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曹丕以贾诩为太尉,孙权为何「笑之」? 第1页

  

user avatar   liu-jing-yu-43-41-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西凉不是个好地方。

沙子,沙子,然后还是沙子。这是贾诩对西凉的第一印象,很多年以后,他无聊地回想起西凉时,想到的也只有沙子。

他从长安回西凉那年二十多岁,碰上党锢之祸,因病辞了官回乡。

路上突然闪出了一队壮硕的大汉,氐人打扮。他们对视了一眼,就扑上来抢行李,翻了许久,却没见什么值钱东西,黑色的笑僵在脸上。

头领脸色一变,手一招,一群大汉冲过去,把他一行人按住,径直带去土坑那儿,然后李家老大,郭十二郎,段议郎……一个个被推了下去。

他们好像都活过,他们现在都死了。

贾诩抬起脸,冲着押他的大汉笑了笑,带点讥讽的味道。

“我是段公的外孙。”

那大汉心头一紧,将他拉到队伍的尾端,又去把首领招来。

段颎的名字,西凉谁人不知,又谁人不怕?

“你是段太尉的外孙?”头领的汉人话讲的是十分蹩脚的“可有证据?”

他从行李里翻出几件印状的东西,不过是过关卡的凭证,欺负一下氐人不识字。

他向他们许以重金,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纠缠了好久,那伙人决定送他回去。

什么段颎的外孙啊,他想,他要是段颎的外孙,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一阵风吹来,能感受到湿冷的意味,他总觉得他并不是那么从容的。

那天的沙像往常一样大,冷峻得发亮,前几十里的路他都在恐慌氐人回心转意,到出了城门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很多零零碎碎的东西。想起他昨天还在取笑李家老大和郭十二郎争谁家的小妾漂亮争的面红耳赤,想起段议郎家之前进的贼,想起张九老婆新给他添的大胖小子和曹二郎总说要写却从没下过笔的赋,它们浮在脑海里,怎么抹也抹不掉。

(2)

董卓入洛的时候,他随着同去,做牛辅的幕僚。后来董卓牛辅都死了,剩下李傕郭汜张济谋划着逃跑。

“贾先生,洛阳凶险呐,咱们回西凉,图个安稳,不如,您与我们同去。”

他笑了笑“诸位可曾听说过,长安城中有人商议杀尽凉州人?”

“诸位又可曾想过,手上无兵,想从关中人手中全身而退,胜算又有几成?”

“若是现在回去,怕是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将咱们捉拿。”

“那先生说怎么办?”有人耐不住性子开了口。

“征集兵马,攻下长安,给董公报仇。倘若成了,奉国家以争天下,不成,再走也不迟。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其实这话挺夸张的,西凉诸将并不是吃素的,王允也不会傻到把人杀光,不过迫害是肯定有的,他还想活着,那就得找他们帮忙。

欲望与恐慌结合起来就是操纵木偶最牢固的绳索。他看得出来,他们动心了,和氐人一样。

西凉诸将面面相觑,沉默了一阵,李傕环顾着群山,他说:

“干。”

结果是他赌赢了,他们一路收拢兵马,攻下长安城。 然后是西凉的惯例,屠城。

他干过西凉军的幕僚,屠颍川,烧洛阳,这样的事见过很多次了,也就是死人,死人,几十万,几百万,不好说,死多了也就是数字了,用于庆幸自己还活着。

西凉人的血液里都蕴含着对力量的崇拜,危险培育着他们的警觉和对生的渴望。他骨子里的那点血几乎觉醒:手上有兵,就能活着,或者至少活得久一点。它们在战乱的年代是硬通货,足够买个好价钱。

不过他那时候有的东西比求生欲要多一点,还带着点张狂的想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也想过奉国家以征天下,他和他们一起打败过吕布徐荣孙坚,他们有西凉精骑,他们手上有皇帝,不过那群人实在没什么远见,安稳了一些就只会在长安城里打打杀杀争个霸权。

他对汉室并没有太多的特殊感情,但汉室也不欠什么,他欠了很多条人命,补是补不完了,但补一点是一点,以后也望这些人帮一把,所以他们要杀赵温王伟时,他说算了吧,他们要杀周忠荣邵时,他说那是天子近臣。他们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他也没那么在乎,心意到了,没必要拼命。

一个叫张绣的年轻人来找他,告诉他这里很危险,我们走吧。

他当时有一点感动他会来找他,之后就觉得他也不过是想拉他下水,好单干,他觉得逃是要逃的,但是张绣不靠谱,手上没地,没政治经验的人都不靠谱,他被弄怕了。

最后他说:“不行。”

理由找得很巧妙,我身负国恩,义不可背。

没过多久,贾诩也跑了,掩饰的并不认真,管他怎么想的呢,命更重要。

他还是留有善心的,应了天子的要求,临走的时候忽悠走了李傕请的羌胡大帅,算是报了国恩。

(3)

他离开长安后去找了段煨。段煨在西凉诸将中算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懂得敬重天子,笼络民心,很有几分干大事的样子,投奔他也算是给汉室了点补偿。

很可惜的,也许是他的名声太响,也许是他担心手上没有军队而刻意拉拢,他在军队里的声望极高,引起了段煨的不满。

孔孟之经他熟读过,忠孝礼仪他也没少看过,可大约是不太信的。礼记说日月无私照,可是西凉是永夜,太阳在长安城里。

他不傻的,不会在忠臣孝子的故事里吊死。

他暗中给张绣写了信,令后者大喜过望,然后逃了。没什么可担心的,西凉诸将的性格他摸得清清楚楚,段煨好猜忌而又渴望外援,必会善待他的家属。

张绣的叔叔张济死在攻打穰城的战役中。他手上有天下闻名的西凉铁骑,可是却攻不下城池,抢不了粮食。算是个烂摊子。

不过张绣有他的好处,张绣一直是讲义气的,从他杀麹胜开始,他相信并且感激贾诩的到来救了他,也一样相信贾诩会为他的邀请而感激。

宛城里的日子安逸得令人忐忑不安,张绣一见面就对他执子孙礼,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他在跟刘表签完盟约后几乎就没什么事了,很不容易地有了一点品评人物的权利,吐槽刘表优柔寡断外宽内忌什么的。

直到有一天,曹操来了,带着他的爱子爱将爱马。

张绣问他怎么办。

“投降。”

“啥?”

不过张绣还是听了,他相信先生会是对的,他与刘表联盟是对的,那么投降也应该是对的。

不过很快,张绣就后悔了。

曹操把他的寡嫂纳入后宫,又用黄金贿赂他的爱将胡车儿。

“先生,我忍不了了,反了吧。”

“好吧,我们反了。”

他好像感觉有人在往下陷,因为沙子更结实了。

张绣采取他的计策,佯称要挪动军队,给军队装备上武器,袭击曹营。

从成果上来说,这是相当成功的一战,典韦曹昂被杀死,曹操侥幸逃过一劫。

不过于曹操而言,土地总是要被征服的,他又来了。

曹军在战争的初期,取得了胜利,却因后方出现问题迅速撤退,张绣看形势有利,出兵追击。

贾诩不让他去,却又不解释原因。

张绣还是去了,然后败了。

张绣回来的时候,贾诩让他赶紧去追。待张绣凯旋的时候,他再告诉他原因。

原因说得是很详细,曹公断后的军队是精锐,将军您不是曹公的对手,但是您输了之后曹公必定轻军速进,断后的军队就打不过您了。

道理是好,不过为什么不先解释呢,先解释就没有一开始的失败了啊。张绣纳闷,不过他没问,因为先生是对的。

可是如果先解释,怎么能在曹操面前表现出他的机智呢?

曹操走了,袁绍的使者来了。

张绣是很想投奔袁绍的,打败了曹操,袁绍应该会很重视自己吧。

可是贾诩不同意,袁绍的条件不足以在争夺霸主的大战中取胜,要是投降了他,自己的结局能不能保障难说,在宛城作的努力效果将要大打折扣。

于是他坐在张绣的坐席上,对着袁绍的使者嘲讽:“袁家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容得下天下吗?”

张绣很震惊,但也只是在时候说了一句何至于此。

贾诩说,我们要投降曹操。

理由像往常一样很漂亮,曹操在决战中能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张绣是个纯粹的武将,手上只有一个要来的宛城和一点兵马,他所能表达最大的诚意,竭尽所能开出的最大价码不过是尊重而已。所以贾诩玩他的命的时候他只是“有悔意”,毕恭毕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贾诩擅自赶走使者,坐在他的席位上时,他也不过是惊惧“何以至此”。

张绣愿意相信贾诩,相信他是为了他好。虽然有时他也害怕,不过没有贾诩他必然失败,有了贾诩他也会被出卖。他退也不是进也不是,不如干脆相信他,享受一点蒙在鼓里的快乐,祈求一下幸福的日子.

但是贾诩不想乞求,小小的宛城危机四伏,他手里握着的东西足够去更强大的主公那里换一个更安全的位置,然后拿张绣当曹操仇恨的挡箭牌。

找到一个愿意真心待他,也让他动了感情的主公不容易,拥有一段温暖而嘈杂的时光也不容易,然而从现在起,所有的一切都要加上一个“过”字,再次出现就只能在回忆里了,不过他又转念想,他去同情张绣,那么到他死了,谁去同情他呢?况且张绣面对的未必是死,死之前也必定会有封妻荫子加官进爵。

(4)

在曹营的日子很难用幸福或不幸来形容,和宛城一样,各有各的安稳和恐惧。现实总是没有期盼和回忆好的。

之后的故事变得乏善可陈,官渡时他献了计,赤壁之战前他劝阻曹操怀柔,征战韩遂马超时他出计离间,算是报了闫忠的仇,徒增一点安慰。

死掉的时光里还是有一些不幸来回忆的,比如建安十三年。

建安十三年,张绣死了,死在从乌桓回来的路上。

有人说是水土不服病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曹丕逼迫自杀而死。

贾诩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算了,反正都一样。

对于别人来说,应该也一样吧。

曹公的仇报了,曹魏诸将松了口气,而张绣的军队,他们挺忙,估计不久就会忘记的。

后来的大事就是曹操要称魏公,魏王。

他在劝进的奏疏里看到了荀攸的名字,这是件悲哀的事,因为荀彧反对,更因为他曾经在捉拿刺杀董卓的要犯缉拿公文上见过这个名字。

没办法,一些人骄傲地去死,就要有一些人卑微地活着。

(5)

