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有朱元璋、朱标、朱允炆三代人印记的北宋名画: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临韦偃牧放图卷》,向我们揭示了起于草莽的一代雄主朱元璋,与他英年早逝的爱子朱标之间,以及从登基开始就天下动荡的朱允炆,对于他爷爷和父亲的思念。
除了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朱元璋《致驸马李桢手敕卷》这三幅同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一样饱含着朱元璋对于子孙的殷切期望,值得一讲。
很少有人知道,故宫博物院中的四张镇馆书画中,藏有朱元璋与其太子朱标两代人的亲笔墨宝,其中一幅的隐秘之处,还藏有朱允炆若隐若现的影子。通过两代人的笔墨对比,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太子朱标虽然生于微寒、长于战乱,但是通过朱元璋有意识的文化培育,具备了远高于其父朱元璋的文化及审美水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是其镇馆之宝之一。李公麟是被誉为“宋画第一”的著名画家,尤善画马,其马被苏轼誉为“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这幅《临韦偃牧放图卷》便是其中佳作。
但是当这幅画展现在一生戎马的朱元璋面前时,他首先想到的是马匹的军事作用,而非绘画的美学欣赏。于是他提笔写下了在中国绘画题跋史上最为独特的“跋李公麟仿韦偃牧放图卷后”:
当朱元璋用粗犷的笔画写下“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使有防边御患备虏间”时,一个希望为后世子孙留下稳定家业的老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通观此题跋,可以发现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并不算高,书法稚嫩且喜爱别扭的偏锋,且不长的题跋中有两个错别字:“历”字多出一点,“展”字外加一撇。
此时,如果拿朱标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后的题跋,与之对比,就能发现父子两代文化水平明显的提升:
整篇题跋主要聚焦在画作的美学特色,以及艺术品给人的“卧游千里”之联想,书法清秀,排列得体。末题“洪武八年秋文华堂题”,而文华堂正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精心选择的文化培育之地,《明史》记载:
已而太子居文华堂,诸儒迭班侍从,又选才俊之士入充伴读,时时赐宴、赋诗,商榷今古,评论文学。
可见,文华堂中太子朱标在“才俊之士”的陪伴之下,常常和朱元璋一起与文人雅士赋诗题画、商榷古今。文华堂,凝聚着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对下一代素养的殷切期盼。
朱标在文华堂中也进行了相当旺盛的书画品鉴及文化创作,这种创作活动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件名画,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之后的题跋得到了展现。
在这件北宋名画之后,依旧题为“洪武八年秋文华堂题”的朱标亲笔笔墨,笔迹与《江山秋色图卷》题跋一致,末以“岂不快哉”收尾,显示了朱标对于文化欣赏的热爱。
朱标一直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没有之一。无论是从政、为人处事还是文化修养上,朱标从来都没有让老父亲朱元璋失望。朱元璋想培养下一代的文化修养水平,以弥补自己从小不能从学的遗憾,朱标不仅很好的完成了父亲的期许,而且发自内心的喜欢与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
在现存为数不多的朱元璋墨宝中,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副他写给自己姐夫李桢的家书《致驸马李桢手敕卷》
在家信中,一代雄主朱元璋卸下来平日威严的帝王之相,展现出软弱与温情。他先是讲述了自己在梦中见到逝去的父母,不禁痛哭流涕,至醒来方知是梦;又对姐夫李桢汇报了他的儿子、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小名保儿)的近况。除此之外,在信中朱元璋还特意感谢了李桢赠给自己大儿子、太子朱标准备的精美毛笔。作为太子朱标最亲近的人之一,李桢对于朱标的爱好必然十分清楚,以笔作为礼物,正代表了朱标对于笔墨之事的喜爱,对文化塑造的注重。
可惜,即使帝王也难逃天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巡视陕西归来的太子朱标,病死于南京。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的朱元璋,再次遭受了“老年丧爱子”的人间惨剧。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可惜,朱元璋与朱标两人从未在一幅作品中出现。其实,父子情深的二人曾一起出现过,以一种十分隐秘而又悲情的方式。
在朱元璋亲笔题跋的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中,一个隐秘的角落,钤有一方“康皇帝宝”的印章。
“康皇帝”,正是建文帝继位之后给予父亲懿文太子的谥号。因此,有后世藏家推测,朱元璋将有自己亲笔题跋、提醒子孙注重马匹的《临韦偃牧放图卷》,给予了自己的爱子朱标,朱标死后,这幅画又传给了建文帝朱允炆。也许在建文年间的某个夜晚,当朱允炆在烛火下翻开这幅由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的《临韦偃牧放图卷》,不禁悲从中来,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拿出一方自己为父亲刻制的“康皇帝宝”,钤在画卷中一个小小的角落,与皇爷爷朱元璋大开大阖的题跋遥遥相望。父子二人,相互陪伴。
历史中还有谜团,就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因为有留白,所以有美好的遐想。
装有男童粪便的金汁瓶,你见过吗?
1951年的一天,北京文物工作者在对海淀董四墓村二号墓进行发掘的时候,竟出土了一个用来装十一二岁男童粪便的金汁瓶。至于墓室结构为工字形建筑,由两座石门,石宝座,石五供,长明灯和棺床组成,只是棺木不仅早就被盗,而且人体残骸也七零八落分散在两旁的积水中。从史料和墓室规模来看,董四墓村隶属于北京西山一带,明朝时期为后宫妃嫔墓葬群,那么堂堂一座妃嫔墓,为何里面会放有金汁瓶呢?
这个答案很快就随着墓志的发现被初步揭晓。原来董四墓村二号墓为明朝万历皇帝张顺嫔,耿悼嫔,魏慎嫔,邵敬嫔,李荣嫔,李德嫔和梁和嫔共七位妃嫔的合葬墓。其中除了李德嫔育有仙居公主,灵丘公主,泰顺公主和香山公主四位女儿外,剩余妃嫔一生都未曾生育。但是离奇的是,李德嫔和万历生的这四位女儿均早夭,不到一岁就仓促离世。在中医里金汁可以治病,那么出土的金汁瓶会不会与李德嫔有关呢?
