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制的终结根本的原因在于罗马从城邦国家到领土国家再至世界国家的转型,其推动力则是在于被称为汉尼拔战争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即罗马与原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之间的战争,前后有三次,第二次最为壮烈宏大)之后所造成的平民阶层与元老院阶层的对立。
罗马共和时代起源于公元前509年,前一百年的时间延续了王政时代的做法,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国家对外结盟,这个时期的同盟叫做拉丁同盟,即同属拉丁民族的城邦国家之间相互结成军事同盟,相互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罗马因其战力略强,因而发挥主导作用。
公元前390年罗马因平民与贵族阶级之间的对立,使得罗马被北下的凯尔特人(高卢人)一部攻陷,高卢人因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发生瘟疫,在得到赎金之后离开,而此前所构建的罗马人主导的拉丁同盟也以解体告终,原来的同盟看到罗马的衰落之后落井下石。此次被攻陷除成为罗马人不能忘记的屈辱之外,也决定了未来三百年间罗马的政治形态。一是通过将国家公职和贵族头衔向平民阶层开放,消除国内冲突,促进各阶层的流动,提升自己的国家实力;二是在解决了原来的同盟现在的敌国的入侵后重新构建与周围城邦国家的关系,即罗马同盟。与原有的拉丁同盟相比,罗马同盟的特点是确定了罗马为盟主,其他加盟城邦只能与罗马签订同盟条约,相互之间不允许结盟,有任何冲突也是由罗马出面调停,有军事行动也是罗马作为主力,其他同盟国家派兵支持。
以罗马同盟为蓝本,在此后的两百年内罗马征服了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城邦、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亚平宁山脉的山地民族与沿海的希腊城邦,卢比孔河以南的意大利半岛已全部处理罗马的控制之下,而此时罗马仍然是一个城邦国家,其他各城邦国家的内政依然独立。虽然罗马在各地修建了要塞和殖民地,并建设公路网将各个城市联结起来,但此时的罗马只是通过罗马同盟这一军事同盟关系将意大利半岛中南部控制起来。
公元前264年,罗马在刚刚完成意大利半岛中南部的征服之后不久,即开始了与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的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随后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即汉尼拔战争)和第三次布匿战争,对此后罗马从城邦国家转为领土国家,进而转变为帝国主义国家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三次战争,有非常多精彩的故事和人物,特别是持续了16年且在罗马本土进行的汉尼拔战争更是可歌可泣,同时此一战争也改变了罗马人的常规战术,并建设了强大的海军,使得罗马人在古代世界的军事力量大大超越了任何其他同时代的国家,否则庞培如何在3个月内扫清全地中海的海盗并在短短数年内征服东方,卢库鲁斯如何以3万敌15万最终以16人死亡完胜,凯撒如何在8年内彻底征服高卢全境并在腹背受敌情况下以5万敌25万打赢阿莱夏攻防战。。。扯远了,但是罗马共和国末期,自汉尼拔战争至公元前后帝国的确立真正是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非常值得一读,而且相比同时期的东方,西方这一段的历史记录实际上要更为完善一些。下面我们接着讲罗马国家形态的转变。
三次布匿战争的结果是这样的: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从无到有建设了属于自己的海军,在因自负和没有海洋经验下无谓地损失了大量兵员后终于战胜了原海洋大国迦太基,迦太基海军被摧毁,西西里、撒丁、科西嘉三岛收入罗马版图,三岛上原有的城邦国家如叙拉古仍旧以同盟国形式加入罗马同盟,其他地区则作为罗马直属领地设立行省;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一共战死兵员达二十万人以上,执政官级别指挥官战死十数人,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将汉尼拔赶出意大利半岛,并将汉尼拔家族开发的西班牙收为行省,同时南法也在这一时期被收为行省,努米底亚因在此战中为罗马提供骑兵,成为罗马的同盟国,但不同于拉丁同盟中的同盟城邦,以独立王国形式存在的同盟国没有不能对外建立外交关系的限制,埃及也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与罗马成为同盟国;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征服了迦太基,首都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撒盐,迦太基被收为行省,至此西地中海地区被收入罗马控制之下。
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在一百年内从罗马本土的军事同盟延伸至统领众多领地的世界性帝国,然而其内部的统治方式却没有变化,一场内战促成了这一变化。
