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第1页

                    

user avatar   la-fei-er-bo-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青海西路军烈士万人坑出土的三枚伪造的中央大印。

这三枚大印,是1955年于西宁西路军烈士万人坑内被发现的,分别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局”印。

目前陈列于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三枚大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维埃国家印是钱袋子,中革军委印是枪杆子,政治保卫局印是刀把子。

这三枚大印,是1955年西宁市委在整理和收殓当年被马家军匪帮活埋的红军西路军烈士遗骸时,于万人坑中发现的。

(当年被俘押往青海西宁的红军指战员约6000人,其中2000-3000人被害,此万人坑内共挖出烈士头骨1800个)

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三枚大印可是在中央手上啊。应该是存于国家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的呀,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文物。

怎么跑到西路军烈士万人坑里去了?


并且,国博和军博的两枚大印,都是银质;而青海出土的印,都是木质,并且以假乱真。

苏维埃国家印一直在教员手上(作废后由林伯渠保管,1959年捐献国博),

中革军委印在朱德手上,国家保卫局印在邓发手上。

长征期间,苏维埃国家印、国家保卫局印全程随中央纵队行动,红一、四方面军草地分兵后,跟随中央的右路军北上;

中革军委印跟着朱德在左路军,随后也带回了中央。

结果竟然在青海西路军烈士万人坑里出现了三枚一模一样的!

毫无疑问,这是张国焘私刻公章、另立“中央”的最得力的直接证据。

张国焘1935年10月5日启用伪“中央”,1936年6月3日取消伪“中央”,6日取消伪“军委”,但之后又自称中革军委到9月28日,

三枚印正是野心家、阴谋家行分裂之实的工具,也是西路军“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的物证之一。(不然取消伪“中央”后怎么不销毁?)

所以,1937年3月31日《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明确指出:

“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

而这个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包括“退却路线﹑军阀主义和反党行为”三大内容:

“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

“张国焘同志的退却路线与军阀主义,在他的一切工作部门中表现出来。”

“(张国焘)丧失了红军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战胜敌人创造新苏区,使苏维埃红军成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中心的自信心,而主张向中国西部荒僻地区,实行无限制的退却。这是张国焘同志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实质。”

——1937年3月31日《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

其中“主张向中国西部荒僻地区实行无限制的退却”,是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实质,是张国焘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悲观估计,

也正是其“主张向中国西部荒僻地区实行无限制的退却”,导致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发生重大牺牲,让许多红军指战员含恨而死。

绝非某些文章中所称的教员“见死不救、借刀杀人”“往刀尖上送”的阴谋论。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把西路军“往刀尖上送”。

早在1936年9月中下旬,就已经发生了红四方面军究竟是北进还是西进的争论。中央很明确的指示,四方面军应该是北进宁夏,而非西进甘肃。

“向宁夏及甘西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

“夺取宁夏是打通苏联、发展红军,开展西北局面和对日作战的枢纽。我们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环。”

“占领宁夏南部后,应顿住几个月,待明年春暖再攻甘西”

结果到了1936年10月,张国焘还是要搞分裂,要将四方面军全部渡过黄河西进,不去宁夏,而到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占块地盘,搞“独立王国”。

民国区划地图很清晰的证明了,即使是接收苏援,也得是向北打与外蒙接壤的宁夏,才能接收到苏援,决非向西打。

向西只有一个解释:张国焘要在河西走廊搞独立王国。

从10月25日至30日,张不顾“待明年春暖再攻甘西”的指示,擅自将红三十军渡过黄河,还把总指挥部、九军和五军也陆续渡过河(三枚私刻大印在手上)

中央发现后,毛泽东于10月26日电彭德怀:

“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

中央虽三令五申电张按宁夏战役的统一部署办,但张终是不听,置中革军委命彭德怀、刘伯承准备组织的海(原)打(拉池)战役、重点打击南敌这个全局于不顾,

擅令四军、三十一军调离前敌总指挥部指定的作战位置,结果使海打战役计划落空。由于未能击破南敌,致使我夺取宁夏计划被迫中止。

最严重的是,此举造成一、四方面军脱离了紧密配合(也是张国焘的目的所在),这也是后来一方面军未能及时增援的主要原因。

决非一些论调中所谓“一方面军见死不救”。

甚至直到11月5日,张仍在致电西路军部队,指令他们消灭马步芳部为主要任务,“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把矛头直指实力强大的青马而不是较弱的宁马。

张国焘甚至直接电令陈昌浩:

“不可妨碍你们主力的行动。不得已时,可不必留主力守渡口”

“你们应不受一切牵制,独立去完成你们的任务”

正是根据张国焘的这些指示,河西部队于11月6日向中革军委提出《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

至此时,木已成舟,中革军委也只有电示“徐、陈向凉州进”。

这就是最关键的一点: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是张国焘先斩后奏迫使中央追认的,中央不得不追认既成事实。决非某些文章中所言“中央指使四方面军西渡黄河陷入险境”的阴谋论。

张国焘一心想在河西走廊让四方面军给自己打一块“独立王国”,捞取政治资本以行分裂图谋,最终导致西路军指战员在冬季的甘西,顶风冒雪与马家军血战。

当然,三枚私刻的大印也带着过了黄河。最终和牺牲的西路军烈士遗骸一起,被埋在了万人坑里。

张国焘自1935年起另立“中央”,私刻公章、搞阴谋诡计,虽然在1936年6月被迫取消伪“中央”,但仍旧想要向西占地盘、搞分裂,

且私刻的大印并未上交销毁,还私自保留,直至在烈士墓中被发现。

张国焘野心家、阴谋家的本质昭然若揭,直接导致了西路军被葬送。应该负历史责任的是私刻公章调兵的张国焘。

哪里来的什么“借刀杀人”的阴谋论?

实际上,在西路军已经失败、余部撤退的危机时刻,中央和毛主席不止一次的以各种方式试图营救。

仅仅1937年2月15日至27日的两周内,毛主席就连发八电给正在与敌谈判的周恩来:

“西路军问题请作两步交涉。第一步,电令二马停战让防,或派人示意令其自让;同时派飞机送款、弹去。第二步,派兵增援。 ”——2月15日

请多方设法找人去青海,西路军问题解决甚关重要。 ”——2月18日

“目前重点再弄到五十万元款。西路军甚急,目前已到不能不出兵援助之。募得款方可成行。 ”——2月21日

“听说马步芳很爱钱,请你考虑是否有办法送一笔钱给马,要他容许西路军回到黄河以东。二马有无代表在西安否 ?”——2月24日

对‘二马’不但是十万元,就是二十万元,和更多些都可以。而且必需。”——2月27日

“此事需以最快速度办妥,最好在二十天内。”——2月27日

“西路军过黄河右岸来,请两马不要阻拦和恶意追击,如果‘两马’ 同意西路军西进,则西路军可停肃州以西,将来并不东犯。”——2月27日

“须对‘两马’晓喻和平大义,告以与我们讲和对他们将来有莫大利益。 ”——2月27日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甚至在西安,周恩来曾让我地下党员吴鸿宾转告马德涵,让马德涵找马步青,告诉马步青,

只要二马“不伤害被围(指黄番寺被围的500余名)红军,要枪给枪,要啥给啥!”

二马回复总理:西路军已经不在谈判内容上了。

连教员这样刚烈的人,为了党的队伍,都不惜“是否有办法送一笔钱给马”,

连到陕北都要找徐海东借5000大洋的中央,都不惜“不但是十万元,就是二十万元,和更多些都可以”

这不正是党对自己的红军战士的珍视与厚爱么!哪来的什么“借刀杀人”??

西路军被俘的指战员们尚未完全归队时,始作俑者张国焘却在1938年叛逃了。

而所谓“借刀杀人”的言论,不仅妄图颠覆中国革命史,还完全无视2019年8月20日参观西路军纪念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无视1937年《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的科学结论

更是对光辉的西路军烈士的极大不敬。

并且一些文章中所谓“打压四方面军”的论调,也是严重不符合史实的歪曲。

“中央对于在国焘同志领导下的四方面军的干部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畏险阻,英勇苦战,献身于苏维埃事业的忠诚,表示深切的敬意。

过去红四方面军所犯的错误,应该由张国焘同志负最主要的责任。”

“一切把反对张国焘主义的斗争故意解释为反对四方面军全体干部的斗争,把四方面军的干部同中央对立的企图与阴谋,应该受到严重的打击。

————1937年3月31日《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

这是中央对光辉的红四方面军作出的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

我们决不允许野心家阴谋家的存在,决不允许搞阴谋诡计,也决不允许有人利用光辉的西路军烈士搞历史虚无主义。

于是西征过程中,为什么张国焘能频频置中央命令于不顾、多次将部队调过黄河?

