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街亭之战马谡怎么会犯水源这么愚蠢的错误? 第1页

  

user avatar   kave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不从历史论,光看地图,但凡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街亭这种复杂的环境,依山凭险,魏军就算多10倍也攻不上来。

王平和诸葛亮的看法是怎么样呢?放弃山顶优势,占据山下城镇,也就是说本来只需要轻轻松松往山下扔石头就能砸得魏军苦不堪言的蜀军,得去一个几乎没有防御设施的小土城跟魏军死磕,这战损得多少先不说,扛不扛得住魏军还是一回事,但凡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所以马谡就是那个懂点军事常识的人,他知道魏军仰攻不利,也知道占据了南山就相当于扼住魏军的咽喉,同时他也做好了魏军火攻的应对方案。即便魏军敢围山,居高临下这么一冲,后有王平互为掎角,两面夹击到头来损失惨重的是魏军,一切都是完美的应对方案。

实际上,如果马谡对手不是张郃,或者他手下有赵云这样能打先锋的大将,完全oj8k,魏军就是白给的。事实是怎样呢?魏军围山,马谡冲不下山……然后就没然后了……也就是说马谡输就输在了太过于理想化上,换句话说就是纸上谈兵,或者用句接地气的话说就是云玩家,他明白对手这么攻击接下来应该怎么防守还击并反打一波,但是没想到的是自己操作不过来emmm


user avatar   wu-jiao-chang-miao-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谡在街亭之败,知乎已经有好多提问和答案讨论了。

这事的本质并不是说马谡没有看到水源的重要,而是他制定的克敌计划不是巧计,而是勇计。这个计划的成功,要求将领统御力高,威信大,个人武力也要强,并且最好有自己直属的亲兵部曲。

马谡个人一直是个参谋型人才,书生一个,军中未有实战,之前也没有单独带过兵。

真实战争不是游戏,你A一下,小兵就跟你往前冲,人家跟着你上的理由就是能赢,能拿军功。

如果自己是个闻名的勇将,带兵久矣,平时军功胜绩颇多,也能善待士卒,这样的情况下临阵带头冲锋,手下的精锐亲兵也跟着上,如此大队人马自然可以跟上。

他不但自己不能带头冲锋,连唯一的老练将领-王平,都被支开了。

请问谁来带队冲击敌阵呢,冲击不成,也没有plan b ,所以完蛋几乎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yi-you-zhang-hao-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皆笑谡纸上谈兵,不知自己亦是。

1,诸葛亮让马谡依残城修筑营寨,就是要强守,硬碰硬,这是最稳的方法。马谡不败张合不进。诸葛亮知道大致地形,但不知详细地形,城残破何样?水源,修筑防守的资源如何?马谡到了一看这么宽的地形感觉很难防守,马谡不知道魏军多少人数,但一定知道远远超过自己,这么守可能守住,但也可能守不住,守住也会损失大量人马(北伐总兵力大概五万到十万,最有可能是六万到八万,马谡军大概一万到两万,最有可能一万二到一万五,约占北伐总兵力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并且很大可能不是蜀精锐,因为攻城掠地和阻敌增援哪个需要精锐显而易见。魏军张合加上曹睿亲征兵力超过五万,结构为魏精锐加大量骑兵)

2,诸葛亮知道有山,却没说让上山阻拦,为何?害怕魏军围而不攻,缺水自乱?不全是,主要是怕张合分小部分兵力围住,主力依然援助西北,给陇西魏军带去大军将至的消息,若坚定陇西各城的对抗心,归降将化为泡影,就更不可能快速平定陇西。深入魏深处的补给线也会收到影响。虽然这对魏张合军讲是同样很危险的,但毕竟陇西尚是魏土,张合不是一定不会去做的。诸葛亮做事极稳,这样有可能出错的方式是不加考虑的。

