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失传的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最初是如何被破译的?如何确认译文的正确性? 第1页

  

user avatar   michael-6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注:本文首发在公众号上:Michael-2282。是我写的埃及系列中的一章

言归正传。

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国家,对周边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就算灭亡了,其文明也不会凭空消失,也必定会留下很多痕迹。

这个痕迹也许在地下埋着,成为文物。

要么润物无声,已经渗入到周边国家,仍然存活在周边国家。

比如中国,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华文明在东亚都是碾压级的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把文明播向了周边国家,尤其是汉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中文里一个字:大,读Da。


日语里也有这个“大”字。日本用了汉字的书写,但是没有用汉字的发音。比如“大阪”,日语书写跟汉语一模一样,但是读音完全不一样,日语读 Osaka 哦洒卡. 那么,“大”在日语里读O哦。 意思和中文是一样的,只是发音不一样。

韩语里也有这个“大”字。韩语用了汉字的发音,但没有用汉字的书写。中文实在是太难写了,他们学不会,就另创造了一种写法。

下面四个字是“大韩民国”,韩语发音是 Dei Han Min Gu. 第一个字就是“大”,他们读Dei,和中文发音da非常接近,只是写法不一样而已。

假如几千年后中国灭亡了(假如),汉字失传了,后人看到“大”这个字,不知道是什么,那么,后人将如何破译这种已经失传的文字呢?

很简单,从日语和韩语里找。从日语找到标准写法和意思,到韩语里找发音,依照上面的方法,就可以把失传的汉字重新破译出来。



说回古埃及,古埃及已经灭亡2000年了, 自从埃及艳后死后,埃及就并入罗马帝国,成为罗马的一个省,古埃及语在民间又陆陆续续传了几百年,最后根终于断了。

这个语失传了2000年的语言,重新破译它,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要分别破译读音和意思。

和破译汉字一样,重新破译古埃及文字需要掌握埃及周边所有国家的语言,需要知道语言传播的趋势和方向,要知道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需要这个语言学家有天才的智慧,灵光一现的创造力。

这种人是万中无一。

在各路破译专家里,只有一个符合这些要求。这个语言学家除了经受学术考验外,还经历了战争,征服,阴谋,国家争斗,宗教信仰,陷害,几个语言学家你争我夺,最后破译工作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最终把失传了2000年的文字给找回来了。语言学家最后也精力衰竭而死。

破译埃及文字工作2000年来一直有人做,但做成功却是在近代。

新航路发现后,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抢地盘,两个国家势成水火。法国最牛的皇帝拿破仑在欧洲连打了很多胜仗,灭掉了很多国家,包括意大利。1798年,信心十足的拿破仑带领军队从意大利穿过地中海,就到了凯撒曾经征服的地方——埃及。

此时的埃及政权还是马穆留克王朝,就是曾经抵挡过地球上最强的蒙古军队的那一支。详情请看上一章《蒙古大战埃及》。

但时间不同往日了,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美国都已经成立了,埃及军队还是马穆鲁克骑兵,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大刀,身披盔甲,士气高涨,严阵以待。

法国军队手持火枪,推着大炮,几通炮打出去,埃及的主力军队就被消灭了,拿破仑顺利成了埃及的霸主。

在吉萨金字塔的阴影下,拿破仑说:“士兵们!4000年的金字塔上看着你们!”。

这场战役就叫金字塔大战。这时候拿破仑同志只有29岁。

虽然占领了埃及,但是一点都不省心,后勤补给舰在地中海被宿敌英国击沉。

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导致拿破仑军队瘟疫横行。

埃及国内穆斯林还在秘密集会,伺机反攻。

土耳其还在集结军队想进攻埃及。

在法国国内,拿破仑的老婆约瑟芬又给他戴了个绿帽子。

国内又派不出其他补给和增援军队。

……

拿破仑和他的军队在埃及困难重重,艰苦的坚持了两年,最后灰溜溜的偷偷离开埃及了。

的确是偷偷溜走的,他通知副属从法国过来接管局势,拿破仑趁他到达前的前一个夜晚先走了,根本就不敢照面。副属也没挺多久,在英军火力打击下很快就投降英国了。

拿破仑在埃及呆了多久呢?四舍五入也就三年,是五入。

现在有群人,认为金字塔是假的,是拿破仑建的。假如拿破仑有能力在三年内就能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他就不会被英军打跑了。

法国占领埃及,三年后又被赶出去,这跟古埃及的文字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拿破仑军队在罗塞塔村挖战壕的时候挖到一块大石头,一米来高,正准备把它堆上战壕,发现上面写满了字。因为埋在土里,没有经受风吹日晒,字迹很清楚,只是整体有些磕磕碰碰,边角掉了。

上面写的是什么呢?上面写了三种不同的文字。最上面是古埃及文字,我们中国人一般称它为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间的不认识,最下面是古希腊语。

这块石碑就以村子命名,叫罗塞塔石碑。


希腊文明影响也很大,现代还有很多人认识古希腊语,拿破仑军队里就有,他们马上就读出了石碑上文字的内容,原来这是埃及最后一个王朝托勒密时期的石碑。

在18章《埃及艳后》里说过,公元前300年,希腊崛起,年轻的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和中东所有地区。随后就将埃及分封给了自己的大将军托勒密。亚历山大33岁就去世了(耶稣同志也是33岁去世的,详情见19章《耶稣的埃及情》)。老大都死了,托勒密就带着埃及独立了,成为独立国家,不再是希腊的殖民地。这个时期的埃及就叫托勒密时期

从希腊过来的托勒密执掌埃及后,没有改变埃及的文化,而是继续沿袭埃及的传统,自称法老,使用原来的埃及语言。托勒密王朝持续了300年,皇位传承了十几代,最后一个法老叫托勒密13世,他的老婆叫克里奥帕特拉7世,就是大名鼎鼎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是托勒密的老婆,也是他亲姐姐,详情请见第16章《埃及皇室的乱伦》。

这个时期的埃及王室说希腊语,埃及百姓说埃及语。就像97之前的香港,官方文件同时使用英语和中文。埃及这边的文件同时使用希腊语和埃及语。这块碑是祭祀和神父写给法老的官方文件,用词考究,语法准确。里面涉及到的法老是托勒密5世。

也就是说,这块石碑是官方双语材料

可惜法军共坚持了三年,就投降英军了。然后转交战利品,这块石头也被转交给英国。所以,这块石碑是法国军队发现的,今天却摆放在大英博物馆,成为英国的国宝。

在移交之前,法国做了临摹,以便继续研究。

有了双语材料就能掌握一门语言吗?不可能!我给你一张纸,上面写着中文和阿拉伯语,你就能因此学会阿拉伯语吗?回想你学了多少年英语,你又掌握了多少?很多大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连四级都过不了。

所以,只有几行字就想破译一个已经失传2000年的文字,几乎不可能!

首先,是不是语言都不敢确定,没有十足的把握。

埃及的那些符合是文字吗? 还是只是符号?或许是种咒语,或许是种指示,比如下图。

这些图形我们都知道是啥意思,但这不是文字,也没有读音。

埃及文字,我们都称它为古埃及象形文字,至少还承认它是种文字,在西方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在非洲其他国家给别人看,问他认不认识。他有个大概的了解,他说这是埃及的 painting. 他还是错了,这不是painting, 而是writing. 不是绘画,而是文字。


再说这个石碑,这块石碑转回英国后,英国人也知道这是双语材料,马上组织语言学家进行破译。法国人只有拿着拓片,也开始组织人破译,双方开始暗地里竞争。

但是破译的事情绝不简单。

其实,自从古埃及灭亡,文字失传,历史上一直在试图破译古埃及文字,但是2000年来毫无进展,要想读出整段整段的文字,几乎不可想象。语言学家一度悲观的认为,这些象形文字其实不是字,只是个鬼画符。

最终能做到这一切的,是法国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名叫让. 弗朗索瓦.商博良。


商博良是语言学家,也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对圣经非常热忱,潜心研究。他对各种语言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极具天赋。

圣经分《新约》和《旧约》,旧约是希伯来语写的,他想看到最原始版本的旧约,就马上投入精力去学习希伯来语,加上自己的语言天赋,很快学会了希伯来语。

耶稣时代的以色列是罗马的殖民地,罗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很快学会了拉丁语。

新约是用古希腊语写的,他想直接最原始的《新约》,又学会了古希腊语。

除此之外,他还会阿拉伯语,能看懂穆斯林的《古兰经》。

他还会叙利亚语,会古老的迦太基语,那巴泰语,波斯语,英语,科普特语。他还会梵文,能看懂佛经。

这些是在他13岁之前就完成的

我一直有个疑问:他会不会汉语?

在研究了几年《圣经》之后,他又有了新的发现。《旧约》是讲犹太人的历史,前5章是摩西所写。前面说过,摩西活了120岁,分三个部分:摩西生下来就被抛弃,被埃及公主捡到。摩西在埃及皇宫长大,前40年他是埃及王子,跟拉美西斯是兄弟。中间40年在埃及乡村牧羊,后40年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摩西虽然是犹太人,但他生下来就生活在埃及皇宫,80年都生活在埃及,也就是说,摩西的母语其实是古埃及语。

《新约》是讲犹太人耶稣的故事。前文也说过,耶稣刚出生就被国王希律追杀,上帝托梦让他们去埃及避难,大概在埃及生活了十年。此时埃及艳后刚死20年,百姓还是说古埃及语的。耶稣去的时候还是个刚出生不会说话的婴儿,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知道自己使命的青年了,耶稣在埃及度过了自己学说话的年龄。同样可以知道,耶稣的母语其实也是古埃及语

商博良学这么多语言,不光是因为他喜欢语言,另一个动力是因为他对宗教的热诚。当他发现摩西和耶稣的母语都是埃及语后,他立刻投入所有的精力学习埃及语。

唯一的问题就是,埃及语在哪儿?是什么?怎么学?

这时候传来拿破仑挖到双语材料,商博良欣喜若狂。接着又得到一个消息,石碑被英国人拿走了。他辗转反侧,几经易手,拿到石碑的拓片,开始着手破译。


他马上就遇到第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不是文字?以前看到这种文字一般出现在神庙和坟墓里,很多人认为是某种祭祀的符号。现在三种文字同时出现在一起,那么它表达的应该是同一个意思,商博良现在可以确定这是文字

第二个问题,这是什么文字?表音还是标意?象形文字还是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象形文字,跟我们汉字一样。

咱们的汉字才是正宗的象形文字。在汉字里,画一条鱼,它的意思就是鱼。画一只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只是后来逐步演化,开始简化和抽象,跟鱼的样子不太像了。

假如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那就非常好办,画一条蛇,他的意思就是蛇。画一只鸟,意思就是鸟。

古埃及灭亡后,一直有人试图翻译出埃及文字,绝大部分语言学家都持这种观点,认为古埃及语是象形文字,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仍称它为古埃及象形文字。当英国语言学家拿到石碑的原样时,他们也是这样想的,开始着手按照象形文字的规则进行破译。

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对着拓片只看了三分钟,他马上就得出结论:这不是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

此言一出,四周皆惊,语言学家问他原因。其实这个原因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非常简单,就以我们正宗的象形文字汉字为例,一张画就是一个字,画个牛意思就是牛,画个羊就是羊,画个鸟就是鸟。

我曾经跟外国人解释这些,外国人惊呼:”那你们岂不是有很多字?“。

她说的没错,假如用绘画表达意思,那么,表达世间万物确实需要很多画,所以我们的汉字有近10万个。这对于只有26个字母的外国人来说,学起来非常困难。

比如本文,有一万多字,由几千个不同的字构成。假如翻译成英文,那就只有26个字母,反复排列组合。

继续这个这个石碑,语言学家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摸了多少次,上面古埃及文字共有14行,1419个。但这1419个字都是重复的,其实只有30多个。

假如这是象形文字,文字实在太少了,跟汉字的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那么很明显,这是种字母文字,他们是在用这些字母组成单词,单词再组成句子。说得再详细一点,埃及文字有30多个字母。

只是因为他们的字母画得太形象了,给很多人的误解就是象形文字。过去2000年里一直有人用象形文字的方式来翻译,他们一直在走弯路。判断出这是字母文字,而不是象形文字,这只是第一步,法国人走在了前面。

接下来的大问题,如何翻译?怎么翻译?还是很难,简直是天书。他们静下心来,从容易的地方出发,开始在里面找规律。发现里面有6个单词外面画了个圈,它们跟别的不一样,应该是某种特别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与此同时,英国的语言学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对这个圈圈也很感兴趣,只是不知道是啥,他们给它取名叫徽章。

实际上,这个现象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只是猜来猜去不知道是什么,但肯定是某种非比寻常的东西。

现在好了,他们手上有双语材料,对照下面的希腊语,在大致的位置找到相应的文字,再加以大胆的假设。最后他们发现,圈内的文字应该是一个名字,法老的名字

他们很快就找到第一个名字,他就是埃及当时的法老:托勒密Ptolemy。这个名字,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很熟悉。这个圈,我们现在给了它一个名字,王名圈,圈里面是国王的名字。

知道这个名字的希腊语写法,也知道埃及语的写法,还知道埃及文字是字母文字,那就简单了,逐个对照,就可以把埃及字母逐个翻译出来。

现在我们挨个字母对照,第一个方块就是P,第二个半圆就是T,后面的绳结是O,以此类推。再对照克里奥帕特拉的名字,又找出几个字母来。

根据上面的字母翻译,第一个鸟头是A, 第二个趴着的狮子是L , 后面依次类推,得出这个名字是亚历山大。

到目前,总共译出了十几个字母。商博良已经走在了英国的前面,他做了学术报告,震惊了英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分享了他的成果,希望可以配合英国人一起破译埃及语。


接着就来了第二个问题,埃及语从右往左,还是从左往右?

