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优秀的欧洲作曲家移居美国,在美国进行音乐创作,促进了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沃夏克和拉赫玛尼诺夫。
安托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19世纪末来到美国,担任美国纽约音乐学院院长。这一时期正值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巅峰,代表作有:《狂欢节》序曲(1891)、《“自新大陆”(或“自新世界”)第九交响曲》(1893)、《F大调弦乐四重奏》(1893)、《大提琴协奏曲》(1895)、交响诗《金纺车》(1896)、歌剧《水仙女》(1990)等。他的音乐创作对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自新大陆”(或“自新世界”)第九交响》(Op.95,1893)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当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抒发的是德沃夏克深处异地对捷克故乡的思念。在这一部作品中,既吸收了美国城市音乐的素材,同时也展示了捷克民族音乐的特征,彰显了德沃夏克“兼容性”的民族主义创作风格。
QQ音乐-专辑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或“自新世界”)第九交响》(Op.95,1893)
谢尔盖·瓦西利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1917年11月离开了俄罗斯,来到美国,并在美国度过余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为合唱与乐队而作的《三首俄罗斯歌曲》、钢琴《科列利主题变奏曲》(1931)、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第三交响曲》(1936)、《交响舞曲》(1940)。这些作品为美国专业音乐的创作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0世纪,美国音乐文化发展迅猛,一方面是其相对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的政治历史原因,促使很多优秀的欧洲音乐家来到美国,极大的丰富了美国的多元性音乐内涵。从20世纪开始,美国的音乐家们开始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很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对具有美国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创作,在20世纪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科普兰和格什温。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美国作曲家。
科普兰生于纽约,父母都是移民。科普兰从小学习钢琴,17岁开始学习作曲。21岁时到巴黎的一所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学习中了解到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音乐风格,特别是他的指导老师布朗热所熟悉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1924年,科普兰回到美国,由此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他一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也十分热衷于教学和创作,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撰写了很多音乐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完成了不少音乐作品。
整体来看,科普兰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90—1930年。这一时期科普兰的创作风格主要受到了他老师布朗热的影响,具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1924,1928年改名为《第一交响曲》)是科普兰在这一时期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QQ音乐-专辑 ——科普兰:《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1924,1928年改名为《第一交响曲》)
第二时期,1930—1950年。随着30世纪美国经济、政治危机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科普兰在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对美国音乐和文化的关注,创作了一些结合了美国元素的音乐作品,代表性作品有:用用了墨西哥民间歌曲素材的管弦乐作品《墨西哥沙龙》(1933—1936)、采用了西部牛仔歌曲的舞剧《小伙子比利》(1938)、根据美国乡村音乐描述宾夕法尼亚农村生活的舞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1944)、为朗诵和乐队而作的《林肯肖像》(1942)等。
QQ音乐 ——科普兰:《墨西哥沙龙》(1933—1936)
QQ音乐-专辑 ——科普兰:《小伙子比利》音乐(1938)
QQ音乐 ——科普兰:《阿帕拉契亚的春天》(1944)
QQ音乐 ——科普兰:《林肯肖像》(1942)
第三时期,1950—1990年。科普兰在50年代后接受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方法,创作了《内涵》(Connotations,1962)、《内在特性》(Inscape,1967)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不再使用民间材料,开始追求一种抽象的音乐风格。
QQ音乐 ——科普兰:《内涵》(Connotations,1962)
QQ音乐 ——科普兰:《内在特性》(Inscape,1967)
整体来看,科普兰在西方音乐历史中最具有价值的还是他第二个时期关于美国音乐的一些创作,他采用十二音技术创作的作品虽然加入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和声,但影响不是很大。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国作曲家。
格什温189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从小喜欢爵士音乐。12岁开始学习钢琴,16岁进入唱片公司当歌曲推销员,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流行歌曲。1917年,格什温进入百老汇剧院担任作曲,此后他创作了很多成功的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比如:音乐喜剧《露西尔》(1919)、《女人,要温顺》(1924)、《疯狂的姑娘》(1930)、《我为你歌唱》(1931)等。在此期间,他尝试过写专业音乐作品,但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他和很多专业作曲家学习了作曲技术,这使他在作曲技术上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格什温开始在专业音乐上进行了尝试。格什温在1924年创作的《蓝色狂想曲》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蓝色狂想曲》中,格什温将爵士乐和专业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爵士交响乐”的体裁,虽然在之前的斯特拉文斯基、米约等作曲家的创作中也加入了爵士乐,但相比于对爵士乐更加熟悉的格什温的创作来说还是相对稚嫩的。此后的《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1925)、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延续了《蓝色狂想曲》的风格,在当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喜欢。
QQ音乐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1924)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1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2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3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
歌剧《波吉与贝丝》(海沃德(Dubose Heyward)根据自己小说改编剧本,格什温哥哥Ira Gershwin作词)取材于美国黑人的生活,是格什温一生创作的顶点。为了完成这部作品,1934年格什温专门到故事发生地呆了几个星期,观察他们的生活的同时,也采集了很多当地的民歌。这部作品不同于格什温以往的音乐剧作品那样轻松幽默,而是采用了一种严肃的创作思维将黑人音乐、民族音乐、专业音乐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因为格什温歌剧的风格相比于其他作曲家的歌剧要更加轻松简明,所以有人将格什温创作的歌剧称为“轻歌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E411L7Pq/ ——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1935)
十分不幸的是,正值事业巅峰的格什温在1937年逝世了,享年39岁。
科普兰和格什温是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两个方向,科普兰的音乐创作在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之后走进入十二音音乐的创作,这是专业音乐发展的主流方向。而格什温则放弃了对主流严肃音乐风格的追求,反而在将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爵士音乐的融合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后,在20世纪的美国专业音乐中,出现了不同的音乐流派,其中有:
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的一些视觉艺术家设计出了由简单因素组成循环和重复的作品结构,被称为“简约派艺术”,这可能对音乐造成了影响。简约派音乐是指不断重复简单音乐材料的音乐,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配器等方面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代表性作品有斯蒂夫·赖克(Steve Reich,1936—)的《钢琴相位》(1967)
QQ音乐 ——斯蒂夫·赖克:《钢琴相位》(1967)
QQ音乐-专辑 ——斯蒂夫·赖克作品集合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1976)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947—)的《尼克松在中国》(1987)等。
“第三潮流”是指欧洲专业音乐创作中将艺术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音乐,由美国作曲家冈瑟·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实在之前的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奥涅格、格什温等作曲家的创作中已经将专业音乐与爵士乐结合,而舒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创作模式进行推进和发展。第三潮流的代表性作品有:冈瑟·舒勒的《变形》(1956)等。
QQ音乐——冈瑟·舒勒:《变形》(1956)
【亚当斯】尼克松在中国 大都会歌剧院高清直播 Met Opera Live in HD: Nixon in China 作曲家本人指挥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逐渐兴起,但由于我不懂,我就不继续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