按照《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记载,所谓金汁属大凉,专治体热高烧,服完可起到退烧和泄肝火的疗效。但金汁的制作流程却十分复杂,首先必须选用冬至前后一个月十一二岁男童的粪便,拌匀后加入五桶上好的井水或泉水,经过竹筛和纱布两道过滤,才能将汁液装进金属容器或瓦罐里。装好后需将金属容器或瓦罐密封至两米深的泥土中,最少放十年才可以从土里挖出饮用。
虽说金汁可以治愈高烧不退,但一般不会推荐,除非是万不得已,因为金汁药性极强,服用的患者最好体质强壮,否则反而会加重病情。另据明朝宫廷档案选编可知,明朝早夭皇子及皇女在病逝前大多昏迷不醒,符合高烧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李德嫔为了给女儿治病,极大可能让太医开出金汁的方子,有关这一点,董四墓村二号墓还出土了金勺和金汤敦,均为中药服用器皿,可以从旁证明这四位公主当时的病情。
但是这四位公主年龄毕竟还小,最后还是因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至于是不是服用金汁后出现不适症状而死,目前尚缺乏证据。不过可以知道的是,自从自己的四位女儿均早夭后,李德嫔再也没得到晋封,万历皇帝也从此不再临幸她,因此李德嫔的后半生相当凄凉。1628年李德嫔独自一人在紫禁城病逝,享年61岁,临终前她要求将女儿们生前的遗物一并带进墓室陪葬,是完全符合常理的。
除此以外,当文物工作者深度清理棺床和拾检人骨的时候,发现一具头骨上戴着接近腐烂的凤冠,虽然凤冠无法复原,但当中的累丝嵌石云凤金簪却保存完好,除了镶有金凤凰纹样外,还嵌有红宝石和蓝宝石各数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金簪子和另外出土的金银元宝一样,皆来自于从福建收来的矿税,因为上面刻有材质的来源。
《明实录》曾记载,从万历年间中后期以来,尤其是为了应对援朝战争的军费开支和后金的军事威胁,导致国库常年空虚,因此万历皇帝下旨开征矿税,在1620年驾崩后为明朝留下了700万两银子的家底。有关矿税的用途,一方面自然用于国计民生,比如在1594年三月,因河南饥荒,万历皇帝下旨从矿税中拨款三万三千两白银用于赈灾和救济灾民。
但是另一方面,紫禁城每天巨额开销的不足也拿矿税来弥补,仅在1611年正月,后宫饮食和日常装饰一项开销,就高达一万两千两白银,最后只能从矿税小金库取钱,所以前文提到的金簪子和金银元宝材质来源于矿税,就不难理解了。不过官僚阶层和民间人士,都对矿税意见很大,这当中就有董四墓村二号墓墓主人之一的魏慎嫔父亲,他本人为锦衣卫正千户,自然站在官僚这边。而魏慎嫔也在万历皇帝耳边扇枕边风,希望停征矿税,触怒了万历,再加上她力挺皇太子朱常洛,又得罪了郑贵妃。魏慎嫔在董四墓村二号墓七位墓主人中结局最惨,为幽禁冷宫后暴卒,年仅39岁。
在这七位墓主人中,结局最好的为梁和嫔,尽管她二十岁入宫以来没有为万历皇帝生下一儿半女,前半生更被郑贵妃压制,但万历去世后,从明光宗到崇祯皇帝,均给她很高的礼遇。1643年,81岁的梁和嫔无疾而终,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只剩下一年,但崇祯皇帝仍为她风风光光地出殡。如此来看,那颗戴着凤冠的头骨,大概率就是梁和嫔。
董四墓村二号墓还出土有和定陵类似的玉器,包括青玉花瓣形凤纹配饰,寓意龙凤成双,以及白玉鱼形佩,可穿绳系挂,寓意年年有余,属于难得的明朝皇家玉器精品。
事实上董四墓村有两座大墓,一座为明熹宗朱由校的三个妃子,即张裕妃,李成妃和段纯妃合葬墓,另一座就是万历皇帝七位妃嫔合葬墓,都是1951年同时发掘。
我来说个真正吊炸天的,唐太宗昭陵于2003年发现的十四国番君长雕像。
2003年十一月在昭陵司马北门发掘出土了十四国蕃酋君王石刻像的部分残块。经过拼对,基本确认这些残块是属于5尊个体石像残躯和12尊个体残头。为研究唐代墓葬制度和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以及唐初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印证了历史记载的昭陵曾有“十四国番君长石像”之说。石刻呈青灰色,纹理清晰,雕饰精美,令人倾倒,其价值与“昭陵六骏”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同时,找到了“六骏”中的白蹄乌和拳毛摆放的原始位置和底座,以及当时陈列“十四国番君长石像”和“六骏”的7间台阶式廊房遗迹。据推测,可能是在唐高宗年代,专门在昭陵北门两侧为“十四国番君长石像”和“六骏”盖了这7间廊房,北边3间放置“六骏”,南边4间放置十四个番君长石像。这十四个番君长都是唐朝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国王或首领,其中有一组4人属突厥可汗,另一组4人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4个小国国王,其他比较分散,惟一的一个女性是当时的新罗女王金真德。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世民死了之后,陪葬昭陵的不只有昭陵六骏,其中还有十四个被他吊打过的异国君王雕像,这里面有四个突厥可汗,四个西域国王,新罗女王金真德,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还有天竺的阿那罗顺,就是王玄策出使天竺遇到叛乱,然后借了几千兵马吊打天竺带回来长安来的那位。
不知道昭陵现在展出没展出这十四尊雕像,要是展出了我一定要去看一会,这才是大唐气概啊!
