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大型赛事中路跑的马拉松为例。
题目中的主动领跑应定义为目标完成比赛、而非服务特定选手的领跑员/兔子/PACER,或者基于比赛战术的自我“牺牲”的团队成员。
本质上,长跑是「配速的艺术」。在漫长的比赛过程中,通常最终的成功者/满意自己发挥的选手,都是将每一段距离的配速技战术发挥到极致。
不过比赛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态势,选手也会根据自己当下的身体状况、对手情况,再根据自己的战术和比赛风格,来调整自己的战术——所以配速上未尝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会在不同距离段微调自己的配速。这也会体现在比赛的位置上。
几种常见的领跑者风格/战术:
通常这一类领跑型选手往往有着非常好强的信念,也习惯于在比赛开始后就处于第一集团前列。
相比跟随其它人,这类选手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跑。哪怕因此要面对更大的风阻、后半程容易受到跟随者的冲击等;
大型赛事往往有多位选手具备夺得锦标的能力,他们也会在比赛中全程保持竞争,因而大家的节奏也会趋于一致。有些状态出色的选手就会在开始阶段用领跑战术提速,来达到更快进入竞争状态、缩小竞争对手数量的目的。
这样的领跑也会让很多倾向于跟随跑的选手不得不更早投入实力;
马拉松比赛曾出现过不少黑马选手一路领跑最终夺冠的案例,这类选手往往会过早的消耗自己及竞争对手的耐力,寄望前半程取得优势,而后半程尽可能将这种优势保持到终点。
这类领跑选手同样有着一定实力,不过有相对明显的长短板(比如速度和冲刺能力较弱,比如发挥并不稳定、比较依赖比赛当天的状态),遇到极端天气(不可控环境因素带来的效应,往往也是催生黑马的先决条件)、状态出色,往往迸发出更强的实力。
有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领跑战术,虽然最终在成绩上并不亮眼,却能获得名次上的成功;
我们以高桥尚子的两场经典比赛为例——
高桥尚子(首位跑进2小时20分大关的女性,迄今唯一一位创造过世界纪录的亚洲女选手),她的比赛风格就是尽量在比赛中跟随第一集团、作为前列选手奔跑。
而遇到可以创建优势的时机(通常出现在18-25公里间),高桥尚子往往都会尽早开始以领跑者的姿态离开大部队,独自一人在前面跑。
高桥尚子领跑的代表性比赛之一,是1998年曼谷亚运会。
当时教练小出义雄曾建议高桥尚子采用跟随跑的策略,在后半程再尝试建立优势,不过高桥尚子则表示“我不想看着别人的背影跑”,选择了颇为激进的战术。
曼谷亚运会比赛时,气温高达32℃,而体感温度更是超过35℃(湿度超过90%)。所以领跑战术是非常激进的,意味着如果无法维持配速,身体过快消耗体能,一旦落后就很难再追赶回来了。
好在高桥尚子最终一路超神,在非常不利的环境下依然创造了极佳的成绩——
曼谷亚运会发枪后,高桥尚子的起步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她一开始就跑在最前面,只用了16分钟就完成前五公里,最终通过半程的时间是1小时9分15秒——这种战术多少带动了其它选手,也以比自己预期更快的配速奔跑,而这显然让体能消耗加剧,对蓄力后半程发力的选手而言,也不得不过早亮出底牌——否则前半程落后太多,后面想追是很困难的。
到30公里处,高桥尚子甚至要比世界纪录更快些。此时领跑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开始出现,35公里段,高桥尚子要比此前5公里慢了两分钟。
好在之前建立起巨大的领先优势,后面跟随选手也没有多余能量能缩减这个差距。后半程高桥尚子即便出现明显掉速。领先的时间已经无法被撼动。
最终她在曼谷的高温高湿天气里,以2小时21分47秒、当时的女子亚洲马拉松纪录成绩完成了比赛。
高桥尚子领跑的另一场代表性赛事是2000年悉尼。
悉尼坡道极多,难度很大。对这种大型赛事而言,名次往往比成绩重要得多,因而选手通常都会选择跟随跑,以蓄力在最后阶段分出高下。而高桥尚子并没有这样,18公里她就冲出了领先集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提速。
紧跟着高桥尚子的,是罗马尼亚的莉迪亚·西蒙,此后比赛也变成这两个人的较量。
至34公里处时,原本戴着眼镜的高桥尚子将眼镜甩给赛道旁的父亲,开始加速,并在40公里时候建立起28秒的优势。
然后高桥尚子的这种提前冲刺对体能消耗极大,莉迪亚·西蒙并没有放弃追赶,双方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最终莉迪亚·西蒙仅仅落后了高桥尚子8秒钟。2小时23分14秒刷新了赛会纪录。
悉尼的成功,堪称是场惊险的获胜。高桥尚子用三次领跑赢下冠军,莉迪亚·西蒙则始终以跟随者的角色在缩短差距。
复盘比赛,包括高桥尚子自己赛后的解读,莉迪亚·西蒙的跟随跑不可谓不成功,如果比赛距离再多一公里,或者两人互相换位,结果可能都不一样了。
——对高桥尚子来说,比赛中三次毅然决然的出列领跑确保了自己拿下这宝贵的第一名。她也借此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马拉松选手之一。
当然,领跑对体能的考验要求极高。也时时刻刻可能会受到跟随者的「攻击」——比如功亏一篑的莉迪亚·西蒙。
针对多坡的悉尼,高桥尚子此前的备战是前往3500+的高海拔地区,这在当时的马拉松训练中还属于未知尝试,很多人持反对态度。不过从结果来看显然这种超高海拔的训练还是有效果的。
所以对高桥尚子这样的选手而言,
对普通马拉松爱好者而言,
独自跑的话,遇到体能极点,心理层面面对的挑战往往会更大更容易产生放弃感。马拉松是一个参与性的群体项目,参与到和众人一起跑的状态里,也能更好的感受比赛的氛围。
我们依然更建议采用跟随跑的策略,尽量和配速相近的跑者一同前行,这样往往能较好的节省体能,相互也能打气,对长时间奔跑中产生的疲惫感会有一定释放作用。
当然如果处于2-5人的小团队里,不妨尝试在不同距离段由不同人互相领跑。
关于跟随跑,请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