3,马谡从上而下,一鼓作气是不可能的,其他答案也说了,说是山其实就是土坡,类似一截一截的楼梯,双方主力上下对峙,你想往上攻不好攻,他想往下攻也不好攻,弓箭一射谁也别想动。马谡权衡利弊后确定上山扎寨,这一举动出于三点考虑,你若攻我,我以逸待劳,居高临下。你若围我,我就跟你耗。你若偏军围我,主力西去,我就攻下去,断你粮道,于丞相合围你。

4,为何马谡知道有可能张合会不管他直接去找诸葛亮,而仍然决定上山扎寨?张合骑兵多,平地若没有有利的地形,坚固的营寨,谡军就会很被动,很难持续防守,(步兵可能短时间可以防守骑兵,但谡军需要防守的时间是以天计算)有可能城残破不堪,在有限的时间里已无法修筑成可以支持防守骑兵的支点。或者出于当时的其他因素,例如没有足量的扎寨资源,例如考虑到魏军会绕山前后夹攻。在马谡的观点,上山扎寨的性价比高于拒城强守。而马谡想立功击破张合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先不说曹睿大军马上到,张合骑兵居多的情况下单靠步兵怎么打?步兵居高临下就可以冲击并击退骑兵部队吗?

5,为何马谡会缺水,导致自乱?这点非常重要,原因是因为张合来的太快了,相差好像不过几日。马谡本来的想法是全军带水上山跟你耗,但由于张合来的太快,导致没有足够的水被带上山,可能是携带水的容器不多,或者山上储水的设施未修好。总之没有足够的水。这点也可以应用于马谡距城强守的状况,连水都不能准备充分的时间,很难想象同样的时间能够修筑坚固的营寨。

6,不上山可能会守住,可能守不住,依照马谡的判断很难守住,而由于地形因素和魏的大量骑兵,守不住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不是建制的崩溃,是水淹七军式的覆没。(可以参考羽全灭魏三万就威震华夏,谡军全灭对蜀是巨大打击。诸葛亮不让魏延奇袭子午谷其中之一原因就是若此机失效,数千精锐蜀兵都要败送,这不仅会让本就兵少的弱蜀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还促进了蜀避战派占上风。诸葛亮北伐阻力不大的重要因素就是蜀以微弱损失牵制住了魏大量兵力,虽然蜀获得的战果不大,但是兵力并没有较大损失,还减缓了魏国力发展,并给魏其他敌势力提供缓机和机会。若占有蜀野战主力军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谡军全灭,可以想象,诸葛亮再次北伐阻力会有多大)所谓未虑胜,先虑败。从这个层面讲,马谡距山防守逻辑上是合理的。上山大概率能守住,马谡军缺水前也的确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张合不能驰援陇西,守不住或者遇见其它状况也可以向山后逃回蜀地,没有后顾之忧。就是有张合直奔诸葛亮的风险。马谡选择了后者,历史得出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很多人会以为错误的另一面是正确的,但其实有可能两种做法都没用。赵括主动出击兵败能够证明廉颇的坚守方案是正确的吗?不能,只能证明赵括兵败有责,廉颇无责无功。丞相数次北伐,终其一生无法到达长安,是否能够证明魏延奇袭子午谷的方案是正确的?亦不能,只能证明魏蜀巨大的实力差距,魏延无功无责。那么街亭之战马谡的失败能够证明王平的方案正确吗?答案显而易见,而后王平收拢残兵,马谡兵乱逃跑,才促成了王平有功,马谡该杀的结局,但不能因此笃定王平的意见是正确的。

7,马谡缺水后试过强攻,没有效果,再拖一段时间后导致全军崩溃,各自逃命。而马谡自己活着逃到蜀地,这也说明了上山后的确退路不愁,为何不敢面对丞相?诸葛亮马谡虽有师徒之情,但马谡胆小,军乱后未能及时应对,反而独自逃命。这是必死之罪,马谡知道见诸葛亮会被直接处死,所以逃到向朗处,幻想有人求情,或者丞相神威仍然取得胜利,自己可以有不死之运。