为什么长征时一向坚定果断、执行力极强的红军,会频频出现指挥飘忽不定、行动左右摇摆的现象?

三颗伪印,或许就是这些奇怪之处的文物证据。

中央大印一套共十一枚,从苏维埃国家印到内务部印等等。张国焘还有没有私刻其他印?有没有其他印被敌人缴获?随着年代久远,木质印章有没有风化损坏?是不是还有印章未被发现?

不过,最重量级的钱袋子、枪杆子、刀把子的三枚假印,已经是张国焘篡党夺权、搞阴谋诡计的最直接文物证据了

我觉得这三枚大印确实是逆天的文物了吧。

……………………

资料出处:

《黄河故人:三枚“中央”大印何以出土于青海西路军万人坑》

《张国焘另立“中央”与私刻“中央”大印——西路军三枚木质“中央”大印由来考辨》——《中共党史资料》第63辑第159-166页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73-574页

《中央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1937年3月31日)》,《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的军事斗争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第952~954页


user avatar   lovefc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新莽时期的青铜卡尺,传说中王莽穿越的物证:


user avatar   you-zai-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有哪个问题的答案说到过,战国的水晶杯,绝壁刷新三观

。图片来自百度


user avatar   n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长见识了。我也来贴一个,算不上逆天,但但。。。你们看看。。。反正,我笑了好久。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物#

直接看图:







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现存最精美的一件青铜器。

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青铜尊盘。一盘一尊两件一套。与曾侯乙编钟是同批出土。国内当初把编钟吹得无比神奇,其实编钟跟这件东西相比可称粗陋。

我基本上把中国藏有青铜器的主要博物馆看了个遍,没有发现过在细节上和复杂度上能胜过这一件的,如果论及工艺水平,这一件堪称登峰造极,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


我来解说一下这件东西值得注意的点在哪里。

这个首先要从失蜡法说起。

什么是失蜡法?简单来说就是先用蜡做一件正模,然后用陶泥之类的翻模材料严密而无气泡的包裹正模。要在一切正模的低洼处做引流孔,并在顶上开入气孔。然后将整个包裹体入炉烧制硬化。在烧制的时候,蜡质内芯会融化成液体从引流孔中流失,留下一个空心陶范。然后再从上方灌入熔融的铸造金属,直至所有的气泡都排出。整体冷却定型后,清理陶质部分,就可以得到一件蜡质体的复制品了。

ok,背景介绍完了,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件东西为什么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失蜡法铸造”来概括它的工艺。

第一个问题:失蜡法需要在几乎每一个形体的低洼处加设引流孔,以便充分的引走蜡液。而如果你们仔细看清楚这两件铜尊盘的细节构造,会发现花纹最繁复处的构造并不是一个花纹复杂的完整表面,而是如同泡面饼一样的复杂构造。那意味着如果这是一单件蜡模一次性成型铸造的话,要把上面的每一处蜡液都完美均匀的排出,排液路径的排布看起来会像是蜡模长着茂密的“长发" 。这些精细的、互相穿插盘绕的丝状结构,单根的粗细只有3mm左右,如此之密集的排液孔设置一定会在铸造时在器件的下方留下密密麻麻的余料和瑕疵。你们如果看见真品,可以仔细看看它身上有没有密密麻麻的排液孔残迹。

第二个问题:复杂的构造在注入铜液时必须保证完美的排出气泡,这就意味着每个单独的结构空腔的穹顶部都必须有排气通道。否则铜液一定做不到完全充满整个空腔。那就意味着这东西向上还有无数的毛细结构作为排气孔。同样的,这些毛细结构在铸造后也必然会留下大量的残迹。你们如果见到真品,可以仔细看看它身上有没有气孔的残迹。

第三个问题:如此复杂的尺寸严谨、几何对称的缠绕细丝构造,在原本的正模状态,也一定是非常脆弱的。怎么能够将这块“蜡质泡面饼”毫发无伤的,然而又是毫无气泡的无缝而严密的包裹,并且上面下面各留下上千个通气排液通道?要知道如此脆弱的结构,哪怕仅仅是往稀薄的泥浆里下沉,要完美的排净“面饼”中的气泡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三毫米蜡质曲线的盘绞构造,稍有压力不均衡,绞丝结构就会变形,它甚至经不起拿起湿泥往上涂填的力道。更不用提上下还留下几千根蜡线来排气排液了。

第四个问题:陶制物件在烧结时会发生收缩变形。这种变形,如果陶泥不够匀净、温度不够均匀的话甚至都不是均匀的。而且这问题对于越大、越复杂的构造越严重。这两件器物尺寸如此之大,并且绝非均匀薄壁物件,镂空绞丝部分和盘身必然有巨大的收缩差。这收缩差甚至足以导致脆弱处发生断裂。如果是一次性铸造,这不均匀收缩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第五个问题:铜液要想完美的流布整个这种构造,需要多么强大的流动性?要保持这种流动性,必须使整个陶范在注液过程中一直保持高于铜的相变温度,甚至还要更高。并且铜液还不能和陶范之间存在太大温差,否则无论这铜液是过热还是过凉,都会导致陶范局部过度收缩或膨胀而炸裂。

第六个问题:这样复杂的结构,会有大量的残余陶质结构紧紧的内嵌在金属之间。想要完美的清除掉这些残余而对成品丝毫没有伤害,殊非易事。

第七个问题:不要因为铸成青铜的成品是结实的,就认为它的蜡质原型就是结实的。事实上,唇部的这些绞丝结构在蜡质版本时它自身的结构强度够不够支撑它自身的重量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蜡实际上是一种“半固态物”,温度稍高,如果它承受不起自己的重量,它会慢慢的自己“垂头”变形,只有将它埋在细沙里或者加以冷冻才能抵抗这种变形趋势。换句话说,这件蜡质正模恐怕压根不能靠自己单独的站立,放一夜“耳朵”就都垂下来了,夏天就更是严重,那么制造这件正模是如何办到的?

第七个问题:如此复杂的构造,在没有x光成像和超声波探伤的技术之前,你怎么知道生产出的陶范内部的质量是完好的?数千根排液和通气管道无一堵塞?内部的绞丝构造无一塌陷、断裂、扭曲、变形?毕竟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各上下有无数孔洞的“陶蛋”而已。当时这位大匠师几乎没有任何可靠的手段来判断即将压上重注的这件陶范是一件合格品。如果按照“失蜡法整体铸造”的思路,只能做一件就打开外壳、细致的清除残料、然后一根根小心的移除通气排液管道留下的“铜丝”,精心的磨掉一切的残根,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查看有没有变形、空洞、裂痕和砂眼。并且这个过程中一旦犯下手工上的错误,这整件东西就成了残品。只能整个从头重来。(如果是只残了一点,以这件残品所花费的功夫而言,这件残品是很难会被决定融解销毁的——做这么一件也需要顶尖大师几年时间啊。我们理当见到很多它的残品改造成的次级宝物才对——虽然是残品,那也会是惊人的宝物。)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那就只能是做了一件又一件,直到做出完美无缺的一件,那么是同一位大师花了几十年一件又一件做的做直到真的一次成功?还是说有几十上百位这样的大师同时开工批量制作,然后优中择优?

几十上百位位这样的水准的铸造大师,这要何等雄厚的国力才有可能聚齐和供养?

因为上面七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已经意味着“曾侯乙铜尊盘是用失蜡法整体铸造”是根本不成立的推测

并且从工艺角度来说,哪怕是在有3d打印来辅助制造蜡模的现代,想用失蜡法可靠的整体铸造这件青铜器恐怕也做不到。

于是剩下的可行路径只有这个了——即先铸造部件,然后再进行焊接组装成整体。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又来了。这些构造即使经过拆解成小块,上述的问题仍然是非常复杂的。不信你可以自己铸造一块“面饼”试试。这种构造几乎不能使用铸造铜钱的那种可以复用的陶范来做,因为它是拓扑意义上的复杂形体,不存在简单的合模线来将它的表面分割成简单的单纯表面。

那意味着每一块“泡面”都不得不单独做出正模,并且一次性的整体铸造。每一次的正模都是手工做成。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此多的单独手工做成的单块,是如何保持了如此之高的一致性的?