西藏吉隆县王玄策铭文
1990年,四川大学教师霍巍、李永宪在西藏吉隆县普查文物,宗喀乡乡长罗桑说有一块“神石”,马拉山口修水渠时正要炸毁,上面还有一些汉字,县委书记证实了此事,说那碑大概是清代曾驻扎过屯垦的赵尔丰所刻,并让他们看一下有没有保存价值。得到这个消息后,霍巍等人立即赶到马拉山口。在巨大的山壁上,一通碑文依山而刻。因为碑上涂满厚厚一层酥油,上千年来经过无数只手的涂抹,很难看出来上面的字。考察人员凑近后隐隐约约看到一些竖书的汉文,每个字约2厘米见方。于是,拿来喷灯烧起热水,溶解了一袋洗衣粉开始洗刷。当上面的字十分清晰地显现出来时,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屏住了呼吸——“维大唐显庆三年,大唐驭天下之……!”考察人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难道是一通唐碑?
接下来,奇迹出现了,从清洗干净的石刻额题上,一排每字约5厘米见方的篆书也显露出来,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但却可以准确地识读出“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左书大字。直到这时,普查人员方才确信,眼前这通下半部已残的摩崖石刻,既不是一块西藏常见的宗教信拜物,也不是所谓赵尔丰所刻的石碑,而的的确确是一通唐代碑铭,从碑铭的书体、行文格式,也都确凿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面前,他们强压下内心的激动,加紧进行清洗,当时已经预感到,这很可能是一个会让世人震惊的考古新发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清洗,石碑现存的222个文字全部清楚地显露出来,其中虽有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泐陨,但其大意仍可以断断续续地得以了解。碑文记载:大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六月,大唐国势强盛,高宗皇帝继承太宗皇帝所开创的宏伟功业,一统天下之威,教化所致,达于四海。故派遣使节左骁卫长使王玄策等“选关内良家之子”数人,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越雪山,过栈道,经“小杨同之西”出使天竺,因感征程多艰辛,边境风光之壮美,联想到东汉破匈奴于稽落山之后,尚有“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之举,而此行动倍于往,更应当在此建碑刻铭,以记功德。这通碑铭是迄今为止在西藏高原所发现的汉文石刻碑铭中年代最早的一通,比现存于拉萨大昭寺前的著名的《唐蕃会盟碑》早165年,对于研究当时的唐蕃关系、西藏历史地理等问题也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这是首次发现王玄策出使印度的实物史料,给研究唐蕃关系、西藏历史地理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唐碑的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西藏史专家山口瑞凤认为“这是一个解决历史地理学上重大问题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中国中原与西藏、印度、尼泊尔的历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块“大唐天竺使出铭”崖刻是目前西藏境内已经发现的藏、汉文石刻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块,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铭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吉隆县已经在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刻上修建了一间房屋,对这块见证千年风雨的唐碑加以保护。
“大唐天竺使出铭”碑铭残存文字转抄如下(前面数字为行数,囗为缺字):
1 记录人刘嘉宾撰囗记录人(下残)
2 囗人囗抉囗粤书,贺守一书(下残)
3 维显庆三年六月大唐驭天下之(下残)
4 圣囗(轨?)奕叶重光玄化法于无空(下残)
5 囗囗方道格囗穹囗三五以(下残)
6 囗及踵贳(匈?)之国觇风而来(下残)
7 逾山海而(输)(赉)*身毒近隔(下残)
8 囗囗序囗皇上(纳?)(陻?)(輗?)念濡(下残)
9 大囗囗左骁卫长史王玄策宣(下残)
10 刘仁楷选关内良家子弟六(人?)(下残)
11 乱之方囗囗囗边之术于是出(下残)
12 声超雪岭指鹫山以遒骛(下残)
13 年夏五月屈于小杨童之西(下残)
14 时水囗方壮栈囗斯乃权(下残)
15 山隅囗则雪囗拥囗囗囗白云(下残)
16 迥拥墨雾而囗囗西瞰连峰(下残)
17 箭水惣万壑之囗流寔天(下残)
18 险也但燕然既迩犹刊石以(下残)
19 铜而囗囗况功百往囗路囗(下残)
20 之囗猷默皇华之囗(下残)
21 小人为其铭曰
22 懿皇华兮奉囗天则聘輏(下残)
23 穷地域勒贞石兮灵山侧(下残)
24 使人息王令敏囗使侄(下缺)
知道的不多,说几个有深刻印象的
1、游标卡尺
这玩意出土了不止一个,被作为穿越者王莽的佐证。其他证据看这里为什么王莽被称为穿越者?这十大证据让你心服口服
跟现代游标卡尺的相似不用多说了,结构、部件基本一致,虽然原理很简单,但是第一个想到本身就很穿越,想想美洲印第安人几千年都没发明轮子就明白做个像样玩意的难度了。评论有说精度和刻度不行的,因为刻度浅已经锈蚀,具体精度是无法确定的,但是从卡尺本身长20cm左右来看,至少cm精度是有的。测量的本质是近似尺度的比较,这卡尺肯定属于精细测量工具,不然用手比量比量不就行了。
关键还有个指环。这种人体工学的设计,现代游标卡尺都没有。而且仔细看,圆的形状,指环下方的缺口加工精细,形态一致,好像有精细模具进行统一生产。这可是耶稣还活着的时代,工艺品都找不到规格一致的,直到17、18世纪,滑膛枪管都还依赖工匠的手艺,很难保证又直又圆。这个2000多年前的卡尺设计和制作本身,居然具有工业时代的特征,匪夷所思。
2、青铜剑
这个大概有3000年历史,出土时几乎完好,刀把、刀身、刀刃没有锈蚀,同时代其他青铜剑都这个鸟样了
上面这把为什么没有锈蚀,连点绿毛都没长?当然,参考文献说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种表面氧化方法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虽然结果一样,古代的工艺能和现代的一样吗,铬怎么提炼?干将莫邪用人祭剑的传说是不是真的?
