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tai-lun-cheng-ji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可以从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角度去分析。


战略上,1943年的德军仍然坚信,一场准备充分的闪击战,足够打垮任何苏军的防线,特别是德军非常相信,如果不是冬季的话,苏军根本不敢主动进攻德军。

曼施坦因指责责任全在小胡子,理由是进攻的时间太晚了,一定要等新式装备(斐迪南和虎式)列装德军才肯定进攻。

实际上这个指责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装备了新式装备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也没有打穿苏军的防线。

没有更强大的虎式坦克,想来德军的战绩只会比夏季的战果更差。

并且,曼施坦因完全忽略了德国装甲师的严重损耗,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仅凭自己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的余威,就能进一步重创苏军,抹平库尔斯克突出部。

第48装甲军各装甲师(第3、11装甲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10装甲旅)只剩不到20辆坦克;

党卫军第2装甲军(SS1警卫旗队,SS2帝国,SS3骷髅)则有1.2万人的空缺。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曼施坦因妄想继续进攻的时候,苏联却在同一时期秘密组建了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而无论是曼施坦因妄想的时空,还是现实的时空,德国人对草原方面军的存在一无所知。

草原方面军编制:

近卫第4、5集团军,第27、47、5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中将)、空军第5集团军,近卫骑兵第3、5、7军,近卫坦克第4军,近卫机械化第3军,机械化第1军,


战役上,德军使用的是老掉牙但仍然好使的钳形攻势,德军的战役计划是实施两个强大的突击,均以装甲部队作为尖刀,分别指向突出部的南北两肩,努力在中部会合,包围口袋内所有苏军,从而在苏军防线上撕开一道致命的伤口。

因此苏军自然针锋相对的,在侧翼加强了防御。

负责防守北翼的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第13集团军防御地带以及第48集团军的左翼和第70集团军的右翼的对坦克防御最强而有力。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地带内的反坦克火炮每公里正面上有30余门。

罗金将军指挥的坦克第2集团军是预备队。

负责防守南翼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主力集中在左翼近卫第6和第7集团军地段上,反坦克火炮的密度为每公里正面上15. 6门,如果加上方面军第二梯队中的火炮,则每公里正面上达30门。

卡图科夫将军指挥的坦克第1集团军和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留乔金中将的第69集团军是预备队。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败的直接原因,就是南北两线的德军全部未能完成夹击合围的任务。

北线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7天时间只突击了9-12公里。

南线的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虽然突入了35公里,却遭到了卡图科夫的坦克第1集团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阻击。

期间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集团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爆发了著名的坦克大战,最终德军在7月18日开始全线撤退。


战术上,苏军的反坦克战术日臻成熟。

例如,在库尔斯克北线,第13集团军步兵第307师地带内的波内里地区由反坦克歼击炮兵第3旅、反坦克歼击炮兵第13旅的三个团和三个轻炮兵团建立了一个火袋。

在7月6日至10日期间,仅反坦克歼击炮兵第3旅就击毁了82辆坦克,其中包括25辆虎式坦克(数量存疑,但效率不容置疑)。

在1945年3月的巴拉顿湖战役中,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遭到了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打击,在防御中,托尔布欣的步兵使用了通高压电的带刺反步兵/坦克铁丝障碍物。

根据苏联老兵的回忆,这种技术在库尔斯克战役的时候就已经有使用,不过在巴拉顿湖战役是更为广泛且普遍的使用。

实际上,在战术上更值得炫耀的是,苏军准确的反击水平。

7月12日,北线的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转入反攻的同时,德军调兵遣将防守奥廖尔,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马上也在15日从正面出击,多线反击德军。

8月13-17日,南线的坦克第1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行进间与党卫军装甲部队打了场遭遇战,这是德军头一次没有歼灭苏军的反冲击力量。


综合的来评级库尔斯克德军失败的原因,高层的不团结与傲慢、情报的严重失真、过于迷信装备的力量、对苏军的战术革新的不尊重、以及力量上的强弱易帜,都是德军在库尔斯克遭到失败的原因,这是他们应得的失败,赢了才是天理难容。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托普勒的《库尔斯克》证明了北线莫德尔第九集团军在库尔斯克北线的作战风格:

莫德尔不想自己的师过于前突,而是注重保护侧翼和保持防守的能力。

莫德尔下达了让师长把控自己的节奏,不要让重炮过于跟进的“让几个师长注意更直接控制自己的师”的命令,得到苏军逃兵的供词确认北线苏军实力雄厚之后,莫德尔于7月5日0点5分再次发电强调各师必须严格控线。

但在7月5-6日德进攻中,德方装甲前锋(第47装甲军)同时遭到了苏军的凶猛集中的装甲部队的反攻。不幸的是德军装甲车辆无序的在对方阵地前,受到数小时的(苏军)炮击,这毋庸置疑是前线指挥官的失误。

德方在这段时间的战斗中个别装甲单位甚至由于苏军的反冲击,阵型变得杂乱无章,不再位于其师长的掌握之中。经过了3天3夜无休止的战斗,第47装甲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需要短暂的休息来整编部队以及恢复部队,随着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7月8日结束时,莫德尔重新与他的军,师长商讨作战方案。

关于反对Panzer Raid,莫德尔在7月9日的会议中说明:苏军的火力配置和阵地雄厚,这样的防御阵地阻碍了我军装甲进攻,我方不得不进行更详细具体的进攻准备。而不是莫德尔明确反对Panzer Raid。

不赞成装甲营搞穿插,而是把若干装甲营和其它重兵器堆在一起。这一点,同样是7月9日日志中当天会议上的内容,莫德尔基于昨天(7月8日)的经验,认为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战术:由于在执行作战任务的大编制单位中,指挥设备的不足以及未完成训练的装甲部队,以及相对较少的坦克数量,可以预见今后需要将多个装甲营集中使用。。。 师内的装甲单位执行任务要紧密配合装甲掷弹兵。


莫德尔基于装甲矛头磨损较大,且考虑到下级的消极情绪(当然他自己也比较消极),于是一拍即合,在7月10日开始选择了以步兵,炮兵撕破苏军防线,再使用装甲单位突破的战术,且莫德尔一反常态,没有如以往一般强烈地干涉下属作战,可谓令人摸不找头脑。

虽然这样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北线德军的装甲实力,但莫德尔这种行为直接使得堡垒行动没有任何胜算——北线按照他这种搞法,兵力装备翻一倍也难搞,这是只有美帝才能玩的打法,而南线霍特再怎么把瓦图京和科涅夫挫骨扬灰也很难独自吃掉突出部。但是从后面防御战效果看,莫德尔达到了他的目的,参加堡垒行动的北线德军机动预备队保存完善,回防非常迅速,没有给苏军突破的机会。

可以说莫德尔自身也不是很热衷堡垒的进攻,那么问题就是,如果莫德尔放弃他的谨慎考虑,遵照传统德军战法能不能跟霍特会师?

