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严格来说, 8G 内存对比 16G 内存, 可能对于个别用户是能用和不能用的区别. 同理, CPU/GPU/SSD, 有的时候配置提升一档叫做改善体验, 有的时候则是可用对比不可用.
凡是知道这点的用户, 就可以归类为「需求驱动」. 比方说一个摄影师累积了 3TB 左右的照片, 那么他选择笔记本的时候, 2TB 就是装不下, 4TB 就是勉强装下, 对于他来说选择 8TB 的才是能满足未来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你还是按照 M.2 SSD 或者是 NAND 颗粒的价格来给产品定价就是不合理的. 这种定价模式的产品应该被定义为「预算驱动」, 即按照用户的实际购买力的范围来定价.
当然笔记本作为整体产品, 你自己外接 SSD 扩容和选配扩容本身就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内置 SSD 不需要占用外部接口; 不会明显增加待机功耗;不会有过热问题; T2/M1 主控 SSD 有着极好的缓外写入表现, 对于影视创作用户是刚需;内置 SSD 的数据经过 NAND+FS 两个层级的加密, 能确保安全性.
内存也是如此, 8GB 只是满足一般上网和文档的需求, 但是 M1+8GB 整体表现能和其他处理器搭配 16GB 内存相当来; 16GB 能满足专业内容生产的基本需求; 除了游戏和虚拟机, M1 下的 16GB 实际表现可以堪比很多 32GB 的设备.
你去找和 MacBook Air 同级别的笔记本就会发现, 其实人家加内存/SSD也不便宜, 甚至更贵:
至于小新系列连 32GB 的选配的资格都没.
唯一能称得上良心的就是惠普的战66, 理论上能自己加到 64GB 2T, 但是屏幕还是无法和 16:10 2K 500nit P3 的 MBP13 相比, 但是至少还是有 400nit 低功耗屏. 对于主要看 CPU、内存的开发工作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屏幕短板就交给外接显示器补齐了.
看上去 M1 选配内存 16GB +¥1500/升级 2TB +¥4500 是天价, 可问题是这 16+2T 加在 M1 上, 而这 M1 安在 MacBook Air/Pro 的机身上, 运行着 macOS.
小米笔记本加到 32GB, 你看有人买账吗? 就凭那个 H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