罗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本国的士兵和指挥官,也有意大利本土其他罗马同盟城邦国家的辅助士兵和指挥官,然而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有新征服的领地和战利品却都归罗马所有,并且新增的国有土地仅限罗马公民可以租用,这引起其他加盟国的不满,在通过正常申诉得不到相应权利后,原同盟国另组同盟,对罗马宣战,最终促使罗马立法机构元老院重新审议这一申请,将罗马公民权授予卢比孔河以南意大利本土所有加盟国居民。至此,罗马从城邦国家转变为领土国家,虽然各城市仍然高度自治,但因为有罗马公民权,就意味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以,其他城市的罗马公民和贵族同样能在罗马的元老院和平民大会上提出议案、投票和成为获得国家公职,参与到罗马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中。
至此,罗马对外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然而此时却又出现了类似于公元前390年前后那样的社会阶层的对立,而此时却不是平民与贵族的对立,因为国家公职和元老院席位早已经向全部平民开放。此时的对立,究其根源仍然是第二次布匿战争造成的,因为长达16年发生在本土的惨烈战争,本是罗马市民的士兵战死者众多,而且由于连年的战争不能从事生产及战争的破坏,造成家庭经济生活的极度困难。战争胜利之后指挥官可以获得战利品,同时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可以较低的价格租用土地进行投资开发,获得巨大的收益,而普通士兵的家庭则不得不借贷度日,因为罗马的什一税是按前一年的总收入,而不是按减去成本之后的净收入,所以即便是入不敷出,仍然要交税,于是罗马社会的贫富差跑已经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而当时的利息并没有规定上限,于是很多付不起借贷的罗马人沦为奴隶,而原来的战俘如迦太基人沦为奴隶后却可以通过赎身和主人的恩典成为解放奴隶,进而成为罗马公民。热血拼杀战功卓著且是胜利者的罗马士兵在回国后因债务沦为奴隶,而因反抗罗马成为战俘作为奴隶被贩卖到意大利的迦太基人却因长相标致或能说会道获得自由之身,这种匪夷所思的对照成为了此一时期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同时,由于西西里岛和北非的开发,使得罗马本地的家庭农场受到极大冲击,本土居民的收入减少,很多也不免沦为高利贷的牺牲品,社会上一下子产生了大规模的失业人口,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最先注意到这一情况的是格拉古兄弟,两兄弟都是罗马上层的青年才俊,怀着赤诚之心希望推动改革,最核心的是农地法,即土地改革。具体的作法是限定租用国家土地上限,并为无钱租地的失业自耕农提供资金支持。这损害了以富裕阶层的元老院阶级,两兄弟都先后因为提出土地改革而遭杀害。
格拉古兄弟提出的问题的确是符合实情的,但却在当时没有上升到危害国家安全的程度,但在此后进行的对马其顿等东方国家的战争中却反映了出来。
成为罗马士兵是有财产下限要求的,而平民的贫穷使得这一下限一再降低,使得很大一部分本不应从军的市民被迫参军,而由于失去了经济支柱,家庭的生活变得列加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作战的积极性也极大的降低,从而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为下降,以致战争的失败。
最开始注意到这一情况的是军队的指挥官马略。马略没有受到太多的教育,是平民出身从底层士兵拼杀成为指挥官的,由于近距离的观察,他了解到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于是提出策略改革军制。此前的罗马士兵都是罗马公民,通过抽签决定由谁来服兵役,而马略则将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即志愿从军,从而吸纳失业人口进入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此时的社会问题。
从马略开始,苏拉、秦纳、庞培,罗马进入独裁官时期,除秦纳外,其他三人均是在有军事力量支持下迫使元老院承认他们的独裁官权力。独裁官并不是从他们开始的,共和时代就有,是在国家陷入危机情况下,选定一人行使所有大权以化解危机,属于国家临时性公职的一种,他们三人只是把原有的半年任期延长,而此后的凯撒更是就任终身独裁官。
在这一阶段地中海的东部的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及更为东方的希腊君主国相继成为罗马的行省或同盟国,地中海成为了罗马的内海。
然后,盖乌斯·尤利西斯·凯撒横空出世!
凯撒与此前的马略、苏拉、秦纳均有亲戚关系,所以他目睹了共和制末期罗马内战的惨烈,及这背后的政治原因,而这位罗马历史诞生的唯一天才则有志于化解这一乱相。
凯撒37岁就任大祭司一职才正式步入政界,此前都是在与各种人妻的感情纠葛和借贷中度日。42岁时凯撒就任执政官,随后就任南法行省总督,开始了随后8年的高卢战争。记录这一战争的高卢战记非常值得一读,凯撒除了泡妞在行之外,军事上的成就也完全不亚于此前所有知名的指挥官!