我的看法是比较困难,但不是没有可能,在8日的战斗中,莫德尔已经见识到了苏军凶悍的反击和自己手下装甲师师长反应的迟钝(7月9日日志中提到,昨天第47装甲军及下辖师中出现指挥错误。。。 当考虑解除个别指挥官的指挥权,特别是第2装甲师师长和部分装甲战斗群指挥官 ),莫德尔如果亲自操刀或者临阵换将,投入实力最为强劲的第12装甲师,有几率突破罗科索夫斯基的防线,让第二装甲集团军仅仅依靠第5装甲师(当时东线四号改进型号最多的装甲师)和第8装甲师顶住苏军反击部队,直到莫德尔的前锋跟霍特会师,堡垒就会以德军的胜利告终。

这样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堡垒行动该不该提前,因为库图佐夫行动方案是7月初才做好的,德军5月打那会儿库图佐夫行动方案还没做好,苏军反手一击的力度会大打折扣。

这里谈谈堡垒作战对德军后续防守带来的影响:从苏军反攻战役布局看,北线的库图佐夫行动,堡垒行动的6个装甲师中的5个按时北上投入了防御战,第4装甲师留守,北上单位在苏军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到位以前卡好了位子。可以说堡垒行动没有打乱影响北线德军布防。

反观苏军,能力最强,实力最雄厚的罗科索夫斯基方面军反而因为与莫德尔打的过于起劲,反攻准备不足,进展异常缓慢,莫德尔最后只留了一个第4装甲师和重装营来对付罗司机,剩下8个装甲师(南线挖来的大德意志师)对付索科洛夫斯基和波波夫。库图佐夫行动开打时因为准备仓促,苏军两个坦克集团军与一个合成集团军没有到位,导致虽然打开了一个口子却无法突破,被莫德尔迅速堵上,这次进攻被拉奇耶夫斯基在《突破》一书中视为苏军进攻战役的反面教材,怎么看都是苏军吃瘪。相同条件德军用一个装甲师牵制三驾马车之一的罗司机,而用8个装甲师对付索司机和波波夫那两个日后被降职的菜鸟是难以想象的。

而在南线,影响了德军后续防御的可以说是爆发在米乌斯河和北顿涅次的战斗,米乌斯河反击战中德军数个装甲师从库尔斯克南下,对苏军取得巨大杀伤,但托尔布欣用自己方面军的自爆很大程度上损耗了德军大量机动兵力,导致曼施坦因在第聂伯河不得不拿着个位数坦克的装甲师和瓦图京和科涅夫拼刺刀。

数据上看“堡垒给德军带来巨大消耗”的调调也不对,德军官宣数据为南北两线合计损失252辆坦克、突击炮、坦歼,但是这没有计算灰熊的损失,时间也没有计算全,依据相同档案(BA-MA RH 10/65和BA-MA RH 10/64)的其它著作给出的数据损失:

北线22201人,南线33708人,坦克、突击炮全损:北线87辆南线190辆(北线第二十装甲师的三号坦克的损失有不同描述,故泽特林版为北线损失88辆),坦克损失占开战总数11.3%,人数损失占7.2%。而官史数据其中死亡失踪人数占三个集团军前线力量(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兵力”,“实际力量”减去8周内可归队人员和暂离休假人员)的1.67%。

苏军按克氏官方数据损失为177847人,坦克、自行火炮不可恢复损失1614辆,坦克、自行火炮损失占31.4%,人数损失占9.3%。

以上数据不是没有争议,双方数据均有更高版本(比如苏军坦克、自行火炮损失有好几个损失1900+的版本,料也比较硬),这些数据基本按官宣对官宣。

怎么看,都不是德军在堡垒流血过多,耗亏了。

数据来源:

KARL-HEINZ FRIESER:Germany and the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II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in the East and onthe Neighbouring Fronts(德方官宣)

Niklas Zetterling and Anders Frankson:Kursk 1943: a statistical analysis

Roman Toeppel:Kursk 1943: The Greatest Battl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Krivosheev: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20th Century(苏方官宣)

无论是数据上还是在影响后续防御战上,要说堡垒行动给德军造成的损失极大,是难以站住脚的,堡垒行动并非埋葬德军装甲精锐的地狱,真正埋葬东线德军胜利的是苏军在南线较为成功的反击和消耗战。


user avatar   shxhshsjkz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是士兵人数不够且素质下降的问题,也可以说最根本的还是纳粹的政策问题


别看初期德军一路高歌猛进,那是因为局部战场苏军人数不仅少于德军且还有突袭的优势以及大清洗影响,在初期消灭了大量苏军老兵后德军指挥士兵都强于苏军所以才能创造几次人少歼灭人多的战役;而在库尔斯克这点优势早就没了,在几次大会战中德军下层军官消耗的很厉害从西欧东欧活下来的老兵几乎全没了,治安战牵又制住了大量后备部队国内又迟迟不总动员,要知道德占区人口2.4亿以上,苏联实际控制人口也就一亿多,结果德军动员能力比不上苏军,最离谱的是就连维希法国对德军后勤保障出的力都比德国多!在这大背景下德军还人少打人多主动出击早就建好防线的苏军无异于找死,就算侥幸打赢了也只会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失败的原因——与其探究这个问题,不如探究“库尔斯克是否有胜利的可能”

反过来,如果探究他失败的原因,思考题主提出的三个可能:

1,在五月前 强行发动进攻是否能够突破苏军防线呢?朱可夫记录到“··· ···因此,5月21日,中央方面军当面的敌人可以动用的师有33个,其中6个是坦克师··· ···可能我搞错了,也可能是敌人非常巧妙地伪装了其进攻准备。但是从敌坦克部队的配置,步兵兵团 不够密集,没有重型炮兵集团 ,以及预备队分散等情况来看,我认为5月底以前敌人不可能转入进攻··· ···”