世界上有很多语言,这两种都广泛存在,欧洲内部文字都是从左往右,阿拉伯语语从右往左,中文在古代也是从右往左。埃及语其实也有一些规律,但他们很快发现,埃及语从左还是从右读都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书写非常自由!英国专家走到这一步就崩溃了。

英国的破译专家其实不是语言学家,他是个物理科学家,名叫托马斯·杨Thomas Young,我们对他都很熟悉,他就是高中物理书上做双缝试验的那个人。他就是因为陷入了这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出现了解读错误,导致他未能成功的解读埃及象形文字。

商博良仔细观察,发现埃及文字在书写的时候首字母有规律,一般是个鸟兽,其嘴对的方向就是文字的方向。

另一个方法是观察王名圈。王名圈并不是简单的圈,这个圈其实代表的是皇宫。既然代表皇宫,有大门和外墙,代表文字的方向。下面的王名圈在底部有条横线,代表外墙,那么这几个字是从上往下念。

实际上,这个圈的正式名就叫法老,俗称叫王名圈。法老在古埃及语里原本并不是国王的意思,它本来的意思是宫殿。在历史的演变中,代表宫殿的单词逐渐变成了代表国王。这和我们汉语很像,“陛下”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皇宫的台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皇帝。

截至目前,商博良已经破译出绝大部分字母的读音。但是,他遇到了同行的质疑。



亚历山大也好,托勒密也好,他们都不是埃及人,他们是外国人,是希腊人,用字母来写外国人的名字很正常,这些名字本来就是外来词,跟埃及文字没有关系。比如在中文里“拿破仑”这个名字,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干嘛要拿破轮子呢?现在知道,这跟轮子没关系,跟字面意思没关系,只是要那个读音。

埃及文字会不会有同样的情况呢?只是写外国人的名字时才用到它的读音,写本国人用另一套方案?商博良需要寻找更早的材料,需要找到埃及没有被外国征服时的法老名字,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这个。

最后两个字前面已经解读出来了,读S。第一个不认识,大胆猜一下,它像是太阳。我前面多次说过,古埃及最崇拜太阳,太阳神叫Ra,中文里叫拉神。我就假设它读Ra, 那么这个名字就是Ra _ ss.

那么我再大胆猜一下,第二个字母读M, 那么这个单词就是Ramss,就是我前面专门写过的大名鼎鼎的拉美西斯

商博良看到这个欣喜若狂,他的理论不仅对“现代”的法老有用,对古代法老也是适用的,说明他的方向正确。埃及人并不是只有在书写外国人名字的时候用上了拼音,就连本国法老的名字也是用字母拼出。

顺便说一下,古埃及语里缺少元音,和阿拉伯语很像。

阿拉伯语是从右往左念,直译的话就是MHMD, 这个单词我不认识。补上元音后就是Mo Ha Me D, Mohamed, 默哈迈德,穆斯林的先知。

根据同样的规则,Ramss我们给它补上元音,现在一般写成Ramses,或者Ramsis.


不过,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古埃及文字的破解仍然看不到什么希望。因为就算商博良拿着这个字母表翻来覆去地跟埃及文字对照,他只是认识了这些字母而已。

我给你一本英文小说,字母你都认识,你仍然看不懂小说,因为你不认识单词



要把单词的意思破译,这个难度比破译字母大很多倍。找出单词的意思,需要99%的勤奋+1%的运气。

开头说过,一个伟大的文明不会凭空消失,只会散落在历史的空间,或者被别国吸收,从而留下遗迹。假如中国灭亡了,汉字被人遗忘了,汉字的痕迹仍然留在日语和韩语里,假如学过日语和韩语,可以破译出很多汉字的读音。

古埃及作为持续了3000年的地域性大国,影响力跨越非洲亚洲和欧洲,其文字也洒向四周。托勒密王朝的埃及被罗马帝国灭掉以后,埃及拉丁化,埃及语开始凋零。后来波斯入侵,埃及彻底伊斯兰化。原来使用的埃及语不再当成官方语言,一直都在被边缘化。这种语言并没有完全消失,有一个古老的宗教仍在继续使用,叫科普特教,(科普特的问题我后面会详细介绍),他们所使用的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的一种方言。幸运的是,商博良学过科普特语

2000年过去了,科普特教也已经苍老了,其使用的科普特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音已经不太像。不仅发音发生了变化,书写已经完全改变了,改为用希腊字母来书写,所以普通人根本不知道它跟古埃及语有这种关系, 商博良知道这些。

如同中文和日语韩语的关系,日语用了汉字的书写,韩语借鉴了中文的发音,但并不完全相同。古埃及语和科普语也是一样,它可以提供一个线索。更多的单词还是靠他自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商博良本来就会科普特语,小心比对,靠猜测和验证,干了好几年,破译的文字超过一半。

当他觉得已经可以看懂文章大概意思的时候,他向法国皇帝传达了一个请求:亲自到埃及考察!

首先接到这个请求的是法国天主教的大主教,他知道商博良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而且对圣经颇有研究,他还知道商博良在古埃及语上取得的成就,古埃及语的破译对圣经早期的故事大有帮助。主教的问他:“根据你的研究,埃及起源于什么时间?“

其实这有个陷阱,圣经里有诺亚方舟的记载,全世界发生大洪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300年。而商博良根据资料推测,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在大洪水之前。

根据圣经记载,大洪水之前的所有遗迹都已经被冲毁了,不复存在。埃及现存的遗迹和文明应该都在此之后。

假如商博良照实回答,那么他就跟《圣经》不符,就成了宗教异端,被教会处以火刑,绑起来烧死,跟布鲁诺一样。

商博良是个虔诚的教徒,好在还不笨,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到严重性。郑重的跟主教说,我手上的所有资料都在诺亚方舟之后。主教握着他的手说:“你可以跟世人发布你的研究成果吗?“商博良满口同意。

主教非常满意,亲自向法国皇帝申请,商博良要9个随从,主教给他11个。除此之外,还给他配备记录员,绘图员,考古学家。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亲自去往埃及。

到达埃及之后,商博良马上去往金字塔,在最大的金字塔里面他看到了那些4500年前到字迹。这些字迹在此之前一直被认为神符。往里面,他看到一个熟悉到东西:王名圈。里面有字,商博良根据他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跨越了4500年,他马上读来出来:胡夫。几千年来的猜测终于尘埃落定,直到今天,这座最大的金字塔名叫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法老墓室四周刻满了字,商博良准确的读出了墙上的字,这是祝法老往生极乐的经文,现在叫《亡灵书》。很多人怀疑金字塔到底是不是法老的陵墓,这就是铁证。

从金字塔出来,商博良深呼了一口气,他仿佛听见法老在跟他说话,听见摩西在跟他说话,他听到耶稣在跟他说话

商博良没有来得及休息,带领研究团队继续深入埃及腹地,进入了所有著名的神庙和陵墓,尤其是拉美西斯精心设计建造的卡纳克神庙。让画家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自己把墙上的文字记录下来,晚上点灯把它们翻译出来。

马不停蹄的工作几个月后,商博良终于在撒哈拉沙漠的高温里病倒了,完全无法工作,只能退回到开罗养病。

几周之后,病情没有好转,坐船回到法国。他临走之前叮嘱科研队伍继续深入研究,把所有文字全都如实记录下来带回法国,他在病床上再把这些文字翻译出来。

商博良的病一直没有完全恢复,三年之后的1832年,商博良耗尽了心血,去世了。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西方已经破译出埃及文字了。8年之后,中国爆发鸦片战争。

今天,古埃及文字可以读出的比例超过80%,这个比例是很高的。甲骨文发现的文字有4500个,破译了2500个,只占55%,刚过一半。甲骨文是1899年发现的,距今不过百年。



当商博良宣布破译出埃及文字的时候,埃及遗留下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都可以解读了,世界从此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古埃及学

第一章说,我曾经在埃及坐了整夜的火车,天亮后看到金色的阳光照在远处的沙漠上,风光极好。当时旁边坐的一个埃及人,能说英语,所以我可以跟他整夜聊天。他的工作是在欧洲讲授古埃及学。

这个古埃及学,就是商博良创立的。

商博良亲自去埃及做研究的时候,有次在帝王谷的坟墓里看到了几十个法老的名字放在一起,全都带着王名圈。这些法老的名字在历史上都有记载,有些还是赫赫有名的。

很明显,墓主人是在向死神奥西里斯申报自己的户口:自己的父亲是那个法老,父亲的父亲又来自那个法老。一代一代,每一个法老都是有据可查的,这样显得自己名正言顺。

图5就是冥神奥西里斯,手持钩子和连枷。当年法老向死神上户口,却给了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埃及皇位的顺序,我们今天确定古埃及王朝排序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个列表。

这个表是研究古埃及年代的重要文献,我们叫它王表。后来还出土过其他文献,交叉对比,跟这个列表可以对上,证明了它的可靠性。

其实想想也知道是可靠的,法老可以对臣民撒谎,没必要对阎王爷撒谎,也不敢。你骗鬼呢?

埃及王表是研究埃及历史朝代的重要依据。

商博良死后,埃及为了感谢商博良对古埃及文化的巨大贡献,把卢克索神庙门口的方尖碑赠送给了法国,树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根据商博良的破译,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出方尖碑上文字的内容,是歌颂拉美西斯的功绩。

一百年后,拉美西斯发霉的木乃伊送到法国处理时,法国人在街道两边跪拜,不仅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圣经上,不仅因为他是摩西的兄弟,还因为他的名字已经树立在巴黎协和广场上一百年了。

它是来自这里,原本门口左右两边各一个,他们是一对。右边的那个赠送给法国了。

前面说过,这块石碑上是三种文字,最上面是埃及文字,最下面是希腊语,中间那个是啥呢?

中间那个也是古埃及语,只是不同的字体而已。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上面是大写字母,中间是小写字母。书面的叫法是上面是神圣的书写,叫圣书体。中间的是普通百姓日常记录的随意文字,叫世俗体

这种文字挖掘得也很多,在神庙里随处可见,也出土过很多莎草纸,写的多是这种字体。很多人把它当成阿拉伯语,其实也是埃及语,只是字体不同而已,看起来比较现代,不像圣书体那样神秘。世俗体并不是后期才出现的,几乎跟圣书体是同时出现的,出土的资料表明5000年前已经就有了。

可以想象,日常书写如果都用圣书体,书写速度会很慢,世俗体才是最方便的。在商博良的长期实地考察中他逐渐发现,埃及文字在不同时期书写是不一样的,在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简单化,越早的时期写得越复杂。埃及文字有个明显的演化过程。

几年前,在金字塔不远处挖出大量的世俗体文字石片,揭露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后面两章会写。

这是一个正在写字的史官,因为他不是法老,所以雕像没有那么正式化和格式化,显得很随意很生活化,我们认为他最接近当时百姓的真实状态。这个雕像距今4500年,和金字塔是同一时期,所以我们知道他见证过金字塔的修建,很可能是修建金字塔的HR。


埃及文字的意义重大,作为一种字母文字,它是今天世界上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包括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印地语,西藏语,蒙古语等。

蒙古语也是字母文字,只是字母的写法不一样而已。满语是借鉴蒙语发明出来,蒙语又是借鉴藏语,藏语从回鹘字母发展而来,最后可以追溯到埃及文字。

多亏了商博良的破译,今天我们到埃及看到墙上写的各种生动形象的字,我们不再认为它是符号,我们可以读出来,知道写的什么,我们知道4500年前人的想法。

写这些之前我考虑了一个问题,是写得学术化呢,还是写得传奇化?后来想,应该写得逻辑化,并不指望谁看了这一章马上就变成古埃及语专家,主要是提供一种思路和技巧。世界上文明古国很多,被灭掉的国家也很多,文字失传的也很多。失传的文字重新破译还是按照商博良同样的思路来进行,很多已经成功了。

这是楔形文字,也破译出来了,它也是字母文字。世界上还有很多仍没被破译的古老文字,各位可以去试试。

破译了埃及文字的罗塞塔石碑现在还放在大英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英国全球霸权搜刮来的文物,超过800万件,其镇馆之宝却是这块破破的石碑,放在进门处,但很多人不认识。就是这块已经严重破损的石碑,让一个已经死亡2000年的文明重新复活。

首尔郊区鼎钵山下面,有个咖啡馆就叫罗塞塔,不知道是不是古埃及风格。


很多人好奇,我们说了半天这块石碑,那它上面写的内容到底是啥?其实很简单,内容是:在伟大光荣正确的托勒密,上下埃及的主人,拉神之子,国家的领导人,我们埃及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战胜了一个又的灾难,埃及人民安居乐业。

这些内容很少有人提,一是因为这些都是套话,没有实际用处。二来这是撒谎。根据史书记载,在希腊人统治埃及阶段,托勒密虽然不改变埃及的文化,但也不顾埃及人的死活,苛捐重税,税率高达70%,国家垄断盐铁香料等重要商品,民不聊生。

这是埃及文字的发音,只是一个近似的发音,有些其实是多音节,有些在读的时候要加上元音。假如按照这个发音穿越回古埃及,法老是听不懂你说话的。

还有人纳闷: 为什么埃及字母和英文字母居然可以一一对应?怎么这么巧?

答案很简单,英文是国际语言,为了方便。当年商博良翻译的时候用的是法语字母对应的。从语法和发音上来讲,古埃及语更接近阿拉伯语。只是各位不认识阿拉伯语,所以我们只能用英语来标注。

同样还有个问题:为什么汉字的发音居然也可以跟英文字母一一对应呢?

