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泥板文书是如何在两河流域保存几千年而上面的字大部分没有被风化掉呢?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jia-rui-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 ̄▽ ̄)亚述学读研不请自来

都是历史爱好者戾气不要太重,科普是给能静心讨论的人科普的,如果能把更多的人拉到两河的坑里就太好了。

吾闻进嘉言于愚人之前,犹委珠玉于道也。
--------------------------------------------------------------------------------

1.有关泥板风化问题
首先挺过千年风化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把泥板放在地表让风吹那早就没了,现在发现的基本都是挖出来的,风吹不到。

2.是否采用了烧制的方法

是,泥板的烧制过程我看下面的答主们如北冥、Carrey这些同学们都写了就不再赘述了

3.有没有对应的泥板作坊,或者采土场遗址的发现

泥板作坊不知道,啥样的算作坊啊?烧泥板的地方和书吏学校倒是有;采土场的话,那就是个泥坑,过了几千年早就被填平了,泥板屋这样储存泥板的地方倒是有,比如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放置判案文献的地方,泥板都是成堆成堆放到袋子里的,然后袋子的口上有封泥↓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我给你找一块——

来吧,

BDTNS

这个是新苏美尔时期文献数据库,连图带transliteration什么的都有

用法是首先点search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苏美尔语,吉尔苏地区,档案标签

cdli(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Cuneiform 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编号

时间:SH46-00-00(SHULGI舒勒吉46年某月某日)公元前2045
泥板上没有印章
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博物馆编号L.03272
谁出版过的书用过这块泥板blablabla

谁给这个泥板做的transliteration blablabla
然后是转写和手抄的图,原件得去博物馆看了,这个网站有原物照片的不多

pisan dub-ba(筐 泥板-的)

di-til-la(案件的终结)

ur-Dlamma(乌尔拉玛,D为dingir的缩写,神的定义符,我不知道在这怎么打上标)

ensi2(总督)

[mu] ki-mash.KI ba-hul(年 基玛什城 被毁,ki是代表地点的定义符)

“案件泥板筐,总督乌尔拉玛,基玛什城被毁之年”

这个东西就绑在那个袋子口上,然后用绳子系着,像文件袋的标签一样



如果真的是采用了烧制方法,有没有相关的遗迹出土呢?
有!还是个特别大的

就是中间那个mari(马瑞),我们都知道汉谟拉比一统两河流域建立霸权,制定汉谟拉比法典,图上这些五颜六色的国家就是被古巴比伦给踩过的,特别是中间的马瑞,想了解这段历史的随便找本两河流域的历史书就可以了。大概就是个两河流域三国演义的故事(马瑞埃什嫩那以及巴比伦)

在公元前1759年,马瑞背刺巴比伦失败,被汉谟拉比攻入首都马瑞一把大火把王宫烧成了白地


这要是在国内,那存储的竹简就被烧干净了,但是泥板这个东西一般来说是不怕烧的,所以在1933年这个遗址被挖出来的时候发现了超过25000块过了火的还有没过火的泥板——你要的烧制遗迹,绝对烧的透透的
因为是被摧毁的,没有按照惯例一层层的在遗址上重建,所以马瑞王室铭文是王室铭文中保存最完好的,给研究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国际关系”、贸易以及历史提供了诸多材料

-

--------------------------
随便整了点资料,继续写论文( ´_ゝ`)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以为匿了名就没人知道前两天上蹿下跳的名字是哪个吗?

翻了翻,只有这一张截屏。凑合用吧。起码大家伙以后见了题主这样人都能绕着走。

少生点气比啥都强。

我建议题主改行去论证埃迪卡拉动物群造假,一定会成为当代蜥蜴人何新。










user avatar   wang-kai-rui-carre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伪史论大佬真的是惹不起,湿乎乎的泥板他就是不信可以用手修改。

“良渚”出土了那么多现代人无法解释的工艺,从来没有人站出来怀疑。

一块破泥板,非要和我要涂改工具,还想用一个涂改工具就否定这么一段历史。







首先老W在评论区的评论逻辑就是混乱的:一开始你阴阳怪气地质疑泥板的涂改工具,我已经给你解答了,假如说我们提供不了涂改工具,你是不是就会怀疑这个泥板的真实性呢?现在你又说不怀疑泥板的真实性了,开始杠玄武石上雕刻的,而且题主人家也没说关心石头的真伪和保存,你倒是莫名其妙给他拉下水。


