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马伟明又高升了,也算是国家对他的肯定。正好也借这个机会科普一下电力电子有关的技术。另外正好看到一位叫松云的作者的答案,看的出来他对技术不太懂,本来想在他的评论里指出一些错误。后来觉得还是单独写成回答比较好,所以就放在这里了。文末有他回答的原文。
想说这么几点
2.马伟明是大学老师,学者,不是企业总工。这个要注意,所以他的成果就是解决比较前期的技术问题,而不是真正做出产品。后面的工作有更适合的人,单位去完成。所以松云答案里地1,2 条不是马伟明工作的缺陷,而是他职业定位就是这样。说他的成果是实验室初期成果,那时因为他的任务就是搞实验室初期成果。如果高校里直接出产品,那是厂家的失职。
3. 我看过马伟明的书和一些论文。他水平肯定是有的,做出那些成果并不是什么神话。周围认识的电力电子方面的人对他的工作也都是肯定的。另外也机缘巧合见过他拿奖的推荐人,确实给海军解决了问题。我说的这一条,完全没法证明自己说得是实话,我也不去证明。网络就是这样,俗话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人是狗。这个是网络世界的无奈,也是魅力所在。松云作者所说的什么常年接触各路院士以及业内人士,也是同理。
4. 松云答案里第二个第3条(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第6条后面还有第二个第3条……)有错。说大意想说马伟明出名以后似乎精力资源无限,多个方面搞科研。自然是吹牛。这里我解释一下电力技术的情况。电力技术大体有4个方向,电力系统(清华),电力电子(浙大,南航), 高压(西安交大,重大)和电机。括号里是相关方向比较强的大学,搞电机的不知道。这里面研究电机方向的人兼通电力电子是很常见的,反之不一定,比如说我自己。这是再看马伟明经历:
博士——电机
交直流发电——电机设计
船舶电力系统电磁干扰——电力电子
电磁弹射——电机和电力电子
电磁炮——电机和电力电子
综合电力系统——电力电子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电机
当然以上这些马伟明不一定都参与啊,我就是说一下技术而已。
注意最后一个,名字上是电力系统,但实际上做电力系统的人主要研究大型的电网,比如一个国家的电网。小型独立的电网,比如船舶,飞机上的电网,或者一栋大楼的电网,电力电子技术牵扯比较多。不难看出来,马伟明的科研一直是围绕电机和电力电子进行,没有任何异常。只是技术应用背景不一样而已。新能源汽车的事头次听说,但联系到最近几年国家对电车的投入,去热点地区抢经费是大学老师一贯做法。美国大学里陆海空通吃的老师有的是——指同时给波音,gm和海军做项目。。。
前面提到的钱老反倒是神人,力学出身,没事儿还来个工程控制论。
5. 正好也说说松云答案里的第5条。从一个课题里截留一些经费搞点儿别的东西其实是搞科研的惯用手段,当然不能进个人腰包。这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打个比方,如果我是个做饭的,老板天天让我炖肉,可是我也想证明自己能炒菜,怎么办?哪天我把老板给我卖肉的钱拿出一点来炒个菜,告诉老板这次炖的肉得配合这个菜好吃,下次就有理由说我也能炒菜了。
6. 还是第5条,这条特逗想多说两句。大家想想,是不是从小到大这种人特多:你干了什么漂亮事儿,他马上说我也行/我要做比你做的好/我早就想到了。松云无非想说马伟明在电磁弹射上其实没什么新东西。其实这就是马伟明高明的地方,在恰当的时间,把恰当的技术展示给恰当的人。把握机会就是本事,工业口都高人显然是错过了绝佳的机会,结果风头被马伟明抢走,只能自认倒霉。而且搞科研确实就是钓鱼,先用一个小的实验装置证明可行性(可能还是部分可能),让资方逐步加钱。另外注意,有些行业,比如航空航天,军工,还要求不能全是新东西,要不可靠性成问题。松云的答案还是自相矛盾,一边说马伟明搞的都是陈旧技术,又说没有任何理论技术基础,不太明白。最后再加一点,电磁弹射一定会依靠自动控制技术,不可能没有自动化基础。
说起旧瓶装新酒,想起一个叫pearlman的教授,用小波进行图像压缩,一举成名。他就是典型的用了老旧技术解决新问题的人。特斯拉电车用的电机就有和特斯拉本人发明的一样原理的东西。
7. 他一上来说马伟明包装出来的。也对也不对。明星科学家都得经过包装,不过不能只靠包装。乔丹也是NBA力捧,不过人禁得起这捧。马伟明显然是有真材实料的。这个和袁隆平有点像,比如高的成果局限在实验室里,说着说水平并没有高于其他所有人,但名气大得多。这里面有很多机遇的因素在里面。马伟明的成功不能说没有运气的因素作用,国家想立个典型,他的实力也担得起这个典型。
8.松云答案的评论里好多支持的声音,说什么难得见一个实话等等。我提醒一下,和大众唱反调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性。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装傻和真傻的,也有人就是简单地想出风头而已,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另外污蔑一个国家的英雄是一个有效的进攻手段,所以你看咱们国家从古至今各个英雄都有揭秘的文章蹦出来。这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当然要是不要钱免费干就太亏了。
作者:松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87205/answer/7542784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请自来
常年接触工程院机械运载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部、与一票院士和长江、百人直接打交道,对学术正道与歪门邪道还是有一定辨别能力的。
先说结论:
马是一个海军包装出来的优秀工程师,距离科学家的门槛有非常明显的距离。
很多人只看到各种包装宣传,没看到的事情:
1、马能获一等奖、上院士,成果聚焦在船用输配电系统上,还是所在单位的垄断性质拿到的项目,距离科工口的综合电力管理系统,有大约二十年差距。
2、马出名后“成果”很多,电磁弹射、综合电力、电磁炮算是三大件。
按照工业口标准,都是实验室初期质量,能发很好看的SCI,仅此而已。
3、此人很精明,依托装备口大评委身份,当了两船科技委副主任,然后两船的多年苦干成果被海大团队包了进去,好像很牛的样子,然而主机定点科研、生产、服务单位,还是科工口。
4、吹了很久的船用综合电力系统,马团队没有解决过任何一项关键问题,对,没有任何一项。