3、山文甲
隋唐时期的山文甲,乍一看看不出哪里牛B,对比一下同期欧洲的链甲
链甲是用小铁环链接的,防砍且柔软。但是铁环中间有洞,箭头或者矛尖都能以较大的压力把铁环撕开,game over。
山文甲的是倒丫型的铁甲片, 山文甲的中间突出甲片和甲片相互交叠, 这种方式组成的铠甲会在铠甲的表面形成无数的小椎体,箭头或者矛尖立不住穿不透。
再酸一点。这种碎片组合甲的原理跟微积分差不多,都是用离散体拟合光滑面。但是离散体的选择上山文甲1没有漏洞2自由度完全限定,而且3任意表面的法线都不指向人体,意味着能量不会被直接正面人体吸收。这里顺便吐槽一下钢铁侠的盔甲,铁皮板甲生接炮弹后里面居然没变午餐肉,动量的吸收简直匪夷所思。
再看日本更晚一点的战国盔甲
什么“甲斐之虎”、“越后之龙”、“第六天魔王”,披着凉席就上战场了。。。
4、南岩
武当山上的崖壁建筑群
就在老家附近,小时候去过多次,觉得挺险,尤其是龙头香。
龙头香用崖壁青石雕刻,通体长2.9米,宽0.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壑,龙头朝向金顶,龙头上放一小香炉,探身俯瞰毛骨悚然。自古就是修真人士测试道行渡劫飞升的圣地。
后来看到悬空寺、麦积山,南岩的崖壁建筑和雕刻顿时平淡无奇了。
但是南岩的故事是完整的,福康宁这三个字就是嘉靖朝首辅夏言的手笔。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blabla几十页写嘉靖朝,写夏言以议礼发家、青词得宠,监工武当山,建造南岩,以嘉靖形态塑真武大帝像。
这岩石宫殿可能就来源于当年夏言的一篇青词。瞬间觉得这年年都被游客摸掉色得重刷的几个字挺有历史的厚重感。
5、三星堆的面具
就是这个,像人又不像人,面具中的二柱子,双眼大铁棍虎虎生风。
大铁棍有打磨和雕刻过的痕迹,不是用来掰断造眼窝的,不是铸造的中间品。
这玩意还不止一个
这个眼睛的拓扑变形方式其他文明都没有,什么水晶骷髅、复活节岛巨像、印第安图腾柱大体都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这眼柱哪里来的?是不是真有外星人很早就来过?
。。。
像不像带着夜视镜的美军?
陶寺观象台
它的玩法是站在某特定位置,看到太阳从不同的缝隙里升起,用以授时
至于它为什么逆天
1、这是一块神奇的汉代墓砖,在四川省博物馆,这个馆整体感觉比之金沙还有三星堆要无趣的多,但是呢我无聊中发现了这块砖
看来野合从古至今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啊,看这专业的姿势,恣意的神态,,,,,等等,后边帮忙的是什么鬼,难道是你大你先来,我小我后排?不对,还特么有个手持巨根躲在树后撸呀撸的呢?这现场都看的我脸红心跳啊,小心脏扑通扑通的……
其实汉代墓砖里的故事非常多,,,,等待有心的小伙伴来扒
2、三星堆的时尚先生~~~我心中的撸神「青铜立人」和媲美埃及法老的黄金权杖
我把上面树后的大叔称为撸啊撸大叔,但撸中自有撸中手,比如三星堆有个青铜立人,看到他,我的反应是,上古撸神不是传说,不知道树后那个大哥是否是这位神叔的转世啊,只是这位神叔是躲在摇钱树后面撸的
青铜立人像在三星堆出土,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诡秘怪异的各类文物,足以证明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国,正处于各种原始宗教观念杂存并茂的时代,近十几年来,史学家们通过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研究,已揭示出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存在着对祖先英雄——蚕丛、鱼凫、杜宇的崇拜,也同时存在着对图腾自然物——蚕、鱼、凫、竹、太阳、鸡、树、山的崇拜。在2004年第4期的 《四川文物》 上有学者著文分析了三星堆存在的“眼崇拜”,令人深感三星堆还有许多待解之谜。
提到搖钱树「此处准确描述应为神树或者宇宙树,和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的很多传说是相通的,世界上的几大文明都不约而同的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宇宙树的传说,。。。感谢@so so 的提醒」了,就po一下,奏是这颗,看起来是不是不够震撼,建议去现场看看,除了张大嘴巴啥也说不出来,这是一颗3.96米(原来说20几米的巨树,是因为模糊记得说如果不断有这么高),20几米,几米,米,的青铜神树,上面的鸟的数量位置恐怕都有讲究,可惜的是这个树并不完整,缺少树尖。。。。。想象一下
言归正传,接着说这位撸神身上有啥逆天的,没错,身上。他1.7米多,具体在撸啥搞不清楚(有说礼器,有说象牙,有说就是随便一撸,推测为神职人员,类似祭司),但是他的衣服是非常非常非常时尚的,而且是穿了三层衣服,这个是3000多年前的文物了。第一个是衣服的右衽,第二个是里面有很好的罩身,第三个是里面还有衬衣,整体衣服的造型剪裁都是十分到位,简洁有型。。。。。。。简单看下侧面销魂的小后摆,衣服一层一层交替的叠痕,艾玛,太帅了
3000多年前的裁缝,比现在的淘宝款逼格,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北服的小伙伴,有机会的好好研究下,啥时候复刻个出来,我买一套
我也买了个仿品摆家里,我买这个,媳妇都要骂我没地方放了。。。。。。。。其实这个小仿品还做的挺不错的,背后的纹路很清晰
衣服的剪裁也做的很像,三重衣服很明显
不知道这造型称作什么
当然撸啊撸的手势和神态也比较到位,大概600块钱吧,博物馆有售
哦,对了,这里还有一个是黄金权杖,造型有点扁了
上面有弓箭同时射穿鸟和鱼的纹路
为什么它逆天呢,因为全世界出土金杖的就两个地方,一个在埃及,一个是在三星堆,埃及的法老喜欢拿着权杖,所以老感觉三星堆这个地方和埃及的金字塔有那么点关系是的,好吧,这个纯属我瞎猜。但隐含的证明了蚕从鱼凫是没跑的了,有时候传说真不是传说
3.顺着衣服往下说,新疆博物馆,时尚姑娘的百褶裙和高跟鞋
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咱们新疆,在古代真是时尚的地方,2014年我去新疆玩。临走那天有一上午的时间,我们就去了新疆博物馆。起初是奔着着楼兰美女去的,当然楼兰美女也名不虚传,原来这里不但有姑娘,还有衣裳。在博物馆乱逛时这两样东西吸引了,「抱歉只能网上搜图,质量略差」
漂亮的百褶裙
高跟鞋
咱们祖国的新疆,其实在唐代甚至往前真的是很时尚。这两件衣服还只是一部分,大概年代是唐朝时期,那个时候伊斯兰还没有占领新疆,女孩子的服饰与当时的中原不相上下,色彩鲜艳,造型时尚。即使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有时在乌鲁木齐看到罩着黑袍的女生,我真想说,不必承载这样的委屈,历史应该给我们更多的自信,尤其是女孩子。
当然新疆博物馆还有这样一个逆天的文物,汉代文物出土「感谢 @虚无中湮灭 指点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有时候感觉有些事冥冥中自有天意啊。哈哈
4.青铜偶方彝,来个正经点的
