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一統中原最重要原因是天氣好。
中國五千年來所推估之年均溫與今日溫度之變化較。(竺可禎文集,1979 科學出版社) (時間非按伕比例)
晉後中國年均溫與今日之平均溫度之比較。(Shen Wenhsiung, 1974, Changes in China's climate)
以百年為單位,中國歷史文獻上出現之「旱災次數」與「水災次數」之比值,該數值可作為「降水」的指標——數字愈大,降雨愈少。(竺藕舫,1925《史地學報》Vol3, No6)
(以上資料來源於劉昭民先生的《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從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進入隋朝初朝,中國氣候由東漢未年的小冰期後走出,氣候急速回暖。這對於以農立國的中原而言,等於國力大升,而相比鄰國北齊昏君不斷,隋在北周武帝的基礎上國家在行政上,要比北齊好得多,戰勝北齊是合理的結果。
而當時的長江而南地區,水系仍非常複雜,開發程度不能與中原相比,所以當氣候回暖,廣大的北方統一南方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
而當氣候回暖,這也意味著北方水草肥美,即少了南下略奪的動機,令隋朝北方的壓力減少(當然長孫晟功不可抹)。這令隋朝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統一中原戰爭。而且當氣候回暖,農本位國家的國力相比遊牧民族是具有優勢的。
氣候回暖,北方就比南方強,中原就比遊牧民族強,而在此大前提下,政治比較沒有那麼混亂,行政較強的國家就有很大統一中原的可能性。楊堅就是在此大環境下,擁較出色的政治能力而一統天下。
即自身能力加運氣(天氣與豬一樣的對手)
------------------------------------------
以氣條史觀來看歷史我們才可以更了解一些真相,譬如唐朝的盛世。唐太宗本紀" 貞觀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冬無雪"。劉昭民先生統計過,在唐代近300年的歷史中,出現冬無雪的年數達19次,是中國歷朝之冠,而其中12次發生於西元710-822年的112年之間,可見開元盛世,天寶繁華,安史之亂後唐不亡國是有其大背景的。
而與盛唐相比,南宋的則多是"錢塘大寒屢雪,冰厚數寸"之類的記載。天氣冷寒,農作物失收,北方遊牧民族被迫南下,此已非人力之可挽救。
以下是一位網民"TG"對劉昭民先生《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的一些整理
劉昭民先生從古典籍文獻中摘取出當中的氣象學記錄,並採用實物(花粉、年輪、植物動物分佈等等)的證據,作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變化通論。綜合作者的整理工作,我們可以依序分為幾個大時間︰
3000 BC ~ 1000 BC(黃帝至殷商結束、周朝建立)︰中國為暖濕的氣候,黃河流域的年均溫高於今日約2 到3 ℃。
1000 BC ~ 722 BC(周朝中葉至周平王東遷)︰中國出現第一個小冰河時期,氣候轉冷,年均溫較今日低0.5 ~ 1 ℃。
722 BC ~ 221 BC(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為暖濕氣候,氣溫較今日高約1.5 ℃,黃河流域產稻。
221 BC ~ 30 BC(秦至西漢末年)︰秦朝曾出現短暫的寒冷氣候,但直至西漢滅亡,該時期大體仍呈現暖濕的氣候,年均溫較今日高1 ℃。
30 BC ~ 600 AD(西漢滅亡至隋初)︰中國進入第二個小冰河時期,氣候普遍寒冷且旱,均溫較今日低0.5 ~ 1 ℃。三國到晉朝,文獻記載的旱災、霜害連連。
600 AD ~ 985 AD(隋至北宋初年)︰長達六百年的寒旱冷期結束,中國再度進入第三個(繼先秦、西漢)暖期,旱災較少,年均溫高於今日1 ℃。對照歐洲同期,也有同樣的「暖化」現象,斯堪的納維亞上的大陸冰河退去,挪威海盜興起。
985 AD ~ 1192 AD(北宋至南宋)︰中國出現第三個「小冰河期」,此時氣候普遍變冷,黃河流域的稻米和竹類消失。
1192 AD ~ 1277 AD(南宋末年)︰氣候回暖,冬燠無雪的記錄多。唯此時雨水稀少,旱災比例僅次於明朝末年。
1277 AD ~ 1722 AD(元、明兩代與清初)︰氣候變為旱霜連年的情況,為中國歷史上第五個小冰河期。年均溫約較今日低 1 ℃。明末不僅旱災多,水災也多。
1722 AD ~ 1820 AD(即康熙末至嘉慶朝)︰出現暖和的冬天,進入暖濕的氣候。
1820 AD ~ 1880 AD (道光至光緒)︰進入中國第六個小冰河期。
1880 AD ~ 今日︰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個暖期。
對歷史的研究,除了政治,軍事,更需要了解氣候,地理等更重要的大背景,《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便是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