8,马谡是否该杀?诸葛亮觉得不该,史书亦记载,马谡死时,不仅诸葛亮,全军亦为之垂涕。因为他后来知道马谡守街亭的难处,马谡也不是因为未守住街亭而死,马谡死在战败后不顾自身责任,独自逃命。能力不行,不会死,毕竟都会给诸葛亮面子,但马谡这是态度问题,兵败就独自逃命?还逃回后方?这样不杀以后没人会再为蜀国卖命。兵败都想着跑,还怎么打仗。

9,马谡跟诸葛亮数十年,再怎么蠢,也不是大部分人能比的,马谡的决策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决策,但可以说是一个愚蠢的决策吗?后人常以史论人,却不知史为后人所写。不以成败论英雄,马谡不是英雄,但绝不是蠢才。上山扎寨,居高拒敌也绝不是犯了愚蠢的错误。而符合大部分人观点的上山不顾水源更是可笑,因为这一观点成立的前提是马谡全军上山之后硬是不先挖水,非要把自己带的水喝完之后才开始挖,而更可笑的是有人觉得马谡就是这样做的。

10,街亭之败谁该负责?诸葛亮,识人不娴?慢敌一步?马谡,经验不足?能力不够?张合,雷霆风行?人马并进?或许这些都有,又或许不止这些,或许这一结局早在羽失荆州,备败夷陵,就已有定数。若荆州未失,夷陵未败,马谡的街亭之战就不会充满悲剧性,很多人以为后汉的希望是在街亭破灭,但其实在失荆州后苗头就已经展现。街亭失败只是更加具体化了这个印象。马谡是该骂,但不能因此给他挂上愚蠢的标签,更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街亭之战是一场谁上都能逆转败局的战争,魏蜀差距很大,若将一伐失败的全部责任归在马谡身上,不仅是对马谡不公平,也是对历史的不严谨。

丞相依两贫州之力仍聚力复汉,奈何蜀魏差距非一人之力可以弥补,真所谓,尽人事而无奈何,望天雨而复落泪,此乃天命。

————————以上原回答

11,关于街亭是否有坚城和东汉略阳来歙,史书并无记载马谡在街亭遭遇抵抗,亦无记载王平军驻扎在街亭城,若街亭城真的完好并且城坚易守,在来歙的前车之鉴下,魏还是完全放弃了这个易守难攻的险关之城,未派一兵一卒无人把守,并且丝毫不怕陇西有可能的叛乱直接据守街亭城(一伐之前魏对陇西的控制并不稳定,以致于后来三郡反叛),在三郡投降后,离街亭非常近的郭淮也不派一兵一卒来防守,因为按照两千可以防数万,一千左右就可以稳防街亭,张合可以提前数十天到达陇西,但郭淮也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要坚持把这座城留给马谡,来成就马谡不下据城这个笑柄,这样才合理吗?除这些之外,诸葛亮主战场兵力已捉襟见肘,若城完好且坚,不说两千,派四千已足够守,为何还是派了一万多,占全军五分之一之多,难道丞相觉得若靠兵多攻下陇西显不出自己厉害吗?所以我推测,或许街亭有城,但魏方不觉得是险关,所以并没有修城派兵驻守,或者街亭城是险关,魏不想派兵驻守,又不想留有后患,所以早已将街亭城毁坏。又或者街亭之战并不在东汉的略阳。(街亭之战具体位置在哪现在仍没有定论,是谁在谣传一定和东汉时期的略阳同一地点?还这么多人视其真谛,到处宣传误导别人?这就不需要证据了?)