这个方方正正的青铜器,没什么起眼看起来,但她来头不小,国博里这个墓出土的东西很多。更震撼的是,他是个女墓,而且还是商王武丁的一个妃子,能征善战……所以中国能出武则天也是有传承的好嘛,妇好吕雉武则天,慈禧就算了吧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与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
妇好墓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上面的介绍逼格高吗?我带朋友去过几回,每次必看的一个文物,要说这各种造型惊奇的酒器礼器灿若繁星,为啥我说它逆天呢。
是因为他揭示了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中国人宫殿建筑就已经是那么的熟悉啦,比如重檐庑殿的屋顶「感谢 @李超字子越 指点」
奥巴也得给点赞啊
作为木匠,我注意到飞在外面的俗称【飞头】的木质结构后面有一套完整的柱陀檩檐的结构,,,,所以,我们的传承,真的是无断续的文明,这件酒器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5、湖北省博物馆,一件两三千年前的萌宠,曾侯乙墓的鹿角立鹤
湖北省博物馆也是非常值得去的博物馆,里面有几个大杀器,比如越王勾践剑,大体系编钟。在众多大杀器中间,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个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这个货。
鹿角立鹤为青铜铸制,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都区)曾侯乙墓出土。器形以底座、立鹤,鹿角以榨卯构连,鹤为长颈圆首,尖嘴上翘作钩状,硕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头两侧生有枝权丛生、朝上内卷呈圆弧状的一对鹿角。鹤的头、颈及鹿角上饰错金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羽毛纹;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镶嵌绿松石;翅上浮雕幡暾螭纹,圆圈纹;腹与翅连接处有蟠龙环绕,龙嘴衔翅;腿上饰涡云纹;爪上饰回纹;全器分八个部分,分铸后连接组装而成。
其实它的知名度还算可以,见过真物感觉,除了感觉它比想象的大意外,在艺术性上,一点不次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和编钟
一个看起来萌蠢的仙鹤(小翅膀),有人说了,这有啥稀奇的呢?动物形状的青铜器比比皆是。我把它拎出来的原因是它头顶有两个漂亮的鹿角。
为什么仙鹤的头上会长鹿角?这个青铜器是干嘛用的?仔细多方询问也搞不清楚,只有一些猜测,在那个时代,人们把鹿看做地上跑的瑞兽精灵,把仙鹤看做天上飞的精灵,一个鹤长了鹿角,就像是沟通天地的一个精灵,赋予了人们美好的想象,据说是曾侯的灵魂骑乘「此处感谢 @china fourier 的提醒 」。其实即便是现在,,鹿和仙鹤也是时常是同时出现的,它们是长寿好运幸福……的代名词,再联想到武汉还有个黄鹤楼,你说,这些是巧合吗?冥冥中自有传承啊。
至于它干啥用的,职业习惯的考虑,我觉得他是是挂衣服的,哈哈哈。这个东西我自己卖了一个仿品,刚刚好可以用来挂我hd600的耳机。
同样的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件很小巧的漆盒,那个精美呦,最主要的是在地底下卖了几千年,还没坏,鲜艳如新,去湖北省博物馆,千万别错过。
6、金沙遗址太阳神鸟,四季时辰和有关太阳的传说
去金沙遗址的时候,好多人说那没啥东西,没意思,全是大象牙,我当时说来了四川就去一趟吧,没想到,看到了这货
太阳神鸟,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属商代晚期作品,整个金饰呈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达94.2%。该金饰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盯着“太阳神鸟”,头前后移动,会看到“太阳神鸟”在旋转。现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
根据讲解人员的介绍说,这个东西收后起开的时候,找到一个小球,金的,小心的打开之后,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一点都没有破损的太阳神鸟。没有别的,单纯的觉得,他的艺术性太牛逼了:4只神鸟,12道光芒,这数字暗示的就吊炸天,而且完全符合金乌的那个传说,四只金鸟背负太阳运转,四只鸟恐怕代表的是春夏秋冬,12道光芒是一天分为12个时辰。它真的薄如纸张,历经三四千年,展开如新,没有破损,嗯,还要怎么逆天呢。。。。
而且我在猜想,几千年前看到的太阳,可能会不会活动跟剧烈一些,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猜测呢。现在这个东西在四川比较有名。当然中国文化遗产也用它做logo了,还包括成都卫视什么的
7,最后一个,都江堰
穿越两千多年,依然在灌溉成都平原,让这里盛世无饥馑,何须耕织忙。别的文物只能放在水晶罩里供人观赏,而它确依然水利四方养育豁达安逸的成都平原,还有比它更逆天的吗
补充两句,李冰是山西人,都江堰的水道两边站着的各朝各代的水官雕塑,有蒙古族的还有满族的,,,,他们在不同时期做了不同的贡献,也是因为他们的延续守护和创新,让这货得以持续不断的滋养四川盆地,当时的感觉是,咱们说中华民族大熔炉真不是瞎盖的
1.时间回转到1977年9月……
当时,武汉军区某部,正在湖北随县郊区修建雷达所厂房。厂房的选址位于一座红色砂岩山岗上,按照计划,要把山岗整体炸掉。雷达所的所长是一位文物爱好者,在检查爆破结果的时候发现了疑似是古墓的遗址,就去了县里反映情况。
县文化馆馆长赶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根据他的判断这一定是一座大墓。随后,他把这个发现,汇报给了襄阳地委。马上,襄阳地区文博馆、襄樊市文化馆的领导也感到了随县工地,又把这个发现汇报给了省博物馆和文物考古队。博物馆馆长和考古队队长马上调集湖北全省的考古工作者,奔赴随县。经过专家的仔细现场考察,判断这座大墓可是战国或西汉时期的墓葬。
这个消息直达湖北省委书记的案头,又上呈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当机立断,同意由湖北省博物馆来主持这座墓葬的发掘。
这座墓葬,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墓葬里的发现,展现给我们一个诸侯国君主黄泉下的世界。
2.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确认,曾侯乙墓是一座战国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433年。因为墓中文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乙”字样的铭文,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人为曾侯乙。