我再回答你雕刻工具的问题:

不同岩石硬度差别挺大的,花岗岩很硬,但法典是玄武岩,并不是都像你说的那么硬,就比如说火山喷发,岩浆出露地表,一些物质挥发散逸,所以有一些玄武岩表面会有空洞(当然不是所有的都有),如果比较致密就硬些,如果是那种喷出之后又有气体散逸的,就会有空洞,那种很软的。当地同时期已经有青铜器,是可以用青铜器雕刻的。玄武岩硬度5-7,青铜(铜锡合金)硬度大概5-6.6,青铜(合金)在当时是已经产生并应用的。至于考古出来的雕刻工具,我如实告诉你,我看到过,但是我没找到相关资料,但从这个雕刻工具的硬度上来说是完全可以解释的。


这种涂改情况你也完全可以参考各种中国古代石碑铭文,或者涂抹掉重新写或者就那么放着了,你怎么不去让中国的学者给你一个涂改工具的解释呢?

你上来就拿着自己预设的假设上一口咬定没有,这不是抬杠这是啥?



两种文明的书写方式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啊……自己对这个学科一点不了解,就尬吹中国的东西……扯紫砂壶和刀笔干嘛?


大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也不再赘述。如果他阅读理解有问题,我们也没办法。


我劝各位还是散了吧。。。题主的回答让人看了真得挺心寒的.....国内专门从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研究的人不超过十个人,国外研究这个的也很少,我们也都是一些业余爱好者,不存在说谨慎不谨慎的,我们也不指望自己能推进这个学科研究建设。你在知乎上提问了,我们也努力帮你解答了,有资料给你资料,有细节也都告诉你了,有的研究客观因素做不了我们也说了,我们表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告诉你做好这个研究是行不通的,而且泥板的保存偶然因素很多,是你自己一直在那里钻牛角,我们帮你省出时间告诉这个研究没有必要你可以换研究方向不香嘛?

也有《中国博物馆》杂志的专业答主也评论了这个泥板保存下来就是个意外。你自己走进了研究的死胡同,我们说的你听不进去,就觉得得是我们不懂装懂,另外有一些回答里的很多观点就是错误的(关于泥板的书写烧制的问题)我们也反驳了。

技术类的问题也说了是不存在的,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我们也懂,什么叫贵圈真乱?戾气太重?说话阴阳怪气的。说我们不懂就在抬杠...有几个大佬都不愿意回复你们,只能怪我们这几天闲的的蛋疼和你扯这么多。。。。

你说我们了解不详细,质疑这这个保存下来的过程。我们研究历史,主要是通过文献,你问的问题就是一个技术类的问题,通过文献肯定是解决不了的,是需要实地考察的。但是伊拉克根本就不允许搞这种研究,前几年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把伊拉克的文物破坏的差不多了,有个北大的考古专业师兄冒死从伊拉克拍了几张照片回来,所以你想通过研究文献得到这种问题的结果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从历史学的角度给你分析了,现存泥板中不存在关于对泥板制作配方的记载,而且他们也不需要这种泥板能保存下来这么久。

给你一块儿泥板,你都不知道从哪挖出来的,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文献,这种技术类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去挖掘现场勘查吗?分析文献就能得出他想要的结果吗?另外我们也说了,这个研究是做不了的……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考古文博都没有条件做这个研究……

题主的意思就是:你们是了解两河流域历史,但是你们不是什么都懂,这个技术问题你们这群人始终都没有解答我呀?我们的解答是不存在这种技术;

你觉得即便是不存在这种技术,为什么保存你们研究过吗?你们也不知道。

我们的解答是这个东西研究不出来,也不可能研究出来。别的工科领域的大佬告诉你,这个没有研究的必要,你就是不信……然后质疑我们的水平。

所以欢迎你继续在这种“科研思维”里的挣扎,希望你能够早日搞明白泥板几千年是怎么保存下来的这个问题,也让我们这些业余人士长长见识。



另外实名某答主的回答..……

没想到微信公众号的民科理论竟然被搬运到了知乎来...