如果你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这不言而喻,但是这构造你又是如何做出来的可以复用的模子?

难道你是干脆拆解到了一根丝一根丝的水平,先一根根的铸出单根的“泡面”,然后再焊接成“泡面饼”然后再焊接成“超大泡面环”的?

如果你们仔细观察真品,会看到一些焊接痕迹。但是把如此多的丝状体焊接成你们看得到的这个样子,这是匪夷所思的技术

要知道这些“铜丝”并不是简单的单一规格品。它们的盘绕是非常有机的,结合的形式之复杂多样,绝非“没有泡开的方形面饼”所能比较,倒是更像“泡开了你还搅了两筷子”的东西。然而它又是在局部左右对称、在整体上放射对称的。

如果我们以铜丝为单位去考虑,那么这整个绞丝结构恐怕能分解成上百种规格,每个规格数件到上百件不等的样子。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精细机床的前提下去铸造这么几十种铜丝,保证他们组合的结果是一个完美的方块——甚至还要表现复杂的有机形体。

我想象不出这是怎么做到的。

并且,焊接并不是精细装配的常规手段!这不是打了极小的榫卯孔洞然后用丁对丁卯对卯用标准件“拼乐高”,而更接近让你用胶水把碎掉的面饼粘回方块形

这样的焊接水平和精准程度,说得不好听一点,连“芯片级维修”都很难说与它势均力敌——人家没有智能焊台啊,没有放大镜啊,而且不是在平面上焊接有标准接口的东西啊!


在我看来,超越自身时代的极限到令后人无法揣摩的程度,可以称为“逆天。

到这里你们可以开始考虑它算不算“逆天”了。

懂行的人看这件东西,是越看越生敬畏的。凝聚在这件东西身上的智慧、心血和生命,需要多么惊人的机遇去聚合,需要多么大的资源去支持,又需要何等样的勇气去坚持到底?

这样的智慧如果用在制造机关战具,将是何等样的利器?

这样的资源如果是用来扩军备战,是何等样的雄壮?

这样的勇气如果用在杀人掠夺,是何等样的富贵荣华?

曾侯想必曾请人饮宴。宾客们在这些精美宏伟的器具间享受美食、鉴赏着宏大齐整的编钟乐舞的时候,何尝不知道这满眼的精铜如果是用来造戈造矛可以武装多少精兵?如果用来铸币,是多么雄厚的财力?

要知道这些“无用”之物,只能是武装完自己的部队、储备了足够的财富仍有所富余,并且还有充沛的技术人才能额外做的东西。

这额外的资源,为什么不用来进一步的“富国强兵”?

难道竟然不担心外有强敌觊觎吗?

能做成这事,当然是有大智。

这大智的背后有大仁。

这大仁之后又有大勇。

你们看见的这两件“玩物”,是当之无愧的智、仁、勇的结晶。

这就是你们的祖宗给你们留下的东西。

这个就是中国的文化,华夏的精魂。


好吧,评论区呼声实在高,那么我们就说一下铜尊盘隔壁的另一件东西——禁。

但这次我们不准备聊工艺。因为论工艺青铜禁虽然也精美,但是没有达到匪夷所思的水平。

我们谈谈文化。

首先看看“禁”是什么东西:


禁就是这么一张超豪华的酒桌。桌子上放着两个精美的大罐子,里面装着酒。

看起来平平无奇,对吧?无非就是个喝酒的桌子而已,对吗?

当然没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从酒说起。

酒是粮之精。我们用罐子装粮食水果。如果这粮食是潮湿的,并且有足够的酵母(这个往往在空气中自然就有),储存粮食的缸里就会因发酵而生出酒。

这种神奇的有着异样香味的液体,如果喝到一定的量,就会喝醉。

这里就是关键点了——在上古时代,“幻觉”是有极大的神学意义的东西。

不管是做梦、发烧、中毒、发病、醉酒,只要你失去了对自己神志的控制而发生了栩栩如生的幻觉,那么这幻觉就会被高度重视、视为某种神谕的载体。

而在这一切途径之中,做梦,你是醒来了复述,这时你是清醒的,谁知道你是不是在编?所以往往做梦产生的幻觉只被当事人自己认同,只作用于无权质疑的相关方——比如他的子女奴仆,梦境往往是没有公信力的。

病中的谵妄,因为病痛往往伴随死亡,即使是古人也会认为这恐怕更可能是来自邪神。

你这样一件件检查下去,就会发现酒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它让你失控,但你却又是醒着的。周围可以有人目睹见证。而且它看起来并不影响健康,可以反复重复。并且它还来自人类最正面的事物——食物。

酒即通神之药。任何一个人若聚拢了足够的见证者,饮酒至醉,在众人见证之下说出来的话语,都会被认为具有某种神性。

人们通常认定酒醉者没有办法说谎,没有办法保持机关算计,没有办法维持纯然的自私——这种思想倾向至今犹存。这样的话语,是能支撑起信仰的。

这样就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虽然粮食宝贵难得,但是有余力酿酒的贵族仍然不乏其人。他们都没事在家解酒买醉,口吐神谕,这将会令人心震动,凭空生出大量的危机——如后世的“大楚兴,陈胜王”故事,又或者“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喝着喝着就可能喝出下一任“天命之子”。随后就可能是处心积虑、图穷匕见、社会动荡。

所以有“禁”。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在这祭台上供奉的酒,才可以被认为是有通神之力。这“禁”,就是供通神之酒的祭台

禁这个字,头上并不是两个“木”,这个“木”,其实就是上面那张照片上的那两个大铜瓶。下面这个“示”,也并不是象形的桌子。而是一个“神字边”。汉字中带“示”字部首的,都是与神有直接关联的事物,譬如神、祈、祷、礼、祀、社……这每个字掰开了都是一篇上古史。但我们不兜远了,说回我们的“禁”。接下去你们就知道什么叫“禁卫”了——守卫神台的军士,就是禁卫。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皇宫大内会叫“禁中”,皇帝亲军会叫“禁军”。都是从这个“通神之台”的规则来的。

既然宣布了神台在此,那么当然要抱着极大的崇敬去守卫。任何敢于犯禁(看见什么叫“犯禁”了吗?)的人,都是妄图非法窃取神谕,自然是毫无疑问的野心家。

无禁而饮酒,喝醉了也不能当作你说的醉话是神谕。然而你私造一个禁然后再聚众饮酒,你就是天然的试图动摇社会秩序,连你带你的酒友,都要处死。

为什么“禁”就能分别神谕的有效性?

古代有两个确定信息的神启性质的方案——第一个,就是神山派。认为神在天上,因此山巅最近神。谁能占住最高的山,谁领受的神谕最有效。这个也可以扩展到最深的山洞之类。但性质不变。于是神谕的真伪之争就会变成对圣地的掌握权之争。第二种就是敬意派——也就是认为谁向神表达了最大的敬意,想必谁获得的启示就更真实。

敬意如何表达?往往演变成财力的比拼、技术的比拼、力与美的比拼。

对这一派而言,神器一定是极尽了当前时代一切的能力和资源的精粹。上面我们谈到的铜尊盘和下面那件顶着两个大瓶子的禁同属曾侯乙。加上编钟和其他的若干器具,是完整的一套。之所以如此的精美,是因为这些器物的精美性事关神谕的权威性,也事关地缘政治秩序。

你家能做得出这样精美的东西,让我自愧不如,我就不得不怀疑神对你比较眷顾。那意味着你经神启示的观点如与我的观点冲突,恐怕你的观点更加得神护佑。

更何况,能做如此之宏伟、如此鬼斧神工的神器,这不正是神对你比较眷顾的证明吗?

神若在你这边,我的军队即使强过你,也是无用,我的财力就是大过你,也是无用。因为这些在神面前都不堪一击。神随便给我什么灾祸,我的军队就会死于瘟疫,我的钱财就会化为灰烬。

于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就从军事和资源的竞争转变成了对神的眷顾的竞争,也就是“礼”的竞争。这就是礼教和儒成为中国文化的主线的发端。礼,就是这通神的礼。儒,就是这规划、主持和施行这礼的人。

孔子万分的赞成这以“礼”的竞争取代战争的竞争的世代,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的根基。以礼相争,即便神权可能随着这些神器背后的技术竞争而发生转移,但这不是破坏性的,付出的代价小,人民不会无辜的被战车碾落成泥。(所以你们猜猜孔子是不是无神论者)

孔子痛恨的“春秋无义战”,并不是指这些国家在打仗的时候不像宋襄公那样规规矩矩,而是在痛恨这些国家毁弃了礼的竞争,而选择了武力的竞争本身。他是在从根本上憎恶以战争决定话语权这种做法。战,即非义战,所以春秋何来义战?