真干活且出了大成果的是两家央企,从原理到关键核心零部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5、被吹上天的电磁弹射,其早年宣传稿中自吹所谓自筹几千万,其实是违规截留结余课题经费搞出来的小金库……那些钱搞出了一个工业口90年代就可以搞但毫无必要的小型化演示模型,然后没有任何理论储备没有任何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基础,就开始钓鱼……
6、最近被尬吹的电磁炮……北集团笑而不语。
3、正常科学家,一辈子基本上只能解决一个大问题,哪怕是工程院院士,基本上也只能聚焦在一个领域,无他,精力与资源都是有限的。
而马出名后,似乎无限精力无限资源,还能搞新能源车……唯一解释,就是相关成果都是演示样板而不具备实用价值,其主要竞争优势,源自其身居用户高级裁判员岗位的垄断地位。
7.25更新
076的消息已经传了几天了。电磁弹射,电磁拦阻,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5w+吨的全电推进全部实锤。此外003上电磁弹射这事,几年前从超大酒桌党到尹卓金一南都已经实锤到不能再锤了。至于核潜艇用的第三代高性能电机,说出来就是杀头的罪。马院士组所有公开的涉军研究,唯一现状不明朗的只有电磁炮,不过DDG1000说好的电磁炮在哪里呢?2020年还在说见不到马院士成果要证据的,自己去江南/葫芦岛看嘛。
================================
看了下全网绝大多数关于马伟明院士的评论,基本上没有几个能从技术的角度上分析马院士的成就到底领先在那里。马院士团队的成果众多,十二相整流发电机、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电磁弹射、电磁炮、无轴泵推,这里面随便挑出一个成果,都是院士级别的。2001年靠早期电机领域的研究成果评院士,2002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一等功,那会中压直流还没做出来呢,说马院士的成果没有应用的可以歇歇了,不让你知道而已。
马伟明院士最出名的研究莫过于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归根结底可能是因为那句“领先就领先美国”。我本硕博做的都是中高压直流输电,在美国欧洲的同领域顶尖实验室/企业也都交流过一段时间,而中压直流这一块军用民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斗胆从民用以及军方公开出版物的角度介绍一下中国舰船中压直流。至于其他的研究,电机太难了我说不明白,电磁弹射/电磁炮还没有公开我不敢说。在国内搞电机拖动/电力电子这块的或多或少都会听到一些关于马院士的评价,牛逼是真的牛逼,但因为是纯军用,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翻翻马伟明院士早期的论文。
本文仅为科普,在确保一丁点内容也不涉密的前提下,尽力保证具有电气工程基础知识的读者能够大概理解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是个什么东西,只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马伟明院士团队的辛勤付出,毕竟马院士是我的学术偶像。评论区有大佬说我写的空泛浅显不配混技术圈的(我还是学生啊喂),也有说我写的太具体泄露国家机密的,我才博士一年级,也算认真读了文献且字斟句酌把握尺度,饶了我吧……
首先要区分几个概念:直流输电、船舶直流配电、船舶电力推进和军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
一、 直流输电
直流输电可以追溯到爱迪生那个年代。直流电在大多数方面比交流电有一定优势,但无法灵活变换电压和电流不容易切断两个致命弱点直接导致了其远距离输电困难且难以组网。相比之下交流电虽然折腾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因此直流电最终败给了特斯拉的交流电。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人类可以很轻易的实现直流电与交流电之间的转换,直流断路器的性能也越来越好,这才有了直流输电的发展。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世界各国都有,只不过这些工程主要是点对点的。
二、 船舶直流配电
配电网是指用于把输电网/电厂发出的电能逐级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网,目前城市居民/工业用电主要还是交流配电,而在数据中心/船舶/飞机等领域直流配电已经运用过一段时间了。直流配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国外十几年前就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国内的高校也迅速跟进,托国网/南网的福,国内在实际工程建设上可能还稍微快点。详细的介绍我师兄写了个很好的回答:
直流配电的优势有很多,但类似于分布式电源接入这种事,在船舶工业并没有体现出来。具体到船舶工业,直流配电网的优势主要在于:
1. 交流电网运行时需要控制电压的幅值、频率和相位,而直流电网只需要控制电压的幅值,不存在频率稳定/无功功率这些问题,运行方式更为灵活,供电可靠性更高,能承受更高的功率波动。更详细的了解这一点可以去搜一下电网潮流方程,因为交流电存在相位,所以电网中各点的电压电流必须用复数来表示,整个潮流方程就变成了一个复数矩阵,而直流电就是一个实数矩阵,求解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的。这说的还是稳态,暂态就更蛋疼了。
2. 直流配电更容易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隔离,安全系数更高。
3. 线路更少,布线成本更低,对线路的绝缘要求更低。
4. 同样质量铜线,直流电可以多传输五分之一的电能,功率密度更高。
这里用DDG1000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DDG1000采用了中压交流,其实是指其综合电力系统(IPS)以中压交流体制为主。事实上,DDG1000除了推进/雷达/高能武器的供电仍采用中压交流以外,大多数小功率设备采用的就是直流配电:Integrated Fight Through Power (IFTP)。