曹丕来找他了。问他怎样当上世子。

他当时扯了点含含糊糊的东西,劝他研究寒门士人的学业,好好学习不违本分之类。

这样总归不会错。

他相信曹丕是聪明人,应该能懂。他离世子的位置只差一点淡定,展示才华群臣上书之类的行为只会招来敌意,招揽有才华但名声不显的士人合曹操的意,而才名方盛的曹植一派文人气质,弱点迟早会暴露。

曹操也来找他了,问他选谁当世子。

他先作思考状,等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答话时,他说在思考刘景升袁本初的事。

刘景升袁本初,一个个都是不立长子酿成的惨剧。

曹操自然是懂的。

世子遂定。

再后来,魏讽谋反案爆发,事情闹得很大,钟繇被免官。他听说张泉死了。张绣的其他儿子他不太清楚,大约也死了吧。

他的命不是张绣给的,他没那么疯狂去赔上自己后来的日子去把他不会救,也无能为力的事搞清楚。

城里总有传言说这件事是曹丕操纵的。

(6)

曹操死了,曹丕继位,给他封了太尉。

之前的荀彧荀攸,现在的程昱,都死了,人老了总会死,熟悉的人都死了,这让他更有理由阖门自守。也许外人觉得孤独,可他不以为苦。

阖门自守并不费力气,不过是待在家里看看书,写写东西,偶尔下下棋而已。所以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一下兵法。

贾诩和吴起已经认识了很久了。

他小时候读太史公的作品,喜欢上了吴起,太史公嫌他刻暴少恩,和和不怕这些,不是个好人就不是个好人吧。

他后来越长大,越能在他身上找到一点共鸣,他也曾鲜衣怒马堵上三分意气谋一个卿相王侯,也曾名声大噪手握重权,也曾在诸侯之间辗转找不到安身之所弄得满城尽是流言飞语,史书上大概也不会留一个好名声。

他有时,很少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就是吴起,那时候他会很害怕,怕惨死,不过没过多久就释然了,他知道自己配不上,就算有人这么想,他也是没有理想的吴起。

有理想的吴起会心怀天下,他是战神,是创世的实验人。

而没有理想的吴起是个不择手段只求自保的懦夫。

那时他戏谑地想,有理想的吴起死了,没有理想的那个活了下来,至少现在还活着。

有时还真可笑。

(7)

他最后一次为别人出谋划策是在。曹丕问他要不要伐吴。

他说,不行。我们揍不过,先怀柔吧。

曹丕没听。

然后一如既往,曹丕输了。

他也不指望曹丕听取或者输了之后向他道歉,曹丕不是张绣。

曹魏这么大,也不怕输个一场两场。

不过他还是有点怕曹丕死,他死后一切都是未知的,像宛城那次一样。

不过他这次解释了原因。

(8)

他非常爱自己,虽然他清楚自己算不得什么好人,但是他仍会爱自己,甚至爱自己的胆怯懦弱。

不过他仍会敬佩荀令君,那是他见过最勇敢的人,会骄傲又孤独地与命运为敌。

他仍然会想起温暖得像冬天的阳光的张绣。

他仍然会记得曹操,荀攸和他们曾经闪烁着的理想。

那是他成为不了的人。

他学会了在行事中不杂一丝感情,恨的也好,不去报复,爱的也好,照样利用,也没什么欲望,只要活下去就好了。

他的每一步都精妙无比吧,却又把自己圈进了牢笼,最后只剩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计划筹谋的工具。

少年时的热血就这么荒废了。

可是无论如何,荒漠已经甩在脑后了。

因为幸运或者不幸,他踩着同伴的尸体,终究没有掉下去。

这也很够了。

就这样吧。

不过,当魏国的太尉望着雪一点点飞落在许昌的原野上时,几十年的岁月在耳边嗖嗖地流过,也许他确实有些后悔了。

孙权要嘲笑他,他赢了夷陵一役,为获胜的将领执鞭鞠躬,他踌躇满志,坐断东南,他是有那么充沛情感的人,对贩卖悲喜,宫斗上位嗤之以鼻,他要笑他竭尽全力地往事与愿违的方向跑,他要笑他把理想扔在地上碎了一地。

他要嘲笑曹丕,笑他幼稚拙劣的手段,笑他文雅潇洒的人设陷在宫斗泥潭里,和袁本初刘景升也差不多嘛。

他要警告自家的臣子,别妄想着靠搅二宫的浑水往上爬,你不耻,我更不耻。

结果就是,他遭到了打击报复。

魏略载魏三公奏曰:“臣闻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有国有家之所慎也。昔汉承秦弊,天下新定,大国之王,臣节未尽,以萧、张之谋不备录之,至使六王前后反叛,已而伐之,戎车不辍。又文、景守成,忘战戢役,骄纵吴、楚,养虺成蛇,既为社稷大忧,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乱,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煦伏之恩,长含鸱枭反逆之性,背弃天施,罪恶积大。复与关羽更相觇伺,逐利见便,挟为卑辞。先帝知权奸以求用,时以于禁败於水灾,等当讨羽,因以委权。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讬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及见驱逐,乃更折节。邪辟之态,巧言如流,虽重驿累使,发遣禁等,内包隗嚣顾望之奸,外欲缓诛,支仰蜀贼。圣朝含弘,既加不忍,优而赦之,与之更始,猥乃割地王之,使南面称孤,兼官累位,礼备九命,名马百驷,以成其势,光宠显赫,古今无二。权为犬羊之姿,横被虎豹之文,不思靖力致死之节,以报无量不世之恩。臣每见所下权前后章表,又以愚意采察权旨,自以阻带江湖,负固不服,狃忄犬累世,诈伪成功,上有尉佗、英布之计,下诵伍被屈强之辞,终非不侵不叛之臣。以为晁错不发削弱王侯之谋,则七国同衡,祸久而大;蒯通不决袭历下之策,则田横自虑,罪深变重。臣谨考之周礼九伐之法,平权凶恶,逆节萌生,见罪十五。昔九黎乱德,黄帝加诛;项羽罪十,汉祖不舍。权所犯罪衅明白,非仁恩所养,宇宙所容。臣请免权官,鸿胪削爵土,捕治罪。敢有不从,移兵进讨,以明国典好恶之常,以静三州元元之苦。”其十五条,文多不载。

于是他怂了。

“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济命交州,以终余年。”

济命交州过分了

而且打击报复是持续的,他重蹈覆辙蹈得比谁都深。

《孙和传》:权尝寝疾,和祠祭于庙,和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和过所居。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言王夫人见上寝疾,有喜色。权由是发怒,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惧于废黜。鲁王霸觊觎滋甚。陆逊、吾粲、顾谭等数陈適庶之义,理不可夺。全寄、杨竺为鲁王霸支党,谮愬日兴。
《朱夫人传》:初,孙和为太子时,全主谮害王夫人,欲废太子,立鲁王,朱主不听。
《孙霸传》: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阴共附霸,图危太子。
《陆凯传》:会全寄、杨竺等阿附鲁王霸,与和分争,阴相谮构,胤坐收下狱,楚毒备至,终无他辞。/注引《吴录》: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胤当至武昌,往辞太子。太子不见,而微服至其车上,与共密议,欲令陆逊表谏。既而逊有表极谏,权疑竺泄之,竺辞不服。权使竺出寻其由,竺白顷惟胤西行,必其所道。又遣问逊何由知之,逊言胤所述。召胤考问,胤为太子隐曰:“杨竺向臣道之。”遂共为狱。
《陆逊传》:逊书与琮曰:”卿不师日磾,而宿留阿寄, 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琮既不纳,更以致隙。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我觉得自己会被典事校



答主被吕壹放回来啦。感谢评论指出的问题,西凉当时不是沙漠哦。但是如果要改的话可能要改很多地方,所以......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简单的回答:
孙权笑的不是贾诩这个人,而是贾诩当太尉这个事。
深一点的回答:
他笑的还不只是贾诩当太尉这个事,而是曹丕一登基就让贾诩当太尉这个事


慢慢说。
贾诩之为人,大家都知道。论聪明,全三国未必有人敢说胜过。自己辅佐过的主子纷纷完蛋,但独善其身,最后位居三公,活到七十七岁,完美。
但他做的事儿,都不能说太光明正大。辅佐李傕郭汜破长安,手段很高明,但结果不美好;跟了张绣,谋了曹操好几把,最后在关键时刻站对位置,让曹操都感叹“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曹操后期的谋主,挑拨离间了马腾韩遂联军,诸如此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贾诩无愧于这两句。他了解人心,了解人心的幽暗和脆弱之处,于是利用之。曹操之所以欣赏他,欣赏到不计儿子、侄子和典韦死在他手里,就因为曹操自己也是个超级现实主义者。

但这样的人,这样一个只讲利益,不谈立场的人,裴松之都认为荀彧荀攸品格比贾诩高太多,(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这样的人,做谋臣则可,做太尉,名列三公之一?

司马懿说过:“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汉末虽然天下纷乱,但三公到底还是得有范儿:
古之三公,坐而论道,内职大臣,纳言补阙,无善不纪,无过不举。”

蜀汉一度用许靖做太傅。这位爷其实只担个虚衔。为什么还让他担这个?就因为三公得有好名声,好操行
你觉得这很官僚,很虚伪,但官场就是这样,钟繇华歆王朗这三公当然也不是什么善茬,但至少门面上是名士,过得去。

贾诩去当太尉,就像让戴笠或毛人凤去当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们的能力可能胜任,但有些事,不能摆台面上。

更重要的一点。题主提了这句:

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


知道什么意思不?