禁也与我们的法律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禁止”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保卫神谕的动机而来,它的形式要件则是来自先民的神学观——神看重敬意。而我们的法律,实际上直到今天也基本是由禁令构成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周酒诰》。(但是不要相信百度说的什么为了纠正民风民俗,为了节省粮食。那是胡说八道。——周虽然古老,但是人家不是不懂什么叫罚款,什么叫坐牢,还有砍手砍脚、刺面流放,手段不要太多,为了“纠正风俗”,何必要动死刑。)

这就是“禁”与我们的民族的故事。


鉴于评论区对我说“编钟工艺没铜尊盘难”反响很大,我来解释一下。

大部分的意见是“编钟作为铸造件要想保持音准很难的”。设想的概念是我铸造一件,结果比如有点厚薄偏差或者形状偏差,或者里面有点密度偏差,声音就偏了。这样看起来制造难度很大。

其实这是误解。

先上图:



注意到编钟身上这些巨大的乳钉了吗?

通过二次打磨它们,工匠就可以非常宽松的调整钟体的共振性能。而且你们仔细看看这些乳钉的分布,就会知道这控制力还很强。

就算是一失手磨过头了,都可以对乳钉再次补铸或者切除焊接,重新打磨。

所以编钟铸造的失败率不但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十拿九稳的东西,并没有多大工艺上的困难。

曾侯乙编钟的珍贵处主要在于音域广,音阶分得细,装饰精美。但编钟本身的工艺其实挺常规的。


下回说说勾践剑。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个看完不够满足: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han-mo-ye-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天没上线就感受到了传说中的网络暴力,受宠若惊,挂起来大家来看一下。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为啥突然怼的人那么多,而且内容都一致指向赤金走龙在工艺上可能与西方有关的结论,知道我看到最后一张图里回答中说到的“何新何老”的微博,然后我就去查了一下。

然后我看了一下他的一些微博:

当然还有上面那一篇不知所云把我骂了一通的博文,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老粉红?除了中国史以外其他内容均不可信,哪怕有文物摆在他面前,他怕也认为是当代工厂造出来的仿品吧?我估计这位老先生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国,毕竟在他心中可能除了中国,世界上的一切文明都是不存在的。

我就说为什么今早上起床一堆人在底下叭叭叭之后老先生又连发数篇博文辱骂我,什么无耻啊、文奴啊、卑贱啊,甚至连我祖上都辱骂了,我觉得老先生这种行为怕是不符合他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大家说如果按照诽谤罪和侮辱来对他起诉效果好不好?证据反正我都保存了。

把人挂完以后,现在咱们来说一下这篇文章大家争议的那个问题:“这种手法不见于中国早期的金银器加工工艺中,应当是从中亚或者西方传入的技术。”

在看回答的时候有一位答主在评论里回复的令我眼前一亮:

这个方向其实是我之前没想到的,然后我去查了一下相关图片:

相关内容来自

我估计何老先生是没看过的,看了以后估计也是不会承认的。

这个算是补充答案,而之前我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观点的呢,是因为之前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发现,目前中国发现的早期金器造型均类似于同期或更早期游牧民族的黄金制品,如中国商代以前发现的金器多为黄金打制的金耳环:

(1)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金环,经检测含金量为94%,为目前发现国内最早的黄金制品;

(2)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葬出土的金耳环、金银鼻饮;

(3)内蒙古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金耳环;

(4)北京昌平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金耳环。

而欧亚草原开始使用黄金制品始于公元前3000年,比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器早近1000年。

底下这篇是马健老师的另外一篇文章,只截取部分内容,剩下的大家可以自行去知网下载:

所以关于中国制作和使用金器的传统,根据考古证据和文献材料来判断,来自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取得共识的,不知道老先生口下的无端臆测和辱骂是从何而来?

当然如果只是说金器传统的话,似乎不能证明赤金走龙的制作技术一定不是中国传统出现。我文中的结论主要是来自于《花舞大唐春》中《巧夺天工——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作坊》一文,两位作者对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探讨,其中有如下观点我进行了参考: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传统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来自西方应属无疑,但是在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府能够集中全国的工匠进行金银器工艺的研究和发展,如錾刻工艺等技术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但是中国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大量制作和使用金银器,这不是我们技术落后,或者黄金储备不足而是我们有着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绸等更多适应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器物,黄金制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的昌盛与对外交流的繁荣,更多的西方工艺技术和文化风格传入到了中国,其中就包括了波斯萨珊为代表的中亚地区喜爱金器的文化,纯金器皿在唐代开始广泛流行。我们一直赞扬唐代文明的开放和包容,怎么我们吸收了外来工艺和文化制作的赤金走龙就不能代表我们“中国逆天文物”了?

不过我的观点或许也有偏颇,我会将其更正为:赤金走龙的造型接近中亚地区的巴比伦文化,唐代随着萨珊波斯金器使用的传统传入中国,中西方金银器的技术与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创新,使得赤金走龙这样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美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

老先生的辱骂我会一直挂在上面的,至于我解释后的观点诸君认不认可,那我可就管不了了。


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何家村窖藏的赤金走龙。

别看图片里这两条龙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它们的真实长度仅为4cm左右,高度不到3cm,甚至还没有人的大拇指长,但是它却以极为细致的錾刻手法,将金龙身上的龙角、眉目、胡须、鳞片等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堪比今天的微雕,并且四足可以平稳站立。赤金走龙的造型接近中亚地区的巴比伦文化,唐代随着萨珊波斯金器使用的传统传入中国,中西方金银器的技术与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创新,使得赤金走龙这样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美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金龙的用途,应当与道教投龙祭祀的仪式有关。投龙祭祀是道教为皇家举行的一种斋醮仪式,属灵宝金箓斋法,可能源于早期天师道投三官手书于山水的忏悔仪式,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在祭祀时将写有愿望的文简(即丹书玉札)和玉璧、金龙等用青丝捆扎后,举行醮仪,然后投入到山中或者水中,以奏告三元,而在仪式中的金龙,担任的是沟通天地的信使角色,因此也有“金龙驿”之称。

此外还有这件银石榴罐,同样出自于何家村窖藏。有人可能会以为它是酒杯或者放置炼好丹药的容器,这些说法都不对。这件器物,其实是一件蒸馏器,在宋代的《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中就有记载,使用时将他倒置放在上面,下面放置一个类似于坩埚的器物,称作“甘埚子”,在蒸馏过程中,通过下部加热而生成水银蒸气,在石榴罐内冷却为液体水银,炼丹家由此将丹砂分解出汞(水银),并进一步加工炼制我们熟悉的“长生不老药”给皇帝服用。小小的一件石榴罐,竟有如此大的用途,这不得不使我们感慨古代工匠精湛的铸造工艺了。

中国的蒸馏工艺出现很早,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和张家堡新莽墓中就已经发现了大型的青铜蒸馏器,但如此轻巧精致的蒸馏器发现尚属少数,也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蒸馏技术的流行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以上。


user avatar   la-la-la-la-la-la-93-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真的,你们一定要去湖北省博看一下,那个明梁庄王墓的馆一进去我还以为自己进了金子堆,那个馆黑漆漆的但是进去以后到处反射金光,在里面呆一下非常幸福,好像是已出土的明王里规格最高的,听说他的爸爸跟哥哥都很宠他,他的异母兄明宣宗在位时,其他皇弟领俸五万贯,他拿十万,出土的文物里面辣么大的蓝宝石,而且据考证中国那个朝代是不产无色蓝宝石的应该是斯里兰卡出产来的贡品,还有辣么长的玉腰带(好的朋友们,刚刚我去查了一下,又被震惊了,明皇陵里只有万历帝的定陵被挖掘了,万历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但是他那里只有12条金镶玉腰带,wuli梁庄王这边出土了13条金镶玉腰带……),还有好多他的王妃用的东西,大多都是金饰也有一些水晶等宝石

