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在「自我」与「规则」间平衡?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g-zhen-p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修炼自己以达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

------------------------------------------------------------------------------

有人说这是放弃自我,同流合污。 No, 这是返璞归真,世事洞明的智慧


user avatar   cherry9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考虑了很久,今天决定把这道题好好的吹(ren)牛(zhen)逼(da)。

本文将以心理学为展开基础,配合部分管理学知识。

来深入的探究[自我]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并给出相应的叙述、训练方法以及个人建议。


本文大量参考Daniel Goleman关于情商的观点,并围绕着情商叙述展开,鉴于具备可操作性但没有严谨的理论验证,本文不提供图片/脑图进行归类诱导,希望各位理智看待,从自己出发来思考。

情商本身的体系也过于庞大,难以平衡展开,故只对题目涉及方面进行叙述。

理性的合理边界在哪里?

这其中我的答案,有助于读者理解本篇的中心思想,不长。

首先这是一道很容易被答歪的题,甚至说这道题,基本一出口,它就不对了。

为什么?

因为[自我]与[规则],这两样东西放到一起,就可以指代太多种情况,而答题者基本都是从自己出发,输出一个自己没有详加考虑的立场之上的观点,必然难免以偏概全:所有答案就是例证,对于同一个问题,回答了完全不同的方面。

这里稍微歪题一下:请注意

@eno-one

的答案,就明显触犯了鸡汤条例:文章中引动读者情绪的部分与目的,无论是出自何种动机,已经盖过了答案想要输出的内容本身。当然,他的观点有很多可取之处,自己也靠自标签解决了这个问题。

要说[自我],其实必须从[规则]说起。

一个人的生活,大致有三个范围。

而这三个范围,则给出了我们三个[规则]:

[自我规则]:当你生存时即产生。

[交往规则]:当你与他人互动时即产生。

[社会规则]:当你被他人所存在的环境的规则影响生存时即产生。

首先明确一点:无法付诸行动,就是内化的想法,不能称之为[自我规则]。[自我规则],就是时刻在你意识内甚至下意识所展现的所有行为。

这三种规则相对[自我],基本有些交错到理不清头绪,但是他们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层级关系:

人的[自我],通过[自我规则],来响应其他[规则]。

通过这个架构,你就可以明白[自我]与[自我规则]之间的区别:

[自我]忠实的体现了人的不可改欲望,而[自我规则]则体现着一个对于自我欲望的掌控力和实行力:[自我]与[自我规则]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哪怕是完全看起来相反的表现,[自我规则]也不过是在执行保护[自我]的职能。对于我们本身来说,[自我]是因,[自我规则]是果;对于外界来说,[自我规则]是因,而一个人的[自我],是没有办法传达到外界的,我们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方式,恰恰就是,[自我规则]。

拿我自己来举例说明:我可以为很多事情感到开心,但是有层级之分。爱情能让我撼动阳光,而创造能让阳光布满我的世界,做好一件事能让我喜笑颜开,冷热适宜不过让我念头一闪。[自我]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每个时期的[自我],必有其对应的层级关系,也就构成了[兴趣]。但是一件事我再有兴趣,如果不去做,不做出成果,是没有人认为我是真的有兴趣的。所以[自我]和[自我规则]之间的协调很重要。一个人的行动足够重,他的言语才能足够重。

但是,这世界上有无数且大多数可怜的小笨蛋们,却在用[自我]对抗着[自我规则],这就可以总结为,不够聪明。聪明完全不是描述智商的,而是描述意志力与行动力及自我反馈力的。意志力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恰恰是决定一个人前途的最关键因素,这点新西兰的dunedin在70年代已经通过长期的纵向研究来论证。拖延症患者请不要叫苦连天,这是可以训练的。要注意的是,强调喜怒不形于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