话说,曹丕如何做的太子呢?这里的典故深了: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翻译:
曹操问贾诩立嗣的事儿——曹丕和曹植斗得很厉害啊——于是发生了以下对话:
曹操:问你你不答,干嘛?
贾诩:正想事儿呢,没法回答。
曹操:想啥?
贾诩:想袁绍、刘表父子呢(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没有立长子,导致一塌糊涂最终灭族)。
曹操大笑,于是定了曹丕做太子。

换言之,曹丕这太子位乃至帝位,是贾诩那儿来的。
而曹丕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让贾诩做太尉。


这就像交易一样了,你对我好,我就回报你,不惜以三公之一的官位来回报你,哪怕你其实不适合这职位。
而以市道交,在那个时代,是短视小人的玩法。

题外话哈:
《水浒传》里,林冲火并王伦,助晁盖得了梁山泊;晁盖拿了大权后,虽然让林冲坐交椅,但推来让去,还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前三把交椅,林冲第四位——这其实也是一种走形式。
而曹丕的做法,就等于是晁盖一坐头把交椅,就让林冲坐了第二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你帮我搞定位子,我就给你利益。毫无朝廷章规典纪,连个山寨都不如
所以,孙权怎么能不笑呢?


user avatar   he-dong-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孙权为何笑之?因为孙权知道贾诩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就是因为了解贾诩,孙权才没有笑贾诩,而是笑“之”。

@jeremy

说的,别总拿贾诩道德品行、有什么黑历史说事。在三国时期没有什么好人坏人,谁都有自己的目的,谁都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过,要想评谁战争时期道德高那就只能去春秋时期找了。贾诩的确投靠过的人都是世人眼里的坏人、暴君,但每个人的机遇都不一样,贾诩可能开始就没那么好的机遇遇到一个明主。陈宫道德高尚、志向远大呢,但不也投吕布之门下了么。贾诩多次换主,别的不说,至少贾诩不管给谁当谋士,当他出谋划策的时候都是给自己主公做出了最合理的分析,指出了最好的选择;他不出计策的时候也没故意害过自己的主公。他出计攻曹也好、降曹也好都是出于对当时形势的理性分析和判断,他不是感情上朝秦暮楚。就算看三国时期“道德王”刘备,他靠谁得的益州,没有法正、张松等人的“帮助”能那么顺利吗?你说贾诩和法正张松比,谁更没节操?退一万步讲,贾诩怎么也比华歆王朗道德方面强吧,为啥孙权连贾诩一起笑之呢。

论智商,论才能,论贡献,贾诩都当得起这个三公之职。但论价值观、论人生目标、论理想,贾诩当这个太尉就不太合适了,这才是孙权笑之的原因。他笑的是曹丕不识人,不会用人,他笑曹丕笨被贾诩的假象骗了,他笑的不是贾诩,是曹丕。贾诩他人生理想从来就不是为国为民,他的确没那么高尚,他就是一个纵横捭阖的术士,说好听一点他重在明哲保身,说难听一点他就是非常自私的一个人。不知是贾诩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小心谨慎的作风,还是他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侍主的经历。贾诩特别在意自己的利益和安危,但是他也有着很强的职业精神。在他分内的事他绝对会尽职尽责的做好,出什么谋略怎样的计策都是一等一的,但是出了分内之事,他绝对是自我利益优先。你要问如果两者冲突了怎么办?那就是贾诩的高明之处,总能用他的智慧化解矛盾,将两者利益关系达成平衡和统一,详见张绣降曹、曹丕曹植争位、贾诩对后代的教导。作为主公背后的谋士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太尉,国家的顶梁柱,这样的人就不合适了。一个创业团队之中,顶梁柱是为大家树立理想和远大目标的人,如果让一个光有能力但是没有创业理想的人做顶梁柱,这个创业团队短期困难能解决,但长期目标方向一定会出问题。

孙权作为在少年就独领江东才俊共同打拼的一代贤主,识人用人之事早就看透了,他笑的就是曹丕识人用人的稚嫩。


======================================================================

我看了大家的评论,想说几句题外话。

我看到好多人都把话题重点引到孙权了身上,这的确也是考虑问题的一个角度。但是我觉得大家在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时候,多有点敬畏之心。我们可以评论这个人的功过成败,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好坏,但是别一口一个碧眼老儿、渣权的。我不是单单指对孙权或者贾诩,其实能做到千古留名的人(而且又不是专做坏事或是生来就是天子的)都算是人中龙凤了。即使他们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有性格上的缺点,有思想上的局限,我们有清楚的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就可以了,甚至带点戏谑的调侃也可以,毕竟人无完人么。但是我们没必要用侮辱性的或者人身攻击性的语言评价他们(当然如果是和他们等量级的或者同时代的随他怎么说都可以),作为后人的我们嘴上还是要留点德的,心里还是要多点敬畏的。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0.0

先谢郭嘉。

@兮嘉 @杨维成 @钟磊

……你们不会真是邀我来给姬喵喵填坑的吧?……

@姬轩亦

你越来越淘气了。Q,Q 么么哒。

其实姬喵喵和上面的朋友们已经把事儿说差不多了。

孙权笑话的是贾诩当太尉这个事儿,嘲笑曹丕脑子抽风,找这么个搅屎棍子当太尉。

而曹丕这么做,也确实很可能有报答贾诩建言立嗣的意思。

那么在这里,我不狠狠黑孙权一下,是不合适的。

对于曹丕任命贾诩做太尉,孙权为何笑之呢?因为丫没见识。

非议的人不只是孙权一个,当时也有许多人认为贾诩没有做三公的德行。

以星象来对应,三公是天子旁边的辅星,应该找德行完满无可非议的标杆型人物担任,作为楷模。

理论上讲,应该是道德大厦。

这道德大厦在意识形态上有多重要呢?两汉如果出现异常星象,说明政治有失。

应对的办法就是策免三公……-_-

换言之,如果治国不当老天爷会以异像表示不满,那就说明三公德行不足或有亏节。要另选贤明。

而贾文和仅仅靠建议李傕打回长安这一项光辉事迹,就足够送给天下人挨个砍一刀,天打雷劈了。

所以孙权当然要笑了。

他得大笑特笑,在他眼里曹丕这是嘬死,生怕没有天灾人祸,活腻歪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尉的位子很高贵。理应用在更有价值的人身上,起到笼络作用。

贾诩非常低调,根本没有权力网络。在孙权看来,曹丕这属于糟蹋东西。

曹丕的三公另外两个是华歆和王朗,这两块料嘛,也就那德行。

华歆在当时人们对他道德操守的评议还是不错的,王朗也有些博学雅识的名声。

号称有良德的华歆后来曾经干过拉着伏皇后头发拖出宫殿的事儿。真是道德君子啊。

特别好玩的是,这俩货都有过在东南当太守的经历,一个豫章太守,一个会稽太守。

正好这两天写过刘表,拿刘表来和他们对比一下。

人家刘景升是光杆刺史,这俩是光杆太守。

人家单骑上任刚到荆州的时候全境叛乱战火连绵,这俩上任时士民拥戴境内太平。

人家一统七郡造就乱世乐土,华歆则给孙策跪舔,王朗打输了从苏州逃难到广西还被抓住了

和刘表比较,华歆、王朗,虚有其表,名实不符,伪君子真小人。

人家刘景升好歹是搞运动出身,参与过党锢的牛人。这俩就是公务员扩招后上岗的应届书生。

说的厚道一点吧,这二位是有美名的草包。装着大尾巴狼干一些似乎很高尚的行为。

也就是糊弄糊弄老百姓和孙权这样没见识的,在实用主义者曹操眼里,他们也只有名声可以利用。

找这俩货做三公,其实倒是无所谓。毕竟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绣花枕头也堪一用。

和刘备那边的许靖简直一模一样!用法正的话说就是年老无才没节操,但是很出名。

许靖在刘备围成都时企图翻墙逃跑,华歆相继给袁术孙策曹操跪舔,王朗干啥啥不成。

然后这三位都位列三公。因为天下闻名,道貌岸然。

刘备非常看不起许靖,为了做样子所以养着他。

曹操那边的明白人又怎么可能看得起华歆和王朗呢。

于是曹丕的三公就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

大毒草太尉贾诩,无节操司徒华歆,低能者司空王朗。
这尼玛是要亡国啊!

曹丕到底想干啥?

其实我们先不要管时人的议论,和曹丕的用意。

看看陈寿的意见吧。

不是所有人都说贾诩德行有亏么?

陈寿是怎么处理贾诩的?他把贾诩和两个很美好的人并传,荀彧和荀攸。

荀令君是如美玉般高洁的人物,在当时魅力值高到让人想喝他泡澡水的程度。

荀彧喜欢玩熏香,所以身上总是香喷喷的。滞留过的地方,狂热粉丝们会陶醉地嗅他留下的香味。

那时候荀彧的味道被称为荀令香。祢衡调侃荀彧可以借面吊丧,好看到靠一张脸就饿不死了。

陈寿史评:“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裴松之的评价是:“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比叔叔大六岁。

当时对他的评价,几乎全是温良恭俭,贤德忠正这一类,还有为人师表,计谋百出,等。

因为没那么多八卦,我就不多说了。

简而言之,这两位都是德行完满,栋梁之才的人物。

陈寿把贾毒草和他们并作一传,说明什么呢?在某个方面,陈寿是认为他们有相同之处的。

对荀攸与贾诩的史评,陈寿写的是:“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良、平之亚,就是张良、陈平那样的人物。

如果在梁山上,他俩的绰号就会是‘赛张良’荀攸和‘病陈平’贾诩。

裴松之对此不以为然,觉得汉初谋臣只有张良和陈平,所以这俩不一块说不合适。

但是他也认为,贾诩应该和郭嘉、程昱放一块儿。

可是陈寿没有这样做,理论上讲,贾诩确实和郭嘉、程昱这俩很像,都是一肚皮坏水。

但在陈寿眼里,他有可以和荀彧比较甚至类似的特质。

是什么呢?

心念汉室。

张良和陈平是干什么的?张良兴汉四百年,陈平则是护国平乱,安宗庙,定社稷。

贾诩干过什么事儿,可以跟陈平相提并论?

董卓被暗杀后,王允打算清洗西凉余党。李傕等人吓尿了,打算逃亡。

贾诩这时候告诉他们,你们要逃了,一个亭长就能把咱全办了。打回长安给老董报仇才是正路。

李傕一拍大腿,心说对啊!攻打长安,打爆吕布,逼死王允。

这就是在当时人眼里,贾诩最大的恶行。

咱们思维发散一下,要是李傕真跑了,后面会咋样?

王允、吕布这批并州人,和袁绍为首的中原诸侯会怎么相处?

没有凉州军强大的武力作为威慑,早就不把汉室当蒜的袁绍和袁术会怎么着?

董卓死后王允和吕布不和,王允自己又缺乏人望,不懂团结群众。和关东诸侯的局势会怎么发展?

天子刘协是被董卓拥立的,如果落到早就有试图另立新君的前科的袁绍手里,会是什么下场?