该系统的资料比较少,我个人的理解是,除了满足各种设备的用电需求以外,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在舰体受损的时候自动判断故障部位,给出替代线路和补救措施,将受损的大配电网灵活重组成多个区域小网络,尽可能确保重要设备的供电可靠性。这在电力工业叫做配电网的自愈能力,这里并不是说交流配电网就没法实现自愈,而是指直流配电网更容易实现更高水平的自愈。
三、 船舶电力推进
船舶的电力推进说白了就是原动机输出的能量用于发电,再用电能驱动电动机推动船舶前进。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诞生了最早的电力推进船舶,潜艇更是很早就采用电力推进,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功率电力电子的发展电力推进才开始大规模应用到船舶工业。
这里稍微插入一点电力电子在电力拖动领域的应用。船舶在运行中肯定要进行各种加减速/转向等操作,传统船舶是通过齿轮箱和调整原动机出力来实现的,而对于电力推进船舶就需要调节电动机输入电压的幅值、相位和频率。而一切电能形式的转换,比如交流变直流、直流变交流、改变电压、改变频率、改变相位乃至输出脉冲功率,都需要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来实现。本文所介绍的一切内容,均不超出电机设计和电力电子学的范畴,对电力电子感兴趣的推荐王兆安老师的网课,b站上就有(电机这玩意太尼玛难了)。
图1 军舰采用机械传动vs电传动的能量转换效率
上图是美国海军算的结果,大意是电传动的效率为机械传动的116%,其实这个数有很多种不同的版本,机械传动不会再有什么革命性的进步了,而电传动的效率仍有进步空间。船舶电力推进的优点这里也简单概括一下:
1. 由于能量只要拉根电线就可以传输了,推进轴系被大大简化。
2. 原动机可以在舰船内部自由布置,便于船舶设计,军用的话还便于红外隐身设计。
3. 不同的原动机可以自由的工作在不同工况,实现最高效率。
4. 不需要机械齿轮箱,节约成本与体积;噪声更小,客船坐着舒服,军舰利于反潜。
这里补充一句,船舶电力推进这块最厉害的就是瑞士ABB,德国西门子和E-MS,这几个企业的供应商也分布在德法意瑞这一片,全是老欧洲的黑科技,民用这块中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我从本科到现在跟ABB打了太多交道,目前人也在瑞士,因此本文中但凡民用的我都拿ABB的产品举例子。ABB主打吊舱式电力推进器Azipod,由于不需要机械传动,螺旋桨可以全向旋转,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船舶的矢量推进。缺点就是贵,功率做大有点难,可靠性略低,好像目前军舰还不是特别喜欢这种推进器。
图2 ABB Azipod XO吊舱式推进器,最高功率22MW
我在这里专门提一下西方民用电力推进的发展,是因为电力行业军用民用的差距远不如火箭/导弹的差距那样大,民用产品的水平,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工业的整体水平,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该国军工产品质量。没有发达的电气装备制造业,即便我们用更低的良率为海军提供同水平的装备,代价也会比别人大的多,而这并不是靠马院士一个人就能改变的。现在是不是稍微明白一点为什么国网要推国产柔性直流,为什么铁总这么强调高铁国产化了?柔直、高铁和未来的全能舰拥有同一颗心脏。
船舶电力推进也分交流和直流,二者的优劣又要从电力电子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我之前讲过,由于轮船具有机动性的需求,对电动机需要加速减速,也就是需要产生幅值频率相位可控的交流电,而交流电网的电能是不可调的,为此需要推进变流器。推进变流器是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一种,首先将交流电网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按照人们的需要逆变成交流电。下图是ABB的ACS6000的电路图和实物图,ACS6000最大功率为36MW,正好对应DDG1000一台电动机的功率。实物图的尺寸懒得找了,每一个柜子大概是800x800x2000的样子,当然军舰上的变流器肯定比商业产品紧凑很多。
图3 ABB ACS6000中压变频器,电路图(上)实物图(下)
从电路上看,ACS6000采用了基于IGCT的三电平中性点箝位变换器,图中的ARU负责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CBU是直流支撑电容,INU负责把直流电逆变成可调的交流电。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直流电力推进的意义了,如果发电机发出的直接就是直流电,系统中的整流环节ARU可以直接省略(上图那个大柜子可以缩小起码三分之一),各个设备或直接使用直流电,或将直流电逆变成自己需要的交流电,这将大大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紧凑性。
此外,交流电力推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往往工作在不同电压,因此需要额外的推进变压器。工频变压器就是大家平时见到的电力变压器,受物理规律限制,这玩意又大又重。美国的综合电力系统在中压工频交流(60Hz)和中压直流之间采用中压中频交流(200~400Hz)过渡,就是因为随着频率的提高,变压器的功率密度提高,体积降低。而如果一步到位采用直流,那就连变压器都不需要了。
图4 同等容量的工频(50Hz)和中频(20kHz)变压器体积对比,来自赤木泰文教授
四、 军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
最后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也就是综合电力系统,Integrated Power System(IPS)。
所有船舶都有自己的配电网,很多船甚至采用先进直流配电网,但如果这一配电网的电源是单独的发电机,那就算不上综合电力系统。在综合电力系统中,传统舰船机械推进系统和电力系统被合二为一,船舶所产生的一切能量均转化为电能接入电网,而所有设备均从电网中获取能量,整个船舶的能量生产、传输与消耗均采用电能的形式,实现能源的统一供应、分配、使用和管理。相比之下,传统军舰需要配置不同的原动机分别用于推进、大功率雷达/电子战设备供电、日常设备供电、高能武器供电、备用供电,结构无比复杂且灵活性极差。