以下部分文物请大家欣赏,btw我去找图的时候发现这位王爷真的喜欢金子,连茶碗的盖子都是金的














里面有个玉禁步当年真是把我厉害到了,梁王去世以后继王妃很伤心,可能是真爱吧,她感觉自己没有丈夫活不下去,她给皇帝上书要求陪葬,皇帝觉得太残忍而且没必要,驳回了她的诉求然后赐给她一支玉禁步,本来玉禁步一般是皇后佩戴的首饰,是一排串在一起的玉组成的,带在身上必须慢慢走路才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如果走太快就很难听,意思叫她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不过后来好像她还是挺郁郁寡欢的,过了10年很快也去世了(不好意思我再补充一下,梁庄王去世的时候王妃只有二十八岁,这对夫妻就算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低于平均寿命了吧何况他俩也不缺钱),她要求合葬,硬是把梁庄王的墓挖开把墓门砸了一半合葬了,我感觉吧这个王妃skr狠人,梁庄王墓不仅挖出的文物规格仅次于明十三陵出土的定陵的高级墓,还是中国所有明亲王墓里唯一埋有女性用品的亲王墓,还挖掘出了这个魏王妃册封妃位时的金册(说是金册,不过并不是纯金,是鎏金册),也是中国独一份



除了以上文物,梁庄王墓还发掘出了两块金锭,是唯一能证明郑和下西洋的实体文物,梁王真的太有钱,他别的金子用品多多少少还有点功能或者可以可佩戴,那两块那么大一坨的金砖什么花纹都没有纯金子我是真没看出来除了能摆在桌子上这么干放着还能干嘛,可能他买来看着好玩?

下图就是其中之一的这个金锭,五十两重x2 ,按今天的金价算两块这个差不多就一百多万了

还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省博硬是给人家摆在一起,场面十分尴尬,而且那个越王勾践剑真的看上去像个新的,根本不像两千年前的东西,鉴于前面有人发过了我就不再放图了


还有曾侯乙墓那个馆,那个编钟真的你走到面前才知道那个有多庄重,非常大,两千年前的东西啊,还有他那个墓里有冰鉴和曾侯乙尊盘我看有人说过了,非常精美,而且使用方法的讲解很有趣,我记得我去看的时候盯着好久实在想不到古人怎么把那么复杂的东西套在一起的,好可爱的是他们还配了一个盛酒用的勺子,还有一套什么尊周王礼的器具也是超精美,虽然曾侯乙墓里的东西大部分是青铜制的,但是花样很多而且各种镂空



曾侯乙自己的棺材我记得也很有意思,套了两层,外面的那个大棺材已经各种雕刻很精美了,里面那个小的是漆木的,外棺特别高放图你们感受一下,两米多是有的



另外湖北省博还出土了元明清各时期的青花瓷,清朝的比较漂亮颜色多一些

比如这个就很漂亮,超小巧而且那个绿色的部分居然是吸管……

啊写到这我感觉跑题了,总之去武汉玩的朋友这个博物馆一定要去哦

图源 credit to logo/百度

…………………………………………………………

评论区总有人不满意我管那个叫大棺材……好吧我写的不严谨,可能评论区怕我误导别的小朋友,我更正!那个不叫大棺材!叫棺椁!就是古代有钱有身份的人有时候套两个棺材,只是曾侯乙的棺椁,棺椁,棺椁!是我国已出土里最大最重的,据说有九吨,还是漆木棺,而且按当时的丧葬迷信给它底下开了一个口作人死后灵魂自由出入的门,前面那个图看不到,所以我又找了一个别的方向的图给你们看看吧


user avatar   tian-jing-71-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里i耶秦简

我是湘西人,记得里耶秦简的发现是在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

而作为一个湘西人在此之前是不知道有个叫里耶的地方的。 就是说里耶就算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湘西州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他离所在的龙山县城都还有一百公里.......

此后电视新闻都做了里耶秦简的报道,所以作为当地人还是对里耶秦简都一定的了解。据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多的一次。

里耶秦简带给我的震撼不是 文物的宝贵还有数量的多少。 而是秦朝的强大!

震撼的地方有两点

一、秦简发现地的偏

一个在现代 都算是偏僻的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说老实话直到21世纪前天朝这么逆天的 政府都不能有效管理的地方。龙山县是少数还保留着能够说土语(土家族语言)的地方。“里耶”这个地名 就是土语。答主所在的永顺县目前都已经没有了能够说土家语的村落。就是说就算在自治州,龙山县里耶也是个偏僻的地方。解放前湘西这个地方的就是盛产土匪,政府的统治力完全无法覆盖到 ,能够管理的也就最多是县城。

上图就是 里耶。 那个大工地 是里耶秦简博物馆,旁边的一些房子 是政府因为秦简的发现而搞的一些旅游项目,建了一条风情街。 河对岸的建筑才是应该有的样子。是里耶21世纪应该有的样子。

二、里耶秦简所记载的细

里耶秦简大概有三万八千多枚,共记录了二十余万字。记录内容包含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

大家知道,秦王朝时间短暂,因战乱关于秦王朝的记录少之又少。因里耶地处边陲这些竹简有幸保存了起来。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咸阳城是个什么景象。 真想有台时光机 去参观一下。


user avatar   shen-mei-z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去了趟河北省博物馆,就冲着《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去的。尽管写了这么多,看了整本的发掘报告,但亲眼看到,仍然很激动。补充一些照片。

图1. 满城汉墓考古挖掘现场工作人员合影。能感受穿越时代的那种责任与忠诚。


一下子得到这么多的赞,受宠若惊。用马未都先生的话说,人和物之间也是讲缘分的。历经千年,这些东西还能被我们看到,被我们记住,被我们喜爱,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福分,也是它们的福分。

这会儿来答是不是晚了?显然是的,不过誰让我去满城汉墓去晚了呢。还想答,就是被这处处透着妖娆的西汉中山国古墓的出土文物给深深迷住了。一定要来个满城汉墓专场。

既然晚了,就不废话,直接上图。(图大多是网上直接搜的,侵删)

1. 错金银铜豹席镇:这是一对中山靖王的王后窦绾用来镇席子用的。看到豹子的流光溢彩的红眼睛了吗?很多人自然而然认为是红玛瑙。错!考古专家说,镶嵌的是白玛瑙,但由于黏合料中调有朱红色颜料,故呈现出红色。身体用金银错出梅花状豹斑,豹体内灌了铅,能更稳固。


还记得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曾赠与夫人的豹子手镯不,曾打破了当时所有拍卖会的记录。由卡地亚设计制作的钻石豹形手镯,豹子的圆形斑纹中分别镶嵌着闪耀夺目的各色宝石,精巧华贵,堪称绝世名品,价值12,417,369美元。其实和天朝2000多年前中山靖王给夫人做的比,也就那样吧。(不屑脸)



2. 长信宫灯

各种历史书各种场合各种眼熟吧。对,这个光着脚提着灯的宫女就来自中山国。这盏灯来历复杂,本来是阳信夷侯的刘揭家的,后来政 治原因被抄家后就到了窦漪房窦太后那儿(没错,就是你们熟知的美人心计里林心如演的那个角色)。老太太把这盏灯放在浴室专用,所以刻了个“长信尚浴”。后来呢,她也许是喜欢自己孙子,给了中山王;也有专家推测窦太后送给窦绾的,因为都姓窦,且在窦绾墓中出土~ 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


因为这件宫灯实在太精巧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出了一本介绍中国铜器的书,就用了它做封面图。



顺便说一声,考古学家们好不容易啊,其实当时发现的时候是这样的,他们一点点拼回去的。




我看了之后那个动心啊,真想在自己家里也买一盏放着,然后就上了无所不能的某宝,结果就发现了以下这些鬼。有温和版的,这样的。

拙劣版的,这样的。的确只能亏钱卖了~


太监版的,这根本不是宫女好嘛,这样的~(我勒个去,在家里摆一这个,半夜起来能被吓死)


3. 铜祖

出土了三个。两个铜的,一个银的。这个我还需要讲吗,上面好多人都提到了,而且这类文物,连cctv科教频道的专家都不好意思讲的哦(我后面给大家贴图)。但其实吧,其他人讲的都好不专业啊,我只能科普一下了。推荐大家看下这个纪录片,旁白含蓄却很到位,“也许难得与丈夫有什么欢愉,但王后也有一番自己的乐趣”…” 度娘说,这玩意儿能注入适宜的温水,能使之上下跳动(里面有机关),有关研究机构鉴定那是已经使用过的金属类性工具。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一本正经地说,出土时附近有椭圆形小石头两个,可能象征它的附件。