因为我们有情绪,不代表我们不能冷静的处理一件事。我们表露出自己的情绪,也不代表我们会按情绪行事。但是真实的情绪有助于我们表达自我,倾泻情绪,与他人拉近距离。一个人的内外在一致,也更容易从他人那里得到真实、有助的反馈。

一个人的修养,就是看他是否能够把真实当作赞美,也看他是否能够让自己的真实即是赞美,更是他是否能把描述他人的真实,让他人当作一种赞美。

关于[自我]这一点,和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很多杰出的艺术家,都会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反社会倾向,例如梵高、毕加索、兰波。但是也有很多其他杰出的艺术家,拥有着对社会极佳的适应性,例如达芬奇,提香。而他们之间的区别,恰恰就在于[自我]的表达。达芬奇是所有艺术家中,对于[自我]和[自我规则]同步、操控的最为优秀之人,他穷尽一生所表达的,无非是两种至极的东西:纯净的创造力与对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也因此,擅长宗教题材的提香与达芬奇一样,他们的自我表达,是在完美的表达自己的学识与素养与天生的感受力。之所以我一直在强调[自我]与[自我规则]的关系,恰恰是当这两点无数的解析分离下去后,所剩下的不可分元素,都是和情绪无关的:学识、修养、智慧、意志力、行动力、感受力、表达力、身体素质。反过头来,我们用梵高举例,我们都知道他的作品更贴近情绪以及直觉。以他为代表的一众艺术家,其实也是对于[自我]的另一种表达:以最恰当的方式(可以被他人感知并用直觉理解)展现自己。很多人看不懂草间弥生,也正是忽略了应有的切入角度。通过对于[自我]与[自我规则]的掌控,人可以排除掉很多对自身造成不良反馈的情绪与情感:无必要的恐惧,无目的的沉溺,无节制的欲望,而这恰恰是某些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所以梵高代表的,就是达芬奇所不能复制的一类艺术家:他们将自己沉浸这些完全有着副作用的情绪,体会,表达,再体会,再表达。刚开始是因为不想[失去情绪等于失去艺术灵感来源]所以放大[自我],后来则是习惯了而不能去建立健康的[自我规则]。从一个咨询师的角度来说,我真的希望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愿意选择这样一种艺术燃尽生命的道路。

这些内容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是在强调不要将[自我]与[自我规则]作为一个对抗,从外界来看,那本就是一个整体。而只有协调好了两者的关系,你才能面对真正的外部[规则]。

———————————————————————————————————————————

你们一定要认真看啊,老子这篇虽然说的长且麻烦,多看几遍受用终身啊!

这真的是抖干货啊!

———————————————————————————————————————————

好,关于[自我]与[自我规则]的关系我基本阐述完毕了,从这里,就开始讲解如何平衡它们,并通过平衡它们,合理的对待、平衡外部[规则]。接下来的内容,则涉及到管理学,目的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从而加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更加效率的输出[自我]。

我们看待外界事物的方法,可以总结成一个词:注意力。

而三个方向不同的注意力,也就是注意力的三种类型,恰好指向这三种不同的[规则]。

针对自我的注意力:[自我规则]

针对他人的注意力:[交往规则]

针对外界的注意力:[社会规则]

当缺乏针对自身的注意力时,我们容易失去方向感,难以了解自己并自控,也许是潜在矛盾,也许是外在矛盾,总之生命会有不和谐感。

当缺乏针对他人的注意力时,我们容易变的迟钝,也就是没有灵性。这涉及到了人的直觉力以及感受力。这对于那些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尤其重要。

当缺乏针对外界的注意力时,我们容易产生盲区。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容易被琐碎的小事干扰情绪,且无法根据整个外部变化,作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

先说如何专注于[自我]。

位于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后部,有一个叫做大脑岛叶的区域。每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身体某个部位,岛叶就会激活对应神经回路中的神经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注意到自己呼吸于是需要自己呼吸。