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福特级航母。福特说是采用了IPS,这个IPS实现了生活用电/电磁弹射器/雷达等电子设备的电力灵活分配,但由于10w吨级别的电力推进技术尚不成熟,福特的推进仍采用核反应堆+蒸汽涡轮推动螺旋桨的方式。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福特只能算采用了先进船用配电网,而不是综合电力系统。
图5 传统军舰vs电力推动+综合电力系统
图6 某LNG船中压交流配电网示意图
从标题上看我专门标出了军用,这是因为对于不少实现了电力推进的民船,如果全船采用同一个配电网,大部分功率用于推进,小部分功率用于全船的其他设备供电,那在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说他采用了综合电力系统,也就是全电船舶。上图是一个采用中压交流配电的LNG船,四台共计42MW的发电机接入6.6kV/60Hz的交流母线,整个船的所有用电设备均从这根母线上获取电能。
军用舰船的综合电力系统虽说结构上跟民船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其性能指标,尤其是对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要求远超过民船,从难度上讲可以说是两种事物。毕竟民用船舶主要追求价格低、操纵性好、节约空间和减少排放等指标,大多数民船也就慢慢悠悠开着经济航速跑运输,功率基本上是恒定的。而军用船舶的总功率可能不如十几万吨的货轮,但其功率波动性远超民船。举个例子,四面22英尺的AMDR-S大盾的功率就是十几兆瓦的级别(我自己估计的,有没有雷达大佬纠正一下),DDG1000总功率也就不到80MW,这种大功率雷达只有在有明确敌情的情况下才会全功率运转,这一上一下就是10%的功率波动,如此大的波动会对船舶的供电稳定性带来极大的冲击,甚至直接趴窝,更不用说未来战舰上的各种高能武器。这也是为什么马院士会说综合电力系统是“为了解决高能武器上舰的问题”。毕竟电磁炮、电磁弹射、高能激光/微波这些东西一旦全速运转起来,各个都是兆瓦级别的负载,舰船供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会变得极度复杂。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需要牺牲部分军舰的动力供电,将更多电能分配给雷达/高能武器等设备,这也是民用系统不需要考虑的。
尽管我之前讲了很多直流比交流的优越性,但并不是说交流供电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是需要花很大的代价,且稳定性也无法做到很好,而直流供电从原理上就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更好的说明舰船直流配电的优势,本文就以当今世界已服役的军舰里综合电力系统的标杆,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为例来分析一下直流系统的优点在哪里。下图是美军文献里的DDG1000电气系统结构图,我自己P了个中文介绍便于理解。
图7 DDG1000电气系统结构图
图8 DDG1000直流区域配电系统结构图
下面开始《如何准确且优雅的吹DDG1000》。
1. DDG1000拥有两套独立的供电系统,在图中分为红绿两色,每套均包含一台主涡轮发电机MTG、辅助涡轮发电机ATG和应急柴油发电机EDG,输出4.16kV/60Hz交流电。两套系统可以并联运行,也可以分别独立运行,一旦一套系统失效,故障部分会被迅速隔离,另一套系统仍可确保所有设备的供电,只是功率减半。总装机功率78MW,也就比QE小那么一点,然而人家可是航母。充沛的功率可以充分释放舰载设备的性能(同样装着346A雷达,055比052D因为功率更大,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开更多面盾搜索更远的距离且不会影响其他性能),也代表着未来丰富的扩展空间。
2. DDG1000的发电部分采用罗罗的MT-30燃气轮机配合GE的交流发电机,功率密度世界第一,新一代的高温超导发电机交给了诺格,09年刚完成满功率实验;推进电机本打算一步到位采用两台35MW的永磁电机(单台70吨+),然而05年因为定子绝缘问题悲剧了,退而求其次采用阿尔斯通的先进感应电机AIM(单台200吨+),这一下子两台推进电机上就增重了300吨。虽然技术上有点倒退,但这个电机法国人已经玩了20多年,在设计上已经接近了材料技术的极限,下一代IPS要想在功率密度上有突破,只能采用永磁或超导电机。
3. DDG1000的配电系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IFTP,采用1kV直流,只能说是低压直流,美国海军自己叫他DC Zonal Electric Distribution System,直流区域配电系统。读了我这篇文章以后就不要用什么“DDG1000是中压交流”这样笼统的说法了,人家采用的明明是中压交流+低压直流的混合体制,这也说明美国海军充分意识到了直流的优势,只是中压直流在当时面临太多的困难。从图7中可以看出DDG1000的配电系统被分为了四个区;图8中只花了三个区,但对每个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更详细的介绍。对于每个区域,PCM-4将4.16kV/60Hz交流电整流成1kV直流电,PCM-1将1kV直流电转换为800V直流电供大型设备使用,PCM-3将800V直流电转换为270V直流电供小型设备使用,PCM-2将1kV直流电逆变为450V/60Hz交流电供交流负载使用。这套系统以电力电子变换器为核心,可为舰上电力负载提供灵活、可靠且高质量的电能,除了体积和成本大幅降低以外,由于采用了分区设计,且直流配电网自带灵活的特征,一旦设备受损,可以自动重构并隔离故障部位,最大程度上保证供电可靠性。
4. 我个人很好奇DDG1000以后装雷达/高能武器的供能问题如何解决,在不大改供电系统的前提下,应该是直接从4.16kV交流电网取电,毕竟1kV直流够呛带的动四面大盾(再次召唤雷达大佬)。
5. DDG1000只是体制上稍显落后,以中国的工业水平造个DDG1000,无论是功率密度、效率还是可靠性只会更拉跨。
讲完了美国人(其实DDG1000动力部分很多核心技术来自欧洲)的牛逼之处,让我们脑洞一下,如果把DDG1000的供电系统整个换成中压直流体制会怎么样。
