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么看待洪承畴最后只被封轻车都尉?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洪承畴的爵位,当初晋王李定国杀孔有德,斩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眼看西南半壁江山不保,满清顺治帝福临要洪承畴临危受命之时,是怎样许诺他的?『功成之日,优加爵赏』。
对比一下同时期满清给其他汉人的封爵:
当时吴三桂、孔友德、尚可喜、耿仲明诸藩是裂土封王,世袭罔替;
和三顺王同属东江军一脉的沈志祥,封续顺公;
辽东时随其父投清的李国翰,入关后累功晋封三等侯;
孔友德部将缐国安,入关后累功晋封三等伯……

在洪承畴被俘投清之后,那些投效满清,封公封侯的汉将:
清军入关后以武举人身份投效的陈福,封三等公;
多尔衮入京时,拜迎马首的诸生吴惟华,封恭顺侯;
清军下江南,以副将投效的张勇,顺治年间封三等男(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平定三藩后晋封一等靖逆侯;
清军下江南,以总兵投效的田雄,先封一等子(一等精奇尼哈番),后晋封二等顺义侯 ……
曾在洪承畴麾下为部将,随他攻破浙皖诸县的马得功,封一等顺勤侯;
原依附永历政权的流民军将领谭洪,投清后,封慕义侯;
在滇缅边境穷途末路,不足4000残兵的白文选,投清封三等公;

台湾郑氏部将投清的:黄梧封一等海澄公,其子黄芳度战死后,追封为忠勇郡王;
林兴珠封建义侯;周全斌封承恩伯;郑缵绪封慕义伯;
施琅平台后,封三等靖海侯;投降的刘国轩封顺清侯,冯锡范封顺清伯。

清初封子爵(精奇尼哈番)、男爵(阿思哈尼哈番)的汉人将领,还有不少,比如著名的李永芳,孙得功,都是三等精奇尼哈番,就不一一列举了。孙得功家族还是除三藩外,唯一得到皇帝所生公主下嫁的汉人家族。

洪承畴那个三等阿达哈哈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和以上这些相比,实在是凄惨得可怜,对比洪承畴开幕长沙经略湖广,指挥大军剿杀南明,为满清王朝力挽危局,平定西南各省的决定性作用,居然还真有认为这不是公然贬抑和羞辱的?

那么是否因为以上这些人大都是武将,满清的文官本不该封爵,才特别优待洪承畴,给他一个不入五等爵制的低爵位呢?
非也,满清真正体制是【无军功不封爵】,而从来不是「文官不封爵」。后来封到一等公的年羹尧和孙士毅,一等毅勇侯的曾国藩,一等肃毅伯的李鸿章,其实都和洪承畴一样,同为进士出身的汉人带兵文官。
而皇帝特别信重的大臣,封爵也并不一定需要"军功"不可,比如张廷玉的勤宣伯,就是雍正帝胤禛嘉奖他先嘉奖他为一等阿达哈哈番(一等轻车都尉),乾隆帝弘历在此基础上晋封的结果。
满人文官大臣无军功而封爵的例子就更多了,不胜枚举。比如和珅和中堂那个一等忠襄公,难道还真是靠军功得来的不成?

对汉奸走狗,清廷素来都是既用之,更忌之,卸磨杀驴的戏码百玩不厌。因此比之需要恩威并施,以王爵兵权笼络的吴三桂等武夫,
如洪承畴这般想满清之所想,忠满清之所需,自觉体贴,死心塌地的走狗,满清朝廷当然乐得仅仅用个三等轻车都尉去打发,只因为彼此心知肚明:
哪怕就算是什么官爵都不给,洪承畴也照样铁了心为满清剿杀汉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在他身上浪费公侯爵禄?

百年后乾隆帝弘历,御批『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将洪承畴打入“贰臣甲等”,『而待天下后世之公论』。

洪承畴出卖的不只是大明王朝,背叛的不只是崇祯皇帝;他出卖的是整个华夏神州,背叛的是人之为人最起码的良知和底线,他妄图洗脱自己的失节投敌之罪,就恨不得让整个神州一起陆沉,人人都给满清留辫子做奴才,奋不顾身去扑灭神州大陆最后一点汉人抵抗星火。

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就算是满清朝廷的官修国史里,他洪某人也永远只是个不齿于人的走狗贰臣。

洪承畴空负才智以国器自诩,实则只是个有眼无珠之愚夫,最终机关算尽,被虏廷以家奴败犬相待,可耻可悲之至。史册丹青必永留其千秋骂名!


user avatar   liu-cheng-zhe-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清史列传》中的《贰臣传》整理出一张表,只包括甲级贰臣。