出个考题,这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问过,破译古埃及语的过程有点戏剧化,为什么刚好有个双语的石碑,刚好有语言学家懂科普特语?其实,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持续300年,这种双语的石碑非常多,只是后来持续的战乱,国家动荡,绝大部分石碑都损毁了,如果挖的话,很可能地下还有。

那埃及后来遇到什么战乱呢? 在法国破译埃及文字后几十年后,法国重新回到埃及,发展漕运,打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从欧洲到亚洲到商船航线缩短了一大半。

亚洲和非洲本来是接壤的,就是这个运河,挖断了亚洲和非洲的龙脉,把远在非洲的埃及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二战的主战场,死伤无数。

详细情况,请看下集《北非风云》作者微信: 15221566359


user avatar   shi-yidian-ban-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手机用户请在WIFI环境下阅读!

关于各种古文字的破解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这里给大家讲三个。

1)古埃及文字的破解


在讲述破解过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古埃及文字是长什么样的:


不知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觉得很漂亮是不是?觉得这些小人啊小鸟啊画得很生动是不是?

对于用惯了字母文字的欧洲学者来说,这种华丽丽的文字实在是太有个性了。大多数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象形文字,本质上是用一幅幅图画来传达信息。于是,他们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古埃及文字做出了各种诠释。生活在公元500年左右的赫拉波罗(Horapollo)写了一本关于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a)。作者在书中论述道,在埃及象形文字中,兔子符号的意思是“张开”,因为兔子的眼睛永远是张开的。秃鹫符号的意思是“母亲”,因为所有的秃鹫都是雌性的。

由此可见,古代欧洲人对于古埃及文字的理解基本上处于胡乱臆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算你觉得别人是在胡乱猜测,也很难拿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对方多半会翻翻白眼冲你来一句:“你行你上啊,不行就别哔哔。”

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曙光,要一直等到1799年。

在这一年,法国军队在埃及的罗塞塔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三种不同的文字刻了三段话。第一段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第二段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字,第三段是人类仍然在使用的希腊语。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三段文字的内容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一段宝贵的有双语对照的古埃及文字被发现了!

罗塞塔石碑现存大英帝国博物馆,是这个样子的:


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后,人们对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充满了信心,各路学者唯恐自己的手不够快,被别人抢先发表破解成果。

但事实上……十几年过去后,各国学者们还是没能对罗塞塔上的古埃及文字说出个所以然。

所以说,就算有了双语对照的文本,破解古代文字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最后,破解者们终于在古埃及文字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法老的名字。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没人看得懂古埃及文字,你怎么知道哪些字符是法老的名字?

在古埃及文字中,法老的名字都是写在一个特殊的椭圆形徽章中的。法国人根据这个椭圆形徽章的外形,将其命名为“Cartouche”,意为“弹壳”。下图是从一座埃及方尖碑上截取下来的文字,其中的椭圆形符号里写得都是法老的名字:

放大后看是这样的:


长话短说,通过比较双语对照文本中法老名字出现的位置,学者们就像玩连连看一样,逐渐掌握了一些法老名字在古埃及文字中的写法。这也是破解古埃及文字的第一步。

这个时候,最终破解古埃及文字的英雄,法国人尚博永(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终于出场了。

这个时候的尚博永,还是认为古埃及文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即每一个埃及字符均为一个独立的单词,表达一个单独的意思。这样说来,在罗塞塔石碑上,表示同样一段话所用的希腊文单词数与埃及文字字符数应该大致相等。然而,尚博永发现,486个希腊单词所对应的埃及字符竟然多达1419个。就算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表达上的差异,他们之间也不应该有这样大的差距。

此时的尚博永虽然也没有立即放弃埃及文字是表意文字的想法,但也渐渐开始考虑埃及文字实际上是一种部分表音文字的可能性。尚博永找来了了托勒密(Ptolmes)和克莱奥帕特拉(Cleopatra)这两个名字的埃及文字写法。由于起这两个名字的法老均为希腊人后裔,在古埃及文字中属于外国人的名字,所以尚博永推测这两个名字的古埃及文字中写法是用特定的符号将其读音拼出。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个名字中有四个共同的字母:p、o、l和t,通过比较这两个名字应该可以马上推断出这四个字母所对应的埃及象形文字写法。


首先从Cleopatra名字来分析,根据Cleopatra这个名字的读音,第一个三角符号应该是k,不过这个字母在Ptolemy的名字中没有出现,无法得到验证。三角符号下面是一只狮子,那么这个狮子符号代表的应该是字母l的读音。同样的狮子符号也出现在了Ptolemy名字中的第四个字符上,这也与Ptolemy这个名字中l这个出现的位置相吻合。按照这个原则继续推断下去,第三和第四个符号的读音应该分别为e和o,其中第四个符号也同样出现在Ptolemy名字中的第三个位置上,又与这位法老名字中o的位置相吻合。接下来第五个符号就是Ptolemy名字中的第一个符号,毫无疑问,这个符号的读音为p。

尚博永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埃及历史上外来法老的名字都是用一种由特定埃及文字组成字母表拼写而成的。他所比较的两个名字中,所有的字母都得到了完全的吻合,只有t这个字母是个例外。在Ptolemy和Cleopatra这两个名字中,t是用两个不同的符号表示的。尚博永并没有被这个小小的瑕疵而吓到,而是简单的假定这两个符号都可以表示t的读音,就好像英语中c和k可以表示同一个读音(例如Coat和Junk)。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尚博永又找来了一个还没被认出的法老名字:

根据之前得到的部分字母表,尚博永知道这个名字的拼写应该是:

Al_se_tr_

熟知埃及历史的尚博永立刻看出 ,这个名字的主人必然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希腊文为Aléxandros)。通过这个名字,尚博永又得到了字母表中三个新的字母,第三、第六和第九个字符的读音应该分别是k、n和s。

就这样,随着一个个法老的名字被尚博永解读出来,一张原本模糊的由埃及文字组成的字母表开始在他面前逐渐呈现出来。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工作到这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过,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古埃及文字的破解仍然看不到什么希望。因为就算尚博永拿着这个字母表翻来覆去地研究,充其量也只是能在浩瀚的埃及文字中多辨认出几个外国法老的名字而已。

直到有一天,尚博永看到了下面这个名字:

第一个符号是太阳,尚博永并不知道它的读音。但他知道在科普特语(Coptic)中,太阳这个词读作“Ra”或者“Re”。而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发展的最终阶段,曾经在埃及被广泛使用。阿拉伯人在七世纪入侵埃及后,这种语言就开始慢慢消失,变成一种仅在科普特人教堂里使用的宗教语言。而对各种语言感兴趣的尚博永在小的时候碰巧就学会了科普特语(天时地利啊!)

假定太阳符号读作“Ra”后,从之前破译的字母表中尚博永知道最后两个符号应该表示“s”的读音。把这两个读音加在一起,这个法老的名字应该是:

Ra__ss或者Ra__ses

很明显,这是一个在古埃及历史中很出名的名字:拉美西斯(Rameses)。

虽然尚博永之前曾经用类似的方法辨认出了很多法老的名字,但这一位法老与之前被识别出的法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之前被辨认出来的名字都属于希腊或罗马统治时期的法老,而拉美西斯是来自于埃及本土的法老。

这就是说,埃及人并不是只有在书写外国人名字的时候才逼不得已用上了拼音的办法,就连本国法老的名字也是用象形文字拼出。也许,埃及象形文字并不是真正的“象形文字”,而是一种像法语、英语一样的表音文字。

1822年9月27日,在法兰西文学院(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召开的会议上,尚博永向在场的学者们公开了自己的发现。

尚博永第一次提出,表音的拼写方式并不仅仅存在于罗马或者希腊统治时期的法老名字中,它同样也用于书写前罗马时期埃及本土法老的名字。这种表达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拼写法老的名字,而是被大量用于古埃及语的普通词汇中。

换言之,埃及象形文字是一种集表音(Phonetic)、表意(Ideogram)两种系统为一身的复杂书写系统。

表意的部分就像这样:


前三个字符的含义分别是牛、水和儿童。第四个字符描绘的是一张船帆,意为“风”或者“呼吸”。

如果埃及文字都是由像这样的图画式字符组成,那么它也就不需要被破解了。事实上,在埃及文字中这种直观的表意字符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就是困惑了欧洲学者们二十多年的表音字符。下面的表中就是埃及象形文字中的单辅音字母表:


认识到古埃及文字的这种表达原理,加上从法老名字中得到的字母表,再参考古埃及语的后裔科普特语中的词汇读音,古埃及文字就这样被成功破解。

2)线性文字B(Linear B)的破解

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在1953年对线形文字B的破解是在没有任何双文对照的情况下完成的,靠的纯粹是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因而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自尚博永破解古埃及文字以来所有古文字破解中最精彩的一个。

线形文字B的发现始于德国人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的发掘工作。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等情节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但谢里曼于1872年在土耳其出人意料地发现了特洛伊城的遗址,从而将荷马史诗由文学作品变成了历史。在接下来的20多年中,人们在希腊的迈锡尼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手工艺品,表明在希腊黑暗时代之前(Greek Dark Ages ca.1100BC-800BC)这里还存在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Arthur Evans)在克里特岛找到了该文明留下的文字记录。Evans根据这些文字形状上的差异,将它们分成了三类:原始的图画文字、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其中线形文字A与线形文字B中虽然有很多字符是相似的,但显然是两种不同的书写系统。

线形文字B是这个样子的:

对于失传的古文字,我们可以根据对其了解的程度分为三类:1)用未知符号记录已知语言的文字;2)用已知符号记录未知语言的文字;3)用未知符号记录未知语言的文字。

显然,破解前两种文字的难度要小于第三种。比方说埃及文字就是一种用未知字符(埃及象形文字)记录一种已知语言(古埃及语)的文字。虽然古埃及语已经失传,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研究古埃及语现存的近亲语言来进行破解工作。在尚博永的破解工作中,他的科普特语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线形文字B在被发现的时候,属于第三类古文字,即用未知符号记录未知语言的文字。并且线形文字B也没有罗塞塔石碑这样的双语对照文本供学者研究。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字看起来根本就是不可能被破解的。

但是美国女性考古学家科贝尔(Alice Kober)就是在这种看似无处下手的情况下,对这种文字进行了精妙的分析,并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下面的推理内容有些烧脑,建议大家在头脑清醒的时候阅读:

科贝尔发现,在线形文字B中有一些特定的字符组反复出现,每次出现时只有最末尾的一两个字符不同,而前面的部分则完全相同。她推断在这种语言中,词语会随着时态、主语人称的不同而对词尾进行改变,这些字符组中前面不变的部分就是词语的主干,而后面变化的部分则是不同的后缀。就好像英语中“Love”这个单词,第三人称单数时需要变形为“Loves”,而在表示过去式时变形为“Loved”。

下面是科贝尔整理出的两个单词的三种不同变形:


在此图中,科贝尔认为位于左侧一列的三组字符为同一个单词的三种不同变位形式。同理,右侧一列的三组字符为另一个单词的三种不同变位形式。

不过,形式1和形式2中的第三个字符似乎显得非常的突兀,它好像既不应该属于词干,又不应该属于词尾。如果它属于词干的一部分,那么在形式3中不应该消失,因为一个词的词干是不会变化的。如果它属于后缀的一部分,那么它与后面符号组成的后缀在每一个单词后面都应该是固定不变的,但到了单词2中却又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

科贝尔通过一个巧妙的假设解决了这个矛盾。科贝尔推测在线形文字B中,每一个字符都代表一个“辅音+元音”的音节。日语的平假名就是这样一种每个字符表达一个音节的书写系统。和直观的字母文字不同,在这种音节文字中,只要辅音和元音中改变一个,新的音节就会用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字符表示,无法再看出两个字符其实共享了一个元音或者辅音。例如日语中的“か”表示“ka”这个音节,其中只要辅音或元音任意改变一个,就会需要写成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字符,例如“さ(sa)”或者“け(ke)”。


假设我们现在发明了一种新的音节文字,Sadanu、Sadani和Sadu中出现过的几种音节分别用下面的符号来表示:

在线性文字B中碰到的模式在这里又一次出现了,形式1和形式2中的圆圈看起来既不属于词干,又不属于词尾的后缀。而正确的解释是,圆圈符号所代表的音节da中,辅音d属于词干,而元音a来自于后缀。当词干的最后一个字母d碰到后缀第一个字母a时,就组成了圆圈这个连接音节。


就这样,科贝尔根据这些推理出来的符号间的关系一步步建立起了一个包含10个字符的表格。在表格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符号共享了同一个元音,那一些共享了同一个辅音,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共享的是究竟是哪一个元音或者哪一个辅音。

如果科贝尔的工作继续下去,很有可能最终会破解这种文字,但可惜她于1950年因肺癌去世,而破解线形文字B的历史使命最终是由一位英国人完成的。



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是一位英国建筑师,从小就着迷于各种古代文字。在科贝尔去世后,文特里斯使用科贝尔的方法进一步扩展了她的表格,得到了更多字符之间的关系:


表格上方的V1-V5代表的是不同的元音,左手边的C1-C15代表的是不同的辅音。这张表中的每一个字符都代表着一个音节,位于同一列的字符有着同样的元音,而位于同一行的字符有有着同样的辅音。如果还是不大明白,大家可以去对照一下日语中的五十音图,相信马上就明白了:


有了文特里斯这张表格,应该很容易能够破解这种文字了吧?当然不是。

因为虽然被填入表格的字符越来越多,但对于每一个字符究竟代表哪一个音节,还是没有人能够知道。得到这张表格,只是通向破解之路的第一步而已。好在文特里斯并没有在这里停下来,而是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了两个关键的结论:


第一,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认为在线形文字B中,所有的符号都是代表一个“辅音+元音”的音节。而文特里斯却认为,一定存在着只代表元音的符号,否则一些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将无法表示。这些符号应该是可以被分辨出来的,因为它们只出现在词首。最终,文特里斯找到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词首的两个符号,并认为这两个符号表示的只是某个元音,而非音节。


第二,文特里斯注意到有三个单词在已发现的线形文字B中不断出现:08-73-30-12、70-52-12和69-53-12(这些数字是学者们为方便交流,给线形文字B字符起的数字编号)。文特里斯猜测这三个词可能代表着三个地名——没有任何理由,纯粹是直觉。

文特里斯已经知道08这个字符代表的是某个元音,而唯一以元音开始的重要城市只有阿姆尼索斯(Amnisos),所以08-73-20-12所代表的音节有可能为a-mi-ni-so。在文特里斯的表格中,73和20这两个字符也确实是共享一个元音,这大大的鼓舞了文特里斯。知道了12所代表的音节为so,而根据表格中字符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地名中的70、52和12号字符应该有着相同的元音,文特里斯推断出第二个地名应该是ko-no-so(科诺索斯)。利用同样的方法,文特里斯又推理出第三个城市的名字为tu-li-so(图里索斯)。

有了这8个字符的读音,再加上它们与表格中其他字符之间的严密关系,其他字符的读音很快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被一个个的标识出来。

根据字符的发音,文特里斯试着读出碑文中的单词和句子时,他惊讶的发现,线形文字B记录的语言竟然是……希腊语。

3)玛雅文字的破解

照例先上图:


不知道大家看了上面的图片有什么感想。与前面两种文字相比,玛雅文字是不是更加“不像是一种文字”?