1. 供电系统功率密度进一步提高,运行方式更灵活,可靠性更高,更容易实现区域隔离。以上都是物理规律决定的,具体数值很遗憾我在这里给不出来,得看美国人未来的论文了,但肯定好不少。
2. 在交流系统中,由于采用工频交流电,发电机的转速通常为每分钟3000转,原动机和发电机之间必须加装减速齿轮箱。如果换成中压直流,对发电机转速不再有任何要求,所有的齿轮箱都可以省略,进一步降低噪声水平。
3. 在交流系统中,所有并网的交流发电机的频率和相位必须匹配,这导致不同调速性能的原动机(例如柴油机和燃气轮机)很难并联使用。对于全燃的DDG1000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柴燃联合的QE来说,采用中压直流可以极大降低不同发电机的并网难度,并进一步提高效率。而对于我国来说,由于燃机技术日常孱弱,就更需要靠中压直流来弥补劣势了。(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歼20靠飞控来给发动机找补的意思了?中国硬件不行靠软件弥补的东西太多了……)
4. 目前DDG1000上暂时没看到储能模块,但如果考虑上高能武器,大容量储能装置(例如超级电容、燃料电池、飞轮等等)是必不可少的。中压直流体制下储能装置的并网远比交流体制简单,能量转换效率也更高。
5. 由于省去了整流单元,图7推进变流器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推进变压器(我觉得应该有,但图里是看不到,欢迎大佬指正)也可以省去。
6. 由于发电机直接输出直流,因此配电网的交直流转换模块PCM-1可以省去,结构进一步精简,效率提高。
接下来讲一讲马伟明院士具体做了什么,毕竟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马院士在其大多数子系统上均做出了杰出的成果。由于涉及到了我军的武器装备,我实在不想跟上面那样详细的展开讲,因此在这部分我只会选择性的复制粘贴中国知网上就能找到的公开论文的原文。不涉密的技术问题可以在评论区讨论。这些东西电力电子/电机专业的看一眼就知道多牛逼,非业内人士只要明白了我之前讲的东西应该也能懂个大概了,保密侠请退散。
图9 保密就是保打赢,泄密就是打不赢
1. 2003年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中压直流综合电力技术路线,开展了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在设备层面,研制了高功率密度燃气轮机发电模块和柴油机发电模块、中压直流输电模块、高转矩密度推进模块、直流区域配电模块;在系统层面,先后攻克了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电网结构理论、系统模型与仿真、并联机组功率均分、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系统分层协调保护、系统接口设计以及高功率瓶颈技术,完成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集成和性能试验。
2. 攻克了几百千瓦至数十兆瓦级整流发电机的集成优化设计、高效冷却、输出电压精确控制、关键加工工艺固化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时间常数和功率等级有量级差异的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柴油发电机组并联运行难题,提高了我国舰用发电机的单机容量、集成化程度、运行效率和功率密度。
3. 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三次谐波注入和蒸发冷却技术的多套多相绕组大功率推进电机系统方案,突破了非正弦供电电机优化设计、强迫式蒸发冷却、新型磁脂旋转密封、大型鼠笼转子搅拌摩擦焊接、中压大容量变频器分布式电路结构设计、高速高性能通信、调速性能优化、故障冗余控制和减振降噪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大容量新型感应推进电动机及其配套的变频调速装置,实现了我国舰用电力推进系统的高功率等级、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满足了大型舰船模块化应用的需求。
4. 突破了高能量密度、长脉宽和长寿命的惯性储能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将拖动机、励磁机、旋转整流器及主发电机共轴集成,并将飞轮与转子合二为一的储能电机方案,提高了装置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解决了脉冲功率装置与不同容量电力系统适配的难题。
5. 采用时域仿真和基于状态方程的特征值分析方法,计算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合理设计发电机、推进变频器等参数,解决了交流整流发电机并联运行时带恒功率负载时的稳定性问题。利用直流区域变配电分系统的状态空间平均数学模型,采用输入输出阻抗比奈奎斯特曲线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评估了该分系统的稳定性,计算得出该分系统在全工况范围内均能保证稳定运行。
6. 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可划分为3个层次网络,即中压直流输电网、直流区域变配电网和日用负载配电网。为减少系统不同层次网络短路故障的影响范围、提高负载的供电连续性,3个层次网络之间的保护配置应相互匹配。为此,实验室分析了3个层次网络的短路故障特性,研究了短路故障的快速提取方法,提出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分层协调保护策略,给出了3个层次网络内部和网络之间保护匹配性技术要求及其具体的实现方法。进行3个层次网络的短路故障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保护策略可实现系统不同层次网络内部和网络之间的协调保护。