六个坦克师(不是非常了解历史,但是单纯从几份回忆录的文学性描述来看,这六个师是大德意志师,希特勒师,骷髅师,帝国师,坦6师和坦11师)

他们面对的红军坦克部队是坦2集——辖坦3军,坦16军,方面军预备队坦19军和坦9军,步兵部队包括步13集,48集和70集,下辖六个步兵军,二十六个步兵师。

提前进攻能够实现有效的突破,突破之后是否有能力进行进一步突破值得怀疑。

2,先进坦克故障率和一场牵扯超过两千辆坦克(进攻方)的战略进攻没有足够的关系,尤其是在进攻得到了充足的准备和全面保障的情况下,这不是坦克部队突破后的全速挺进,而是单纯的小范围技战术对抗——换言之,在突出部红军试图在夏季对抗德军的一次练兵——如果成功,曼施坦因将会抓紧他在哈尔科夫反攻之后攫取的南线主动权,如果失败,红军进一步突破南线战线则不可避免。

3,一线军人素质下降,思考。

肯普夫特遣编队,第四坦克集团军,第二坦克集团军,包括了整个东线最优秀的德军突击力量的装甲突击集群素质下降——如果他们真的缺乏战术素质,那么他们不可能成功突破苏联近卫集团军构筑的坚固防线。


user avatar   brian-chang-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簡單,因為提出概念的德軍主事者可能從沒想過要贏。至少不是大家以為的贏法。

現在以後見之明回顧整個衛城作戰計畫,基本上有兩個問題是這整份計畫沒有回答的:

  1. 曼斯坦南方集團軍群跟進的步兵力量嚴重不足:曼斯坦三個裝甲軍只有四個步兵師跟進。(第3.48裝甲軍 第2黨衛裝甲軍),相比的莫德爾的三個裝甲軍(第41.46.47裝甲軍)有七個步兵師跟進。從波內里與奧柏揚兩地突破的德軍相聚150公里,真成功包圍蘇軍,裡面五個集團軍(70.65.60.38.40)近50萬人,幾乎不輸給基輔包圍圈裡面的蘇軍只用這幾個師看守戰線? 別說德軍還有大德意志師等近10個裝甲師(純論南集方向),到時蘇軍全力側擊整段漫長的戰線,這些裝甲師要去解決這些局部戰鬥才能把整個突出部吃掉,恐怕沒空。更別提當年基輔包圍圈動用了多少個師去解約蘇軍,現在面對戰力更強的蘇軍,這點兵力打包圍戰恐怕是連自己人都沒辦法說服的。
  2. 曼斯坦南集南面兩個集團軍約30萬人,雖然有足夠的步兵師數,但狀況只是普通,又缺乏機動預備隊(真包圍蘇軍,恐怕連第57裝甲軍都要上陣了)。面對西南南部兩個方面軍100萬人的牽制攻勢,如果一但被突破恐怕是無力消滅蘇軍突出部,只能坐視蘇軍插入,犬牙交錯而已(史實也是如此)。而曼斯坦在公開資料上從未為這兩個他轄區的集團軍發聲—比如說凹克萊斯特的A集團軍群撤退,把節省下來的力量來掩護這兩個集團軍。


一個優秀的指揮官應該對這兩個問題都有自己的腹案,以曼帥的能力更當然應該會有。因此,當曼帥戰前戰後都無視這幾個問題時,恐怕曼帥心中真正的腹案也跟大家以為的不太一樣。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答主实名德黑,精神苏维埃人士 。 @孙鉴辉 这位朋友似乎对攻击德军将领人士有很大的成见。我正好最近两年时间,将东线战场的大部分资料反复看了三遍。今天来当着您的面把曼施坦因曼不群黑一遍。

在有理有据的开黑曼施坦因之前,我要先破除大家的一些印象流的事情。

例如最高亮贴上 @小虾汉斯 提到,古德里安对希特勒说过,世界上没几个人知道库尔斯克在哪里,拿下了也没啥意义。

古德里安说的这一点我并不能认同(当然我不能确定古德里安是否真的这么说过)。因为苏德战场的特殊性,是长期比较了解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朋友很难理解的。

苏德战场在整个战局的宏观视野去看,是基本不存在犬牙交错,互相套娃的存在形态,有也是苏联游击队VS纳粹方面的警卫师。

而正规军集团,基本都是互相捉对盯着,因此对于兵力不充足的一方来说,拥有平直战线,减少突出部或对方突出部,就能节省大量兵力在平直战线后面机动。这一点非常重要。

库尔斯克突出部对德国人来说,其实是有很大的战略意义的。为什么苏德战争进入后半段,决战地点主要是放在南部呢?

在库尔斯克之后,先是发生了乌克兰左岸追击战,然后是六大战役级别坦克集团军全部集中到南线打了右岸乌克兰战役。

因为苏德战场的南线,地势开阔平坦,利于进攻不利于防守。


随便找了个图,大家将就着看吧。

中部的白俄罗斯地区,多小河流,沼泽,密林。而乌克兰和南俄草原,则是一马平川,非常利于机械化军团大规模行动。

苏联人拥有一个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南线,就相当于有一个随时发动南线大攻势的主动权,而且方向非常多样化。这对德军总态势来说,实在是太有威胁了。

要知道,各种突出部,登陆场,如果面积较小,可以被防守方炮兵火力全覆盖,那还好说。而库尔斯克突出部,面积大的苏联能塞下几个方面军的进攻出发阵地,而且德军炮火还打不着那种。

而且,苏联和德国和我们中国地区战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为啥两者之间的军队基本都要捉对盯着?因为强大的铁路调运能力,使得苏德有能力在很短时间内跨越数百公里运送机械化兵团和进攻集团。

一年多之后的苏军北线攻势,曾经有一次在一个礼拜之内,突然转移了整个方面军的攻势去打梅梅尔的超级经典案例。

因此,库尔斯克只从战术角度来说,对德国人都很重要,抹平了能节省很多兵力。也能减少苏联在南线随时变换进攻方向的主动权和隐蔽性。

这是曼施坦因,蔡慈乐,古德里安,克鲁格等人都没有真正坚决反对的理由所在。按当时的惯例,如果真的超级坚决反对,一般都会做到以辞职相威胁。

曼施坦因自己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被当面苏军打的满地找牙时,就以辞职相威胁来让希特勒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克鲁格在更早之前和古德里安因为莫斯科战役闹到不共戴天时,也是拿出了有他没我的气魄。