线形文字B是由规律的、高度抽象的符号组成,这一点让人很容易接受它们是一种文字。埃及象形文字虽然看起来也像是一幅幅图画,但由于埃及紧邻欧洲大陆,欧洲人对于埃及的历史文化都十分了解,就算看不懂古埃及文字也不会怀疑它是一种文字系统。

而在美洲发现的玛雅文字就不同了。它看起来实在与世上其他的文字天差地别,图案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越了埃及文字,怎么看都更像是美术作品而不是文字系统。此外,数千年来美洲与欧洲被大西洋隔开,欧洲人对玛雅人的历史一无所知。玛雅人的社会如何组成及运作,这个文明是否有自己的书写系统,都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总是会产生很多故事。在科幻小说中,经常有比地球文明先进得多的地外文明带着反重力飞船、激光武器突然造访地球,对地球文明发起毁灭性的打击。对于十六世纪的美洲大陆的玛雅文明来说,现实比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还要残酷。说着古怪的语言、带着马匹和火枪从天而降的西班牙人对于玛雅人来说,完全就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入侵者。只不过在科幻小说中,地球人往往能反败为胜,而在残酷的现实中,玛雅人却一败涂地。

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西班牙人虽然发现玛雅人拥有一种奇特的文字,但他们对此并不感兴趣,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异教徒的原始文字。主教兰达(Diego de Landa)将这些异教徒的文字统统收集起来并付之一炬。在这场文化浩劫中,只有四本手抄本书籍幸存下来,它们要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才会被世人陆续重新发现。从1810年开始到19世纪中叶,这四本手抄本中的三本,德累斯顿手抄本、马德里手抄本和巴黎手抄本接连被人发现。格罗列尔抄本(Glolier Codex)则要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找到。


下面是德累斯顿手抄本中的一页,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前三份手抄本被发现的时间刚好就是埃及文字被尚博永破解的年代。受到这一鼓舞,研究者们对于玛雅文字的破解充满了信心。但由于残存于世的文件数量过于稀少,又缺少双语对照的文件,玛雅文字的破解工作进展一直非常缓慢。

人们对玛雅文字认识的第一步是从它的数字系统开始。拉菲内格(Constantine Rafinesque)注意到在玛雅文字中有很多圆点和横线组成的字符,而圆点的数量从来都不超过四个,因此每个圆点代表数字“一”,而横线代表“五”。数字“一”就用一个圆点表示,“二”就用两个圆点表示,“七”就写作两个原点加一条横线。零则用一片椭圆形的叶子来表示。

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十进制不同,玛雅人在计数时使用了二十进制。玛雅人写数字时由上至下,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位于最下面的一个数字处于个位,在这一位上,每一个圆点代表一。而个位上面的一个数字中,每一个圆点代表二十。依次类推,位置更靠上的数字中,每一个圆点分别代表四百和八千。

下面是玛雅文字中二十进制的数字示例,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除了计数系统之外,学者们对玛雅人所使用的历法系统也渐渐有所理解。弗斯特曼(Ernst Wilhelm Forstemann)通过对三本手抄本和主教兰达写的一本的《尤卡坦纪事》的反复研究,解读出了玛雅人所使用的历法系统。

玛雅人使用了几套复杂的历法来计时。在历法“Haab”中,一年有18个月,每个月有20天,另外再加上年底的5天,一年共有365天。而另一套历法“Tzolkin”中,一年只有13个月,总共有260天。这两套历法每52年重合一次,因此玛雅人认为每52年为一个轮回,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纪年方法中天干地支每60年一个轮回。

52年用来记录一个人的的生命已经差不多够用了,但如果要记录几千年之前的事情,玛雅人就会使用第三套被称为长纪年历(Long Count)的历法。在长纪年历中,玛雅人以神话中世界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天作为起点,每天叫做一个Kin,每二十天叫做一个Uinal,每十八个Uinal叫做一个Tun,每二十个Tun叫做一个K’atun,也就是7200天,每二十个K’atun叫做一个B’ak’tun,即144000天。

使用这套历法,任何一个日期都可以被写成由五个两位数组成的形式,例如:

13.0.0.4.5

上面的看起来有点像IP地址的这组数字表示的是自世界被创造之日起,过了13个B'ak'tun,0个K'atun,0个Tun,4个Uinal,5个Kin(即5天)之后的日子。

玛雅人的这套长纪年历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不以某个统治者的登基作为参照,而是以神话中世界的起点作为不变的参照物,精确的记录下历史上每一件事所发生的日期。不过,在清楚了玛雅人历法的规则之后,我们还需要确定这套历法的起点究竟是哪一天,否则就无法将玛雅人的历法转换为当今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法。

通过对比《尤卡坦纪事》中所记录的同一件事所发生的玛雅日期以及公历日期,人们推算出玛雅长纪年历中的0.0.0.0.0相当于公历中的公元前3114年的8月11日。


根据玛雅人的长纪年历,我们今天生活在第14个B’ak’tun中。之前的第13个B’ak’tun已经在2012年的12月21日结束,这也就是所谓的2012世界末日的出处。通过这种方式将2012年12月21日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无厘头的事情。尽管无厘头,但这种说法偏偏就是很多人信,怎么解释都没用。(就好像那个著名的帖子里说的:“你前面写的这些我都看得懂,但是这只鸽子为什么他妈的这么大?”)


在发现了玛雅人的计数系统和历法后,人们面对玛雅文字系统这个真正的难题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人们所做的只能是尽量将所发现的玛雅文字进行整理和归类,试着在其中发现什么线索。在这一方面,英国人汤姆森(Eric Sidney Thompson)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玛雅文字中各种异体字进行整理归类并进行编号,并将这套编号系统变成了学术界研究玛雅文字的标准工具。

在埃及文字的破解过程中,众学者们曾经被埃及文字漂亮的图案所迷惑,没能及时地意识到这是一种部分表音的文字。玛雅文字的研究工作在埃及文字破解之后才展开,按说不应该重复这种已经犯过的错误。在《尤卡坦纪事》中甚至有一页给出了玛雅文字与西班牙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被称为德兰达字母表(de Landa alphabet):


这个字母表仿佛在暗示玛雅文字是一种字母文字。但是当学者们试着用上面的字母表去破解玛雅文字时,却无法得到任何有意义的结果。于是大家逐渐又开始倾向于认为玛雅文字是一种纯粹的表意文字。

玛雅学权威的汤姆森就是表意派的领袖,他拒绝接受一切玛雅人可能是表音文字的观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汤姆森的观点。玛雅文字中的表示“西方”的词由一只手和一个太阳图案组成。汤姆森认为,“手”的图案在玛雅文字表示“完成”或者“结束”,因此这个词应该被解读为“太阳结束的地方”,即“西方”。


就在汤姆森率领表意派统治学术界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位苏联人却对同样的玛雅文字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解释。

这个苏联人的名字叫做科诺罗佐夫(Juri Knorozov)。科诺罗佐夫踏入玛雅学领域的过程比电影情节还富有戏剧性:他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在1945年攻入了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并在柏林图书馆中得到了一本包括了玛雅文字三份手抄本的书籍。返回苏联后科诺罗佐夫进入了大学学习并开始了对玛雅文字的研究。此时正值美苏对峙的冷战时期,科诺罗佐夫并不能像西方的学者经常交换观点,了解玛雅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不过,这也恰好使得他能够远离各种不正确的见解,从而独立的发展出自己的观点。

科诺罗佐夫认为,玛雅文字并非是百分之百的表意文字,而是一种表音和表意相结合的混合文字。对于玛雅文字中“西方”这个词,科诺罗佐夫给出了与表意派领袖汤姆森完全不同的解释。在现存的玛雅语中,“西方”这个词读作Chik’in,而对应的由手和太阳符号组成的玛雅文字中,位于上方的手读作chi,位于下方的太阳读作kin,组合起来就是刚好就是玛雅语中“西方”这个词的读音。在这里,手和太阳符号的出现都与其本意无关,而仅仅是借用他们的发音来拼出第三个词的发音。除此之外,科诺罗佐夫还举出了其他一系列的词语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诺罗佐夫也指出,德兰达字母表中所写下的西班牙语字母代表的每一个玛雅字符的近似发音(字母需要用西班牙语读出)。

科诺罗佐夫的成果在1952年发表后,汤姆森出于对于共产主义国家的偏见,对科诺罗佐夫的进行大肆攻击,国际上很多学者也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他的观点。科诺罗佐夫虽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却暂时只能躲在冷战铁幕之后。

在同一时期,另外一个美国人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不过这一发现更多的是针对玛雅历史,而不是玛雅文字。美国女性学者塔提亚娜-普罗斯古利亚可夫(Tatiana Proskouriakoff)在Peidras Negras的古玛雅遗址前发现了一系列的石碑。这些石碑可以分为七组,每一组石碑中的第一块都描述了相似的场景:一个神像坐在壁龛,他的下方是一条梯子,刻在石碑上的玛雅文字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日期。

从这尊神像和刻在石碑上大量的日期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石碑上所刻的文字描述的都是天文或者宗教有关的内容,但塔提亚娜却在看似纷乱的石碑群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规律。在每组石碑的第一块当中,有一个日期总是伴随着一个特定的玛雅文字出现,塔提亚娜将这个符号称之为“倒立青蛙”(Upended Frog)。在这个与倒立青蛙符号相对应的日期之前,总是会出现另外一个特定的符号,塔提亚娜将其称之为“牙痛”(Toothache)。这位细心的女性学者发现,倒立青蛙与牙痛符号所对应的日期之间的距离总是在12年到31年之间,而每一组石碑所记录的时间长度都不会超过64年。

塔提亚娜提出了一个简洁而又合理的解释,在石碑中所出现的人物并不是神,而是登基的君主。石碑文字中牙痛符号所对应的日期为君主的出生日,而倒立青蛙符号所对应的日期为君主的登基日,也就是说这些石碑中所记录的君主分别是在12岁到31岁之间登位。每一组石碑记录的分别是一位君主的生平,所以其时间跨度从未超过64年。所以说这些石碑所记录的并非神话和天象,而是玛雅人自己的历史。

塔提亚娜对玛雅人历史的重新发现,以及科诺罗佐夫所提出的表音原则,极大的推动了玛雅文字的研究。如果说尚博永是是一个孤胆英雄式的破解者,那么玛雅文字的破解就是一个体现集体智慧破译过程。通过对现存玛雅语言的比较和研究,学者们得以抽丝剥茧般的逐渐解读出一个个玛雅文字的含义。目前,虽然对于个别字符的含义仍然存在着异议,但主流学术界认为现存于世的玛雅文字约有85%的内容可以被正确的解读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玛雅文字已经被破解。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十一点半讲历史”,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user avatar   dancingsnow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大家的回答,忍不住想补充下破译楔形文字的故事。写了开头发现了这篇,既有美玉在前,我也不必抛砖了。转载一下:

破译楔形文字── 巴比伦的神奇密码

北京大学东语系副教授 李政


使劲揉搓好一块大小适宜的粘土泥板,并把棱角磨圆,然后再来削几支芦苇杆──4000多年前,一个苏美尔书吏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拿起一支芦苇杆,他开始了工作:在湿润的泥板上用力画下一些奇怪的小图案。


一块3000年前小孩子的脚印。主人留下这个年龄还太小的孩子的脚印并刻字,以示主人占有仆人的物证。

公元前9世纪的亚述浮雕,一个胁生双翼、非人非鸟的神一手拎小桶,一手执松果,为棕榈树的花朵举行神圣的授粉仪式。


削尖的芦苇杆留下一道道头粗尾细的笔划,形如一个个小木楔。很快,泥板上就爬满了由“小楔子”拼成的神秘符号。随后,泥板被拿到炉灶边,小心翼翼地烤干成砖块,而这些符号则被永恒地雕刻在了方砖上……

现在,你可以从世界历史课本上重新看到这些很“酷”的小符号,并且学到它们叫做“楔形文字”,同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文字一起。并称人类最早的3种古文字。不过在被破译出来之前,它曾经把无数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搞得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长得”既像图画又像符号的小东西到底是不是文字?它应该从哪个方向读起?是拼音还是……?它的创造者又是什么人?可以想象,最先发现这些砖块的学者们曾经把砖块拿在手中颠来倒去,完全摸不着头脑。但当时,他们已隐隐意识到,在这块遥远的两河流域土地上,足以倾倒欧洲、震惊全人类的考古大发现,将会循着这些破旧不堪的砖块而源源不断地展开!


