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申请MIT(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成功的例子,详细一些? 第1页

  

user avatar   zhu-wei-zhi-zhong-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言

我当时申请美国研究生的时候申请了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分布式系统等方向,获得了CMU,波士顿大学,普渡,亚利桑那大学等硕士录取。作为留学申请的过来人,借此文章来分享下个人的准备和申请经历,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个人背景

本科院校:华侨大学(非211)CS专业

GPA成绩:3.8分

托福成绩:103(R28, L27, S23,W25)

GRE成绩:163+168+3.0

通过努力,我最终拿到了CMU信息管理学院的offer,并且拿到了奖学金。

当下,我已经毕业并如愿以偿地来到了硅谷工作。

每一段路都是一种感悟,非常感谢那个曾经非常努力的自己。话不多说,下面一一为大家展现我的留学历程。

留学初衷

遥想当年,刚刚步入大学的我,每天懵懵懂懂,人云亦云,规划和学习都是不存在的,六十分万岁就是我当时的想法,考试也都是临时准备的。

放飞自我的同时,我还谈起了恋爱,当时的男朋友已经有了出国留学的打算,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表达了想让我共同出国的意愿,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慢慢地坚定了出国留学的信念。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大一暑假我失恋了,痛定思痛,我迫切地想出国去读个本科,于是我在网上找了一个英国方向的留学中介,结果却不小心入了坑,这家中介居然是个黑中介,为了抽成想要把我送到他们合作的一个野鸡大学里去,机智如我,在果断拒绝了这家黑中介后,我最终决定在国内念完本科,同时也有了攻读美国的硕士项目的打算。

申请的路上,我碰到了很多有爱的前辈,其中就有一个当时在美国读博士的美女姐姐A,A真的非常厉害,当年她一边准备国内的研究生考试,一边准备宾州州立大学本硕连读申请事宜,功夫不负有人,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努力她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清华的研究生录取通知和宾州州立大学的全奖本硕连读,真乃学神啊学神。

后来权衡再三她选择了留学宾大,如此的晋级之路足以让我顶礼膜拜了,聊天的过程中她还给我讲了不少美国的学习、生活、自然风光以及人文等,我当时就一个感觉——amazing,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去美国留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而我周围的人也都非常支持我,何其有幸!

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出国留学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初衷,这点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镀金也罢,拿绿卡也罢,体验生活也罢,未来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一段日子都是非常不易的,当初的目标和初衷就是支撑我们走下去不断奋斗的理由。

转专业

如你所知,我本科就读的专业是CS,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我将MIS作为了自己的留学方向。

我从CS转到MIS的理由是什么呢?

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想作为一个女生在计算机领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计算机专业真的还是蛮累蛮难的,出于工作方面的考虑所以我选择了MIS专业,经过调查和衡量其实MIS倒是一个跟我蛮匹配的专业,在美国它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也比较乐观,加之我的本科专业CS,加之个人兴趣爱好,总之MIS对本人来讲算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项。

还有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我执意选择大热的CS专业的话竞争会非常激烈,个人硬件条件有限想要选择梦寐以求的学校无疑是非常难的,但转到MIS方向却能够提高我选校的竞争力,那些梦寐以求的学校将不再是梦,所以,各方比较后我便选择了MIS方向。

后来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后,留学圈的很多事迹让我明白了那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CS的理由,就业,就业还是就业。

美国研究生的所有专业里,CS是最最好就业的专业之一,为此甚至有不少PHD都跨专业到了CS方向。

回过味来的我,感觉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幸亏没转到一个与CS毫不相干的专业,后来通过MIS我又回到了计算机领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申请前期准备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专业排名TOP 5的院校,再不济也得是专业排名TOP 10,所以申请前的准备工作我都是按照TOP5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来讲,美国TOP10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我是不会轻易服输的,当时我研究了许多前辈的经验,发现还是有不少出身于默默无闻的本科院校,最终通过努力拿到了美国TOP 10 的offer, 所以我相信I CAN DO IT,接下来就是从各方面做准备了。

刷GPA绩点

放飞自我的大一学年,我的脑海里并没有刷学分绩点的概念,基本上所有的考试都是靠临时突击应对的,不过当时还算幸运,虽然当时的学分绩点没有太高但还算过得去。

然后从大二开始我的留学目标渐渐明朗起来,为了达到理想的学分绩点,我在所有的课堂上包括选修课课堂上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考试的时候用挑灯夜战代替了之前的临时突击,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二整个学年我的学分绩点还是蛮理想的,名次也一直稳居专业第一。

说点有关GPA的知识,我们国内各个学校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是4分制,有的学校是5分制,而大部分的学校是百分制,研究生申请的时候大部分的美国院校要求是4分制,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不换算一下了。