12,关于山上储水的问题,这点我找了很多资料,没有可以的说法,也没有不可以的说法。有确切证据的可以贴出来。马谡或许有其它解决水的方法,或许真的是数万军队每天需要取水,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是什么促使马谡决定舍水上山的分析。马谡有可能想居高临下破敌放弃水源,亦有可能有不上山就无法守住而放弃水源。

13,关于评论中质疑不可能携水上山,早在汉末就有利用大气压力引水的器具渴乌的记载。即类似于现代物理学所称的虹吸管。《后汉书·让传》载,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唐李贤注:“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通典·兵十》:“渴乌隔山取水,以大竹筩去节,雄雌相接,勿令漏洩,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於筩尾取松樺乾草,当筩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作为现代人想古人引水上山竟然大部分认为只能是人力搬水。不知道是傲慢还是悲哀?前人智慧不可想象,也许的确有对应的解决方法,何必拘泥于自己的认知,就否定甚至放弃对事情的其它理解?

14,关于马谡是否知道山上水资源缺乏和山上挖水。由于地面水比地下水易受污染,且不易防止敌人投毒,所以古代军队给水为了安全起见, 多开凿水井以供将士饮用。《周礼· 夏官》中就已有挈壶氏的记载,其职责是: “ 掌挈壶以令军井,挈辔以令军舍,挈畚以令粮。” 这是在大司马属下,专门负责军粮、住宿及饮用水的官员,也是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后勤官员。古代行军凿井是一项重要措施, 认为行军之时,应当派出人员“先探井”, 所以周代就已有设挈壶氏作为部队中专门管理和凿井供水的官员,每到一处,必须先挖井,有水,然后方能进军。在周之后几百年的三国时期,相应流程会更加完善,有很大的可能有类似的基础部门,而探井就是这个部门的基础工作,身为主帅的马谡会在大敌当前去阻止一个部门的基本运营吗?遂蜀军上山之前不可能会不派探井,也就不存在电视中马谡缺水后才大叫“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若探得少水,必会思虑,而之所以仍决定上山,史书中就再无对应记载,而看如今街亭周围山势,低矮陡突,不适合俯冲,所以我想到的可能有两个,一是马谡与张合到达时间接近,蜀军没有探井时间,二是,蜀军探井回报,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马谡自知山下防守风险更高,遂决定冒险上山防守。

15,关于马谡军乱和魏军撤退。史书记载“丞相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这两位大概率也是因为导致兵乱或兵乱后的不当举动而死。马谡街亭之战前无战功无威望,又是力排众议突然上任,有理由相信街亭之战时,马谡对于军队控制并不彻底,不排除马谡决定上山而非拒地强守的因素包含此点。缺水兵乱时可能因马谡先逃,两将无奈也跟着逃跑,亦有可能马谡本来就没有完全控制属下各将军,缺水后部分士兵哗变,马谡无相应应对经验,又因为刚领军没有一众信任得力干将相助,导致兵乱扩大,建制崩溃,兵乱后第一时间马谡应该是有行动的,但其军中威望不足,散兵聚拢反而不认马谡,败军之势难以阻挡,张合军趁势掩杀,遂蜀军彻底大乱。马谡胆小惜命,趁乱逃往蜀地。张合军大破之却未一直追杀,其实也很好理解,一是山势陡峭多丛林类掩体,蜀军败以分散逃跑,小股部队入山后如飞鸟入丛林,魏军不易追踪补杀。二是张合任务并不是尽歼谡军,而是尽快支援陇西战场,因此不会放任魏军四散追杀,以避免不能迅速集结而迟缓赶赴陇西。三是山上视野有限,魏军探兵未能探得山后虚实,结合以上,不难得出击退谡军赶往陇西的期望值远远超过继续追捕残兵。四是王平鸣鼓自持,魏关于三的判断比重点数增加。

我见有不少人不管魏军形势只以蜀方举动作为判断,就将魏军撤退原因全部归于王平,以此来贬马谡,但事实上魏军统策者决定不继续追杀的因素远非王平这一点,不能为了反对意见就以偏慨全,只看到有利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