请大家欣赏考古叔叔的含蓄的小表情。


好,既然大家都清楚了,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逆天文物。

4. 金缕玉衣

说实话,我真不愿意讲这个,因为大家都好熟悉,上面提到好多次。但是中山王夫妇的是出土最完整的,完整到该有的不该有的都有,而且一次发掘出两件,前所未有。发掘时,发现金缕玉衣是扁塌塌的,搞得郭沫若老先生都开始怀疑人生了,甚至提出其实玉衣内没人,真人可能埋在地底下的大胆想法。然后大家就开始刨地,发现地底下什么都没有。整理玉片时,发现珐琅质外壳碎片和一些灰褐色骨灰,才确认尸骨已全腐。上图是靖王,下图是窦绾的。能看出很多差别吧。

其实,除了外表,金缕玉衣内还别有乾坤。我开始犯懒了,大家谅解,直接看图吧。

看样子中山靖王是个爱交际的boy,到另一个世界了还想着要发私信呢。

博物馆里还陈列了刘胜金缕玉衣内的一串玛瑙项链,48颗,是他佩戴的,也是漂亮非常。



5. 铜羊尊灯

这尊小羊真是太优秀精巧的设计了,可惜的是现在貌似真不如古人了。灯作卧羊状。羊颈后有一活钮,臀上安一小提钮,使用时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首顶部作为灯盘。灯盘呈椭圆形,子口,一端有一小流嘴,便于安置灯捻。羊尊腹腔中空,可储灯油。

彩色图是这样的

现代仿品是这样的,我知道已经尽力了~做旧痕迹明显。



6. 宫中行乐钱及铜骰

太史公说,中山王是个骚情boy,所以“子枝百二十人”,生了N多子女。他喜欢喝酒,也喜欢行乐。所以出土文物中除了正常的五铢钱,还多了一般地方难见到的宫中行乐钱,以及配套的铜骰。西汉早期所铸之酒令筹码钱也称为宫中行乐钱。出土的有二十枚上有阳文韵语,三字者为十八枚,四字者为二枚,曾有人根据其韵脚和文义加以整理,内涵为“圣主佐,得佳士,常毋苟,骄次已,五谷成,府库实,珠玉行,金钱施,贵富寿,寿毋病,万民番,天下安,起行酒,乐无忧,饮其加,乐乃始,饮酒歌,自饮止,田田妻鄙,寿夫王母”。词很酷,有木有?


配套的铜骰,通体错金银,共十八面,各面内容如下图。


实物是这样的,个人觉得比前面有人答的北周独孤氏的那个煤精印要美貌得多。

套装是这样的,能想象一群云鬓花颜的王妃宫女们摇着扇子,掷着骰子玩high了的样子吧。


7. 四兽钮熊足铜鼎

改变主意先说这个,不仅因为小熊实在太萌,而且功能逆天,这就是个古代版的高压锅。不过在网上竟然没有找到一张高清的图,不开心。只能先上考古报告上的结构图了。看清楚没,鼎盖上四只小兽,鼎足是三只小熊。半蹲的小熊负责卖萌和支撑,小兽负责做可以开阖的钮和装饰。鼎盖像是一只倒扣的钵,四个小兽等距离环立。鼎腹两侧各附一长方形竖耳,鼎耳上有一伏卧的兽。鼎耳穿轴,轴穿过伏兽的臀部,使它可以绕轴翻转。合盖前,先将鼎耳上的小兽掀开;合盖后,将它翻过来扣在盖上,再旋动鼎盖,使伏兽的背正卡在立兽颔下,鼎盖随之被紧密地闭锁起来。


实物长这样。


给个小熊特写,抱歉,找不到更大的了。


在找小熊的过程中,我在黄帝故里河南某市发现了一个所谓创造吉尼斯纪录的”黄帝宝鼎“ ,自称“天下第一鼎”。解释是鼎腹有九龙, 寓示九洲,龙首有宝珠,象征国家之光;鼎足为熊足,寓意黄帝立国于有熊。

额,好吧,是很可爱~但木有文物的感觉了。

8. 错金银鸟篆文壶

在中山靖王的墓里出土了两件,一件绚丽精致,一件比较简朴。之所以逆天,是因为壶身上布满花里胡哨的图案,竟然是文字~专家们各种考证,各种讨论,在上世纪70年代写了好多类似于《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鸟虫书铜壶》、《关于满城汉墓铜壶鸟篆释文的讨论(三篇)》等文章来破解这些文字。

大家感受一下真身:


宽带纹把壶身分为三段,带上有小怪兽和云雷纹。加上壶盖上的文字,共有五行,如下图:

当然了,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觉得自己彻底是瞎的,甚至我连专家破译出的文字也不太理解。壶身共二十二字:“盖圜四叕【音:灼zhuo】,仪尊成壶”;“盛史盛味,於心佳都,撎【音:义yi,古代一种行礼的方式,两膝跪地,手至地而不低头】於”;“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盖中心错一蟠龙,沿及卷云状钮错云纹,钮间十二字:“有言三,甫金鯠,为荃盖,错书之。” 专家说,吉祥语啦,不过这是封建贵族剥削阶级的幻想!好吧,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顺便说一下,这件东西太神奇了,被国博看中,占为己有了~对于混北京的来说,随时可以去观摩,应该是在地下那层古代史展厅。

9. 铜错金博山炉

唉,这货整得特别繁复,说实话要是让我选的话,我还是选上面那个简洁的小羊灯。可是架不住大家喜欢啊。都上了邮票呢,比上杂志封面要难多了。三部分组成,炉身的盘和底座分别铸成后用铁钉铆合,上面还有个盖。

我说中山王骚情吧,这也是个印证。其实只是个熏炉而已,搞得这么复杂,而且就他一个墓葬里就出土了五件款式不同的。博山炉在两汉和魏晋时期是爆款,但大多是素面铜炉,后才出现错金银装饰。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直接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点燃,驱逐蚊蝇或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说白了就是起到空气清新剂作用。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苏合等香料传入本土,这种树脂类香料不像茅香那样可以直接燃烧,须制成香球或香饼,下面承以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燃起,就需要放在这样的炉子里。所以中山王的墓葬里,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香炉。

“博”其意为众多,博山指传说中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修仙得道的理想场地,故名博山炉。这件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是因为太精致了,雕了好多小动物。底座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炉盘饰错金流云纹。盘上部及盖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小树点缀其间,刻划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试图把小怪兽们都标出来,也许还有漏掉的。我好敬业有木有?)

最后上个真身,感受下王者气质:



10.铜朱雀衔环杯。 朱雀衔环杯,铜错金、嵌松石,S形身姿朱雀口衔玉环,昂立于两只高足杯座的兽背之上,很是妖娆。朱雀所衔白玉环能自由转动,神兽颈腹与两杯嵌绿松石13颗。相比小朱雀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儿,小兽一副做俯卧撑的小受样儿其实也挺招人喜欢的。

在王后窦绾墓中出土,因杯底残存朱砂暂被判为调制胭脂的化妆盒。也有人(比如我)就觉得这么精美的用来盛胭脂太浪费,胭脂放敞口杯里容易干燥挥发,更考虑到这对夫妇各种享受生活的日常,觉得应该是合卺杯。也就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当然,这对老夫老妻也许有别的玩法~去博物馆看了真身后,更坚定了我的想法,这就是合卺杯而不是解说上说的化妆杯~因为好小的一只,就是普通杯子大小。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 看看看,这段话简直就是描述的朱雀衔环杯。我们说的朱雀,也许就是中山王殿下那会儿的小凤凰呢,唯一区别就是材质,这是青铜的。



这里借用度娘给大家科普下什么是合卺(jin,音锦),"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瓢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看到这里,我觉得古人对感情比现代人重视~如果结婚能用这样的杯子喝交杯酒,逼格超高。

历代存世的合卺杯好多,但都没这件好看,这件完全符合题目中说的“逆天”了的标准。给你们看看别的。战国的,不好看,年代早有什么用~(抠鼻)



明代就长下面两个死样子了。

故宫藏明代“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现代的,掩藏不住的喜(e)庆(su) 和高(lian)贵(jia)


