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却成为一生的污点? 第1页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v0/

谢邀~

这两天有点忙,都没咋来玩。

先挑这个有趣的问题回复一下~

这个题目,不应该只拿关羽和张辽来做对比,虽然他们很典型。

应该多挑几个样本,找出降将待遇的规律。

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事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

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

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

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于禁同志明显属于第一类,入地无门插翅难逃,跟被摁地上没啥区别了。

不过分析第二类群众的事例,也有助于咱们整理思路,琢磨降将怎么才能收到尊敬以及重用呢?

混不下去组

黄权与庞林。

老刘伐吴打输了,守在江北防范曹魏的黄权和庞林被吴军把前后两头道都给堵死,回不去了。

于是这两位没辙,又打死不想向东吴低头,就结伴北上投降了曹魏。

这二位的地位都很高,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当地土豪,时任镇北将军。这可是重号将军。

庞林则是刘备的好朋友庞统的亲弟弟,时任荆州治中从事。应该算荆州班底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以他俩如此重要敏感的身份,在汉魏两国,都没有被责难,还受到敬重。

张郃。

这哥们的事儿大伙都知道,跟郭图不和,被后者算计的没法回去了,索性就降了曹老板。

属于‘你丫不仁我特么就不义反正都是你特么逼的’的典型人物。

遭到了曹老板非常当回事儿的重视,并得以大放光彩。

姜维。

伯约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上进青年中郎小姜有心抗敌,被直属上司马遵抛弃

于是中郎小姜弃暗投明,投入诸葛丞相怀抱,成就轰轰烈烈当之无愧的最后一任汉朝大将军。

罗宪。

这位仁兄很猛,但人家其实是学文的出身,不是天生武将,老师还是谯周。

刘禅投降后,时任巴东太守的罗宪哭了三天,结果赶上东吴来打秋风。

狡猾的东吴想骗罗宪让出永安,趁机夺取巴东。估计东吴的狼尾巴太显眼,罗宪特痛快的翻脸了。

处于对落井下石的盟友的愤慨,小罗宣布率众降魏,坚守白帝城。

面对陆抗、步协、盛曼三批人将近五六万大军围攻,小罗生生扛了半年,把陆抗耗疲沓了。

后来小罗在魏晋都受重用,对伐吴也贡献颇多,狠狠地出了口恶气。

孟达。

这家伙因为不救援关羽,又和刘封闹翻了,害怕被老刘清算,就卷铺盖投降曹魏了。

曹丕为了恶心老刘,对孟达非常礼遇。夏侯尚与桓阶跟他关系也不错。

有个事儿大伙一直没太在意,孟达的籍贯是司隶,这家伙隶属东州军,不是益州土著。

他爹是前任凉州刺史孟佗孟伯朗,就是讨好张让,斗酒搏凉州的那个家伙。

他们孟家在司隶也算大户人家。孟佗、董卓、刘焉。真有趣。

考虑到那些家族的人际关系……越发觉得曹丕恶心老刘的用心真险恶。-.-

本质上,孟达投降的原因和张郃差不多。

以上,混不下去组的降将们,基本都有个几个共同点。

一,事儿办砸了不是我的责任,要么是老板自己掉链子了,要么是形势逼人。

二,老板要弄死我,我不能等死啊,反正他不要我了,那我当仇人,臣属关系就自动解除了。

三,遇上事儿的时候,我可没怂。姜维对抗诸葛亮,罗宪给陆抗吃瘪,就连孟达都敢打刘封。

然后是跑不了组

潘濬。

这是一个非常倒霉的倒霉蛋。武陵人,刘备荆州班底中理所当然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之一。

最关键的是身份,他是蒋琬的表弟

关羽被孙权害死后,小潘宅在家里蒙着被子闷头哭,孙二狗上门又是拉着手说体己话又是擦脸。

小潘遂降,日后官至太常,遭到东吴上下普遍的敬重。

基本上,这是一个一把手被坏人暗算了,二把手被坏蛋堵在屋里,最后被迫失身的故事。

张辽。

辽爷威名赫赫,事迹不需要赘述。

吕布被曹老板干掉了,辽爷就老老实实的率部投降。

这是一个没啥尿点的,老大自己不争气嘬死,小弟没了效忠对象,顺势改换门庭的故事。

严颜。

老严头是三国里我个人最喜欢的降将,因为这老头儿太萌了。事迹大伙儿肯定也都熟悉。

老头儿被张飞抓住了,要他投降,老头儿特横的说:“咱这儿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那脾气咱都知道,嚷嚷着就要把老头儿拉出去砍了。