16,关于违亮节度,舍水上山和不下据城。(这里首先需要点明的是,陈寿撰写三国志是以已存在的官修魏书和吴书,私撰魏略,三书为依据。蜀无史官一职,故资料为自行采集,以致蜀史记载简略,资料匮乏,篇幅仅占三国志全书六分之一)现在再看这三点,违亮节度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记载,谡依据南山,不下据城,合绝其汲道是魏书张合传里的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是蜀书王平传里的记载。三国志魏书张合传有极大可能是以已存在魏书或魏略为依据重新编写,这两书是在三国统一之前撰写,可能是以魏国张合的战报或描述为依据,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以蜀方做这一决策的原因为依据。也就是说认为马谡不下据城是魏将张合,而不是蜀诸葛亮,王平。而与其对应的是蜀书中并无类似记载,是否有可能不下据城王平与马谡已达成一致,王平并不是为此劝说马谡,例如王平劝马谡趁张合立足未稳时抢先进攻,马谡先同意,又觉得冒险而不用,举措烦扰,或者其它的可能。另外陈寿并没有明确指出马谡的什么作为违反了诸葛亮的什么指令,马谡舍水上山,不下据城违反了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指令只不过是后人根据上下文推论出来的结果,先不说史书是综合各国叙述记录,互相之间是否可以互证(三国志马谡怎么死的就有三种不同的记录),单论这样前后推导的结果就是一定正确的吗?大概率可以等于一定吗?是否有可能诸葛亮的命令是赶到陇山山口防守,只不过在马谡到达街亭时,张合已先到山口,马谡被迫在街亭原地防御,这样可以算违亮节度吗?街亭之战是否是一场遭遇战,而不是攻防战?对于记载不多,细节不足,决定因素未知的历史,我觉得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猜想,结合已有的记载才能更有机会去触摸事实,而不是守着固有的思想,不去思考其它的可能。

17,关于陈寿街亭记录概叙。陈寿和黄皓为同一时期,所著三国志实际是属于撰写现代史,因为时代近,必然有诸多史料未能披露,又因为蜀无史官,资料缺乏,只能搜寻依据一些零篇残文。再者陈寿是出了名的取材精审,对所写依据经过慎重考订,对于不可靠资料严格审核,不妄加编写。以违亮节度为例,由以上可推断,陈寿极有可能亦不了解违亮节度详情,是亮惜谡后世之名,违节度以覆恶名。或是亮令死战,谡兵乱惜命独逃。还是谡知亮令而不用,以己独谋御敌而得败,又或是亮令谡谓之中策,可不战而兵战为不智。不管如何,或许当时违亮节度已有数个版本,陈寿不能辩断识破,又无蜀人史书作为参考,遂叙事从简,以概论覆弊疑论,以减少不确定流言,增加严谨度。这个撰写手法在蜀书中有大量运用,如街亭之战的记录就很突兀,不连贯,没有时间线或事件线上的统一,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等等都没有明确背景,关系,逻辑,或者原因,或多或少都有概叙的应用。而对应的是魏张合传对于街亭之战魏视角的记录就详细完整了许多。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人以魏视角的详录来推断解释蜀书的概叙,殊不知魏书为魏视角记录,蜀书为自行搜集叙述并非蜀官方记录,以一方视角解释两方对立事件,其中怎么可能会完全吻合,没有错误?又怎么能够理所当然的完全相信上下文推导结论呢?蜀书记传破千字者屈指可数,魏书则大量的超千字记传。关羽传不过一千二百,张飞传八百,赵云传四百。而魏书邓艾钟会就各有四千余字。陈寿作为时代当事人,其著作三国志对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就这样的背景,陈寿依然对于谡失街亭没有下结论,而面对马谡街亭之战史书记载寥寥数语,不超百字,其他因素一概不知的条件下,这么多吃定马谡愚蠢的到底是以什么为依据在妄下结论?我听闻人言以袁绍蠢,之于官渡败于曹。以孙权蠢,之不下合肥。以公孙瓒蠢,之于盛势败于弱绍。以杨修蠢,之死于鸡肋。此间缘由,不过管中窥豹耳。