然而库尔斯克战役,没有一个高级军官说过,如果要打,自己就辞职的狠话。

因此回忆录里的甩锅行为,十分之可疑!以及不要脸。

接下来就是要给 @孙鉴辉 兄弟上一课了。你的曼施坦因胜过莫德尔的论证过程是完全靠不住的。

首先,库尔斯克战役之中,负责北线攻势的莫德尔,面对的对手是罗科索夫斯基。而曼施坦因在南线面对的对手是瓦图京。

苏联因为对莫德尔所处位置仍然对莫斯科有威胁的原因,在库尔斯克战役之中,错误判断了德军攻势重点方向。

因此,库尔斯克内部,北线防御力量,罗科索夫斯基的兵马要远多于南线的瓦图京。

意味着,莫德尔用更少的装甲师,对付更多的苏联守军,而曼施坦因用远比莫德尔雄厚的进攻力量,对付人数更少的苏联守军。

更不用说,罗科索夫斯基作为苏军顶级名将的水准,不在朱可夫之下,瓦图京跟罗科索夫斯基相比还差点意思。

这还没完,广大网友,以及众多迷之崇拜曼施坦因的德军粉丝,对待苏德战场,总是有一个奇怪,而且很明显是错误的习惯视角。

就是对每一场战役,都是割裂其作为整个宏大苏德战场的全面战线中的一部分这个要素,都是碎片化,割裂化的看待每一个战役。

莫德尔和曼施坦因,除了要面对库尔斯克苏军以外,他们还有侧翼和友邻德军的,苏军要在这些地方掀起辅助型攻势甚至是真正的宏大主攻。

而莫德尔的左翼及其友邻和曼施坦因右翼及其友邻,都要另外再各自面对两个苏军方面军的进攻。但不同的是,莫德尔的左翼及友邻面临的进攻苏军,规模至少是曼施坦因右翼及友邻面对的苏军进攻规模的三倍以上!

我看了那么多这个题内的回答,竟然没人提到这一点,说明各位答主还不是真正以对整个战场局势进行了解的态度去全面阅读苏德战场局势的各种资料。

莫德尔不仅面对人数更多的守军,更高明的对手将领,苏联三大重将之一的罗科索夫斯基,莫德尔的侧翼更是面对人数庞大,战车众多,火力凶猛的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

而曼施坦因面对的右翼威胁,是苏联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当然,就将领而言,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要比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那两位水平高一些。

对德军而言,幸好是莫德尔进攻时打的谨慎,不然他整个集团军说不定就走不掉了,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很快就对莫德尔和友邻另一个德军集团军发起了排山倒海的攻势。一度有从北翼包抄彻底断了莫德尔后路的可能。

莫德尔要是不管不顾的当初就拼了老命打罗科索夫斯基,不仅根本打不穿,自己还得带着整个集团军交代在那里。

库尔斯克有个地方号称小斯大林格勒,叫做波内里,就是莫德尔打的,你说他不尽力,实际上也非常惨烈了。

罗科索夫斯基何许人也,你尽力就打得穿?当年他的第十六集团军都山穷水尽了,还是牢牢守在莫斯科身前,大展神威。

而曼施坦因虽然成功逼出了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这个战略预备队大魔王。然而曼施坦因的自大自满和过度乐观估计才是后来德军在南线一溃千里的真正要素。

在库尔斯克战役之中,的确党卫军装甲军表现神勇,打的苏联近坦五集有点伤。当时德军的主力战车基本上都已经以长身管四号,豹子,虎式为主了(象式全在莫德尔那),就连次要战车长身管三号,也能跟KV和T34打一打。

而苏军,包括近坦五集,还是以T34搭配T70这种为主,战车技术代差处于最高差距状态。

曼施坦因打完普罗霍洛夫卡之后,又把攻势维持了一天多。之后他乐观的认为自己当面无论是瓦图京,还是科涅夫,无论是卡图科夫的坦一集,还是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近坦五集,都已经元气大伤。短期内不能来进攻自己了。

正好在这时,长期以来被广大二战爱好者和西方学者忽视或轻视的米乌斯河战役爆发。

托尔布欣和马利诺夫斯基挥师西进,越过米乌斯河,建立了桥头堡。当时防守这一区域的是以重建的第六集团军为主的德军还有一部分还留在东线的仆从人马。

作为曼施坦因的友邻,新六集吃不住劲儿,自己的装甲预备队,以及之前曼施坦因按希特勒命令送来的24装甲师等人马组成的一个装甲军,都无法拔出托尔布欣的登陆场。

眼看登陆场规模要不断扩大,曼施坦因于是同意派党卫军装甲军去对付托尔布欣。

此时,警卫旗队师也就是SS1的人要调去意大利,于是留下了所有重装备,坦克,包括加强虎式连和炮兵,留给了帝国和骷髅。

于是两个师带着加强的装备,开往米乌斯河去对付同僚对付不了的托尔布欣登陆场。

谁知道南方方面军的反坦克素养大幅度提升,党卫军装甲军在这里付出了超过整个库尔斯克战役的总损失的代价才把托尔布欣赶回去。具体过程我就不细表了。

然后,被曼施坦因认为不会再发动进攻的瓦图京和科涅夫开始了对他南方集团军群的全面殴打。

不过曼施坦因有一点是没判断错,用来殴打他的两个坦克集团军确实和库尔斯克之前不能相提并论,实力弱了很多。

但是曼施坦因的几支部队也被调去支援形势危急的莫德尔了,党卫军装甲军虽然赶紧坐火车回来,但是一来一回,米乌斯河又造成了很多损耗。

但是真正的曼施坦因的昏招,才刚刚开始出现。

在曼施坦因的右翼,左翼同时遭到进攻的时刻,这位天才老哥没有想着有序收缩战线,稳步装甲反击掩护步兵建立连贯支撑点。而是做了一次惊人的赌博,让霍特完全忽略屁股后面的步兵师被冲的七零八落,想再玩儿一次集中优势兵力钳形攻势消灭冒进苏军。

正是这次迷之赌博,才导致了未来的南线超级大撤退。

国内的德粉,总是以极低的标准要求曼施坦因,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莫德尔。

米乌斯河的攻势,与莫德尔面临的攻势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可是给曼施坦因造成的麻烦一点都不小。