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面积达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404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组成的交响乐团,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和音乐厅。由于墓室存留了积水,所以这套著名的编钟其实是“出水”的。
还有许多未必声名显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艺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叹为观止。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侯乙墓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鼎食以及先秦时期的生活场景,也改变了人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认识,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3.曾侯乙墓的惊世发现,不但吸引了考古学家,同样也吸引了音乐史学家。两个学科联手作战,对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和其他乐器,做了详细的研究。有道是“礼乐文化”,破解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密码,就能够想象到当年的礼制和科技发达程度。
曾侯乙编钟青铜编钟包括钟65件、挂钟构件65副、敲钟的木槌6件、撞钟的长木棒2件。编钟根据样式分为钮钟、甬种和镈三类,在曾侯乙编钟中,有钮钟19件,甬钟45件,镈1件。钮钟是钟顶部有个鼻子挂环悬在架子上的;甬钟是钟顶部有个青铜立柱,柱子上伸出一个挂环拴吊在架子上的。两种编钟底部都是曲口的,而镈是平口的。
每件钟的表面都布满了花纹,还铸有标识音律的铭文。音乐史学家对每一件钟都进行了音响检测,发现都能敲出两个乐音,一个在底部的正面,学名叫“鼓”,敲出的是正鼓音;一个在鼓的两侧,敲出的是侧鼓音,整套编钟十二半音齐全,敲出古今中外各种乐曲都不在话下。一钟双音,这需要很精品的青铜铸造技术和丰富的乐理经验,才能制造出这样的准确的乐器。
而且,在曾侯乙墓发现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是汉代以后随着佛教音乐传入的,中国在汉代之前使用的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以及其身上的铭文“变徵”“变宫”可以证明,至少不晚于春秋年间,中国就已经有七声音阶啦。
曾侯乙墓不仅仅出土了编钟,连含铜木结构的钟架也都完好如初,考古学家发现编钟的时候,钟还悬于架上,演奏工具置于旁边,宛若演奏现场的布置一般。由6个青铜铸造的人型底座支撑6个铜套木圆柱,顶托起7根木横梁构成。横梁两端都有青铜套,套上有透雕或浮雕的龙、凤和花瓣纹。木横梁上都有髹漆彩绘,十分华丽。
4.除了著名的曾侯乙编钟之外,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文物,也都工艺精美、含义丰富。
最为经典的当属当时的国之重器——青铜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制造工艺可以分为两种。较为经典的是范铸法,先用泥制作出想要制作青铜器的模型,然后翻出泥范烧成陶范拼合。拼合之后,陶范中间就留下了泥模型形状的空腔,然后注入烧成液体的青铜汁,冷却之后取下陶范,就铸造成了青铜器。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对堪称巨无霸的青铜尊缶,各高125、126厘米,腹径100、102厘米,各重292、327.5公斤,为同时期青铜器之最。由于体积硕大,不能一次完成,是先铸造上半段,再铸造好的上半段之上加装下半段需要的范,再次铸接而成。
还有一种专门铸造复杂造型的工艺——失蜡法。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装饰特别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巧华丽。
其中,工艺难度最高的是口沿部装饰的蟠虺云彩状透空花纹,盘旋重叠,其内用多条铜梗联接,于复杂中见条理,专家判断是用失蜡法制作而成。失蜡法首先用蜂蜡和牛油混合成橡皮泥一样的软胶,然后捏成要铸造的样子,在外面淋上湿泥形成泥壳,再加热,使蜂蜡和牛油的混合物融化流出,再注入烧成液体的青铜汁,敲掉泥壳,就能做出精细华美的效果来,这种工艺就叫失蜡法,代表着当时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除了金属铸造技术之外,曾侯乙墓出土的木质雕塑艺术水平也很高,特别是几件动物形木质雕塑颇见功力,比如有一尊彩漆木雕梅花鹿,用木材修成一头鹿趴伏的神态。和商周时期夸张、狞厉的动物造型不同,曾侯乙墓的动物大都写实、安详,对动物神态的表现非常丰富,说明工匠善于观察动物,善于捕捉动物的神情。鹿头上插着真鹿角,头部可以灵活转动,全身涂以黑漆,并用黄漆点绘出梅花纹饰,口鼻则用红漆勾勒,后腿上有一个方孔。由于出土时梅花鹿与琴瑟两种乐器一同发现,所以很可能这头梅花鹿是一个鼓座,方孔中原来应该插着一面鼓与琴瑟合奏交响。
在漆器绘制上,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二十八宿衣箱堪称代表。衣箱成圆拱形,绘有二十八宿星图。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人观星的时候,把黄道(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轨迹)附近的星辰想象成二十八组,赋予不同的神秘含义而形成的。在箱盖上还绘有后羿射日图。从此可见,彩绘衣箱摆放的时候,除了接地的底面之外,一共可以看到外露的五个面,这五个面的内容都和天文有关,形成一个整体,反映了当时曾国的宇宙世界观念。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向我们描绘了两周时期南方汉水附近一个诸侯国——曾国的面貌。曾国在文献上没有记载,如果不是曾侯乙墓的发现,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还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工艺发达、技术高超的国家的存在。直到2014年随州文峰塔墓地编钟铭文的破解,由曾侯乙墓发现形成的“曾国之谜”才彻底破解。原来,青铜器铭文所自称的“曾国”,就是历史书上记载的“随国”,而不是“缯国”。