18,关于谡依据南山,不下据城,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这句话更像是叙述事实,马谡依据南山防御,没有下山依据城防守,张合切断了取水的道路,之后进攻,大败了马谡。而非进行因果分析,因为马谡依据南山,没有下山据城,所以张合才能切断水源,并大破马谡。这正是古代记史家的优点,史书作者并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原因,所以只会叙述记录,不会让自己对于前人的观点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人,使后人能够对于史书记载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我的观点有可能是错的,但只要没有百分之百肯定,就有其存在的价值。难道不是因为哥白尼推出错误的日心说反对地心说,才使得科学和哲学脱离教会束缚,促进了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与其执着于坚信或者猜疑别人的猜测,不如自己有自己的思考。或许这样才是对于历史真正的尊重。

——————

史书马谡街亭细节记载全无,(三国志,晋书,襄阳记,华阳国志上没有)我以逻辑猜想,我承认有考虑不到的,但那些上来就说我是洗的是何居心?史书记载马谡舍水上山,却没说为何?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亦是后人猜测,都没有论据,却被无数人信服。前人不过也是猜想,后人不过也是猜想,同意的观点就不必拿出证据,相左的观点就要拿出证据?这不是双标吗?为何猜想马谡街亭失败不负全责就是洗?马谡能力不行我回答中也提过,我只是反驳那些听人任人者,马谡上山是愚蠢的选择吗?连史书作者都没写,反而写出马谡死时,全军为之垂涕的话。到了现在一群人激扬文字,从结果推断马谡的错误,认为马谡上山是愚蠢至极,代替马谡可以轻易逆转败局。你可以事后分析官渡,赤壁,夷陵,但却永远无法知道失败方决策者当时面临的其它因素,秦皇汉武是非功过尚有争论,马谡就一定是该受后人轻视之辱?话不投机半句多,若还有人觉得是洗的,直接回答问题即可,何必在我回答下面指点江山?不过宵小行为也。


user avatar   ben-y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换成全盛期的关羽,也许就真的带军从上往下势如劈竹了。

换成全盛期的项羽,一个人就势如劈竹了。


你一个破文官丝毫没突围能力,还想学……勇战派的战略?被围住自己不敢,没能力冲,那就不要怪下面的人逐渐被饥渴瓦解了。


战略本身没错,但每个人终归要挑选适合自己能力的战略。





引用: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

诸葛亮传:不提绝水,只说马谡个人能力差且违反军令。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资治通鉴:马谡举措烦扰,手忙脚乱且违反军令,舍水上山,被绝水道,大破。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王平传:马谡手忙脚乱(举措烦扰),不听话,被锤。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向朗传: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王平传:我能守张郃。



马谡最后能活着弃军而逃还靠了王平敲锣打鼓吓退张郃: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王平:烂人烂摊子还得我收拾。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街亭古战场的位置还有争议,以天水市陇城镇的所谓街亭古战场地形直接套用有失严谨。个人现下更倾向于天水市麦积区街亭村说,无论从局势,兵力配置,抑或战场描述更符合史籍。当然,一切推论不能建立于有争议的大前提上,姑止。

既然不能在现实地图上对号入座,便只能从文本入手,先确定马谡的败因。

蜀汉角度的总结:

《三国志·诸葛亮传》: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三国志·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曹魏角度的总结:

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1、街亭战场有城池可据。

2、马谡临时改变诸葛亮的部署,依托山势布防。

不难进而推论,街亭战场的有利地形一为南山,一为城池。既然依托山势布防并非诸葛亮原部署,以排除法,诸葛亮原部署显然是依托城池布防。

又,王平传总结马谡的败因是举措烦扰,诸葛亮传总结是举动失宜,这一被史书反复强调的问题向为论者所忽视。

对于古典军队,要临时布置绝非易事。

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太康末,武帝尝出射雉,勰时已为都水使者,散从。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当合函,停乘舆,良久不得合,乃诏勰合之。勰举白兽幡指麾,须臾之间而函成。

都是学诸葛亮兵法训练出的军队,捎带还在御前,临时布个方阵都稀里哗啦搞不定,这要是蹦跶出个成济,恐怕司马炎同志就要“刃出于背”了。

非得受了真传的陈勰出手方告解决。

以此可见,掌控古典军队绝非易事,极其依赖指挥者的能力,既然御前精锐临时布个方阵都能闹得鸡飞狗跳,洋相百出,数万大军临时改变布防呢?