消失了2000年的文字


夕阳的余晖穿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平原,遍布河岸的芦苇在狂风的劲吹下摇曳着它们长长的影子。千百年来,这块肃穆荒凉的两河之间的土地被古希腊人命名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之间的上地”的音译),它是现在伊拉克的所在地。


公元前7世纪的古巴比伦人凭想象刻画在泥板上的世界地图,地图上的楔形文字形容圆圈外面的未知世界“永无天日”。


古代两河流域亚述帝国的书吏在泥板上记录他们的战利品


荒凉和战火,用来形容美索不达米亚真是再准确不过了──在这片大荒原上,白天酷热得像是熔炉、夜晚寒冷得如同冰窖,而且,它似乎总是处于战火的厄运笼罩下:从古到今,战争之神频频光顾此地,直到不久之前的伊拉克与美国之战。然而。来自远古的美丽传说也一直给它笼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迷雾:来自民间的零碎传说流传,《圣经》当中所记载的天堂的所在之处──伊甸园就位于美索不达米亚。而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曾经在史诗中提到过人类古代文明辉煌得如同神话的神秘宫殿──巴比伦空中花园,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



上图:圣经中刻画的高耸入云的古巴比伦别塔,引起早期人们极大的好奇心。

下图:这块泥板的羊肝形状在解剖学上非常精确,它是古巴比伦的国王出行或军队出征前用来占卜的必备道具。


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还是上古时期永远的疑案?

1625年,一个名叫彼德罗的意大利探险家来到两河流域,开始了一次艰苦的旅程。他最早注意到在莽莽荒漠中,伫立着许多孤零零的凸起土丘,看上去显得神秘莫测。不久,他在当地的土丘废墟中得到了一些残破的砖块与石片,用力擦去砖上的泥土,他惊讶地发现,砖块上赫然现出了密密麻麻的怪异图案……

彼德罗怀着兴奋的心惰,把刻有铭文的砖块带回了欧洲,经过初步的研究,人们确定它并非装饰品,确实是一种古代的文字,当然,世上根本无人能识。尽管彼德罗在两河流域的探险游记畅销一时,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读出一个楔形符号,美索不达米亚则注定还要沉寂200余年,静候人类考古大发现时期的到来。

“凝视着那心爱古墓的目光,仿佛穿透地层直射中心;

然后,如同大梦方醒,我的古墓发掘人啊,

我们开挖的日子到啦!”

──有谁会把阴森森的古墓形容成“心爱的”呢?这首诗实在是作得怪异至极。不过,写作于19世纪中期的这些豪言壮语,充分表明了当时欧洲人对于考古发现的狂热。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根本没有“考古学”这个概念,只有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博物学的发展,人们才如同诗中说的那样“大梦初醒”意识到历史之漫长远非人们当时所已知的那样。在那首诗的结尾处反问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发掘古墓,还有什么值得一试的事情?”

古物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旧日的伊甸园──美索不达米亚。开挖的日子到了,丹麦、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考古队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开展了一场几乎是争分夺秒的挖掘活动。当1842年,一名法国领事挖掘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时,整个欧洲再次陷入轰动,最新的巴比伦考古消息成为报纸上最为抢手的新闻。

与此同时,被不断带回欧洲的泥板楔形文字,在欧洲的各大图书馆中,开辟出了一个研究楔形文字的第二战场,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破译这些文字:面对一轮又一轮新的精美浮雕和泥板文字的出土,人们又一次大梦初醒地发觉:人类所知的整个发展史将被整个倾覆。巴比伦,这个虚无缥缈的伊甸园将重现世间。而关于巴比伦衰荣兴替的历史以及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制度和传奇故事,都曾以楔形文字的方式,在泥板上记录了下来。只要能读懂这些文字,就相当于握住了一把开启宝藏的秘钥。


开启宝藏的秘钥


有谁会想到,在破译楔形文字的过程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恰恰不是古文字学家的研究,而是一次酒醉后的突发奇想和一次断续进行了3年的悬吊运动?


罗林森像,他成功释读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和埃兰文,还破译出约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被尊称为“亚述学之父”。


公元前16世纪玻璃的发明是美索不达米亚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这只碗状酒杯用斑驳的彩纹记录着3500年来深埋的沧桑。


1802年,一位名叫格罗特芬德,年仅 27岁的德国中学希腊语教师在同几个朋友聚会时喝醉了酒,当他们讨论起报纸上最新的、关于楔形文字的报道时,格罗特芬德吹牛说,他预感自己能破译困扰人们200余年的楔形文字。对此毫不相信的朋友们纷纷决定与他打一个赌。

酒醒后格罗特芬德真的开始费尽心思研究楔形文字,而他手中唯一的资料只有几份波斯波利斯的铭文摹本。他先是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铭文的内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衔,以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国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的王衔句式,运用逻辑去套解楔文中的各个楔形符号的音值,结果获得了成功:10个波斯的楔形文字被解读出来了!

尽管在整个楔文体系中,格罗特芬德的解读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为后来的楔形文字解读提供了第一把钥匙。

1835年,英国一名25岁的陆军中尉罗林森,来到波斯一个名为“众神的居住地”的破落小镇,他对这里郊外巨大的奇怪岩刻发生了兴趣。岩刻所在处比小镇高520米,而且从岩刻脚下到铭文顶处是104米高的、人工铲平的陡立光滑的表面,读者无法靠近铭文临摹。在这幅浮雕上,伟大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脚踩反叛者,在两位全副武装的波斯贵族陪伴下倚弓而立,傲视面前九个从头到脚被拴着绳索的“反王”(即各地起来反抗他统治的国王)。浮雕人物边上和底下的文字则分别用3种楔形文字刻写着国王的丰功伟绩。

好在这位罗林森中尉不但学习过波斯语、印地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还是一名运动健将,打猎、骑马和田径运动样样精通。他决定进行一次冒生命危险的大赌注:先是设法爬到了岩刻的最底部临摹铭文,然后又在边缘架起了梯子。最后,他干脆从崖顶放下一条绳子,捆好自己,悬空摹绘岩壁上的符号。

有时,他也雇佣一个本地的男孩帮忙。男孩小心地爬过光滑岩刻平面达到铭文区的上面,然后把随身带的木楔锤入岩缝,绑上吊绳悬在空中,按下面的罗林森喊出的指示,用墨汁和纸逐字逐行地把符号拓印出来。

罗林森凭借着精通多门语言和多种文字的坚实基础及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长达16年后,他不仅完成了这篇3种语言书写的铭文的全译文,还成功破译出约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最终与其他学者共同将两河流域最古老的苏美尔人创立的楔形文字释读成功。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为了证明楔形文字的释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还曾经进行了一次背对背的小小考试:他们把一篇无人研究过的楔形铭文分寄给罗林森和其他3位学者,请求他们独立翻译它。当4位学者的译文被开封检验时,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此时,人们真正相信,在湮没2000年之后,楔形文字之谜终于彻底揭开。

2001年在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正是为了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令人感叹的是,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巴比伦时期兴盛一时,其间传播繁衍达3000年之久,后来却竟至失传。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

而当我在采写过程中,从北京大学的资料库中惊喜地发现许多楔形文字的仿制品时,把沉甸甸的泥板捧在手中,又不禁追问:当我们这些华夏民族的后裔,今天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报道新闻时,为什么同样辉耀千古的楔形文字却同它的记载者们一起,成为令后世费尽猜疑的谜团?为什么当我们用纸笔甚至是电脑来记录汉字时,楔形文字却只能永久地封存于泥板之中?

如果不是有赖于19世纪考古大发现的风潮,也许永远不会再有人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奇异的文字,记载过那个时代辉煌的经济、法律、文化和英雄史诗。迄今为止,这种古代文明的奇异密码,其消失和其诞生一样,仍然存在着无数的谜题。


使者的解脱


透过宫殿中满是浮雕图案的大窗,当年的那位苏美尔书吏也许可以遥遥望见,水量充沛的幼发拉底河从广阔的大平原上汹涌而过,滋润着岸边青翠的苇荡──韦吏手中的书写工具:粘土和芦苇,正是来自河岸的、取之不竭的大自然礼物。


悬崖上的贝希斯敦铭文是古波斯文、埃兰文和阿卡德语三种语言使用楔形文字形式刻写而成的,记录了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平定叛乱的详细经过。


任何一种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都有赖于地理环境的供给,根据地理学家的考证,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气候比现在要湿润得多。而当年生长于斯的苏美尔人,则是一类个子不高、有着大眼睛和喜欢蓄大胡子的民族。他们居住于用泥砖砌成的房屋中,学会了制作面包和酿酒,用芦苇做的船只来往于两河当中捕鱼。

如果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古代苏美尔宫殿,你一定会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数以万计的泥板被搁置在高高的“书”架之上,众多的书吏穿梭其间,间或坐在长桌前雕刻出新的泥板。宫殿四周的墙壁上,则雕满了同样的楔形文字和大型栩栩如生的浮雕──这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当然,为了使这些文字流传下去,苏美尔还拥有世界最早的学校,那时的少年苏美尔人就同我们一样,得坐在教室里上课。只不过,他们的练习本同样也是放置在膝上的一块长方形泥板。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和学校里,苏美尔人制作出了一块块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神话、医学、数学、天文和外交的典籍,充分反映出当时的文明发展已经达到令后世瞠目的高度。


20世纪30年代在两河流域的玛里城发掘出建造于3500年前的学校,这是现今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当时的学生每天任务繁重,要抄写要背诵,看看教室旁一摞摞高高的泥板就知道他们作业的沉重了。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基础是进位法,时间量度的1小时=60分,1分=60秒就是出自古巴比伦人之手。这块3800年前的泥板用楔形文字和图案列出了一系列几何练习题,年轻的巴比伦学生被要求计算出正方形内各个不同面积。


很难说清第一个文字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的,我们只能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象形图画文字,他们用表示头,表示太阳,用 表示水。后来为了表现较复杂、抽象的概念,便把两个或三个象形图画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合体字,同样也有会意字和指事字,同我们汉字发展如出一辙。最初,它也像汉字一样,是从右到左竖行书写,后来则把字形侧转90度,改为从左到右横行书写。公元前3000年代以来,苏美尔人的图画文字开始逐渐向楔形文字符号转变。

另外一种说法是,楔形文字是从陶筹演变而来。早在公元前8000年,古代苏美尔人就用粘土捏成一个个小圆球,用来记事或物品交换。随着商业的发展,陶筹变得越来越复杂,上面开始刻有符号或被打洞,而且被放置在一个空心的泥球里长期保存。慢慢地,人们逐渐认识到,泥球表面的芦苇笔印迹本身足以代替陶筹的作用,圆的泥球变成了扁的泥板,文字从而诞生。

而苏美尔人自己神话传说也记录了楔形文字的诞生:为了收集修建神庙的木材、天青石和金银,一名使者牢记国王的嘱托远赴他国,转述国王的旨意。回来的时候,他又要转述那位国王的答复。反复多次,使者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他的嘴变得越发沉重,在此情况下,一位国王试着将旨意写在了泥板上──文字诞生了,而使者的嘴巴终于得到了解脱。



不朽属于巴比伦


就这样,经过了2000年之后,人们终于可以把古墓中挖掘出的泥板翻译出来,重新感受巴比伦帝国旧日的庄严和辉煌。一段段历史从楔形文字中再现,人们终于捋清了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漫长历史中,那些曾经存在、兴盛和湮没了的王朝故事。

虽然现在,人们习惯上会用“巴比伦文明”来称呼那段文明,但实际上,多个民族数千年间频繁的征战与融合构成了复杂的历史,有点类似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苏美尔、阿卡德、亚述以及前后两个巴比伦帝国,互相征战、交替,新生与灭亡。


公元前9世纪的亚述浮雕在发现时已被刷上了白色涂料,挂在英国一家不起眼的小食品店的墙上然而在1994年伦敦的拍卖会上以770万英镑创下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浮雕上长着翅膀的神灵手中托着有两河流域具有魔力意味的松果,与一位持杖背弓的皇宫宦官前后站立。


一道曙光如同宝剑照彻黑暗,这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于全人类历史的最佳比喻。要知道,许多课本要用它来作开篇:历史的第一课、地理的第一课,还有人类法律史、人类教育史、人类建筑史……很简单,因为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最早的学校、最早的图书馆、最早的船舶,甚至最早的啤酒和面包……

很多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词语也是从它而来,比如“替罪羊”这个词,就是来自巴比伦帝国的宗教仪式。在高达七层的马尔杜克神庙,歌队高唱赞美诗,吟颂创世史诗,祭司们清洗打扫马尔杜克的大庙并焚香。人们砍下一只公羊的头,用羊血涂抹寺庙的墙壁,然后将羊投入河中,这只替罪羊就带走了上一年的人民的罪过。

集古代两河流域法律之大成的“汉漠拉比法典”就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它被雕刻在巴比伦伊什塔尔城的城门上。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德国柏林帕尔伽蒙(Pergamon)博物馆,将有机会看到城门的旧貌:考古学家曾经将这座城门的砖块逐一拆下,编上编号,然后运回德国重新组装。这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巴比伦法律文献,是两河流域法律制度的代表作。它用典雅的楔形文字,刻在黑闪长岩的石碑上,浮雕上还刻有主管司法的太阳神沙马什授予国王汉谟拉比以法律的情景,现存于法国卢浮宫。



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还叙述了人类早期大洪水的情景,简直和《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如出一辙!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圣经》中有关洪水的记载是从《吉尔伽美什》中演变而来。那么,又如何看待中国神话中所记载的大禹治水神话呢?人类早期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微妙的联系,无论是楔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有着人类早期文明出现时的影子。大多数学者不会把它们看成巧合,只是,历史已经湮没了它们,只有考古学家不断的求证,才能揭起它们最后的面纱。

湮灭了的巴比伦文明却因泥板的坚固而得到了永生,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几十万块泥板,都是这一说法的有力佐证。爱伦坡在诗句中写道:“光荣属于希脂,伟大属于罗马,”那么也可以说,不朽则属于巴比伦


user avatar   li-qi-li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学期在上Writing system,最近一节课刚好其中一道讨论题是

"in order to decipher an ancient or unknown script, what information do you need to have/know to achieve this?"