老严头特硬气地往外走,临了还不忘嘀咕一句:“砍就砍呗,瞎咋呼嘛。”

估计是把张飞给气乐了,又把他拽回来,亲手释放,并隆重款待,把老头儿哄高兴了,遂降。

这是一个碎嘴小老头儿牛逼哄哄不怕死,又靠老碎嘴救回小命的故事。

关羽。

关二爷的事迹几乎是个人就知道了,不过我还是得啰嗦两句。

要说二爷这投降投的,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刘生死未卜的时候,降了曹操,立下足够补偿曹操恩情的功勋后,又依然重投旧主

把投降生生干成了借调,降将当成了客将。

最匪夷所思的就是在做客将时,冲进上万人的军阵里当着上万人面,把人家主将脑袋剁下来。

更可怕的是干出这种事儿后居然还毫发无伤,拍拍屁股拎着人家主将的脑袋回来了。

就算当时没人确信他还会重投老刘,这种可怕的功绩也足够骇人听闻了。
比曹老板自己的亲班底还要玩命,所以后来走人的时候,根本挑不出毛病来。

还得让人仔细琢磨琢磨,如果当初关羽没投降,一赌气自杀了,曹操得在颜良这多死多少人。

说真的,你试试在一万巴西球迷的包围圈里拎着家伙把罗纳尔多捅死。

综上所述,或是别人困住或是跑不了的降将们,大概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一,老大嘬死,我是无辜的。

二,老子不怂,拒绝投降打算寻死,杀不杀我就是你的事儿了。

三,老大不知道是死是活,于是投降。但是偿还了你不杀的恩情,我该回哪儿还回哪儿去。

那么,针对这些成功降将们,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结论。

如果你是一员降将,如何保证你得到对方的礼遇,甚至不会被老东家记恨呢?

首先,你不是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其次,你在面对失败时,做出了足够多的努力。足以报答老东家的恩情。

最后,面对生死关头,你不怂

拿处境和于禁最像的老严头来做比较。

严颜是力战被俘,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在面对张飞的威胁时,坚守住了臣节。

被张飞的人往外推,宁愿选择被砍头的严颜已经做够了一名臣子能做到的一切。

哪怕日后面对刘璋,他也可以毫无愧疚。

而赦免严颜那是张飞的选择,从这里开始严颜已经为刘璋尽忠完毕,之后的事情是一个新的开始。

张辽投降的时候,吕布这个山头已经被踹平了,当时的张辽是个无主之人。

更何况吕布自己都愿意投降,又能要求张辽什么呢。

他面对的是一个要不要为吕布死节的问题,很显然张辽觉得不值得。于是做出了更有价值的选择。

关羽的投降是最不像投降的投降,充满了江湖豪侠快意恩仇黑白分明的飒爽。

你把他和曹操当成两个比试的侠客,会想的更明白。

关大侠失手败在了曹教主一干人手下,曹教主饶了他一命。

于是关大侠以恩报恩,亲手杀了曹教主死对头袁帮主手下的颜长老,解了曹教主的难局。

报了不杀之恩后,关大侠事了拂衣去,重归江湖,寻兄觅弟。

这整件事根本是武侠小说的情节,偏偏发生在历史上了,偏偏发生在最不废话的陈寿的史书里了。

神人啊。

于禁于文则和这三位都没有可比性。

他能算是力战被俘,但很遗憾,于禁在这次战败里要担负主要责任。毕竟他是援军的主将么。

是他自己把事儿搞砸了,一点都不无辜。哪怕曹丕事后不恶心他,败战之罪也还没过追溯期呢。

《三国志.于禁传》里说:“……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似乎没有什么抗拒,这情景可能就是关大侠踩着船带人来了,老于琢磨了一下,就投降了。

换言之他怂了。不管是被迫投降还是被困投降,两种降将想洗白都不该出现的一种状况。

也就是说,于禁虽然败战,但好歹是在尽臣职,干他该干的事儿。虽然干砸了。

而真正考验人的时刻,在面对生死与臣节的选择。

严颜因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守节,慷慨赴死,于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这就是一个面对自己本心的考验,连赌博都不算。

张飞那个暴躁脾气,火儿一上来就抽人玩的主儿,你怎么知道他敬你是条好汉就不会杀你?

