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师》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隽永:
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沉幽远,意味深长。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常用来表述艺术性较高的作品的审美效果。
《虫师》完美地诠释了“隽永”一词。
“人事音书漫寂寥——第十二话·眇之鱼”
《盗墓笔记》《藏地密码》等作品在前些年风靡一时。这些或诡谲,或灵异的故事,非常吸引都市读者。此类作品往往披着古代文化的外衣,实则越出现代科学的藩篱,不仅事件难以用常理解释,其中描写的生物也大多异化,不是通灵近妖、就是凶狠异常。
按理来说没有读者会把其中的故事当真,那如何解释这些作品吸引人的原因呢?
我想是现代工业社会之下,人们对“留白”的追忆。
什么是“留白”。
我们知道,人类经过相当漫长的一段蒙昧时期,神话和宗教解释了诸多难以给出答案的问题。这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机制——让大脑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不至于花太多热量用来思考很宏大的问题。
“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是“怪力乱神”的本质有什么错,而是想像这些事情本身,太过耗神了。
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过程,其实在大尺度的时间里,是一种审美体验。因为现代科学无非两百年,人类之前靠的都是另一种能力去完成对世界的审美化解读。
“既然想不出个所以然,干脆就编个故事来自圆其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动人的神话故事被创造。在人的认知达不到的领域,自有一种美学创造加以”留白”。
而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探索地球的深入,一个又一个的领域被科学所认知和解释。“留白”的空间越来越少,对社会审美主义的视角,让位给了理性思辨。以神话为蓝本的世界观一去不复返。
《盗墓笔记》《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等作品,力图创造一种“都市神话”,在社会的缝隙,用非理性、非科学的世界基础,来获得一个“白地”,从此霍格沃兹被想象力保留,成为隔绝于科学定律的自然保护区。
《指环王》《纳尼亚传奇》等架空奇幻作品,则直接用浩瀚的细节,移山填海般创造出一个新世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浸淫于逻辑思维多年的西方作者,始终把“逻辑自洽”作为创作的一大守则。比如“精灵语”、“克林贡语”,以及“龙与地下城”等诸多奇幻世界规律。他们建造异世界试图与主世界区分,却力图将异世界也打造成同样严丝合缝的整体。这就又犯了没有“白地”,密不透风的错误。
比起上述作品,东方更讲究的是含蓄、留白之美。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第十八话·抱山之衣
《虫师》的世界里,虫不是主角,而是因由。
作者不会费力地把“虫”谱系化,做成图鉴,起个拗口的拉丁文名字,然后排一二三四五六七号码。
每一集的剧情互不干涉,每一集的虫也是千奇百怪。与其说是银古遇见虫导致了一个个故事,还不如说是一个个故事发生,需要银古来旁观,需要“虫”这种缥缈的生物,作为一个开始讲述的理由。
“此时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电影《归来》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个关于记忆和人生的故事。
抛出了一个宏大的问题——假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记忆,蚀刻在脑海里。有一天这层蚀刻突然消磨干净了,人生还能不能前行。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第十六话·晓之蛇
《虫师》的世界里,男孩的母亲,变成了睡在灿烂樱树下,渐渐失去了一段又一段的记忆。虫为什么要以人的记忆为食?恐怕这不是着重探讨的问题。
和《归来》一样,把这两个故事抽丝剥茧,发现内核大致相同,都是询问这样一个问题:
“爱到最后,成了习惯。”
"有没有想过都想过抹掉这一段记忆,让自己活得不那么费力。“
记忆框定了一个人行为做事的习惯,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某种依据。那么被动地损失自己记忆的一部分,生活会变成怎样?
《虫师》故事中的母亲,饱受失忆的困扰,虽然生活中状况频出,但终究没什么大乱子。我们看前半部分,似乎已经有了结论:这不过就是诗意化的阿兹海默症,记忆逐渐消退,是个悲剧的过程。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当娘俩兴冲冲地跑去看望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另有家室,自己和母亲,是被人抛弃的对象。
过去的等待与回忆,如潮水般退却,飘散走远。
甜蜜的记忆,就抓住不放手;悲伤的记忆,就随水东流。
最后母子的生活,不可谓喜,也不可谓悲。
因为有虫,才有银古的到来,有了银古的旁观,这个故事才能被讲述,所以银古带着某种上帝的视角,虫象征着某种不可抗的缘法。
《归来》与《晓之蛇》在对记忆的处理上,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表述成“绝望”与“希望”、“积极”与“消极”都太笼统,难以抓住各个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虫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文艺作品,在一切超现实的背后,一定有其普世意义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山静似太古 日长如小年”—— 第八话·海境来客
《虫师》的世界里,有的讲亲情、有的讲友情、有的讲爱情、有的讲乡土之情。这些在其他动漫或者小说故事里都广泛涉及,但为什么《虫师》恰好能营造出一种诡谲深邃的境界呢?
一对情侣在海上遇难,男主角侥幸逃生,他的未婚妻却不知所踪。
三年后,又在迷雾缭绕的大海上,两人再次相遇。
任昉《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也就是烂柯人的典故。
在海境来客的故事里,海境里的三天,等于世界上的三年。虫代表着混沌与无序,虫制造了疏离。大部分时间里,虫师是无能为力的,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
正因为虫与虫师的存在,《虫师》的世界不是在创造,而是在意图打破——打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打破意识与时间的长短间隔,用近乎神迹的故事,去无限接近人性里面某些亘古不变的近乎神性的东西。
时间、生死、衰老与繁殖,这些宏大得几乎无解的命题,借助虫的参与,似乎得以窥见一斑。科学在这些自然规律面前,依然显得尤为渺小。而《虫师》在用审美化的小故事去补齐这些“留白”的过程中,激起了观众罕有的敬畏之心——对未知、对自然的敬畏。
日本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季风国家,四时之美景不同,更使得人容易“悲春伤秋”。
《虫师》里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或浓重或飘逸的四时景色,尤其是山色。
我喜欢山胜过海,竟然是从《虫师》开始的
说起来也要充满自地提一句,虫师动画中很多景色,是一家叫风动画的工作室完成的,这是家中国公司。
似乎,青绿的山水,源自数千年淡泊宁静的心境,对这点的体悟,中国人丝毫也不逊色于别国。
榛榛莽莽,郁郁苍苍,神哉秀哉。
如果说虫师的一切都是造化,那增田俊郎的配乐更是天工。
我国的动漫人的路还很长,可能最跟美日比不了家底的,就是声音层面。
无论是采集技术、声优还是配乐。
日本动漫的配乐,好音乐有时候比好作品都多。大部分配乐师都在点铁成金,而增田俊郎干了这么两个点金成神的作品。
一是火影忍者,二就是虫师。
火影里,sadness 鸣人的落寞,激斗时的血脉贲张;虫师里的宁静致远。很难想象民族传统器乐同现代电子乐糅合得如此完美,互相做一下加减法,竟然惊艳至极而且不分轩轾。
虽然虫师第二部不一定有开始那么精华。但质量上还保持着一致的水平,仍见诚意。
推荐《結》
————
结语:
颜师古注:“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
于是我很难把《虫师》这类好作品归结为“治愈向”,原因很简单,有病的人才需要治。
喜欢虫师的人,灵魂得了一处休憩地,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
如果敏感纤弱不是一种美德,那与之相反的心浮气躁就更不是。
我为无病之人、安静的人、和向往灵魂丰盈的人,真诚推荐这部动漫。
当然用它来治一些浮夸也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虫师》可谓隽永、可谓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