结合上表,回答下这个问题:
1、有爵位的人当中,除了洪承畴与王鳌永之外,都是武将出身,这点从在明朝官职中可以看出来,而除了洪、王以外的文官出身的人都没有爵位,所以基本上可以说爵位这个东西就是属于军官的。
洪承畴经略五省但是自己并不带兵,可以对比后来的姚启圣与施琅,姚启圣是福建总督,总督可以说是地方军政一把手,施琅是福建水师提督,后来姚启圣的爵位是骑都尉,而施琅是靖海侯。
2、关于爵位,《大清会典》乾隆二十九年版本:

可见承袭次数是根据爵位决定的,洪承畴的承袭四代并非特例。
3、三等轻车都尉这个爵位嘛,低是挺低的,但是个人觉得羞辱洪承畴是谈不上的,毕竟很多提督、总兵也是这个爵位,提督已经是省一级军事主官。
4、洪承畴的谥号是“文襄”,相对于爵位,文官更在乎的恐怕是身后的“谥号”,“文襄”后来也是福康安、张之洞、左宗棠的谥号,虽然称不上是太好的谥号,但是我觉得并没有羞辱的意思,“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恰如其分。
5、《贰臣传》是1776乾隆四十一年要求修的,洪承畴是1665康熙四年死的,相差一百十一年。
----------------------------------------------------------
11月8日
补充几点:
6、上表只包括甲编的贰臣,不包括乙编的贰臣。
7、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在《清史列传》的逆臣传。
8、如有的答案所说,重用洪承畴的是多尔衮和顺治,洪承畴退休的时候是康熙朝的初年,老领导不在了或许也是个原因。
9、另外,有一则很有意思的事情:
《清世祖实录》,顺治十六年三月

甲寅。先是经略辅臣洪承畴疏奏云南山川峻险。幅员辽阔非腹里地方可比。请敕议政王贝勒大臣密议三路大兵作何分留驻守。贵州中路汉兵及广西汉兵作何分布安设。嗣经兵部议。留拨大帅官兵镇守滇南事关重大请上日定夺。诏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至是王等议平西平南靖南三藩内。应移一王驻镇云南。汉中已属腹里兼有四川阻隔。不必藩王驻防。应移一王分镇粤东。一王分镇蜀中。何王应驻何省、恭候上裁。奏入命平西王驻镇云南。平南王驻镇广东。靖南王驻镇四川。

三藩之肇始,可以说就是洪承畴的这个奏疏,吴三桂想要效仿沐氏世守云南的目的正是在洪承畴的帮助下得以实现,而这也正是日后康熙的心腹大患。
————————————————————
11月16日
狐狸晨曦是我比较尊敬的一位历史问题答主,但是本次回答中有几点待商榷之处:
1、史料的选取上经常有正面证据,也有反面证据,不能只选择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证据,而忽略了反面证据:
《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三年二月

乙卯。命国史馆以明季贰臣传。分甲乙二编。谕、我国家开创之初。明季诸臣。望风归附者多。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自不当与范文程诸人。略无区别。因命国史馆、以明臣之降顺者。另立贰臣传。据实直书。用彰公是。兹念诸人立朝事迹。既不相同。而品之贤否邪正。亦判然各异。岂可不为之分辨淄渑。如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李永芳曾乘障守边。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李永芳亦屡立战功。勋绩并为昭著。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至如钱谦益、行素不端。及明祚既移。率先归命。乃敢于诗文阴行诋毁。是为进退无据。非复人类。又如龚鼎孳、曾降闯贼。受其伪职。旋更投顺本朝。并为清流所不齿。而其再仕以后。惟务靦颜持禄。毫无事迹足称。若与洪承畴等同列贰臣传。不示等差。又何以昭彰瘅。著交国史馆总裁。于应入贰臣传诸人。详加考核。分为甲乙二编。俾优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钺凛然。于以传信简编。而待天下后世之公论。庶有合于春秋之义焉。然朕所以为此言者。非独为臣子励名教而植纲常。实欲为君者、当念苞桑而保宗社。盖此诸人。未尝无有用之才。诚使明之守成者。能慎持神器而弗失。则若而人、皆足任心膂股肱祖业于是延。人才即于是萃。故有善守之主。必无二姓之臣。所以致有二姓之臣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崇祯临终之言。不亦舛乎