我严重怀疑,如果老严头不是碎嘴卖萌,他是否真能躲过这一刀。

在决定慷慨赴死尽忠守节的那一刻,严颜已经死过一次了。后来张飞给他的是新生。

于禁在面对这个选择时,尽管对象是公认比较厚道的关大侠,他还是怂了。

事实上关大侠确实剁了不怂的庞德,虽然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二逼的话太拱人火儿。

那些有勇气死节的人,就算最后没死成,也会得到人们的敬重。

因为他们已经证明过自己了。很遗憾良将于文则没扛过这一关。

殉命死节并不一定是必须,这不会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

真正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你做出了什么选择。

那么于禁是不是有必要选择死节呢?

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赵襄子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的老主顾范氏和中行氏都被知伯干掉了,但这两家对豫让都仅仅是普通的待遇。

于是豫让也以很普通的忠节回报他们。

但是知伯以国士的待遇对豫让,于是赵襄子杀死知伯后,豫让不惜自残,也要以命相报。

最后赵襄子也成全了他殉节的志望。

吕布对张辽,绝对谈不上有多么了不得的恩遇,肯定不如高顺。

于是张辽也仅仅以众人报吕布,高顺则以死相报。哪怕后来吕布疏远他,也要报答之前的恩情。

刘备对关羽、曹操对关羽,都是国士的待遇。关羽刚刚投降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非议。

但是他用行动证明了,他不是一个急于寻死来展现忠诚的莽夫。

先杀死颜良报了曹操不杀的恩情,立下了足以回应曹操礼遇的功勋。

再舍弃荣华干冒大险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以超越生死的姿态展现忠义无双的臣节。

牺牲一时的名誉,是为能真正的以生命来报偿对自己国士遇之的刘备,遂以国士报之,天下无双。

关羽对刘备三十五年多国士之遇的报答,无愧天地人神。

曹操对于禁,绝对不是众人遇之。建安二十一年他就假节钺了。

在刘备那边,这是关羽、张飞、马超的待遇。

虽然未必有到国士遇之的程度,但绝对比庞德一个区区三百户亭侯的杂号将军要强。

至于于禁在三十年的征战生涯中是否立下了足以报效曹操的功勋,这见仁见智。

但在面对殉节时,于禁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让曹操有些心寒的。

更糟糕的是有庞德这个愣头青把标准线给拉高了,弄的老于很被动。

何况曹操是个值得为之殉节的人。

没必要苛责于禁,当时的于禁应该差不多也到暮年了。

殉节并不一定就是高尚的,会令人轻视的原因是不舍得以殉节的勇气报答君主的知遇。

在那个时代,身处一群轻生死重然诺,追求生命意义,以垂名青史为志愿的人之间。

“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实在太令人遗憾。

乱世里,长命百岁并不值得追求。

这也许在现代人看来是毫无疑问的正确选择,只是当时的价值观,更看重灵魂的重量。

至于曹丕那个坏蛋。

他干的不似人主的事儿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

只是又体现了一把他文人气的小心眼儿,跟当年当众骂张绣比起来,这都不算个事儿了。

话说回来,我一直对于禁的谥号很感兴趣。他死后得了个谥号,‘厉’侯。这显然是个恶谥。

“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

问题是,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愎狠无礼、长舌阶祸,这四条,和于禁似乎不太对的上。

听着不像“最号毅重”,“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的于禁。

我不由得想,扶邪违正这一条,在这里具体是什么含义。

‘违正’毫无疑问是指失于臣道,那么‘扶邪’是什么呢?于禁投降期间是不是还干了啥别的事儿?

