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啊,
这是大院高干子弟对波流落香港的落魄士绅,
这是倭仁对喷盛宣怀,
这是老满洲对阵江浙世族,
这是僧格林沁大战英法常胜军,
这是学院派瞧不上流行文化新贵,
这是八旗子弟看不惯殖民地帮闲,
这是老北京通天纹怼到了青岛下水道,
一个是仗着阿玛49年入关吃饱了没事儿干,专门反建制,整得尼堪们都以为这是自家人。
一个是49后流落他乡靠抨击内地建制俨然一代文宗,受诏安后转而拥护建制,整得泥腿子们也以为这是自家人。
一个出身八旗、大院
一个出身士绅、名流
一个够封建
一个够殖民
这大清朝要是没亡,估计两人还能同殿为官,有此二宝,天朝幸甚。
神仙和佛爷打架,我们这帮平头老百姓哪有资格评价。
金庸谁都可以批评,毕竟人无完人,金庸的作品也绝对不完美,但你的批评能否让人信服,得看你有没有那个资格。
比如我这种无名小卒,就算把金庸骂成屎也不会有人把我的批评当回事;王朔虽然是个名人,写过一些还不错的作品,但一来他的名气不如金庸,二来他写的东西跟武侠完全不沾边,如何让人相信他有资格批评金庸呢?
就像你一画国画的,批评一个画西洋画的画的东西都是垃圾,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说的对?很简单,只要你也画一幅西洋画,而且画得比他更好就行了——我能在你的领域碾压你,你想不服都不行,不是么?
所以王朔也一样,既然批判金庸言语陈腐、人物虚伪、格调低下,那何不自己也动笔写一部语言新锐、人物真诚、格调高尚,还能让大多数普通读者都看得津津有味的武侠小说来?告诉那些金庸的粉丝,武侠是可以这么写的,用实力碾压对手,谁不服就把书怼他脸上,这才叫底气,这才叫牛逼。
不过这样的作品王朔大概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嘴炮终究只能是嘴炮。
只是文人墨客酸腐本质罢了。
通篇要求武侠小说去按照通俗小说路子去写。这和要求大刘写《三体》必须表现出《甲方乙方》中的喜剧色彩一样,非得把逻辑塑造成葛优?
本身立意不同的作品不能没有比较的必要,更何况王朔借着“评价”金庸,疯狂夹杂道德和人文谴责。本质上和欧美攻击中国疫情没两样。
王朔也好,金庸也罢本质都是写文字谋生活的。相互吹捧也好,贬低也罢,终究是个人感觉喜爱不同罢了。
难不成要求不论写什么小说,不论是武侠,通俗,穿越,科幻,修真,末日等等类型小说必须按照王朔文字排班来?