7. 实验室分析了中压电缆电磁屏蔽效能和周围产生的动态磁场,提出了中压直流电缆设计和敷设方法,以提高电缆的电磁屏蔽效能和降低电缆周围的动态磁场。提出了信息网络+现场总线+点对点硬线连接的信息接口设计原则,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8. 实验室设计并构建了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柴油发电机组并联,且给推进分系统和直流区域配电分系统供电的最小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完成了设备和分系统的性能试验,完成了系统额定效率、系统稳态电能品质、系统动态性能、推进功率限制、系统连续运行、系统故障保护、能量管理、系统电磁兼容、振动噪声、动态磁场、超导限流等试验,试验结果达到了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
图10 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样机,截图自CCTV
虽然我也只能从公开渠道获取信息,但马伟明院士的成果在我看来拥有相当高的完成度,一些文章中也指出了该系统后续的优化方向。
1. 直流断路器是直流配电网的最大技术难点之一。配电网难免遇到短路故障,此时短路电流会迅速上升,必须依靠断路器迅速切断远超额定的故障电流,否则整个系统都会崩溃。如果强行把承载电流的两块导体拉开,电流会在两个导体的断口产生电弧,交流电由于是正弦,只要等个几十毫秒电流过零,电弧自然消失,而直流电没有过零点,电弧难以熄灭。而对于舰船的直流配电网,由于发电机的瞬态阻抗很低(为了追求功率密度),且线路很短电感很小,短路电流上升速度比陆上的直流配电网更快,可以说是最难的情况了。从公开文章上看,马院士采用了超导限流配合中压直流断路器的组合,而中压直流断路器这块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过我并不担心这一块,与电力系统一次设备相反,我国的二次设备,尤其是继电保护,从高校到企业都是吊打国外的水平。从学术上说,我本人在清华就做过直流断路器,以我的所见所闻,欧美学校的研究水平不比国内的清华西交浙大华科厉害到哪里去。软件上,托我国过去电力基础设施太差的福,我国的继电保护理论/算法被逼成了世界第一(喜闻乐见的硬件不行软件凑x2)。硬件上,由于直流断路器是个新事物,大家的积累都不多,而国网南网这些年在直流输配电领域大干快上,也把国内制造商的水平逼了上来。以上这些,绝对能保证我们的军舰未来能用上好东西。
直流断路器这块继续搬运师兄写的科普,虽然电网用的高压直流断路器和舰船用的中压直流断路器在设计思路上有一定区别,但面临的困难和采用的技术总体上是类似的。
2. 先进的控制策略。很遗憾,我本人没涉及具体研发,并不了解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从论文里看,针对未来高能武器上舰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脉冲负载的运行特性及其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电能品质和安全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由于中压直流系统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需要根据军舰的不同工况和任务需求来设计全舰能量管理算法,保证系统经济性、机动性和安全性都不断趋向最优。
3. 先进的永磁电机/高温超导电机。电机学我是真的学不明白,但国内的水平还是有所了解的。不要被部分营销号骗了,国内有进步,在潜艇上的小功率推进电机还可以看看,大功率的跟国外还差不少。事实上,任何涉及到动力、材料,涉及到基础工业、技术积累的东西,谦虚点绝对没错。
4. 先进储能技术。都说高能武器上舰了,储能这东西自然是能量密度越高越好,响应速度越快越好,吞吐能力越大越好。除了发展更先进的储能技术以外,有时候一种储能方式无法满足所有要求,就需要多种配合使用。中压直流天然的适合多种储能接入,但对应的控制策略也需要研究。
5. 芯片。没错,不只是华为中兴,动力这块也需要各种芯片。图3的电路图里采用的就是大功率二极管和IGCT(ABB喜欢用自己家的IGCT,别的公司以IGBT为主)。IGBT/IGCT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开关,只不过他们可以以数千赫兹的频率开关数兆瓦的功率。国内小功率的有比亚迪在做,大功率的有中车在做,性能可以说堪用(比起几年前全靠进口要好多了),但跟国外产品相比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提升工艺。之前说的都是硅基的器件,新一代的碳化硅器件国内也在追,比美国日本还差点,不过在电力这块,硅和碳化硅的区别,远不如雷达领域砷化镓和氮化镓的区别那么大。此外,电力装置的控制也需要用DSP+FPGA,不过对运算能力的要求远不如5G/雷达,用中电XX所的国产货应该能顶上了,最近看学校里给本科生练手的小科研项目都开始用国产芯片了,好现象。
图11 国产大功率二极管、IGBT、IGCT(中车时代电气)及碳化硅MOSFET(基本半导体),有幸跟这两家公司的人都打过交道
最后说一下马伟明院士成果在世界上的地位。你问我马院士的成果领先不领先?结果必然是领先,因为马院士做出来了,而美国人还没做出来,中压直流比中压交流的优越性是任何一篇论文里明明白白写着的。为什么领先?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马院士前瞻的眼光及其团队的辛勤工作,但美国人就不努力么?DDG1000之所以采用中压交流体制,我想更多是因为其综合电力系统立项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电气工程,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水平并不足以支撑中压直流。美国人大概率觉得直接上中压直流风险过高,且当时并没有发展新技术的紧迫性,便走了相对稳妥的路线,从中压工频交流开始,经过中压中频交流,最终发展成中压直流。我国综合电力系统立项时,中压直流技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比DDG1000那个年代丰富了很多。我们作为追随者,不兵行险着,是无法实现超越的。我相信只要美国人有了紧迫感,未来几年自然会拿出性能更先进、完成度更高的新一代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以上所有内容总结成一句话:我们一瘸一拐的走了70年,终于和欧美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图12 美国海军综合电力系统发展蓝图,中压直流是其最终目标,说什么直流交流只是两条技术路线没有先进落后之分的,谁都别杠,咱以美国海军为准行不行?