当然这完全是个人思维发散的臆想,别当真。

P.S.

现在网上有两种对于禁投降的解释。

一种是诈降说,分析于禁投降动机是按照曹操指示故意诈降,带着三万降卒故意耗费关羽的军粮。这根本是异想天开。不管是多厚道的人,除了解放军,谁没事儿会给战俘一天三顿吃个饱,让他们养足力气好闹事儿啊。而且还是在中古时代。这种说法完全是基于现代人上帝视角的揣测。

第二种说法是于禁投降是为了保住手下兵将的性命。这是典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看问题,古代降将和降兵根本两回事儿,砍了主将,把剩下的中级军官和降兵收编,或者解散,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以这个作为于禁投降的理由,根本立不住脚。只能说现代人太善良,考虑问题都太有人道主义关怀。最主要的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说法大概其是十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从我嘴里说出去的……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主要是曹丕的小气造成的,我个人认为于禁的投降并不算什么污点,你不要跟着曹丕的思路走就可以了。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看整体,要把他的一生事迹都仔细斟酌一遍,不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到战败被俘,关二爷不是一样被曹操俘虏过吗,但这影响二爷的威名了吗?

我个人认为评价一个将军有三个指标最重要:其一,战绩。这一点无须多说,没有战绩那就是来混饭吃的,啥也不是。其二,官职与爵位。这代表着君主对武将能力的认可程度,这个指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其三,君主的直接评价。

战绩:1、使(于禁)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2、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3、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粱,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尽降其众。4、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5、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6、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近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7、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余人降。8、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就战绩而言,于禁在遇到二爷之前保持全胜,人生最后一仗全军覆没且被二爷俘虏。不过要知道,二爷是何等人物,就论单场战绩那简直就是神级人物。《三国志》中明确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二爷在官渡之战时,万军从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般。这要不是正史记载,谁敢相信是真的,我估计只有小说里才有这样的情节吧。所以,败在二爷手下并不算丢人。

于禁与关羽在战场上相遇,这就好比世界杯的淘汰赛阶段。不论发挥水平、主客观条件如何,总有一方会被淘汰。况且于禁并不是败在与关羽正面硬刚上,在一定程度上是败给了天气。战争本身就充满了突发性跟偶然性,有时候就一场战斗而言还真不能说明问题。

官职爵位:军司马——陷陈都尉——平虏校尉(益寿亭侯)——裨将军——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假节钺。

从于禁的官职履历表来看,他跟随曹丞相一路平步青云。刚入伙时是军司马,最终官职是左将军并且假节钺。左将军是武官的常设职位,在武官序列里非常高。武将“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这表明了曹操是非常认可于禁的能力的。

君主的评价:1、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2、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

曹操本人也是一代名将其军事才能不必多说,但他对于禁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虽古名将,何以加之”这八个字高度赞扬了于禁的能力。另外,每当曹操有战事的时候,经常带着于禁,大军前进时于禁打前锋,大军撤退时于禁打后卫。这就好比在足球比赛中,于禁在进攻的过程中扮演前锋的角色挑起破门重任,在防守的过程中化为后卫力保城门不失。可以说,于禁是战场上进可攻,退可守的全能型将领。

综上所述,论战绩,终其一生只败给了单场神级人物二爷,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天气因素。论官职,曹丞相对于禁悉心培养一路升迁,最终官拜左将军、假节钺。论君主评价,一代枭雄曹操对于禁能力未有半点不满,赞誉有加。总之,于禁能排入五子良将完全凭的是实力。

老铁们,有需求的还请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zha-wei-ye-xiao-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标准答案:于禁的官位太高,投不起。

关羽降曹,时为别部司马,行太守事。

关羽的“别部司马”是体制外的职称,不属于武官的正式编制,它是对有军功之人的临时安置,有“侯缺补升”之意。

说得好听点,这叫“明日之星”。说的难听点,这叫“狗屁不是”。

没错,关羽投降时,他的官位狗屁不是,影响力也一文不值。如果不是后来蜀汉得成大业,关羽的这次投降很可能就直接被历史忽视了,连进入三国志本传的机会都没有。


张辽降曹,时为骑都尉,北地太守,兼领鲁相

“骑都尉”是吕布担任过的官职,大体地位等同于今天的少将偏下。骑都尉是实权武官,权力来自于中央,比一般的都尉地位稍高,介于都尉(少校)和中郎将(少将)之间。例如:李云龙就是个中郎将,兵权大概是一个师,张辽也类似。

