


作为一名“观察者”此刻你正创作着时间本身 ! 不能忘却,时间本就是衡量变化的计量,从“叠加态”坍缩为“本征态”,从静态的公式中为你小系统带去一个影响变量。或许这才是时间最小单位、最小动作。毕竟本征态才能够为你取用!

下一瞬间,世界如何演变? 从“叠加态”伸展为对立的“本征态”,给出未来平行选项:赋以下一刻世界确定的身形。

当然如果时间的最小动作是从“叠加态”坍缩至“本征态”,这样的过程带还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暨一个过去对应不仅一个未来,这就如油画中分枝的小树杈、暴露出时间真实的姿态!

∣φ〉=α∣0〉+β∣1〉”叠加态才是真实的你

写出一个“量子比特”的描述公式,当我们放弃复平面的坐标系,你便会看到时间的“小树杈”。

一个经典比特状态是0或者1,所谓世界是0和1构成指的就是她。

量子比特的状态由计算基态|0>,|1>线性组合来描述,通常称叠加态。公式就如这样:

| ⟩= |0⟩+ |1⟩ ^2+ ^2=1

我们稍作改换,变换一下示意图的参照系。

| ⟩=a|A⟩+b|B⟩a^2+b^2=1^2


一个当下,对应着两个相互独立的平行未来,这就是时间的小树杈。


伴随我们小树杈上时钟的滴答运行,这棵时间的小树也将不断生长、自我的迭代、最终成长为一棵“毕达哥拉斯之树”,这盛放分形巨树可能就是时间最为根本的样貌;

这里就如同多世界理论中所诠释的,展现的平行宇宙的视野,是他给以意志旅行的路径 ,我们这些观察者穿梭其间、呈现出难以历数的分支剧情 ~


如果用一副示意图...小结


达利的作品如同密码,还隐藏着许多惊艳的内容。这里我们复盘一下图中的三块怀表。如符号一般标注着光阴的三种表达。

第一块怀表:依附在三维立方体之上、敬赠给“爱因斯坦”,展示出相对论这一时空的几何学说。

第二块怀表:帖服于人面之上,敬赠给“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布莱斯德维特”Bryce DeWitt和“玻姆”Bohm ,展示出“时空不存在,仅是人们的一种幻觉”的命题。

第三块怀表:干枯的小树杈上,伸展在三维立方体上。敬献给“休·埃弗里特”Hugh Everett(与前面两位有渊源)等一众科学巨匠。“他们开创性的思想,呈现了多世界诠释下的“平行宇宙”蓝图,让时间于静寂中突现。

所以这幅《记忆的永恒》确实是一场超现实主义艺术和当代物理学的美丽约会。







ADS-CFT-理论宝藏
如果存在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只有4维时空,没有引力,而另一个是5维时空,且物体之间有引力,这两世界本该大相径庭。但种种证据却表明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这两个可以完全一样:
一个n+1 维AdS空间量子引力理论和定义在这个AdS空间边界上共形场论对偶。

更多内容交流,欢迎到专栏来

dali 是一位传奇,或许有着更多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觉...


知乎·李军 for dali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相关话题

  大三画成这样毕业能找到工作吗? 
  你做过哪些文艺的事? 
  不抄袭的艺术家如何才能在艺术圈内立足? 
  这幅画人体比例真的有问题吗? 
  为什么一些人会对学艺术的有偏见? 
  能对这副画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吗? 
  欣赏一幅画的原作,和欣赏一幅画的图片,区别在哪里? 
  不谈创新,毕加索的画(之后的)厉害在哪? 
  如何评价触漫App? 
  如何看待58岁浙江油漆工被中国美院录取,十几岁时的梦想实现?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前一个讨论
苏北农村老大爷行为出人意料,是头脑简单想的少吗?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讨厌外人抱自己的宝宝?是嫌弃外人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墨西哥毒贩公然向警察宣战称「每一名成员被抓就杀死2名警察」?墨西哥的毒品问题为何如此严重?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