至于我对马伟明院士的看法,我在高赞答案 @小青蛙科密特 的评论区里怼松云的时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仅为个人观点,在这里总结几点:
1. 马院士在他个人职业生涯初期的研究成果,例如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充分展现了他个人的聪明才智。电机这玩意应该是电气工程里面最抽象的,本人愚钝,本科就被电机学劝退了。犹记电机学课上全班人被三相电机的基本电磁关系杀的人仰马翻,授课老师随口提到马院士的十二相整流电机/交直流电机的时候全场惊为天人。电机学老师是个很高冷的人,印象中只有讲到马院士成果的那会说了一句“真厉害”。为了写这个回答我特地又把马院士的公开文章翻出来全看了一遍,很惭愧,六年以后,电机那些东西我还是读不懂。
2. 马院士从出名之后,就已经远离科研第一线,国家需要的也不再是他个人的智商,而是项目管理能力。21世纪,别的学科我不敢说,工程这块如果有哪个研究还需要院士亲自下场解决某个科学问题的,那就是科研体系的失败。至于他本人的任务,是为团队选择一个前沿且可行的研究方向,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获得资源,确保研究成功,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实打实的转化为生产效率/战斗力的提高。举电磁弹射的例子,我相信绝大多数科研工作都是他团队内的科研人员完成的,马院士做的,是判断中国需要、且可以实现电磁弹射,为电磁弹射研究获取资源,把握研究的大方向,研究完成后说服船舶/海军采用电磁弹射的路线,最终003用上电弹。
3. 所谓马院士的“摘桃子”论。当所有人都觉得美国人电磁弹射还没搞好,中国还得从蒸弹开始一步一步走的时候,如果谁能突然出现在决策者面前,告诉他们电磁弹射的绝大多数关键问题已经被他搞定了,继续给钱大概率能实现弯道超车,并成功说服决策者的话,八一勋章就是他的。很多人,有这能力,有这资源,没这胆识,没这眼光,也没这运气。搞学术的,文章被别人抢先发了的还少么?一步领先,就能一步登天。
4. 在电气领域,科学家只需要解决原理问题,并通过小尺寸样机确定原理可行,剩下的任务交给工业部门去做(当然不是完全甩给工业部门,后续技术问题都需要原始设计团队来填坑),我自己无论在中国还是瑞士读书,也都需要经常跟企业讨论实际的工程问题。特斯拉自己再聪明,没有威斯汀豪斯,也打不过爱迪生。
5. 很多人只关注马院士的成就,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带出了海军工程大学的电力集成创新团队,有了这么一批人才,即便没有马院士,中国在舰船电气领域也不会落后于人。从张盖凡教授,到马伟明院士,再到新一代的肖飞、王东等青年科学家,江山代有才人出,而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才是持久的。至于拿海工大是双非说事的,不如查查北美那几所电力电子名校在北美排多少名,又不如去问问中国电气工程排名最高的几所学校有哪个敢瞧不起马院士组。
6. 我很不喜欢“过誉”这个词。说马院士成果没几个实际应用的,只能说是不了解内情。作为一个电气行业的从业者,很高兴能看到本行业的杰出人物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现在的中国给科研人员多高的礼遇都不过分。最近知乎上碰见了两个人都说马院士是造神,一个说马院士只会发论文捣鼓理论做出来的东西都是玩具没有应用价值工业口根本看不上,另一个说马院士就是个做工程应用的没有任何理论创新类似的人中国一大把,不如二位出来论战一下?
7. 马院士的成果说到底还是构筑在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之上,这一块我想中国电气装备制造业的同仁们应该有话讲。本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有很多靠新一代的算法、架构、概念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最终实现跟西方发达国家同档水平的案例。如果举个军圈更熟悉的例子,那就是346A和SPY-1Dv(喜闻乐见的硬件不行软件凑x3),然而软硬件全面领先的SPY-6马上就要来了。进步是有的,然而强敌也没有停下来,道阻且长啊。
8. 最后感叹一句,各种理工科论文我没少看,但只有从马院士的文章里,才能看到“列强”这个词。马伟明院士到底是个中国军人。
参考文献:
1. 马伟明. 舰船动力发展的方向--综合电力系统[D]. , 2002.