11. 铜帐构

中山靖王大大中室的中部和西南部都出土了好多铜质构件,分属两具不同的幄帐。有多少呢?仅中室中部就出土了大小构件102件,表面都还有华丽丽的鎏金,官方称之为四阿式顶长方形幄帐铜帐构。幄帐是汉代贵族居家旅游打仗之必备良品。也许大家对这个幄帐有些陌生,但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肯定熟悉吧。古人各种作,各种阴谋诡计,各种吃个火锅唱个歌,也许还有翻云覆雨(羞涩脸)往往都在这“帷幄”中发生。这个帐构就是帷幄的支撑。

中部出土铜帐构的复原图,复原后帐的横长大约有2.5米左右,进深在1.5米左右,其下正好容一张大床。


西南部出土铜帐构的复原图

图中金色部分就是历经两千多年留下的,红色是木架,还有那据说特别华丽的帷帐都已腐朽成历史的云烟。

铜帐构各部件的平面图(下图)

各种能活动的折叠式机关示意图。帐架既可随时随地自由架设和拆卸,其中较长的构件又能折叠,便于搬运或收藏,设计非常巧妙。名副其实的居家旅游必备。

其实青铜帐构至少在东周时期就已使用了。据《西京杂记》说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中山王兄弟的孙子,一个变 态神 经病,他的故事都可开个专题讲了)特别喜欢盗古墓。他在盗魏哀王冢时,在一室内“得石床方七尺,石屏风。铜帐钩一具或在床上或在地下,似是帐糜朽而铜钩坠落。”这可以算是发现东周铜帐构最早的例子。在河北、山东等地的大型战国墓里,也获得过成组合的青铜帐构。但是,发掘出土的铜帐构中,比较完整而又可以复原的两套,只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西汉铜构。

12. 错金铁剑

这是一把美貌无双的铁剑。由于小巧精致,通长36.7、身长23厘米,也有专家称之为匕首的,也就是俗语的小刀。但我顽固地称之为剑,是因为这样的颜值不能配这么土的名字,就好比给王凯起了名叫王土根一样。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代名剑可不是都像我们看武侠剧中拿着的那种长长的。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还可以用于刺杀,比如五大名剑中的鱼肠剑,就是藏在鱼肠里的用来刺杀的短剑,小巧精悍,便于行动,一招毙命。

这是铁剑的一面,呈火焰纹;而另一面,却是云纹。我说,一把剑而已,弄这么花哨有意思吗?嗯,刚才想了想,觉得有意思,那会儿的剑就像今天的手机似的,人手一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然要花哨了,卖了肾也要弄把好剑啊~

站在这把剑前,能感受到一股穿越千年的力量。


这把铁剑中脊隆起,两侧均钿嵌金片花纹带,正反面呈现上述两种不同花纹。这儿的钿嵌,通俗点就是把金子敲成各种图形的薄片,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这把剑两边缘鼓起而中空,环首镂空钿嵌金片作卷云纹。

环首近茎部和格也钿嵌金片饰作兽面纹。

由于是铁剑,出土的时候已经锈蚀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考古学家修复之后的。

13. 铜蒸锅——大名叫铜甗(yǎn)

看样子中山靖王喜欢吃馒头什么的,所以出土文物里有这样一个庞大可爱的炊具。这个大蒸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甑(zèng),用来放蒸物,下部称釜,用来煮水,中间设有通汽的箅子。说白了是个套装,底下是釜,我们熟知的“釜底抽薪”,“豆在釜中泣”,就是这个。甑为敞口,小圈足套在釜的小直口外,箅子是活动的,上面布满小孔。最上面那个半圆球称为盆。这三件东西都刻有铭文,写明容量,制造年份,以及哪儿来的。


上图为铜甗的三段铭文。

文物的魅力在于,让我们了解了大历史背景下微观个人的日常生活。就比如最近出土的海昏侯先生墓中的各种洗具,证明了那是个讲究洗澡沐浴的清爽大叔;而这个蒸锅,以及上面提到的小熊高压锅,还有一堆没有展示的镬鼎瓢盆,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萌萌的吃货大爷。


帖子太长,不更新了。下次有机会再答,感谢各位捧场。


user avatar   di-t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可惜,2000多个回答中,我翻了前面的百多个,似乎都没有人介绍过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物——那就是中国传世古地图。比如著名的《禹迹图》、《坤舆万国全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等。

你能想象到,下面这张一眼就能看出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的《禹迹图》,会是南宋时期伪齐政权刻制的吗?

和许多其他属于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的文物不同,地图自古以来就是用来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即便在今日,强大的地理测绘技术,依然是强国标杆,大国所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息息相关。

如果说,要拿一件文物,反映一个国家历史上强大的科技和国力,在我看来,地图是上佳之选。比如,当你看到下面这张图时,19世纪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几乎跃然而出,无需多言。

因为要绘制像《禹迹图》这样,包含详细山川湖泽的中国和周边地区地图,除了必须掌握先进的数学和测绘理论知识,还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有无数官吏掌控地方,兴修水利,编撰方志,实地测绘。此后再将无数资料汇集中央,刻石成图。

其实,我国使用地图的历史也特别的早。传说在大禹治水时就有三件宝物,分别是河图、开山斧和定海神针,大禹以图治水,足迹走遍华夏九州,最终获得成功,所以“禹迹”,其实其实就代表着中国。可见在古人眼中,地图是用来治理天下的国之重器,非凡夫俗子可用。而在秦代,荆轲刺秦时带过去的礼物之一就有燕国督亢之地图,最终图穷匕见,差点要了秦始皇的命。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兆域图》,至少成图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它把一个陵墓的设计方案刻制在一块青铜板上,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地图。

后来在甘肃天水放马滩,除了著名的放马滩秦简外,其实还出土了战国末期木板地图和西汉初年纸质地图,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图和纸质地图。

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里,除了许多人都知道的素纱褝衣和辛追夫人外,其实还出土过三张西汉初年地图,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这又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地图。不过可惜,好些介绍马王堆汉墓的文章都不怎么提及地图。

这些地图都可以从侧面印证荆轲献图的真实性,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可到了《禹迹图》绘制的年代,宋代疆域不广,国力贫弱,伪齐政权更是一个傀儡,又如何做到绘制如此精准的地图呢?

其实《禹迹图》是刻制在一块石碑上的,在它的背面,还刻有另一张《华夷图》。这两张图都是根据公元801年,也就是唐贞元十七年,官至宰相的地理学家贾耽所绘的《海内华夷图》省略缩绘而来。

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称《禹迹图》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成就”。此图虽然刻于南宋,但里面却满是大唐的影子,所以你真正看到的,其实是盛唐气象。

华夷图里记载了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其东北标有百济、女真、契丹,其西北有乌孙、碎叶、葱岭等西域故地,西南有代表印度的五天竺,更远则有安息、波斯、大食、大秦国和条支国,基本覆盖了当时欧亚大陆的主要文明,两图中不少地名也沿袭了唐代。

大概也只有大唐,才有这般的雄浑气度吧。

那么当时欧洲人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呢?下图就是14世纪早期的赫里福德世界地图,是最著名的中世纪地图之一。你能看出最中间的地中海吗?

实际上,当时欧洲的地理学还被基督教神学所笼罩,地图不是为了反映真实的地理世界,而是维护宗教统治。所以这图的中央,是圣城耶路撒冷,全图东方朝上,最顶部的是基督,而基督下面有个小圆圈,就是位于东方的伊甸园,传说上帝在那里造出了亚当和夏娃。你在上面还能找到诺亚方舟、出埃及记、巴别塔等《圣经》里记载的故事。

不过可惜,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禹迹图》的存在,而收藏这副地图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据朋友说,也把这块石碑藏在仓库中,普通人难以得见。所以你在网上通常只能找到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的拓本,连张照片都搜不到。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逆天文物自然不少,不过正因为太多,就难免有沧海遗珠之憾,古地图正在其中。

由于我国测绘行业的保密制度和地图出版的审核管理都非常严格,古地图又涉及到历史疆域,所以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本应该属于文物的传世古地图要么不为人知,要么就被束之高阁。关于海外文物回归的新闻中,也几乎没有古地图什么事。

这让古地图领域的研究和宣传都困难重重,同时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地图文化的发展。比如前些天,有位研究古旧地图的教授就给我说,他们主办的某刊物欢迎投稿古旧地图相关文章,但由于出版物地图审核严格,所以不能配图。

今天,又听闻有人要出版一本地图方面的书,其中有少量地图发展史的内容,要引用几张古地图,比如《大明混一图》。但是出版社却说国家审图机构不给用,因为图不完整且不够清晰,而且有大量错误。

要求古人画的地图没有错误,这是不是强人所难呢?