脑补太多没用,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贾诩的打算和他之后的行为,证明贾诩是想保护天子的。

贾诩是凉州武威人,和西凉军一个出身。

在他把李傕、郭汜带进长安后,这两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听贾诩管的。

因为攻下长安,李傕想要让贾诩封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后来又要他当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

几次固辞不受,最后终于“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献帝纪》:“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

后来贾诩母亲亡故,贾诩很可能去官服丧了一小段时间。

等他回来的时候,李傕和郭汜已经在长安城里打起来了。

李傕曾经打算把皇帝拉到军营里圈养,贾诩着急忙慌地劝他:“不可。胁天子,非义也。”

但这时候的李傕已经不听贾诩话了。

后来张绣问过贾诩,局势都乱成这操行了,为啥不跑。

贾诩说:“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当时李傕找了一批羌胡雇佣军来壮声势,结果把天子皇宫里的女眷许给人家当佣金了。

刘协很害怕,就和贾诩商量这事儿。

贾诩偷偷把佣兵头头请去赴宴,又开了一张更大的空头支票,又把他们忽悠走了。

顺便来削减了李傕的兵势。

甚至多次在李傕的屠刀底下救了天子臣属的小命,凡此种种。

看贾诩的言行,根本是个大汉忠臣。

我个人猜测,他可能真的是有心要安宗庙,定社稷的。

董卓、李傕、郭汜这一批人,都是纯粹的军人。好狠斗勇,骁武善战,但是没什么政治头脑。

捏住天子后,怎么处理朝廷的大小事务,他们是一脑袋浆糊的。

就必须依靠贾诩来处理这些事物。

贾诩也许小看了这些军人的暴戾,或者太高估了自己对他们的影响力。

试图通过控制这些军人,对心怀异志的诸侯形成威慑,再利用潜移默化的影响,保护天子。

运气好的话,没准就兴复汉室了呢。

在后人眼里,贾诩这似乎是一件与虎谋皮的傻事儿。

但事实证明了,天子一旦落到曹操或袁绍这种熟悉宫廷游戏有政治智商的军阀手里是什么下场。

某种程度上说,比在李傕手里更糟糕,更憋屈。

好歹李傕好忽悠啊!董卓不也是靠一场政变就搞定了么。

但想用同样的手段搞定曹操、袁绍,根本是痴人说梦。

我想贾诩在那个混乱的局面里,可能靠自己的智慧判断出了一个他认为对汉室危害最小的情况。

并促成了他的这种设想,试图控制军人,保护天子,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惜后面发生了太多预料不到的情况,所图不成,只留下一个文和乱武的骂名。

在看透李傕、郭汜的狂乱后,贾诩没有再犹豫,迅速协助天子出逃。

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老臣只能做到这里了。”

之后在乱世中算无遗策的计谋,精巧诡诈的布局,可能只是一个失意忠臣苟存于乱世的无奈之举。

我大胆猜度一下陈寿的用心。

可能他也是这样觉得,贾诩是一位心存汉室渴望报效天子匡扶国家的忠贞之士。

所以将贾诩与高洁的王佐之才荀彧并作一传。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荀彧是这样做的。

情知汉室光复无望,心灰意懒的贾诩为了自保,则“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当年面对李傕指向朝臣的屠刀,挺身而出,高声呼喊“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的忠臣。

最后只剩下一个毒士的名声。

贾诩配不配做太尉?

骂死陆逊、火烧张昭、流放虞翻的孙权有资格做君王吗?

说说曹丕的小心思吧。

这家伙是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奸诈狡猾的政客,真诚恳切的朋友,缺情少义的哥哥。

他任命贾诩做太尉,到底是什么目的,很难揣测。

是不是真为了报答立嗣的恩情?还是因为当年贾诩跟他说的一席话?

还是他看出了贾诩的本质?又或者把贾诩和华歆、王朗并列三公,单纯是为了羞辱他?

咱们看看贾诩和华歆、王朗的籍贯。

贾诩,凉州武威人。

华歆,青州平原人。

王朗,徐州东海人。

这三个人都是地方名门,算不上大豪族,但也都是士人。王朗更是经学传家的知名儒生。

众所周知,最支持曹操的是豫州与兖州的士族。

虽然三公在当时只是装点门面用的高职称,没什么实权,不过让三个边缘人充数,是什么考量呢?

猜测一下,曹丕是在赌气。

曹丕是个公认不似人主的帝王,经常意气用事。

而且非常小心眼。

我个人认为,曹丕与颍川士族们,关系并没有那么融洽。

带头提议九品中正制的颍川人陈群,这套制度的直接得利者是他们这些世族高门。

直接导致两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

你们猜猜,挣吧着总试图集权的曹丕同学,打心眼里真的会待见这玩意么?

用一个旁边的栗子来论述一下这件事。

其实对曹丕夺嗣出力最大的不是贾诩,也许贾诩的建言有最后打消曹操疑惑的作用。

但在夺嗣过程中,真正为曹丕出谋划策,提供合理意见,帮他打造个人形象的是另一个人。

这个人也许是曹丕这辈子最好最亲的朋友,吴质。

吴质和曹丕都是大才子,气义相投,情同莫逆。

曹操征汉中,曹丕曹植哥俩一起送行,曹操让曹植念首诗壮行。

曹植张嘴就来,言辞华美大气,曹操听的很高兴。

曹丕有点着急,他知道写诗弟弟比较强,就偷偷拉吴质袖子,问怎么办。

吴质说,老爹出去打仗涉险,这时候表现孝道比较容易拿分。

等曹操要曹丕表现一下时,曹丕眼里滚着泪水,抽咽着嘱咐老爹保重。

此举集中了老曹疲惫苍老的心。

《古文观止》里面有一篇《与吴质书》,记载了三封曹丕写给吴质的信。

曹丕的文章写的比诗好,这三封信写的情深意切,言辞真挚动人肺腑。

我特么就没见过给朋友写信写的这么像情书的。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閒設, 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皦日既沒,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淒然傷懷。余顧而言,茲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方今蕤賓紀辰,景風扇物,天氣和暖,眾果具繁。時駕而游,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託乘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丕白。”

普通话:“季重你好吗?!你在那么远的地方别累着啊!呜呜呜~我好怀念咱们一起在南皮玩的日子口牙!又读书又玩桌游,聊天谈心,交流音乐,出去吃好吃的,还一起去玩水。日以继夜的呀咱们就在一起,可那会儿夜里吹起凉风,听到胡笳轻轻的悲声,我就难过,跟大伙说这么快乐的日子恐怕难以长久,大家也都同意。现在我们果然分别天各一方了!呜呜呜~~~”……好吧,实在太肉麻了,我写不下去了。-_-lll

很有趣的是,曹丕这么亲的好朋友,对他夺嗣有大功的吴质,一辈子没当多大的官。

曹丕在世的时候,吴质最高的官位就是个杂号将军,督河北诸军事。

为什么呢?

吴质字季重,兖州济阴人,寒门

这位起自寒门的才子吴质,对颍川大族的态度是什么呢?

后来曹睿时吴质为侍中,刚刚亲政的曹睿问起吴质对录尚书事的司空陈群有什么看法。

“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

这是吴质的回答。结果就是曹睿下诏督责陈群,把他批评了一顿。

吴质能得以见用,完全因为他是曹丕这个洋溢文人气质的家伙的好朋友。

因为私交好,所以排除万难,曹丕才能给他安排一个军职。

所以吴质本人是完完全全没有任何政治根基的。

恼怒于豪族对他这种寒门出身者的排挤,吴质在曹丕在世时与这些高门子弟多所交恶。

后来吴质去世,因为得罪颍川陈氏这些大族得罪的太狠了,被给了很糟糕的谥号。

谥‘丑’侯。

除了和曹丕诗文相合,偶尔仗势欺人,发发牢骚得罪人,给陈群穿小鞋,吴质啥也没干过。

给这种恶谥,有点欺人太甚。

而吴质的对颍川陈氏的态度,也许也能稍微透露出曹丕的倾向。

虽然曹丕和陈群交情也不错,但因为他们曹家要靠这些士族支持,这种交情有多真诚就很难说了。

综上所述,对曹丕任命三公时的心态,我个人的推断如下。

他完完全全是赌气,为了恶心人……

三公虽然权力不大,但是非常尊贵。

杨彪四世太尉的身份,在那个时代光是听一听就令人想拜倒。

这么有面子的东西,那些好面子的豪族名门,自然是望穿秋水。

曹丕把这三件宝器,给了三个游走在魏晋门阀家族网络边缘的人。

是何居心?不言而喻嘛。=,=

“你们不是牛逼吗?你们不是大族吗?这仨超然又尊荣的职位,我就是不给你们!”

“木哈哈哈哈,大毒草太尉,无节操司徒,废草包司空,给他们也不给你们!气死你们!”

“呸呸呸呸呸,爷是皇帝,反正是仨没什么实权的职位,你们好意思抢吗?来呀来抢呀,就不给!”

“季重,他们不是欺负你么?哼,我呀,也不会要他们快活。”

及文帝崩,质思慕作诗。

曰:“愴愴懷殷憂,殷憂不可居。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躕。念蒙聖主恩,榮爵與眾殊。自謂永終身,志氣甫當舒。何意中見棄,棄我歸黃壚。煢煢靡所恃,淚下如連珠。隨沒無所益,身死名不書。慷慨自僶俛,庶幾烈丈夫。”

——————————————

@姬轩亦

我一个不留神这答案写了三个多小时!你赔我!QAQ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是人品(名誉)问题,和能力无关。
上面强作异论骗赞的诸位大V们知不知道曹丕任用的另两个三公是谁?

司徒华歆、司空王朗。

如果说以贾诩之才,尚因“能力”不足任三公,敢问王司空又有何作为?

还有刘备捏着鼻子任命的翻墙司徒,又有何能力可言?