有的学弟学妹私聊我,说专业老师给分比较严苛导致GPA分数较低,这种情况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我的经验就是把排名加进去。

说下我在这方面的亲身经历,前面讲到我大二之后的专业排名一直稳居第一,但因为我们专业的老师给分比较严苛,我的GPA成绩换算下来也只有3.6,这跟那些大神学霸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提供GPA成绩的时候我在后面备注了自己的专业排名。

特别提醒各位学弟学妹们一点,如果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不是太强的话,还是要早一点做准备,早点开始提高GPA成绩,我遇到过在大三才开始做准备的同学,客观地讲就算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从GPA的角度来讲的也是有点晚了,当然如果你的学校背景好且属于学霸级别的话可以另当别论。

如果有学弟学妹在大三有提高学分绩点的打算,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如下两点着手,第一可以回过头去重修修读下之前的课程,第二可以从专业排名等一类的地方找补,提醒大家一点如果选择重修大一大二的课程,是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还要准备GRE以及托福考试事宜,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心中有数做好应对的打算。

托福考试事宜

先说说我对托福考试的看法,我一直认为托福成绩达到目标院校的要求就行,比如我申请CMU的项目就会提前做功课看看其历年的录取分数,然后就会根据其录取标准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在我看来,专业课成绩为主英语为辅,英语只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工具,专业课成绩在录取的时候才起决定性作用。当然了,优秀的英语成绩更够让我们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锦上添花。

总之,我对英语的要求是不过分苛求高分,满足项目的申请条件即可。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当时的策略就是持久战,大二开始准备直至申请结束,历经时长一年半。

GRE和托福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

无数前辈的经验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正确的应对顺序是先GRE再托福。

为什么这么选择呢?

因为总的来讲GRE比托福更难,考试也是先考GRE再考托福,GRE考试在某种程度上跟托福有重叠之处,如果你在GRE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OK,那么托福的阅读和写作应该也不在话下了,接下来同学们只需要把侧重点放在听力与口语上即可。

最后再重复一下,临时抱佛脚的策略是不适用于GRE和托福的,经年累月的积累才是学好GRE和托福的关键所在。

回顾当年的托福经历,我在单词的积累上就花费了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真可以用早出晚归和披星戴月形容了,除此之外我还专门报了一个精修班。

准备GRE的时候,因为我本科院校所在的位置有点偏,为了能够精益求精,当时的我克服了路程远的问题,请假20天去首都参加了专门的培训,客观地讲GRE的难度还是不小的,我建议如果同学们想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找个专业的机构或者老师辅导一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对我们理工科而言,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不少理工项目对作文的要求还是比较宽松的,想要在GRE的作文项目中拿到高分并非易事,而且还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我知道自己的写作水准所以也不打算跟自己过不去,当时的目标保三争四,因此花费在作文上的时间也比较有限。

经验之谈同学们报班之前先保证自己有一定量的单词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补习效果发挥到最好。GRE结束之后,我用了50多天的时间来准备听力与口语以应对托福考试,我申请的项目对托福的最低要求基本都在100分左右,所以我将目标分数定位在了100+,争取一次性通过。还要提醒一点,托福以及GRE的考位竞争较为激烈,希望同学们早作打算。

专业经验的积累

单论重要性的话,无数经历告诉我们专业经验甚至比GPA还重要,关于这一点我也曾跟美国的导师确认过,他们普遍都更为看重专业经验

对于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专业经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积累:

跟导师做的项目
计算机领域的实习经历
课内外参与的项目
相关的论文
等等

因此,大学的时候为了积累自己的专业经历,我选择尽可能多的参与一些团队项目,并积极主动地扮演着一些重要的角色,大四的时候还特意去了计算机专业的公司实习,这些都是加分项。

美国院校较为看重实习经历。

以我个人经历来讲,如愿以偿来到心仪的CMU后,校方就强烈要求我们多花费时间用来实习,第一个暑假结束后的假期都被实习占据了,为了达到实习的效果,学校还特意用学分去衡量。

还有一点,实习工作完全是自己找的,就跟我们到社会上应聘工作是一模一样的。我觉得,校方的这个安排真的算用心良苦了,这种实习方法不但可以让我们早早地积累实习经验,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到工作和社会中来,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准备。

说了这么多,不管是在本科阶段还是未来的研究生阶段我都建议各位小哥哥小姐姐早点积累实习经历,本科阶段最好从大三就开始实习。

怎么保证实习的质量呢?