《清高宗实录》,乾隆五十四年六月

庚申。谕、朕阅国史馆所进贰臣传。乙编内薛所蕴、张忻二人俱曾顺从流贼。后始归降本朝。严自明、则既经投诚后。于尚之信谋叛。辄复从逆。嗣又与尚之信同降。此等从贼反覆之人。俱于立传之例。大为不协。夫人臣策名委质。忠于所事。既遇宗社改移。自应抗节捐躯。方无愧在三之义。是以明末殉难诸臣。朕嘉其忠烈。特为赐谥。虽其中有曾经抗我颜行者。亦令一并褒谥。盖以各为其主。在本朝则为梗化。而在胜国不失为效忠。未忍令其湮没弗彰。爰为之锡谥表扬。以发幽光而昭激劝。至在前明业经身登仕版。继复臣事本朝者。伊等能知天命攸归。率先投顺。且间有功绩可纪。不可摈而不录。第因其大节究属有亏。因特命第其优劣。另立贰臣传。分为甲乙二编。于忠厚之中。仍寓激扬之道。所以垂教于万世者甚大。此内即有归顺之后。又去而从唐、桂、福、潞、各王者。虽其人反侧无定。然唐桂各王。究为明之宗支。尚可托辞于系怀故主。即列入乙编。不至有乖史例。若薛所蕴、张忻、严自明诸人。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又叛从吴、耿、尚三逆。进退无据。惟知嗜利偷生。罔顾大义。不足齿于人类。此外如冯铨、龚鼎孳、金之俊等。其行迹亦与薛所蕴等相仿。皆靦颜无耻。为清论所不容。而钱谦益之流。既经臣事本朝。复敢肆行诽谤。其居心行事尤不可问。非李永芳、洪承畴诸人。归顺后曾著劳绩者可比。若为之立传。其何以励臣节而示来兹。国史为天下大公。是非笔削。法戒凛然。岂可稍容假借。所有贰臣传甲乙编内、如冯铨、龚鼎孳、薛所蕴、钱谦益等者。著该馆总裁详细查明。概行奏闻彻去。不必立传。若以伊等行为丑秽。一经删削。其姓名转不传于后。得幸免将来之訾议。不妨仅为立表。排列姓名。摘叙事迹。并将此旨冠于表首。俾天下万世。共知似此行同狗彘之徒。既不得炳丹青之列。仍不能逃斧钺之诛。于彰瘅更为有益。该总裁等、其悉心校核。以副朕扶植纲常。折衷公当至意。  

《清高宗实录》,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

庚申。谕、前因国史馆所进贰臣传乙编内。有先顺流贼。仍降本朝。投诚后复行从逆者。皆系反覆小人。不值为之立传。是以降旨。令将伊等列传。概行彻去。祇为立表。排列姓名。摘叙事迹。今思此等偷生嗜利之徒。进退无据。实为清议所不容。若仅于表内略摘事迹。叙述不详。使伊等丑秽之行。不彰后世。得以幸逃訾议。转不足以示惩戒。但贰臣传内。原分甲乙二编。如甲编内洪承畴、李永芳诸人。皆曾著绩宣劳。本朝有功可纪。即列入乙编者。归顺本朝之后。并未尝别生反侧。若吴三桂、耿精忠、李建泰、姜镶、王辅臣、薛所蕴、张炘等。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复行叛逆。此等行同狗彘。靦颜无耻之人。并不得谓之贰臣。若亦一同编列。转乖史例。著国史馆总裁、即行详悉查明。特立逆臣传。另为一编庶使叛逆之徒。不得与诸臣并登汗简。而生平秽迹。亦难逃斧钺之诛。方为公当。至如冯铨、龚鼎孳等。罔顾名节。身事两朝。降附之后。又无功绩可纪。从前殁而锡谥。盖因本朝定鼎之初。世祖章皇帝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睿亲王等、综理事务。皆在草创权宜之际。或欲藉此收拾人心。不暇核实。被彼时为史者所欺耳。今久而论定。使伊等幸窃易名之典。实不足昭彰瘅之公。所有贰臣传内。似冯铨等之曾给美谥者。亦著国史馆查明。概行追夺。以示朕维植纲常。慎重名教至意。

那句“『洪承畴大节有亏,不足为后世法,列为贰臣!姑念劳苦,可列贰臣甲等』”
我搜了下似乎并未在乾隆的实录中找到……

2、张廷玉获得伯爵是在乾隆朝。
清实录,雍正十三年十月

吏部题。大学士张廷玉、恩赏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并前所得一等轻车都尉。照例归并。授为三等子。仍与伊长子张若霭承袭。从之。  