曼施坦因在收拾法国,以及刻赤半岛的胜利,都算得上很亮眼。

但曼施坦因打赢过的最厉害的将领也就是瓦图京,瓦图京各方面都和曼施坦因很像,但更年轻,更毛躁。所以在曼施坦因面前容易吃亏,至于刻赤半岛的苏军,那是出于外行的疯癫指挥下的一次愚蠢意外。

曼施坦因并没有打赢过朱可夫,后期的科涅夫,以及罗科索夫斯基这样的顶级大佬。

举个例子,库尔斯克之前,曼施坦因提出过一个反向方案,就是放弃更南线的阵地,主动后撤,等待苏军南线进攻,侧翼拉长,他再来复制一次哈尔科夫的成功。

瓦图京倒是真的差点忍不住想这么干了,然而华西列夫斯基则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认定先固守库尔斯克,一旦时机成熟,则从罗科索夫斯基方向发起主攻,撕裂德南方,中央集团军群裂隙,直抵普里皮亚季沼泽。

这个方案刚好反克曼施坦因的方案。

所以很多德粉一直想象的假如不打库尔斯克而是按照曼帅的反向方案能成功,无疑是痴人说梦。

========================================================

@大叶 兄弟的要求,在此发一些库尔斯克战役的兵力布置数据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夕,德国的整个军事系统规模达到了最巅峰状态,德国盟军在东线西班牙一个,13个匈牙利,9个罗马尼亚师,一个斯洛伐克师,还有芬兰的16个师,芬兰的不算东线战区,算芬兰战区。总计有40个盟军师,45万大军。

库尔斯克前夕,德国及其盟友,共有野战军236个师+四个后备师,总兵力400万。

莫德尔当时在库尔斯克指挥的是第九集团军,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下辖21个野战师,7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两个警卫师,集团军直属加强部队包括505重型坦克营,10个强击火炮和坦克歼击营。内含2个费迪南德营,一个灰熊营。

曼施坦因的麾下实力远超莫德尔,有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肯普夫集群,两个集团合计16个师,9个装甲和装甲步兵师。503虎式营,3个强击火炮营,一个强击火炮连和17个加强的独立的炮兵火箭炮营团。他的预备队是17装甲师,维京装甲步兵师,198步兵师和23装甲师。

莫德尔攻击集团的战斗力量(去掉指挥部,各种重武器操作人员,后勤等)合计为75713人(他当面的苏军按统一标准计算战斗力量是161000人)

补充战斗力量为6920人。

而曼施坦因的战斗力量要大大超过莫德尔,是他的160%强,超过11万。预备补充人员也是莫德尔的一倍以上。

因为莫德尔的炮兵规模大于曼施坦因,但装甲兵规模显著少于曼施坦因,虽然双方投入战斗总兵力都是33万+,但战斗兵力曼施坦因要高一倍,战车也要多的多。

曼施坦因是1626辆战车,含预备队的118辆,只是预备队中有一部分后期被拉去米乌斯河救险了

莫德尔只有921辆战车,而且莫德尔虽然有全部的费迪南德,但是虎豹大部分都在曼施坦因手上。

而且经过特别补充,特别加强的新改编的党卫军装甲军三个师,以及特别加强了大豹式团200辆的大德意志师,都在曼施坦因那里。

而莫德尔的对手罗科索夫斯基总兵力是71万,战斗力量16万(是的你没看错,按德军标准,苏联的战斗士兵也就这么个比例),坦克自行火炮1785

曼施坦因的对手瓦图京总兵力62万,以德军标准计战斗力量是14万,坦克自行火炮1704,炮兵比上面那位要少15%

所以曼施坦因的对手的坦克数量比莫德尔的要少81辆,而且苏军此时仍大量装备落后的T70 60 等老式轻型坦克,面对长身管四号都是送菜的,何况虎豹呢?

再加上瓦图京水平不如罗科索夫斯基,我还没算曼施坦因和莫德尔的侧翼友邻面对的苏军规模有很大差距。

莫德尔侧面的布良斯克和西方方面军,可比曼施坦因侧面的西南,南方方面军规模大得多,而且布良斯克方面军当时下辖雷巴尔科的近坦三集这样的战略坦克军团强势单位,还好后来转隶给索科洛夫斯基时出了点问题,而且他和波波夫水平差点意思,不然估计当年就能要了莫德尔的命。

所以曼施坦因进攻打得好一点,那简直就是天经地义。莫德尔打得小心一点,后来果然保住了第九集团军的狗命。

而这却成了国内曼施坦因吹大吹特吹,狂吹海吹,上天入地吹的理由。


user avatar   srghhh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前写过关于这次战役的一些回答,虽然不很贴切,但是又重新贴出来,跟大家交流吧、

首先说第一个方面 ,库尔斯克这个地方为啥能打起来 。

斯大林格勒战役过后 ,东线德军损失大量有生力量 ,整个南部战线崩溃, B集团军群主力完蛋, A 集团军群主力在高加索。

苏军战略层犯了一个错误(其实是没想到能打成这样所以对以后的战略方向缺乏预判), 没有打罗斯托夫 ,打了罗斯托夫有很大可能把A也干掉。

德军此时不顾希特勒的命令(希特勒其实也有点乱了) 疯狂的逃出了高加索 保存了军队。

苏军发动追击 一直打到哈尔科夫(苏联的坦克生产基地) 对于德军来讲 ,其战术和指挥水平还是在苏军之上 ,曼斯坦因(注意这家伙)对于两军的特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对于德军来讲 ,利用德军的素质质量优势以及德军的空地一体战方式, 利用地形机动防御 ,把战场的主动权交给苏军, 然后在内线防御作战中不断的歼灭苏军有生力量 ,迫使苏军大出血, 最后适时发动反击 迫使苏军像1917年那样崩溃或者签订有条件的合约。(谁说德军将领不懂政治?)