孙权不笑许翻墙,不笑王折饭,唯独笑贾诩,这笑的是能力还是名誉不是一目了然的么。

三公虚职,属于对声名卓著有道长者的歌颂型职位。重点从来不是能力而是名誉,是风评,是正能量。所以许靖、华歆、王朗之流名大于实的模范知识分子做三公,符合当时的价值观。而贾诩这样能力很强,但德行不显,名誉欠佳的人做三公,就会招来嘲笑。曹丕任贾诩为太尉,以时人看来,纯属乱来,是酬功。实际上,曹丕自己也变相承认是酬功。后来钟繇当上相国后,曹丕对钟、华、王组成的新三公团体非常满意,热情地自我赞美道:哥真是用了一群伟人啊,后世恐怕是赶不上喽。完全无视了贾诩。

三公地位尊崇,原则上没有合适的人选,宁可空缺。曹丕用这样的职位作为礼品奖励给夺位时帮自己说话的贾诩,被孙权嘲笑,不亦宜乎?


user avatar   yao-jing-de-wei-ba-66-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言】

“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一段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记载,贾诩跟你孙权有什么关系呢?人家当三公,你笑个屁啊。

依小女子个人的看法,是因为贾诩被用为三公后,孙权琢磨了一下贾诩的一生,觉得贾诩就是个“晨间剧女主角”,他觉得曹丕居然用一个“晨间剧女主角”做三公,太可笑了,所以他笑了。

贾诩,字文和,拥有双料绰号“毒士”和“三国第一聪明人”,在很多人眼里,贾诩的形象就是这样的——

然而,我想说,可能真的不是这样,真实的贾诩,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形象——

在个人眼里,贾诩就是个“晨间剧女主角”一样的角色……这么说不是哗众取宠,不信咱们一起来看看贾诩这辈子到底干了什么吧,看看他到底是“毒士”还是“晨间剧女主角”。

【1】超级高能的贾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来一个“曹魏五谋士”的说法,把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这五个人给并列到一起了。

我不知道这说法哪来的,反正历史上没这说法,先不提地位和对历史的影响,单从能力上来说,前四个人我觉得都比郭嘉要高不少,所以“曹魏五谋士”这说法,估计除了郭嘉,其他四个人都要举双手反对的。

尤其贾诩,人家个人能力可真谈的上“超级高能”,谋略过人这自不必说,关键人家贾诩是全才,除了谋略外,人家还会带兵打仗,政治能力也挺强,而且还出过书——

《隋书·经籍志》:《钞孙子兵法》一卷,魏太尉贾诩钞。《吴起兵法》一卷,贾诩注。

别的不说,单说能力,我觉得贾诩也不愿意跟郭嘉并列吧。

额,算了,不黑郭嘉了,还是说贾诩吧。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人,年轻时候没什么名气,只有当时凉州名士阎忠很看得起贾诩,说这孩子了不得啊,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谋。

一般人知道贾诩都是从他怂恿李傕郭汜进攻长安开始,好像这人之前一直是个普通老百姓,凭空就冒出来了。

其实贾诩早年还是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贾诩早年被察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来因为生病辞官,回家路上遇到反叛的氐人,贾诩和同行几十个人都被挟持,这时候贾诩第一次展露了他的智谋,贾诩按住被打的满头包的脑袋,笑嘻嘻地对氐人说道:

“诸位大哥们,告诉你们个事哈,段颎,段太尉,那是我姥爷,你们能不能别杀我,你们送我回去,我们家肯定会给你们好多钱!”


贾诩说的段颎,这辈子干的事主要是对付羌人,战绩如下——

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后汉书》

砍了羌人3万8600个脑袋,自己死了400多个人。

氐人和羌人关系比较近,自然也知道段颎,所以一听这是段颎的外孙,氐人表示——

“孩,孩子,咱,咱们谈谈行不行?”

其实呢,贾诩并不真的是段颎的外孙,这是骗他们的。

贾诩这句话说的很有水平,水平不在于骗他们说自己是段颎的外孙,而在最后那句——贾诩说了会给他们好多钱。

这句话的用处有两点,一是可以摆出一副有钱人家大少爷的派头,让他们坚信自己是段颎外孙。二是提出好处,你们送我回去,不只是为了不被报复,还是为了赚钱。

求生是本能,求利是追求,贾诩同时许给他们本能和追求两方面的东西,你说他们怎么可能不听贾诩的呢?

于是,氐人放了贾诩,而同行的其他人,都被杀了。

这件事体现了贾诩的能力,而且对贾诩刺激很大,估计就是因为这事,贾诩觉得这次只能救自己救不了别人,挺难受的,所以他在心里埋下了想救天下的想法……

后来董卓入洛阳,贾诩在董卓女婿牛辅那里干活,职位是上校(讨虏校尉),级别不高,但不要小看,这跟董卓的用人方法有关,董卓用人方法是——

“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董卓用人方法比较滑,就是自己人级别小但实权大,然后那些名士什么的,给个高级的官位,但没实权。

牛辅自己,也只是准将(中郎将)而已,所以贾诩这个上校,其实还是挺有权力的,估计也参与了不少作战。

这样看来,贾诩真是超级高能,谋略能力这么强,还能自己带兵,那么如此高能的贾诩,是不是就能纵横乱世无敌手,轻松实现他自己救天下的想法呢?

呵呵……我们继续看吧。

【2】救天下救成天下大乱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了,这段历史,被很多人称之为“贾诩乱武”,在很多人看来,大概就是说贾诩这个心肠黑到底的人,为了个人利益,挑动李傕郭汜攻打长安,导致本来安定的天下再度大乱,害死了无数无辜的人,所以贾诩由此被扣上了“毒士”“坏蛋”“搅屎棍”等等头衔。

我想请各位,先暂时抛弃这种观念,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

事情的开端,是司徒王允挑动吕布杀死了董卓,王允由此得以把持朝政。

王允把持朝政后,立马开始翘尾巴了,先是以“叹息董卓”为理由诛杀名士蔡邕,还发表了一通“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的言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跃然纸上。

这也就罢了,接下来王允又展现出了远逊于吕布的政治智商。

吕布在各种三国游戏里好像政治就没上过20,可是历史上其实人家吕布政治智商不错,起码比王允高多了。

杀了董卓以后,吕布是有一个美好的想法的,就是辅佐王允,大家一起把朝廷搞好,光复汉室,百姓从此安居乐业,自己就此洗白,走上人生巅峰,死后青史留名,多么美好的人生!

为此,吕布真真正正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吕布又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

赦免董卓旧部,把董卓的财物赏赐给大臣和武将。

吕布提出的这两个想法,真真正正都是远见卓识,事后的发展,证明吕布判断的无比正确,如果吕布的两个建议得到实施,别的不敢说,至少李郭之乱应该不会有了,甚至汉朝就此复兴也不是没可能。

然而,刚愎自用的王允却没有听吕布的。

王允的意思是这样的——

“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意思就是说,他们是没有罪的,只不过遵从董卓的意思,现在咱们要是说他们有罪然后赦免他们,反而让他们产生疑虑,这不是让他们安心的好办法,所以还是不要赦免了吧!

啊哈?

所以,大家听懂王允的意思了吗?对不起,我表示我没听懂。

我听不懂,凉州人也表示听不懂,这种让人听不懂的话就怕被乱传,结果最后居然被传成了“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传成了王允想把凉州人杀光。

这下,你让凉州人怎么想?凉州人表示我们惹谁了,你为啥要杀光我们?董卓一个人的罪你就要杀光我们所有人?

贾诩也是凉州人,听到这个事,贾诩感到无法容忍了,王允你还是不是人?居然这么狠毒?

我——必须要干掉你,为了正义!

于是,贾诩找到准备本来已经准备回家种地的李傕郭汜张济,对他们说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贾诩的意思是说,现在听说王允想要杀光凉州人,如果你们就这么走了,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不如我们带兵往西边打,一边打一边召兵,攻下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事成,我们就奉国家以平定天下,如果不行,我们再跑嘛!

看看人家贾诩的原话,可不是什么“我要乱武”“我要天下大乱”!

贾诩没有那么中二病,贾诩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有一个“奉国家以征天下”的美好愿望,贾诩给李傕郭汜出这个主意,一是为了救凉州人的生命,二是想要夺取政权后帮汉献帝平定天下,让天下安定,所有人都能过上好的生活。

这才是贾诩真正的理想,当时李傕郭汜等人的军队并不多,去攻长安危险很大,但是贾诩依然喊出“奉国家以征天下”的惊世豪言,他为的是救凉州人,救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活命,他想活命完全可以自己逃,反正有李傕郭汜首当其冲,他想逃,还是不难的。

这一刻我相信贾诩是想到了少年时期,那几十个无辜的生命被氐人杀害,他却救不了的无辜的人,只能救他自己。

如今,他终于又碰到了这样的时刻,这一次,贾诩不想只救自己,他想救凉州人,想救天下,为了弥补少年那不可追回的遗憾。

李傕郭汜等人曾经带兵屠杀百姓,手里沾了不少血,他们其实比贾诩怕的多,听贾诩这么一说,顿时反应过来,于是带兵西征,结果没想到真的如此顺利,先是击败王允派来阻拦的徐荣,接着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沿路扩充军队,到了长安,居然拥有了10多万军队!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城内军队叛变,吕布最终战败逃走,长安被攻陷。

至此,贾诩的梦想实现了,终于可以“奉国家以征天下”了!

然而……随后,贾诩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场景——

傕、汜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万馀人,狼藉满道。

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傕、汜、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我…………无话可说…………

先是无数的大臣,上万的臣子百姓在他的眼前被李傕郭汜屠杀,接着是长安城内人吃人,白骨遍地的惨状,还有接下来最惨无人道的……二年内,三辅数十万户百姓(一户5人,所以有多少人,你自己算吧,大概几百万人)在李傕郭汜的掠夺下,没有吃的,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吃人,最后损失人口竟高达几百万……当然,我猜测应该并不是死光了,应该也有很多人是逃离了……不过不管怎么样,都是丧心病狂,惨不忍睹的人口损失。

面对这一切,贾诩表示……我……我……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当李傕等人想给贾诩封侯时,贾诩失魂落魄地说道:“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坚决拒绝接受,接着又推掉了尚书仆射的职务。

真的,我只是想救人,为什么会这样?我真的不懂。

李傕,郭汜,曾经都是贾诩的同事,虽然这俩人过去在董卓时期也是做了不少坏事,但贾诩估计觉得那只是受董卓之令,如今自己带着他们去干好事,也该学好了吧?可是他真的就想不通,为什么李傕郭汜自己掌权后,居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杀人恶魔,比董卓还要残暴百倍。

贾诩很聪明,但李郭之乱,暴露了贾诩的弱点——

他虽然聪明,但他看不透人性的黑暗,他有着救世的理想,所以在他眼里别人也都是有理想的,但为什么,很多人会坏成那样?为什么人性能阴暗到这种地步?这是贾诩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

【3】无间道——贾诩除魔

经过这事以后,估计贾诩死的心都有了,接下来,贾诩也确实想拿生命去赎罪,他做了以下的事——

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

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李傕等人任命贾诩做了人事部部长,贾诩尽力选拔了很多有能的人才,想多少做点事挽救以下局势,面对李郭可能进行的危害大众生命的乱斗,贾诩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斥责这群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尽力制止他们乱斗。

李傕想要把皇帝搞到军营里,贾诩又坚决反对。张绣劝说贾诩逃走,贾诩坚决拒绝,说道:“我受国家大恩,绝对不能背离!你自己走,我不能走!”

他想留下来赎罪,他想做点什么。

于是,贾诩开始了行动,一定要李傕郭汜这两个恶魔付出代价,既然亲手放出了恶魔,就亲手来除魔吧!李傕郭汜,你们不得好死!

既然这么想了,那就开始行动吧!

当时李傕召集羌胡数千人,把宫廷用品和丝织品送给他们,又允许他们跑去直接拿宫里的美女,想以此叫他们攻击郭汜,羌胡于是居然跑去宫里大叫“皇帝在吗?李将军说要给我们宫人美女,美女们在哪呢?快给我们呀!”

