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针对大学生,怎样克服拖延症? 第1页

  

user avatar   wu-yan-zu-7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视频版:

文字版:

告别拖延症靠灌输“今日事今日毕”理念就行?

不不不。

一项研究告诉你新方法:加入威胁或牵挂。

拖延症很可怕,可怕到什么程度?学位论文都可以拖...

一般教你告别拖延症的方法是这样的:

你下定决心明天准备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请立刻坐起来,现在就开始动手做。它还会告诉你,不必过度关注长期计划,先把眼前的几分钟利用起来。

这些都是作用不大的老生常谈了,于是我打算换一种。

其实,人们面对未来的负性事件(如损失)时,更倾向于延后体验负性事件(如损失的发生)。上面提到的学位论文写作也是负性事件,虽然有益但够折磨。

拖字诀可谓是被大学生们运用到炉火纯青。

在拖的过程中,爽是爽,但该负性事件仍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恶心你一下,让你产生焦虑或担心。这叫做预期反刍(anticipated rumination),它会占用你的认知资源。

而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占用一点就少一点。

看到这里,是不是会有些“奇怪”的想法出现在了脑海里,能不能以毒攻毒——设置后续的事件,再来分一杯认知资源的羹?

也就是说你的C盘满了,你会怎么做?肯定是删了旧的资源,来释放内存给新欢。

同样的,如果认知资源被占用过多,就会倒逼你去干掉负性事件,释放给后续事件。

的确,有研究者展开了五项实验证实了该观点[1]

在这里主要分享一下其中两项实验。

研究者要求被试选择一周内的某一天来进行英语口语考试。并告知实验组被试,要在第10天汇报一份来自顶级期刊的心理逻辑论文作为课程作业;控制组被告知会被邀请参加第10天的一个不需要做任何组织工作的班级会议。

前者是强牵挂,后者是无(弱)牵挂。

结论显示,当参与者被后续牵挂事件捆绑时,他们将会加速一个负向事件,选择更早地面临。

再说另一个实验:

教育心理学课程讲师在学期内安排了两次口试,并提供了两个时间间隔(第一次考试:10月8日至11月12日,即1-6周;第二次考试:12月10日至1月14日,即琐事缠身的考试周)。

要求不知道这个实验的被试们,选择哪一周来参加两次口试中的一次?

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次考试中,多数的被试选择延迟考试。但在学期末的第二次考试,被试更倾向于选择更早地经历口试这一负向事件。

这个实验更全面、也更直白的反应了问题。

第一次考试,是能拖则拖的拖字诀;第二次考试是能早尽早的冲字诀。

造成人们这种偏好的改变,是和后续事件的设置有关的。

所以说,你要克服对某件事情的拖延,不妨设置后续(威胁或牵挂)事件,倒逼你去尽早完成想拖延的事件,以腾出手来处理后续事件。

比如想保研的你,几天后要参加课程考试,还要在更后面的周末参加关键的六级考试。一座大山加一座大山压在头上,这个时候你将不会拖延,倾向于更早地体验负性事件,从而让你尽早地展开并完成课程考试复习,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后续的六级考试。

这就是设置后续事件的作用

——关注 @吳长安 ,每天都有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研究生、大学生)干货分享

参考

  1. ^ Sun H L , Li A M , Shen S C , et al. Early Departure, Early Revival: A "Free From Care" Account of Negative Temporal Discounting[J].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2020, 16(2):103-116.



  

相关话题

  可以给大学新生推荐一些大学应该读的书吗? 
  有哪些“自欺欺人”最有迷惑性? 
  为何生命科学、心理学领域的学术丑闻比数学、物理、天文领域的多那么多? 
  你希望还有哪些事项不用回户籍所在地就能办?目前「跨省通办」事项能否满足异地办事的需求? 
  打游戏是罪大恶极么? 
  成绩下跌原因不知,可以分析一下吗? 
  如何看待「迟到学生讲台站一排被老师掌掴」,校方回应称涉事教师已停职,并开全校大会当面给学生道歉? 
  如何看待化学这门学科? 
  为什么很多不是弱势群体的人,会为弱势群体发声,原因都有哪些? 
  有没有带孩子带得很好的爸爸,跟妈妈相比爸爸有哪些优势,会有很大不同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教育部提出「专硕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三分之二」?对于考研党有何影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部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毕业都没谈过恋爱?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