面对追击来的德军,曼斯坦因慢慢的收拢A集团军乱糟糟的跑出来的部队 ,一边层层抵抗, 消耗苏军的锐气 ,之后诱使苏军向西进。

苏军以为德军要逃过第聂伯河 ,为了兜住撤退的德军, 苏军连续进攻。

2月22日,曼斯坦因利用新到的4个装甲师突然自南向北反击 一下把瓦杜丁和戈里科夫两个方面军攻到哈尔科夫以西的部队全部歼灭 ,打掉坦克600辆 接着解冻季节到来,大地一片泥泞, 双方罢手对峙。

曼斯坦因的这一仗 从苏军战线的西南打进去了一个坑 使得库尔斯克的苏军两翼暴露 成为库尔斯克突出部。

从战场形势来看 ,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面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军 ,西面是第9集团军 ,南面是曼斯坦因的第4装甲集团军。

如果这些德军一起进攻 ,就可能把突出部内的苏军包围起来一下歼灭, 对苏军来讲, 他们占领的突出部是进攻最有利的出发点, 可以左右开弓 ,任意攻击左右的德军 。不利的是 德军如果进攻突出部的两侧根部 ,就会把苏军包饺子。(实际上德军确实也就是从两侧进攻)

整个 1943年的春天化冻期间 两军的指挥机构都在盯着这个地方 打算搞点文章出来。

对于希特勒来讲, 他的想法跟战场指挥官不会一样, 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 。

希特勒必须更多的考虑政治和经济的问题(比如曼施坦因 他没坦克可以跟希特勒要 希特勒跟谁要),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 ,希特勒面临很大的危机 ,很多德国的仆从国 ,其实就是跟着德国抢东西的(比如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什么的)。

要是德国不行了 他们也很可能给德国背后捅上一刀(包括意大利),

因此希特勒不光得打胜仗 ,还得是明确的让别人看到战争的主动权在德国一方 。

这样的话 曼斯坦因的打法就很难实施 ,所以希特勒不光不能退, 他还得进

再说 德国打苏联就是抢资源去了, 要是打消耗 ,也许苏联还没消耗完德国先完了 (苏联有山姆大叔送东西)。

曼斯坦因的想法是 ,解冻期过后, 就发动进攻 ,干掉库尔斯克 ,然后向北打过图拉 ,直接攻到莫斯科南部, 或者向东打到顿河河畔, 或者向南打顿涅滋盆地 ,都可以 。

但是希特勒认为德军没有准备好 ,于是就推迟了进攻(这就是职业军官和军事天才的区别)。

后来, 德军发现苏军开始修工事和布雷 ,于是曼斯坦因以及古德里安都开始反对发动进攻 ,古德里安直接在军事会议上说, 库尔斯克防御坚固 ,德军进攻没便宜可占, 同时 高级指挥员认为苏军已经对德军可能的进攻有所准备。

对于苏联方面, 43年4月8日 朱可夫(就是他最先发现德军的进攻企图)给斯大林提交了一个系统的报告, 报告内容大体上是认为德国已经没有力量发动全面的进攻, 但是在局部战场上还是可以发动进攻

同时认为德军第一阶段会进攻库尔斯克的苏军, 之后会进攻苏军纵深 ,最后进攻莫斯科(是不是跟曼斯坦因想的差不多 这就是英雄所见)

但是朱可夫在报告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放卫星似得计划 ,就是先防御 坐等德军进攻 然后迟滞和消耗德军之后进行反击 。

为什么说这个计划很"放卫星“呢? 因为 ,从战争开始以来, 还没有哪个防线能扛的住德军的进攻 德军从苏台德区开始 ,进攻的每条防线都成功了, 直到斯大林格勒 ,所以, 德军不可战胜不是吹出来的,对于苏军能否扛的住德军的进攻 其实斯大林很没底 ,很多将领也没底。

苏联的情报部门大显神通 ,据说英国的”超级机密“也帮了大忙, 基本弄清楚了德军的企图和部署。

瓦杜丁要求先发制人, 打乱德军的部署, 这也说明 ,方面军级的指挥员对于能否防的住德军的进攻也有点虚。

但是朱可夫认为 苏军已经具备在正面防御战中扛住德军装甲部队加空地一体战的能力。他说服了斯大林 进行防守反击的部署。

苏军面对德军的三面部署 拉上来三个方面军 洛克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瓦杜丁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 从南,东,北 三面对付德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

接着 马力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也拉上来靠住瓦杜丁的南侧, 然后 在战线的后方, 斯大林又拉上来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 然后 发动游击队到处搜集情报和破坏。

苏军疯狂的修工事, 挖了一万公里的反坦克壕 ,修了1万多个掩蔽所和3万5千个掩体。 拉了1200公里的铁丝网 ,然后, 每公里正面 埋3000个以上的地雷 ,之后又准备了快速布雷队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布雷。

一共部署了8道反坦克火力线 ,每公里部署20到80门反坦克炮 ,每道防线后放一个坦克军, 在8道防线后是苏军的杀手锏 ——2个坦克集团军(卢金和卡图科夫)

但是 最后斯大林还是不放心 ,又把大本营预备队的王牌(坦克第3,第4集团军)弄到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结合部来。

苏军抓紧时间,换掉旧式坦克, 大量的换装T34和KV 同时增加坦克军里坦克的数量 ,步兵每天进行防御战术训练(苏军的战术素养比德军差 经过训练 有了很大提高 )。

为了克服士兵对坦克的恐惧心理 苏军把坦克在自己的战壕上开来开去, 让步兵感受坦克从头顶碾过的感觉。坦克兵抓紧训练射击 炮兵则进行快速变换射击阵地的训练。

德军方面也没闲着, 通过侦查, 曼斯坦因和莫德尔对于库尔斯克的进攻越来越没信心 。他们认为时机已过 ,要求推迟, 但是希特勒认为, 新式的虎 犳 和费迪南(就是动物园的那帮)。 可以在技术上占有优势 从而碾压苏军 ,另外 ,不进攻对苏军来讲, 越拖越有利, 而国际形势对德国来讲 变数就很多。

希特勒最后认为 ,进攻必须进行, 但是 鉴于苏军的防御 ,所以要尽可能的多集结(动物园),因此开战时间一拖再拖 一直拖到7月4日, 希特勒才认为准备好了(其实每过一天 苏军的防御就加强一分)

从提问讲的空军方面来讲, 情况是这样的 ,为了实施进攻计划(壁垒计划)。 德军集结了2000架飞机 同时德军为了攻击苏军坦克(其实不光是坦克 还有其他各种装甲车辆)。

德军有13个大队从本土 法国和挪威调来, 其中有击落敌机过千的第3战斗联队 第52战斗联队, 和俯冲轰炸王牌第2俯冲轰炸联队 。制空方面 德军使用主要是ME-109G FW-190A 同苏联的 雅克3,雅克9和拉5性能大体相当 ,在打坦克方面 双方都玩出了高科技。

