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宣布裁军100万
裁撤部队、军指、学院,总计如下——
------------------------------------------------------------
陆军11个军:
第11军(新11军)昆明部队
第19军兰州部队
第60军南京部队
第29军福州部队
第43军武汉部队
第46军济南部队
第50军成都部队
第55军广州部队
第66军北京部队
第68军沈阳部队
第69军北京部队
军区3个:
南疆军区(87年又重建)
北疆军区
东疆军区
守备区1个:
白城守备区
要塞2个:
外长山要塞
内长山要塞
警备区2个:
青岛警备区
烟威警备区
陆军学校4个:
济南陆军学院
南京陆军学院
成都陆军学院
乌鲁木齐陆军学院
空军3个:
空2军
昆明指挥所
成都指挥所
以上共26个,还有5个番号降级或更改:
舟嵊要塞区该为舟嵊守备区
空3军改为大连指挥所
空4军改为上海指挥所
空6军改为唐山指挥所
空11军改为西安指挥所
有太多的故事,容在下慢慢说来~~
大二那年,寒假坐火车回家,对面坐了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叔,衣着破旧,满脸沧桑,看着是广大农民工中的一员(并无鄙视之意)。
火车上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大叔听着我的唐山口音,就跟我攀谈了一句,问我是不是唐山人,我点头后,大叔说了一句“76年那年我就在唐山救援”
我一听立马顺了一句“哎呦,还真是不容易,居然遇见一恩人”
大叔说不可能,那年你还没出生
我说其实是大地震的时候我父亲就在唐山震区,虽然没遇困但是老爹经历了整个震后救援过程,后来就老跟我说解放军是整个唐山的恩人(老爹7.28就在震中路北区,整个经历堪比传奇,当然也惨痛无比)
话匣子一打开,大叔开始跟我聊当初抗震救援的一些事,后来聊到大叔从军经历,大叔18岁当兵,好像是在东北野四还是野八,当兵不久就赶上了抗击老毛子,然后76年来唐山抗震,79年又去了南边打越南,经历甚是丰富,大叔说了不少,到现在其实记不得太多,但是就记住了一个数字
大叔说85裁军的时候,他的转业费是2块7毛钱
然后就没了!!!!
我还以为当时裁军会和现在一样负责专业军人的就业,大叔告诉我那时候真的是一裁几千几万人,哪有那么多岗位安排你?
大叔没什么文化,转业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遇到我的时候还是在做建筑工,我当时听完大叔的故事还挺难受的,就说“其实共和国真的是亏欠你们这群老兵的”
大叔听见这句话眼圈红了下,说了一句“管啥啊,我当了十几年兵,还能听见文化人说这么一句,当年抗震拍在废墟里面的,打越南死在南边的,他们连这个也没混上啊~”
-------------------------------------------------------分割线----------------------------------------------------
一觉醒来没想到都过了700赞了,简直受宠若惊,本来就是在首页正好看见这个问题,正好记起来这个故事就写下了,没想到被各位知乎大神这么关注,先行谢过~
看了下评论,有的大神说答案有bug,好多对不上的,没法一一回复就在这做个说明:
1、故事的真假:我拿我新入的980ti保证故事绝对是真的,我本来也没指望着答案能被这么多人看见,没必要编造这么个虐心的故事,
2、老兵番号不对:这个真的得承认,事情还是大二那年的事(今年我都当爸了),老兵的番号我真的没记住,给当兵的表哥讲过这事,他告诉我了一句估计这老兵是野四野八的,我以为他是军队系统里的应该是对的,哪知道他也是胡诌的,说实话国内军队番号我叫得上来的就只有二炮(看过病)和38军(表哥的军队)。。。。
3、老兵年龄不对:故事里面没写清楚,当时老兵说他小六十岁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对上,当时08年~
4、转业费的2快7:这个是我记得最清楚的,肯定不会错,我还问过我爸当时这是多少钱,老爹说10斤猪肉。。。
5、老兵的经历造假:这个老兵的经历我就真的是完整转述了,因为自己是唐山人对于抗震救援的老兵第一感觉就是完全相信了,不过我就是一实打实的军事小白,我之前都不知道中国还打过老毛子,还有老毛子就是苏联。。。再说也没想过老兵会在这事上夸大,没啥好处啊,一路上就给老兵递了几颗烟,还是十块钱的长白山。。。。
最后的最后,看见好多知友从老兵的落魄往上追溯了好多TG体制什么的,还有知友因为这个呛起来了,我倒是觉得没必要,老兵虽然境况不是太好,但是身上底层劳动者的朴实和经历生死变革的豁达让我现在都心驰神往,听他叙述感觉真的其实是时代造就了人,父母这辈人经历的是感觉是共和国最动荡的时代,老爹跟我讲我们村饿死一大堆人,老妈跟我讲红卫兵运动她和成绩优异的大姨辍学下乡都是那个时代一代人都经历的事情。风雨飘摇的中国,每个国人都只能与之共命运。
写这个故事只是想老兵这群身负功勋却远离我们视野的人不要被轻易遗忘,仅此而已
理工男,文笔奇差,大家多包涵~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