5.今天,曾侯乙墓及其出土的文物,都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当中。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其他的省级博物馆都有所不同,省博物馆和省考古所是整合在一起的,所以湖北省考古出土的重要文物,都能够顺利的在博物馆中展示给大家。
从馆藏文物来看,湖北省博物馆现有藏品2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以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史前陶器,盘龙城和曾侯乙墓为代表的青铜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云梦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简,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和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考古学家在挖掘曾侯乙墓的时候,发现有盗墓贼盗掘过的盗洞,值得庆幸的是,墓室没有被盗墓贼完全破坏,盗墓贼也没有把随葬品全部窃走。历经了几千年,躲过了重重战火,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能够成为镇馆之宝,能够成为中华历史发展的物证,能够和现在千万的社会公众见面、对话,我想曾侯乙的在天之灵,也应该是非常欣慰的。
当然,为了能够阐释这些精美的文物,湖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努力,目前举办有“楚文化展”、“曾侯乙墓”、“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等十个基本陈列,每年引进十几个临展,还复制了以全套曾侯乙编钟、编磬为核心,组合以多种出土古代乐器复制件的古乐团,将宫廷歌舞盛况再现于今天的艺术舞台之上。通过乐团的表演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在短暂的生命中追求灵魂的永恒,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对神明的敬畏,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充满浪漫的情怀。
不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博物馆暂时停止了开放,不过没有关系,目前各博物馆都在把自己的展览从展厅搬到了云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可以通过谷歌艺术与文化的Android App 「观妙中国」,看到湖北省博物馆的展览,看到曾侯乙编钟。相对三次元要隔着展柜玻璃观赏,云端的展览可以随意放大缩小文物模型或照片,清晰的看到细节,还可以丢掉导览器,方便的查询文物背后的故事。
6.上面就是湖北省博物馆和曾侯乙编钟的故事。完整的成套编钟、一钟双音、精美的装饰艺术,在众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曾侯乙编钟可算是卓尔不群;而且不单是破解了重重的历史迷案,曾侯乙编钟在发现之后,真钟演奏了三次,特别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曾侯乙编钟真钟奏响了由著名音乐人谭盾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天·地·人》,我觉得见证了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通过编钟仿佛在和祖先对话和倾诉,也足以称得上“逆天”二字了。而硕大的曾侯乙尊缶、精巧的曾侯乙尊盘、象征着宇宙的彩漆二十八宿衣箱、生动的彩漆木雕梅花鹿,从礼乐两个角度,诠释了两周时期,诸侯贵族的仪式性生活。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当时贵族的宴饮、社交、宇宙观、音乐观。常有人说,这是一个迷醉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残酷的时代。而我们后人,时隔数千年,通过博物馆来和古人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品味历史的存在和谜团,想来不也是一种逆天么。
蟹邀。
事实证明,在“会玩”这方面,古代人并不比现代人差。
在这个清代华喦的《蜂虎》图里,老虎不仅瘦到皮包骨,还一脸委屈。
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馆的猪形陶罐,憨态可掬的同时,又好似一个表情包。
▼微笑中透露着疲惫⊙ˍ⊙
唐代的女俑,每个小姐姐都挎着个包包,没错,时尚圈就是一个轮回!
▼这个萝卜还真水灵?
可别被骗了!这个不是真萝卜,而是清代的象牙萝卜。
因为采用了当时的象牙染色技术,再加上精湛的雕工,让这个萝卜看上去栩栩如生。
有个兵马俑的左手微微翘起,很是特别。
▼谁的内心还不住着个小公举嘛(//▽//)
这个收藏在西安博物馆的北魏彩绘镇墓兽,表情也很有戏。
▼嗷呜~别靠近,我可是超凶的!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收藏着唐玄宗李隆基御碑《石台孝经》序。
如果以藏头诗的角度来看,就会惊现“朕略萌”(逃
其实,《石台孝经》是唐玄宗为母亲而制序并手书的碑,原文中开头是这样三句话是↓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
这三句话从右至左组合排列,顶端就恰好突出了“朕略萌”三个字。
▼陕西汉阳陵博物馆里的人俑,古代的长腿欧巴?
来欣赏几幅逆天的古画。
▼在魏晋墓葬的砖画里,有人在做……披萨?
在明代画家杜堇的《仕女图》长卷中,描绘的一百多位女性,展现了明代宫廷贵族生活的一些场景。
▼其中的一个场景,和现在的高尔夫极其相似。
其实,画中女子所做的运动叫“捶丸”,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
再来看几个逆天的“萌物”。
这个从汉代起就跪着的彩绘跽坐女俑,从斜上方看,似乎没什么萌点。
但是,当视线与这座女俑的面部对齐时,她的惊讶脸会萌你一脸。
▼似乎在说:我的天呐!(八卦专用脸
下面的这个可爱的小兔子,其实是兔尊,西周时一种盛酒器。
▼萌萌哒小兔几,想揉
当从正面看兔尊时,又仿佛有种龙猫的感觉。(还是小电视眼花了…)
乍一看,下面这个汪星人有点萌?不对不对,这可不是蹲着的狗,这是大名鼎鼎的鸮尊。
鸮,就是猫头鹰,在商代是受人崇拜的神鸟。妇好墓同时出土了两件鸮尊,它们整体站立形,头微微仰着。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姿势特别乖巧。
这个红陶材质的人头壶,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6000至6500年前,可能是最早的“仰望星空”。
这个器物既是壶,又是人的身体。人头壶的后背有注水口,眼睛和嘴巴构成出水口。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表情都莫名呆萌!