而人的直觉,就是岛叶加上杏仁核所发出的信号,实质上是一种somatic markers(躯体标记)。直觉,就是身体主动帮我们把注意力导向某个部位,选择,简化决策。直觉绝非万无一失,但是它很有用。专注于自我,就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直觉],[情绪],并能因此来强化[自我规则],在面对损失时认识到自己的[焦虑],并可以推断自己的[直觉]是否可信,从而作出更具有价值的决策。

关于[自我]的训练,其目的在于训练出强大的open awareness(开放意识)。这个东西听着玄乎,其实你们很熟,也被很多宗教故弄玄虚的扯过。

很简单,就是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看到的自己不是自己想的自己,而是外部环境下一个客观的自己,包括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外部世界是如何表现的。和照镜子一样,是真的照镜子,而不是想象描绘。

这样你就可以锻炼出一种能力,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只是在观察,在感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去做任何的评判、批评、抵制或者加权。

一个优秀的开放意识,又能反过头来更加真实的告诉你自己,你所表现出的自我是什么样的。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们表现的完全不是自己想象那个样子。

意识到一个真实的[自我],才意味着你可以掌控[自我],也意味着你的[自我规则]是有效的。而锻炼[注意力]本身,有些极其简单的技巧:冥想,刻意集中,沉浸音乐、艺术、文字,请日复一日的重复。

我掌握开放意识的过程有些阴差阳错,有些时日,我对于自己奔流的情绪难以掌控,就开始寻找各种解决方法,直到我发现了我可以通过写,来疏解内心的情绪。然后我就一次次通过写来抒发情绪,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饶有兴趣的观察自己坐在那里,情绪一点点从笔尖流出的感觉,就掌握了开放意识的能力。

——————————————————————————————————————————

我们为什么需要有足够的注意力?

是为了尽量排除干扰的行为,并控制自己的行动,被称为cognitive control(认知控制),恩,俗称意志力。

这就是为什么意志力高的人,往往展现出低情绪化:他们在控制自己,保持冷静,试图寻找客观真相,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已经没有时间去生气了。这里我教你们一个小偏方,请通过自己跟自己谈判的方式,来客观认识到可能付出的代价和收益。

试试看训练你的注意力吧,将注意力放在它该在的地方,这与意志力息息相关。

W Q G A T L V O U 8 S O A I E O A O W Q E O D C Z A W O Q 1 F O A.

这是一个测试开放意识的小测试,拥有开放意识的人,可以很快发现全部两个数字,而开放意识不足的人,会在注意到第一个数字后注意力开始模糊。

也同样有一个很简单的训练方法:积极、乐观的思考模式。

说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我晚上出门,没有钱没有钥匙,不小心把钥匙锁在了家里。在我还没来得及沮丧之前,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我这个注定回不去家门的夜晚,过的非比寻常充满趣味。

有趣的是,很多人把我这个做法看作神经病。

———————————————————————————————————————————

接下来是专注于他人,即[交往规则]。关于[交往规则],是没有一定的固定规则的,所有[交往规则],都是在于通过取悦他人而达成一致,进而达成目的。而针对每个人的[交往规则],又是不同的。当我们开始限定[交往规则]的时候,[交往规则]就会开始伤害到我们。所以平衡[交往规则]与[自我],就在于认识到[交往规则]到底是怎样一种东西。

我们往往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善于关注他人之人,往往在人群中拥有高辨识度,善于与他人交往,也意味着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善于关注他人,则是善于对于本质观察的一种体现。

先强调,感同身受不等于同理心,它只是同理心的一个小分支,且单单的感同身受,往往是对他人理解的一种误导。

同理心,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百度百科说的,档次太低,我来些洋气的。

同理心可以分出三种要素:

认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

情绪同理心 (emotional empathy):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同理心关怀 (empathic concern):明白他人需求的能力。