当时年少的汉献帝吓坏了,他知道贾诩是有良心的人,于是赶紧找到贾诩问怎么办?

贾诩说放心吧,交给我啦!于是秘密把羌胡大帅弄到一起,跟他们吃饭,然后一顿嘴皮子忽悠,许以封爵重宝,结果是李傕给的实打实的宫廷用品和丝织品居然抵不住贾诩的一张嘴忽悠,这伙人最后居然就贾诩都给忽悠走了,由此李傕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

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采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计。诩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

当然,贾诩知道,光这样是无法干掉李傕郭汜的,李傕郭汜现在能这么嚣张是因为手里还攥着汉献帝,要把汉献帝送走,才能让他们彻底完蛋,于是贾诩接下来干了一手狠的——帮助汉献帝逃出了长安!汉献帝临走前,贾诩还把印绶交给了汉献帝。

贾诩暗地里在搞李傕郭汜,李傕郭汜却浑然不知,还把贾诩当成自己人,看到汉献帝逃走,李傕郭汜大惊失色,急忙带人去追,贾诩又装作李郭的自己人跟着跑在屁股后边,为的就是暗中保护汉献帝和大臣们,哈哈,这一手无间道玩的真是出神入化,你服不服?

结果是李傕郭汜虽然追上去大破皇帝的军队,却没抓到皇帝,只抓到了一帮大臣,李傕当即要对大臣进行屠杀,贾诩正时候又是挺身挡在李傕的屠刀面前,大叫道:“这都是天子的大臣,你怎么能杀害他们?”李傕看到贾诩如此霸气,只好放过了这群大臣——

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经过贾诩这么一搞,李傕郭汜由此衰落,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最后李傕被曹操派人干掉,灭三族,郭汜也被部下杀掉,两个杀人恶魔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4】无敌二人组

帮汉献帝逃走后,贾诩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也该是离开的时候了,听说跟自己同郡的将军段煨屯驻在华阴,贾诩于是就跑去投靠段煨了。

顺便一提,段煨这人是个很不错的人,他在华阴时,靠勤于农事养活军队百姓,坚决不做掠夺之事,也算是乱世中难得的好人,也曾经无条件前去接济流浪的汉献帝。

段煨虽然是个好人,但也是个比较怂的人,他看到贾诩那么出名,自己手下的人都崇拜贾诩,感到相当不安,害怕贾诩把他的基业夺走,于是就整天把贾诩当祖宗供起来,结果贾诩对此感到相当不安。

贾诩听说之前劝他跟着一起逃走的张绣这时候屯驻在宛城,于是派人秘密找到张绣说想去投靠张绣,张绣一听高兴地蹦的三尺高,立刻派人来接贾诩,贾诩临走时,周围人就问贾诩说:“哎呀你傻啊,段煨对你这么好,你走什么走啊?”

贾诩于是就说道——

“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大概意思是段煨这个人多疑,他怕我,对我虽然好,但我靠不了他,他早晚会杀了我,我离开他,他肯定高兴,又盼望我在外边给他找个靠山,所以肯定会好好对待我的家人。张绣没人给他出主意,很想得到我,这样一来,我的家人和我自己都能保全啦,多好是不是?


通过这次分析,再结合之前从氐人那里逃生来看,我们看出来贾诩确实很懂人性,不过他懂的人性是一般的,规律性的人性,他的弱点是不懂人性深层的黑暗面,所以才造成了之前的李郭之乱。

贾诩到了张绣那里以后,张绣把贾诩当亲爹对待(“绣执子孙礼”),段煨也是善待了贾诩的家人,这一招玩的确实厉害呀。

说起张绣这个人,老三国电视剧里他是这么个形象……

我虽然很喜欢《老三国》这部电视剧,但不得不说,细节上确实有不少BUG,尤其在年龄问题上,相当有问题,比如第4集,刺董失败后出逃的曹操,不过34岁,结果被小孩认出后,小孩居然说:“爷爷,那不是你吗?”

其实呢,张绣远没有那么老,他这时候是个小年轻,估计也就30岁左右,而且为人也是蛮好的,做诸侯时期保境安民,没做什么危害百姓之事,而且你看他对贾诩多么痴情,是不是?所以我眼中张绣是这么个形象——

贾诩投靠张绣以后,二人就一起携手内治地方,外抗强敌,张绣以那么小的地盘,被曹操刘表两大势力包夹,能坚持两年多,与强大的曹操打的平分秋色,且从未做过什么危害百姓之事,称得上保境安民,平安一方,张绣只是个武人,并不懂政治,所以张绣势力被治理的这么好,我猜测多半是贾诩的功劳,可见贾诩的政治能力也是蛮强的。

贾诩来到张绣那里后,首先是分析了局势,觉得张绣实力这么弱小,没有靠山是不行的,必须要巩固和刘表的关系,于是主动出使到刘表那里,成功巩固了刘表和张绣关系,至此刘表成为张绣的稳定外援。

这里有个插曲,贾诩在刘表那里,受到刘表的热情招待,结果贾诩却很臭美,评价刘表说——

“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其实贾诩这番评论,并没有道理,刘表在历史上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单骑入荆州,用各种手段将荆州掌控在手里,在荆州保境安民,把荆州治理的无比富庶,而且之前对待张绣也是体现了刘表很强的手腕。

之前张绣的叔叔张济因为快没吃的了,不得不冒险进攻刘表,结果战死,张绣带着残兵败将撤退,荆州官员知道后都对刘表祝贺,刘表却沉痛地说道:“张济穷途末路而来,我作为主人却对他无礼,他死了不是我本意啊,我不接受祝贺只接受对他的哀悼。”

说完以后,刘表又趁机派人去安抚张绣,孤独无助的张绣见到刘表的招手,大喜,于是决定摒弃仇恨,反而帮着刘表干活,刘表于是就让张绣驻扎在宛城,帮他抵御外敌。

你说,刘表这一手是不是玩的很漂亮呢?

我觉得看历史人物,不要盲目相信评价这种东西,评价都是人说的,是人就有偏见,还要综合这个人的实际表现来看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

不管怎么样,外援刘表是结下了,内政什么的也被贾诩管好了,张绣势力是蒸蒸日上,张绣上边的巨头曹操就眼红了,曹操估计也知道贾诩的厉害,心想下边放着这么个小玩意,要是不管,哪天真的强大起来,不得捅我菊花?不行,我得提前掐灭了他。

于是曹操就征张绣来了,面对这样的危险局面,张绣和贾诩临危不惧,当机立断决定——

投降!


直接投降了!噗,我笑啦。

说白了,不管张绣还是贾诩,都是没什么野心的人,而且人也都比较善良,贾诩自从之前搞出李郭之乱后,也是收起了雄心壮志,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所以我猜是曹操一来,俩人一合计,抵抗肯定打不过,还连累无辜百姓,那怎么办?干脆投降了吧,咱不做老板了,做员工,照样好好过日子,不就得了吗?有啥了。

没想到,接下来却发生了令人相当恶心的事——

这就是著名的“曹操宛城把妹事件“

曹操这人,性欲太强了,可考老婆16个,可考儿子25个……你说这人,出去行军打仗,靠右手解决,肯定受不了,于是曹操决定找女人解决,结果就是找上了张绣的婶子,把张绣婶子给纳了。

张绣这人,我们说过,是个挺热血善良的小伙,一听顿时就怒了,恨不能砍了曹操,可是想到实力差距那么大,还是选择了忍耐。

可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

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傅子》

曹操看重张绣亲信胡车儿的勇猛,想收买他为自己效力。

之前的夺婶之恨,加上这件事,张绣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反了。

对此,史书有不同的解释——

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三国志》

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傅子》

《三国志》的意思是,曹操想杀张绣,计划泄漏,张绣于是造反。《傅子》的意思是曹操没有杀张绣的意思,是张绣怀疑曹操要杀他,所以反了。

你相信哪个呢?我表示我相信《傅子》的说法。

为什么?你看看后边发生的事就知道了。

受了两件事的刺激后,惶恐的张绣找到贾诩,说:“哎呀,文和啊,你得救救我,曹操他居然要杀我,这个人简直不是人啊,你救救我!”

贾诩听后,当即义愤填膺,一瞬间,当年“奉国家以征天下”的热血又回来了!

曹操,张绣保境安民,为了百姓投降了你,你居然还要杀张绣?你这么狠毒,还是不是人?气死我了!

我——必须要干掉你,为了正义!

于是,贾诩为张绣策划了一个主意——

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吴书》

大概意思是,要张绣借口把军队驻扎到高地,来趁机路过曹操本屯,然后袭击之。又让张绣告诉曹操:“我们的运输车少,但是东西太多,所以让我们的士兵穿着铠甲吧!”

这样的话,路过曹操本屯时候,就可以让穿着铠甲的士兵直接从运输车里抽出武器,然后干死曹操了。

这个计策,堪称绝妙,那曹操是如何应对的呢——

太祖信绣,皆听之。

曹操居然完全相信了张绣,任凭张绣这么干!

你觉得,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曹操完全没有杀张绣的意思,所谓曹操要杀张绣,跟王允“欲尽诛凉州人”一样,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呵呵……遗憾的是,单纯又热血上头的贾诩,就是这样,之前轻信了王允“欲尽诛凉州人”的谣言,促成了李郭之乱,导致了无数百姓的死亡和他一生的愧疚,如今,贾诩又轻信了张绣的疑虑,再次促成了“宛城之乱”,这一次贾诩的冲动,造成了张绣和贾诩最终的悲剧结局。

总之,贾诩的策划成功了,张绣得以趁机袭击曹操本屯——“绣由是谋叛,袭操七军,大破之,杀其二子”,这是一场痛快淋漓的大胜,曹操落荒而逃,典韦和曹操长子曹昂为保护曹操而死,侄子曹安民也战死,至此,曹操和张绣贾诩结下了死仇。

打赢曹操以后,张绣有点飘飘然了,带骑兵进攻曹操,结果正面对上曹操,果然还是打不过,被曹操击败,不得不逃到穰城依附刘表。

可是,曹操回到许县以后,坚毅的张绣再次出战,南阳、章陵诸县再次投向张绣,曹操大怒,派曹洪出击。

需要知道,历史上曹洪也是个猛人,官渡之战就是曹洪以少量军队守住曹操大营,令张郃高览无法攻下被迫投降,对曹操官渡之战胜利曹洪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就是这样一个猛人,居然被张绣打的“不利”,接着张绣又乘胜和刘表不断入侵曹操地盘。

对此,曹操怒不可遏,终于决定再次亲征张绣,这次曹操动真格带了大军,很快把张绣包围在了穰城,这次张绣贾诩打定主意,不投降了,就跟你耗着,怎么地吧!