2. 马伟明. 交直流电力集成技术[J]. 中国工程科学, 2002, 4(12): 53-59.
3. 马伟明. 电力集成技术[J]. 电工技术学报, 2005, 20(1): 16-20.
4. 马伟明. 舰船电气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之思考[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0, 22(5): 1-4.
5. 马伟明. 电力电子在舰船电力系统中的典型应用[J]. 电工技术学报, 2011, 26(5): 1-7.
6. 马伟明.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中的机电能量转换技术[J]. 电气工程学报, 2015, 10(4): 3-10.
7. 付立军, 刘鲁锋, 王刚, 等. 我国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研究进展[J]. 中国舰船研究, 2016, 11(1): 72-79.
8. 王琦, 马伟明, 付立军, 等.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策略[D]. , 2007.
9. Doerry N H, Fireman H. Designing all electric ships[C]//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sign Conference. IEEE, 2006: 475-498.
10. Doerry N, Amy J, Krolick C. History and the status of electric ship propulsion, integrated power systems,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US Navy[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5, 103(12): 2243-2251.
11. Doerry N, Amy J. Electric ship power and energy system architectures[C]//2017 IEEE Electric Ship Technologies Symposium (ESTS). IEEE, 2017: 1-64.
12. 汤建华, 赵乌恩, 杨子龙. 船舶综合电力推进技术发展思路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0, 32(5): 133-138.
13. 王森, 刘勇. 直流配电网及其在舰船区域配电的应用[J]. 船电技术, 2014, 34(11): 77-80.
14. Huang A Q, Crow M L, Heydt G T, et al. 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FREEDM) system: the energy internet[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0, 99(1): 133-148.
15. O'Rourke R. Navy DDG-1000 (DD (X)) and CG (X) Programs: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C].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6.
16. 黄友朋. 北约对全电力推进战舰的研究[J]. 船电技术, 2000 (5): 11.
17. 张狄林. 美国综合电力推进技术发展综述[J]. 船电技术, 2010, 30(12): 47-49.
18. 张义农, 汤建华. 美英未来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电制选择分析[D]. , 2012.
19. 王伟, 孟少邦, 姚世强, 等. 电力推进船舶直流网配电系统设计[J]. 山西科技, 2018 (2018 年 04): 145-149.
20. 冀路明, 汪庆周. 二十一世纪的 Azipod 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J]. 船舶工程, 2002, 2: 61-64.
21. Dujic D, Mogorovic M. High-Power Mv MFT Design Optimisation Challenges[C]//ECPE Workshop:" New Technologies for Medium-Frequency Solid-State Transformers". 2019 (POST_TALK).
22. Dujic D, Javaid U. MVDC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Technologies for Marine Applications[C]//TALK at ECPE Workshop on DC Grid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2018 (POST_TALK).
23. 胡健, 杨宣访, 陈帆, 等. 基于直流区域配电的船舶电网潮流计算[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4, 42(18): 20-24.
24. Javaid U, Dujić D, Van Der Merwe W. MVDC marine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Are we ready?[C]//IECON 2015-41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IEEE, 2015: 000823-000828.
25. Industry ABB. Drive ACS6000 Brochure and Datasheet Rev[J].
26. 刘路辉, 叶志浩, 付立军, 等. 快速直流断路器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7, 37(4): 966-978.
27. 石艳, 汪天. 舰船电力推进用高功率密度先进感应电动机[C]//第六届国际船舶电工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
本人沿海三线城市基层检察院办案人员。说几个真事,应该是不属于涉密的,所以可以拿出来讲。
1.在办案过程中,我通过和民警以及涉毒人员交流得知,因为公安禁毒条线每年都有毒品案件数量考核,而且一年比一年数量要求高,本地这几年严打贩毒和容留吸毒犯罪,直接导致外地不敢将毒品邮寄或运送到本区域,本地毒品价格在两年内上涨了4-5倍(已与民警核实),很多吸毒人员有钱也买不到高纯度毒品。毒品案件直线下降,社会治安更好了。(当然也有其他所有人员的努力)
然而,也导致可爱的禁毒民警又为案件数量发愁了 。
为冒着生命危险办案的禁毒民警点赞!
2.某年,四位禁毒民警去云南抓毒贩,蹲守两天后在毒贩家门口抓获两名犯罪分子。进他们家门后,在客厅查获机关枪,手枪等十多支以及子弹一箱。民警说,他们四人当场吓出一身冷汗,转述给我听的时候还有些后怕。
我听的也胆战心惊,如果抓捕时毒贩马上回身进房间拿枪,后果不堪设想!民警也是普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和公安人员接触越多,越能理解他们的辛苦和付出,常常出差,不着家,日夜颠倒,各种危险。做一名尽职的警察,真的是需要超出常人的责任感和奉献,乃至于妻子家人在背后的付出与奉献。向所有公安人员致敬,为你们点赞!
当然,这不影响我办案的证据标准 ,要补查的证据我还是会要求他们千方百计补来!嘿嘿(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