之后就是征服完高卢之后跨过卢比孔河的内战了,以凯撒获胜,庞培客死亚历山大,凯撒抱得美人归,回国遭暗杀。此后18岁的屋大维继承遗志,战胜安东尼,大权在握并活到了77岁,在四十多年的漫长统治中逐渐地建立了帝国体制。
伟大的凯撒死时,屋大维还是18岁的孩子,并且不是贵族出身,以至于宣读遗嘱之后几乎所有的罗马人都在问“谁是屋大维?”然而屋大维此后的表现却证实了凯撒的慧眼识炬,在毫无政治根基的情况下战胜了宿将安东尼,并经过和平演变将共和制过渡到帝制。(当然,凯撒的威名和原有部下的辅助也是离不开的,但不得不承认屋大维也确实完美地继承和完成了凯撒的政治理想)
讲完这些历史,可能还是没有解决上面的提问,为什么凯撒及其后继者统治下的罗马更适合帝制而不是共和制。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一点,罗马的帝制并不同于中国的或者当时东方国家的君主制。罗马的皇帝仍然是罗马的政府公职之一,只是权力更大一些,而且是终身制的,但皇帝仍然是在法律之下的。而且在神君凯撒的血脉断绝之后就不再是世袭制的,甚至有行省出身的人做到了罗马皇帝,甚至是原来的敌国迦太基人。
其次,罗马译为皇帝的词Imparator,原意其实是凯旋将军,是在战胜敌军或凯旋仪式上,士兵们向指挥官欢呼时用的称谓,帝制之后也可以视作是罗马的最高军事统帅;
其次,罗马的皇帝是将原共和制下多个官职的权力集中到一起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即军事指挥权、护民官特权、第一公民特权、大祭司。同时皇帝的政令也必须通过元老院承认才能成为法律,而且皇帝的登基也没有仪式,而是要由前任设立遗嘱,通过元老院认可将前述的皇帝特权授予继任者才能生效;
其次,皇帝并不干涉内政统治,意大利本土仍由每年选任的两位执政官治理,各地的自治成邦和同盟国仍然高度自治,行省则是由皇帝和元老院派出的总督进行管辖;罗马皇帝需要负责的主要是边境的安全、本土的粮食进口、各行省总督的任命、税收、最终审判权、铸币权、公路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共同性问题。
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看,罗马皇帝拥有的是行政权,类似于现代的美国总统,但因为皇帝所拥有的威信,所以实际上也可以某种程度上干预立法,同时罗马皇帝还是整个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虽然罗马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其所拥有的权力相比于手握生杀大权及整个国家全部财富的东方君主国国家来讲,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那么帝制或者皇帝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一是安全,在罗马共和国末期的遍及地中海世界的战争中已经确立起帝国的防线,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北海和莱茵河多瑙河、南面是撒哈拉沙漠,东边是幼发拉底河和大国帕西亚。当时的已知的世界中,尚未被征服的只有日尔曼人和东边的帕西亚王国,而由于不同的原因,凯撒和后来的继任者认为,帝国的疆域不需要再扩大了,同时新征服的地区也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罗马化之后才能彻底的安定,因而此时罗马军队的目标已经不是进攻,而是防御,因而需要常备军和职业军人。因此原有的执政官在战时担任军事指挥官并通过抽签征集市民兵的作法已经完全失去了作用。而常备军又必须有一位常设的最高指挥官,从整个帝国的角度来部署防御,这就是皇帝,IMPERATOR!
二是协调,意大利本土在过去的五百年间已经融合在了一起,但高卢人、日尔曼人、西班牙人、非洲人、希腊人、埃及人、波斯人、色雷斯人,这些原本拥有自己的历史和相互斗争的仇恨的民族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罗马人自己也存在与其他民族的冲突,这些冲突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安全问题,因而也是由皇帝来负责。比如罗马派驻行省任期一年的总督,如若在职期间有不法行为,行省人民派出代表向皇帝申诉;同时在亚历山大的希腊人和犹太人发生冲突时的协调人就是当时的克劳狄乌斯皇帝。
三是融合,帝国时期结束了此前的内战和各民族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平得到发展,联结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公路网的建设以及地中海和平的保障,使得各民族都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而公路网的建设,各个城市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也是由皇帝来负责。
讲到这里,或者可以解答上面的问题了,罗马实行帝制的原因,实在是这一统治方式适用于罗马统治下多民族多文化的实情,否则如果仅是凯撒的个人权力追求是不可能延续了四百年之久,并且保证了罗马世界三百年的和平与繁荣;而且从权力的获得来看,罗马皇帝的权力最终仍然是来自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并从权力的认可流程,也可以将之看作是罗马政府公职的一种。
然而进入基督教世界之后的罗马皇帝就又是一种形态了,那更类似于我们普遍所知的君主制了。
从上面的过程来看,罗马的体制转变都是因为国家的形态转变了,新的体制都适应了新的统治需求,并且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哪些东西是不变的?哪些特有的东西使得罗马帝国从台伯河边的七座山丘发展成为统治整个文明世界的大帝国?而这样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帝国又是如何在三百年内保持了稳定和繁荣?其他民族又为何能甘心居于罗马的统治之下而鲜有叛逆?而文明已经如此发达的我们,为何却不能像罗马帝国那样,和平相处,各民族各文化在独立中又相互融和,在和平中获得繁荣?
这些都是值得后世的我们深思的。
推荐大家读《罗马人的故事》十五卷,一个在意大利居住了十五年的日本女作家所写的罗马史,其中有很多东方人的视角和反思,她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