认知同理心,其实是一种对于情绪的思考。我们也许能感受他人与自己相同的情绪,可是这些情绪却未必由同一种情况所引起,比如相同的悲伤未必指向同类型的事件。基于感受情绪上理智的推理与思考,找到那些相同的部分,也明白那些不同的部分,就可以知道对待他人,哪些方法是有效的,那些方式是无效的。实际上,这仍是一种[自我]注意力的延伸,因为你在做如下思考时,负责自我审视和情绪监控的神经元依然会加大活动。关于这一点,好奇心能起到强大的助推力。

情绪同理心,则是感同身受的一种表达。妈的,它和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和眼窝前额皮质的进化功能都有关,就是——快速察觉他人的情绪与感受并呼应。优秀的情绪同理心还同时涉及到两种注意力:一、意识到你对他人情绪的回应;二、用开放意识接受对方的面部表情、声音、下意识动作及其他外部情绪信号。光感同身受还不够,你要找到并掌控正确的做法。实际上,当你察觉到一个团体中每个人情绪之间的共同点,你就可以分析到他们的团体利益所在。

同理心关怀,就是你在情绪同理心的基础上,知道他人在向你寻求何种帮助。同理心关怀,则是总是能够选取那些既可以帮助别人,也不会使自己过于疲惫的方式,实际上是对于前两种同理心的控制能力。专业救助人员,常常容易产生(compassion fatigue)同理心疲劳,而我们需要选取有趣、能获得满足的方式以他人需要的方式帮助他人,从而防止这种疲劳产生。另外,我们对于他人心理层面的同理心,通常需要强得多的专注力,这也往往才是问题的根源。

优秀的认知同理心,可以让我们迅速习惯陌生环境的[规则],并有技巧的消除与他人交往中他人的尴尬,这其实就是一种修养。神经回路基本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的,而负责抑制不合理冲动的就是海马体前部的神经回路。我们面对不同的人,就要启用不同的[交往规则],这也有助于我们分辨一个集体中的情感走向,就是谁更有相对权力。进而通过影响少数人,成功的影响到一个集体。

说个有趣的小插曲,两个人之间的相对权利,通常会展现在他们对对方的回复时间上。

请注意[心理磨损],在任何地位请保持同样的心理敏感度。

说了这么多,是要告诉你,[交往规则]从来不是不适应的借口,而是你没有经过恰当的环境训练。没有万全的交往技巧,只有根据情况做恰当的改变。看到这里,很多书你就可以扔了。通过第一部分对[自我]认知的训练,你就可以减少在遭受挫折时的不适感,把更多精力和思考投入到如何改进自己。

如何训练、锻炼自我克制?

教你一个小学生用的办法!

在脑中构建一个系统,是一个交通灯。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情绪不稳时,亮红灯,促使自己停一停,安静,停止行动。等到恰当的时候,亮黄灯,慢一点,想想可能解决的办法。尽量配合开放意识。亮绿灯,就马上开始着手解决问题,看看方法是否奏效。

我再给你举个结合外部意识的例子,有很多漂亮的女性不乏赞美。但是如果你能在观察她头发颜色的同时,意识到她头发的稀疏,并给出夸赞或者帮助,这个作用等级,非同一般。

———————————————————————————————————————————

最后说说很多中二病症的病因,[社会规则]。[社会规则],讲求的是你如何应对[社会规则 ],而不是怎么对抗[社会规则]。很多人面对[社会规则]有太多的想法,情绪,唯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一旦思考这个,其实你会发现。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东西,和[社会规则]并不冲突。

而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不了解]。

只有当我们正确的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客观运行,才能读懂[社会规则]下针对事件的真正含义,也才能及时的作出有利决策。当我们愤怒一件事,却不明白愤怒背后的前因后果,和什么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这无疑是可笑的。但却普遍的。

没有一种情绪,不可以用行动表达出来,也正因为可以靠行动来表达,所以才有意义。

我们抱怨[社会规则]的很大一个原因,则是视野不够。专注于更广的外部世界,有助于我们应对任何[社会规则],采取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才是通识教育的真正的含义。通识教育不在于懂得多,而在于懂得相互运用。我们不做的it的,可以不懂代码的含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分析和逻辑,将所有代码分类功能化,在不了解代码的基础上,借助于it大哥的帮助,搞清楚一个代码整体和部分是做什么的。