最后,来欣赏一组清代雍正行乐图。
据说,在繁忙政务之外的雍正,是一位艺术审美极高的人,闲暇之时的一大爱好,就是让宫廷画师为自己画像。
别眨眼,雍正的cosplay大秀来咯(大雾
雍正的一则朱批,在小电视心里,也是逆天的。
原文(没有翻译喔)↓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通俗易懂,真性情!
没错,我就是什么都知道的小电视!
(以下内容出自百度)
http:// baike.baidu.com/l/dOBCd QLL?bk_share=copy
石鼓 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唐朝
初次发现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安史之乱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
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再次出土
石鼓被掩埋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陈仓石鼓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内的名家主持挖掘。韩愈还因此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但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奏折在朝堂上被积压了8年之久。
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
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这就是后来曾经轰动天下,也常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作原石鼓。
9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中呆得并不安稳。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间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令人痛惜的是,风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运一空。陈仓石鼓,在乱世中重新遁迹于草莽江湖。
宋朝
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导演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
当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并逐步剿灭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全国的经济与文化在短短数十年得到恢复,并取得了飞跃。当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书画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闻得此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10块大石,试图投君王所好。
司马池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迹。
心急的司马池施展了画蛇添足的拙劣招数,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做伪。很快,他便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这一招果真让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奖。
只可惜,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9面石鼓现世,又经历造假风波,因而失踪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动天下,坊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到了风翔后,石鼓残断的历史才获得转机。
屠夫家中寻到失踪的“作原石鼓”
向传师是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最初与石鼓的渊源,来自于他重金求来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在对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时,他意外发现,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但事实上,“作原石鼓”已遗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问世,否则宋仁宗又怎会满天下张贴黄榜以高官与重金相求呢?
“作原石鼓”拓本的发现,令向传师彻夜难眠。经多方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源自关中的太氏家族。唯恐夜长梦多,他立刻便备马出发。
当抵达太氏村庄后,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原来,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于瘟疫。官府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财产全部烧光。这个噩耗,对于千里跋涉而来的向传师而言,可谓晴空霹雳。
身心疲惫的向传师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隔日清晨,向传师被后院传来的磨刀声惊醒。原来,客栈后面一个屠夫正在磨刀,向传师循声走到屠夫门前,只见屠刀被磨得寒光闪烁,而令向传师一惊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虽然破旧却有几分石鼓的风貌。他走近细看,磨刀石上隐约浮现的一些熟悉的字迹依稀可辨。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不久凤翔知府接到一封向传师的书信。于是,连夜调集军兵赶往关中,护佑石鼓与向传师回到风翔。随即又将石鼓送往汴梁。向传师因寻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诸多封赏,并获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终得团圆,但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却仍在继续。
石鼓颠沛流离命运屡因战乱难止
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个书画皇帝。在对待石鼓的问题上,他不仅继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痴迷,更多了一重溺爱。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随后,又被他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日后,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东北荒原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
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元明清
藏身蔡州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金国,蔡州是蒙古独立攻下的。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于凤翔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近代
然而,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稳日子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仓皇筹备撤退,将国宝文物大量地转运至台湾。此时,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陈仓石鼓,被仓促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终得保全。
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
古墓里各种各样的狗。各种狗,陶狗石狗铁狗铜狗瓷狗,可以说是中国最常见的文物了,因为太过于常见,都很少有人注意到。
我喜欢看古墓,尤其是一般老百姓的古墓,透过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上千年时光以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这种视角里,厚重的历史不再像一堵墙,而是可以沟通的老友,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柴米油盐。祖先也不再是类似于神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一脉相承的故人而已。其中一条穿越历史高墙的线索,是亘古不变对狗子的热爱。
在以前还流行陪葬品的年代,坟里啥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狗子。有钱自然金银财宝,没钱也得弄个陶狗放进去。充分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撸狗狂魔,自始至终都是撸狗狂魔。墓葬形式、陪葬品风格、丧葬习俗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对狗子的蜜汁热爱。
可以想见,一个古代人眼看着就要死了,还没来得及慨叹人生苦短,突然想起一件大事情:此去幽冥黄泉路,怎么可以没狗撸?低头看了一眼怀里的狗子,不由得忧愁起来,宁可居无竹,不可撸无狗,怎么办?怀里的狗子脖子后面一阵发凉,妈呀,这铲屎官是不是想宰了我带下去撸?
怎么舍得宰了你呢小乖乖,顶多按照你的样子捏个泥巴的带下去撸。
所以,在有陪葬品的古墓里要想找个没有狗子的,恐怕还是很难的。
陶狗,上海博物馆。
陶狗,浙江博物馆。
大狗子,陕西博物馆。
以狗子形象为基础的镇墓兽,兵马俑博物馆。
狗子,乐山麻浩崖墓博物馆。
转眼千年。
主人早已迷失在悠远阴沉的黄泉路上,魂飞魄散、尸骨无存。墓道外面早已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岁月如流水一样带走了一切,小家小业自然如雨打风吹去,再也没有任何痕迹,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即使显贵如帝王,繁华如大唐、强汉,也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功伟业也好,钟鸣鼎食也罢,不过是过眼云烟。人死如灯灭,万世只长眠,一切都盖棺论定,一切都溘然长逝,其实从一开始这就是没有回头路的,没有来生,没有复活。
可是狗子不懂这些。
它们只知道,这是主人安眠的地方,谁要来打扰,我就咬他个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