王朔也不是神,当一个人支持任意一个人全部作品都好的时候和喜欢吴亦凡的人没本质区别。同样,金庸也是如此。
说两点。
王朔这篇文章的用意根本不在批判金庸上面,而是在自怜。
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实际上是在感慨为什么他们那圈“内核西方的先进的”人,在流行文化上不如金庸这类写“自我神话的,旧的”的东西受欢迎。
王朔在文章里原话节选:
【我自认为是新北京文化圈中人,这个文化脱胎于49年以后的革命文化,其精神实质是向西方的。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所以王朔甚至没搞清金庸小说的特点,甚至可能读都没读,就开始批了。
(王朔说他买的《天龙八部》是7本的,但是实际上这套书是5本,也就是说,王朔要么买的盗版,要么他连看都没看就开始批了)
这点金庸也很清楚,他一眼就能看出王朔发这篇文章时根本就没有真正读过或者了解过自己的小说,所以他在给王朔的回复里主要也攻击了对方“根本没买对书”这点。
但是由于王朔本人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他这篇“自怜文”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所以这篇文章对金庸本人的影响非常非常大,甚至改变了他后续很多很多的决策。这些都能从他2002年给新修版金庸小说写的总序言里看出。
一方面是,金庸从此对无授权的盗版书深恶痛绝。估计是金庸可能觉得,是某些借他名字乱改乱写的人,影响了普通人对他的小说的看法。
另一方面是,金庸对王朔这种京圈学院派的人变得异常在乎了起来。或许是因为金庸发现,这帮人即使看都没看你的小说,胡乱说几句都有重大影响力的缘故吧。
所以金庸一方面批评那帮学院派的人,一方面又对他们有些“诚惶诚恐”,生怕得罪了他们。
2002年,金庸新修版序言节选:
【翻版本不付版税,还在其次。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还有人借用“金庸”之名,撰写及出版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于充满无聊打斗、色情描写之作,可不免令人不快了。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台湾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笔名出版发行。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 揭露,大表愤慨。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好在现已停止出版,纠纷已告结束。】
这是金庸小说新修版的序言中的一段,写于2002年,其中有些信息非常意味深长。
首先就是大批盗版。这个挺正常。
其次是在批判胡乱点评,而且借着点评的机会出书来牟利的那些人。
要知道,当年有不少人借着“点评金庸”的名义又重新印制金庸小说,也就是在金庸14本原著里加少许点评,就当作自己的作品出版盈利了。比如这段里说的冯其庸、严家炎、陈墨这三人就干过这事。
他们出过一套“点评本金庸”,基本上就是把金庸小说翻印一遍,加上一些评价,就出版赚钱了。这套书很多人会以为是金庸授权的,但看金庸在新修版序里提到这几个人前面说的这句“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能看出,这几位做的也是盗版的事。
最有意思的是,金庸一面提出冯严陈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一方面说他们评得认真,功力深厚。
有不少人就以此认为,金庸是真的很佩服这帮“点评学者”,是真的觉得这帮人点评到了他心坎里去了。
其实我认为根本不是。他只是畏惧学院派的人的影响力,不得不给这些人面子罢了。
自从出了王朔那事后,金庸很显然是不欢迎别人盗印或者借着点评而乱印的这书的,这一整段都是在骂盗版的。
但是对于一些出身学院派却又做盗版的人(比如他在序言里提到的这几位),他又不敢过于得罪,只能用这种耐人寻味的笔法,一面淡淡地说这帮人未经授权就乱印他的书赚钱,一方面说他们点评得还可以。
从这些事情里,能间接看出金庸这个人骨子里有非常脆弱的一面,但我却也能理解他。
因为我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某个名人评价了我,但他实际上并不了解我,只是借着评价我来推销他自己的话,我肯定会非常愤慨。
而且如果他在点评我的时候,还胡乱编造,可是基于对方的影响力,不管对方说啥都有人以为是真的,我肯定更生气了。
而最让人憋屈的是,虽然对方是错的,但是因为对方那帮人的地位,我还不能过于得罪他们。哪怕他们实际上侵犯了我的利益,我还得说他们中的某些人还是挺不错的。
这种感受,能体会吗?
所以要问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金庸小说,金庸本人确实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网络上大量点评金庸的人,其实都和王朔一样,本质上对金庸小说不太了解,只是借题发挥,或者是蹭热度说自己想说的别的话罢了。
想了解金庸,光是看这些评论家的话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在推销自己的私货,而非真的在用心评文。
不只金庸,网络上其他事情也是一样。“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难的,但是求证精神还是应该要有的。
中途岛战役……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就跟之前NBA辱华,中国赛的门票退不退的问题一样。
成年人的世界,风险和代价是统一的。这几百块钱是您个人的财产,你可以采用任何合法的方式处置。没有人能强迫你为民族尊严牺牲个人财产。
但话又说回来了,入党誓词中有“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一切”,之后如果您加入党组织、考取公务员而政审不成时,也不要发泄和抱怨体制,请记得当初自己的选择。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