对于[社会规则]的适应,要求我们能够在[开发]和[探索]两个状态下相互切换。前者要求系统性思维,就是强大的逻辑性,且与奖励期待的神经回路有关,换言之,越熟练,我们感觉越良好。而后者,则要求我们刻意回避惯常的思维,从而发现新的思路。这里有个相对极端的例子:

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优质的创新思维,往往能够抑制[社会规则]带来的限制反馈,而本文的最高赞

@吴遇安

,则是一个典型由于完全不了解正常规则,进而导致产生了优秀创新思路的典型,因为阻碍不存在。想法可取,切勿模仿。容我说一句,你的解决办法里没有一个是解决办法,但是真的能给很多人思路,所以我们愿意把你供着。至于你该怎么定位自己,往这文章上面看吧。

另外对于[社会规则]的适应,具有时效性。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之间,真正的[社会规则]是不同的,google眼镜无疑宣告着大数据全民应用时代的到来,而善于拣取信息,作出决策,并不因信息数量级而带来注意力匮乏,则是我们要面对下一个[社会规则]。事件背后[社会规则]的本质,就是它们的运行模式及处理方法。

是的,面对[社会规则],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寻求解决办法,或者如鱼得水。我们由大及小来说,知乎,真正能起到导向作用的,只是优质的回答和优质的提问。越是身在其中,越是能明白其中道理,所以当一个知乎经典用户不断的在抱怨的时候,我们就该用一个开放意识,去衡量他的真实想法与动机。当你真正意识到[社会规则]背后的本质,你也能意识到重要的是如何行动。

知道如何行动并能采取行动,正是平衡[社会规则]的最佳因素。

本文到这里,基本也就结束了,鉴于这是一个占楼作,也不指望有赞数;且行文并不易于阅读,但是可以保证每个认真地阅读的人都有一定收获。

最后再反过头来强调两点吧:

没有人注定没有同理性和同情心,因为只要训练,就能养成。

但我们也要善用大脑顶叶和颞叶的交接部位及前叶额皮质,对自己适时的[注意力麻醉]。例如我们跟一个情绪低落的人交流,通过[心对心]感受对方后,就要及时切换到[脑对心],以免被低落情绪影响,从而能给出客观、有效的安慰及帮助。

[自我]和[规则],是需要一生去学习的平衡,也因此,会诞生万千种答案。而每当你思索这些至于疲惫的时候,就看看「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吧。

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但其实可以是一个人。只要你觉得开心,那便是好的。说到开心,我又忍不住啰嗦两句:人要学会[看心情],但更要学会[看心情],改变不该是目标,而是做法。撰写本文的原因,是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所面对的[自我]与[规则]都是不同的,道理容易让我们感同身受,但是同样的感同身受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适用,因此一个合理的平衡、提升方法,才是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




  

相关话题

  为什么民间要用“生孩子没屁眼儿”诅咒别人?有什么典故吗? 
  广西 100 多只鸵鸟凌晨上街狂奔,养殖场称「大部分已经抓回」,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想应酬爸妈的朋友是错的吗?难道这样就是不懂人际交往吗? 
  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落到实处,你有什么建议? 
  微信语音懒得听正常吗? 
  中国的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吗? 
  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逆行者、带货、奥利给、好家伙等上榜,你怎么看?背后有哪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追了7年的妹子还不答应,怎么破? 
  近期针对女性的一系列犯罪是所谓「3000 万光棍」的影响吗? 
  「这 TM 都是套路」是种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原题含教育部认定低俗。改之:是不是「笔格」越高,朋友越少?
下一个讨论
Rimowa 的 14 个产品系列有哪些特点?如果要购买应该如何选择?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