发几个同学/老师提出的点,不是有系统的,所以排名前后跟重要性无关。

Number of symbols

这是用来判断一个文字是属于什么拼字系统的重要因素,举个非常通俗的例子就是英语(alphabetic)26个字母来回用;日语里漢字跟中文一样,kana们(平仮名、片仮名)就是moraic(也有很多source还是说syllabic,比较确切来说是有差距);然后中文(logographic)成千上万个不一样的字。用字符数量就可以初步判断他们使用的拼字系统是不一样的。

那个谁发现玛雅其实一共就700多个signs,是logosyllabic(ps,楔形文字也是)(以前人要么认为是图画根本不是字,要么认为跟中文一样一个字是一个字吧具体我也不清楚天哪我在说什么),是破解玛雅文字的一个分水岭= =

Sufficient text

这还要说吗。。

最好是original的,没有的话照片也不错。。因为前人誊抄的可能有错,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文本或者到遗迹实地取材考察。古时候(?)相机还没发明出来或者还没普及的时候,只能靠手抄,因为图形复杂被人抄错导致破解delay几乎每个迷之古文字都经历过吧。或者你跟前人不能心理相通,你理解错人家的意思- -然后又来到玛雅的例子,从前有一个叫Landa的人研究研究,总结出了一个这样的表。

其实他是对,但是后人以为他是照英文a,b,c标的,可是他是按西班牙语a,be,se,标的。。(syllabic和alphabetic的区别)于是大家恍恍惚惚好多年。。。

ps玛雅文字这么难破解一方面是它本身确实难,一方面是因为它经历了焚书,剩下来可供研究的资料少得可怜,中间还出了这么个误会,耽搁好多年时间。

Predictable elements of the text

简单来说就是要一个切入点。

图灵破解enigma也不就因为得知某个德方打字员每天甜甜蜜蜜地输入自己女朋友的名字才得到了去找固定pattern的灵感吗(这是电影imitation game的情节我不造历史是不是真的啊)。反正就是想到了德国人每天第一份电报都是讲今天几月几号天气如何什么的,找到了repeated,然后predictable的词。

其实我觉得任何predictable的东西都行,玛雅不也是因为一位热爱画建筑物的女士(我又不记得名字了)发现了某大殿前的那些个石碑是以每几十年一个的速度增加的,符合一个人类的一生的时间轴(这都能发现,太能猜了),后来证实了的确每一个石碑都记录了一个统治者的生平才给玛雅文字正名,它真真儿是一种文字,是有传递信息的,不是画着好看而已。

Geographic location & Language family & Historical information etc.

这几点都差不多意思(?) 就放在一块儿讲了,基本来说就是运用一些比较环境历史周边的信息。

如果几种语言被使用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语言之间会互相影响(contact&diffusion),互相借用一些表达方式,从词汇到一些比较大的方面比如整个语言系统。

语系语族的子母关系,还有的时间线也是一方面线索。比较古老的语言没人懂了,但是从它演化来的比较年轻的语言还是有在被使用,了解关系后,可以用年轻语言逆推一些关系的。一些变化是有规律的比如楔形文字你知道它是从立体的token到平面clay tablet,从有曲线到后来只有楔形笔画的的话,倒推往回看就比较容易发现最初的符号是比较接近实物的图画的概念,后来才慢慢演化成比较抽象的文字~历史的话,哪里被哪里占领了侵略了,哪里借用/借鉴了哪里的语言之类的...比如Cuneiform和Sumerian和Akkadian的关系。

知道当地风土人情也很重要啊,象形文字被破译突破口之一就在于学者们对埃及人们“名在人在”的信仰的了解...好吧这是我瞎说的,反正埃及人就是相信afterlife,觉得人死了但是名字还被好好保存着的话,下辈子还能卷土重来之类的。(所以他们要彻底“杀死”一个人要连他的名字也破坏掉)比较有身份地位的人,比如法老,死了都会有一块碑上面除了他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名字,而且名字会用一个椭圆?圆角矩形?框起来。(所以破坏也就是扣/砸石板了)

只要看到一篇象形文字中有几个被框起来的,那一定是人名。<---也是predictable


再说一些旁的

比如说Bilingual text,发现类似Rosetta Stone(罗塞塔石板)这种东西那不就是撞上大运了吗!刻着三段文字,上面是Hieroglyphic象形文字, 中间段是Demotic我不知道中文是啥, 下面Greek希腊语,重点是三种文字写的是一样的内容啊!(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也很好奇学者们在不懂上面两种语言的情况下怎么就能断定三个段是一样内容的orz)

“上面两种语言咱不会没关系啊,Greek咱会啊!”-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当然前面也有人提了,并不是这块板子出土以后,象形文字就立马被破解了,也是经历了好多年,不过如果没有这板子必然是要更多个好多年。。。

嗯嗯,所以研究者本身有其他语言背景也是相当有用的,前面那个发现玛雅只有700多个signs的小哥好像是懂另外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所以他看出了别人看不出的小秘密。

再比如说Direction of writing,个人觉得象形文字比较不讲理,一会儿左到右一会儿右到左,主要是看动物人类头的方向。

玛雅也是挺随便的,zig-zag fashion什么的。

一般来说两列两列写,但是写到最后哎呀妈呀不够两列了那我就一列竖着写吧什么鬼。。

我觉得破译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无限脑洞然后找规律的过程xd

本科可能讲的比较浅显,应该也比较适合普罗大众“稍微了解”一下的程度吧。

然后安利一下课本。


user avatar   mada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我就讲讲古代突厥文碑铭的解读吧,反正也没人说过。以下资料大部分取自耿世民老先生著作,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552-745年)和回鹘/回纥汗国(745-840年)使用的文字。因为古代突厥文的外形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Rune)文相似,所以有些学者称之为古代突厥如尼文,也因为这种文字刻成的碑铭主要是在蒙古鄂尔浑(Orkhon)河流域发现,所以也称之为鄂尔浑突厥文(Orkhon Turkic Script)

文字就是下图所示,你们感受一下(毗伽可汗碑片段)

我国汉文记载,6世纪左右突厥人已有文字。如《周书·突厥传》中说:“其书字类胡”《北齐·斛律羌传》中一段记载也表明当时突厥人似已使用文字:“代人刘世清·······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清翻《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此事发生在公元574—576年突厥佗钵可汗在位时)

不过后来这种文字逐渐失传,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其结构如何,直到19世纪末期人们都无从知晓。

实际上在欧洲,荷兰人魏津在他1692年所著的《北部和东部鞑靼利亚》中最早提到西伯利亚有刻着神秘文字的刻石。在18至19世纪,不少人研究和试图解读这种“谜”一样的文字。同时在此期间关于是什么民族留下这种文字的碑铭的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各种猜想:如古代匈奴人、古代芬兰人、古代突厥人、古代蒙古人等。

1889年俄国考古学会东西伯利亚分会组织的以雅德林采夫(N.M.Yadrintsev)为首的蒙古考察队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和硕柴达木(Koshotsaidam)湖畔发现了轰动全世界学术界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

阙特勤碑

毗伽可汗碑在土耳其安卡拉的复制品

在新发现的考古文物的基础上,俄国拉德罗夫(W.Radlov)和丹麦著名语言学家汤木森(V.Thomsen)二人同时在积极从事碑文文字的解读工作。

1893年12月15日汤木森在丹麦皇家科学院会议上报告了他成功解读古代突厥文的经过。“谜”终于被解开。这些碑文既不属于匈奴人,更不属于古代芬兰人,而是属于曾经建立强大突厥汗国的古代突厥人。语言是古代突厥语。内容是记述突厥可汗或其王子、大臣的生平事迹和武功。

在汤木森解读这种文字之前,人们已从《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的汉文部分中知道碑铭是属于突厥汗国,语言应为突厥语。

Vilhelm-Thomsen

汤姆森的解读

首先汤木森根据这种文字的符号多达38个这一点,认为它不是一般的音素文字(即字母文字),而是音节文字或者至少其中一部分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语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其实古代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文字,既不是纯粹的音素文字也不是纯粹的音节文字)其次,汤氏根据突厥语元音和谐律这一特点,确定了表示8个原因的四个元音符号。

在解读辅音符号的音值方面,经过研究,汤氏发现这种文字的8个辅音,因和其拼写的原因不同(即前元音或后元音)二涌桥8对符号表示。这一发现对解读整个文字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

之后,汤木森根据汉文“阙特勤”的古音k'wát-te(k)-gin正确解读了kül tigin“阙特勤”一名,然后又解读了təŋri"上天"一词。在该二词的基础上,他又解读了碑文中常见的türk“突厥”一词。到此,文字的解读工作已基本完成。

以上

附:古代突厥文字母表


user avatar   ke-hua-ro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完美的全能本还差几步?——华硕 天选3评测(i7+3070版)

天选系列从诞生至今,一直有着极高的讨论度和不错的销量。无论是二次元属性的天选姬,还是备受好评的「魔幻青」配色都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天选系列的前2代总有着特殊的引发讨论技巧:

1代面世时除了其首发AMD的4000系CPU之外,那块45%NTSC色域的144Hz屏幕也成功打破了「高刷屏都是好屏幕」的定律,QLC表面固态硬盘也是2020年华硕非常独家的特色;

2代改进了屏幕刷新率,换上了TLC固态,但性能释放沦为了2021年游戏本基石单位,不支持独显直连更是进一步奠定了其稳定的地位。

这些并没有妨碍天选系列不错的销量,也好在产品经理没有躺在销量数据和拥趸的支持之上,在这次的3代做出了不小的进步。

独显直连有了,性能释放好了,机身还更轻薄了,青天就有了!(x

购入渠道

这次的首发供货非常少,京东渠道出货不到1万台。我是从咸鱼加价400入手的。(可能是经历了去年,居然感觉加价400完全可以接受…)

配置一览

表格漏写了,机器网卡是Intel的AX201

对这样高功耗的i7-12700H、RTX 3070,同时还能有90Wh的电池,机身做到了2.05kg,重量控制非常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起到部分全能本的职能。

最遗憾的是不支持PD充电。

故外带时要带上1斤4两的240瓦适配器,出行重量骤增。

测试环境/跑分原则

室温保持在24.0°C~26.0°C之间(空调调温,没法做到恒温,望见谅)。

机器在控制台中有3个模式可以选「安静模式」、「性能模式」和「狂飙模式」,可用Fn+F5进行切换。

若无,测试均采用「增强模式」。

除了续航测试使用「集显输出」(iGPU)之外,其他测试均开启MUX的「独显直连」选项。

「独显直连」图形性能更好,「混合输出」续航更好。

所有跑分、帧数测试都会重复5次,每次跑完后静置5分钟再开始下一次,取最高分。

外观

英特尔版天选3的3070显卡只有「日蚀灰」配色可选,无魔幻青。黑色有个小缺点,就是手上的油容易沾染,看上去比较明显。幸好比较好擦。

A面有LOGO「TX」代表天选(和企鹅没啥关系),位于上部。

B面&屏幕素质

B面为一块2160*1440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没有采用16:10的屏幕稍有可惜,下巴2指宽。

屏幕来自京东方。

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色域容积142.7%sRGB、101.1%DCI P3;色域覆盖99.9%sRGB、98.9%DCI P3。

sRGB基准下,色准并不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自行校色。

屏幕最高亮度为310尼特,边缘仅250尼特左右,在同定位&同价位游戏本里明显偏低。


C面键盘布局

键盘布局方面,风格延续上一代,WASD采用了反色设计。方向键半高。空格左半部分的突出被取消。数字小键盘相对完整,Delete和小键盘切换按键被做到了一起,对我来说需要适应。键盘手感回弹偏软。

最大可开合角度如图。

机器有运输模式,不插电无法直接开机。

CPU:i7-12700H(90W)

之前已经测过了,而这也不会是最后一台,应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很熟悉很主流的CPU。

15轮R20:稳定分6622

除了开头2次之外,之后基本稳定在6620分左右,取后5轮中位数6622。

观察功耗可以发现,第一次较高,第二次逐步下降到100W,第三次出现波动,第四次开始比较平稳,打包功耗90W,IA大约83W,符合跑分曲线。

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频率,橙线小核频率)

R23跑分:多核16619,单核1803

功耗表现如图(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橙线小核)

显卡:RTX 3070(140W)

RTX 3070是我心目中笔记本最值得选购的旗舰级显卡,处于一个性能与价格的甜区。

跑分

TimeSpy图形分 10261分

FSE图形分:13134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6637

游戏表现实测

网游

测了DOTA2、CSGO和《彩虹六号·围攻》3款网游在1440P和1080P下的表现。

DOTA2:全最高特效,比赛编号6040722034,完美世界视角。

CSGO:开多核渲染,其他全部最低,创意工坊BenchMark。

彩虹六号围攻:全最高档,性能测试。

可以看出网游部分的1080P和1440P分辨率下,帧数基本非常接近。可以任意按照自己喜好开高。

单机游戏

对比上面的网游,单机中,1440P和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帧数和清晰度不可得兼。

续航测试

机器电池为90Wh。

把机器切换至核显输出,系统为「均衡模式」,中心亮度150尼特,开WIFI,关蓝牙,PC Mark 8的Conventional测试,办公场景下的中高负载,成绩比较接近实际使用。