还有人说我们不懂就给别人扣上民科的帽子,他自己发了360链接都是失效的.。。。

有的人潜意识就是认为西方的都是假的,有个搞国内领域研究的大哥和我说,他觉得他已经很克制了,结果发现还有他更离谱的...

至于让我们研究苏美尔古巴比伦的去砖厂怎么烧泥板的!我的回答是:我坚信苏美尔的泥土是外星人带来的!所以能够自然成形!而且他们还有一种叫涂改带的东西!(一本正经脸.png)


有位答主说得好:

泥板书的传世留存有种很多因素。首先,泥板书的制作工艺以及储存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湿防潮。第二,世界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不要说千年,就最近一二十年你你身边气候都有巨大的变化。一个地区从千年前的风调雨顺到后来的干燥缺水都是很正常的。第三,千年已来的地质变化也是不可小视的。千年前的古墓可能在地表,千年后已经埋入地底深处相对较真空的状态也很正常。


所以说,还有很多因素使得泥板书得以保存。

而且每个地区地区的泥板保存下来的原因都不太一样,比如说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泥板,就是人为的大火,泥板间接被烧制的。




——————————————————————

一、我先讲一下泥板文书的制作流程:

首先,把泥板弄到一定湿度后,用两只手掌搓揉,使之成为想要的形状,然后将芦苇笔光滑的一端磨光、磨平,把棱角磨圆。通常情况下泥板太大,无法拿在手上,便要把它放一个支架上,然后用手压成型。因此,较小的泥板的正反两面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凸出,而较大的泥板则不同,其上面为凸面,而下面或多或少要平坦。如果较大泥板的两面都是平面,那么它有断裂的可能,因此其中心部位往往附加一块小泥板,使原来的泥板变厚、变得更结实,并产生一个凸面。最后,用一个空模子沿泥板的各边拖拉,把上面各边的棱角磨圆,面靠着支架的下面由于模子唐不着而仍保持着分明的棱角。在刻字时,书吏通常要先刻平滑的一面,然后再把泥板翻过来,在凸面上刻写;如果先在凸面上刻写,当翻过来刻写平面时,会擦掉凸面凸出部分的文字。

另外,为便于刻写小字,有些泥板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土质较好的泥土。

泥板最后再用火烧烤或太阳底下晒干,就会变得非常坚硬。

………………………………………………

有杠精还和我纠结泥板制作为什么这么麻烦?

电子书倒是不麻烦?

有吗?两河流域连树都不多...

古代两河流域也不是九年义务教育,能上学的能看懂书的大部分都是那些贵族家庭,专门为神庙和王室培养书吏的。

另外我想着甲骨文和青铜器好像也不怎么方便....

说什么古代文人都手无缚鸡之力#



你想多了……

书吏本来是个复杂、技巧要求较高的职业,其技艺较难掌握,因此学习周期长,学生一般要从少年到学青年,穷人家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之长的空闲时间用来学习。在苏美尔神话《伊南娜与恩基》中,作者把书匠与木匠、铁匠、皮革匠、漂工、瓦匠、编席工等手工业者排列在一起,说明苏美尔人把文人视为一种手工业者。

重点是有的圆形泥板就巴掌大小!

一看就是看过著名的民科“大佬”生民无疆的文章……

还和我要小推车……真是无语了……




————————————————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古巴比伦时期还曾经流行过一种十分特殊的泥板(古巴比伦语:irmum,不是很确定)。这种泥板是为保护一些重要文件而设计的,它是用另一块泥板盖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板之上制成的。在两块泥板的四边接合处,用软泥封住,并盖上印章,有如一个泥板信封。在外部泥板的表面,往往刻上该文件的副本或内容概要。为了防止里外两层泥板粘在一起,致使所载内容字迹难以辨认,这时期许多法律文书(泥板)的两面都呈轻微的凹形。除在形式上做了这种特殊处理外,巴比伦书吏有时还在里面的泥板的表面撒上一些干土面。这种“信封泥板”在保护重要文件方面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泥板的意外损坏,还可以防止伪造和篡改。

