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曲技术和音乐风格来讲,现代流行音乐最直接的来源是美国的爵士音乐、乡村音乐、布鲁斯、摇滚音乐等。而这些音乐从本质来讲,都属于“民间音乐”。
爵士乐:来自于美国拉格泰姆和布鲁斯这两种黑人音乐。
乡村音乐:来自于美国东南部农村的传统叙事歌和乡村小提琴曲调。
节奏与布鲁斯:是美国城市黑人和乡村音乐的结合产物。
摇滚乐:是节奏与布鲁斯的节奏风格与乡村与西部音乐的吉他结合的产物。
而与民间音乐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专业音乐”,专业音乐一般是指运用专业作曲技术创作的音乐作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属于专业音乐的范畴。
那你该问了,专业音乐和民间音乐有啥区别呢?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民间音乐的创作不需要受到专业作曲技法和风格的限制,而专业音乐却需要。民间音乐在创作上,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而专业音乐则是经过一定的思考后的结果。
所以,要说流行音乐的鼻祖,应该是特别特别早了,早到我们考证不到。而在西方音乐中,可以考证到的最早的民间音乐是在中世纪。
自11世纪,欧洲各地的语言逐渐确立。各地区的音乐创作者开始用各地方言创作的世俗民间音乐,其中的创作者除了各地的流浪艺人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人,分别为: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及工匠歌手。这些人创作了很多世俗歌曲,代表了中世纪11世纪—14世纪的世俗音乐面貌。
一、游吟诗人
活跃于11世纪到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开始是在法国的南部出现的,这些游吟诗人大多是贵族、骑士、王侯、有才华的百姓,这一类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多”(Troubadour),南方还有一些女游吟诗人叫“特罗巴里兹”(Trobairitz)。这些人既是诗人,也是音乐家,往往会用普罗旺斯语(奥克语)创作一些作品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在12世纪中叶,受到法国南部的影响,法国的北部也开始出现了游吟诗人,北部的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现代法语的前身(奥依语)来创作,形式和内容上和特罗巴多没有太大区别。游吟诗人创作的作品中,大约有5000首的诗歌和2000个旋律被保留了下来。
南部和北部游吟诗人的创作题材基本都是爱情,再具体一点就是“宫廷之恋”。用现在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备胎”和“女神”的爱情。在中世纪,欧洲贵族有着“联姻”的习惯,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有名望地位的家族小姐,通常会嫁到另一个有名望地位的家族。而游吟诗人在当时的阶级是往往较低的,他们没法和贵族的大小姐们结婚。但有趣的是,这些游吟诗人还偏偏会和一个比自己阶级地位高或者已婚的女士相爱,于是就产生了“宫廷之恋”。这些游吟诗人创作的世俗音乐中,基本上都是对爱情的各式各样的抒发,有抱怨的、有祝福的、有悲情的,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游吟诗人格调会更高一些,会写一些关于自然、政治、历史、宗教、战争题材的作品。
游吟诗人创作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一个字对一个音,旋律比较自由,节奏比较复杂,经常采用AAB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即兴的性质。我们来听一下南部游吟诗人伯尔纳(Bernart de Ventadorn,1130—1190)创作的《我看到云雀高飞》。
伯尔纳这个大哥曾经在一个法国女伯爵的家里上班,好巧不巧,他和这个女伯爵相爱了。他为了女伯爵写了很多歌,两个人天天腻歪在一起。但很遗憾的是,这个女伯爵后来远嫁到了英国,伯尔纳伤心欲绝,就到修道院修行去了,并且最后死在了那里。《我看到云雀高飞》,表达的是伯尔纳对女伯爵远嫁后的失恋之情,相当悲伤。
二、恋诗歌手
12世纪到14世纪,德语地区出现了类似游吟诗人的“恋诗歌手”(Minnesinger,德语Minne意为“宫廷之恋”。)恋诗歌手相比于游吟诗人,他们对爱情的表达更为抽象,也更加浪漫。同时,恋诗歌手的创作不局限于爱情,也涉及和多其他题材。
12世纪的瓦尔特·冯·德·福格尔威德(Walther von der Volgelweide)是当时著名的恋诗歌手。他在曾经领导过十字军东征的大佬家里工作,他跟着大佬参与了十字军东征,最后见到了耶路撒冷。(十字军东征详情找百度)他有一首作品叫《我的生命有福了》可能创作于他见到耶路撒冷后,我们来听听。
三、工匠歌手
在14世纪,继德国恋诗歌手之后的就是德国的“工匠歌手”(Meistersinger),也叫“名歌手”。他们相比于游吟诗人和恋诗歌手,他们的组成变了,工匠歌手顾名思义,就是一群工匠手艺人歌手,他们有自己的行会,也会经常组织“唱歌比赛”,一直发展到了16世纪。工匠歌手由于他们身份不同与游吟诗人和恋诗歌手,他们似乎更加侧重于对音乐的追求,而不仅仅是爱情。
而在专业音乐中,专业的声乐歌曲创作,在舒伯特之前,大有人在。
在巴洛克时期的佛罗伦萨,有一个叫“卡梅拉塔”的艺术社团,这个艺术社团是一群艺术家和文学家在一起探讨艺术。其中有三成员作曲家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45—1648)、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1561—1633)、诗人利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1562—1621)值得说一下,他们在探讨中,一直想参照想象中古希腊的艺术,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这时候,有一个叫梅伊(Girolamo Mei)的“非社团成员”的想法影响了他们三个,梅伊觉得,古希腊的音乐是通过模仿说话,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于是,卡契尼他们创造出了一种体裁,叫“单声歌曲”(monody)。
“单声歌曲”是类似于朗诵式的,也可以说是具有“宣叙性”的一种演唱形式,通常有通奏低音乐器伴奏,主要来用来表达情感,这种形式后来就被称为“宣叙调”,在早期的歌剧作品中,会使用大量“宣叙调”。
这种“单声歌曲”就是艺术歌曲的早期形式。
在后来的意大利的蒙特威尔第和卡瓦利埃里、法国吕利、英国普赛尔、德国格鲁克、意大利佩格莱西、法国卢梭、英国佩什普、奥地利海顿和莫扎特、德国贝多芬等都通过专业作曲技术创作过声乐体裁作品,这些还算是有名一些的,不知名的作曲家就更多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