实测续航为5小时15分,Conventional 3.0 Score为3572分。

还好买了个延时相机,现在拍续航方便多了,不再担心错过

烤机/散热测试

室温在25°C附近。

单烤CPU

使用AIDA64中的Stress FPU单烤CPU。

20分钟后,CPU功耗为90W,温度为87°C,大核3.6GHz,小核2.9GHz。

图上可以看出一个小插曲:单烤CPU期间,桌面突然变成一片白…我寻思又不是海涛,给我看一片纯白干甚…之后在任务管理器启动Explorer才恢复正常。

单烤期间功耗如图。

前期会冲到115W左右,前3分钟会保持在约100W(中间有过瞬间掉下去),之后稳定在90W。


单烤显卡

使用Furmark 1.10.6(比较老的版本了,只不过我之前电脑都用这个烤的,所以暂时还没换新版本)。

关抗锯齿、1920*1080、勾选Burn-in和X Burn-in。

20分钟后,GPU温度75.8°C,功耗139.5W,频率1260MHz。

除了偶尔掉到过125W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全程在140W左右。

双烤

同时进行上面2项测试。数据取20-30分钟的平均值。

CPU功耗48W,温度为82°C,大核频率2.54GHz,小核频率2.29GHz。

GPU功耗115W,温度78.1°C,频率837MHz。

CPU功耗、GPU功耗与总功耗如图。

从110秒左右开始区域稳定,达到CPU 48W加上GPU 115W的功耗水平。

测试时电脑和分贝仪有固定位置,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关系,比较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噪音,可能会比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低一些。

烤机全程最高为52.3分贝,总体还算可以接受的水平。

此时键盘表面温度如图。

腕托为室温,WASD区域仅30°C附近比较低,键盘最热的区域在上部,键帽最高温在F8按钮名为48.4°C。中间有一个倒三角区域相对偏热,其他的地方温度都不算很高。

另外,这台机器用瓶盖垫高机身之后,双烤成绩上除了CPU和GPU的频率稍微提高,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可能是原本已经有4个出风口充分散热的关系,底壳基本不出风。


拆机

拆机不难,机器底面除了右下角的螺丝之外的11颗螺丝全部拧下。

注意拆的时候右下角一颗螺丝是和后盖一体的,无法取下,但一定一定也要拧松。

先从这个螺丝周围开始撬开,右边撬开之后就比较方便可以拆下了。

机器为双风扇、五热管、四出风口的散热设计。贴纸下面有硬盘和内存。

内存

我这台机器内存是三星的,跑分如图。读写都在56GB/s左右,延迟102.3ns偏高(DDR5目前的通病)

硬盘

硬盘为美光的3400,大文件读写的跑分如图。

ASSSD的10GB读写跑分如图。

CrystalDiskMark的32GB读写跑分如图。

硬盘初始状态没有分盘,全部在一个C盘下,还剩余396GB(图为393是因为我装了测试软件)

机器总结部分

优点

1.机身轻

一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机器总体的重量比以往任何一台15.6寸的3070游戏本都要明显轻,这种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在这样的机身重量下,双烤成绩弱于部分更重、更大的游戏本,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游戏表现达到主流水准

双烤47+115不算特别出色,但已经完全不拉跨了。相比于上一代天选2的3070,那这一代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的表现也都达到了主流水平。除了个别像2077这样优化不好的游戏,或者像《全战·三国》这样同屏单位多的游戏,其他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能1440p开预设的高档位拿到60帧以上,这个成绩是很令人满意的。

3.散热和隔热还行

键盘的键帽温度热区在中间,基本避开了WASD部分,而且腕托很凉快。

同时,噪音比想象中要小很多,也不是特别吵的那种,使用体验是OK的。

缺点

1.屏幕素质有待提高

当价格来到五位数的时候,我认为屏幕最高亮度至少也得有350尼特吧…310尼特真的有点拿不出手了,这点真的不得行啊。

机器的其他硬件已经都没啥问题了,硬盘、内存都没缩,网卡也是AX201,但就是这个屏幕给了个300尼特屏…淦…

同时,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在色彩管理上基本没花心思和力气,非常放任。

2.不支持PD充电

这点其实是我感觉特别难受,要是这台机器支持PD,那我就不出二手留下自用了。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明明ROG是支持PD的,而且之后会发售的天选Air也是支持PD的,天选3不支持PD完全是有意而为之的选择,真的感觉很不爽…

这样一来,机身轻的优势完全被不支持PD给削了一大部分。

左:65W GaN;中:100W GaN;右:天选3适配器

我要是出趟门,你猜我更愿意带这三个充电器里左边这两个,还是右边这个?

尤其对我这种有紫米20充电宝的,我就更希望会支持PD了,这样找不到插头还能用充电宝应急。

3.i7+3070版目前只有一个配色

不是很清楚为啥机器没有天选3经典的「魔幻青」配色。倒不是我多喜欢这个颜值,只是黑色真的容易看起来脏。

而且锐龙版3070也有,怎么这Intel版的3070就没这个颜色了…很奇怪。

缺货,需要加价

这个没啥好说的,英特尔版京东放货7000台,锐龙版甚至不到5000台…目前需要加价购买。

购买建议

总得来说,天选3是天选最均衡的一代,这次测试的3070版表现也远超个人的预期。

由于个人原因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来往,手头的17.3寸笔记本多有不便,今年也一直在考虑换一台笔记本。天选3差一点就成了我的落脚处,可惜最终由于屏幕不够亮、不支持PD两个主要原因,算是擦肩而过了…

总得来说,如果你对天选系列的外观垂涎已久,那天选3就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一代。

如果你需要当一个便携的全能本来用,那记得要把适配器重量也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提到的2个问题你不在意,又需要换一台12代的新3070游戏本,那目前天选3的3070版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上面提的2个主要缺点,大家多吐槽吐槽,按照天选以往每年的进步来看,说不定天选4就会更好。


这台机器,原价10299,我10700入手,按惯例一般是自刀300。

不过这台机器涨价买,而我无论如何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二手价高于首发价,会有点良心不安,因此折价500,按10200出。

等我视频做完就会放上海鲜二手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蹲一下。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完美的全能本还差几步?——华硕 天选3评测(i7+3070版)

天选系列从诞生至今,一直有着极高的讨论度和不错的销量。无论是二次元属性的天选姬,还是备受好评的「魔幻青」配色都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天选系列的前2代总有着特殊的引发讨论技巧:

1代面世时除了其首发AMD的4000系CPU之外,那块45%NTSC色域的144Hz屏幕也成功打破了「高刷屏都是好屏幕」的定律,QLC表面固态硬盘也是2020年华硕非常独家的特色;

2代改进了屏幕刷新率,换上了TLC固态,但性能释放沦为了2021年游戏本基石单位,不支持独显直连更是进一步奠定了其稳定的地位。

这些并没有妨碍天选系列不错的销量,也好在产品经理没有躺在销量数据和拥趸的支持之上,在这次的3代做出了不小的进步。

独显直连有了,性能释放好了,机身还更轻薄了,青天就有了!(x

购入渠道

这次的首发供货非常少,京东渠道出货不到1万台。我是从咸鱼加价400入手的。(可能是经历了去年,居然感觉加价400完全可以接受…)

配置一览

表格漏写了,机器网卡是Intel的AX201

对这样高功耗的i7-12700H、RTX 3070,同时还能有90Wh的电池,机身做到了2.05kg,重量控制非常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起到部分全能本的职能。

最遗憾的是不支持PD充电。

故外带时要带上1斤4两的240瓦适配器,出行重量骤增。

测试环境/跑分原则

室温保持在24.0°C~26.0°C之间(空调调温,没法做到恒温,望见谅)。

机器在控制台中有3个模式可以选「安静模式」、「性能模式」和「狂飙模式」,可用Fn+F5进行切换。

若无,测试均采用「增强模式」。

除了续航测试使用「集显输出」(iGPU)之外,其他测试均开启MUX的「独显直连」选项。

「独显直连」图形性能更好,「混合输出」续航更好。

所有跑分、帧数测试都会重复5次,每次跑完后静置5分钟再开始下一次,取最高分。

外观

英特尔版天选3的3070显卡只有「日蚀灰」配色可选,无魔幻青。黑色有个小缺点,就是手上的油容易沾染,看上去比较明显。幸好比较好擦。

A面有LOGO「TX」代表天选(和企鹅没啥关系),位于上部。

B面&屏幕素质

B面为一块2160*1440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没有采用16:10的屏幕稍有可惜,下巴2指宽。

屏幕来自京东方。

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色域容积142.7%sRGB、101.1%DCI P3;色域覆盖99.9%sRGB、98.9%DCI P3。

sRGB基准下,色准并不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自行校色。

屏幕最高亮度为310尼特,边缘仅250尼特左右,在同定位&同价位游戏本里明显偏低。


C面键盘布局

键盘布局方面,风格延续上一代,WASD采用了反色设计。方向键半高。空格左半部分的突出被取消。数字小键盘相对完整,Delete和小键盘切换按键被做到了一起,对我来说需要适应。键盘手感回弹偏软。

最大可开合角度如图。

机器有运输模式,不插电无法直接开机。

CPU:i7-12700H(90W)

之前已经测过了,而这也不会是最后一台,应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很熟悉很主流的CPU。

15轮R20:稳定分6622

除了开头2次之外,之后基本稳定在6620分左右,取后5轮中位数6622。

观察功耗可以发现,第一次较高,第二次逐步下降到100W,第三次出现波动,第四次开始比较平稳,打包功耗90W,IA大约83W,符合跑分曲线。

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频率,橙线小核频率)

R23跑分:多核16619,单核1803

功耗表现如图(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橙线小核)

显卡:RTX 3070(140W)

RTX 3070是我心目中笔记本最值得选购的旗舰级显卡,处于一个性能与价格的甜区。

跑分

TimeSpy图形分 10261分

FSE图形分:13134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6637

游戏表现实测

网游

测了DOTA2、CSGO和《彩虹六号·围攻》3款网游在1440P和1080P下的表现。

DOTA2:全最高特效,比赛编号6040722034,完美世界视角。

CSGO:开多核渲染,其他全部最低,创意工坊BenchMark。

彩虹六号围攻:全最高档,性能测试。

可以看出网游部分的1080P和1440P分辨率下,帧数基本非常接近。可以任意按照自己喜好开高。

单机游戏

对比上面的网游,单机中,1440P和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帧数和清晰度不可得兼。

续航测试

机器电池为90Wh。

把机器切换至核显输出,系统为「均衡模式」,中心亮度150尼特,开WIFI,关蓝牙,PC Mark 8的Conventional测试,办公场景下的中高负载,成绩比较接近实际使用。

实测续航为5小时15分,Conventional 3.0 Score为3572分。

还好买了个延时相机,现在拍续航方便多了,不再担心错过

烤机/散热测试

室温在25°C附近。

单烤CPU

使用AIDA64中的Stress FPU单烤CPU。

20分钟后,CPU功耗为90W,温度为87°C,大核3.6GHz,小核2.9GHz。

图上可以看出一个小插曲:单烤CPU期间,桌面突然变成一片白…我寻思又不是海涛,给我看一片纯白干甚…之后在任务管理器启动Explorer才恢复正常。

单烤期间功耗如图。

前期会冲到115W左右,前3分钟会保持在约100W(中间有过瞬间掉下去),之后稳定在90W。


单烤显卡

使用Furmark 1.10.6(比较老的版本了,只不过我之前电脑都用这个烤的,所以暂时还没换新版本)。

关抗锯齿、1920*1080、勾选Burn-in和X Burn-in。

20分钟后,GPU温度75.8°C,功耗139.5W,频率1260MHz。

除了偶尔掉到过125W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全程在140W左右。

双烤

同时进行上面2项测试。数据取20-30分钟的平均值。

CPU功耗48W,温度为82°C,大核频率2.54GHz,小核频率2.29GHz。

GPU功耗115W,温度78.1°C,频率837MHz。

CPU功耗、GPU功耗与总功耗如图。

从110秒左右开始区域稳定,达到CPU 48W加上GPU 115W的功耗水平。

测试时电脑和分贝仪有固定位置,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关系,比较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噪音,可能会比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低一些。

烤机全程最高为52.3分贝,总体还算可以接受的水平。

此时键盘表面温度如图。

腕托为室温,WASD区域仅30°C附近比较低,键盘最热的区域在上部,键帽最高温在F8按钮名为48.4°C。中间有一个倒三角区域相对偏热,其他的地方温度都不算很高。

另外,这台机器用瓶盖垫高机身之后,双烤成绩上除了CPU和GPU的频率稍微提高,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可能是原本已经有4个出风口充分散热的关系,底壳基本不出风。


拆机

拆机不难,机器底面除了右下角的螺丝之外的11颗螺丝全部拧下。

注意拆的时候右下角一颗螺丝是和后盖一体的,无法取下,但一定一定也要拧松。

先从这个螺丝周围开始撬开,右边撬开之后就比较方便可以拆下了。

机器为双风扇、五热管、四出风口的散热设计。贴纸下面有硬盘和内存。

内存

我这台机器内存是三星的,跑分如图。读写都在56GB/s左右,延迟102.3ns偏高(DDR5目前的通病)

硬盘

硬盘为美光的3400,大文件读写的跑分如图。

ASSSD的10GB读写跑分如图。

CrystalDiskMark的32GB读写跑分如图。

硬盘初始状态没有分盘,全部在一个C盘下,还剩余396GB(图为393是因为我装了测试软件)

机器总结部分

优点

1.机身轻

一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机器总体的重量比以往任何一台15.6寸的3070游戏本都要明显轻,这种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在这样的机身重量下,双烤成绩弱于部分更重、更大的游戏本,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游戏表现达到主流水准

双烤47+115不算特别出色,但已经完全不拉跨了。相比于上一代天选2的3070,那这一代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的表现也都达到了主流水平。除了个别像2077这样优化不好的游戏,或者像《全战·三国》这样同屏单位多的游戏,其他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能1440p开预设的高档位拿到60帧以上,这个成绩是很令人满意的。

3.散热和隔热还行

键盘的键帽温度热区在中间,基本避开了WASD部分,而且腕托很凉快。

同时,噪音比想象中要小很多,也不是特别吵的那种,使用体验是OK的。

缺点

1.屏幕素质有待提高

当价格来到五位数的时候,我认为屏幕最高亮度至少也得有350尼特吧…310尼特真的有点拿不出手了,这点真的不得行啊。

机器的其他硬件已经都没啥问题了,硬盘、内存都没缩,网卡也是AX201,但就是这个屏幕给了个300尼特屏…淦…

同时,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在色彩管理上基本没花心思和力气,非常放任。

2.不支持PD充电

这点其实是我感觉特别难受,要是这台机器支持PD,那我就不出二手留下自用了。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明明ROG是支持PD的,而且之后会发售的天选Air也是支持PD的,天选3不支持PD完全是有意而为之的选择,真的感觉很不爽…

这样一来,机身轻的优势完全被不支持PD给削了一大部分。

左:65W GaN;中:100W GaN;右:天选3适配器

我要是出趟门,你猜我更愿意带这三个充电器里左边这两个,还是右边这个?