苏军强击机使用反坦克聚能炸弹 ,重量只有1.5到2.5公斤 。但是纸面数据能烧穿虎的装甲。 德军更是不甘示弱 ,使用2种专门的反坦克攻击机 ,一种是HS-129B2 机身上加装一门MK101型30MM加农炮, 发射钨合金包裹的穿甲弹头 。另一种是大家熟悉的JU87G ,加装一门FLAK38加农炮 口径37MM 。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的反坦克攻击机 。这2种飞机都是42年下半年研制成功的 可能希特勒拖延进攻时间也有等待这2种飞机服役的因素。

在地面战争还没开始之前 双方的空军为了争取制空权, 已经在5月爆发了大规模的空战 。

5月6日 苏军连续4天狂炸德军26个机场 ,出动1392架次 。干掉德军373架 伤51架 。德军连忙补充损失 。但是 8日开始, 苏军又出动3360架次 ,击毁德军168架 。同时 苏军对于德军纵深内的目标 基本上是见什么炸什么 ,桥梁铁路 仓库 通讯中心 乱炸一气。

德军吃亏之后 6月2日出动287架轰炸机 ,击破苏军386架战斗机的拦截 ,炸掉了库尔斯克苏军的铁路运输枢纽 导致苏军的运输中断了12小时。

7月5日 堡垒作战开始 ,苏军根据俘虏的口供 ,先德军5分钟发动火力反准备 。3个集团军的全部炮兵对德军方向进行了面积射击。

空军出动第2 第17两个集团军炸了德军的7个前线机场 ,不过德军反应迅速 战斗机拦截了苏军的进攻, 要不停在机场上准备出击的飞机就会被一锅烩了。

战役开始的第一天 ,德军打的还可以 ,战斗机缠住苏军的歼击机 。然后攻击机突击苏军阵地和坦克 。同时苏军的飞机巡逻方案也有问题 ,导致效率不高 ,造成了兵力使用上的浪费。

第2天 ,苏军空军总结了第一天的教训, 其第6军军长和第1师师长都跑到德军突破口上直接指挥空军掩护。 同时加强出动率 。北线空军出动一共达7600架次 。大本营远程航空兵(是的 斯大林还是不放心 ) 出动了800架次, 而南线则爆发了最为激烈的空战, 在宽20 长60公里的战场上, 双方投入2000多架飞机 以一波100-150架对冲。

7月8日 ,德军的反坦克大队 (第9强击联队第4大队)为了掩护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侧翼 ,集中56架HS129B2 突击 ,10分钟就干掉苏军一个坦克旅, 证明了专用反坦克强击机的效力。

7月10日 ,德军经过了几天的进攻后消耗很大,但是突入苏军35公里, 即将突破苏军防御 。

这时 斯大林的战略保险起作用了 (大胡子被小胡子打过几次以后 相当的谨慎和留有后手)。

斯大林亲自命令部署在战役后方的草原方面军出动。 曼施坦因判断, 要是击破这只军队, 苏军防线就被打透 ,因此强攻奥博洋不成之后, 立刻转兵东北 ,进攻普罗霍罗夫卡 。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对于曼施坦因的用兵颇有研究 ,在就在此部署了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带近卫两字的是苏军最精锐的部队 士兵水平和装备水平均为最好)。

曼斯坦因出动名将霍特带着包括大约100辆虎在内的400多辆坦克 ,苏军出动罗特米斯特罗夫的750辆坦克 ,瓦杜丁又投入了第69集团军 ,血战8小时 后德军败退。

这次战斗是世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 ,这次战斗证明德军在堂堂正正的 ,面对面的战斗中也干不过苏军了 。

科涅夫评论道: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是德军装甲兵这只美妙的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在这次战斗中 苏军空军第2集团军出动200多架飞机对德军坦克进行了40分钟的密集火力轰炸, 对于战斗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

在德军的整合进攻战斗中 苏军飞机出动了19263架次 数量惊人 击落德军飞机899架。

7月12日 ,苏军开始库图佐夫计划(是的 苏军也有个相对应的计划)。

斯大林的最后5个集团军和2个空军集团军拉了上来 ,开始从北面和东面发动对德军的进攻 。苏军的空军在夜间对德军的火炮阵地和兵力集结区、支撑点进行了彻夜轰炸, 德军没有进行充分的防御战准备(本来准备的就是进攻战)。

然后 空军在地面部队进攻时大量释放烟雾掩护部队行动 当天出动2174架次。

应该提到的是 ,自由法国的诺曼底大队 ,都由志愿飞行员组成 ,加入了苏军空军第一集团军 ,参加了战斗。

在8天的战斗中 ,苏军飞机猛烈攻击德军地面部队 ,7月25日一天就击毁25辆坦克 150辆卡车和5个炮连。

而德军因为战斗中消耗过大 ,很多大队只剩几架能够出动的飞机 ,虽然竭尽全力同苏军空战,但是无论试数量还是机场保障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7月19日 ,德军还出动8-35架飞机组成的多个编队对苏军进行突击 ,战斗机同苏军歼击机空战, 攻击机则打击苏军坦克。 但是到了8月4日 德军已经无法坚持在空中战斗 苏军彻底把德军踢出了空中战场 。

8月6日到10日, 德军全面开始撤退 ,苏军空军到处追击和轰炸德军。 4天内击毁60列满载德军士兵和装备的火车。

这次战斗苏军出动60995架次 投弹5000吨 。

到8月23日 地面的追击和空中的追击都结束了 ,苏军在22日夜经过了激烈的巷战(德军在最后还是进行着战斗,军队的素质可见一斑)夺回了哈尔科夫。

反击哈尔科夫的战斗中 苏军飞机出动28265架次。

8月23日21时 莫斯科全城欢庆 120门礼炮齐鸣12响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

这次战役从地面上看,苏军夺回了奥涅尔,别而哥的罗和哈尔科夫(小城市就不算了,这3个是名城) 但是真实的意义是, 德军从此再也无力同苏军进行对等的战斗 。甚至可以说 ,从此后德军败局已定了 。攻守角色转换, 苏军开始反攻收复自己的国土, 而德军再无力量对苏军进行曼斯坦因希望的那种歼灭战了。德军的仆从国开始各自谋划出路 ,美英开始加快诺曼底登陆的准备 。德国内部,尤其是德军国防军内部开始谋划弄掉希特勒向西方或者一方媾和。