在泥板内容的安排方面,如果某一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部头太大,以致无法刻在同一块泥板上,那么就接着刻在其他泥板上。为防止秩序混乱在每块泥板的最后一栏里,标明下接在哪一块泥板上。此外,通常还要注明该作品一共有几块泥板,就相当于现代著作超过一卷要标明卷数一样,或者可以说标明“该书”共有多少页更为贴切。在图书馆里,这样成套的泥板要存放在架子上或书库里,用线绳捆起来,并附上一小片泥板,即题签,上面标明这些泥板的内容。现在保存下来许多这样的小片泥板,可把它们编为目录,因为其上列有标题、内容提要和卷数(泥板数目)。此外,泥坛、泥罐里也往往存放有私人档案。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浩繁的管理文书曾存放在篮子里,其上也附有类似的小标签。为了便于在众多的管理文书中查阅所需的某一特定的泥板,在泥板的边缘部分往往刻有简短的注释。

还有那种问不相信有这种图书馆的,说除非发现了小推车的文物他才信....我真的是百口莫辩...我真太难了……

这个问题很久之前就被讨论过了,我还被这个公众号的关注者骂过....

————————————————————

二、其他材料的楔形文字

此外两河流域还有其他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

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们在木板上涂上一层薄蜡,在蜡上印楔形文字符号。但是这种材料也是不耐保存,还好是偶尔用。要不然楔形文字真没准就只要失传了。现存的书写材料主要是柏树、雪松和胡桃树等。

纸草和皮革作为书写材料出现在晚期,“纸草”一词最早出现于亚述萨尔贡时期(公元前721-前705年)的一份材料中,而在波斯统治之前,并未发现有皮革文书,在塞琉古时期(公元前331年-前95年)之前,也没有出土羊皮纸。

这里就不得不说那块最著名的楔形文字金板 [1] !!

浙江师范大学的刘昌玉副教授将楔形文字“拉丁化”(音读或音译)。这是该金板首个释读版本:

“图库勒提尼努尔塔,宇宙之王,亚述之王,亚述王沙勒马那沙尔之子:那时当女神迪尼图(我的女主人)的神庙被我的前辈国王伊鲁叔马建成后,(至今)该神庙已经荒废、陈旧了。我清除了它的基坑底部的残骸。我从头到底重建了它,(并且)存放了我的纪念铭文。假如后世哪一位王公(再次)修复了它,并且把刻有我名字的(金板)放回它的地方(神庙)。(那么)神阿舒尔将听到他的祈祷。”

此外,为了减少手工劳动和不可避免的刻写的麻烦和枯燥,古代美索不达米米亚人还发明了两项十分重要的刻技术。

一个是泥土印章,一个是滚印。

有些泥土印章使用了精巧的可以互换的符号单位,额很像活字。

滚印就是可把文字和图案印在圆柱上,然后让圆柱在柔软的泥板上滚动。

这样所刻之字就自然地转移到泥板上,而且需要多少份这样的泥板,只需用圆筒印“复印”多少即可,不必重复刻写。


所以说,这么多的考古发现,两河流域的泥板文书和文明是西方伪史是不可能的!


最后说说所谓的风化,有个答主说的特别好:

文物又不在地上放着随便就能捡到的,况且你家墙也不就蘸水就化吧???


另外怀疑泥板文书造假,几乎就等于古代近东各种语言的造假...你自己看看这些语言...你觉得一两百年前的那些学者有那么神么?

参考

  1. ^ http://www.thepaper.cn/



  

相关话题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泥板文书是如何在两河流域保存几千年而上面的字大部分没有被风化掉呢? 
  古埃及文明究竟是不是伪造的? 
  古巴比伦的辉煌,是怎样一步步沦为现在这样战乱萧条的? 
  两河流域文明是被波斯帝国终结的还是被阿拉伯人终结的? 
  古希腊文明有多少是伪造(后世夸张)的? 
  在伪史学的框架下,西方伪造了多长的历史? 
  日石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 
  为什么网络上这么多人认为西方古代文明并不真实(伪史)? 
  如何评价天涯关于古埃及造假的贴子? 
  为什么石器农具时代的古埃及可以养活千万人口?而有铁农具美洲作物的拿破仑时代埃及只有200多万?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人占领华北时,没有开挖十三陵之类的墓葬?
下一个讨论
国内的企业家和国外的资本家有什么区别?





© 2025-0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