结果之前贾诩结的刘表外援这时候起到了作用,刘表派人截断了曹操后路,又传闻袁绍要袭击曹操后方夺走汉献帝,曹操惊慌之下只得撤军。

张绣看到曹操撤了,又来劲了,哈哈,怎么样,曹操,这下知道我厉害了吧?

兴奋之下,张绣决意带兵追杀曹操,贾诩考虑到上次张绣进攻曹操被曹操击败的教训,告诉张绣追击必败,张绣不听,执意追击,果然大败。

张绣垂头丧气回了家,正想跟贾诩道歉,没想到贾诩大叫道:“快追,立刻再去追!”

张绣表示你说啥?贾诩表示别废话,快去追啊!

张绣这次决定听话,于是带兵再去追,收拢败兵再去追杀,这次果然获胜。

这一下张绣表示彻底懵了,问道:”我之前带精兵追败了,这次带败兵追反而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贾诩分析道——

“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你呢,虽然厉害,但打不过曹操本人,这种情况下去追杀,肯定打不过,但是你败了一次,曹操又担心国内变故,肯定会自己赶回去留下其他人断后,其他人都打不过你,你自然就赢啦!

这一次,贾诩又进行了精妙的心理分析,只要不涉及人性深层黑暗面,贾诩的分析确实每次必中,哈哈。

这里我想说一下张绣,张绣除了打不过曹操本人外,其他的,不管是曹洪,还是曹操手下的诸将,正如贾诩所言,并无一人打得过张绣,这其中虽然也有其他因素,比如可能张绣军队更精锐,或者曹军无防备之类的,但不管怎么说,张绣绝对是一位被低估的将军,他虽然并不懂奇谋,但其正兵作战能力,是相当厉害的。

我们可以看到,张绣正兵能力厉害,贾诩则是谋略,外交,内政厉害,俩人一配合,堪称“无敌二人组”,弄的曹操一点脾气都没有,两个人守着一个小势力,却是纵横逍遥,每次看到这段历史,都觉得相当爽快,张绣贾诩的这个势力,虽然小,最终也不会有前途,但保境安民,百折不挠,夹缝求生,真的是乱世中一抹亮色。

【5】终生苦行

张绣贾诩混的再爽,最终还是跟梁山泊一样,走上了“招安”的不归之路,小势力的辛酸,也就是如此。

随着曹操统一河南,袁绍统一河北,两强相争局面形成,张绣觉得再不找个大靠山,就混不下去了,当然他还是有选择的,袁绍曹操,投谁呢?

张绣觉得不用动脑子,当然是袁绍啊,废话,我杀了曹操儿子,我还投曹操,我傻啊?

可是贾诩却赶走了袁绍的使者,要求张绣投曹操,张绣表示——

你有病吧?袁绍比曹操强那么多,我还跟曹操有仇,投曹操,你要害死我?

贾诩当即分析道——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

大概意思是,曹操手里有汉献帝,代表了正义。袁绍强盛,懒得搭理我们,曹操不如袁绍强大,所以会重视我们。曹操有霸王之志,肯定不会计较私怨啦,还会通过宽容我们来展现他的仁慈。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应该投曹操!您就别犹豫啦!

张绣听了,表示我听不懂……不过既然是你说的……唉,那算了,我就听吧。

张绣贾诩投降以后,曹操大喜,握着贾诩的手说:“让我信重于天下的人,就是你啊!”

于是表贾诩为首都卫戍区司令(执金吾),封都亭侯爵,还给了贾诩冀州省省长(冀州牧)的职务。

贾诩表示你在逗我?冀州在袁绍那呢!

曹操表示哈哈,我确实在逗你……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去冀州了,留在这给我当参谋吧。

张绣也受到了重用——

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与张绣结为亲家,封张绣为中将(扬武将军),后来张绣的封邑也是最多的,别人都不满千户,张绣却达到惊人的二千户!(曹操最亲信的夏侯惇当时也只有700户)

张绣活着时候,是当之无愧的“外姓第一将”。

注:很多人说于禁是“外姓第一将”,个人只能说,这是胡扯。不论能力还是地位,他于禁都跟“外姓第一将”不沾边,论地位,张绣程昱韩浩史涣臧霸鲜于辅等人都在于禁之上,论能力……于禁一个没独立指挥什么大战,又先大败于刘备后被关羽生擒之人,论能力在他之上者也实在太多,不论地位能力,他于禁都没资格称为“外姓第一将”。

看起来,这不是很美好吗?简直是完美大团圆结局,是不是?可以在贾诩和张绣的拥抱下,完美谢幕了吧?

呵呵………可惜,这一幕,是永远也不会到来了。

贾诩,他很聪明,但可惜,他唯一的弱点就是,他不懂人性深处的阴暗。

尤其是曹操,这样一个在刀山血海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的男人,其内心深处的阴暗和可怕,远不是单纯善良的贾诩和张绣所能揣测,在张绣和贾诩在那傻傻地决定为曹操效力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罪恶之手,已经恰恰开始磨刀了……

接下来就是官渡之战,这一战中,张绣“力战有功”,贾诩也是在关键时刻力劝曹操出击,最终大败袁军——

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

河北平定后,曹操当然没兑现诺言让贾诩做冀州省长,而是派给贾诩一个太中大夫的虚职,这无所谓,贾诩本来也是淡泊名利之人,并不介意。

然而接下来一件事,却让贾诩感到了发自内心的恐惧,几乎要从脚一直窜到头上。

一天,张绣有事儿想跟曹丕商量,就邀请他做客,没想到,曹丕微笑着的脸突然变成了诡异的狰狞,对着张绣怒吼道:“你杀了我的哥哥,你还有脸面见人吗?”

一刹那,张绣彷佛看到曹丕背后站着一个魔鬼,那个魔鬼的名字,就叫曹操。

众所周知,曹丕并不是什么对兄弟有深厚感情的人,后来他对贾诩也是很好,可见他并不在意大哥之死(没曹昂死,也轮不到他继承曹操啊),他怎么可能会为了曹昂之死而去逼迫张绣呢?

张绣纵然单纯,此时此刻也明白了,想要他死的人,并不是曹丕,而是站在他背后的曹操。

然而曹操内心的阴暗和恐怖,并不只在这一刻,我们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将手下私通袁绍的书信统统烧毁,表示宽宏大量,既往不咎,然而这件事却有另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恐怖内幕——

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於绍者。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魏略》

其实,在烧信之前,曹操早已暗地里派人把信都看过了,并且把到底谁写了信都牢牢记了下来……其后,曹操多次发起政治屠杀,你觉得是为什么呢?呵呵……是不是趁机把他名单里记下来的人都除掉了呢。

回到家后,张绣在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中,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临死前,张绣应该想了很多……

文和,他到底知不知道,会有这一天呢?嗯……我相信,他肯定不会知道的,如果他知道,他肯定不会让我投降曹操的!是的,一定是的!他肯定是全心为我好的,只是他不懂人性的阴暗呀,真的担心,我死了以后,他会不会出事呢?上天啊,如果要死的话,就让我一个人死吧!

文和他是个好人,你保佑他,让他好好活到最后吧。文和,我走了,再见。

史书并没有记载张绣死后,贾诩的态度,我只知道,张绣死后,贾诩在余下的岁月里,只为曹操出过两次计策。

《贾诩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这段记载,说的是贾诩投靠曹操后,大部分时间的状态——贾诩下班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瑟瑟发抖,谁也不见,自己家人一律不许跟高门结合,只想低调,低调,再低调。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如果非要我猜,我猜测就是就是从张绣死后开始的。

很多人说贾诩如何阴险毒辣,把张绣卖给曹操,坑死旧主人讨好新主人……我想问你们一句,若如你们所言,那贾诩得到了什么?

是太中大夫的虚职?还是10多年的恐惧,生不如死?

恕我一点也看不出一个“卖主求荣”,沾沾自喜的“毒士”贾诩形象,我看到的是一个因为看不懂人性黑暗,害死了自己的故主,又想到了曾经制造的李郭之乱害死的无数人,从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内疚,从而决定“终生苦行”,用余生来忏悔的可怜人。

也许,正是看重贾诩的头脑还有用,所以曹操并不想杀掉贾诩,就算杀,应该也是等着统一天下以后再杀吧。

赤壁之战前,贾诩对曹操说道——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你能不能不要打,安心休养生息,再多等些年呢?

我相信,贾诩是颤抖着说出这些话的,他心里怕的要死,他害怕曹操一旦打赢了赤壁之战,天下自此统一,那就是他的死期了。

对贾诩来说幸运的是,赤壁之战曹操败了,统一暂时是奢望了,贾诩的命由此保住了。

后来,曹操与马超韩遂作战,贾诩随同出征,来到了阔别已久的西北,这片他出生在此,也曾经在此犯下大错,害死了无数百姓的热土,不知道贾诩是什么心情。

历史上的马超韩遂,可都不是什么好人,尤其是马超,坑爹,背信弃义,烧城,劫掠等坏事他都干过。

据记载马超韩遂之乱造成的后果是——“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万计就是以万计算,至少一万以上数万也有可能,这些死者指的应该不只是曹操军队,应当也包括这一块儿的无辜百姓,以马超韩遂的土匪作风,被他们杀戮抢劫的百姓当不在少数。

面对这样的土匪,贾诩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怎么也得干掉他们吧,就当赎罪了……于是此战中,贾诩一反常态,表现积极,出谋离间马超韩遂,帮助曹操击败马韩联军,再次立功,也让曹操明白,贾诩的脑袋确实还有用,可以留着。

接下来又是一个贾诩被一些人吹捧的事——

曹操问贾诩应该立谁做继承人,贾诩装作思考的样子,曹操问你想什么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曹操大笑,于是认定曹丕为接班人。

很多人吹捧贾诩这事做的厉害,通过暗示袁绍刘表不坚决立长子导致了之后的内部大乱,从而使曹操立了曹丕,于无形中讨好曹丕又不得罪人,真是厉害啊,权谋大师。

对此,我想问各位一句,你们都能看出来贾诩想暗示立曹丕,曹植难道看不出来?呵呵。

请大家想想另一件事,明成祖朱棣曾经问解缙应该立谁,解缙说道“好圣孙!”暗示明成祖的孙子,也就是长子朱高炽的儿子聪慧,明成祖为了让这个聪明的孙子将来做皇帝,此时应该立长子,朱棣听后很高兴,于是决定立长子,为此解缙得罪了朱棣的另一个儿子,皇位的竞争者朱高煦,最后被朱高煦找茬构陷而死。

我想问一句,贾诩的所作所为,和解缙有何区别?于是解缙的作为,就是傻,贾诩就是聪明,有权谋?你仔细想想,不觉得搞笑吗?