诸葛亮已经根据战场地形进行了“节度”,马谡倘若照本宣科,即便有局部调整,汉军训练有素,亦不至于发生大规模混乱。然而,马参军到了实地,认为南山比城池更有利于防守,于是临时起意,全盘推翻了诸葛亮的布置,来了个一张白纸好作画,这就引申出两个棘手问题:

1、马谡是否具备大规模战术布置的能力?

2、马谡是否具备指挥大军完成大规模战术布置的能力?

作为出类拔萃的参谋,在纸面上进行战术布置应当不是难题,这恐怕也是马谡的信心来源。

问题是,参谋型人才往往缺乏实操能力。

不幸,马谡就是个中典型,俗称眼高手低,刘备钦定“言过其实”。

于是,在落实战术布置的时候便发生了举措烦扰、举动失宜,透过纸面亦可想见汉军东奔西走,顾此失彼,焦头烂额的场景,易言之,汉军在战前发生了大规模混乱。尚未开战,士兵宝贵的体力已经在瞎指挥中消耗得七七八八。

(此处应有国军及五次反围剿红军点赞。)

以马谡的能力,应当不会对汲道这种军事常识完全没有考虑,但图上作业是一回事,落实又是另一回事。在大军发生混乱,甚至脱离指挥部掌控之时,老练的张郃完全可以突袭汲道,而马谡根本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应——前线的战况无法及时反馈到指挥部,指挥部的军令无法有效下达,结果就是——

凉拌。

在此不妨回忆一下淝水之战,古典军队临时更易战术是极其危险的举动,一旦失去秩序,立马演变成大规模崩溃。

再看看贝尔蒂埃元帅在1809年的表现,倘若不是拿破仑及时赶到,这位天下第一的模范参谋长早就一通操作猛如虎,把大军葬送殆尽了。

末了,不难理解老兵油子王平为何跳脚,再三苦谏:相对于全盘改变布防带来的大军失控风险,守山抑或守城那点子莫须有地利差收益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马谡的愚蠢不在于上山,而在于无自知之明。

军事大家教员便洞若观火:亮宜自临阵

诸葛亮本人指挥,上山也好,据城也罢,都不是问题。甭说断汲道,就算老天爷突发大水助攻,照样请司马宣王碰一鼻子灰。

【司马懿因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车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诸葛亮:什么叫“应变非长”?(战术后仰)

但换了马谡,那就都是问题,差别嘛,究竟是可以依赖王平一类的老司机擦屁股的小问题,抑或诸葛亮本人都救不回,直接GG的大问题?

诸葛亮的设想是前者,

马谡的选择是后者。

你办事,我放心,有问题,找王平。

偏不。

呃。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user avatar   dong-weng-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淘宝刷U盘服务欢迎光临




  

相关话题

  我国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为什么比较默默无闻? 
  为什么国名中加了民主 (democratic) 的都是落后国家,且大多没有民主制度? 
  有人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 
  为什么除英国「光荣革命」之外,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有暴力的成分? 
  琅琊颜氏出名吗?在历史的地位如何? 
  黄仁宇是谁?历史系老师和学生怎么看待他? 
  怎样评价元朝和清朝?它们算不算亡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的蜀汉还是刘家天下吗? 
  拿破仑·波拿巴的失败主要是什么原因? 
  如果抗日战争前没有内战(军阀混战)是不是抗日战争更好打?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的游戏没有做出像欧美那种自由度很高的RPG游戏?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玩不起正版游戏?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