清实录,乾隆二年十二月

谕曰。大学士张廷玉。在内廷宣力多年。辅弼赞襄。勤劳茂著。朕之视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一切恩眷。均属一体。今大学士鄂尔泰、因赏给骑都尉。已由一等子照例归并。授为三等伯。张廷玉、亦著加恩由三等子从优授为三等伯。仍著伊子张若霭承袭。


3、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其实反映出她与韦后、安乐公主并非一伙,甚至不惜以死进谏得罪韦后一党,所谓“因逆党骨干罪名被杀的人”这样的论断其实并不正确。


4、洪承畴的碑文:

原任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太傅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三等阿达哈哈番、年老有病致仕、正一品顶戴、谥文襄洪承畴碑文:
  稽古兴朝,必有贤良之臣生则荣以高爵,殁亦锡以丰碑,所以劝忠,盖甚备也。尔洪承畴,才能敏练,器宇渊宏。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蒙太宗皇帝宽恩抚育。迨克取京城,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发获奸细,招徕叛党,除盗安民,所在著绩事竣还朝,仍赞纶扉尔能夙夜宣劳,恪共厥职。旋畀尔经略五省,随满洲大兵,进取云贵,招抚军民、土司,供应大兵粮饷,能济军需。边疆有赖,克襄王事,屡建功勋。特授世及之荣,以示酬庸之典。忽闻长逝,甚悼朕怀,特赐谥曰文襄,勒诸贞珉,光及泉壤国典臣忠,庶其昭垂。毋斁哉!
  康熙六年闰四月十八日立。

这篇碑文当中的褒扬之词同样不少,仅以此碑文内容来讲,单纯的评价为打脸,恐怕失之公允吧。

只有在较为充分的史料呈现的基础上,才能让阅读者有自己的判断。

最后还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中谈到的几条规律:
1、尽量少说否定话。
2、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3、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4、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5、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6、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7、不要轻易改字。

——————————————————————————————————


user avatar   tuisi1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帝把自己掌握军队的全国千分之二的战斗力,白送给你,来酬功了。这真的少吗?

其实是因为清初的爵位和之前之后不大一样,兵爵一体,到兵爵分离之后不一样。

从汉代开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把爵位和军队分开来。但清初窝鞑清还是军事部落集团,你能掌握多少私有军队,才有多大的爵位。

窝鞑清八旗体制下的清初爵位,其实是和你手下有多少世袭八旗军队息息相关的。一个云骑尉其实就是半个牛录,所以才会有爵位“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三等男兼一云骑尉”这种写法。这既是表示实力,也是表示打完仗分战利品的时候你能拿多大份额.

所以清初的状况下,武将带着几千几万军队,带着多年培养,甚至有些是世袭几代人养出来的家兵家将投过来,那么必然在这个军事部落集团里,根据你的实力给你一定的起点地位。

而洪承畴有啥啊,他一个文官,还是兵败被俘的。他一个光杆司令啊。

注意:洪承畴的起点,是镶黄旗下包衣阿哈,皇太极皇帝的私有奴隶。

窝鞑清可不是光给了一个世袭三等轻车都尉,给的是他八旗世职,以及这个份世职以后世世代代可以统治的2个牛录,600个家庭的奴才。大清不亡,这下属的牛录里的这600家的旗人,世世代代都得“奴才给爷请安”。这份兵力实力不是凭空变出来的,也不是洪承畴自己组出来的,是顺治皇帝从自己的镶黄旗的实力里割一块肉出来给他的。

以当时封这个爵的情况看,这相当于皇帝把自己掌握的全国千分之二的战斗力,白送给你,来酬功了。从包衣变成爷,这真的少吗?其实真不少了。谁让你的起点是被俘的文官光杆司令呢。

但是,大清转型了啊。过了顺治朝,从康熙朝开始大清从军事部落集团变成君主专制的官僚国家了。。。。。。所以爵位贬值啦。于是看起来轻车都尉很不值钱。

转型之前,作为军事集团,虽然你经略五省,你没有家兵家将,你就不是世袭贵族,你就是白衣,当然也没有爵位。何况你连白衣卿士都不是,是个战败被俘编入奴隶的包衣,皇帝割自己的实力送给你实力,从包衣变成爷,这在军事部落制的贵族社会,这是很大的奖赏了。

但是转型之后,爵位跟满洲军事集团的内部世袭贵族地位没关系了。封你公侯伯子男,那都可以给了,反正一份俸禄银子一二百两银子,又不多。

洪承畴的后人靠作为八旗镶黄旗的佐领,统治这自己的世袭奴才,一直富贵到清末。这可比后来爵位贬值时代封个公侯伯都值钱多了。

但是,洪承畴,连窝鞑清的乾隆皇帝都看不顺眼,放贰臣传第一个,可如今好意思给其故居搞了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距离郑成功故居的那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就几公里距离。这就忒黑色幽默了。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喜闻乐见的【报应】在真实历史中出现次数比哈雷彗星出现在地球人视线中的次数还少,绝大多数时候真实历史我们都能看到理想主义的失败和利己主义主者的胜利。