再联想一下,后来襄樊之战,曹操打算让曹植带兵出战关羽,以及曹操临死前还想召曹彰相见(可能有让曹彰扶持曹植的意思),你还觉得贾诩这个做法聪明吗?

贾诩没事,只是因为运气好,如果是曹植赢了,估计第一件事就是修理他。

贾诩在这件事真正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找茬混过去,不跟曹操暗示才对,贾诩的作为,依然是作死范畴,只不过运气好才没事,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吹捧的权谋之术,只是贾诩不愿意天下大乱,出于良心暗示曹操立长安定天下而已。

最后,贾诩终于还是熬到了曹操死,曹丕继位,后来又建立曹魏当了皇帝,贾诩走了狗屎运,因为之前那句出于良心说的话,被曹丕感激(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好人有好报”?),结果被曹丕封为国防部长(太尉)。

虽然是国防部长,不过依然没什么实权,不过曹丕还是装作虚心,求问贾诩国策——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

“我想统一天下,应该先打吴国,还是蜀国呢?”

贾诩看着曹丕,郑重地说出了他一生最后一条计策——

“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大概意思是,跟赤壁之战前和曹操说的一样,意思是不要打了,现在统一基础不够成熟,时机不到,你打了也白打,不如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过几年好日子吧。

曹丕听了很不高兴,400年大汉朝都被我废了,我还怕吴蜀小国?简直笑话。

曹丕当然是不听贾诩的话,后来发动江陵之战,并未取得实质进展,无功而返。

公元223年8月11日,77岁高龄的贾诩去世,于乱世中挣扎了一生的痛苦灵魂,至此,终于得到了安息。

【6】孙权之笑

回过头来说,孙权为何听说曹丕用贾诩做太尉后,就笑了呢?

因为孙权是有资格笑的。

孙权是什么人?一个两面三刀,背信弃义,朝秦暮楚,滥杀大臣,气死陆逊,杀死亲子的人,从道德上,说是没有人性,也并不为过。

而贾诩呢?他一生追求的是公理,是正义,他想要天下安定,他曾经想要“奉国家以征天下”,实现国家统一,犯下大错后,又冒着生命危险来赎罪,除掉了李傕郭汜两个恶魔,帮助张绣保境安民,投靠曹操后,也曾冒险提出立曹丕安天下,人生最后一计也是希望曹丕休养生息,抚慰百姓。可以说,贾诩是一个道德高尚,有理想的人。

这并不是我在哗众取宠,胡说八道,《三国志》作者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把贾诩和道德高尚的荀彧荀攸并为一传,《唐会要》也将贾诩列为“八君子”之一。

事实上,贾诩的道德,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的。

联想到如今,贾诩的形象成为了“老狐狸”“毒士”,我觉得非常之可笑,可悲。

如何理解贾诩的形象,我觉得无所谓,你是跟我一样觉得贾诩是好人也好,或者依旧觉得贾诩是坏人也罢,我觉得这都无所谓,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本是正常的。

但是,最让人悲哀的是,如今有一批人,一边将贾诩解读为“老狐狸”“毒士”,一边又大肆吹捧这种“老狐狸”“毒士”思维,甚至鼓吹做人就要做“毒士”,去做阴险毒辣之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真的可悲的。

我一向认为,读历史,最重要的是三观问题,观点可以不同,但不该读历史读出了扭曲的三观,这才是最可怕的。

回过头来说,贾诩和孙权,一个高尚一个卑劣。

然而可笑的是,道德高尚的贾诩,却搞出了李郭之乱,间接害死了无数的百姓,而后贾诩又搞出了“宛城之乱”,到头来还是投降曹操,最终结果无非是多死了很多人,害死了张绣,让自己终生苦行。

虽然贾诩也做过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但总的来说,贾诩一生,对百姓,对江山,是“过大于功”的,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就称贾诩“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认为他是一个罪人,根本没有资格和二荀并传。

而孙权呢?虽然道德卑劣,令人发指,总体来说,却是“功大于过”,为开发江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伟大的政治家,说是对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亦不为过。

于是,一个讽刺之极的情况就是如此,道德高尚的贾诩犯了巨大的罪,道德卑劣的孙权却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此,孙权怎能不笑?

你贾诩一生道德高尚,想要济世救民,结果却是害人无数,自己终生苦行,我孙权道德卑劣,自私自利,却是开发江南,后世足以称功,如今曹丕用你贾诩这样的“晨间剧女主角”做三公,我为何不能笑?我要笑,我要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

是的,这就是我心中,孙权笑的原因。

孙权的笑,是一种讽刺,是对人类的讽刺,也是人类的悲哀。

为什么,贾诩这样心地单纯善良,想济世救民的人,却成了罪人,孙权这样卑劣无耻之人,却成了为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不值得深思么?

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贾诩的错,错在两点,一是过于冲动热血,二是无法理解人性深层的黑暗。

因为冲动热血,他轻信了王允“欲尽诛凉州人”的谎言,因为无法理解人性深层的黑暗,他以为李傕郭汜能够救民于水火,由此促成了李郭之乱,无数人因此死去,贾诩成了心虽善,行实恶的罪人。

因为冲动热血,贾诩轻信了张绣的疑虑促成了宛城之乱,因为无法理解人性深层的黑暗,他以为曹操会真心原谅接纳他和张绣,由此,最终导致了张绣的惨死,和他一生的悲苦。

我只能说,有理想,善良,热血,绝不是罪,但空有一腔热血和善良,而不能理性对待这个复杂的人世,不能看透人性的深层黑暗,最终只能事与愿违,想救人,反而却成了害人,贾诩的悲剧,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

啊哈,小女子我这篇回答写也很长啊,写了很久,能看到这里的朋友真是辛苦了,谢谢观看。

如果您觉得我的东西写的还可以的话,欢迎关注我,谢谢。

顺便再推广一下我其他几个回答,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谢谢啦。


user avatar   yuxidao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被邀,谢谢了先!

看了前面几位的回复,都是熟脸啊,答案已经很详细啦,居然还有么么哒的,让小朋友们情何以堪啊。。。

我喜欢知乎,就是喜欢大家可以展露你或专业或多彩的想法,于是我也再来啰嗦两句。

针对 @兮嘉 的问题,我以为 @鬼狂歌 的回答是比较肯切的,很有逻辑性荀勖眼中孙权的笑,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孙权是不是真笑了我们不知道,可能还是荀勖兄跟皇帝玩的心眼,找的假证。假设真的笑了,孙权这笑也可能有另一种意思,深以为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得先来看看太尉是怎么回事。

汉光武当初行大司马事,到河北招抚,才有了绝地反击,光复汉室。后来,光武更大司马为太尉,由太仆赵熹担任,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总领六卿。太尉所领为卫尉、太常、光禄。由此沿革和职责,太尉是掌兵权的,在三司中位置很重。不过到了汉季这种情景已经变了很多,像曹操他侈曹嵩这样的花点钱都能买个太尉,说白了这太尉已经没有实际价值,相比何进的大将军,真是就是个摆设。如果是把这样一个摆设送给贾文和,我觉得这种对功臣的回报未免也太廉价了。

从曹操开始置丞相,废三公,大权独揽,这在战乱时是有利于集中权力,尤其是掌握兵权的。吴蜀也实行丞相制。曹二世继位,很快恢复三公制,重设了三公,就是大家所知的太尉贾诩,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另外注意别置大司马,以大将军曹仁行之。后来担任大司马的是千里驹曹休和曹真。这下就很明朗了,天下未定,最最重要的权力,曹二世还是要牢牢掌握在曹家人手里,不管是哪的大族,你也不能染指,而曹家人直接受皇帝领导,皇帝的权力集中而有效,想御驾亲征就御驾亲征。这一点想必曹二世清楚,孙权心里也明白,贾文和更不会糊涂。孙权之笑,于心有戚戚焉。因为不久之后,孙权也是这么干的。

继曹二世之后,孙权称帝,这不得有个好丞相。大家想这论德望,论才能,论地位非张昭莫属啊,结果呢结果呢,孙权就弄了个老好人顾雍,这家伙还一气当了十来年。而且从陆逊之后就没有大都督这号人物了,权力被收回,孙权重新掌握最核心的权力。当老板真的没有一个是傻子。就连刘禅也一点不昏庸,诸葛亮一死,立马把丞相一分为二,军权和政权分开,都得听皇帝节制,皇权得到最大保障,要不然也不能老扯姜维的后腿啊,够不着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下诸位的答案,有个不同的看法。“孙权笑之”这个说法是裴松之注引荀勖别传的。勖是魏人,时代相近,所言应该可信。窃以为孙权这个反应是一个得到曹丕任命三公的三个人是谁后的一个对这三个人的统一反应而并非针对贾诩一人。其他三个人是谁呢,司徒华歆,司空王朗。

华歆和王朗都曾是孙策统一江东的障碍,他们俩一个不战而降,一个被追击到交州惶如丧家之犬,这两个人孙权都见过,也清楚他们是什么货色。所以孙权知道三公的人选会发笑。我家不要的两人你却奉为三公,不过如此。


user avatar   bai-r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点——曹丕自己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明言曹昂若不死,帝位轮不到自己;又对张绣说:“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因而自杀。但贾诩为张绣之谋主,曹昂也可算死于他手,仅因为在立嗣的关节口上帮了曹丕,甫登基即首立为三公,杀兄之仇也不讲了,舛谬如此,确实可算得寡廉鲜耻之尤,孙权岂能不笑。


user avatar   tan-ji-do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应该判这么重,无良媒体煽风点火。




  

相关话题

  中国三国时期有没有修建城堡? 
  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不先派一个士兵前去探一下敌情? 
  姜维的宿敌究竟是邓艾钟会还是司马师司马昭? 
  魏蜀吴三国后期是否已经丢失了前期的某些理想? 
  刘备临终前曾示意孔明如若刘禅不才,可自立为成都之王,如果刘备是真心的,那么他为的是什么呢?大蜀国? 
  陶谦为何不让刘备居下邳而居小沛? 
  赤壁之战曹操没有输?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北地王刘谌杀死妻儿后自杀如此壮烈的行为为什么没有感动蜀汉军民? 
  孙权为什么会杀关羽?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人能接受黄白混血,却接受不了黄黑混血?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女儿老喜欢听这种音乐?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