当然,如果可以假设的话,德军如果打败了大胡子,并且造成大胡子较大的伤亡的话,军事力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德军当然可以取得战场主动权,进而更多的掠夺资源,争取仆从国的援助,从而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而大胡子,则要看美国的援助能力跟他消耗成不成比例了。不过,老话说的好,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我是山东老司 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 恩 凭记忆手打 肯定有不周到和错误的地方 请大家在评论中交流 毕竟这是战史(尤其是坦克战)史诗般的一段 大家都来扯一扯吧 群聊多快乐。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可能被忽视的很重要的原因,当时第三帝国在3个月内就连续出了两次历史级的惨败(塞德利茨说的,历史上德意志也有过挫折也有过失败,但是20多万人被一战全歼这样的惨败是德国历史上都没有过的),而这两次惨败的直接责任都指向了作为最高统帅的希特勒本人。

斯大林格勒那么大的战役固然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问题,但是由于希特勒坚持石油战略至上(为此甚至亲自指挥过A集团军群一段时间)导致德军侧翼不可避免地被过度拉长这是众所周知的,斯大林格勒之后希特勒被迫下令全国哀悼,可见已经几乎到了对全国交代不过去的程度。结果祸不单行,保卢斯投降后仅仅三个月后,北非战局又崩盘了,突尼斯堪称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德意军加起来被成建制歼灭的人数不下于其,其中包括本可以作为宝贵生力军的10万德军(当中包括第10装甲师、501装甲营这样的精锐)。虽然说突尼斯战役的结果,德国其它将领比如说凯塞林阿尼姆也有很大责任,但是给北非大量增援而不是撤退的决策,除了希特勒也没人可以拍这个板。

换句话说,当时3个月内,两大战线,德军一口气被全歼三四十万人(保守估计),作为陆军总司令,希特勒无论如何领导责任都是甩不掉的,更何况谁都知道他的一系列决策占的主要责任比重非常高。

虽然那时候还不至于像44年那样一大群军官开始反对希特勒,但是希特勒自从莫斯科之后取代勃劳希奇,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一年后就打出了这结果,背地里没有很多人嘀咕是不可能的,放在普通将士的角度,信仰和狂热度可能也已经开始下降。

尤其如果开个上帝视角,可以知道意大利还要2个月就会投降的话,就不难发现一连串的灾难之下,无论是希特勒本人的声望还是德国的国际威信(比如说意大利人对战争的信心)都已经受到了很大损害,这种情况下最能解释得通的说法,就是德国急需一场胜利,而且还得是空前的大胜,以重新树立希特勒的威信和凝聚人心。


这个背景下看库尔斯克的战前会议就很有意思了,莫德尔和古德里安坚决反对,曼施坦因和克卢格表示疑义,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甚至连城堡计划的最大支持者蔡茨勒也开始动摇,这种情况下取消进攻理论上只需要希特勒一句话而已(不排除是这些人战后集体甩锅,但是暂无明确史料推翻这一点)。

古德里安自己甚至说他罕见的以政治方面的意义去规劝希特勒,“世界上有几个人知道库尔斯克是在哪里?就算我们拿下了库尔斯克又有什么意义?”(经过41-42年后德军内部对苏联补充力的评价已经上升到了“无穷无尽”,所以不能假定吃掉了突出部的苏军苏联就会崩溃),而他记载希特勒的回答差不多就是“你以为我不懂这些?”(原话为我每想到这些都会胃里翻江倒海)。

如此看来,结论就很明确了,就是(政治、战略大势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然这也算是小胡子之后一连串赌博的开始。


user avatar   sun-jian-hu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远看张牙舞爪,近看基操勿六。

这个玩意其实中消协几乎每年都发,变着花样发。


20年,直播带货大火,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提醒大家直播带货槽点多:

19年中消协没发,但是让各市消协发了,提醒购物时保护隐私:




18年同理,第一条是提醒支付安全:



17年自己出来发了,那年微商很火,所以第一条提醒大家警惕微商讨论:


16年 提醒大家防范商品信息“表里不一”风险:


15年,电商才兴起没多久,跟16年提醒差不多的意思,要求商家保证货品与明示相符

……

更早的不想找了,想看的大家自己去查。


这么一梳理,消协这个提醒,真是反映了一部宏大的中国电商发展史啊,什么火提醒什么。


我感觉,消协的营业频率就比圣诞老人略高一点,平时毫无存在感,消费者维权也做的不突出。


只有一年出来营业2次,刷刷存在感。

一次是315,一次是双11。


在双11这么大的消费节点,不出来说说话,实在是说不过去。


但提醒了这么多年,今年终于被人们看到了。


可敬可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要相信坚持的力量!


今年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年各大媒体的新媒体能力提升了。


懂得提炼其中一句最扎心的话作为新闻,博取眼球和流量。


「双11有可能全年最贵」,一句话能扎穿多少剁手人的心。


但你看看往年,没人报道提炼,你会知道它其实孜孜不倦给你提醒了好多年吗?


论炒作,还是得向媒体老师们看齐!


user avatar   arth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是现在的驱逐舰的火炮的穿深不够,怎么洗也不太可能洗的动装甲战列舰,诚然二战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低,但是现在的驱逐舰薄皮大馅但凡命中一发半穿弹都可以造成重创,我觉得驱逐舰还不如靠着机动去雷击战列舰比较有把握(不让带导弹,鱼雷应该会带一些)。




     

相关话题

  假如二战当年三个轴心国都是德三的水平,轴心国会赢吗? 
  德军为什么叫掷弹兵? 
  二战时期的铁路现在还在使用吗? 
  fw190d系列性能最优秀的是哪个型号? 
  二战日本有多强大?诺门坎战役日军不如苏军吗? 
  俄军在这场对乌战争中犯了多少错误? 
  为什么美国没有吞并菲律宾作为领土,像夏威夷一样呢? 
  二战德军占领的法国是什么样的?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代表着什么? 
  东线德军军级部队在防御中通常保留多大规模的预备队? 

前一个讨论
谁能提供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恩怨的书籍?
下一个讨论
阿富汗缅甸两国到底承不承认清朝的宗主权?





© 2024-05-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