洪承畴以及他的后人终清朝一朝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洪家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南锣鼓巷那边的大宅子还有大水池子供人赏玩。

而史可法这些明末忠臣的后人不是要饭了,就是在要饭的路上。清人笔记里说史可法孙子学问很烂,县官可怜他是忠良之后,又穷得快要饭了才给了他一个秀才,不过终生无望中举人那种。

与此差不多同时,洪承畴的孙子是郡额附,最高做到了襄阳镇总兵(因病未到任)。

正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我上西天问我佛,佛曰:我也没辙。


喂,不要小看【世袭】两个字,洪承畴是只封了三等轻车都尉,可这是世袭爵位,可以承袭四次;对了,他还有一个佐领的世职,郑克塽还是公爵呢,也只有一个佐领的世职。

三等轻车都尉每年都有一百六十两银子的世禄,有世禄就能保证家族底线,再怎么不争气,一年一百六十两银子是稳当的。

再加上佐领的世职,一年也能领105两银子,禄米52石5斗。

洪承畴后人在有清一朝都算是上流社会一员,儿子洪士铭太常寺正卿终,孙子洪奕沔还是郡额附,还曾被任命为襄阳镇总兵。

曾孙洪德标担任过户部郎中兼汉军镶黄旗第五次参领第三佐领。

五世孙洪哲燕历任山东、浙江等地守备、游击之职。

之后洪承畴后人记载就很少了,但是有轻车都尉爵位和佐领的世职在,洪家后人混的再差,也是清朝上流社会一员。

1934年出版的《燕京访古录》里也提到洪氏在南锣鼓巷的“洪宅”面积很大,里面还有大水池子,当时还有洪家后人居住。

现在南锣鼓巷59号只是洪承畴大宅的一小部分,据说是当年洪宅里的家庙。

(洪承畴府邸祠堂)

认真说,清帝国对待洪承畴是有些刻薄,但是也没有刻薄到哪里去,毕竟爵位是世袭罔替,还有一般公侯才有的八旗世职。这两项保证了在清朝,洪承畴子孙无论如何都会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我觉得不错了。

再看看徐阶的后人要饭,史可法的孙子要靠官员照顾才能中秀才(清人笔记,据说学问很烂,终生不可能中举人)

我觉得洪承畴后人下场还行。

顺便说一句,在帝制时代当官/有世袭爵位太重要了,郑成功何等英雄,清末他留在福建的后人修家谱都凑不够钱,还要写信给北京已经满洲化的郑氏求资助,家谱才能修成功。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杨业他家和府州折家,杨业的孙子杨文广做到过管军大将,可那又如何?没等到南宋,麟州杨家连一个能被历史记住的后人都没有了。

而府州折家,从宋到金再到元朝,一直是世代官宦,折家最后一个有史可考的后人是在元朝担任五品官职,负责屯田事物的折叔玉,他娶了延安路兵马总管袁湘与第二位夫人梁氏所生的第三女。

杨家与折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杨家第二代死的太早(杨业弟弟的儿子),没能世镇麟州。

而折家幸运的世镇府州,而之后的金与元,都保持了那种比较原始贵族社会特征,对折家这种世家比较友好,所以折家就这么一路官宦到了元朝。


user avatar   wang-tao-tao-91-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ping-ping-56-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梵高生前还没卖出过两张以上的画,不佩叫大师;北斋多次把名字卖出,不佩叫大师;今敏的作品也不卖座,也不佩叫大师…手冢治虫公司经营不善,应该被拉下神坛……




  

相关话题

  明清两朝税收收入为何差距那么悬殊?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清吹? 
  有什么一说就会暴露年龄的话? 
  那个时候清朝算是侵略者吗? 
  宋朝为什么能够量产大将?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科学会引领世界吗? 
  钢铁雄心4里的离散和密集工业究竟指的是现实里的什么? 
  清朝编修的《明史》到底全面抹黑了明朝吗? 
  伊丽莎白二世是否有哈罗德的血统? 
  19世纪以来有哪些具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惨遭"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命运? 

前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印度政府于 2016 年 11 月 8 号突发声明作废 500 和 1000 面值的纸币?
下一个讨论
王石失去万科控制权后,会否连田朴珺也离开他?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