至于“北地太守”,显然只是个遥领的虚衔。因为北地在凉州,张辽不可能跑到凉州去述职,所以这个职称没有实际意义,和“刘豫州”一样属于名誉头衔。

有点争议的就是“鲁相”了。当时的鲁国一分为三,曹操,吕布和袁绍各领其一。张辽作为吕布的小弟,是肯定没办法在整个鲁国行使职权的。而且张辽年仅二十八岁,又是军吏出身,因此“鲁相”一职大概率也只是个挂名。

所以,张辽当时满打满算只能算是个师长。他在诸侯并起的乱世中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但还远到不了举足轻重的地步。

再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张辽虽然归于吕布势力,但最后下邳之战时张辽并没出现在现场,他是吕布被杀之后失去了效忠对象,以无主之人的身份归降的。这和襄樊之战后廖化投东吴的性质一样,出去打了个酱油,回来老板就死了,无奈之下只能投降,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难道去落草为寇吗?

所以张辽投降并不是什么大事,与“气节”“风骨”没有一点关系。属于正常的人事变更。


于禁降关羽,时任左将军,假节钺

“左将军”是个什么官职?它有多大?

“左将军”一职在汉末是虚衔,不常设。按照标准官位来讲,汉朝武职最高者为“大将军”(国防部长),然后是“前后左右”四将军(战区司令),再然后是各种“名号将军”(师长,旅长),最后是乱七八糟的“杂号将军”(特种部队,保安部队)

(答主注:汉朝和魏蜀吴三国政体各各不同,虽然都设有大将军,骠车卫,四方将军,四征四镇四安等常规职位,但具体的职权和地位都不尽相同。本回答只做粗略划分,不深入考究)

刘备前期流离颠沛时,官职就是“左将军”。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万,常年辗转在中原各地打游击,没有稳固的势力范围。

然而,左将军虽然级别不是最高的,还往往都是遥领,但它的象征意义很强。因为前后左右四将军是汉朝诸侯所能获得的最高军衔,位列上卿。能获得四方将军的名号,就等于有资格开府治事,有资格参政议政,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上流社会,其“诸侯”地位会得到各方的承认。

比如,吕布曾任左将军,领徐州牧;

马超曾任左将军,领凉州牧;

张郃曾任左将军,曹睿时转右将军(左右平权,但汉制以右为尊)。
...
由此可见,武官能做到四方将军,基本就是柱国级别的人物了。而能在三国中最强的魏国里混到左将军高位的于禁,更是万里挑一的国之栋梁,是当之无愧的魏国头马。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魏国的统治基础。

所以说于禁投降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

因为这相当于刘备拿蜀地投降了孙权,马超拿凉州投降了曹操,关羽拿荆州投降了曹仁。这类事件会直接动摇各国的统治基础,甚至改变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

所以,谁都可以投,但唯独于禁不能投。

别的将军投了只是伤身,他投了是伤肾。


user avatar   pang-mi-1-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羽投降在建安五年(200),张辽投降在建安四年(199)。彼时二人正值壮年,有的是机会“重新证明自己”。

于禁投降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比关羽晚十九年,比张辽晚二十年。

一把老骨头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能证明个啥?实际此时离他死(221)还剩两年,虽然于禁之死有曹丕羞辱的成分,但他“年事已高”不可否认。

于禁追随曹操当在初平三年(192)鲍信败死寿张之时,他当时身为“都伯”(约等于百夫长),估计怎么着也得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多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了二十七年,到了关羽北伐时,可能年近六十了。

岁月不饶人啊!再想证明自己,没机会了啊!

