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讲:功底不够
先说于丹老师。
于丹本身不是文学院的老师。她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老师。所以人家不是专门研究《论语》什么的,对她来说,喜欢大于专业。这就导致了一些基本的问题没有解释清楚,给人留下了这个人很不咋地的印象。
文学院的老师上课经常会谈论别的老师的研究成果,很遗憾,于丹老师从来没有出现在这种谈论中。
对比一下,北师大文学院在百家讲坛讲过课的两位老师:康震老师和李山老师。二位都是科班出身,专业水准很高。
康震老师大约从10年开始就不再给本科生上课,所以没有听过。听过山爷的古代文学原著精读,讲的就是《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非常受震撼。专业水平毋庸置疑,旁征博引充分合理,有明显的个人观点,而且不失史料依据。
至于于丹为什么会火,个人以为,她是研究传媒的,她知道受众想听什么而她本身也真的比较喜欢《论语》之类,她自己真的发自内心的有所感想。但这种感想不能算作是学术水准。私以为,她登上百家讲坛,不是去传播知识而是去分享感受的。不能否认的是,因为她,许多人开始真的尝试阅读《论语》,而不是空知其名,我觉得这对于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必要且有好处的。
在学校的时候参加过一次于丹老师主持的论坛,典型的师者气质,临场反应极佳,口才非常好,这可能和她读书讲课都有关系。
总的来说,对于于丹的夸奖和批评都太过了。
再说刘心武老师。
我个人是因为看了他的红楼研究系列,才对《红楼梦》产生兴趣的。从我初三暑假开始看红楼,随后一直反复阅读。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就能对一些刘心武老师的观点产生质疑,但有些观点我觉得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进入大学,我是文学院的,经常去蹭各种老师的课,有一个课就是郭英德老师讲的红楼梦。慢慢我就发现刘心武的书中更多的问题。大二下我们上了当代文学史,其中一章介绍了刘心武老师,而是以作家的身份提到他,而非红楼研究者。我也阅读了一些刘心武老师的小说,的确,写作水平要高于红学研究。
这个时候我就慢慢发现,还是专业度的问题。
当然刘心武老师的书中有很多引用、史料,但是对史料的裁选和应用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包括书中一些大胆的假设,都是有待考证的。
但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刘心武老师研究红楼的书的。在我家人想看这方面的书的时候,我还是首先推荐刘心武读红楼的系列,主要原因就在于,通俗易懂,容易让人产生兴趣。
大三有幸看到了1955年缩印线装本脂京本,唯一的感觉就是,自己的功底不够深厚。但是一般朋友问我红楼梦的一些问题,我也能简单回答一二。但我能明显感觉到,知道与了解,熟悉与精通的差别。
其实,与其把他们定义为文化的教授者,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一直非常喜欢百家讲坛,主讲的教授们我也都挺喜欢的。其实即使作为一个文学院的学生,也很难做到认认真真的去阅读每一份资料,但是接受一些新的讯息,在寻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也挺不错的。现代社会是快速的浮躁的追求效率的,我想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没有这二位老师,可能很多人一生连红楼梦中的十二钗都数不全,可能连论语是什么时候的都说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