一是跟专业相关,二是次数控制在1-2次为宜。

另外,那些非应届毕业生有全职工作经验的同学也是非常受导师欢迎的,我的同学中就有不少该种类型的。

我的本科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在此基础上我所选择的研究生专业为兼具计算机与管理的MIS专业,初入研究生阶段计算机课程是我的强项,而管理则是我的弱项,因此为了弥补自己在管理方面的弱势,大三实习的时候我有意选择了在某家银行实习的工作,该工作非技术岗,有点类似管理岗位,后来该段实习经历也成为了我CV中的亮点之一。

为了表达个人对管理工作的热爱,个人陈述的时候我还情真意切地强调了这一点。没办法,个人管理经验有限,只好通过实习经历以及个人陈述来完成了。

对于像我这种转专业的同学再多说一句,某些非专业的经历倘若有助于我们的申请大家都可以大胆地写上去,说回我的经历,当时我就在文书材料中有意强调了自己在留学机构做辅导老师的经历,这段经历可以从侧面体现我的个人能力,也能证明我的英语能力,对个人申请来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关于文书,我说两个关键点,一是非常重要,二是找专业的文书机构。

通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市面上的文书辅导就够已经相当成熟和专业了,觉得自己不擅长或者文书难写的同学,我觉得可以优先考虑下文书机构。市场上类似admitwrite一类的平台,既可以提供文书代写的服务也可以提供文书润色的服务,顶级而专业的留学导师+外籍语言导师的构造,我觉得效果还是蛮不错的了。

提交申请

提交申请是我们整个留学准备中的最后一步了,临门一脚,至关重要。

说说选校的问题,其实选校定位应该属于申请前的准备工作,不少同学在网申之前都对要申请的院校和项目了然于胸了。

拿我个人来说,当时我通过个人的查阅以及机构的指导匹配了5个目标院校,这几个院校基本上都是我心仪的院校,而且以我的申请条件来讲申请成功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

我认为选校策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贯穿始终的必须是我们的留学初衷,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出国镀金,我建议要选择一两个兜底的项目,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定要去某个理想的院校且绝不动摇,那梦校就一定要都列于其中了。

赴美留学不同于高考填报志愿高考可以选择几个平行志愿来兜底并保证今年一定要走掉,但出国留学是可以等的,一年走不成可以等第二年,甚至第n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第一年拿不到理想院校的offer,就等第二年重新来过。不过后来我发现自己还蛮幸运的,耶!

网申资料提交以后,接下来就是漫长而忐忑的等到了,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哦。我申请那年,offer都下来的比较晚,我一边忐忑地等待,一边劝自己要淡定淡定淡定,记得那年春节之前我没有等到一个消息,好在心理素质比较能抗,那年春节过得还算波澜不惊。

很不幸,春节过后我等到了一个被拒的消息,so sad,但是又能怎么办?

调整心态继续等下一个消息吧,接下来就是一封接一封的offer了,特别是拿到CMU的offer后,我激动地恨不得昭告天下,当天兴奋地请宿舍的小姐妹出去搓了一顿。我明白,人生的又一段旅程就要开始了。

个人感悟

有了出国留学前中后的这段经历,我觉得自己做事更有条理和得心应手了,而且还养成了严以律己的好习惯,这些都为后来的实习和工作带来了便利。

我本科毕业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院校,没有一起奋斗的战友,一个人上自习一个人吃饭,留学准备过程中我是孤单的,留学后我也是独在异国他乡。

我也曾问自己,向大家一样吃零食聊八卦追剧不好吗?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时间给我了最好的答案。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最后我要感谢过往,感谢自己,感谢一切经历。

导师背景
CMU(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信息管理硕士,华侨大学计算机学士。
DIY完成研究生申请,方向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分布式系统。
收到包括CMU,波士顿大学,普渡,亚利桑那大学等硕士录取,专注以就业为导向的留学申请。




  

相关话题

  目前大三均分很低,想出国读研还有机会吗? 
  为什么一些美国留学生在毕业后会留在美国? 
  想去美国留学本科,金融专业,大学排名大概在30-60,求推荐合适的大学? 
  荷兰留学的全部流程是什么样的? 
  在纽约生活真的很危险吗? 
  美国人经常玩party和举行各种晚会吗?真的玩party穿的花里胡哨,各种晚会穿的格外漂亮吗? 
  大学想要出国留学,大三开始准备晚吗? 
  现在英国安全吗? 
  求留学院校推荐? 
  已申请到国外phd,但是一想到要和家人分别四年,和男朋友异国四年,就很难过,应该放弃国外读博的机会吗? 

前一个讨论
出国留学申请时大学成绩(GPA)重要吗?
下一个讨论
英国留学申请爆满?申请难度会不会加大?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