换个角度想,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死于白马之战,那史书会怎么评价呢?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良遣将逆击,破斩羽。辽闻羽死,望风奔走,操众大溃,(良)遂克白马。
赞曰:辽、羽虽以壮闻,然事主不忠,诚心不款。一战授首,死其宜哉!--《胖咪三国史》

要是历史如此发展的话,关羽、张辽恐怕连个正经列传都不会有,顶多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点缀个名字、衬托其他人的丰功伟绩罢了。

除了个人奋斗,也得考虑时代的进程啊。于禁得有时间证明自己啊,可惜他没有了。投降遂成一生污点。

以上。


user avatar   ying-hua-gong-zhu-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的,因为如果中国成为最发达的国家那就意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都已经成为了最强,当中国的文化引领世界的时候,那么国家就会有意无意的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就想现在的美国。这是一个国家强盛起来的象征,也是保持自己霸权的一个方式(别说什么和平崛起,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太平洋虽然大,但是他只能卧着一条龙)。


当中国成为最强者的时候,白人会被歧视,中国会变得自负,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实很强大的,从古到今都是。咱们大天朝在古代的时候不是也称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部落为蛮夷吗,即便是到了清朝都快要死的时候也依然说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注意,是夷。宁愿骨头被打碎,也不愿意底下高贵的头颅,这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根本保证,永远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梦然想到这几年经历的思想变迁,我怎么感觉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大家想想中国从开放初期的对西方无限崇拜,到现在的对西方的某种嘲讽,这才是多少年的时间,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就已经经历了90度转弯

前段时间高晓松被喷偏向西方说话其实就是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一方面和中国年轻一代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关系,也和高晓松他们出生的时代有关系,他们在树立自己人生雏形的时候碰到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那就是共产主义的崩塌(苏联没了),欧美文化和思想横扫整个世界,说实话现在想一想当时的那个环境里的中国人听绝望的,因为差距太大了,大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

举个例子,苏联解体的时候爆发了海湾战争,那场战争美国人告诉世界战争还可以这样玩,新时代的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场战争将整个西方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科技、思想差距赤裸裸的摆在了台面上。所以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对西方实际上是有点崇拜的,(其实高晓松算是那一代人里面相对来说对西方仰视程度比较低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也在感受这么多年中国的转变)

同样的。人都是一波一波来的,当中国崛起改变世界的潮流其实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一代人而已,那白人至上的这种思想转变为中国人至上其实也就一代人的时间而已,

归根结底,这东西需要实力的证明


这么多的赞没想到,既然大家有兴趣听那就在说点题外话

这次的疫情真的是对中国的利大于弊:

利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制度

说实话这次的疫情之前中国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美国开始发起了挑战,但是西方世界长达数百年的影响不是那么好转化的,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才参与到世界事务中来,其影响真的很小,仅仅是局限于东亚地区,而西方的思想文化依然是整个世界的主流。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人家几辈子的积累凭什么你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就能超越,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这次疫情(截至目前为止世界感染人数已经破亿了)却给中国提供了露脸的机会,这个机会真的很不容易,它一下子将中央集权这个制度的优越性直接展示到了全世界的面前,疫情面前中国的人员组织速度,物资输送以及人员配和和西方世界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美国,毕竟美国是西方世界的领导),所以数百年来的政治制度的最优解(民主)开始有了松动,毕竟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很明显当前世界能抓老鼠的当然是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这次疫情是中国拓展地缘政治利益的一个绝佳机会,当前中国的疫苗已经问世,这个时候一手拿着疫苗,一手推广自己的影响力,岂不美哉。

第三:这是中国发展自身的一个绝好的机会,经济的发展不光要有出口,还要有内销,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经济的的消费能力,美国超强的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自己的经济地位,中国将来也会走类似的道路,打造一个超级消费市场,借助经济来扩大政治的影响力,疫情的到来直接将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能力一下子就直接干没了,但是中国因为控制的号,那现在为什么不开始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具有经济内循环能力的超级消费体呢,借助超级消费体的经济来推广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不要太爽

第四:那就是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早点实现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愿望可以提前实现了,这也是最直观的好处

第五:说实话一情之后整个中国的技术能力感觉应该会焕然一新(毕竟作为当前世界的工厂,当其他国家停止了转动,那么自然而然就只能将先进的制造能力向中国转移)

弊端:

前一段时间金刻羽被喷的很惨,但是感觉那姐妹无比的冤枉。具体为什么冤枉,我这样来解读一下。

她说中国应该支援世界防疫物资,当时好多人说她屁股决定脑袋,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是必须的。不知到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疫情让其他国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太依赖中国了,特别是制造业,一个疫情的肆虐让其他国家明白了全球化不是只有好处的。他们突然间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世界离开中国玩不转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有一个离不开的美国就够了,但是现在又出来一个中国,任谁都不想平白无故的多个爹,那怎么办呢,简单,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强吗,那我就自建产业链(不是全部建,是有选择的建造),这个现象说实话对中国的影响挺大的,制造业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大,更别提咱们国家还在制造业升级的阶段。那这个时候中国怎样做才能阻断他们自建产业链的想法呢?简单,支援。(一个非洲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援助杀死了非洲。因为大量的援助让当地的工业会破产的,毕竟有免费的谁还愿意花钱呢?)。进行强力的支援,借助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向他们倾销防疫物资,直接将它们想要自建产业链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让他们的制造业胎死腹中。并且在支援的时候还能赚钱(疫情期间的防疫物资再便宜也不可能比之前的便宜),还能向世界宣传自己,打造自己大善人的形象,又能够促进自己制造业的发展,还能借助防疫物资寻求政治利益,这简直就是一箭五雕的事情,但是金刻羽提出来之后直接被喷的微博都关闭评论了。真心觉得这姐妹听冤枉的。直接被一圈无良的媒介给冤枉了。

上面说的弊端就是疫情让世界开始有意识的摆脱中国制造,这是对中国的一个小小的挑战。

弊端二:

中国再也不能韬光养晦了,一个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影响力,自然你就不能按照之前的路子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了,我们和西方世界的对立就变得更加的尖锐了(思想文化军事)。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享受到的好处的就要减少了,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弊端。(美国对中国企业开始进行制裁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现)

弊端三:这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弊端

那就是贫富差距,中国的贫富差距记忆中挺大的,这次疫情毫无疑问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次扩大我们本就不容乐观的贫富差距。这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需要思考的事情。毕竟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证明了一件事给,那就是只要中国不自己内乱的话他就是老大。说实话贫富差距这个对任何一个想要逐鹿中原的国家都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你在保证竞争力的同时就很难保证财富分配平衡,反之也一样,所以怎样去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一个很是棘手的问题

弊端四:

疫情加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里,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中国的参与了,但是需要问一句的是,中国自己有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呢?我想还没有,毕竟疫情是突然来的

上面就是我补充的,都是瞎写的,大家就权当乐子看看就行了,别喷我就行。哈哈哈


再说一点,刚刚看到消息,中国2020年新生儿仅有可怜的1000万人,中国人口锐减将会成为中国将来最为头疼的事情,这个也是东亚三国最为头疼的事情。中日韩三国的生育率一个比一个感人,但是美国的人口可是一直在增长的。

说句实在话,没有人,一切都玩完,还什么复兴,人都没了复兴还有个屁用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user avatar   guang-chuan-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相关话题

  关羽和张辽在三国演义里友好分别,再没在战场相见,是否作者有意为之? 
  三国魏蜀吴,为什么只有魏国培养自己王朝的掘墓人? 
  赤壁之战的时候荀彧 荀攸 程昱 贾诩 都在忙什么?有没有提过什么意见建议? 
  如果刘备称帝之后,汉献帝被送回蜀汉,刘备该如何? 
  假如你穿越成蜀国覆灭前夕的诸葛瞻(具体情境分普通模式和地狱模式),你会如何做? 
  三国曹操生性多疑,孙权也多疑,刘备呢? 
  客观地说,知乎大V的三国水平与易中天相较如何? 
  为什么东汉末年诸侯都要匡扶汉室?而唐末没有人要光复大唐? 
  如果郭嘉不死,三国会不会被曹操统一? 
  如果回到三国当谋士,你会选择哪位主公?怎样快速统一三国?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吕布一步步将一手好牌打烂?
下一个讨论
请评价一下国内电视剧和日剧最大的差别在于哪些地方?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