那么,这个《大明混一图》又是什么样子呢?又为什么被人说是图不完整呢?因为,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这副地图,普通人是难以得见的,一般只能找到这张清晰度有限,且不完整的资源。连学术圈都如此,那么普通人不知道中国这些著名的存世古地图,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如果要用某个文物,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某个民族当时的世界观,有没有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那么地图也是非常合适的。比如上面的《赫里福德地图》,就能看出当时欧洲人的神学世界观,而中国的几张地图,都能看出中国一脉相承的华夷世界观。

不过大明混一图就其技术而言,相对于《禹迹图》不仅仅没有进步,反而是倒退了。从上面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的走向就能一眼看出来。虽然图中有了欧洲和非洲,但因为比例严重失调,不明就里的人很难一下看出来。

不过我觉得,所谓的逆天文物,不一定非的表明我国古代有多强大,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历史兴衰和发展脉络,也算是极高的价值。而到了明代,西方在大航海之后,地理大发现获取到的大量知识,让西方地理学迅速超过了中国,其世界观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比如这张1570年的《世界大观》,就是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上面已经有了南北美洲。

而由此,又可以引出另一张最著名中国古地图,那么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在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的冒险家和传教士怀着各自的目的纷纷来到东方。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582年抵达澳门,一边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一边学习中华文化,后来他名声日显,最终得以觐见万历皇帝,并获准永居北京。而在来到中国的几十年里,利玛窦不停的绘制并完善他的世界地图,据考证先后绘制过6个版本的世界地图。

最终他融贯东西,在大明官员李之藻的帮助下,在17世纪初,绘制出了举世闻名的《坤舆万国全图》,此图的精确程度,不输当时的欧洲世界地图。只不过当时的大明朝已经行将就木,这些西方科学技术,也没办法改变什么。

这张图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木刻版印刷后,流传到了欧亚许多国家,并在国内外诞生了许多的摹本,比如南京博物院就藏有本图的另一个版本:

这是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两仪玄览图》:

这是韩国实学博物馆藏本:

然后,受此图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对岸的日本。比如下图就是日本宫城县图书馆藏原本。

而坤舆万国全图最为人所熟知,也是最漂亮的一个版本,恰好就是日本人新井白石所摹绘的。而新井白石正是日本兰学(日本幕府闭关锁国后,只与荷兰人通商,西方知识皆由荷兰商人传入),也就是日本西学的开创者。

此后日本人还把此图制作成了屏风:

日本还更进一步诞生了一个地图流派,光横滨市立大学网站就公开了46幅由《坤舆万国全图》衍生而来的地图,比如下面这些五花八门的地图:

为什么此图对日本造成了这么大的冲击呢?

因为在这之前,日本长期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四大部洲中人类居住的南瞻部洲世界观是其主流。那个时候,日本人的世界地图,好些是这样子的,天竺才是世界中心,日本和中国面积其实也差不太多:

由于《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了女人国、一目国、长人国、矮人国,日本人干脆直接在很多图中就凭脑补画出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是清朝了,那么清朝此时在干什么呢?很多人以为,清朝皇帝对世界之大和西方科技一无所知,愚昧落后,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

康熙十三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就制作了《坤舆全图》,现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不过此时,已经使用了西方比较流行的双半球地图。

事情就这么完了吗?

不,既然我们说的是逆天文物,那么雄心壮志,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怎么可能光看到明朝地图和外国地图眼红?更何况康熙对西方科学技术非常痴迷,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解剖学等知识,并授意教士们建立过化学实验室,还利用西方历法改良过历法。

而且,他还仿造过地球仪。你说清朝皇帝不懂西方?不存在的,人家可养了一大群传教士。

所以康熙定要超过前人,引领世界。于是,他一声令下,命令在传教士的领导之下第一次测绘全国。为了这事,我国还进口了法国的平板制图仪等测绘工具,同样也进行了仿制。

最终,传教士们花了十年的时间,绘制出了带经纬线的《康熙皇舆全览图》。此图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

其测绘规模之大,远超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于我国而言,之后也是后无来者,这套数据一直用到了民国。在解放前,我国再也没有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全国测绘了。而且在测绘过程中,发现纬度越高的地点,子午线每一度的直线距离越短,在世界上首次用测量方法证明地球为扁圆形。

这大概就是利用西方进口技术吸收消化并自主创新的最早案例?

你可以看出,此图的中国地图海岸线已经相当精准,不过朝鲜等地并未进行实地测绘,所以看起来严重失真。不过当时的欧洲人可并不清楚这些。此图完成后,很快就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成了此后西方地图绘制的重要参考依据,看看下图这张英国地图的朝鲜半岛,你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欧洲有大量这样怪异的半岛地图出现。

这简直就是技术出口,抢占国际标准。


这让我想到了什么?中国高铁。

中国有这么大的领土,天然就适合发展高铁,引进西方技术后,很快就突飞猛进并进行了技术反超。而当时的中国,其领土之大,人口之多,对测绘技术无疑也能够产生极大的作用。如果康熙除了自己学习西方技术外,还能够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新王朝的朝气,把个人爱好传播到整个国家,大力引进学习其它西方科技文化和科技人才,兴办教育、发展工商……

不过可惜,康熙绘制这套地图的起因之一,就是在和沙俄的战争与谈判中,吃过地图不准的亏。他发现了地图在统治一个偌大国家和军事行动上的巨大价值。不过此图完成后就被深藏内府无人得见了。反而是欧洲人,搞到了这套数据后如获至宝。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测绘数据泄密事件?

由于此项测绘工程过于庞大,康熙朝时,国内还有不少地方未进行实地测绘。后来,同样喜欢西方事物,还专门修建了西洋宫,和法国皇帝路易十五互通书信的乾隆皇帝又搞了一次,绘制了《乾隆内府舆图》。而下图,则是1842年基于这些数据绘制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

不过,乾隆死后,随着人员的解散和器材的流失,又倒回到了传统的落后测绘方法。1842年绘制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相比百年前的康熙朝没有进步。而在嘉庆皇帝时,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依然是使用的是传统方法,甚至连宋代《禹迹图》都比不上,更别说盛世大唐了。

而清朝花了无数心血测绘而出的地图,后来好些都流失到了国外。不过讽刺的是,正因为这些地图流传到了国外,所以我们才能在互联网上看到这些地图的超高清版本。而留在国内的好些地图,哪怕是知名的普通人也难以得见,所以也就很难知道这些曾经代表着中国科技和国力巅峰的地图了。

唐人杨绾曾言道:“左图右史”。若要从文物中读懂中国的兴衰,不可不了解这些中国古地图。也愿中国未来能有更多人喜欢和研究地图,看到世界之大,宇宙之大。在国外已经有相当多人绘制月球、火星、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宇宙地图的今天,我们中国人不能再输掉下一次大航海时代。


地图书目前正在组织志愿者进行中国古旧地图项目,旨在整理翻译国外收藏并开放的中国相关古旧地图,形成一个统一的索引数据库,欢迎加入:


本文参考文章:

曹江:图上近代史:从大禹治水到发现新大陆

曹江:利玛窦:深藏不露二十年,只为觐见大明皇帝

曹江:图上近代史:从康熙到乾隆

曹江:图上近代史:日本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

曹江:女人国、一目国、矮人国?《坤舆万国全图》中的五大奇国

坤舆万国全图 - 书格




                    

相关话题

  相比中国其他军阀割据时期,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确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是只是被后人过度艺术化渲染? 
  枪杆子为何没保住苏联? 
  清非中国后,我们能得到什么? 
  既然毒品那么难以戒掉,那么晚清那么多吸毒的中国人是如何戒毒的? 
  时隔20年再看美国“911”,你的感受如何? 
  中国成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何看待俄罗斯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在乌克兰教会独立上的争端? 
  如何看待越南人剽窃中国文化? 
  明清两朝对民间兵器分别是什么态度? 
  如何看待微博上做考古的仓冒充吉大考古博士,并伪造考古领队、军三代身份等一系列行为?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科技部向全社会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你有什么脑洞呢?
下一个讨论
战争有多残酷?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