尤其对我这种有紫米20充电宝的,我就更希望会支持PD了,这样找不到插头还能用充电宝应急。

3.i7+3070版目前只有一个配色

不是很清楚为啥机器没有天选3经典的「魔幻青」配色。倒不是我多喜欢这个颜值,只是黑色真的容易看起来脏。

而且锐龙版3070也有,怎么这Intel版的3070就没这个颜色了…很奇怪。

缺货,需要加价

这个没啥好说的,英特尔版京东放货7000台,锐龙版甚至不到5000台…目前需要加价购买。

购买建议

总得来说,天选3是天选最均衡的一代,这次测试的3070版表现也远超个人的预期。

由于个人原因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来往,手头的17.3寸笔记本多有不便,今年也一直在考虑换一台笔记本。天选3差一点就成了我的落脚处,可惜最终由于屏幕不够亮、不支持PD两个主要原因,算是擦肩而过了…

总得来说,如果你对天选系列的外观垂涎已久,那天选3就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一代。

如果你需要当一个便携的全能本来用,那记得要把适配器重量也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提到的2个问题你不在意,又需要换一台12代的新3070游戏本,那目前天选3的3070版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上面提的2个主要缺点,大家多吐槽吐槽,按照天选以往每年的进步来看,说不定天选4就会更好。


这台机器,原价10299,我10700入手,按惯例一般是自刀300。

不过这台机器涨价买,而我无论如何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二手价高于首发价,会有点良心不安,因此折价500,按10200出。

等我视频做完就会放上海鲜二手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蹲一下。


user avatar   reman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完美的全能本还差几步?——华硕 天选3评测(i7+3070版)

天选系列从诞生至今,一直有着极高的讨论度和不错的销量。无论是二次元属性的天选姬,还是备受好评的「魔幻青」配色都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天选系列的前2代总有着特殊的引发讨论技巧:

1代面世时除了其首发AMD的4000系CPU之外,那块45%NTSC色域的144Hz屏幕也成功打破了「高刷屏都是好屏幕」的定律,QLC表面固态硬盘也是2020年华硕非常独家的特色;

2代改进了屏幕刷新率,换上了TLC固态,但性能释放沦为了2021年游戏本基石单位,不支持独显直连更是进一步奠定了其稳定的地位。

这些并没有妨碍天选系列不错的销量,也好在产品经理没有躺在销量数据和拥趸的支持之上,在这次的3代做出了不小的进步。

独显直连有了,性能释放好了,机身还更轻薄了,青天就有了!(x

购入渠道

这次的首发供货非常少,京东渠道出货不到1万台。我是从咸鱼加价400入手的。(可能是经历了去年,居然感觉加价400完全可以接受…)

配置一览

表格漏写了,机器网卡是Intel的AX201

对这样高功耗的i7-12700H、RTX 3070,同时还能有90Wh的电池,机身做到了2.05kg,重量控制非常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起到部分全能本的职能。

最遗憾的是不支持PD充电。

故外带时要带上1斤4两的240瓦适配器,出行重量骤增。

测试环境/跑分原则

室温保持在24.0°C~26.0°C之间(空调调温,没法做到恒温,望见谅)。

机器在控制台中有3个模式可以选「安静模式」、「性能模式」和「狂飙模式」,可用Fn+F5进行切换。

若无,测试均采用「增强模式」。

除了续航测试使用「集显输出」(iGPU)之外,其他测试均开启MUX的「独显直连」选项。

「独显直连」图形性能更好,「混合输出」续航更好。

所有跑分、帧数测试都会重复5次,每次跑完后静置5分钟再开始下一次,取最高分。

外观

英特尔版天选3的3070显卡只有「日蚀灰」配色可选,无魔幻青。黑色有个小缺点,就是手上的油容易沾染,看上去比较明显。幸好比较好擦。

A面有LOGO「TX」代表天选(和企鹅没啥关系),位于上部。

B面&屏幕素质

B面为一块2160*1440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没有采用16:10的屏幕稍有可惜,下巴2指宽。

屏幕来自京东方。

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色域容积142.7%sRGB、101.1%DCI P3;色域覆盖99.9%sRGB、98.9%DCI P3。

sRGB基准下,色准并不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自行校色。

屏幕最高亮度为310尼特,边缘仅250尼特左右,在同定位&同价位游戏本里明显偏低。


C面键盘布局

键盘布局方面,风格延续上一代,WASD采用了反色设计。方向键半高。空格左半部分的突出被取消。数字小键盘相对完整,Delete和小键盘切换按键被做到了一起,对我来说需要适应。键盘手感回弹偏软。

最大可开合角度如图。

机器有运输模式,不插电无法直接开机。

CPU:i7-12700H(90W)

之前已经测过了,而这也不会是最后一台,应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很熟悉很主流的CPU。

15轮R20:稳定分6622

除了开头2次之外,之后基本稳定在6620分左右,取后5轮中位数6622。

观察功耗可以发现,第一次较高,第二次逐步下降到100W,第三次出现波动,第四次开始比较平稳,打包功耗90W,IA大约83W,符合跑分曲线。

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频率,橙线小核频率)

R23跑分:多核16619,单核1803

功耗表现如图(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橙线小核)

显卡:RTX 3070(140W)

RTX 3070是我心目中笔记本最值得选购的旗舰级显卡,处于一个性能与价格的甜区。

跑分

TimeSpy图形分 10261分

FSE图形分:13134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6637

游戏表现实测

网游

测了DOTA2、CSGO和《彩虹六号·围攻》3款网游在1440P和1080P下的表现。

DOTA2:全最高特效,比赛编号6040722034,完美世界视角。

CSGO:开多核渲染,其他全部最低,创意工坊BenchMark。

彩虹六号围攻:全最高档,性能测试。

可以看出网游部分的1080P和1440P分辨率下,帧数基本非常接近。可以任意按照自己喜好开高。

单机游戏

对比上面的网游,单机中,1440P和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帧数和清晰度不可得兼。

续航测试

机器电池为90Wh。

把机器切换至核显输出,系统为「均衡模式」,中心亮度150尼特,开WIFI,关蓝牙,PC Mark 8的Conventional测试,办公场景下的中高负载,成绩比较接近实际使用。

实测续航为5小时15分,Conventional 3.0 Score为3572分。

还好买了个延时相机,现在拍续航方便多了,不再担心错过

烤机/散热测试

室温在25°C附近。

单烤CPU

使用AIDA64中的Stress FPU单烤CPU。

20分钟后,CPU功耗为90W,温度为87°C,大核3.6GHz,小核2.9GHz。

图上可以看出一个小插曲:单烤CPU期间,桌面突然变成一片白…我寻思又不是海涛,给我看一片纯白干甚…之后在任务管理器启动Explorer才恢复正常。

单烤期间功耗如图。

前期会冲到115W左右,前3分钟会保持在约100W(中间有过瞬间掉下去),之后稳定在90W。


单烤显卡

使用Furmark 1.10.6(比较老的版本了,只不过我之前电脑都用这个烤的,所以暂时还没换新版本)。

关抗锯齿、1920*1080、勾选Burn-in和X Burn-in。

20分钟后,GPU温度75.8°C,功耗139.5W,频率1260MHz。

除了偶尔掉到过125W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全程在140W左右。

双烤

同时进行上面2项测试。数据取20-30分钟的平均值。

CPU功耗48W,温度为82°C,大核频率2.54GHz,小核频率2.29GHz。

GPU功耗115W,温度78.1°C,频率837MHz。

CPU功耗、GPU功耗与总功耗如图。

从110秒左右开始区域稳定,达到CPU 48W加上GPU 115W的功耗水平。

测试时电脑和分贝仪有固定位置,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关系,比较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噪音,可能会比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低一些。

烤机全程最高为52.3分贝,总体还算可以接受的水平。

此时键盘表面温度如图。

腕托为室温,WASD区域仅30°C附近比较低,键盘最热的区域在上部,键帽最高温在F8按钮名为48.4°C。中间有一个倒三角区域相对偏热,其他的地方温度都不算很高。

另外,这台机器用瓶盖垫高机身之后,双烤成绩上除了CPU和GPU的频率稍微提高,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可能是原本已经有4个出风口充分散热的关系,底壳基本不出风。


拆机

拆机不难,机器底面除了右下角的螺丝之外的11颗螺丝全部拧下。

注意拆的时候右下角一颗螺丝是和后盖一体的,无法取下,但一定一定也要拧松。

先从这个螺丝周围开始撬开,右边撬开之后就比较方便可以拆下了。

机器为双风扇、五热管、四出风口的散热设计。贴纸下面有硬盘和内存。

内存

我这台机器内存是三星的,跑分如图。读写都在56GB/s左右,延迟102.3ns偏高(DDR5目前的通病)

硬盘

硬盘为美光的3400,大文件读写的跑分如图。

ASSSD的10GB读写跑分如图。

CrystalDiskMark的32GB读写跑分如图。

硬盘初始状态没有分盘,全部在一个C盘下,还剩余396GB(图为393是因为我装了测试软件)

机器总结部分

优点

1.机身轻

一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机器总体的重量比以往任何一台15.6寸的3070游戏本都要明显轻,这种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在这样的机身重量下,双烤成绩弱于部分更重、更大的游戏本,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游戏表现达到主流水准

双烤47+115不算特别出色,但已经完全不拉跨了。相比于上一代天选2的3070,那这一代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的表现也都达到了主流水平。除了个别像2077这样优化不好的游戏,或者像《全战·三国》这样同屏单位多的游戏,其他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能1440p开预设的高档位拿到60帧以上,这个成绩是很令人满意的。

3.散热和隔热还行

键盘的键帽温度热区在中间,基本避开了WASD部分,而且腕托很凉快。

同时,噪音比想象中要小很多,也不是特别吵的那种,使用体验是OK的。

缺点

1.屏幕素质有待提高

当价格来到五位数的时候,我认为屏幕最高亮度至少也得有350尼特吧…310尼特真的有点拿不出手了,这点真的不得行啊。

机器的其他硬件已经都没啥问题了,硬盘、内存都没缩,网卡也是AX201,但就是这个屏幕给了个300尼特屏…淦…

同时,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在色彩管理上基本没花心思和力气,非常放任。

2.不支持PD充电

这点其实是我感觉特别难受,要是这台机器支持PD,那我就不出二手留下自用了。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明明ROG是支持PD的,而且之后会发售的天选Air也是支持PD的,天选3不支持PD完全是有意而为之的选择,真的感觉很不爽…

这样一来,机身轻的优势完全被不支持PD给削了一大部分。

左:65W GaN;中:100W GaN;右:天选3适配器

我要是出趟门,你猜我更愿意带这三个充电器里左边这两个,还是右边这个?

尤其对我这种有紫米20充电宝的,我就更希望会支持PD了,这样找不到插头还能用充电宝应急。

3.i7+3070版目前只有一个配色

不是很清楚为啥机器没有天选3经典的「魔幻青」配色。倒不是我多喜欢这个颜值,只是黑色真的容易看起来脏。

而且锐龙版3070也有,怎么这Intel版的3070就没这个颜色了…很奇怪。

缺货,需要加价

这个没啥好说的,英特尔版京东放货7000台,锐龙版甚至不到5000台…目前需要加价购买。

购买建议

总得来说,天选3是天选最均衡的一代,这次测试的3070版表现也远超个人的预期。

由于个人原因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来往,手头的17.3寸笔记本多有不便,今年也一直在考虑换一台笔记本。天选3差一点就成了我的落脚处,可惜最终由于屏幕不够亮、不支持PD两个主要原因,算是擦肩而过了…

总得来说,如果你对天选系列的外观垂涎已久,那天选3就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一代。

如果你需要当一个便携的全能本来用,那记得要把适配器重量也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提到的2个问题你不在意,又需要换一台12代的新3070游戏本,那目前天选3的3070版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上面提的2个主要缺点,大家多吐槽吐槽,按照天选以往每年的进步来看,说不定天选4就会更好。


这台机器,原价10299,我10700入手,按惯例一般是自刀300。

不过这台机器涨价买,而我无论如何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二手价高于首发价,会有点良心不安,因此折价500,按10200出。

等我视频做完就会放上海鲜二手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蹲一下。




  

相关话题

  
埃及文字体现了古埃及语语序的变化吗? 
  古埃及和赫梯的银板条约为什么被称为最早的国际条约?是否可信? 
  古埃及有什么著名的或有趣的文学作品吗? 
  如何自学古埃及文? 
  古埃及文字是表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 
  为什么埃及人的圣书体和苏美尔阿卡德人的楔形文字能发展出拼音文字,而中国的字没有发展出拼音文字? 
  古埃及是怎么养活十万金字塔建造者的? 
  古埃及和赫梯的银板条约为什么被称为最早的国际条约?是否可信? 
  失传的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最初是如何被破译的?如何确认译文的正确性? 
  如何自学古埃及文? 

前一个讨论
假设让日本人在中国定居三十年,长期和中国人打交道,很少说日语,那么时间长了会不会被中国人同化掉了?
下一个讨论
18世纪美国独立是必然的吗?如果美国没有独立会怎样?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